中国文学史_笔记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14:5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学史_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学史_笔记》。

第一篇:中国文学史_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

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

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 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

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

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 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二.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 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 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 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 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

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

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

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

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

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

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

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

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

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

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

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

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四.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

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

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

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

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

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

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

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

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

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

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 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

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

,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

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

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

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

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

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

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 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

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

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 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

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

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

《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

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 汉代诗歌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

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

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

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 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

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 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 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

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 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

《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

《迢迢牵牛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

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

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 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二篇:《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一、概说(基本线索)

1、上古:神话、歌谣

2、商:甲骨文(记事散文萌芽)

《尚书》中记载关于商王迁都

3、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诗歌

代表:《诗经》保留大量诗歌作品

4、春秋战国:

1)、散文:

①诸子散文(政论散文):

《尚书》、《周易》、铭文(又金文,刻于青铜器上); ②历史散文:

《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按年记事)《左传》——编年体,记事完整,文采好

《国语》——国别体(分国记载),政论色彩 《战国策》——国别体

2)、诗歌:楚辞体

二、先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1、开端:处于中国古代文学开端阶段,原始时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页,尤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奇幻多姿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从这一点看,中国古代文学一开始就有了光辉起点;

2、样式: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尽管处于初始阶段,但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文体:先秦文学奠基的基础是深远的,我国后代的许多文体都可以在先秦文学中找到根源。

第一章 文学艺术的起源与原始劳动歌谣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的起源

一、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说法

1、游戏说:本能 【有缺陷】

2、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有缺陷】

3、心灵表现说【有缺陷】

4、文学艺术的真正起源来自于人的劳动。

第二节

原始劳动歌谣

1、特点:质朴(表达的手段和方法)

思想内容:原始劳动歌谣是远古人类劳动生活的直接反映,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气息,也从中证明了原始劳动歌谣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艺术形式:形式质朴,语言简练,具有高度概括性,以二言为主,从我国祖先的时代在文学作品中就保留了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了他们可贵的艺术创造力,而且他们都是口头文学的重要表现;

例:

①《吴越春秋》——《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②《蜡辞》伊耆氏——《礼记•郊特牲》: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③《周易•归妹》——《牧歌》

女承筐无实,士割羊无血。

第二章

中国古代神话 第一节

神话起源

引:

含有较多神话成分的古籍作品:《山海经》(5卷山经,13卷海经,创作于战国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地理著作)、《列子》、《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纂,又称《淮南鸿烈》,21篇,论文集,体现对道家思想的推崇)、《楚辞•天问》

其中,相比而言《山海经》、《淮南子》所含神话成分较多。

1、什么是神话?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性质)。

2、神话类型: 自然神(太阳神羲和)、英雄神、异人异物

3、神话作品: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后羿射日——《淮南子•经训》 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西汉 女娲造人——《风俗通义》东汉应邵

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吕思勉《史诗札记》、杨公骥《中国文学》、袁珂《中国文学选释》有对文章的看法)

4、神话的特点:

①虽然都是零星片段的记载,但是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人; ②他仍然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经过后世不断的修饰完善; ③在后世不断的修饰完善过程中,中国的古代神话被历史化,阶级化了

④在整体的神话传说中,英雄神的故事是主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节 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1、地位:

①神话是原始时期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第一页。它对于我们认识人类幼年时期的状况,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②神话还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我国所流传下来的著名神话都具有极其高贵的理想和吸引人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

2、影响:

(1)、远古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初源头,对我国后世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2)中国古代神话在我国的美学史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3)神话作品还从两个方面对后世作家起到积极影响:

①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以及强烈的,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②神话中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神奇夸张的艺术手法都对于后世作家艺术想象力的形式有所启发,对他们艺术构思有积极影响。

(4)后代的许多小说戏曲不仅直接接受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还从其中吸取了大量的素材,可以说直到现在神话对文学创作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第三章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别集:某个人的所有作品整合编集在一起。总集:多个人的作品编集在一起。

第一节

《诗经》概貌

一、概念解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从大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有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诗经》本来只称为《诗》,或者连带诗篇的约数称为《诗三百》,只是后世儒家尊奉它为经典,以后才有了诗经的称号。

二、分类、作者、年代

1、分类:

诗经按音乐性质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使用场合不同。其序《毛诗序》、宋代郑樵《通志》:风土之音谓之风;朝廷之音谓之雅;庙堂之音谓之颂。

风,即国风,当时分布在各个诸侯国或各个地区的乐曲,相对于周王朝京都所在地而言的地方土乐,共160篇。所记载的15国为周南、召(邵)南、邶国、鄘、卫王、郑、齐、陈、唐、秦、魏、曹、桧、豳(南,通男,任,管辖,担任的意思)。

雅,包括大雅(西周为主,31篇);小雅(东周为主,74篇)。

颂,含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2、作者:

①大多已不能考证;

②当时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集体创作,民歌;

③《载驰》(鄘风)相传作者为魏国人许穆公夫人。《左传》载,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爱国女诗人(载:语气词。驰,打马飞奔)。

二、《诗经》的结集和流传

1、结集:

1)、孔子删诗《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

2)、《汉书•食货志》——班固(采诗:行人→太师→天子,何休观点)

3)、献诗《国语•周语》(公卿→天子:宫廷官员太师等收集编纂,传到各国经过筛选、整理、加工而成)

2、流传:

太师、国子→孔子(有教无类)→汉代(尊儒崇五经): ①汉代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已丢失)

②汉代四家诗:齐(辕固)鲁(申培)韩(韩婴,燕国)毛(毛公,毛亨、毛苌)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反剥削反压迫的内容(体现为下层人民的觉醒斗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

二、反映徭役兵役痛苦的诗篇

《何草不黄》、《唐风•鸦语》、《豳风•东山》、《齐风•东方未明》、《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后两者以思妇口吻来写)

三、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

1、表现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周南•关雎》 淑:原指水很清澈,后指女子的纯真、忠贞、内外兼美之好; 逑:配偶

《邶风•静女》、《秦风•蒹葭》、《邶风•谷风》、《王风•采

《卫风•氓》

弃妇诗,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占卜)→纳微(彩礼)→请期→亲迎→黄昏→“结婚”

四、反映劳动生活、爱国思想的诗篇

《周南•芣苢》、《十亩之间》、《豳风•七月》(记录季节物候变化)、爱国:《秦风•无衣》、《小雅•采薇》

五、周族的史诗

《大雅》、《生民》、《公刘》、《皇矣》、《大明》、《文王》

六、政治讽刺诗

《国风》、《邶风•新台》、《陈风•株林》、《鄘风•墙有茨》、大小《雅》讽喻、《大雅•桑柔》、《小雅•正月/十月之交》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开创了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首创了赋(朱熹《诗集传》称“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平铺直叙,例:《静女》)比(以彼物比此物,例:《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例:《关雎》)的表现手法

3、复沓(反复抒情)的章法,灵活的句式。例:《郑风•将仲子》、《鄘风•相鼠》

4、丰富的词汇,和谐的韵律。例:《周南•卷耳》

第四章

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 诸子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论语》、《墨子》(前两者为语录体)、《孟子》(对话体)、《庄子》、《荀子》、《韩非子》;

历史散文:以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

一、诸子散文

1、《论语》

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2、《孟子》

对话体语录集,特点:

①叙事性、故事性,比喻恰当,辩论雄奇; ②辩论:仁政、王道、性善论

3、《庄子》

共33篇,包括内7篇,外15,杂11篇。标题即为论点。具有消极浪漫主义风格。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特点:

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②词汇丰富,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极其细致的刻画;

③极其善于写故事。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有的非常富有哲理,有的非常富有戏剧性《庖丁解牛》、《触蛮之争》。

4、《荀子》

作者荀子,又名荀况,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曾到齐国稷下游学,晚年定居楚,集大成思想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人之性恶,礼法并重

作品《劝学》,鼓励学习。1)、散文特点:

说理透彻,逻辑严密,非常善于运用类比层层深入推理,造句用词,整齐简练,大量运用比喻

2)、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①最早用赋作为作品名称进行创作。五篇赋:礼、知、云、蚕、鍼 ②《成相篇》里面的作品形式很特殊,说唱艺术风格。

5、《韩非子》 作者:

韩非子自述,法家集大成者,认为法术势三者结合是维护君主专制必要的东西。作品:

《韩非子》共55篇,体裁:

①政论文,锋芒毕露,语言专断,冷峻严苛。整体结构:篇幅很长,论辩周详,结构复杂

②历史散文(记述历史故事和寓言):通过记述历史上的故事和寓言来说理,表现了作者思辨能力强,机智,以及其对历史知识丰富的掌握,有较强的文学韵味。

二、历史散文

1、《左传》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五经之一,简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鲁哀公14年(BC722——BC481),16000多字。

记事特点表现为简洁严谨,语言精确,讲究微言大义。解释《春秋》的“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经:经典;传:对经的解释)

《左传》西汉称为《左氏春秋》(此处“春秋”指史书),东汉时称《春秋左氏传》(此处“春秋”特指孔子的《春秋》)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鲁哀公27年及鲁悼公4年(战国时BC464年)的编年体史书,叙事写人非常完备。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1)、思想意义:

①体现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通过对人生历史事件的肯定,表现他认为天道不能完全干预人事;

②军民关系:重视民,反映民心向背,民本思想的形成; ③不隐恶(不为比自己身份高者掩饰罪行); 表彰了一些进步人士,体现爱国思想 2)、艺术性:

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常常不把战争看做刀光剑影的场面,而是放到特定历史时期,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分析,注意其发生的原因、民心向背、双方外交手段等整体社会局面;

②善于描写人物。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中立体化的表现其性格特征。善于把人物性格特征系统化的展示出来;

③语言:人物语言能突出性格;叙述语言简洁明了,突出当时的场景。

2、《国语》

第一部分国记载的历史著作(国别体),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公元前1000——公元前400)。全书21卷,共7万多字,记载了八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历史片段,其中,晋史最长9卷,齐、郑、吴各一卷

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为补充《左传》史料的不足,故又称《左式外传》、《春秋外传》。韦昭(镇江)《国语注》、杨伯峻《春秋左氏注》都有相关介绍。

评价:

从史学和文学上看都远比不上《左传》,文学上,语言浅显,接近口语。如:《召公谏弭谤》(弭:消除)

3、《战国策》

1、介绍:

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末年和秦汉时期的人编纂的历史著作,认为大约是由战国一些史官和游说之士(纵横家)他们把自己所见到的一些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留存的文稿,最早起于战国初年——秦统一六国后240年,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韩、宋、卫、中山。由汉代刘向汇集整理编定而成。

共33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谋略、计策,所以定名《战国策》,简称《国策》,又称《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2、缺点:

记事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而且不记年月,缺乏史学价值,但文学性强,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那个时代游说于各个诸侯国的纵横家们奇特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奇谋妙策,也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和角逐,诡诈的一系列行为和进步人士的爱国思想。

3、艺术成就:

《战国策》文笔生动,清新流利,富有文采,而且他还善于把人物的活动组织成生动曲折的故事以引人入胜;

善于描写场面,渲染气氛,无论叙事或者说理,词条传神,生动绚丽,对于后代的历史著作有深刻的影响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一、楚辞

是一种诗体名称,公元前4世纪(战国后期)产生于中国南部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四言诗后产生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浓厚的楚国地域色彩的新诗体。为屈原所创,又称骚体。

宋代黄伯思《校订楚辞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以原楚产固称楚辞”。

二、屈原

名平,字原,屈氏。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左右,屈原是楚国贵族,初深得楚怀王信任,善外交辞令,官至左徒,后因变法之事遭守旧派诋毁被贬流放,秦襄王时再次被贬湖南长沙地区,始终不曾屈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与恶势力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其创作的动力。

三、屈原的作品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屈原作品有25篇。汉代王逸《楚辞章句》对其进行解释,西汉刘向编辑整理定名为《楚辞》。25篇作品分别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夫》、《涉江》、《招魂》。

㈠、《离骚》 ⑴介绍:

离,通“罹”,遭遇。离骚,遭遇忧愁。《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373句,2400多字,一般认为是被秦襄王流放时所作。⑵主要思想内容:

《离骚》倾吐了诗人赤城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苦闷心情,表明诗人要求改革楚国政治,挽救祖国危亡,使国家走向富国强兵道路的崇高理想,以及这一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和为了追求理想坚持不懈进行斗争的苦闷历程。⑶艺术成就: ①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纯洁的,高尚的主人公形象,正是通过屈原自身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艺术典型,不朽的爱国诗人。

②这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他吸取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也为后代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家树立了榜样,不像《诗经》那样真实直接表现事实,而是更多地表现了作者在社会现实刺激下迸发出来的激情,追求理想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③《离骚》在诗歌创作的具体形式上有很大的创造,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诗句加长,结构扩大,增加了内容的容量,也增强了表现力。采用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更增加了诗的咏叹、抒情气氛,也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总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地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异响伟辞,卓绝一世”。

司马迁作品中提及的有五篇《哀郢》、《离骚》、《招魂》、《天问》、《怀沙》(绝笔)。

㈡、《九歌》

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一组诗是屈原根据楚国地方祭歌改变整理而来。

《九歌》名称来源:相传夏启从天上将仙乐《九歌》、《九辩》偷至人间,屈原以古乐曲来命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艺术性:

①除国殇以外都是神话体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但是,虽然作者写的是神灵,却又赋予他们人的特征和人的性格,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

②艺术手法上屈原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和环境气氛,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因而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③《九歌》的语言表现为情味幽深,往往又显得单纯自然,语言优美,极其含蓄,读起来有读之不尽、㈢、《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怀沙》、《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多数都体现屈原怀念国都,怀念国君(国君一体思想),写实,且形式内容相近。特:《桔颂》咏物自颂,表现他向往赞美这种坚贞品质。

思想精神与《离骚》基本一致(离骚前半段亦写实),很少用幻想、夸张,与引用神话,主要写实,其真实思想感情,用一种直接倾泻的手法表现其内心复杂的感情心曲,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深沉,篇章结构跌宕起伏,语气也随感情起伏变化,使其坚贞的爱国思想,优美的感情用一种纪实的手法表现出来。

㈣、《天问》

天问就是问天,向天发问,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探索,敢于批判、否定传统说法,怀疑流行说法,同时表现出对天命的怀疑和否定,不盲从,有革新精神。

气势磅礴,结构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㈤、《招魂》

为自己也是为楚怀王招魂,用浪漫的形式表现爱国精神。后人称:响“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

四、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因此它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全新时代,使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还创造了全新的诗歌形式——楚辞体(骚体)。而且他的《离骚》还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个性鲜明而丰满的抒情形象。

2、影响

①思想: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后代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和精神的鼓励,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进步作家(例:西汉贾谊、司马迁)。每当遇到民族压迫的时候,后代许多诗人都能用自己的笔写出爱国诗篇,并且能够坚持理想,坚持奋斗,坚持节操,甚至献出生命,都是从屈原精神中得到的鼓舞。

②艺术: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我国文学的新的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还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他已经不是单纯地借物起兴,开辟了寄托的手法,寄情于物。

屈原的楚辞体的创造为汉代赋体的兴盛发展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成为汉赋产生的来源,语言打破了诗经四言,为后代五言、七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五、宋玉

1、介绍

相传为屈原弟子,代表作有《九辩》。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虽驰神离想不如《离骚》,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2、艺术性:

①直接用散文化的语言,灵活运用句子;

②描写的秋天的景象,把自己的怨恨用秋的悲凉笔调绘制。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秦代文学:

吕不韦《吕氏春秋》(门客的集体著作,杂家代表)、李斯《谏逐客书》

第一章 汉赋

一、产生

1)、规模体制上受先秦诸子散文影响,长篇巨制; 2)、受屈原《离骚》的影响,楚辞为其模仿的形式。

二、发展

1、汉初:骚体赋

骚体赋,贾谊、淮南小山、枚乘等模仿赋所创。特点:

体制形式上极力模仿楚辞,注重铺陈,但是篇幅不长,而且富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齐,通篇用韵,而且都带有兮字;内容上:大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主客问答式); 淮南小山《招隐士》;

枚乘《七发》——汉代散体大赋完全定型的第一篇作品。

2、中期:散体大赋 ①介绍:

汉武帝初年到东汉汉承帝都是创造散体大赋为主的阶段。汉赋主体部分就是散体大赋。②标志:

枚乘《七发》(主客问答式,劝百讽一:劝告高梁子弟不要贪图声色犬马生活)。③特点:

篇幅长,规模大,局势参差错落,韵散间出;以铺陈叙述为主兮字调基本消失,散文意味更浓。

内容:大部分都是描写汉帝国的声威,主要宣扬汉代邦国威震四海的国事以及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还有宫室苑囿的富丽堂皇,以及皇室贵族们打猎歌舞的场面,这些作品又往往是千篇大段的歌颂炫耀后面则是讽喻劝谏。④代表: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杨雄《解嘲》、班固《两都赋》(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张衡《二京赋》

3、后期(抒情言志的方向,而淡化了散体大赋的特点)①介绍:

由中期形成的散体大赋渐衰微到抒情、言志、小赋,篇幅短小,不再用主客问答式,也不韵散间出,而是通篇押韵,不用兮字调,语言风格更重平实,不讲究辞藻华美,思想性更强,较多的是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或者是咏物抒情。②代表:

张衡《归田赋》——标志性转变。蔡邕《述行赋》(羁旅情怀)祢衡《鹦鹉赋》(借咏物讽刺)赵壹《刺世疾邪赋》(直接抨击)

三、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我国文坛上又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是汉代一代的文学代表,整个汉代的文人们几乎都创造过这种文学样式。思想有局限性,虽都有讽谏意味,但都是讽一而谏百,艺术上也有缺陷,表现为为迎合统治阶级兴趣爱好,极尽炫耀,夸张之能事,大多为宏丽浮夸之词堆砌的辞藻,这些都影响了他的艺术表现力。

正是汉代赋体的兴盛对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章

一、司马迁和史记 ㈠、司马迁生平与著作

司马迁,汉(公元前145年——?)字子长,生于陕西龙门,生平记于《太史公自序•史记》。

家世: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欲写通史,司马迁继承其父思想观念,受影响深远。青中年时曾四处漫游,为史记资料打下基础,后遭遇李陵之祸。著作:《史记》、《悲士不遇赋》

㈡、《史记》

1、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传说时代的黄帝到自己所处的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总共有52万多字,全书130篇,5个部分,即五种体例12本纪(记录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建功立业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历代很有影响人物的专机)、10表、8书。

2、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代史书大多沿用《史记》写作手法。

3、思想:

①不虚美,不隐恶;

②同情人民的起义和反暴斗争;

③热情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人物,表现鲜明的爱憎感情。

4、艺术成就: 突出表现在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体例,史记写人物生平不是一般的概括的叙述,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人物活动场面的具体描述,再现历史人物生动面貌,具体表现在其艺术手法:

①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例:对于项羽的描写,是三个主要事件: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司马迁人物传记选材时采用互见法(为突出某一人物性格特征,选择某一情节表现其特点,另外涉及该情节的传记只会记为“见于。。”

②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

③史记语言生动传神,作者的叙述语言,人物的对话语言。

5、地位、影响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名著,史记把我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了新高峰,无论是写人物还是记场面,都十分集中完整,故事性强,而且结构严谨,语言平易简短,对中国历史散文有影响,后世历代的正史都几乎是模仿了史记的体制,同样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是唐宋时代古文家用于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的典范,可以说后世古文家没有不熟读《史记》的,也影响了后代的小说和戏剧创作,特别是其写作手法为小说所沿用,发展。后世戏剧常常从中寻求素材,尤其元明两代戏曲。

二、班固与《汉书》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正史的第二部。《汉书》只是选取西汉一代历史来记,又叫《前汉书》(《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作者班固。),马旭、班超有续写,记叙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王莽地皇四年,全书一百篇,分成120卷,12纪,8表,10志,70列传。在沿袭史记体例基础上有所发展。新加篇目《五行志》、《艺文志》、《刑法志》、《地理志》。对汉书进行补充的表《古今人表》、《百官公卿表》。

缺点:对历史人物的批判赞扬往往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标准,所以缺乏司马迁的独特性,批判性。

第三章 汉乐府诗

一、汉乐府

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机关,保留有大量诗歌作品。后直接以之代指诗歌,又被称为“汉乐府”。民间来源的作品称“乐府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包括汉、宋、唐乐府,40篇左右。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

二、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

1、“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风格,反映劳动人民穷困的生活,受压迫,剥削。代表作:《东门行》、《妇病行》、《悲歌》;

2、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3、反映男女爱情和被压迫妇女的诗篇:《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全书153句、五言诗,1765字,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表现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为了爱情宁死不屈封建礼教。)、《陌上桑》(又名雁歌罗敷行)、《日出东南欲行》、《上山采蘼芜》

4、揭露上层社会的残暴腐朽,童谣类:《小麦童谣》、《京都歌谣》、《江南》。

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对后世作品影响深远。何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了现实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杜甫、白居易等。

2、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标志着我国叙事诗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3、形式自由多样,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都有,很多完整的五言诗,杂言诗灵活多样,形成跌宕起伏的气势,为唐代歌行体诗奠定基础。

四、《古诗十九首》

最早选于梁代萧统《文选》(按类编辑,其一类别为古诗,收集了十九首未注作者的古诗,后人称之古诗十九首)

反应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①游子、思妇离别思乡之情;②求官不遂,仕途失意。

艺术方面:长于抒情,平易淡远;语言浅显自然,无刻意雕琢,却远远表达出十分复杂,曲折的感情,因此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为五言新诗体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称之“五言之冠冕”。

2、五言与四言比较

四言诗两字一拍,句式太短,韵律呆板,缺少诗歌抒情韵律;

五言诗可方便容纳双音节、单音节词,特别是二三拍节,让人感到奇偶的配合,富有变化,不呆板单调,因此。。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

③形式上主张“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④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尝试现代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等多种体式,完成了为新诗“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以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和“三美”主张,在诗歌界掀起了一场新格律诗运动。新月诗人——徐志摩

2、诗歌创作

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

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艺术上格调清新健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二是抒唱爱与美的追求。如《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1932;后期诗歌情况较复杂,大致三种诗: A、不乏积极进取的篇章(如《拜献》);

B、描写男女之间感情、戏逗、调笑,格调不高(如《别拧我,疼》);

C、大多诗作笼罩着伤感、失望、悲哀、颓唐的情绪,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3、艺术特色

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执着于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如《雪花的快乐》中“飞扬”的连用。《再别康桥》中三次“轻轻的”回环反复。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如《沙扬娜拉》

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如《秋月》《再别康桥》 2、“左联”概况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老舍

二、老舍的小说创作

老舍一生共创作14部长篇小说,70多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1部4000行长诗,近300首短诗,20部译作以及部分评论文字,合计800多万字。老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他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筑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中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蜕》《火葬》《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短篇集: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微神集》《火车集》《贫血》《老舍幽默诗文集》等 剧本: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龙须沟》《茶馆》等

三、《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于人性关系的探讨

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集中形象系列,还有一类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系列是城市底层贫民形象系列,如祥子、老马、小崔、老巡警、拳师沙子龙、剃头匠孙

七、妓女小福子,艺人方宝庆和小文夫妇等。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如果说对老派、新派市民的描写充满通俗喜剧的主调,那么,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则具有浓郁的悲剧性色彩。《骆驼祥子》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骆驼祥子》是老舍写作的一个高峰。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城市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进一步探究还会发现,小说还具有更深刻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作品表现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青年农民在现代城市文明病中发生的道德滑落和心灵腐蚀的故事。

故事缘起于1936年春,老舍从朋友处听到两个关于人力车夫的故事,引起创作冲动,遂决定将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车夫作为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来表现城市下等人的生活,意在“写出个劳苦社会”。

1、祥子形象

祥子的性格是变化的,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病对人性的扭曲侵害。起初,祥子是诚实善良、勤劳刻苦的,虽然性格内部不乏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一面,但祥子是年轻而富于活力的。小说强调了祥子性格中突出的“要强”和“韧性”,他希望摆脱形形色色的人身依附关系,做一个拥有“自己的车”的“自由洋车夫”。然而,在历经三起三落的苦苦挣扎之后,祥子终于冷了“要强”的心,沦落成一个他平日最看不起的“车夫样的车夫”。

小说开始时,18岁的祥子那样有生气,到作品的结尾,他吃喝嫖赌,掏坏、打架、占便宜、乃至出卖人命,他混在出殡的队伍里,低头驼背,“口中叼着捡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地慢慢地蹭“。这时的祥子只有26岁。在社会的重压之下,祥子终于向命运屈服了。祥子形象的意义:

(1)由理想的祥子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向命运挑战最后却不得不向命运屈服。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深刻悲剧,让人们看到恶劣的社会如何毁掉了一个人的全部的人性。

(2)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解剖了构成城市环境的各式各样人物的心灵,揭示了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3)祥子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还表现在,他的道路表明了小生产者的个人奋斗是解救不了自己的。

2、虎妞

虎妞是小说中刻画极为成功的、复杂的又一个艺术典型。她相貌丑陋、举止粗鄙,大龄未嫁,像一个正常女人一样渴望有自己的婚姻生活,视祥子为猎物。当然她对祥子的感情虽然有变态的一面,但也有真诚的一面。在生活中她的行为常常具有喜剧的色彩,但是它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虎妞形象的两面性在于,一方面她是刘四盘剥车夫的帮手,属于剥削阶级的一员;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刘四的钳制,耽误了青春,也是受害者。

虎妞的性格,也有两面性,她喜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却不乏善良和同情心,对祥子既有真情又不乏占有欲,对爱情的追求中,不乏真诚又伴有明显的变态心理。作家对她的描写也是既同情、又鄙夷。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揭开了底层市民社会的帷幕,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命运。

(2)精彩的心理描写,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

巴金

34567-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2)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关于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从属并影响政治。“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活互相对立的艺术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革命对文学的规范性要求:

(1)题材:工农兵生活

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塑造先进人物和英雄典型;主要写生活的光明面,即以歌颂为主;必须揭示历史本质,展现生活的客观规律;表现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

创作方法、艺术风格:风格、形式要通俗易懂、明朗,反对晦涩朦胧;文学批评要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关于文化遗产:言行不一继承文化遗产是有选择的,50年代将民歌确定为新诗的发展方向,对苏联文学的推崇,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对“言必称希腊”的批判。

(3)关于文学队伍——新文化的建设者。依靠工农兵,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始终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保持高度警觉。“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意义: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成立“文联”(中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最重要最活跃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中国作家协会,即现在的“作协”。第一次文代会缺席作家:沈从文,张爱玲。

概述

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

1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2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当代性和整体性。3特点:“新时期”文学:文艺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内容到形式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理论批评空前活跃;“二为”方针扩大了文学的功能;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等文学大潮的走向标志着文学对现实的关注;文学主题开阔与深化;创新与探索活跃。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年)

2.对萧也牧的批判(1951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胡风曾写有30万字的申辩文章。5.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及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年)

6.对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1963年开始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全面批判运动。7.1966年开始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一、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批判的焦点:A:批判电影的历史违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批判影片宣扬的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C:批判影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否定,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批判内容:

1、认为俞平伯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论《红楼梦》。

2、形式主义地理解《红楼梦》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作品的独创性。

3、以考证代替科学的分析,而且有时不免流于烦琐

三、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

胡风文艺思想:(1)主观战斗精神: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来源于“生活的深入和胸怀的扩大”,来源于“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2)“写真实论”:真实的生活写照——不断揭示民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真实的体验传达——高扬“主观战斗精神”。(3)关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以弥补作家世界观上的缺陷。(4)关于民族形式问题:强调吸收外来文艺和外来形式。

四、文艺界的反右(1957年)

1957年春,中共开展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形势陡然一变,中共发动了反右派运动。6月18日,公开发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1957年的6月至9月,中国作协党组连续举行了25次扩大会议,从丁玲、陈企霞对1954年检查《文艺报》不满的所谓“反党”行为开始,进而指责冯雪峰1936年从延安到上海后与鲁迅、胡风的合作,“造成了革命文艺事业的分裂 ”,进而延及诗界的艾青、美术界的江丰,戏剧界的吴祖光等一批党内的老艺术家,都被打成反党分子,右派分子。这场斗争以周扬的题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作结。《文艺报》1958年第二期开辟专栏,对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一批文章(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以及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进行“再批判”

五、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1963—1964)

(1)批示出台的背景:a毛对政治形式的错误估计,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b文艺再次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突破口,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急剧地向左转。(2)1963—1966的一系列大批判 “有鬼无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 “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

六、“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纠合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于4月10日由中央批发全国。《纪要》内容:

(一)文艺黑线论: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

(二)唯心主义理论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英雄人物。“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一)五十年代:“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的影响: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2

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突破:

1.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其代表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2.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3.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这一方面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

(三)六十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要改变动辄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五字登科”的作法。2.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也于3月6日作了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讲话标志着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酝酿着一个重大转变。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主持会议。会议的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上的单一化。邵荃麟在总结发言中,对文艺现状进行了分析,正式提出了“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的特征:政治的直接审美化,革命浪漫主义,“三突出”的创作原则。1“样板戏” 的培育。“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1970年达到高潮。被作为“文艺新纪元”的标志

2文革时期的小说。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知青的小说:赵振开的《波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3文革时期的诗歌。公开的诗界:红卫兵的诗;工农兵的诗。代表作:张永枚的《西沙之战》;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72年之后,李瑛等的诗穆旦的诗:不能公开发表的诗。

天安门诗抄 起因:纪念周总理。时间:1976年1-4月。实质: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形式:广场集会,张贴、传抄诗歌。被指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性质:政治事件。历史意义: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典型体现。“白洋淀诗群” 食指(郭路生),芒克,多多,根子等。代表作:《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诗人大多是北京知青,出身于知识分子获“高干”家庭

(四)本时期小说形态:“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表现在: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杨沫及《青春之歌》

生平: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1933年入党,1934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三)文本解读

1.情节与主题:小说以193109018—193501209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 3

史的成功演绎。形象地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的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2、林道静的形象

(1)个性解放的新内涵。子君:大胆的叛逆者 沙菲:迷茫的叛逆者。林道静:进步的叛逆者(2)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林道静的双重性(起点)、余永泽:人道主义(第一阶段)、林道静: 卢嘉川: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江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三阶段,完成阶段)

(3)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阶级矛盾,从求个人解放到争民族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的英雄主义;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并且,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

3《青春之歌》解读

a情爱故事 b寓言故事: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青春之歌》将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主体,同时也创造了这一叙述的基本范型,即“反抗/追求/考验/命名”。c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李扬的小说解读定位到了“性别游戏”与“政治认同”的纠葛关联中:即私人的“性”与超然的“政治”相互借力,政治的审美表达通过“性”的征服显示魅力。

余永泽拯救的是身体,它是传统“英雄救美”模式的再现;卢嘉川拯救的是灵魂,是一个必然伴随革命者勇猛前行的战斗单位。余永泽的失败、卢嘉川的成功标志着革命阶段性的转折。4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与命运结合、语言抒情色彩。

梁斌及《红旗谱》

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1957.12.中国青年出版。

一朱老忠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第我的超越。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二文本叙事逻辑和作家主观意图的错位 主要表现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作为作家主观意图中的中心人物而在文本中实际呈现为非中心人物的错位 三中被遮蔽的知识分子形象

江涛:英雄人格的内在缺陷。张嘉庆:阶级谱系中的另类。严萍:男性权威下的性别符号。严知孝:“道”与“势”冲突的苦痛灵魂 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1、《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刻画人物形象,既采用白描手法,让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吸收了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细腻的长处

3、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

五、其他著名作品

1《红日》吴强2《红岩》罗广斌1924杨益言1925 ,“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叛徒文学”。3革命历史的传奇化:革命英雄传奇 :曲波《林海雪原》 “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要有更多的现实性,”、“又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4

“说岳”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二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

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山西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

(三)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原因

1.赵树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他虽然曾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2.为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配合当时的实际工作。3.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并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相一致。

(四)新中国小说的右倾典型

1、新中国的小说创作

(1)50年代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解放区小说的基础上起步的。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孙犁、杜鹏程为代表的战争题材小说,都直接继承了解放区小说的传统和风格。(2)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以当地的农村生活为创作的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3)在50年代的创作中,刚刚结束不久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众多作家竞相描写的热门题材。受抗战以来形成的“战争文化规范”影响,在创作中普遍存在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4)这时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歌颂”为主,即使是赵树理敢于揭露现实矛盾的小说也是以歌颂为目的的。

(五)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过程 1.《邪不压正》(1948)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批评的小说。中农女儿软英被地主的儿子看中,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小昌挨批,软英与小宝终成眷属。

2.《三里湾》(1955)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但与《不能走那条路》、《创业史》,以及《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3.《“锻炼锻炼”》(1958)虽然“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维护农村中的新干部,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

(六)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原因

1.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2.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

3.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4.当时文艺界激进主义的文艺思潮越来越高涨,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越来越严重。

(七)民间立场的曲折表现:《锻炼锻炼》 绵里藏针,用“春秋笔法” 1.《锻炼锻炼》所反映的50年代新农村“大跃进”的现实: A.从干部与群众角度看:小说名为《锻炼锻炼》,指干部需要“锻炼锻炼”,而暗含群众需要“改造改造”。B.从民主与专政看:在作品中写民主有两种形式:大字报和大辩论,这是整风时期群众发扬民主的武器,利用他们向领导提意见。但在“发右运动”以后则变成了领导干部整治群众的工具,而且干部嘴里口口声声挂着“法院”“乡政府”,他们对群众的蛮横态度是依仗了国家机器作为后台。辩论中干部句句逼人,不断。C.从理想和现实看:当时的理想是“共同致富”,事实上一方面农民想发家致富,一方面又具有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争而不先,甘于落后;合作不合,各怀私心)这是50年代中国农村实况。D.表达方面:小说是评书体小说,讲究故事性、情节性,小说讲了五章,五章环环相扣:大字报**—动员—拾花—偷花—转变。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带出,结构紧凑,悬念设置巧妙。E:语言运用方面:语言通俗流畅,用的是地道朴素的农村语言。

柳青《创业史》

1.生平与创作:陕西人。a.尝试期:(1935—1942)b.转折期:(1942—1951)c.成熟期、丰收期:(1952—1956)

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

1、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

2、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实行新法栽秧、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3、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4、柳青认为:“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旧农民”序列

A梁三老汉的形象: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B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富农、中农占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他们比一般贫农更容易发家,引发乡村人际关系紧张。这被看成是一种新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以革命方式把庄稼人中的另一部分看成是革命的敌人。在修辞上采用了政治道德化的方式。

评价:从《创业史》看,一方面是柳青显而易见的激进主义企图,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民间的真实的力量。这种民间的力量使得文本不断暴露民间生命生活的真相。

艺术成就: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王蒙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时代语境和写作原由:

(1)王蒙对自己以往激情式的歌颂青春和革命的旧作不满意,酝酿和寻求突破。(2)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

(3)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作品解读:

(一)开放性叙事主题:1.揭露官僚主义2.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3.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二)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

(三)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茹志鹃 《百合花》《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

一、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如《百合花》,再如写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作者从来不去正面描写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搏斗,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在夫妻之间(《春暖时节》)、母子之间(《如愿》《里程》)、婆媳之间(《在果树园里》)、妯娌之间(《妯娌》)、同志之间(《静静的产院》)所激起的波澜,来描写人们怎样与旧的东西告别,向新的目标前进,反映出时代面貌的变化。

二、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如愿》中的何大妈不愿“闲”;《静静的产院》中,作者对主人公谭婶婶对自己由先进到后进到最后的觉悟的过程的描写。(潘奶奶—谭婶婶—荷妹)

三、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杨树》中的白杨树,《里程》中的大石头,《如愿》中的大苹果和小绒狗,《春暖时节》中的清水虾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托,又是作者展开描写的凭借,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卢新华《伤痕》伤痕文学的标志,1978年8月发表于在《文汇报》

内容: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鲁迅

一、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

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鲁迅前期杂文侧重对封建性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充分体现了以科学民主为旗帜,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五四”精神。同时还探索和研究国民性问题,暴露和批判了卑怯、惰性、保守、巧滑等国民性弱点。具有深刻性。

鲁迅后期的杂文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发展。首先,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其次,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儿深刻的批判。第三,对革命文学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后期许多杂文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鲁迅的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文学特征首先体现在形象性,同时还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不拘一格。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的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语言。

四、散文

鲁迅是现代中国散文诗最早的创作者,其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语丝》,其中较多的篇数,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野草》的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朝花夕拾》作为叙事性的散文,文体虽有不同,但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炽烈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花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杂以对丑恶现实的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是《朝花夕拾》的主要艺术特色,在现代散文中具有重要地位。

下载中国文学史_笔记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学史_笔记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

    一、概述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五四时期,茅盾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 主张。茅盾认为新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须“指导人生”,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

    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刘勇先生主讲)(一) 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共5则)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 1、基本概念 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

    外国文学史笔记范文

    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

    外国文学史笔记

    选择、填空题: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前期(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散期和发展概况 网络文学、电子传媒时代对印刷时代的颠覆——媒介即信息 一、源流:由现代文学而来(启蒙的文学心态——反侵略,救......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

    外国文学史笔记

    外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 1、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神话艺术和古西伯来文学。 2、12主神: 众神之王--主神、雷神--宙斯;神后--婚姻生育兼天空之神--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