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如何学好语文的现代文(xiexiebang推荐)
(2)B
三、(一)1.想知道孩子一年之后能长多少。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孩子在长高,而树也在长高,而且长得比孩子还快。2.C 3.第一、二幅漫画画的是早春的树木,第三幅漫画作者画的是冬天的树木,第四幅漫画作者画的是冬天过后的晚春的树木,这就可以看出漫画故事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多。
(二)1.指蝴蝶在下雨天无处可躲
2.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水都不能玷污;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3.B.运用排比、反复
C.细致的想象
4.对蝴蝶的关心和喜爱,对自然界小生命的担忧和关注。
(三)1.短暂
陌生
普通 2.回报。
直接、独自。
3.自言自语久了,没有反响也没有回馈,甚至连喘息的声音也没有,感觉很是怪异,好像你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棉花垛……
4.他从我的电话里得到了温情,得到了友谊,得到了心灵的慰藉。5.纯真的友谊,述说着人间互相关爱的温情。文章
1/藤野先生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藤野先生》。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谈谈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同时,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习这篇课文,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还能受到爱国情感和尊师情怀的熏陶。
编者将此文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该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藤野先生》一文可以作为叙事性文章的教学范例。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两个单元的叙事性作品,已经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九年级叙事文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该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作者成长中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其用意让读者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前期学过的课文中也不乏抒发爱国主题和美好情感的文章,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鲁迅的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作为叙事性作品,本文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全文的教学目标有:
(1)了解《藤野先生》一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味意蕴丰富的语句。
(2)学会在浏览文章中理清思路,探讨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深刻原因;学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以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法。
(3)感受藤野先生治学之严谨、为人之热情、胸怀之博大等人格魅力;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与尊师情怀。
其中学习写法和感受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同时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语文技能,学会关注生活和社会,但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在教师的悉心引导,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明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安排在第一课时。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通过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探讨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突破难点。
考虑到文章篇幅较长,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安排三个教学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来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法;感受藤野先生治学之严谨、为人之热情、胸怀之博大等人格魅力,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情怀。让学生在选择性阅读中学会概括典型事例、评析人物优秀品质是本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这种写法则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中主要采用提问对话法和引导点拨法。教师有目的的设计提问,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维,能有效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示范的作用。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有些难点问题,光靠他们合作探究来达到教学目的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既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又能发挥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用。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开启思维,自主探讨,通过师生交流、生本交流、生生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通过圈点批注得到落实。
三、说教学过程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第一课时(认识名人之师)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激趣导入 初读感知 再读感悟 交流感动
这四大板块围绕“认识老师”来设计,在激趣中导入学习,在感知中走进文本,在感悟中提升情感,在交流中回忆恩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各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大家是否知道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数量最多的作家是我国哪一位作家?(鲁迅)
如此看来,鲁迅也是我们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的一位名人了。那么,他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呢?在他成长道路上又遇到了怎样的恩师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自己的一篇散文来认识名人之师——藤野先生。(板书课题)第二板块: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解决一个大问题:课文怎样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来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法?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过程的需要,我把这个大问题化为五个步骤,逐层深入地分析,从而突出本课时教学重点。
第一步: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尽可能多地了解关于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一切。第二步:找出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在书中做记号),说说看:从……我知道了藤野先生…… 第三步: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并圈划)。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第四步:学生自由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写在课文旁边)。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第五步: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肖像、身份、治学、对待学生)来考虑。
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中,教师根据对话将事情和人物品质逐步形成板书,提醒学生摘记在书本中。
事 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运用了提问对话法和引导点拨法展开教学,连续性的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排列呈现,引导学生学生走进文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笔记习惯,运用默读、浏览、自由朗读等形式来获取文本信息,通过概括、对话等手段提高语文技能。】 第四板块:再读感悟
这一环节侧重从作者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情怀。继续沿用提问对话法、启发引导法,采用朗读法和圈点批注法展开教学。
我设计一个过渡性问题:藤野先生身上有很多作为教师的优点,但其中最特殊、最打动作者的是什么呢?(他对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热忱、宽容、毫无民族偏见的支持与鼓励。)
接着,着重体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提出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述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的?引导学生找到第37、38段。学生朗读之后讨论课后练习二(2)。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鲁迅的尊师情怀。
最后,引导学生浏览32段—35段,质疑:临走时作者为什么对老师说谎?离别后又为什么没履约给老师写信?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感受鲁迅尊师情怀,还为下一环节读写作业做铺垫。
第五板块:交流感动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回忆自己读书生活中哪位老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他进行口头描述。在小组内交流后,请学生2-3人口头发言,教师简要点评后布置读写作业。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将教学重点通过口语训练得到落实。第六板块:读写作业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位老师,请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位老师的形象。字数200字左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备注:
教学主要思路是“认识名人之师”“理解名人之路”(了解时代背景——鲁迅与众不同——弃医从文的决定——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拓展作业:阅读有关鲁迅的传记文章)、“感悟名文之美”(巧妙的构思——材料的剪裁——丰富的情感——精辟的语言——拓展作业:模仿写信)三大板块,从不同的角度达成教学总目标。
布置预习作业(认真朗读课文,标好段落序号;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词语的音、形、义;利用网络或书籍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主要文学创作。)
出示投影“读一读,写一写”,指名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积累词语。同时,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具体词语的运用随文教学。】字词教学的重要性阐述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2、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说课稿 说课教师:郭琴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母亲》,下面,我就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研究
胡适的《我的母亲》选编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特点,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本文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学生情感体悟和语文视野的开拓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为此确定本文教学的目标、重难点等。
另外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他们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 了解作者及作者的母亲
(1)是否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六)综合性学习
1、结果性评价:见课标各学段要求。
2、过程性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3)能否及基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6)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第四讲
学生学业评价
(一)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量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照评价的作用,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照评价的参照系,可以分为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按照参与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等。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967年,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是对语文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的评价。布鲁姆说“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语文课程的动态过程,反馈有关信息,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语文课程的根据。(平时、单元)。
终结性评价又叫总结性评价,是对语文活动结果的评价。在语文课程开发或语文课程实施完成之后对语文课程计划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了解语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对语文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别。
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方式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目的反馈课程进展情况,改进课程、调整课程方案 评定成绩,预言后期的课程效果时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常进行学年、学期终结时手段 作业、日常观察、经常性的测验期未考试或总结性测验评价重点过程结果主要特点前瞻式回顾式
我国以前的语文课程评价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如每学年、每学期都要进行各种考试,以区分学生语文成绩的优劣,并进行分等、选拔等。
终结性评价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对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的调节和改进作用不大;如果只重视评价的最终结果,无法了解这个结果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就容易出现虚假现象。
因此,应淡化终结性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构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单元%+期中30%+期末40%)。
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又称为量化评价或数量化评价,就是力图将语文教学现象和语文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对语文课程的成效作出定量的评价结论,如用分数来表示学生语文成绩、根据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分等都属于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具有简明、精确、客观的特点,客观、可信,它能够加强评价的区分度,降低评价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定量评价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占据了评价领域的主导地位,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风靡的评价方式。在我国的语文评价中,定量评价所占比例较大,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常用定量评价的方式,有些定性评价也要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思想品德85)。
然而,定量评价将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单化或只评简单的教育现象。语文课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纯粹的、过分的量化描述,容易把教师和学生那种丰富的个性表现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字中,把问题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引导到庸俗的功利追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和语言感悟的特点,也很难全部量化。因此仅用定量评价的方式,不能适应语文课程评价的需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定性评价方法在对量化评价的反思、批判而发展起来的。
定性评价又称为描述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语文课程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它不片面追求数量化的方法,而是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语文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的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与分析,力求全面深刻地说明被评价对象的性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品德评语)。
定性评价方法具有全面、深刻、形象的特点,能对于不宜、不能量化的对象作出质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评价者对课程现象的某种解读,更适用于对复杂的课程现象的评价。它无须制定详细繁琐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不会因为量化的不科学性而造成偏差,也会减少惟量化给被评价对象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和定量评价相比,虽然定性评价不如定量评价精确具体,有时也有不可靠性和对所得出的结论表述不确定性的缺点,但定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内在的、过程性的东西,重视课程的整个运行过程,能全面评价被评价对象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进步的同时又能提出问题,在鼓励和表扬的同时,又能看到缺陷,是一种蕴含着未来教育思想的发展性评价。
定性评价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欢迎,个人成长记录、语文学习档案资料、观察描述、长作业、课题研究等都用得上定性评价的方式。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等开放性的方法。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纪录的方法。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既要重视定量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不是对定量评价的简单否定,而是为了更逼真地从本质上反映课程现象,它并不绝对排斥定量评价,而是把定量评价统整于自身,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有时仍然会结合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因此,从语文课程的实践出发,应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信息。“语文学习档案资料”、“语文成长手册”就是综合运用质的评价法和量的评价法的方法。
无论采用定量还是定性的方式,都要从促进学生的角度、促进课程发展的角度出发,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让学生切实从语文课程评价中受益。
(二)评价方法
方式是方法的基础,同一种方式,其具体的评价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定量评价常用测验法、统计分析法,定性评价有观察法、评语法、档案袋法等形式,还有综合运用了质性评价方式和量化评价方式的学生成长手册等。从语文课程的评价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评价学生的方法(如考试法、评语法等)、评价语文教师的方法(如听课法、调查法等)、评价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的方法(如访谈法、问卷法等)。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
1、考试法
考试法是对被评价者的语文成效所进行的数量化评价,一般用于评价学生。由教师预先出好试卷,学生用笔答或口答的方式解答试卷上的试题,考试成绩用分数体现。考试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口试和笔试、开卷和闭卷、客观考试和论文(作文)考试、单项考试和综合考试、常模参照考试和标准参照考试等。
从国内外中小学成绩测验中可以看到,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定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正确地运用和对待考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但是,由于片面强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我国的语文课程长期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改革语文考试已成为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当务之急。改革语文考试的评价思路如下:
(1)树立先进的考试观。
说到考试,曾有不少人误认为评价就是考试。其实评价和考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考试作为一种测量的结果,是评价的一种重要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前者是局部,后者是整体,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惟一手段是片面的。语文课程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以分数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现实状况,让考试真正成为推进语文课程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语文考试结果处理上,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队,而是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2)明确语文考试命题的原则。
语文考试命题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语文考试的个性。其基本原则是:
①依“标”据“本”的原则。即以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教材为依据。
②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而又以能力为主,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③难易适度的原则。针对不同目的的考试应确定不同的难易比例和难易程度。
(3)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
语文考试的内容逐渐注意到了加强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和写作题方面,更是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努力拓展试题的维度,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要求,给学生较大的自由作答和个性思维的空间。例如,让学生自读一篇短文后,让他说说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地方(或词或句或段或人物或事件),并说出一定的理由;或者就短文的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作文方面,注意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的题目。例如:“假如世界上没有了电,请你想象一下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4)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开卷、半开卷形式相结合逐渐成为考试评价的趋势;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自选考试的方式、允许多次考试等。如:广州市越秀区小学语文考试试行了开卷和闭卷的形式,开卷部分注意给学生多次的机会,允许学生重做自认为完成得不理想的题目,特别是朗读、说话的题目,可以做到满意为止才给予评价。
2、考查法
考查法是通过口试、笔试、调查和日常观察等方式,对被评价者参与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考查通常也含有考试的性质,但在成绩的评定上以轻度定量的等级制为主,多用于难以定量评分的检测内容,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之类。考查既可以用于对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的考查,也可以用于对语文教师的考查,更多地用于对学生的考查。以对学生的考查为例,考查通常分为两种:
(1)日常性考查
日常考查主要是对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情况进行的考查。课堂提问与课堂观察是常用的日常考查的方式。它便于语文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也便于教师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或提问,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和方法。检查作业也是日常考查常用的方式,它可以使教师确切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情况,并能就较广泛的问题对全班每个学生进行考查。
(2)总结性考查
总结性考查通常在单元、学年、学期终结时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总结性考查有口试和笔试两种。口试就是要求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如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笔试就是要求学生按试题的要求书面回答问题,通常采用开卷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题型灵活,测试范围广,能较好地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况。
考查要及时评价,并进行分析,注意将日常考查和总结性考查结合起来,以全面、及时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3、评语法
评语法指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对被评价者参与语文课程实施的表现作出价值判断,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论的方法。评语法是我国传统的评价方法,多用于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常用的评语有两种:
(1)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口头评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口头评语是语文课程评价中最直接、最快捷、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法。它具有即时性,针对性的特点,重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有利于从单一化的评价主体向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转化,将自评、互评、师评有效结合起来。如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他读得怎么样?”“如果你来读,你会怎样读?”教师还可以在多元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再评价,注意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如:“你读得这么动情,老师都听得入迷了”,“这次读得好多了”。
(2)作业、作文中的书面评语
书面评语过去多用于作文评语中,其实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可以适当运用。还可以使用一些师生合作的有效评语,如:作业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相信你一定行;这次作业有进步,谈谈你的想法等。
书面评语的要求:
一是准确性。准确、恰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评语能给学生以具体的方向性指导。
二是规范化。行文规范,用词恰当,字体工整,无错别字,无病句,给学生以行文的榜样。最好能用儿童化、散文般的语言,使学生感到亲切而温暖。
三是期望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的评语应充满期待与关心,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鼓励性的话语找到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只有这样,评语才具有可接受性,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
4、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又称 “档案袋”,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一种定性评价方法。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和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这是一种能够表现艺术家个人艺术追求、设计风格、创作成就、涉猎领域、集不同时期代表作和艺术探索历程的作品集。这种做法运用到语文课程评价中,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档案袋中资料内容:
1、操行成绩报告册。
2、平时检测成绩最好的试卷与中期、期末测试卷。
3、学生自选的优秀作业或作品。
4、最快乐的学习经历记录。
5、评议学习的获奖材料。
6、阅读的书籍题目。
7、家长评语。
8、学生自我认识评语。
9、教师评语。
10、好朋友评语。
语文成长记录袋不是简单的文件夹,不是随机生成的垃圾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学生迈向语文课程目标、与成长和发展相关的作品样本。《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提出了目标要求,无论是为了考察学生识字情况而建立的“生字袋”、为了表现学生习作水平而建立的写作袋,还是为了反映学生课堂表现而建立的语文随堂记录卡、为复习目的而建立的语文反思记录卡等都必须考虑一定的目标要求。
注意问题:
1、具有课程特点。
2、富有发展性(内容更新)。
3、具有交流性。
4、具有多元性。
5、具有针对性(针对特点)。
6、简化操作性(抓主要的)。
第五讲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简单、粗暴、挖苦少了,冷面孔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误区与对策
误区之一:评价缺乏启迪性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
赏识不等于评价,赏识不是把学生捧上天。
【镜头1】一位老师上“秋天的雨”的公开课,教师课前做了一大堆小红花,上课时先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对一个生字,教师就表扬“真聪明”、“真能干”等,同时还奖励一朵小红花,整个课堂掌声起伏,结果还未进入新课,已发放了大半盆小红花,教师只好歉意地说了声:“对不起,老师的小红花做少了,下节课再给你们补上。”学生听了很欣喜。
【镜头2】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浅水洼的小鱼》,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小青蛙表扬他”(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呱,呱,顶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有点紧张,读得没有激情。教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来试试。”于是此生低着头坐下。第三位是女生,声音清脆,教师给她的评价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她学习。”于是学生齐声呼喊:“向你学习。”
第二篇:如何学好高二数学
如何学好高二数学
一、学生的学习任务
1.本学年要完成四册的学习任务,2.本学期学习:必须
5、选修2—1,3.下学期:选修2—
2、3—3
4.本学期大家在能力、方法上的任务:
a.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b.学会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和习惯。
二、学生针对以往的学习发现提出问题
1、学生自主发言。
2、老师做全局性的指导:
a课前要预习
b课堂要认真听讲,听思路、听方法、听老师与自己不同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听课。
3、课堂要大胆的思维、动手、思维要活跃、要敢说敢做 要勤动手、多提问
4、作业完成、随堂检测,客后作业,专家伴读
5平时考试,及时总结不足于老师沟通。有争先意识发现规律。
三、学生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
1、介绍“四步教学法”
2、明确“本学期的教学模式”
四、学生总动员
1、学习数学的气质
a 不怕,要有征服欲
b 灵动,不要有死气
c 把事当回事,不浮躁,要认真
2、学校为大家创造各种学习条件
五、本学期数学的硬要求
1、作业要及时完成2、训练要重视不敷衍
3、学习要相互帮助
六 作业
1、写一篇新学期打算
2、预习数列第一课时
第三篇: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
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重话,回答文后问题:
天上有一朵云
郑渊洁
自从羊群里有了小羊羔后,牧羊人不再寂寞了。
那个稚嫩的小生命是在上周的星期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牧羊人起初并未注意小羊羔,可当他看她第二眼的时候,他的心灵被震撼了——纯洁、美丽、透明„„所有这类形容词都通过小羊羔的形体争先恐后摩肩接踵的挤进他的脑海里。
小羊羔的出现给牧羊人的生命带来了活力,是牧羊人那本已被尘世弄得筋疲力尽的身心再度燃起了青春之火。牧羊人感到奇怪,以往的几十万元遗产没有给他带来幸福,一只小羊羔却使他强烈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可见终生追逐金钱的人实在是干着一件与追逐美好的人生南辕北辙的蠢事。
牧羊人比以往起得更早,带着他的羊群寻找肥沃水灵的草地。他愿意为羊群提供最鲜美的食物,他喜欢看青草位羊群肌体里每一个细胞提供能源的过程,他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自己生命之外的生命新陈代谢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了小羊羔以后,牧羊人更深刻地体验到这种感觉。小羊羔也很喜欢牧羊人,她知道他的价值,她理解他为什么要绞尽脑汁为羊群寻找最好的青草。她感激,她兴奋。通过他,她懂得了生命的含义。一天,小羊羔问牧羊人:
“你为什么喜欢我?”
“因为你像羊。”
“不是所有的羊都像羊吗?”
“有的羊像狼。”
过了一会儿,牧羊人问小羊羔:
“你为什么喜欢我?”
“因为你像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人吗?”
“有的人像狼。”
„„
以某一种形式的生命投生到这个星球上,内容却又不像那种生命的形式,这是生命的悲哀。
只有生命的内容和生命的形式一致时,才是灿烂的生命。
两个这样的生命碰到一起,是上帝的恩赐。可惜上帝在这方面是吝啬的,牧羊人和小羊羔明白这一点,于是他们更加迷恋对方,更加珍惜上帝对他们的照顾。羊群终于不能忍受牧羊人对小羊羔的偏爱了,嫉妒像病毒一样在羊群中迅速蔓延,它终于形成了风暴。
在这个星球上,热带风暴和台风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嫉妒的风暴。没有人给嫉妒风暴定级,但这次羊群对小羊羔刮起的嫉妒风暴应该是在十二级以上。
这天中午,在草地上小憩的牧羊人醒来后,发现羊群中没有小羊羔。的确没有。
牧羊人问羊群。
羊群告诉他,小羊羔跟一只狼走了。
牧羊人不信。
可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小羊羔的踪影。
牧羊人无论如何无法将小羊羔和狼联系在一起。
羊群告诉牧羊人,那只狼是披着羊皮带走小羊羔的。
寂寞和孤独卷土重来,牧羊人重新开始体验生命的无聊与痛苦。
幸福使生命变得短暂。
痛苦使生命变得漫长。
这短暂使生命地久天长。
这漫长使生命转瞬即逝。
牧羊人的世界支离破碎了,他终日怅然若失。草不再绿,水不再清,阳光不
暖,月光不明。都因为一只小羊羔的到来与离去。感情是魔鬼,他能把同一个环
境一会变成天堂,一会变成地狱。
牧羊人在地狱里苦苦挣扎。
又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牧羊人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发呆。
从天边飘来一群云朵,当他们经过牧羊人头顶时,一片云朵离开伙伴驻足留
在牧羊人头顶上空。
牧羊人并未注意那朵云,可当他看她第二眼时,他浑身的血顿时沸腾了,那
分明是他的小羊羔:洁白、水灵、温柔、腼腆而不做作,周身透着自然。
笑容又回到牧羊人脸上。草绿了,水清了。
“你回来了?”
“是的。”
“为什么?”
“离开你,世界对我来说是地狱。”
“噢。”
“我还像羊吗?”
“像云。”
“你该不喜欢我了?”
“我喜欢像自己生命形式的那种生命,有的云不像云。”
“还有不像云的云?”
“有的云像狼。”
„„
晴空万里的蓝天下,驻足而立着一朵白云。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仰首坐着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和云娓娓交谈。世界变成了天堂。
嫉妒风暴无能为力了。嫉妒风暴登不了天,只能在地上肆虐。
从此,牧羊人每日和云在蓝天下约会,那朵云是他的小羊羔。
天上有这样一朵云。
地上有这样一位牧羊人。
生命更加短暂,短暂的地久天长。
摘自《郑渊洁短篇童话选》
1.结合全文看,文中第一段的“小羊羔”指什么?(4分)
答:
2.如何理解“世界变成了天堂”一句的含义?(4分)
答:
3.在作者笔下,“牧羊人”与“小羊羔”和“白云”是不可分离的,请简述理由?(4分.)答:
4.从全文看,作者描写天上的这“一朵云”的意图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
• 1 题 : 文中第一段划线部分的“小羊羔”表面上是指下文中提到的新生小羊,实际在作品中
是纯洁与美丽的象征,事物纯真本质的象征。(2分)它可以代表人类诞生之初的圣神、美好和庄严,可以代表某种美好纯洁的人、物或精神。(2分
第2题
当生命的内容和生命的形式一致时,就成为灿烂的生命;(2分)而“牧羊人”和“白云(小羊羔)”相逢,“两个这样的生命碰在一起,是上帝的恩赐”,他们互为知音,相谈甚欢,感到无比幸福快乐,因此说“世界变成了天堂”。
第3题 :
(1)“牧羊人”厌恶世俗、心灵纯洁、无私,“白云” 是“小羊羔”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其化身,他们都“纯洁、美丽、透明”而“不做作”,都是生命的内容和形式一致的“灿烂的生命”。(2分)
(2)他们彼此理解,迷恋、珍惜对方,互相依赖,为能与对方在一起而感到幸福。(2分)因此他们是不可分离的。
第4题 :
(1)突出这朵白云和小羊羔共有的洁白、水灵、美丽、温柔、不做作等特点。(2分)
(2)暗示白云是小羊羔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寓意纯洁、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将长存世间。(2分)
(3)含蓄表达作者对纯真、美丽品质的赞美和追求。(2分)• • • • • • • • •
第四篇:高二第一学期现代文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作者简介:贾平凹,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写作背景:本来,在‚小妹‛十八生日时,作者完全可以遵从世俗的习惯给她以物质的馈赠或一般地致信问候、祝贺与勉励,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她写去了一封凝聚着自己人生感悟与思考的长信,是给小妹生日祝贺的一件重要的精神礼品。在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读书求学时的艰难,剖析了自己走上社会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人生奋斗过程之中最终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读书、明理、做人。具言之,在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与价值导向中,如何升官发财、扬名天下均是次要的,读有益的书,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显然,作者这里已经越出了一般家书的私语层次,而上升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优秀人文传统的一种捍卫与坚守。而这,亦不仅仅是作者对小妹的教诲,也是作者面对世纪末精神状况持续沙化的中国社会所作的一种价值宣言。因此,其言虽浅,其意味则很深长。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作者在回忆读书,借书,偷书这些往事的过程中,向妹妹讲述了自己为喜欢读书及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做人的经验。第二部分(2~3):作者阐发自己对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的理解,在记叙与议论中穿插进抚今追昔的感慨。第三部分(4):具体阐发读书之道。第四部分(5):回到现实,表达对妹妹的期盼之情。
写作特色:课文是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写法,通过作者对往昔读书生活的回味,向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读书和做人的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语言洗练,无赘语,多短语,表述畅达有力,直导肺腑。语言风格和布局谋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书信散文的美学风格。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与传神之处,进行细节描写,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中传达出浓浓的手足亲情
《获得教养的途径》
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诗人、小说家。1946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黑塞说书》等。《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课文分析: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节选自《黑塞说书》。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接着论述阅读的作用,认为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通过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形象地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得宽广。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白莽作<孩儿塔>序》
背景简介:作者鲁迅,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中心思想:怀念战友白莽(徐祖华),肯定他在进步诗歌创作上的贡献,并明确指出诗集《孩儿塔》的历史地位。
《无韵之离骚》
作者简介: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专长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
文学常识: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这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总起部分。找到司马迁文章之‚奇气‛所在。第二部分:(3—16)展开部分。司马迁文章‚奇气‛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17—18)总结全文。从司马迁为文到为人的品格。
《想北平》
作家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因《龙须沟》而得名)、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
作品赏析:《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
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总结:《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作者简介:冯友兰,字芝生,著名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新原人》等,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文章主旨:本文思路清晰,第一节开门见山直接评价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接下来作者分别列举了数事,说明蔡元培先生的两大特点,结尾再次强调他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首尾呼应。
本文着力表现的是蔡元培先生的人格之大。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大家所特有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及魅力所在。重点导析:
1)本文的首尾两段 作者都冠以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文章中‚最
大‛体现在那些方面?但是文章中所选取的材料都是见‚小‛,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最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人格之大‛,文章前半部分以见到蔡先生这些平凡的小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大教育家所特有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魅力,在平凡中让人领略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二是‚事业之大‛,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表现了蔡先生如何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表现‚最大‛却写成小事,这是以小见大,以平凡见深远的写法,从看似普通的平凡的小事中,展示一个大教育家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气质,反而更能感受到蔡元培的独特和高大。
2)如何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
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极高明‛是指高明志极,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达到了顶点。做到了两极相通,对立统一,统一形神。‚道中庸‛就是到达到高明的境界只需走一条不偏不倚的平平常常的道路,处理事物无不及之处,也无过头之处。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
写作特色:本文虽是一篇记人散文,却也体现了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对蔡元培这样一个对北大,对新文化运动有着突出贡献的一直为后人所景仰的伟人,作者从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中,巧妙地抓住‚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两方面描述,在娓娓道来中如沐春风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以平凡见深远,行文与境界达到统一的笔法,不仅超出了此类文章,且对写作亦是有借鉴的。
第五篇:如何学好语文
告别家园温馨的港湾,我们走进乍暖还寒的大学校园。所有的花儿都在这里绽放,一年一度,岁岁年年。大学语文,普遍的感觉是难学。
第一:量很大,也就是说内容多。特别是大篇幅的古文,需要我们去花大量时间理解学习,曾经在某个论坛上看到这一段话是这么描述如何学好大学语文的,学好大学语文的方法只有两条:“持之以恒的读”和“随时随地的写”。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是一门终生的大学问,而大学中的大学语文,仅仅应该是一个开端--一个培养我们兴趣的开端。,大一也快结束了,学习语文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想想大一这一年来,谈到具体的学习语文,我仔细查阅了资料加上自身的切身感受,我认为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有兴趣的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没有兴趣,很难学好语文。所以,学习语文,不妨就从自己的兴趣开始,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多多的读。历史、小说、诗歌、传记、哲学、天文、游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种兴趣,都将为人生开辟一片新的世界。然后把自己的感谢写出来,积累起来。这就是最好、最有成效的语文学习了。我想在我的周围同学中就有这样的人,特别喜欢语文,尤其是作文什么的,总是在练笔,在阅读,结果就是文章写的很好,语文同样成绩很好,这就是兴趣的产物,也是一件事情成功的基础。第二、有计划的学习。除了自己的兴趣以外,其它的方面也应该了解。平衡的知识结构是大多数成功者的重要素养。因此,不妨为自己作一个小小的计划,其中开列上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的基本读物,都读一读。然后,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写作不好的人,可以有计划地多写一些东西,尝试着去报章投稿。口头表达不好的人,也可以在读书之外,试着去参加讲演社团的活动,提高自己说话的技巧。虽然我们都知道认真学习这点很重要,但在好奇与激情的大一,在挣脱了高考忽然放松的环境中,我想很难定下心来认真学习,因为我们的好奇,因为我们的激情,我们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体验,结果在盲目的甚至是毫无选择的活动中,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特别是占用了好多本该是用来学习课本知识的时间。第三、休闲性的学习。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古人讲“开卷有益”。具体到语文学习上,能将读书、写作当作自己的一种消遣和休闲,不也是很好吗?偷得浮生半日闲,以一盏清茶、一本好书相伴,不是很快乐吗?在网络上、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感受,不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吗?我喜欢上网,所以我喜欢去文学论坛转转,有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在音乐的世界中细细品味,临走前不忘留下自己的脚印,那真的是很惬意的事情,不仅仅放松了自己,还学到了东西,何乐而不为呢!大学这段时间是非常珍贵的。这一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只有离开了大学,才知道,原来看似漫长的人生中、看似广阔的社会里,却很难再找到这样一段悠然的时间、一片安静的地方和一种恬静的心情去学习、去读书、去完善自己。我在我们学院的贴吧里面看到一位已经离开的学长留下的那句话:走过了,才发现身后的路是那么的漂亮,而曾经的我却没有好好的珍惜,离开了,才发现心中的眷念是那么的浓厚,而曾经的自己是那么不屑。我在庆幸我还是大一,我想我要学习的还很多,语文是我喜欢的,作文是我爱好的,我想在查阅了那么多的资料之后,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