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作业: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变化
国泰则民安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1年来家庭生活的变化
回首过去的一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今年十月一日是我国建国60周年日子。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体现的最具体的便是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
一、衣
以前,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家庭都得紧衣缩食,穿戴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富豪了,爸爸说:“过年时,家里才添一件新衣裳。”妈妈说:“那时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小了的衣裳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在撕成小碎片当补丁。”如今,现在的衣服至少一两百元,而且五彩斑斓,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二、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 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三、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四、行
在坎坷不平的乡村道路上,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前边横梁上坐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车后座上坐着孩子的母亲,这样的情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很常见的,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 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总之,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第二篇:关于改革开放家庭生活变化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家庭生活变化调研报告
河北省改革开放后某家庭的具体调查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下面是我在我的家乡河北省邢台市的一个县城所做的调研:
问:奶奶,您觉得现在生活水平怎么样?您小时候生活水平又是怎么样呢?
答:现在生活水平好啊,能吃饱了!奶奶小时候正赶上饥荒年啊,别说白面馒头了,就是糠窝窝都不多,甚至去吃树叶,去晚了就没了,我姐姐十四岁就嫁人啦,家里养不了她啊。
问:那奶奶能不能具体的举个实例?不如说现在过年跟以前过年的区别啊?
答:我再大点的时候生活生活水平就好点了,但是也不像现在顿顿都有肉,什么时候想吃了,就去买想什么时候吃都行,等到过年了买的多了还都不想吃了,反而喜欢奶奶盐的咸菜了,年夜饭也不在家吃了跑饭店花那冤枉钱,不都一个味嘛。我们那时候吧,过年了就熬一锅小米粥,那也是赞了一年留下的一把米,父母也都就喝汤,把剩下的米留给我们分了,那时候虽然艰苦,但是过年特别高兴。是一年的期盼!
问:爸爸您觉得现在生活水平怎么样?您小时候又是怎么样呢?在生邢旭然 2011-4-23
河北省改革开放后某家庭的具体调查
活上有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答:现在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很多啊,中国现在发展太快啦!一个地方几年不去再去就不认识了,其实我小时候生活水平还可以,正好生活在农场,属于地多人少,能吃上白面,但是村里就不一样了,地少人多又都是人力劳动,相对还差些,一到丰收的季节就会有人来农场抢粮,现在农村不一样了,生活条件好了,甚至比有些城市还好,别说吃不饱了,还经常村里组织一起旅游。我刚工作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才一百多,并且只是捧着这个铁饭碗,现在不一样了,工资涨了,还能做做别的挣一些外汇。
我没有去调查很多的人,但是从奶奶和父亲的口中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的变化。仅仅从饮食上就有明显的变化,从传统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转变为以肉类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中国的社会福利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以前,我国人民生活毫无保障。经过共和国前30年的建设,建立了以免费医疗(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教育(中小学和大学一律免费)、免费住房(福利分房制度)、免费养老(城市退休制度和农村集体养老制度)制度为中心的高福利制度。不仅免费,而且医疗、教育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尤其是农村,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我国人民生活毫无保障。经过共和国前30年的建设,建立了以免费医
河北省改革开放后某家庭的具体调查
疗(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教育(中小学和大学一律免费)、免费住房(福利分房制度)、免费养老(城市退休制度和农村集体养老制度)制度为中心的高福利制度。不仅免费,而且医疗、教育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人们的收入更是飞快增长,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年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到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34元。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发展转机,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到1998年分别增加到5425元和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20年分别实际增长了2.2倍和3.4倍,年
平均增长6%和6.3%。
通过和长辈的谈话还有所查的一系列的数据,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依然站在了世界的前端,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继续提高,但是考虑物价因素后人民实际收入增长并不明显,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又依赖科技普及特别是外国技术。社会福利体系崩溃,很大程度上增长的工资又通过医疗、教育、住房等原本免费的项目的支出流到了32万千万富翁腰包里,人民生活质量的隐性因素的恶化更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社会经济还是存在很大的隐患的。所以我感觉国家应该做出一
河北省改革开放后某家庭的具体调查
些调整,当然现在我国也做出了调整,房价也有所控制。我感觉应该还是把重点放在农村的发展。
我觉得通过学习毛概这门课,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国情,关注我国的发展,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国国民,中国的大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时时刻刻关注国家。我希望上这门课可以通过学习历史,通过学习国家的政策来结合我国现状,让同学参加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了这次调查,我觉得认得认识是从多方面获得的,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很多,可以是跟其他人的交流探讨,也可以是通过媒体获取。我们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的感想会不同,也就会有多方面的认识。注:被访问人姓名:齐新改;退休职工;我的奶奶;电话:5569151 邢孟双;公司经理;我的父亲;电话:***
访谈时间:四月十六日;地点:学校宿舍;访谈方式:打电话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状况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 力。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
(一)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地位空前提高,高等教育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的成果,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1)从高等教育单一属性论向双重属性论转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各方面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把教育当作上层建筑范畴,把高等教育属性定为上层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受“左”的思潮影响,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高等学校都是重灾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把高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当作上层建筑,除了不断遭到“阶级斗争”外,还把教育当作不从事物质生产的消费部门。既然是消费部门、福利事业,因此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只注重钢铁、粮食、煤炭、交通等物质生产,把教育列入另类,因而有“一 1
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给文教”之说。教育经费长期徘徊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把高等教育定为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理论上的误导,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大。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流毒,邓小平首先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强调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在制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尽管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但各级政府、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教育优先的地位确立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从到1978年的598所、在校生132.19万人、毛入学率1.56%,发展到2010年的3155所、在校生3000万人、毛入学率25%。国家有力支持和实施了“985 工程”“211 工程”等一系列计划,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差距。
(2)从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向一主多元化转变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三大特性,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三大优越性。1956年,伴随工业、农业、手工业私有经济体制的改造,全国各类学校全部变为国有化的公立学校。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所有高校归国家所有,纳入国家计划,政府对学校是“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一切按政府部门的计划、指令办事。学校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办事效率不高,办学效益不高。二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计划经济是条条专政、条块分割的经济,高等学校也分割为教育部直属学校、中央部委属学校、地方(省市级)所属学校、企业所属学校等。导致大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学校及专业布局结构不够合理,高校的行业性、单科性过强,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学校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三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是集权经济,一切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高校没有什么办学自主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全面展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于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多种经济体制蓬勃发展起来。市场经济和一主多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和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改变一元化的国家办学体制;第二,改变“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第三,改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第四,改变单一的投资体制。
(3)从认定高等教育是事业性单位向事业性产业性单位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树立了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的观点,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办、来经营,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加强了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了4-5倍,而政府投入增加甚少,仅提高一点几个百分点,至今仍未达到GDP的4%。巨大的经费缺口,主要靠发挥了高等教育产业性的巨大作用。
(4)从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以知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承认学生的差别和不同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的、程式化的、“工厂化”的培养方式,强调个性化、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学)等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通常各为三年。另外有少数把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5.04万所,在园幼儿2976.67万人;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学生9940.7万人;普通初级中学54890所,在校生5279.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4058万所,在校生2427.3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
(1)幼儿教育
中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对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先后颁发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国家还规定了幼儿教师的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目前全国的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高中的幼教专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幼儿师资的培养培训体系。
(2)中小学教育
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10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7%,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比例已达98.7%。全国90%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同发展地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有95.2%以上的小学、87.6%以上的初中、71.5%以上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1995年-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其中中央拨专款3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共1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职业技术教育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三级职业教育体系。
从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学科门类齐全,进一步贴近市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充满发展活力,中等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 方面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上升,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则下降。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 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得到了 进一步落实,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教育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A]
2.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3
3.王梦奎:《中国改革30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7
4.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5.教育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共和国60华诞已至,万方乐奏,举国欢腾。在北京加紧准备阅兵、联欢的忙碌里,在人们透着喜气的眼神里,在“歌唱祖国”的旋律里„„到处是国庆的欢乐、热烈的气氛。
恢复中国的伟大所必需的全国统一是所有爱国的中国人衷心渴望的目标。60年来,一个伟大的中国、富强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成就辉煌。我们的党中央,每临大事有静气,总是能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基础已奠定,道路已开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顽强奋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更加旺盛的活力。
2003年早春,一场灾难突然袭来。非典疫情肆虐,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在抗击非典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疫情严重的广东,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仍比上年增长了10%。
抗击非典的斗争,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错综复杂的世情、深刻变化的国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面对一个时期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果断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人们注意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以往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加强,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5.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000多美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的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转移,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村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变。2004年至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111元。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1 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条件怎么变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矢志追求。
辛苦劳碌在城市中的数千万农民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媒体舆论,都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他们。给农民工讨工资、找工作,帮农民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题,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号„„
教育公平,是极为重要的公平。党中央强调,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增长量的70%用于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7倍多。
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对高校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到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使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与此相应的是,自去年来,仅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已有约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约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此外,随着新的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实施,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名大学生和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
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
人民的喜忧,牵动着中南海。党中央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根据中央的要求,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将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截至2007年初,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人们忘不了:胡锦涛总书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来到艾滋病患者病房,微笑着主动伸出手,和患者亲切握手、交谈;人们忘不了:每年农历除夕,总书记总是和革命老区、困难地区的群众一起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人们同样忘不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民忧„„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第三步战略作出更具体的规划,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艰苦奋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 2 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提前实现了在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一定能够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眼中衣着服饰的变化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民众很清楚的感觉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越来越富裕了。然而我想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与创新,而这些都大大的体现在服装的变化上。服装已由过去的遮体保暖,向新颖美观、时尚靓丽发展。时尚便捷与环保将是未来服装发展的新趋势。
2.衣着服饰的变化的表现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困乏的。那个时代的人说,收入少,供应也很紧张,买东西不仅要有钱还得有票。衣服的颜色也就仅限于灰黑蓝这几种。但是渐渐的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生活慢慢的富裕,同时人们的时尚观念也开始进行一次变革。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字眼中感受改革开放。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啊,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来说,喇叭裤可以说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2008年,有网络兴起的国货回潮热更是让喇叭裤再次回到时尚的前沿。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喇叭裤火到什么程度。
其实喇叭裤流行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它有一个很张扬的名字,比张扬还张扬。喇叭一词,像是大声朗诵给这个时代的青春宣言,像是民众向往个性与自由的旗帜。同时,与喇叭裤站在同一个角度的还有健美裤。
记得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贴身,高弹力,且透风。有人曾指出,当下比较受女性欢迎的丝袜正是来自当时的健美裤。
其次蝙蝠衫,说到蝙蝠衫那就不得不提起霹雳舞,《霹雳舞》是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蝙蝠衫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而且愈演愈烈,而且越来越受女性欢迎。
其实,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以来,大部分服装都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你比方说喇叭裤。1960年成为美国的时尚,后来“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随着日本和港台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流行,风靡大陆。
然而,在改革开放期间,最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的是有关中国元素开始走向了世界舞台。
你比如说,唐装,旗袍。
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有句话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
渐渐地,我们进入了90年代。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日益膨胀。所谓的80后,90后开始刺激人们的眼球。那什么内衣外穿,露脐装,超短裙已经见怪不怪。,时代在进步,我们从未停止脚步。
改革开放,西方新思想流入中国,大众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而这主要表现就是服装的变化。敢穿,能穿大量新潮服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上有钱了,可以买独特的高档用品,对衣服选择也越来越挑剔,这也导致了服装的变化。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能选择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服饰选择也越来越多。加速了社会竞争,生产商为了吸引顾客,不断推动服装的发展,服装也变的越来越符合时尚,越来越漂亮了
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1.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衣着的变化,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由贫困走向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透过人们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富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 《半月谈》2012年第6期
[2]《研讨探究》2009年第6期
[3] 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田.物流技术.2005;(3).
[4] 罗齐,朱道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2;(2)..
[5] 郑明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经济与管理,2006;(9).
[6] 储雪俭,粱虹龙.对发展物流金融中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物流技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