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万能模块(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14:2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万能模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万能模块》。

第一篇: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万能模块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万能模块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背景知识】

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

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

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

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宋]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江南水乡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这道题属形象画面分析类题型。第一问,形象画面定位为“江南水乡画面”,特征是“清幽恬静”,简单整合即可得到答案。第二问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例2 晚泊岳阳欧阳修[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问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这道题要求直接就“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属意象意境解说类。答案对涉及“月”这一意象的三个诗句,先描摹解说,后说明作用效果。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T

【设问方式】

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

【背景知识】

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问题: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鉴赏点为“情感”,答题思路为总分式,分述抓住诗句内容和情感特征。

例2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宋]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鉴赏点为“主旨”,答题思路先总后分,分述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围绕观点解说。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类题型特别要注意审题。首先揣摩命题意图,区分鉴赏要求。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思路结构。题干要求从什么角度鉴赏,这一点首先必须了然于心。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答题时术语必须准确,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解说内容,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

手法类: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直接就某一诗句提出具体的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求作分析。变体——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背景知识】

要准确答题,必须掌握以下常见术语: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主要指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其中描写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答题模式】

准确术语+诗句内容+情感效果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宋]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描写)的角度和结构思路方面回答,联系描写的相关术语(动静、声色)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例2(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宋]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从全诗整体来说,术语是“情景交融”,在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时还涉及一些术语,如“衬托”“渲染”,也要准确。诗句内容解说和情感效果分析也是重要得分点。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套路,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并列式(分点作答)。下面就常见的六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做详细解说。

四、语言炼字类

语言炼字类题型主要考查三方面的内容: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情味、效果等),对语言特色或风格的把握(格调、境界等)。

【设问方式】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

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背景知识】

1.诗眼: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解说其在拓展诗歌意境、传达诗人情感方面起到的作用。

2.炼字: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平时在诗歌鉴赏中可结合具体诗歌多多积累。

【答题模式】

炼字类:表明观点+解释含义或还原景象+情感效果

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语言特色类:准确风格术语+分析解说(含情感效果)

【真题印证】

例1(2008全国卷I)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宋]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解析:解释含义和情感效果是得分点,此题中观点和还原景象融为一体。

例2(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吴激[金]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元]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问题: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4分)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对语言风格的准确把握是答题的前提,同时要视赋分或鉴赏对象决定是否作具体分析。此题的该问赋分4分,对象是三首诗,简略解说即可。

五、多角度综合类

这类题型涉及意象意境、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技巧,一般从多个角度综合设问,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理清有几个问题,分清每个问题的类型,明确答问角度,依据提问的顺序分别作答。答案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设问方式】

一般综合两到三个方面设问。如: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对这种题目的命题意图要心中有数,它实际上问了三个方面: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怎样?(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

【答题模式】

参考以上四个方面的答题模式,问什么答什么,简单分析,略有侧重。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问题: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第二问考查情感,是侧重点;第三问实际上考查写作意图或诗歌主旨。

例2(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严羽[宋]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问题: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意境、情感、表现手法三个方面的问题,答案整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六、开放题型类

这种题型相比其他主观题而言,更能达到检测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代表着诗歌鉴赏题的发展方向。解答关键看观点是否合理,分析是否有理有据。

(一)评价题型

【设题方式】

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

【答题模式】

明确观点+有理有据的分析

【真题印证】

例(2009年全国卷Ⅰ)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宋]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要充分调动积累,从整体上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答题时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二)续写型题

【设题方式】

列出对其中一首诗(联或句)诗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相关诗(联或句)的解说。

【答题模式】

此类题型和语言表达运用题型中的仿写题型有些类似,要求模仿已经给出的解说内容和形式补写,做到鉴赏角度前后一致,表述形式基本相同。

【真题印证】

例(20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宋]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元]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问题:《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解析:题目对起句的解说包括语言特色、诗面含义和效果作用三方面,补充按照这三点回答即可。

第二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

写的什么(内容)是什么?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描摹诗歌图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意境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剖析作者思想(要答具体)。

【题例】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6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1,形象

【命题三形式】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③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理解三要点】①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②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③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展示诗歌的形象;

步骤二:概括形象具体特点;

步骤三:揭示作者情感,即形象的意义。【解题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①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③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1.意境

2.【命题三形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理解三要点】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三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题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②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分析语言类

【命题三形式】哪个词语是诗眼,为什么?诗中哪个词语是关键词,为什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前两问应该确立以语言赏析为核心的答题意识,因为优秀的诗词作品,其诗词语言常常是经诗人精心锤炼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1、炼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关键词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语言艺术手法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二)思想内容类

【命题三形式】①请分析或评价诗歌(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②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③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理解三要点】①评价思想内容,首先要明确构成诗歌内容的五个要素:写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深刻意义、塑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主题、流露了什么情感和思想倾向。②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③不要“拔高”或“套用”,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三步骤】

指出诗歌塑造的形象 说明作者表达的情感

诗歌孕含的思想意义。

在具体作答时,往往可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解题示例】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③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表达技巧类

【命题三形式】①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③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理解三要点】①明确表达技巧包括的三要素: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②明确三要素的具体内容,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屋言志;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衬哀),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白描,虚实结合,用典等;

修辞方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等。③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方法。

【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步骤三: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或此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综合类

【命题形式】①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②某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③某联对前后诗句起了什么作用?

【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该词在诗中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步骤二:该词对突出主旨起了什么作用。

步骤三: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③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第二种:怎么写的(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模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等。【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东郊(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试题:②“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3分)答案:②“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第四种: “为什么”(好、不好),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06年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 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注意古诗鉴赏的答题策略

1.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不顾题目随意发挥,造成答非所问的后果。

2.先用规范、准确的术语回答,再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不要只答概念不作分析,空洞无物。

3.对比较宽泛的问题,如“写一段鉴赏文字”,“你更喜欢哪一首”等,应该力求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风格等方面去评价,提供多角度的答案。

答题训练

1、《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指出表达技巧)。②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指出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1:2006年全国高考卷

(一)12题

竹石牡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认为这幅“竹石牡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4、2006年高考湖北卷14 题第2问。《暮春沪水送别》 唐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 《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入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

5、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答案要素:

选出+释义+表意+效果(艺术、结构)

6、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8、表达技巧题及解答

(06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 答案】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提示:关键要答出“白描”这个术语。

第三篇:古诗词鉴赏考答题万能公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归丁卯桥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律诗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

8.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夜泊”之景的?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由于实体店竞争压力的加剧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不少缺少资金的青年创业者___________,加入微商的创业大军。

②在2016年校园作文大赛中,共有40多名选手参赛,李芳的作文__________,令人眼前一亮。获得一致好评。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知名物理学家灿若群星,唯有爱因斯坦__________,他的相对论准确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A.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 独出机杼

B.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独出机杼 C.独出机杼 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D.独辟蹊径 独出机杼 独树一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3年多来,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B.根据四川省政府采购中心政府采购信息统计报表显示:去年共计采购743次,完成采购金额25.7亿元。

C.曾来德的书法作品融古今现代为一体,书风如天风海雨,豪迈激越;同时,他的山水画风格浑厚,让人耳目一新。D.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和完善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谪。他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是___________啊,__________,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 1 恨自己生命的苍白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欣赏自己,去嗅一下窗棂旁栀子花的芬芳?

A.你把人们对苏轼的敬重与赞扬忽略了,却只看到了他生命中的伤痛 B.你只看到了世人对苏轼的敬重与赞扬,却忽略了他生命中的伤痛 C.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扬

D.你不仅看到了苏轼生命中的伤痛,也看到了人们对苏轼的敬重与赞扬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电脑究竟能不能战胜人脑?2016年3月,阿尔法狗与李世石举行了围棋人机大战。大战前夕,棋圣聂卫平①。聂卫平认为,阿尔法狗会以1:4输掉人机大战——聂卫平虽然猜中了比分,但没有猜中其相反的结局: ②

。人脑败给了电脑,当然人类不必对此过分忧虑。因为阿尔法狗不过是谷歌旗下研究团队的一个人工智能产品,③,不如说是谷歌研究团队打败了李世石。答:①

第四篇: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南充市嘉陵区世阳中学 陈晓清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8分),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 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是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举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再如:烽火连三与,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又如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请对“芙蓉向脸两边开”作点赏析。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花也有情,朝向采莲女争相开放,似与采莲女争艳的情景。

二、抓关键的动词(即“诗眼”)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最具有表现力,通常把这些字叫做“诗眼”。动词的答题格式:某字,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如: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赏析“见“字的妙处。

一个“见“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具体的表现了秋风萧瑟,落叶遍地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又如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再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请对诗歌中加点的字作点赏析。诗中“朝、夕“从时间上对比,表现了时间之短,”奏“表现诗人忧国情怀,”贬“表现朝廷昏庸。诗人仅仅以四字,两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获罪被贬之快的忧愤。

三、抓写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修辞,也包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举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后山寺破产预案》)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用一个“随”字展现了山势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入”字,表现了长江的波涛汹涌,突出了画面的流动感。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含星汉的壮阔场面。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诗人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春景,引发对往昔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时之感。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四、抓诗人的情感、态度,抓诗歌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言为心声“,“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抒发离愁别恨的闺怨诗(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有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的(如辛弃疾的《为陈同肤赋壮词》);有通过描写边塞雄浑奇异风光来表达为国建功、忧国思家的矛盾心里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有借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自己归隐后的闲适的(如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有借历史来表达自己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如杜牧的大部分咏史抒怀诗),也有借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来揭示现实社会的(如张养浩的散曲)等等。在鉴赏古诗词时,弄清楚诗歌的题材,要紧扣主题答题作答。举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人希望总会有一天,登上泰山,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登高望远的豪迈气概。又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运用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朝代的兴衰,受苦受难的总是百姓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又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心系国家,表现了诗人无私的奉献精神。又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句诗暗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表达了诗人面对朋友宽阔的胸襟。

第五篇:2010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

2010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

1★雨后池上

【作者】 宋代

刘攽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注释】①磨:打磨。②檐楹(yán 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③垂杨:杨柳。④荷:荷花。【译文】(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雨后池上景物十分美丽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2★田园乐

【作者】

盛唐

王维

【体裁】

六言绝句

【原文】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尚未起,故此还没有打扫。(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黄莺在不停地啼叫,已是热闹非凡,但这啼叫声却没有惊扰美梦,山客还在酣睡。【赏析】《田园乐》是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第一个特点由境生情,诗中有画。先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然后写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

3★暮过山村

【作者】 唐 贾岛 【体裁】 五律

【原文】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译文】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注释】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即战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赏析】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4★塞下曲

【作者】 盛唐

王昌龄

【体裁】 五言古诗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赏析】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开头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接着,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12★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 盛唐

孟浩然

【体裁】 五言律诗

【原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县南。

②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③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④羊公碑:晋人羊祜之碑。

【译文】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16★临江仙·夜归临皋

【作者】 宋 苏轼 【体裁】 五律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②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③ 恨,感到缺憾。营营,为名利所纷扰。④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17★长信秋词(其三)

【作者】

盛唐

王昌龄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译文】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赏析】王昌龄这篇诗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即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不说己不如人,而叹人不如物,以显示怨情之深,构思很巧,很切。

18★浣纱女

【作者】

盛唐 王昌龄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译文】

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问起她们是谁家女儿,如果是在春秋吴王夫差时代,钱塘江上这些女儿,定会像西施、郑旦那样被选送吴宫,并深藏于吴宫之中,不得出来,但如今已不是过去,她们公然出来浣纱了。“纱”是轻薄的绢。一群比鲜花还要美丽的女儿,在碧绿的江水中浣洗着轻纱,她们欢歌笑语,她们那花一样的脸庞,映着碧绿的江水和水中的轻纱,这是一幅十分迷人的图画。

【赏析】

此诗赞美钱塘女儿的美好。引吴王之例,还使作品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20★忆昔

【作者】 唐 韦庄

【原文】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写作背景】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赏析】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全诗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诗中隐含着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叹。

这种曲曲传情、意在言外的构思,形成了“婉而多讽”的情韵风调。以华绮侧艳之辞,寄感慨遥深之志,是晚唐诗风的特征之一。

25★子夜吴歌 【作者】 李白

【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有《子夜歌》,因为主要在吴地流行,所以也称《子夜吴歌》,多是描写男女恋情的。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③万户:千家万户。④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 打。⑤吹不尽:吹不掉之意。⑥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⑦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⑧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⑨罢:结束。【赏析】

《秋歌》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诗人便从那情,那事写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片月既是那清凉的秋月,又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这样的心是美丽的,美得让人感动。

31★秋夜

【作者】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

【原文】秋夜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赏析】《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前两句叙事。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32★听邻家吹笙

【作者】

中唐

郎士元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 ①笙: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②凤吹声:吹笙的声音。③重门:重重的大门。④千树花:千树的桃花。

【译文】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赏析】

郎士元这首小诗运用了《通感》这种描写手法。“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33★邯郸冬至夜思家

【作者】 唐代 白居易

【体裁】 七言诗

【原文】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释】

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③冬至:二十四节之一,在阳历十二月二

十二、或二十三日。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民间互馈酒食,贺节,类似过春节。【译文】

我旅居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恰逢农历冬至。晚上,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当我想到家里的人或许也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时,心中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 【赏析】

在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诗人原本应该和家人在一起。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诗人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诗人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34★江阴浮远堂

【作者】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原文】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①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②瞰:向下看,俯视。③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原指全国。【译文】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戴复古登上了江阴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廷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发起诗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赏析】

“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先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再是借山寄愁,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35★酬张少府

【作者】 唐代 王维 【体裁】 五律

【原文】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 ①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②长策:高见。③空:徒,白白地。④旧林:故居。⑤“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译诗】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赏析】此诗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富有韵味,发人深思。

36★寄远

【作者】 中唐 杜牧诗 【体裁】五言绝句

【原文】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译文】

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呢? 【赏析】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南陵道中”。写出了旅人一路见到了种种景象后的所触动,以及引起的各种不同的联想。反映了“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

37★暮热游荷池上(其三)杨万里 【作者】杨万里

【原文】细草摇头忽报秾,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释】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我。②披襟--敞开衣襟。拦得--挡住,承受。③碧伞-指荷叶。【译文】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诗人不禁感叹道。

★其安郡中偶题(其一)【作者】杜牧

【原文】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译文】

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而是在只有两竿高的黄昏傍晚,行走在溪桥上,看见那岸边柳树的影子里含半缕轻烟。又见那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荷叶相依相偎,最讨厌那阵风吹来、满溪荷叶只能随风摇曳,随风翻转。【赏析】

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38★绝句 【作者】吴涛

【原文】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译文】

春夏之交,气侯乍暖,此时长年在外的游子脱去冬服而换上单薄的“春衫”。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梅子还是酸酸的。因前两天气温乍暖,青蛙也为之欢欣歌唱,陡然增添了暖意,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它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赏析】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

39★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作者】 中唐

李益

【体裁】 五言律诗

【原文】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译文】

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赏析】

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41★端居

【作者】唐代诗人 李商隐

【原文】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中宵醒后寂寥凄寒,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红树,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赏析】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48★点绛唇

【作者】 宋 元好问

【原文】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译文】

春从水边归去,旁人春归而不知,绿窗少女犹自唱歌痴情挽留春天。春天到哪里去了?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课时,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赏析】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52★过山农家 顾况

【作者】 顾况,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体裁】 六言绝句 【原文】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注释】①嗔,嫌怨。②焙,用微火烘。【译文】

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薰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赏析】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读来感到句绝而意不绝。作者象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5★★朴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 苏轼 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译文】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 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下阕更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6★★减字木兰花 【作者】秦观

【原文】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赏识】

此词写一女子独处怀人的苦闷情怀。上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下片写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全词先着力写内心,再着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喻情,词采清丽,笔法多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

此词通体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尤其上下片结句,皆愁极伤极之语。词中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8★★减字木兰花 【作者】朱敦儒

【原文】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释】

①刘郎: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又,《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常代指一般男子。②“不管”句: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重院:深院。谢家:泛指秦楼歌馆。④“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⑤“国破”句: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这首小令是作者少有的用典佳作。化他人之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实为妙笔。词人面对东风万里,落日映照的河山,想到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破家亡之难、辗转流离南方的朱敦儒来说,心中悲慨又胜别个。这首词风格明快,感情浓烈。是一首动人的小令。

9★★宿渔家 【作者】郭震

【原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译文】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10★★三江小渡 杨万里 【作者】 宋 杨万里

【原文】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解】

将:行,流过。

【译文】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突出友情的恒久不变。此外,运用比喻,直接把“交情”比做“山溪渡”,借自然界的“**”象征社会风浪,从而突出了诗的主旨。【阅读训练】

1、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 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先判断,再分别结合原诗作答。)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我们的友情将像这山溪渡一样经得起社会风云的考验。)

11★★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原文】晨起动征铎(duï),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注释】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②枳花明驿墙,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明:使„„明艳。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③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④槲,一种落叶乔木。⑤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⑥明,一作“照”。⑦驿,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⑧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⑨凫,野鸭。⑩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译文】

黎明起床时,车马上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的人踏上了旅途,还一心思念家乡。鸡叫声很嘹亮,客栈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秋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 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15★★如梦令 严蕊

【作者】 严蕊,南宋中叶女词人。

【原文】 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译文】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曾经记得陶渊明在五灵忽逢桃花林,陶醉在桃花芳华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与脱俗之中。

【赏析】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

24★★登太白峰 李白

【作者】

唐代 李白

【原文】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译文】

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星对我倾诉衷情,告诉我,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希望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 【赏析】

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27★★望天门山

【作者】 唐朝 李白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因此得名。②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②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③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④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⑤出:突出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赏析】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29★★晚次乐乡县 【作者】 初唐 陈子昂

【原文】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释】⑪杳(yǎo咬):无影无踪。

⑫噭(jiào叫)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译文】

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激起了满溢着的心湖中的深深感情,忍不住发问:如何此时恨? 【赏析】

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30★★晚秋夜

【作者】 中唐 白居易

【原文】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译文】

宽广的碧空中,高悬着一轮明月,皎洁华美,静寂无声,把读者带入一个浩渺无垠、明媚清朗、宁静深邃的境界中。月下凝思,遥视太空,悠然神往,不禁寂从中来,忧思萦怀,然而对月无言,惟有形影相吊而已。菊花开放,论常理,秋菊独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然而,尚可支撑些时日,至于衰老的梧桐,却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

塞外飞鸿,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疾速地飞过长空,由北向南,感到晚秋已尽;由于昼短夜长,邻居的鸡啼也推迟了。

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拂在白露上,冷气袭人,衣不胜寒。【赏析】

月光如水,残菊傍疏篱,落叶飘零,塞鸿急飞,秋深夜静,寒气袭人,惟见诗人凝神遐思。此诗氛围清冷寂静,色彩皎洁幽丽,韵味清新隽永,通俗浅显,平易近人。它的特点可用浅、淡、清、丽来概括。《晚秋夜》就是一首融通俗、绮丽于一体、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杰作。

40★★湖州歌(其六)

【作者】

南宋

汪元量 【作者简介】•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原是南宋末期宫廷琴师,擅长写诗。汪元量很近似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他文学造诣很高并且兼具民族气节。他的诗被誉为宋亡的“诗史”,情辞悲愤凄绝,陈述周详生动。他的《水云词》以疏宕的笔墨,写亡国的哀痛,有很强的感染力主要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等。

【原文】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注解】• ①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率兵进驻这里,派人到临安接受南宋朝廷投降。组诗中记述的内容从此时开始,所用“湖州”题名。②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③大江--指长江。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④目断--看不到。

⑤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译文】

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赏析】•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

42★★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作者】 元朝 魏初

【原文】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释】原字为外“囗”内“栾”,现字义同。

【译文】去年的这个时候还在家里, 今年却又相各天涯,了一心的乡思 ,两鬓的秋霜,山与水相连接 ,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的乌鸦, 想起他什么时候可以农耕回来 儿女团圆 一起品茶。【赏析】

作此词时,魏青崖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这一首情真意切、明白而家常的小词。魏太太收到这首小词一定十分欣慰。要知道,她家魏先生的心思不在“何时开得公司了,靓女团夜桑拿”,而在“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啊!他记着她的生日呢!念着她和孩子们呢!盼着早日回家团圆,永远不再和她分离呢!——还有什么生日礼物能比这更让她开心呢?

44★★次石湖书扇韵

【作者】姜夔,宋代词人,字尧章,别号拈花惹草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

【原文】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释】(1)次: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3)藕花:莲花。[1] 【译文】

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赏析】

这首诗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先写通向村落的道路,再写范成大的别墅远离尘世的喧嚣,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45★★军城早秋 严武

【作者】严武,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擅作诗,杜甫称其诗“诗清立意新”,并赞其为“出群”之才。《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原文】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①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②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③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④莫遣:不要让。⑤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诗的大意说:昨天夜间,萧瑟的秋风吹到我军驻守的关塞,我警觉到,敌人往往趁秋天草实马肥时入侵。走出帐外,见边境的西山,时而洒满月光,时而为云所遮蔽。我再次催促作战勇猛的将士们,要勇敢杀敌,不要让入侵敌军的一人一骑从战场上逃回去!诗中表现了边防将帅一闻到秋风声就提高了对敌作战的警惕性,还表现了他们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诗的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46★★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原文】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译文】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却无热烈欢悦 的氛围。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阅读训练】①“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借代,反问。②“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7★★题西溪无相院

【作者】张先,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

【原文】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译文】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50★★严郑公宅同咏竹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原文】绿竹半含箨(tuî),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含箨(tuî),包有笋壳。书帙(zhì),书套。【译文】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着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赏析】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51★★怨歌行 【作者】庚信

【原文】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笏中,恩情中道绝。【注释】①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②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③皎:一作“鲜”。④团圆:一作“团团”。⑤飙:急风。⑥箧笏:箱子。【译文】

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扇子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常常担心: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此诗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

53★★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作者】刘长卿

【原文】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赏析】

这是刘长卿回忆当日为梁耿饯行之作。“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前文已稍及,这是有感于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而云然。“白云”意象为刘长卿所偏爱,甚于秋风夕阳。盖谓秦徐诸君眷念之情如白云明月,伴我千里万里、溪前溪后。“白云”和“千里万里”、“明月”和“前溪后溪”之间都没有动词连接,刘长卿之诗,新在能约能敛。

54★★书河上亭壁 【作者】寇 准

【原文】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释】①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②河,黄河。③凭,靠。危,高。④萧萧,风声。

【简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二是“渺茫”;三是“樯稀”,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55★★落日怅望 【作者】马戴

【原文】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译文】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久客异地,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 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58★★采桑子

【作者】纳兰性德,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原文】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注释】

①翻: 演唱或演奏之意。欧阳修《蝶恋花》:“ 红粉佳人翻丽唱, 惊起鸳鸯, 两两飞相向。”②瘦尽句: 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 彻夜不眠。③谢桥: 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 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译文】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谢桥就是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谁又在反复的翻唱乐府那首凄凉的曲子?看如今这情景: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赏析】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 又无本事可寻, 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这首词便是这样。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 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篇表达了一种无聊赖的意绪。上片侧重写景, 刻画了萧萧雨夜, 孤灯无眠,耳昕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 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哀怨动人。

59★★并州路

【作者】李宣远,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全唐诗》存诗二首。

【原文】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赏析】《瀛奎律髓》:“八句俱整峭。”

纪昀:“

三、四句写穷边日暮惨淡之气,如在目前。”

60★★红梅·定** 【作者】苏轼

【原文】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赏析】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7★★★浣溪沙 吴文英

13★★★江城子 【作者】:后蜀 欧阳炯

【原文】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落霞:晚霞。③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④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⑤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⑦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译文】

日暮时分,江边长着郁郁葱葱的青草,金陵城外笼罩在鲜艳明丽的落日余辉中,江面宽阔,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六代的繁华,不知不觉地消失在这波涛汹涌的波涛声中。只有姑苏台上那皎洁的月亮高挂,像姑苏西子的镜子,照耀这兴衰交替的金陵城。【简析】

此词是五代词中写怀古题材较早的一首。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慨然兴叹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词感情色彩极浓,写景抒情,真切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词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情景交融,可谓天衣无缝。

14★★★晚泊岳阳

【作者】 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原文】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译文】

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于被贬夷陵途中,隐含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思。这首诗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19★★★金陵图 【作者】韦庄

【原文】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译文】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21★★★西河·金陵

【作者】周邦彥,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原文】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①西河:词牌名,唐教坊曲。②佳丽地:指江南。更指金陵。用南朝奇谢眺《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③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染、陈四朝建都于金陵。④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⑤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⑥女墙:城墙上的矮墙。⑦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故都胜地的繁荣景象,如今还有谁曾记忆?青山依旧绕着故都,江边美人发鬓般的髻鬟还束着。怒涛无人问津,只好拍打着孤城,风樯船帆正在驶向遥远的地方。枯藤老树还倒挂在悬崖边。过去莫愁女的游艇,如今还有谁在手中看着?此地空留以前的旧迹,苍苍郁郁,半壁古营垒淹没在浓雾里。夜深时月光照过矮樯,望着东流的淮水,我感伤不已。当年热闹繁盛的酒楼戏馆,如今又在何处表演?今天那些冷清的里巷,曾经是那些王公贵族的豪宅。燕子飞进寻常百姓的家里,在夕阳之下,叙说今昔。

【赏析】这是首怀古诗,作者即景抒情。追怀古昔,抒发了人间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感叹。情和景、历史和现实、他诗和己词,全部有机融合浑然天成。

22★★★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作者】 宋 张榘

【原文】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译文】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冷冷的淡月还挂在天边,照着那板桥上凝结着的一层雪白的浓霜。枯叶在萧飒的西风中漫天乱飞,然后堆积在山路边,或飘落在小溪里,而惟有金黄色的菊花还在桥边路旁羞答答地开放着,远处传来几声鸡啼,有人骑着马,形单影只地走过板桥,绕过小溪,沿着山路向僻静荒凉的山村走去

仕途中的几多怨恨,几多懊悔,时隔十年,重回旧地,风物依然如故,而人呢,白白地蹉跎了岁月,且“身”与“名”俱误。内心的苦痛、郁闷,兴许只能以酒相解了。什么荣辱啦,成败啦,在沧桑瞬变的历史长河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使像奢侈腐化,醉生梦死的六朝不也随风而逝,了无痕迹” 【鉴赏】

这首词平易浅近,很少难懂之处,作者以景托情,很好地传达出内心的矛盾和对仕途的厌倦。23★★★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作者】元好问,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原文】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译文】

朔风惊沙,白雁一声,报道了霜天的降临,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昭君当初寂寞宫中,无人过问,一向顾惜自己的美艳容颜,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直到决定嫁给呼韩邪单于。广大闭锁深宫的女子的怨与恨停留在的双眉之间,就像万古春山在眉宇之间绵绵无期。【赏析】

作者深广的忧愤和沉重的悲凉,并不靠夸张的叫嚣和慨叹,而是借玉言桃李、青山眉黛这些词的传统意象表现出来的。浏亮宛转的音节,却能造成沉郁顿挫的氛围;绮丽温润的字面,却能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变温婉成悲凉。

26★★★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渝州:今重庆一带。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影:月光。④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⑤夜:今夜。⑥发:出发。⑦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⑧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⑨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⑩下:顺流而下。

【译文】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赏析】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2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作者】 初唐 杜审言

【原文】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释】①和:指用诗应答。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②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③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④淑气:和暖的天气。⑤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鉴赏】

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43★★★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作者】 南宋,王炎,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原文】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译文】山色昏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数枝凝聚水珠、楚楚堪怜的娇花,映入眼帘。骚人词客,勿以惜 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

农民不避风雨、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每天很早出门下地种田,终岁劳作。人间最辛苦的就是春耕、夏种、秋收。五谷丰登,是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在这重阴欲雨的时刻人们盼望的是有充足的雨水,能犁耕作。至于惜花伤春,他们既无此余暇,也无此闲情。【赏析】

这首词描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出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向上的感情。这首词中,王炎的感情主要不是熔铸在画面中,而是偏重于认知的直接表述,理性色彩较浓,因而,写到农民的生活,如“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也采取比较概括的方式,不以描绘的笔墨取胜。

49★★★宿洞霄宫 【作者】林逋

【原文】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释】

洞霄宫:故址在今浙江省余杭县西南大涤洞,被道家认作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 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赏析】

此诗写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盈活泼: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谁能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韵呢?一切皆在不言中。

56★★★秋望 李梦阳 【作者】李梦阳

【原文】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释】

①李梦阳: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②汉边墙:实际指明朝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它是明王朝与革达靼部族的界限。一作“汉宫墙”

③客子句:“客子”指离家戍边的士兵;“过壕”指越过护城河;“野马”本意是游气或游尘,此处指人马荡起的烟尘。④将军句:弢(tāo):装箭的袋子;弢箭,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⑤飞挽(wǎn):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⑥朔方:唐代方镇名,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此处泛指西北一带。⑦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译文】

黄河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身为游子的诗人来到郊外,只有野马似的游气,飞扬的尘埃与之相随, 将军佩带箭众准备抵抗外来入侵之敌。黄尘弥漫的原野地上,是古渡和在尘土飞扬中艰难行进的战车,而天上挂着是一轮孤冷惨淡的“白日”。自古以来,朔方这个地方涌现了许多有勇有谋的英雄,只不过现在谁又称成为驰骋疆场的郭子仪呢?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秋日边塞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57★★★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作者】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其词风格豪迈。在建康任上所作《六州歌头》,慷慨激昂,力主抗金的大臣张浚为之感动罢席。有《于湖居士文集》。【原文】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译文】

降霜的秋日晴空万里,白色晴水天相接,辽旷空阔,上下辉映,荆州郊野平原莽莽无垠,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袅袅青烟伴随着枯黄的野草时有时无。边地的辽阔

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北望中原,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风亦满含悲意,于是不禁向风挥泪。【赏析】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

全词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

下载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万能模块(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万能模块(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一)、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1)咏物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

    初中: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 (一)古诗文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大全5篇)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每首诗都饱含诗人丰富的情感。诗词茫茫,情感戚戚,把握诗词的情感,是读懂诗词的关键。那么我们来看看古诗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万能模式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三是......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5篇)

    古诗词鉴赏及答题技巧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

    古诗词鉴赏题型模式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型模式及答题技巧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鉴赏(详细)

    初中古诗词名句鉴赏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2、绿树村边合,青......

    初中古诗词鉴赏(优秀范文五篇)

    初中古诗词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