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学 期末考试
绪论
一、宪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宪法的有关理论;
2、研究宪法的历史;
3、研究宪法的内容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4、研究本国宪法的同时研究外国的宪法与宪政制度;
二、宪法定义
宪法学是以宪法理论、宪法历史以及由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根本制度和原则以及宪法的实际运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三、学习宪法学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宏观思维习惯;
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3、有利于推进体制改革;
4、有利于学好其他的法学课程;
四、宪法学研究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本质分析;
3、历史分析;
4、比较分析;
5、系统分析;
6、价值分析;
7、实证分析;
8、规范分析;
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1、宪法确认现有社会关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的合法存在,并为其力量的此消彼长提供合法制度框架;
2、宪法是现代国家的“出生证明”;
3、宪法是划定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界限;
第一章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理解宪法的概念、法律地位;掌握宪法的本质特征)
一、宪法最基本特征(宪法是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根本法)
1、限制国家权力;
2、保证公民权利;
二、古代,近代,现代宪法的区别
古代意义的宪法仅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保障人权毫无关系;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不仅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国家根本法。同时,它也是人权保障法,具有宪法制定的正当性和宪法功能的合理性;现代宪法与近代宪法唯一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反映福利化国家的倾向;
三、原始意义上的宪法:国家组织法
基本功能:作为一种调整国家组织的法而存在;
由其规定国家机关的构成、职权及相互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分配及相互关系;
四、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人权保障法、实质意义上的宪法 实质: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国家权力而保障人权;
定义:指一个国家存在的通过限制国家权力来保障人权的法;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属于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它可以是统一的成文法典,也可以是分散的一系列法典;地位上,它可以居于一切法律之上,也可以与其他法律的地位相同;
只要是在本质上是对国家权力限制的法,且核心价值是保障人权则为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
五、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规律规范的总和 特点:以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为标准,将法律划分为不同的部门;
范围:既包括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又包括具有一般效力的法律(宪法性法典);
宪法主要以国家与公民这一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合理分配和保障国家权力的运行;
六、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成文宪法典,体现立宪主义精神,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定义:是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基本法;
绝大多数的国家的宪法都属于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通常所说的宪法就是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
七、宪法的法律地位
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一个国家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全面集中表现(本质特征);
注:
1、宪法规定的是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其他部门法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问题;
2、宪法必须从宏观上平衡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寻求一种宏观上的平衡与相互制约,是宪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3、宪法特征:具有独特性: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独特的;内容是独特的(最根本的内容才能入宪);制定修改的程序独特;法律效力独特;
八、宪法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
1、涉及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制度(单一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2、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主权原则、国家权力制约原则基本人权保障原则和法制原则;
九、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理由:内容根本性,效力最高性,平衡权威性;
表现:
1、在制定上更为严格:制定宪法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2、在修改上更为严格:只有宪法规定的有限的特定主体才能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在我国,宪法修改只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者在宪法通过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修改;
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是一切法律之母;
2、一般法律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十一、宪法的本质特征
1、是对一定社会集团胜利成果的确认、记录和总结,在条文上有着较强政治色彩;
2、宪法规定,作为主权者的人民与代理者的政府之间是一种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
3、宪法是一国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全面集中体现(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宪法规定了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要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了解宪法的传统分类和实质分类)
一、宪法的形式分类(传统分类以及新的分类)
传统分类:
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以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最早成文宪法是1787美国宪法和1791法国宪法,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以宪法的法律效力与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的不同为标准;(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属于刚性宪法)
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以制宪主体为标准;
新的分类:
1、近代宪法(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与现代宪法(20世纪初以来):以宪法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为标准;
2、平时宪法与战时宪法:以宪法适用时间为标准;
3、君主宪法与共和宪法:以国家政体为标准;
4、原始宪法(在内容上具有创制性)与派生宪法(模仿性宪法):以宪法是否具有创制性为标准;
5、规范宪法(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性)、名义宪法(宪法只是一种法的形式)与语义宪法(被掌权者作为宣传手段以及点缀物);
二、宪法的实质分类
1、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共产主义公有制基础):以宪法所依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以及国家政权的性质为标准;
2、法定的宪法(统治阶级通过法律程序制成的书面形式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一个国家现实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以及现实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理为标准;
第三节 宪法与宪政(了解宪政的概念,理解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政(以民主事实为政治内容的宪法的实施)
基本前提:制宪;
基本内容:民主事实的制度化;
宪政的水平和程度归结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程度; 保障人权是宪法规定的出发点;
二、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1、宪法是一国宪政运动的结果,又是一国宪政的规范形式和依据;
2、宪政是宪法的实施;
第四节 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了解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及其发展;掌握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与西方国家宪法基本原则的异同;了解我国宪法基本原则的发展)
一、我国宪法指导思想及其发展 1、1982年修宪时总的指导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 2、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3条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基 本路线为宪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3、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2条,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宪法地位; 4、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序言;
5、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二、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或民主集中制原则)
1、含义:指宪法所确认和包含的根本方针,是指导宪法制定、修改和宪法实施的基本准则;
2、体现制宪的指导思想;
3、通过宪法规范表现出来,为宪法实施提供一般准则;
4、是宪法原则的核心部分,决定和影响其他宪法的内容;
三、人民主权原则(起点)(宪法第2、27、41条)
1、定义: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归人民所有(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
2、主权:指国家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
3、人民: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炎黄子孙;
4、人民主权: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的一切权力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5、人民主权的保障:国家机关应由普选产生;被选出的国家权力机关应能真正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结构应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人民应当充分的享有知情权、参政权、议政权和监督权;
四、基本人权原则(终极目的)(宪法第33至56条)
1、定义: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如《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
2、范围:生存权;发展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文化权;
3、为现代人之所必须;为大多数国家宪法所确认;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4、人权是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道德上的权利;法律上的权利;实有权利)
五、法治原则(根本保障)(宪法第5、33条)
1、定义:严格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主张和学说;
2、法治: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执行;
3、法治核心内容: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法大于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司法独立;
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各国家机关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授予,权力要依法行使;
六、权力制约原则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基本手段)(宪法第3、41、77、135条)
1、近代分权学说由英国的洛克首先倡导,孟德斯鸠系统阐述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言论自由受到法治原则,公共利益和其他基本权利的限制;
3、权力制约原则的体现:
社会主义:监督原则(成本过大)
资本主义:分权原则(成本较小)
七、我国与西方西方基本原则的异同
同: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
异: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在理论上一般不把“权力制约”看做宪法的原则,而是普遍确认权力的统一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但民主集中制也不排斥行使国家权力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也不排斥监督制约机制;
第五节 宪法结构(了解宪法结构的构成部分;理解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了解宪法规范及其构成要素、基本特点;掌握宪法的主要渊源)
一、宪法结构的构成部分
1、宪法序言;
2、宪法正文;
3、附则;
二、宪法序言地位及法律效力
地位:宪法序言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对宪法制定权的来源给予了说明,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效力:全部有效力说
三、宪法规范及其构成要素
概念:是指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构成要素:假定(即指明法律规范使用的条件);处理(即行为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后果(即指明符合法律规范的积极后果和违反法律规范的消极后果);
四、宪法规范的基本特点
1、宪法规范的根本性和最高性;
2、宪法规范的广泛性;
3、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4、宪法规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五、宪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与部门法相比较)
1、宪法关系主体的一方主要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
宪法关系的四个方面: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社会团体、企
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关系;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级国家机关与下级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统计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2、宪法关系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原则性;
六、宪法的主要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
1、宪法典(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定义:以法典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优点:内容明确具体,便于实施,同时一般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有利于保障线法的稳定性;
缺点:因宪法修改程序较为严格和复杂,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变化的能力不是很强;
2、宪法性法律
定义: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法律规定的内容所作的一种法律分类;
两种含义:一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宪法国家一般规定为宪法内容的法律;二是指在成文宪法国家有关调整宪法关系的一般法律;
3、宪法惯例(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但不具有法律条文的国家强制力)
作用:第一,宪法惯例可以使宪法条文成为具文,实际上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宪法惯例可以使宪法规定更易于实施;
第三,宪法惯例可以弥补宪法规定的不足,绝大多数宪法惯例都能起到这一作用;
4、宪法判例
形成的条件:一是普通法院的宪法解释权;二是先例约束原则;
5、宪法解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
6、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
注:成文宪法的外部表现形式:宪法典(包括宪法修正案);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公约;
第六节 宪法制定(了解宪法制定的含义及与宪法修改的区别;理解制宪机关的概念;掌握制宪的基本程序)
一、宪法制定概述
1、含义:又称制宪或立宪,指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并通过立宪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
2、制宪权概念:又称宪法制定权,是指创制宪法的权力;
3、制宪权理论:归属主体:全体人民;
行使主体:立宪机关;
行使主体的形式:制宪会议和国民会议; 行使的要求:民选代表组成制宪机关;
制宪权部分保留给国民自己(如全民公决); 制定草案时公之于众并说明理由; 逐条表决;
制宪、起草机关的区别:制宪机关是常设的,是国家机关,有权批准
宪法;
起草机关是临时的,是制宪机关的一个部门,只可起草;
制宪权不需要任何实定法上的依据,具有原创性;
4、制宪权理论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
5、制宪权的界限:受宪法目的的制约;受法的理念的制约;受人民认识能力局限性的限制;受国际法的制约;
二、制宪机关的概念:是接受宪法制定主体委托具体制定宪法的机关;
三、制定程序
1、设立制宪机关;
2、提出宪法草案;
3、通过宪法草案;
4、公布;
四、我国宪法的制定
1、起草工作在毛泽东的直接主持下进行;
2、制宪行使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唯一一次制宪);
第七节、宪法修改(理解宪法修改的含义、必要性与宪法修改的限制;掌握宪法修改的主要方式;了解宪法修改的程序)
一、宪法修改含义
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注:修宪权地位低于制宪权;当宪法解释权运用到极致时,行使修宪权;
二、修宪必要性(我国共修改过九次宪法)
总的来讲,修宪是为了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1、客观上,制定宪法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在不断变化;
2、主观上,制宪者在认识上存在局限;
3、法治上,为了法制的统一,使普通法律与宪法一致,必须修宪;
三、修宪限制
1、内容上的限制
禁止变更宪法的根本制度、根本原则和基本精神;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条款不得作不利于公民的修改;
禁止全文废止或停止生效;
2、时间上的限制
规定宪法颁布一段时间后不得修改(消极限制);
规定定期修改宪法(积极限制);
规定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时不得修改宪法;
规定被否决的宪法修正案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再提出修改;
四、宪法修改的方式
1、全面修改
定义:在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制宪权的根源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宪法修改机关对宪法的大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变动,通过或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予以颁布的活动;
基本特征:宪法修改活动依据原宪法所规定的宪法修改程序,这是修宪与制宪的主要区别;宪法修改机关通过或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予以颁布,这是全面修宪与部分修宪的主要区别;
2、部分修改
以决议的方式直接在宪法条文上以新内容代替旧内容,修改之后,重新公布宪法;
以决议方式直接废除宪法条文中的某些规定,修改之后,重新公布宪法;
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增删宪法的内容;,凡与新条文相抵触的旧条文一律无效;
3、无形修改:又称宪法变迁,是指在宪法条文未作变动(包括修改、解释或者由宪法惯例加以补充)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权力的运作等,宪法条文本来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五、宪法修改程序
1、提案
2、先决投票;
3、公告;
4、议决;
5、公布;
第八节、宪法解释(理解宪法解释的概念;掌握宪法解释的机关和体制;了解宪法解释的分类和原则)
一、宪法解释的概念
1、含义: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2、宪法解释的原因
宪法的条文文字简明扼要,其表述的含义常常不具体;
宪法存在不完备和缺漏;
维护法制统一和法律公正,需要统一解释国家的法律;
宪法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宪法解释的机关和体制
1、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社会主义国家)或立法机关(厄瓜多尔和泰国等)解释宪法;
2、由普通法院(英美法系)解释宪法;
3、由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解释宪法;
三、宪法解释的分类
1、以效力,分为有权解释(宪法解释机关的解释)和无权解释;
2、以目的,分为合宪解释、违宪解释和补充解释;
3、以方法,分为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4、以尺度,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四、宪法解释的原则
1、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
2、符合制宪的根本目的;
3、与宪法的整体内容相协调;
4、与社会实际相适应;
五、我国的宪法解释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宪法解释机关;
2、经常性宪法解释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承担;
3、我国宪法解释的形式:主要通过立法进行间接解释;一般采用的在进行违宪审查时
进行宪法解释的形式却极少使用;
第九节、违宪审查(掌握违宪和违宪审查的概念,区分违宪审查与相关概念的不同;了解违宪审查的起源和基本功能;了解违宪审查的体制;掌握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宪法的适用
宪法的适用,是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将宪法规范实施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活动,具体包括立法适用、解释适用和违宪审查;
二、违宪与违宪审查
1、违宪概念:违宪是指违反宪法,包括违反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就宪法文本而言,包括违反宪法的序言、正文和附则。违宪只存在于具有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的国家;在具有柔性宪法的国家不存在违宪问题;
2、违宪与违法的区别:性质不同;主体不同(违宪主体是公权力的行使者,主要是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审查主体不同;制裁不同;
3、违宪责任:撤销;宣告无效;拒绝适用;罢免;弹劾;取缔;
4、违宪审查的概念:指具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
合宪法进行审查和处理的制度;
5、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内涵:
主体:特定的国家机关;
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
对象:宪法行为;(宪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直接依据宪法所进行的行为,包括规范行为和具体行为)如:规范性文件;国家机关及领导人是否依宪履行职责;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政党等组织的行为;
结论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作出违宪判断,则:产生违宪责任;违宪的结论是终极性的,不可以上诉,不可以再由另一机关复审)
6、违宪审查是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违宪审查与宪法保障;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违宪审查与宪法诉讼;
7、违宪审查的起源
8、违宪审查的基本功能:保证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保证统一的宪法秩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三、现代违宪审查体制
1、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
2、司法审查制;
3、宪法法院审查制;
4、宪法委员会审查制;
四、中国的违宪审查制
1、宪法序言规定了宪法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效力;
2、现行宪法第五条规定了违宪审查的目标;
3、现行宪法第五条规定了违宪审查对象;
4、现行宪法规定了我国违宪审查主体;
5、现行宪法规定了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机构;
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批准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
8、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对提交备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
第二章
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近代宪法的产生和过程;了解近代宪法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自由、平等、个人利益至上的经济权利需要更高权威的法律保障)
2、政治条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法律教育的发达,立法技术的提高;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
1、英国宪法的产生(1215年《自由大宪章》,1688年“光荣革命”)
特点:内容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把国王也纳入了必须受法律约束的范围,但同时又保留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部分特权;形式上,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反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相互妥协的事实,成为典型的不成文宪法;
2、美国宪法的产生(1776年《独立宣言》,1777年《邦联条款》,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特点:美国独立战争使“天赋人权”思想成为宪法的思想基础,彻底的共和制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美国的邦联制克服了《邦联条例》建构体制的缺点;美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完全控制了国家权力后制定的,而州宪法的制定奠定了文本基础;
3、法国宪法的产生(1789年《人权宣言》:主权在民学说、法制主张、人权理论;1791年宪法)
特点:法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和贵族爵位、称号,赋予公民迁徙、集会、请愿和宗教信仰等自由;法国宪法经历了从一般原则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宪法的过程; 三、三次宪法的发展
1、三次立宪高潮
19世纪初至19世纪40年代(宪法普及时期的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宪法社会化时期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后(宪法民主化时期的开始)
2、德国宪法的产生及发展
1850年普鲁士宪法
魏玛宪法(现代宪法确立的标志之一)
现行基本法
3、日本宪法的产生及发展
明治宪法
日本国宪法
4、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9年苏俄宪法:现代宪法
突破资产阶级宪法的局限;第一次系统的规定了经济制度;推动
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发展;使宪法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苏联宪法:1924年宪法和1936年宪法;(社会主义宪法的代表作)一系列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5、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将长期共存,相互斗争,相互借鉴;
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宪法渊源的多样化趋势;宪法修改较为频繁的趋势;宪法修改程序简化;
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重视保障人权,扩大公民权利;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违宪审查机关专门化,如:德国宪法法院、法国宪法委员会;违宪审查范围广泛化;违宪审查机关权威性强化);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旧中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旧中国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文化心理:民本主义思想;
4、社会实践:西方宪政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结论:中国缺乏社会变革的经济政治力量,宪法产生的条件尚不具备;清王朝不能再按照原来的方式统治下去,就用“伪宪法”的方式企图维护反动统治;
二、清王朝制定的宪法
1、《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9月):以1889年日本宪法为蓝本;
2、《十九信条》(1911年11月):模仿英国宪法;
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
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简称《天坛宪草》,1912年10月31日):肯定现任内阁制;扩大国会权力;限制总统权力,并规定总统任期五年,连选连任一次;
2、《中华民国约法》(简称《袁记约法》,1914年5月1日)
3、《中华民国宪法》(又称“贿选宪法”,1923年10月10日)
4、《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段记宪法”,1925年12月11日)
五、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宪法
1、《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5月12日通过,同年6月1日正式公布实施;
2、《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简称“五五宪草”,1936年5月5日;
3、《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2月25日通过,1947年1月1日公布;
六、人民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简称《宪法大纲》,1931年1月7日;
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11月;
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年4月;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简称《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最大特点:过渡性);
五、1982年宪法;
六、现行宪法的修改
1988年4月12日七大通过了2条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八大;
第三章
第一节、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理解国家性质的概念与宪法之间的关系;了解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了解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的发展;掌握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国家性质概述(即国家阶级本质,又称国体,是宪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
1、国家性质方面的制度,它包括:
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如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
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宪法所确认的各种经济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制度即宪法所确认的三大文明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建设;
2、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它包括:
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3、国家的其他主要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4、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1、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公开使用; 2、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作了系统阐述;
3、《共同纲领》把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为国体; 4、1954宪法正式确认;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
第二篇:《宪法学》期末考试多项选择题题库(珍藏版)
电大法学专科《宪法学》期末考试多项选择题题库(珍藏版)
(马全力整理、更新至2020年7月试题、涵盖80%以上期末考试原题及答案、盗传必究!)
按国家权力归属不同,近现代国家主要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是(AD)。A.君主立宪制D.共和制
按照行政区域实行地方制度的不同,我国地方制度可以分为(ABD)。A.普通地方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特别行政区制度
按照行政区域实行地方制度的不同,我国地方制度可以分为(ACD)。A.普通地方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特别行政区制度
按照宪法分类的理论,以下属于钦定宪法的是(AB)。A.1906年《俄国宪法》B.1908年中国《钦定宪法大纲》
按照宪法分类的理论,以下属于协定宪法的是(CD)。C.1809年《瑞士宪法》D.1830年《法国宪法》
澳门行政区行政长官依法对(AC)负责。A.中央人民政府C.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行政区长官在任期内,不得(ABC)。A.取得外国居留权B.从事私人赢利活动C.隐匿个人财产
澳门居民的人身自由权包括(ABCD)。A.不受非法拘禁B.有权申请颁发人身保护令C.不受酷刑D.不受非人道对待
从宪法和宪政的角度看,国家权力和公民之间的权利可以表述为(ABC)。A.国家权力为公民权利服务B.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C.公民权利产生国家权力
法律规定,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ABC)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讯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A.公安机关B.国家安全机关C.检察机关
法律规定,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BD)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讯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呢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B.检察机关D.公安机关
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下列由选民直接选出的是(BCD)。B.县人大代表C.乡人大代表D.镇人大代表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务民主党派的性质是(BC)。B.具有政党形式的政治组织C.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机关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AC)。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BCD)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B.年老C.疾病D.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前提条件是在(ABCD)。A.自然灾害情况下B.年老情况下C.疾病情况下D.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ABD)享有选举权。A.被判处有期徒刑的B.严重的精神病患者D.正在被劳动教养的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下列享有选举权的人是:(ABD)。A.严重的精神病患者B.正在被劳动教养的D.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我国现行《宪法》中的位置是(AB)。A.总纲之后B.国家机构之前
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有权(ABCD)。A.公布法律B.任免国务院总理C.任免国务院各部部长D.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关于《独立宣言》说法正确的是(BCD)。B.《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C.《独立宣言》认为政府是为保障公民权利而设立的D.它是
1775
年制定的关于《魏玛宪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A.它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宪法B.它确立了联邦主义原则C.它是1919年制定的关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表述正确的是(AB)。A.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国会制B.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
关于法国《人权宣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C)。A.它是1789年制定的B.《人权宣言》共有17个条文C.安全权是《人权宣言》强调的一项重要权利
关于法国宪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D)。C.它是1791年制定的D.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宪法序言
关于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符合《宪法》规定的说法是(AC)。A.军委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C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关于行政区划,下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是(AC)。A.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变更和撤消C.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关于居民委员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自治是居民委员会的本质B.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C.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D.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
关于人民法院的说法,正确的是(ACD)。A.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C.审判制度是四级两审终审制D.专门人民法院不按行政区划设立
关于人民法院,说法正确的是(ABCD)。A.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B.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C.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D.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
关于我国1954年《宪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A.它以1949年《共同纲领》为基础而制定B.他确认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C它是1954年制定的D.它由序言、总纲等组成共106条
关于我国人民法院和审判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CD)。A.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C.审判制度是四级两审终审制D.专门人民法院不按行政区划设立
关于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BCD)。A.近代宪法的产生是实行宪政的前提B.宪法和宪政都以规范并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目的C.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充政的集中体现D.近代宪法和宪政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美国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的通过的两种途径是(AC)。A.全国3/4以上州议会的批准C.制宪会议的批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兼任的职务是(ABC)。A.国务院副总理B.各部部长C.最高法院法官
全国人大代表依照法律程序提出质询案的条件是(AC)。A.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C.对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委
全国人大依照法律程序提出质询案的条件是(ABC)。A.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B.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期间C.对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全选)组成。A.委员长B.副委员长若干人C.秘书长D.委员若干人
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是(ABC)。A.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B.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C.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属于宪法性文件。A.《义务教育法》B.《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C.《国籍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
特别行政区依照法律的规定,在一定时期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原有的并予以保留的是(BD)。B.资本主义制度D.生活方式
为了保证准确有效的执行法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ABD)。A.分工负责B.互相配合D.互相制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ACD)。A.自治区C.自治县D.自治州
我国《宪法》规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有(BC)。B.森林和山岭C.草原、荒地、滩涂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平等权利包括(ABC)。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男女平等C.民族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组成人员有(ABCD)。A.总理B.副总理C.国务委员D.秘书长
我国《宪法》中规定限任两届的是(ABC)。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C.委员长
我国的基层人民法院是指(AB)。A.县、自治县人民法院B.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法院
我国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AC)。A.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政府
我国法律规定,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主要权利有(BCD)。B.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C.中央任命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D.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解释权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ABD)。A.言论自由B.游行自由D.结社自由
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利的内容包括(全选)。A.提名权B.选举权C.被选举权D.罢免权
我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ABCD)的利益。A.国家的B.社会的C.集体的D.其他公民的我国国旗法规定下半旗的适用范围是(ABC)。A.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去世B.对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去世C.国家发生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
我国经济制度基础是(AB)。A.全民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BD)。B.自治地方政府D.自治地方人大
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实行(AD)。A.差额选举D.间接选举
我国人民代表应当受(AC)监督。A.选民C.原选举单位
我国实行间接选举的有(CD)。C.省人大代表D.全国人大代表
我国特别行政区不具有的权力是(CD)。C.外交权D.国防权
我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特别行政区(ABCD),五十年不变。A.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B.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C.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D.不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三级制”,即(ACD)。A.省级C.县级D.乡级
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ABD)。A.侮辱B.诽谤D.诬告陷害
我国宪法规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有(BC)。B.森林和山岭C.草原、荒地、滩涂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平等权利包括(ABC)。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男女平等C.民族平等
我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AB)。A.侵占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B.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包括(ABCD)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ABCD)。A.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B.知识分子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D.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我国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是(BD)。B.全国人大常委会D.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
我国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包括(BCD)。B.县,自治县的人大代表C.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大代表D.乡,镇的人大代表
我国中央军委的组成人员有(ABC)。A.主席B.副主席C.委员
下列不属于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的是(CD)。C.外交权D.国防权
下列各选项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平等性特点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CD)。A.守法平等C.司法平等D.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平等
下列各选项关于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BCD)。B.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C.在修改程序上,宪法通常严于普通法律D.各政党、武装力量必须以宪法为根本准则
下列关于半总统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BD)。A.总统组织并领导政府B.政府同时向总统和议会负责D.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下列关于公民合法财产不可侵犯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A.我国的个人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是我国社会主义财产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C.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指私有财产权利不受侵害、干涉、触犯、侵入D.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精神
下列关于居民委员会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A.自治是居民委员会的本质B.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C.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D.在多民族居住地区,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下列归集体所有的土地是(AC)。A.宅基地C.自留地
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我国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全选)
A.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B.增加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规定C.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D.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下列权利中不属于政治权利的是(CD)。C.批评建议权D.通讯自由权
下列人员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ABCD)。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C.人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ABCD)。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的关系B.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关系C.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关系D.特别行政区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
下列属于国家主席职权的有(ABCD)。A.公布法律B.任免国务院总理C.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D.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
下列属于国务院职权的是(ACD)。A.制定行政法规C.批准省、自治区的区域划分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
下列属国务院的职权的是(ABCD)。A.制定行政法规B.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人紧急状态C.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
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有(AB)。A.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B.解释法律
下列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履行的职责是(ABCD)。A.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B.同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C.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D.接受原选举单位和群众监督
下列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是(AC)。A.西藏C.内蒙古
下列属于宪法规范表现形式的有(ABCD)。A.宪法典B.宪法性法律C.宪法惯例D.宪法判例
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的是(ACD)。A.发布法律、发布命令C.任免权D.外交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B.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D.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下列选项关于刚性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BC)。B.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或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C.刚性宪法通常是成文宪法
下列选项属于我国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ABCD)。A.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B.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C.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D.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小的指导地位
下列选项中关于下半旗志哀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A.国务院总理逝世B.政协主席逝世C.对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D.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
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个人的(ABC)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A.合法的收入B.房屋C.储蓄
宪法》规定,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BD)。B.管理D.监督
宪法》规定,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的有(ACD)。A.国务院C.最高人民法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
宪法》中规定限任两届的是(ABC)。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C.委员长
宪法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在于(全选)。A.体现着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B.体现着政府在国家中的地位C.为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准则D.为公民相互间关系确立准则
宪法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BC)。B.监督C.管理
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个人的(ABC)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A.合法的收入B.房屋C.储蓄
宪法规定,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BD)。B.监督D.管理
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BCD)。B.征收C.征用D.并给予补偿
宪法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BCD)。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C.国家主席、副主席D.国务院总理、副总理
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处理刑事案件,应当(BCD),以确保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B.互相制约C.互相配合D.分工负责
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CD)。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AB)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A.侵占B.买卖
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AD)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
宪法规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有(BCD)。B.国务院C.中央军事委员会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宪法规定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组成人员有(ABCD)。A.总理B.副总理C.国务委员D.秘书长
宪法规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的有(BCD)。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宪法规范功能实现的条件包括(全选)。A.宪法规范的科学性B.宪法规范的完备性C.社会公众强烈的宪法意识D.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涉及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为社会普遍承认和遵循的、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习惯和传统(ABD)。A.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其一般不会被破坏B.宪法惯例在英国的宪政体制运作中尤显重要D.在成文宪法制国家,宪法惯例也是存在且必不可少的宪法实施的监督包括以下内容(ABC)。A.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B.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C.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
宪法实施监督的方式主要有(ABCD)。A.事先审查B.事后审查C.附带性审查D.宪法控诉
宪法实施监督的方式主要有(ABCD)。A.事后审查B.个案审查C.预防性审查D.宪法控诉
宪法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民主制度法律化的根本法,就在于它规定了(ACD)。A.代议制C.分权制D.公民权利
宪法中规定限任两届的是(ABC)。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C.委员长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ABCD)。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依照《宪法》规定,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CD)。A.国家主席缺位时由副主席继任C国家主席和副主席都缺位时由全国人大补选D.在国家主席补选之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暂时代理其职
依照我国的宪法体制,下列哪级设有人民代表大会?(ACD)
A.省一级C.县一级D.乡一级
依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职务中限任两届的有(ABC)。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C.最高法院院长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A.西方国家下议院都是通过普选由选民直接选举代表组成的B.美国的上议院叫参议院、下议院叫众议院C.法国的上议院叫参议院、下议院叫国民议会
以下选项,可以体现和制约国家性质的是(ABCD)。A.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现状B.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C.社会的文化状况D.国家的历史条件、传统和习惯
英国不成文宪法的表现形式有(全选)。A.宪法性文件B.宪法性惯例C.宪法性判例D.权威学者的论述
英国宪法的特点有(AC)。A.渐进性C.不成文性
由君主与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被称为协定宪法。根据这一定义判断,(BD)宪法属于协定宪法。B.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D.1830年法国宪法
有关宪法实施监督的机关,有以下几种(ABC)。A.由立法机关监督B.由司法机关监督C.由专门的特设机构监督
在奴隶制国家,曾经实行过三种政权组织形式,即(ABC)。A.贵族共和制B.民主共和制C.君主制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有权决定的人选是(BCD)。B.各部部长C.各委员会主任D.审计署署长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可以任免(ABC)。A.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和审判委员会委员B.军事法院院长C.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所处的地位是(ACD)。A.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C.总统不可以解散议会D.议会可以弹劾总统
在我国,(AD)的印章应当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A.国际驻外使馆、领馆D.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在我国,下列人员中没有选举人民代表权利的有(ACD)。A.未满18岁的C.被剥夺政治权利的D.患有精神病的在宪法监督实施方式上,实行宪法控诉制度的国家是(CD)。C.德国D.西班牙
在选举时,如果选民不识字或者因残疾不能书写选票的,(CD)。C.可以委托他人代写D.可以放弃选举
在议会制的国家里,议会是(AD)。A.国家权力机关D.国家立法机关
在议会制的国家中采取一院制的国家是(BC)。B.丹麦C.瑞典
在资本主义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的地位和职权是(ACD)。A.总统即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C.总统不可以解散议会D.议会可以弹劾总统
在总统制国家中,(BCD)。B.总统直接对选民负责C.总统是政府首脑D.总统是国家元首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是(BD)。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ACD)。A.政治协商C.民主监督D.参政议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与民主性表现在(AC)。A.废除了封建帝制C.确认资产阶级民主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外国人庇护的条件是(ACD)。A.由于政治原因遭受迫害C.请求在我国避难D.经我国政府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ABD)。A.侮辱B.诬告陷害D.诽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以下的自由权利(ABC)。A.言论B.出版C.游行
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一般可以分为(BCD)。B.一党制C.两党制D.多党制
资本主义政党的作用主要包括(ABC)。A.参加选举B.控制议会C.控制政府
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时,选区划分一般有(BC)。B.地域代表制C.职业代表制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是(ABCD)。A.选举权B.被选举权C.言论自由D.出版自由
第三篇:宪法学
《宪法学》考点知识
1.宪法学的概念
我们从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着眼,将宪法学界定为:宪法学是关于国家权力控制与公民权利保障的学说。
2.规范性宪法的概念
具有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且在政治实践中发生实际效力的宪法,谓之规范性宪法。
3.近代宪法,现代宪法的含义
近代宪法是指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宪法。这一时期的宪法体现了自由主义原则,公民权利主要是自由权,国家职能比较简单,以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宪法为代表。
(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强调个人自治。
自由权也叫做第一代人权或消极权利)
现代宪法是指20世纪初以来的宪法,宪法宣告的公民权利从自由权扩大到社会权,与此对应,国家职能得到加强。(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转型的标志:一是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简称1918苏俄宪法;二是1919年德国的魏玛宪法。社会权被称为第二代人权,或叫积极权利/受益权)
4.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宪法的制定,修改及实施过程之中的最基本的准则。一.近代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自由原则
在启蒙思想家的论述中,自由即指个人自由,指个人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近代宪法上的个人自由是指个人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而不是国家干涉的权利。
(二)形式平等原则
形式平等原则是对不特定的人适用的原则,而实质平等原则是对特定的人适用的原则。因此,实质平等原则与法律原则是不相容的。
现代宪法上出现了两种意义上的“平等”:
(1)形式平等,又称机会平等、条件平等,即指同样情况同样对待,而不论结果如何;(2)实质平等,又称结果平等,即指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以实现相同的结果。(我们把近代宪法所确定的平等原则称为形式平等原则。)
(三)主权在民原则
主权是指制定宪法的权力,所谓主权在民,指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具体是指制宪权属于人民所有,宪法授予国家机关的权力应当对人民负责。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是指将国家权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分配,使其相互监督、制约,避免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
二.现代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主原则
“民主”的含义是指“人民的统治”。(即多数人的统治)
一般来说,民主有两种常见的分类:
(1)根据人民的意见对于公共决策的作用,可以把民主分为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
(2)根据人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可以把民主分为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指人民亲自参与公共决策;间接民主又称代议制民主,是指人民选举自己的代理人,由其代表自己参与公共决策。)
(二)人权原则
一般认为,人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的、政治的、法律的和历史的标准。
根据人权的存在形态,将其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
(三)社会利益原则
社会利益是指个人利益之外的、由不特定的多数人所共同享有的利益,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利益(如公共设施),也包括无形的精神利益(如公正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风俗等)
5.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区别与联系
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利性质不同
人权主要是一个国际法概念,它不仅在一国之内受保护,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同样受保护;公民权利主要是一个国内法概念,其主要是为限制国家权力,保护本国公民而设。(2)权利主体不同
人权的主体是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无论其是否具有一国公民的资格,都可作为享有权利的主体;公民权利的主体是一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该国公民。(3)权利范围不同
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其范围以自然人生存、发展的正当需求为标准来确定;公民权利的范围以一国宪法为依据来确定。
人权与公民权利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从其存在形态上看,人权和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般认为,人权有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三种存在形态。其中,法定权利即为公民权利。
6.公民权利的特征
(一)公民权利对人的不可缺乏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获得独立的人格并展现其人格的要求。公民与奴隶的区别在于,宪法赋予公民以权利主体的地位。因此,公民权利是由宪法加以保障因而得到普遍承认的、人与动物和奴隶相区别的标准,它对“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公民权利,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即公民权利是一个标签,赋予公民权利则意味着法律承认其为人。)
(二)公民权利的不可取代性
公民权利的不可替代性是对国家而言的,它要求国家不得随意更改公民权利的种类。每一项公民权利都代表着人所参与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将人从任何一类社会关系中隔离出去,都预示着人的不完整。
(三)公民权利的不可转让性(指公民之间不能相互进行权利转让)
公民权利的不可转让性是对公民而言的,它要求公民在公民权利面前约束自己的任性,通过自律以珍惜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按人格分配的,公民既不能放弃公民权利,也不能把公民权利转借于他人。即使一人的公民权利转让于另一人,另一人也无法获得宪法承认的双份公民权利。一个人的人格权转让于他人,接受者并不因之而成为两个人。
(四)公民权利的稳定性
公民权利绝大多数是永久权和不直接对应义务的决定权。一方面,它与人的人身相始终,在人生命的整个旅程中是稳定不变的。另一方面,公民权利一旦在宪法上获得确认,这些权利就不因国家制度的改革、政府的更迭、法的修改和废除、政策方针的调整等因素而变更或被取消。
(五)公民权利的母体性
公民权利具有繁衍其他权利的功能。
(六)公民权利在当代文明各国具有共似性
能够以保障人权最低限度的实现为文明标准的现代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有很大的差异,但在人权内容上却有共同性或相似性。
7.未列举权利的概念
所谓未列举权利,即宪法文本没有明确列举出来的基本权利。在得到权威认定之前,未列举权利具体体现为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性,应当得到宪法保护但在宪法文本中找不到明确的保障依据的权利需求。
8.良心自由的概念
所谓良心自由,是指公民在道德上对一定行为有义务为之的意识或信念。(良心自由同思想自由一样,是公民的一项绝对权,不受任何限制。)
9.表达自由的概念
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形体语言的形式公开显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意见,观点,主张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艺术表现,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和自由。
10.公正审判权的含义
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处于待判定状态或者受到刑事指控时,公民依法享有的接受法庭的公正审判及享受其他程序性保障的权利。
11.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的性质
就其性质来说,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首先是一种自由权。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创造性工作,不能对其强求一律,所以,科学文化艺术活动从性质上排斥国家的干涉。另一方面,科学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所以,公民要充分行使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还要求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保障。
总起来看,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既排斥国家权力的干涉,又要求国家采取积极行为进行保障,兼具自由权与受益权双重性质。
1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人身权利与自由.人身自由 2.人格尊严 3.隐私权
(1)住宅不受侵犯
(2)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表达自由
(1)言论自由
(2)出版自由
(3)结社自由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五)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与自由
1.私有财产权 2.劳动权
3.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4.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5.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六)特殊主体的权利
1.保障妇女的权利
2.退休人民的生活保障权
3.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4.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遵纪守法的义务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保守国家秘密
3.爱护公共财产
4.遵守劳动纪律
5.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13.宪政的含义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14.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有宪政必有宪法,有宪法则未必有宪政。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宪法与宪政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起点,没有宪法也就不会有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是一纸空文。从内容上看,宪法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从价值取向上看,二者都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根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从两者的相互作用看,宪法指导宪政实践,宪政实践完善宪法。宪政对宪法具有反作用,即矫正宪法内容偏差,修正和完善宪法,总之,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
宪政与宪法亦有显著的区别。两者除内涵不同外,还有若干差异。从外在状态看,宪法通常以宪法典等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而宪政不仅仅指宪政制度,而且包括具体的宪政活动,即动态的立宪政治。从内容范围的角度看,宪政的范围要大于宪法。宪法主要指成文形式的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是政治实践的主要行为规范,而宪政不限于宪法的书面规定,还包括动态的政治实践中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等并非制定法意义上的行为规范。从作用取向看,有宪法并不意味有民主宪政和人权保障,而宪政则必须贯彻民主精神,以人权为终极价值的。从世界宪政史看,各国立宪的目的或指向自由,或意在富强,甚或专制其实,立宪其表,宪法反成暴政的遮羞粉饰之具。因此,宪法与宪政的精神旨趣并不必然相契合。
PS:宪法的定义
宪法是授予并约束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
第四篇:宪法学
试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这一政体比较完善地表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即体现国家的统一与人民权利的统一,又保证了各级政府能够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处理国家事务,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由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起来 的,因而是适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
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于历史,社会变迁等因素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那么,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一)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大的认识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前提。各级人大都是人民选举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提高人民对人大制度的了解有助于人大开展工作,实现其职能。由于封建专制的影响,建国后又加上对社会主义民主宣传的不够,人民群众的民主的意识还是很缺乏的,对人大的工作程序不了解,对于人大的活动并不热心,妨碍人民群众对人大的监督与支持。只有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人民群众能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调动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参与这一伟大事业。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做到:第一,广泛的开展教育,使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参与人大的选举、监督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第二,人大代表应广泛的接触选民,使选民了解最新政策的实施和自己本身的主张,维护选民的利益。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使人民代表大会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橡皮章”。人民代表大会要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真心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
(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人大作用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但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必须坚持党政分开原则,理顺党委与人大的关系。受苏联模式影响加上历史原因,中国长期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现在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党政不分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善。但这里仍然存在一个误区,一般所说的“党政不分”,很多人只理解为党委和政府职权不分,其实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是党委和人大职权不分,党委的职权取代了人大的职权。由此造成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实际地位和它应有的法律地位并不相称。邓小平曾说过“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善于不善于党的领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要干预太多。”“干预太多,搞不好会削弱党的领导。”所以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党委与人大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宪法权威,确保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制度,也不能以地位的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党的权力是无限的,党的领导权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党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应强调依法治党。建立健全制度,实现党的职能的转化。针对政治体制中党的职能和国家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邓小平曾
指出:“党的组织不是政府,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要认真考虑党在整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党委不能再包揽、干预一切。党的领导要体现在制定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所以党必须根据党政分开的原则,实现职能转化。党委的领导干部要少兼任政权机关的职务,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党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要精简,该放的就放。在这一职能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相应的各项制度加以保证。有了制度上的保证,才能使党委不致超越自身的职权去包揽一切,从而有利于人大独立地开展工作。
(三)明确规定代表候选人的资格条件
从《宪法》、《选举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对代表资格并没有作过多的规定,而是追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绝对平等。但实践中,并非所有人都能承担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任务,选民要使自己的权力得到真正的实现,就必须选举比自己素质更高的代表。因此,应该对代表的基本条件作一些具体的规定。第一,具备良好的品行代表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应敢于实事求是,与各种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斗争;不得利用职权图谋私利。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拥护并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二,提高代表候选人的年龄限制。我国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都是18周岁。低年龄资格虽然扩大了享有被选举权的公民范围,但18周岁的公民一般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社会活动能力,而这些经验和能力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国的选举实践中,除极个别情况外,几乎没有18周岁公民当选的情况,从而使这一低年龄资格的规定流于形式。我国法律对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公职的年龄曾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对担任审判员、检察员的法定年龄下限为23周岁。据此,对公民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年龄下限可提至23周岁,以保证其正确行使代表权力。第三,要有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代表应具有审议工作报告、议案和参加调查、视察等活动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健康的体质,能身体力行地从事代表工作。代表参政议政能力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素质有密切的联系。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借鉴世界西方民主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之一,既是一种组织原则,又是一项活动原则。国家在决策过程中,国家机关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意见,然后贯彻下去。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充分发扬民主,不维护集中统一,我们就不可能干好事业,就容易造成独断专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可以避免独断专行、组织软弱涣散。要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就必须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地关系。国家机关的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既要少数服从多数,又要认真听取少数的意见,而且要适度的集中意见,注意把握好火候和时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例如以议会为中心的普选制、分权制和多党制等等。虽然以西方的民主理论为典范来讨论中国的民主发展不合适,但是在思考中国民主的问题时关注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民主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普遍适应的。换言之,只要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推进,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人大选举透明度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取得明显成绩。但是,毕竟社会主义民主时间还不长,实践也不多,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它的制度化、法律化,尤其需要一个长期探索、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汲取西方和中国过去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泰国式”的民主政治不稳定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多数暴政。
第五篇:宪法学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理论:A、苏联;B、中国:各种观点(P1-2)方法主要有两种:列举式和概括式;概括式较为可取:列举式不可穷尽;宪法和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同:社会关系——宪法关系。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三项内容: A、宪法:宪法典、宪法性法律文件
B、宪法现象:宪法引起的社会现象;如行为、心理、制度等 C、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研究对象的的一个小的侧面。
主要研究的问题: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规范、宪法的实施。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期(古希腊——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追溯到古希腊、罗马。认识是零碎的。
1、政体
2、法治
3、基本法
4、国家主权
创立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将零碎的思想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宪法学思想
1、天赋人权
2、社会契约
3、人民主权
4、分权
5、基本法
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今)法律发达国家出现了很多流派;社会主义宪法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宪法学;殖民地等国家的宪法与宪法观
宪法学在中国
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直观走向理性。主要受日本影响较大
形成时期(1911-1930)形成了初步的宪法学体系。围绕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权宪法思想”
发展时期(1930-1949)钱端升、王世杰《比较宪法》;五权宪法、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新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1957初创;1957-1965曲折发展;1965-1976停滞;1978—恢复和繁荣发展阶段21、、、、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
答:(1)1988年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1982年《宪法》的第1条修正案:“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6条修正案修正了《宪法》第11条和修正案第1条,它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2)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4)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23、、、、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其权力分配和制度安排都在于此;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而成为国家机构的核心.其在地位上高于其他国家机关,一切国家机关都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下;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其代表实行兼职制,并设常委会作为常设机关。24、、、、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
答: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机关。它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监督这些国家机关,使这些国家机关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并在授权范围之内,行使各自的权力。(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25、、、、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领导,又能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26、、、、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来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机关组织的关系。
(1)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党组织的关系。
(2)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3)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关系。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身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根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现状,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主要应该抓住两个问题:一是将已有的工作机构充分、有效地运转起来,特别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应该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客观需要加强机构建设和组织建设。
(2)制度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一系列制度,建立系统、全面的议案制度、质询制度、罢免制度等。
(3)成员素质的提高。①在选举过程中,尽可能地将那些政治品德、政治思想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人选进去。②对当选代表通过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予以提高。28、、、、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选举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4.秘密投票原则。现行《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29、、、、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
答: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者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实现反映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政党的主要特征有:
1.政党有具体、明确的政治纲领。这是政党区别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志。
2.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政权问题,在阶级斗争条件下形成的政党就是以夺取和维护政权为主要目的的政治组织。
3.政党有定型的组织系统。政党组织是政党的存在形式。
4.政党都具有组织纪律性。组织纪律是政党开展活动的重要保证,只是各政党纪律的严格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而已。30、、、、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并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权的政治制度。作为一项完整的政治制度,包括以下三项特点: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一个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自治权的自治机关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这种民族自治以聚居的民族区域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3.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和标志。31、、、、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
答: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1.“一国两制”。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其主体部分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一前提下,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特别行政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
2.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它实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通用自己的货币,财政独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
3.当地人管理。即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由当地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不派遣干部到特别行政区担任公职,亦即所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32、、、、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
答: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特别行政区涉及外交、国防等国家主权方面的事务。主要是:(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3)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4)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5)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6)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33、、、、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答: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5-9人组成。(1)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节民间纠纷。(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5)协助人民政府或它的排除机关做好与本居住区居民利益有关的具体工作。(6)向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34、、、、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采用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国籍法》规定:(1)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2)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3)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35、、、、简述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加入我国国籍的条件
答: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并且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这两个前提是:(1)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2)必须是出于本人的自愿。其法定条件是:(1)申请人为中国公民的近亲属;(2)本人定居在中国;(3)有其他正当理由,如享有在中国政治避难的权利等。只要具备上述前提并符合上述条件,就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36、、、、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1)人权是人类普遍享有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能剥夺本国公民的人权;(2)基本人权范围的确定和人权保护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事务,不受外部的干涉;(3)只有在一国大规模侵犯本国人民或他国人民的人权时,国际社会才应当起来制止,但必须慎重,尽可能不使用武力;(4)中国政府尊重并保护本国公民的人权,积极促进人权保护的发展;(5)集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人权,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37、、、、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答:(1)宗教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2)宗教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3)宗教信仰属于思想领域问题,不可能用法律或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或强制人民信教与否。(4)在现阶段,信教与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是根本一致的。38、、、、简述简述简述简述2004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
答:第一,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第二,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三,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条款。
第四,增加了补偿条款。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在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者征用时,应当给予补偿。40、、、、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
答:《宪法》第3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庇护权主要有下述含义:(1)受庇护权只给予提出申请要求的外国人;(2)外国人向我国政府提出要求避难,必须是出于政治原因,不包括一般刑事罪犯;(3)我国政府对提出避难的要求,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4)被给予受庇护权利的外国人,不被引渡或者驱逐,对他们在华的居住、迁移和行动方面的管理,原则上按照一般外国侨民的待遇对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受庇护人的身份、地位,给予区别对待41、、、、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
答:(1)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护人民,镇压敌人;(2)国家机构主要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工作;(3)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发展为公民服务的各项制度和设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4)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抗侵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42、、、、简述简述简述简述 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答:(1)在意志代表方面,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由人大代表人民的最高意志,制定法律,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2)在权限划分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等由人大选举或决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机关在其宪法权限内处理属于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国家事务。(3)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原则,但必须坚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4)在国家机关内部关系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集体领导体制,而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则都实行首长个人负责制。
(5)在具体工作方面,不管在那一个国家机关,具体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出现“一言堂”情况,更不能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43、、、、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答:(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5)最高监督权。(6)其他职权。44、、、、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
答: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是按专业分工而设立的辅助性工作机构。
(1)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议案;(2)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3)审议全国人大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并提出报告;(4)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询案的答复,必要时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报告;(5)对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此外,各专门委员会还有一些与本委员会职责有关的特殊工作。45、、、、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答:(1)出席会议,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2)可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包括修改宪法的议案。(3)参加各项选举,可对主席团提名的国家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名单提出意见。(4)参加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军委负主席、委员的人选。(5)可提出咨询,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其下属各部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权。(6)可依照法律的规定提出罢免案。(7)可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8)可向全国人大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6、、、、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答:(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下,对有关地区、有关单位进行视察,就视察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2)可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以及各专门委员会会议。(3)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回答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的询问,协助政府推行工作。(4)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议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5)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7、、、、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1)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发表意见,参与表决,共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人选和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的权利。(3)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质询案的权利。(4)依法提出罢免案的权利。(5)人身特别保护权。(6)言论免责权。(7)享受适当补贴和物质上的便利的权利。义务:(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代表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宣传法治并协助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2)与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原选举单位和群众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其所选出的代表。(3)保守国家秘密。(4)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参与对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定,积极参加代表的视察活动。48、、、、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
答:总理负责制是国务院总理对它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此相联系,他对自己主观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1)有总理提名组成国务院,总理有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议案的权利。(2)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其他组成人员都在总理领导下工作,向总理负责。(3)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对与所议事项总理有最后决定权,并对决定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向全部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任免国务院有关人员的决定,都由总理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