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时间:2019-05-14 14:3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第一篇: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过程

摘要: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会制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以及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根源和东印度公司职员任命矛盾的产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探索,最终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对英国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背景;过程;启示

正文:

文官制度,亦即人事制度,是由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关于文官的考试、任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退休、免职等管理制度。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从而确立了现代英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确立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的国家。

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经济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极大地冲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呼唤着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其次,国会制度改革为文官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1832年、1867年,英国先后对国会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是使得城市选民的人数超过了农村地区,并使城市的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在国会中取得主宰地位,结束了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他们受功利主义观点影响,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对文官制度改革的强烈愿望。1688 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确立了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革命后的“权利法案”虽然提高了国会的权利,但却仍然保留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土地贵族继续垄断了政府行政部门的各级官职。此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买卖官职、贪污腐化依然成风,庸碌无能之辈继续占据政府要职。官吏一旦上任,往往只升不降。任用和晋升完全靠资历与后台而不在乎才干与成绩,这就造成了官僚队伍的日益庞大、臃肿,而且工作混乱,效率低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民主制度进程的加速,建立新的文官制度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迫切要求。最后,东印度公司官员任命产生的矛盾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直接起因。东印度公司的职工多为贵族子弟依靠私人关系安插的,既为公众舆论反对,也不利于该公司的发展。因此在1853年东印度公司特许状期满,向国会请求延期时,国会随即提出了该公司必须改革人事考选制度的要求,并委派麦考莱、哥威特和莱弗维三人研究该公司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三人经过深入研究后提出报告,主张该公司用人应该采用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实行择优录用、公开竞争、平等的原则。考试合格后,则应受训两年,受训期满,再经考试,按成绩优劣分配工作。这一改革方案成行后,效果显著,逐渐被运用到文官制度改革中。

在以上四大背景之下,十九世纪中期,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者掀起了改革英国文官制度的运动。1854 年 2 月,屈维廉、诺斯科二人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文官制度的种种弊端,对文官的选任、使用和晋升等,提出了一整套改革计划。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等等主张。报告虽然在国会中大多数保守分子的强烈反对下被内阁撤回,但它为日后英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奠定了改革精神,做了充分的准备。

1855 年 2月帕麦斯顿内阁上台以后,为了满足工商业资产阶级对改革的期望,同时又避免国会贵族议员的反对,开始了温和的改革。1855 年 5 月 21 日,帕麦斯顿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法令规定成立一个由三人组成的文官制度委员会,负责审查文官候选人的年龄、身体、品格等条件是否合格,然后允准参加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布证书,分配到各部用人机构,经过6个月的试用期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1868 年,积极主张改革的格拉斯顿出任内阁首相,英国在文官制度的改革方面才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870 年 6 月 4 日,格拉斯顿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明确规定除外交部和内务部以及某些高级文官外整个国家绝大多数文职官员一律通过考试公开录用;建立对于各级官员的日常考核,以其才干和工作业绩作为提拔晋升的主要依据。1870 年的枢密院命令,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标志,基本实现了官员任命到公开考试的历史性转变,这是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核心内容。以后经过英国历届政府的完善和补充,英国文官制度日趋完善、成熟。

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经历了自由主义者的初步探索,再到帕麦斯顿为减少改革阻力施行温和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是为格拉斯顿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最终1870年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的颁布,英国文官制度基本形成。这不仅是政府要员对改革政策承接性的产物,更是全社会强烈要求和积极探索下的结果。

腐败和改革从来不是局限于一个国家,它是整个世界所有国家都需要研究的课题。韩国民主运动时期的斗士金大中总统上任后,推行南北和解的“阳光政策”,沉着应对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重振,赢得国民的高度支持,但他共12名亲属涉嫌腐败,3个儿子均锒铛入狱,令他英名毁于一旦。同理见于我国的官场制度,如果说富二代可以是家业传承的自然产物,官二代则是社会官场畸形的肿瘤。父母在机关任职,子女的仕途往往会比一般年轻人平坦的多,这也是现在找工作、进单位都要有人的原因,裙带效应影响广泛。此外,基层公务员的确是通过一系列严格考试录取的,但此后,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一般都是只升不降,这时候的升迁调动,的确是有能力、成绩显著者的自然调动,但其中的潜规则更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更应该学习借鉴外国对文官的考核制度,不应该是简单的高进低出,当然国家现在也在改革,公务员招收的门槛提高了,大多需要研究生文凭和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这的确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务员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但如果后期考核制度跟不上,这仍旧只是一项平平之举,作用不大。重要的是对于政治官员的选拔,除了在初期的海选基础上,还应该定期定量地对官员的政绩、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实行精选,要让他们意识到,晋升和未来的前途,完全取决于他们履行职务的勤奋程度和能力,从而确保官员素质的不断增长,而不是一无所依就能平步青云。假如公务员不再是铁饭碗,也如企事业单位一样有严格的奖惩、合同制度等,奖优汰劣,奖勤罚懒,如果表现严重不称职则要准备下岗,我想我国公务员阶层的改变会更加明显。我还假设,是否应该对普通百姓和官二代在考试时区别对待,尤其对于官二代的升迁调动应该严格考核,是否达到了相关政绩和水准,这样也许对这种现象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此外,我们也看到,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离不开自由主义者的初步探索和社会各阶层的强烈要求。不仅是英国,西方大多数国家公民的自主和权利意识非常的强烈,宪法和法律也确实予以了保障,这就使得公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能真正渗透到政治生活中。但反观我们国家,虽然强调是集体领导,在面对系列社会问题时,政府机关也的确会对民意进行调查,如听证制度等,但收效甚微,做决策的仍旧是政府部 3 门的事,社会民众和团体并不能向外国那样发挥其作用,也缺少对社会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探索解决方案并提交政府的这种自觉性,往往是民心愤慨,但之后又是无动于衷,所以公民应该首先提高自己的参政意识,积极地有所作为,而不是期待、抱怨政府的无作为。

当然,研究借鉴十九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经验,决不能盲目的照搬和模仿。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不同的国情和特点。我们应当认真地研究、适度地借鉴,剔除其糟粕,吸收其合理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之路。

以上即是我对19世纪中期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过程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最后衷心感谢倪老师本学期的授课,不足之处希望予以指出,谢谢!

参考论文:

1、朱世广《十九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现代启示》 法制与经济 2009年9月

2、陈友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嘉应大学学报 第21卷 第一期

3、李治国《传承与变革之间——当代英国文官制度发展路径前瞻》

2012年6月5日

第二篇: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简要比较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简要比较

摘要:在民主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每个现代政治发达的国家无不建立了适应民主和国情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其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对于中国的人事行政制度既有相同也有区别,更多的可以为当前中国政府人事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意义。关键词:英国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比较

借鉴参考

现代公务员制度,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自1855年英国颁布第一个枢密院令,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务员制度正式诞生[1]。在随后的150多年里,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实行了本国的公务员制度。迄今为止,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比较短的时间,在管理和培养等方面还有待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通过与英国这个现代政治文明较长,公务员制度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进行比较,对于开阔我国政府人事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视野,改革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并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扩大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比较和说明。

一、公务员的涵义比较和公务员的范围

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变化发展、文化传统和理论认识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公务员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尽相同,其外延和内涵也千差万别。对于公务员的称呼也有不同,英国称公务员为文官,而中国则成为公务员。要想理解两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进行一些简单比较,需要首先从公务员含义和公务员制度的范围开始比较。

英国对“公务员”的涵义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英文Civil Servant愿意即是“文职仆人”或“文职服务员”,意译成中文为“文官”,也有人意译为“文职公务员”。究其本意,在英国《文官统计资料(年刊)》中定义为:“文官是以公民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未在政治(或司法)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根据特殊规定担任某些其他职务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从王室的年俸中支付薪水的工作人员。”根据其中的解释,英国公务员可以理解为在英国中央政府中不是通过选举和政治任命的、可以长期任职的政府文职工作人员,不包括经选举或由议会同意任命的大臣,法官、军人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职员和地方政府机构的人员。英国公务员的涵义既包括其内涵又规定了它的外延,限定了公务员的范围和成为公务员的工作的要求。英国这种公务员的涵义采用的是狭义的公务员的定义,仅指在中央级政府中工作的,非经选举或议会任命的,不受党派选举限制,可以长期任职的工作人员。

中国公务员制度中公务员的涵义,根据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回忆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进行理解。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公务员应该具备3个条件:一是依法履行公职,而是具有国家行政编制,三是其工资和福利是有公共财政支付。根据公务员法中的规定,我国公务员的范围不仅包括政府及其各部门工作人员,还包括国家的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各级部门工作的工作人员,全国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全国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各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国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部分拥有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称之为公务员。这一范围界定体现了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从此可以体现出中国公务员采用的是大范围的定义,外延广阔,采用的是广义上的公务员定义。

英国的文官和中国的公务员在内涵上都是只政府工作人员,但又有区别,中国的公务员既包括中央政府及其各部门工作人员,也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英国文官仅仅指在中央政府工作的部分工作人员。外延的差异更大,中国公务员的范围远远大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范围。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中国的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和种类繁杂,管理成本高,管理困难大,而且当前管理的水平也有待于提高。反观英国的文官制度,范围小,公务员界定清晰明确,管理方便,管理成本和难度较小,管理方式和方法也更加合理有效。中国公务员制度在这方面应该认真参考和借鉴,努力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二、中、英两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以蒸汽机动力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开始引起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些新变化要求政府改革管理体制,转变管理方式和提高管理水平,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诞生提供了经济和社会基础,也是其诞生的重要推动力。同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逐步稳固,资产阶级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如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理论和权力制衡等思想开始被普通民众认同。加之鸦片战争英国对清王朝的侵略,学习到了存在了1000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对于文官制度的诞生具有借鉴意义。此外,由于英国政党政治和选举制度导致政府职位的激烈竞争,出现“政党分肥”,影响了政府日常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治改革势在必行。这些都成为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诞生的背景。

1854年,在英国政府授意下,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也称《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报告建议政府建立以“公开考试选拔、划分种类管理、实行功绩制和统一管理”为原则的文官制度。在此基础上,1855年,英国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令,1870年,英国又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令。通常人们将第一个枢密院令的发布作为英国公务员制度创立的标志[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和社会问题的涌现,英国文官制度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改革。20世界60年代,人们对于政府文官效率低下与浪费的批评日益增多。1966年初时任英国首相威尔逊任命富尔顿等12人组成委员会对文官制度进行全面研究,于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富尔顿报告》,指出了当时文官制度的六大缺陷。并于1968年对文官制度改革进行了“加强文官的政治地位,加强文官培训调整录用范围”等六大项内容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针对于旧的弊端和不良习惯再次进行了以“削减文官人数和调整结构” 等为内容的改革。随着英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布莱尔政府上台后,随即又确立了各级公务员的核心能力标准[4]。进一步深化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总之,英国文官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目前150多年里,已经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逐渐开始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由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笼统庞杂,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

一、管理制度和法规不健全等弊端,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推进,旧的人事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工作效率地下和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等矛盾日益严重,对其改革的形势越来越迫切。1980年以后,我国开始对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大量的讨论。从1984年至1986年,起草《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成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前身[5]。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并于199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中国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的标志。随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总结和完善。2005年4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属于干部人事制度管理总章程性质的法律,是我国50多年来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有重要意义[6]。

英国文官制度经过150多年的发展,通过历次的重要改革,逐步达到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由于发展时间短,政治环境特殊等原因,还有许多有待于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借鉴和学习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员管理制度,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我国公务员管理水平,使其适应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英国文官制度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我国公务员制度从产生到现在只有近30年得时间,在这30年得探索与实践中,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人事制度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转变,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核心的国家公务员法律制度框架。但是由于我国推行的公务员制度时间较英国相比较短,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到达攻坚阶段,很多改革和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体制转轨尚未完成,因此,我国目前的公务员制度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而英国文官制度从诞生到今天已经发展了150多年,经过重大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在各方面已经处于成熟阶段,无论是在考试录用、人员培训、奖励与惩罚机制、任免与升降、工资福利、分门别类的管理还是辞职、辞退与退休管理等各方面对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英国的国情迥然不同,政治制度、政治环境以及民主文化等千差万别,这些都客观的决定了两个的公务员制度存在差别。尤其是在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目标、战略、步骤、方式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不相同。但是改革的目标却是不谋而合,即:立足于国情和发展情况,力求改变和改革传统人事制度,以适应新时期政府管理的需要。努力提高政府效率,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通过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在内涵、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的比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当前公务员制度和国家行政人事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启发。在比较中,我们能够发现到中英两国在公务员制度中在大的方面的差异,对于今后在学习和借鉴管理制度中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对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课程的一个检验。

参考文献

[1] 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第1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

[2]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4月

[3] 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第36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

[4] 李和中、陈广胜:《西方国家行政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第7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四版)第13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6]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四版)第13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西 方 政 治 制 度

结业论文

专业班级:09行政管理(2)班 学

号:

20090704310079 姓

名:

任课老师:

2011年5月3日

第三篇:西方文官制度改革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西方文官制度改革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目录

西方文官制度改革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1 摘要............................................................................................................................................................................1 关键字........................................................................................................................................................................1 正文............................................................................................................................................................................1

一、公务员考录制度和考核制度的缺陷................................................................................................................2

1.公务员录取制度缺陷.....................................................................................................................................2 2.公务员考核制度缺陷.....................................................................................................................................3

二、学习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改革............................................................................................................................4

1.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及发展.............................................................................................................................4

1.1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4 1.2英国文官制度对我国的启示..............................................................................................................5 2.美国文官制度改革.........................................................................................................................................5

2.1美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发展..............................................................................................................5 2.2美国改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6

三、参考文献............................................................................................................................................................6

摘要:

西方文官制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成绩斐然。基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背景下,通过梳理西方文官制发展脉络,透视其鲜明特点,对比分析了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而从公务员制度建设、选拔录用、培训优化、财产申报等方面提出发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加快推动实现公务员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思路借鉴和有益启示。关键字: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改革 正文:

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反对君主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当时欧美政坛以钱谋官,卖官鬻爵之风盛行,直到19世纪中期,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产生了改革这种不合理官吏制度的要求,最早形成了文官系统。文官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所不予内阁共进退的政府工作人员,一经择优录用,没有过失就长期任职的人员。文官制度是指由法律法规所确认的有关文官或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制度。

一、公务员考录制度和考核制度的缺陷

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但是目前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仍有一定的缺陷。

1.公务员录取制度缺陷

1.1报名资格的规定存在随意性。《公务员法》第十一条和第二十四条对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只要满足者均可报考。同时,《公务员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报考公务员还应当具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这为政府部门根据职位要求增加或多或少资格条件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也出现了任意剥夺法律规定的有资格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人员权利的情况,致使公平竞争的原则得不到应有的体现。[1]

1.2考试内容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对于公务员考试与公务员能力考查方面的契合度,2002 年陈社育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成绩对于参考者计划能力、理解贯彻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部分工作表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对组织协调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较高的复合素质的预测性不够明显。[2]

1.3考试录用参与主体行为有失规范性。主管机关安排考试环节和管理考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考官队伍的素质较低,特别是面试官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优化;各个用人单位上报职位资格条件等信息时随意性强;有的公务人员借工作之便徇私舞弊;主管机关和用人单位的互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建立公务员制度以来,公务员的录用任用逐步走向公开化、民主化、透明化,但是监督环节在我国公务员考录管理中仍然相当薄弱,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缺乏一套较完备的考录监督系统;第二是监督部门不够独立;第三是立法工作滞后。[3]

1.4各级公务员考试录用存在差异性。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在公务员考录政策措施上,存在着很大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互相之间缺乏沟通,更谈不上在有利于考试工作顺利开展的“互动性”。[4] 我国在公务员考试领域实行的是中央、地方各自独立考试,只是在考试程序、内容等方面对地方有借鉴意义。各个地方公务员考录在很多方面也大相径庭。各地方周期性举行的公务员录用中存在报考资格设臵的人为性、考试内容的随意性、考试方面的盲目性、考试政策的不稳定性等问题。

2.公务员考核制度缺陷

2.1公务员职位分类不健全。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被笼统地划分为三大类,职务也是只分为领导型和非领导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部门的岗位都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职位工作介绍,有的工作职责甚至好几年都没有修改,缺乏具体的工作说明、具体的职务责任和工作目标,进而造成考核内容与考核制度的脱节。

2.2考核方法缺少针对性,考核方法单一。由于我国职位分类不健全,各岗位缺乏明确的工作说明书,造成我国公务员在考核标准制定时缺乏客观公正的依据,大部分评级标准也都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出现,量化的指标较少。[5]

2.3考核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我国公务员考核过程中没有明确说明各考核主体在考核的各个环节所应承担的具体职责,对考核偏差或者不到位的情况没有相关的惩处规定。其次,都是上级主管人员和相关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组织整个部门公务员的考核工作,整个小组人员既是考核者又是监督者。

二、学习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改革

1.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及发展 1.1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

桑德斯说:行政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一个共同的方面是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因为它已成为官僚化墨守成规和信誉扫地传统的化身。[6]英国文官制度面临着建立以来第一次严重挑战和危机,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富尔顿改革

富尔顿委员会针对当时文官制主要的六大缺陷,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其核心是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英国历来重通才轻专才的不良传统,以适应行政工作专门化、科技化的大趋势,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

2)撒切尔政府改革

撒切尔政府对文官制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撤消文官部,削减文官规模和经费,政府直接控制文官的重要人事安排和晋升事项,强调职业化和市场化。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传统文官制愈加不满,这也拉开了英国对其文官制进行新一轮改革的序幕。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公共管理者非职业化;绩效评估及付费灵活制度;政治家和文官互相关系改革。[7] 1.2英国文官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优化公务员管理方式,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内部市场化管理体制,包括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方面。借鉴英国文官的考核制度,注重结果,将职级、晋升、工资等与绩效直接挂钩,采用灵活的付酬和奖励体制,并建立一定的考核约束机制,避免考核流于形式。

2)打破公务员的永业制,对某些岗位可适当采用合同聘用制。公务员任职的终身制以及公务员无过错则免责的制度,使得公务员队伍趋于僵化,缺乏活力和动力。合同聘用制使得公务员队伍焕发新鲜的血液。

3)健全完善公务员录用和培训制度。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录用公务员,并适当扩大考试录用的范围,对有些较高级别的公务员也采取考试录用的方法。通过考试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必须对其进行相应培训。

2.美国文官制度改革

2.1美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发展

1)1883年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又称“文官法”),奠定了美国文官制度的法律基础。《彭德尔顿法》经过长期实践,美国文官制度才 得以逐步建立。在这一过程中,国会又相继通过了诸多法律,如 1920 年的文官退休法,1923 年和 1949年的两个职位分类法,1950 年的考绩法,1958 年的培训法等。但《彭德尔顿法》实施近一百年,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8]

2)1978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是继1883年《彭德尔顿法》以后,对近百年来的美国文官制度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在美国文官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9] 2.2美国改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1)从“法制”、“人治”走向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并且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依法办事,纠正以言代法的现象,确立公务员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法规的权威,真正做到法律和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10]

2)完善运营机制。在“用”人方面,尽快完善公务员任期制,竞争上岗制、聘任制、考核、奖惩制度、工资制度、晋升制度和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建立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11]

三、参考文献

[1]邹成诚.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 陈社育,余嘉元.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效度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02(3):325-327.[3] 徐 元 善 , 江 悦.新 制 度 社 会 学 视 角 下 我 国 公 务 员 考 录 制 度 的 缺 陷 与 改 善 [J].探

索.2009(5):81-84.[4] 韩敏霞 韩敏波.建立国家统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构想[J].太平洋学报.2007(10):69-79.[5]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3 [6]曹然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S1:89-90 [7]马发亮.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及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2:5-7.[8]王玉萍.试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124-128.[9]王玉萍.试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124-128.[10]蒋秋玲.英美文官制度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J].理论导刊,1997,03:37-38.[11]孙仁斌.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研究[D].东北大学,2010.张颖

公共事业管理

20120161

第四篇: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中期报告

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中期报告

2004年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计划在英国培训30天,自10月16日至11月1日,已在英国进行了16天的学习、考察和访问,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培训进展概况

在16天的时间内,我们考察访问了里丁大学、剑桥大学、兰开斯特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了牛津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先后听取了39个有关高等教育的报告和演讲,3次考察了大学科技园,实地考察了五所大学所属的院系和研究中心。在五所大学与当地的华人学者及职员、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代表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交流,5次参加了由当地郡主席和校长主持的座谈会和招待会。

二、收获与体会

代表团考察学习的时间虽不长,但大家普遍感到安排紧凑,内容充实,收获很大。

㈠、内容充实,收获丰富

在两周多的时间内,我们已在四所大学接受培训,还利用周末时间考察了牛津大学和苏格兰历史最悠久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先后听取了39个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加强高等学校管理的报告和演讲,内容涉及英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现状;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英国高等教育评估;英国科技发展概况及高等学校科研水平评估;大学校长的角色与职能;高等学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大学人力和物质资源管理;大学招生与学生服务及管理等八个主要方面。大家感到针对性强,收获很大。有的高校负责同志还带有与英方高校建立长期交流与合作的任务,考察中还与英方的有关高校达成了合作意向。

㈡、目标明确,任务具体

培训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高校,分管的工作也不同,但由于考察学习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有利于在学习中从是什么深入到为什么。出国前,代表团在北京就明确了围绕三个主题进行培训学习,故我们将26个人分成3个小组,每个组在全面考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深入交流,并写出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团培训学习总结报告。同时要求每个成员完成一份考察学习专题小结和一天的日志,分工完成八所学校的考察报告(重点是里丁大学和剑桥大学),使得人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明晰,有压力,也有动力。

㈢、加强领导,注意交流

随团的外专局,教育部,团中央的陈化北等同志及驻伦敦代表杨长聚同志及时对培训团的工作予以指导和协调,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培训团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碰头会和小组长会议,分析培训学习情况,提出注意事项,重视根据

培训主题,注意在听取报告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交流,与英方校长和专家进行探讨。在每次报告演讲结束后都安排提问时间互动交流,每所大学培训即将结束前,都安排一个单元的时间就有关专题进行交流和座谈,大家积极提问,情绪很高。同时注意利用餐饮聚会的时间交流,在四所大学中分别安排留学生和中国当地学者共进午餐,自由交流。

㈣、安排周到,接待热情

外国专家局及驻伦敦办事处的总代表杨长聚同志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和联络工作,使英方各接待高校都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绝大部分高校领导和专家的演讲都制作了多媒体演讲稿,提供了文字材料,有的还干脆将演讲稿翻译成了中文,使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大家收获大。

我们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停留时间最长的里丁大学和剑桥大学所在地的郡主都亲自会见并主持报告会和招待会。里丁大学所有的正、副校长都为培训团进行专题讲演,剑桥大学的校长和三位副校长也分别为培训团做了专题报告。每到一校,当地的中国学生联合会、华人学者和高级职员都热情参与接待,积极介绍当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引导我们参观院系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使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培训中,给我们的一个强烈印象是,英方的官员和学者都认为,中国的发展正积极的影响着世界,英国需要中国比中国需要英国更为强烈和积极。这既是中国正在持续快速发展并为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所至,也是驻外机构努力工作创造的良好环境。

三、下阶段的主要任务

1、计划完成余下的全部培训学习和考察计划。进一步围绕主题与英方的校领导和专家交流,力求使学习考察有深度。

2、草拟个人专题小结,专题报告和培训学习总结报告。

3、思考培训学习的收获、体会及工作建议。

4、分析在考察、培训中学到的可用经验和知识,结合各校实际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2004年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

二00四年十一月二日

第五篇: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15-18世纪中期) 拓展与升华资料

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15-18世纪中期)拓展与升华资料

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手工作坊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工厂 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东方的衰落与西方世界优势形成的原因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古代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古国如中国、印度、阿拉伯等,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落后于西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的世界优势地位逐渐确立。

西方之所以在向近代的迈进中领先世界,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殖民掠夺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迅速走向世界,把许多地区和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掠夺、宰割,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养肥了本国的资本家,从而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②文艺复兴运动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提供了精神食粮。在中世纪神学思想的影响下,种种束缚使人们不能放手干一番事业,而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和掠夺榨取做好了精神准备,使人们产生了为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③宗教改革是西方世界优势形成的清道夫。中世纪的西方,教会与封建统治狼狈为奸,天主教会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宗教改革解除了它对资产阶级的束缚,新教的许多教义则从精神上、心理上推动和鼓舞资产阶级肆无忌惮地对外扩张。

④良好的政治环境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保驾护航。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前期,代表中央集权的王权需要新生资产阶级的支持,以彻底战胜地方贵族;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保护自己的事业,因而双方能结成反封建联盟,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典型的是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东方众多泱泱大国落后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生产方式落伍了。具体而言:

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如中国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日本的幕府体制、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建立了完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种强大的统治权力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结构,封建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成长。

②东方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自然经济的固守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就是一个明证。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日本都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影响了海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而繁荣的海上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东方各国轻视和忽视这个条件,只能落后于历史的进程。④缺乏新思潮的冲击。东方国家努力维持传统的教化,非正统的思想,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传统的伦理道德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得不到舆论声援的资本主义萌芽极易夭折。

资本原始积累

/ 4 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15-18世纪中期)拓展与升华资料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资本。它一方面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前提条件。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

(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3)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16-18 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是在此前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之外发展起来的。中世纪以来,西欧的手工业生产一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城市的手工业者常常组织成行会。行会有利于维护小生产者的地位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但它限制竞争,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新技术的采用,手工业的生产效率难以不断提高。新航路开辟后,海外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受行会约束的城市手工业生产则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弊端充分暴露出来。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将统购的原材料分发给有手艺的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这样的经营者被成为“包买商”,农户所得的报酬就是工资,包买商和农户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但是,农户使用的是自己的生产工具,且在自己家中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分散的手工工场”。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一些经 济史学家将西欧出现的这种建立在农村家庭手工业基础上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称为“原工业化”,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在农村的扩张。在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还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同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不仅提供 原材料,还提供生产工具。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集中的手工工场十分典型地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在采矿、冶金、印刷等需要集体分工协作的新兴行业中比较流行。

现代意识的兴起

现代意识的兴起可以视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其历程包括近代早期的四场运动和变革。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欲望以及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宗教改革建立了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在科学革命中,人的理性探索出认识自然规律的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新的思维传统和科学精神由此形成;启蒙运动将人类社会作为理性认识的对象,激发了人类运用理性的勇气和决心。四场运动并非环环紧扣,其精神实质却相通相融,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 世纪中叶到17 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思想文化运动。“复兴”原意为“再生”,文艺复兴时期的部分意大利作家认为自己处于近代的开端,这个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直接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生活,主张追求物质幸福和感观上的满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从思想渊源来看,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认识刻意突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文化断裂,淡化了文艺复兴与宗教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具有反基督教的性质,许多人文主义者是虔诚的基督徒。

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这与意大利城市生活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意大利的城市以工商业和银行业致富,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世俗生活和个人的发展受到重视,这为思想文化的滋长繁荣提供了沃土。意大利文艺复兴始于14 世纪,经过15 世 纪的发展,在16 世纪达到繁盛。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才辈出、众星云集。14 世纪,佛罗伦萨产生了但丁、彼德拉克、薄伽丘三位著名的开拓者。文艺复兴盛期出现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从15 世纪后期开始,文艺复兴扩展到德意志、法国、西班牙、尼德兰等地,北方的文艺复兴一直持续到17 世纪早期。文艺复兴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它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

/ 4 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15-18世纪中期)拓展与升华资料

2.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和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迈入近代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宗教改革打破了持续五百多年的思想信仰大一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并立的局面。改革中出现的教义、教规的分立造成救赎道路的分别,其革新的实质是信徒在信仰事务中获得空前的自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愿望。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是政治权力广泛介入的结果,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新教一边,新教因此带有民族教会的性质。

罗马天主教会的专横腐败是引发改革的一个主要因素。罗马天主教会实行集权统治,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教会从各地征收大量钱财,教廷和高级教士生活奢华腐朽;在普通教士中,愚昧无知、道德败坏的情况比比皆是。近代早期,普通民众的宗教热情有增无减,教会日益腐败的状况与此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北方文艺复兴中出现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和批判教会的弊端,民众对教会的憎恶与日俱增,教会内部也出现了改革要求。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地区爆发。德意志地区是罗马天主教会榨取钱财的主要地区,下层民众对教会的剥削恨之人骨,市民、贵族以及各地方的统治者也对教会深感不满。1517年,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批评教会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宗教改革由此开始。马丁·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称义”就是上帝宣告一个人与他的关系是正确的,这是上帝的恩典;“信”即信心,基于对福音的相信和对上帝的信奉,是上帝恩赐给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皈依。照此教义,信徒得救是上帝的恩赐,在于信,而不在于罗马教会所宣扬的善行,求得解脱也就无需教士的赦免。他主张《圣经》至高无上,信徒可以通过阅读《圣经》,理解上帝的真意,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指南。他否认了包括教皇在内的教士阶层的权威,提出“信徒皆为牧师”。路德要求改革教会,简化圣礼。他认为教会难以自我革新,呼吁世俗的权力来推行改革。路德遭到教会的反击,但他毫不畏惧,当众烧掉教皇以惩罚迫使他认错的敕令。路德的言行振聋发聩,其论战的作品借助印刷术广为传播,宗教改革获得广泛支持,萨克森选候也对路德提供了保护。德国的农民阶级受到改革的鼓舞,在1524—1525 年间发动了带有社会革命性质的起义,德国农民战争以失败告终。路德反对农民起义,强调世俗统治者对改革的领导和教会对世俗权力的服从,路德教获得了更多诸候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则坚持维护天主教,他与罗马教廷和天主教诸侯联手,决心消灭新教,新教诸侯结成与之对立的同盟。双方经过战争和相待,在1555 年订立《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各地诸侯和城市有权选择自己领地内的宗教,即“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德意志地区逐渐形成北部、东部多属新教,南部与西部仍属天主教的格局。

3.科学革命

在17 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 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即科学史家库恩所讲的范式转换。照此定义,17 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它也被称为牛顿革命。在农业文明时期,东西方都创造了优秀的科学成果,古代希腊罗马崇尚理性的精神,孕育着现代科学的因素。在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神学拒绝科学,从10 世纪起欧洲的科学研究缓慢复兴。文艺复兴时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被否弃,实践之风兴起。16 世纪,科学在天文学领域取得重大进步,哥白尼、开普勒等人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宇宙观。17 世纪前期,伽利略结合实验归纳和数学演绎,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革命的关键环节由牛顿完成。1685 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687 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个新的科学体系由此建立。牛顿革命还推动了各个学科的革命。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事实的理性化的思维传统,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成为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形成。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4.启蒙运动

“启蒙”一词,法文意为光明、智慧。在康德眼里,启蒙是 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 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的源头在 17 世纪末的英国,是在科学革命和英国革命的推动下开始的。进入18世纪,法国成为运动的中心,以亚当·斯密、沃尔特·司各特、休谟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也在同期取得辉煌成就。启 3 / 4 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15-18世纪中期)拓展与升华资料

蒙运动还扩展到了德意志、意大利和北美地区。

启蒙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以批判和改造社会为己任。他们通常利用沙龙、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以及科学院、大学等学术机构,以群体的方式开展活动,带有鲜明的公共色彩,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启蒙运动是近代早期最宏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在精神层面为现代文明勾画了蓝图,它所锻造的信念和原则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16至18世纪)。

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才废弃以重商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重商主义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损害和削弱对手的实力,增强本国的实力。15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到了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重商主义也逐渐开始崩溃。从时间上看,重商主义可以说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步。同一时期产生两种社会思想──人文主义和重商主义,其中有其深刻的根源,即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这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重商主义的产生和更深层次的背景,则是在追求商业资本增加、追求货币积累这股强大潮流冲击下,所引起的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旧式贵族变成了真正的商人,它正反映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变化。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①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即重金主义),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

②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 4

下载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