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简析

时间:2019-05-14 14:5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简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简析》。

第一篇: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简析

目录

一、《思情鬼歌》的背景与发展......................................................................2

(一)、文化背景.................................................................................................................................2

(二)、发展..........................................................................................................................................3

二、《思情鬼歌》的音乐特点..........................................................................4

(一)、语言特点...................................................................................................................................4

(二)、曲调特点...................................................................................................................................5

三、《思情鬼歌》的表演形式..........................................................................6

四、《思情鬼歌》的艺术价值..........................................................................7

主要参考文献:...................................................................................................8

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醴陵民歌《思情鬼歌》赏析

音乐系 音乐学专业

08210411 黄佳

指导老师: 陈明

摘 要:《思情鬼歌》属于醴陵民间小调, 演唱形式采取男女对唱和帮腔的形式,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曲调则活泼火辣,情意绵绵,在民间广为传唱,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醴陵本土文化的一种生动表达,既反映了音乐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又留存了深厚的醴陵民俗文化传统。

关键词:《思情鬼歌》;地方民歌;音乐特点;表演形式;

中华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悠久且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不同地域、众多的民族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间歌曲和风格、特色不同的演唱方法。就湖南民歌而言,也是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特色各异、五彩缤纷。湖南的汉族民歌按色彩区域划分可分为:湘东、湘南、湘西、湘中四个色彩区。长、株、潭地处湖南中东部,因此该地区的民歌具有鲜明的湘东和湘中民歌的特点。《思情鬼歌》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

一、《思情鬼歌》的背景与发展

(一)、文化背景

醴陵是一块不平凡的土地,它有着热烈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朝末年,左宗堂传学醴陵,为醴陵地域个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醴陵人以其鲜明的叛逆精神直指社会现实,从而成就了醴陵人活跃的思维品性,使醴陵人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大地上创造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故事。

同时,醴陵人还是一个心性的群体。只是在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的目光太多地注视着那些充斥着金戈铁马的翻腾岁月。那是一些狞厉、粗糙、高涨激昂的音符。然而,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火烧火燎的日子里,仍有另外一种声音在轻轻地抚慰着心灵荒漠的人们,那便是悠悠咽咽的二胡声。于是,《思情鬼歌》、《十月唧飘》、《吴燕花》、《满 2 歌唧鬼》等民间小调,在醴陵的民间悄然而生,悄然地蔓延,悄然地深入到布衣百姓的内心深处,填补着人们内心的空白,安慰着人们的精神领地。

醴陵地域个性随渌江书院几百年的文化滋养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基本成熟,醴陵人对社会的敏感能力在这一个时期也得到了极至的彰显。在此之前,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方式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简直是辱没祖宗、家门不幸的奇耻大辱。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推进,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复苏,醴陵人以其准备长久的积极心志,投入到社会改造中去了。民国年间,醴陵外出求学、贸易、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变革运动者甚多,从外国、外地带回来许多新的思想、新的政治主张、新的生活方式,为醴陵民众所接受,其中反对旧式的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为广大未婚青少年所推崇,他们力争挣脱父母之命、媒勺之言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爱慕的对象。自然,当时的青年才俊受其新思想的影响“背叛”了封建婚姻制度。

在醴陵,西式发式较为普遍的现象最早应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把梳子作为一种情感礼物送给恋人,去省城给恋人买东西,担心恋人有其他相好,便以敲窗户为信号,轻手轻脚地从后门进入恋人家与恋人相会的情景,说明自由恋爱还只是一种暗中涌动的新潮流。因而,《满哥唧鬼》最早写成应在30年代。而上省城为恋人买东西,说明恋人家还得有一定的实力和有上省城的机会。上省城也应该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因而,小曲的起源地应该是在城区。而且城区是新潮思想最早的接纳地。推进新思想也应是文化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域。因而,《满哥唧鬼》源于城区。

鲜为人知的是,《思情鬼歌》原名为《鬼歌子》,是在1956年文化部门组织的“挖掘民间音乐舞蹈传统节目”活动中,将其在几近濒危失传的状况下抢救出来的。《思情鬼歌》中的“鬼”字是一种赞赏和喜爱之词。《满哥唧鬼》是民间的随意叫法,(也有叫《满哥哥鬼》的)而最初的名字是《鬼歌》。当时的原唱为醴陵泉湖村民间艺人阳和春老先生,由省歌舞团胡雍霖老师记谱,醴陵文化馆干部黎修文、肖家蒲、文运兵记词,记录下了规范的《鬼歌》,参加湘潭地区民间文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并被选拔赴省参加汇演。此后,醴陵文化馆又对《鬼歌》的歌名进行了推敲,肖家蒲根据歌曲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在“鬼歌”前面加了“思情”二字,境界全出。《思情鬼歌》这一称呼在醴陵叫得较少,而《满哥唧鬼》和《满哥哥鬼》叫得最多。

(二)、发展

《思情鬼歌》红火起来是在50年代末期。1957年3月,醴陵民间艺人陈阳辉、谭 3 金祥两人将这首歌唱到了中南海,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赞赏。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这份荣誉肯定会让人激动和兴奋。何况,此时,中华民族正处破旧立新、建设新社会的热潮中。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倡导文明婚姻行为,已作为全社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政治运动,《思情鬼歌》的歌词积极向上,曲调昂扬、活泼,充满喜剧色彩。因而,《思情鬼歌》贴近了时代的需要,迎合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于是,醴陵的各类戏班,特别是县级剧团,纷纷排演《思情鬼歌》,并且县剧团还下乡演出,从而,使《思情鬼歌》这首歌在醴陵传唱得深入而广泛。醴陵人民也被这首幽默风趣、具有浓烈的醴陵本土气息的小曲所感动,痴迷性地成了这首小曲的追逐者。

近年,中央电视台多次将《思情鬼歌》变奏曲搬上大型音乐会。04年,著名歌手雷佳、王丽达在广西南宁中国民歌节上又将《思情鬼歌》唱到了全国性的大舞台,再次使亿万观众认知了“满哥鬼”,认知了湖南醴陵是“满哥鬼”的故乡。2010年7月25日上午,作为“世博湖南周”之“株洲城市日”的主打文艺节目,由株洲市艺术剧院歌舞剧团编排的醴陵民歌《思情鬼歌》歌舞,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大放异彩,此歌首次采取原生态演唱与舞蹈演绎相结合,由6名身着寓意湖南“芙蓉花开”红色民族服装、手持饰有醴陵青花瓷器图案鼓面铃鼓的青春女孩,将韵味十足的《思情鬼歌》舞动得出神入化,展现了当今新一代醴陵“满哥鬼”看世界的眼光与闯世界的雄心,也意蕴着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思情鬼歌》的音乐特点

(一)、语言特点

在语言方面上,湖南方言与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语系有着较大的差别,其主要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声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普通话有翘舌声母,而湖南方言一般没有;韵母方面普通话中前后鼻韵母有严格区分,在南方方言中大都相混;湖南属于方言很浓的地区,湖南方言本身就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每个地区之间的方言在语音语调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该地区不同地域的民间歌曲都蕴含着自身浓郁的乡土风味。

醴陵方言音调比较独特,有六个声调,比音乐旋律中的七声音阶只差一个音调,在外人听来,醴陵人讲话有些像唱歌,把生活中的语言稍事诗歌化、节奏化一下,信口哼来,就是一首小调。醴陵人向来习惯把人的聪明说成“拐”(可能是“乖”的偏音),4 把机灵说成“鬼”,意为主意多,捉摸不透,超出常人,某人有什么不一般的表现,有什么成就,旁人的赞叹,第一句往往就是“你咯只(音:答)鬼吔„„”。且民间素有偏爱幼子、幼女的自然习惯,在子女排行中,幼者为“满”(man),而家中“满崽”、“满女”得宠,由此引申,女孩的男朋友被称作“满哥哥”,也就不为牵强了。在一群男女青年中,议论某女的男朋友,都说成某女的“满哥哥”。进而聪明、机灵的“满哥”成为相恋女孩心中的偶像,则会产生一个昵称:“满哥哥鬼”。

《思情鬼歌》属于醴陵民间小调。醴陵语言属赣语系,其民歌音调又是湘中宫、角、羽调式色彩,造成了醴陵某些民歌小调有别于湘东、湘中其他地区的特殊风格,说明此处是三度结构型音调的重要传播之地。《思情鬼歌》以“鬼”为对“满哥哥”和“妹妹”的爱称,实属罕见,其曲调与地方方言紧密结合,活泼流利,风趣诙谐。音乐进行中的六、八、十度上行大跳和宫、角、徵为骨干音所形成的角调式,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是音乐学家、作曲家和语言学家研究湘东音乐与方言的重要歌曲之一。

《思情鬼歌》是一首音调极具特色的情歌。“鬼”是爱称,相当于北方人说“死鬼”。在这首民歌中,女称男为“我哩满哥哥鬼”,男称女“我哩妹妹鬼”,反映出彼此思恋,情意缠绵。唱词中大量使用的方言,其中的鬼、个、哩、呃、呀、月光(月亮)、坎坎子(窗户)、搭信、哪、讲等,都是十足的醴陵俚俗口音。语言则通畅顺口,易学易记。歌词对当时男女自由恋爱的心绪、情感及表达方式描述到位,非常细腻,而且很具时代特征。全曲共四个乐句,前两乐句以女声为主,男声只在首句第2小节处有一个帮腔。后两乐句以男声为主,女声在第三乐句第2小节处同样的位置处有一个帮腔,在声部的安排上有一定的对称性。

(二)、曲调特点

它的曲调别具一格,活泼火热,幽默风趣而又情意绵绵,是根据醴陵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音节奏,可想而知作曲者是充分的研究了醴陵话。曲调的推进基本以两小节为一个单元,并贯穿始终。深入了解湖南方言的地域特性,在此基础上,吃透这首歌的韵味。因为我国各地色彩纷呈、风格各异的不同地域的音乐,其风格特点,其旋律的音乐性,首先是在其浓郁的地域语言的声调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因而,方言的因素,是影响各地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前面已经提到,醴陵的方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在演唱此类曲目时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将歌词首先用方言进行有节奏的朗读,以求抓住歌词本身带给我们的湖南旋律韵味特点。然后,再按照醴陵方言的声调、咬字吐字的规则,5 精细地对每一个字进行精确地要求,再把这种吐字咬字与声乐的发声技巧进行糅和,之后,便是按音乐的节奏行腔,把字、词组、句子磨合在一起。《思情鬼歌》中有许多俏皮的词语,所以,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歌中频繁出现的各种生动、诙谐的衬字、衬词,如这些字词发得不准确,地道的《思情鬼歌》也是无法演唱出的。

从其骨干音的结构方式而言,一种音调是”La(6)—Do(1)—Mi(3)”,另一种音调则是“Do(1)—Mi(3)—Sol(5)”。整合起来便是“La(6)—Do(1)—Mi(3)—Sol(5)”音列。以西方的观念看,前者是自然小调,后者是自然大调;用中国传统乐学理论看,则是建立在三度关系基础上的羽(6)和宫(1)调式的交替使用。歌曲以“La(6)—Do(1)—Mi(3)”(前3小节)开始,自第2小节后一拍转为“Do(1)—Mi(3)—Sol(5)”后,直到第二乐句结束都为这一音列。后两乐句与前面不完全相同,两种音列经过三次交替,最终才结束在“Do(1)—Mi(3)—Sol(5)”音调上。

谱例:

三、《思情鬼歌》的表演形式

《思情鬼歌》除了歌词内容描写的是青年男女情人间的对话,反映了彼此思念与绵绵情意。除了歌词火辣热情、非常有趣之外,演唱形式采取男女对唱和帮腔的形式,使 6 得整首歌曲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民歌的趣味性蕴藏在歌曲的演唱中,它是民歌艺术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民歌被广为传唱的根源。它具有明快、活泼、直率的艺术风格。最主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张口即来的清唱式,那便是人们在行走中,在劳动中,在房屋里,一时兴起,或高嗓高歌,或轻唱低回。第二种是琴声悠扬的清闲式。这主要是在闲下来时,操把二胡,翘起二郎腿,就可开演。可自拉自唱,也有闻琴声伴唱者。第三是舞台式演出,一男一女,青年扮相,一招一式,眉目传情,火辣有味。

《思情鬼歌》属于旋律起伏较大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气息的稳定性,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是任何一种歌唱方式都必须具备的,当然气息的运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演唱时如果只注重气息的稳定而不注意气息控制的调控,那么唱出的歌声就是死气沉沉的。因此我们也应当针对不同的歌曲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控。在这首歌的演唱中,应更加注意的是气息支持下的跳跃感与灵动感,这首歌曲的旋律跳跃感强,旋律起伏较大,因此在确保气息稳定性的前提下,务必要增强声音的跳跃感和灵巧度,这样才能生动、活泼把这首歌演绎好。

四、《思情鬼歌》的艺术价值

《思情鬼歌》是一首深深打着醴陵印记的民间情歌小调,它赞美自然,歌唱爱情,感叹人生,催人奋进,在天籁般神奇的原生态乡野音符中,展现醴陵“满哥鬼”与“妹妹鬼”对爱情、生活、事业的美好憧憬和火辣追逐。

《思情鬼歌》是极具代表性的湖南民歌之一,这首民间歌曲从内容上表现了湖湘人民的朴素情感,从形式上体现了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旋律流畅、优美、活泼,传唱广泛而又极具表现力,是湖南民歌中的经典。

有人说,民间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思情鬼歌》确实是湖湘音乐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民间歌曲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今天乃至将来,它将散发出更引人入胜的乡土魅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欣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4]万里、吕锡琛、孙湘源、刘甲柱.《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 [5]韦行编.《中国民歌》[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 [6]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7]梁金平、周鲜花.《湘中民歌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8]李湘.《浅析湘中东部几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审美与演唱技巧》中国音乐(季刊)[J].2009 年第3 期;

[9]徐平.《方言与民歌刍议》[J].民俗研究;2004.2; [10]伍国栋.《民族音乐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11] 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12]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3] 吴浩琼.《从<思情鬼歌>看醴陵方言和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年4月第16卷第2期;

[14]李花朝.《鬼歌的时代》[J]中国文艺.2006年第二期;

Liling folk song“ the ghost song of love”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music education 08210411 Huang Jia instructs teacher: Chen Ming

Abstract:“ ghost song” love belongs to Liling folk songs, singing form take duet and chimed in form, the lyrics are simple and clear, easy to understand;melody is lively hot, lingering sentiments, in folk widely sung, have been classified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unan province.It is Liling native culture and a vivid express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dialect, and retained a deep Liling folk culture.Key words:“ ghost song” love;folk songs;music;dance form;

第二篇:民歌《月亮歌》教学设计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音乐 汉族民歌《月亮歌》教学设计

教师 李晓杰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聆听,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兴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通过民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2、能够视唱《月亮歌》歌谱,感受歌曲情绪。通过欣赏、演唱、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了解不同体裁的民歌不同的特点。

3、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重点,难点】:

1.听赏不同体裁的民歌,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能对不同民歌进行分类,能利用音乐特点分辨各体裁。

2.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使学生借此了解不同民歌的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打击乐器若干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随音乐律动进教室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这首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场面?乐曲在伴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歌曲有什么差别?(播放《月亮歌》)

生:很热闹的场面,伴奏乐器有锣、鼓,家乡的庙会上、闹元宵的时候经常会看到„„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汉族民歌《月亮歌》。(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课题汉族民歌。)

二、民歌知多少

1、民歌定义: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同学们现在最喜爱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在过去的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老百姓中也有他们喜爱的当时的流行音乐,这就是——小调。

2、了解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简单的介绍民歌不同体裁的特点。

三、学唱歌曲 1. 听录音范唱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然后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播放课件,聆听歌曲)

生: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热烈的,有点调皮的感觉。

师:说的很到位,今天我们学唱的《月亮歌》是一首我们河北的民歌,在这首民间儿歌中,月亮成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富有想象的描绘了一个美好、童话般的世界。歌曲旋律以敲锣、打鼓的象声词做每段的收尾,表现了歌曲欢快、热烈的特点。

2、学唱旋律

(1)跟音乐伴奏,学生轻声用lu哼唱旋律(2)视唱曲谱

(3)边视唱边用手划出歌曲的旋律线(上下起伏)

3、学唱歌曲

(1)教师弹琴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

(2)讲解歌词,挖掘情感(结尾句生动的表现出月亮的特点)(3)跟音乐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四、艺术表现

1.全班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用打击乐器给歌曲结尾处加形象的伴奏(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老师觉得光是唱歌已经不能满足了,看!桌子上摆放着哪些乐器,它们早已迫不及待的想要和我们一起表演了。

教师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根据节奏为歌曲配简单的伴奏,加上适当的力度、速度标记,感受不同的力度、速度变化可以使歌曲表现的更加完整。

五、总结反馈

1.教学反馈: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听辨几首民歌,请你判断它属于民歌哪一种体裁?(学生听辨回答)

2.教师通过一个表格进行最后的总结。(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练习。)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用优美的歌声,背唱这首歌曲吧!【教学评价】:

1、能否跟音乐视唱歌曲《月亮歌》的曲谱,并背唱歌曲。

2、能否感受不同民歌的风格特点。

第三篇:青鬼哥哥的歌诗歌

我是小青,我是孤独寂寞的男人,我的心都碎了,我的爱不幸,堕落成为一个青鬼哥哥,我的心都碎了的情,心已冻冰,离散的灵魂,我是情鬼哥哥,我的心都碎了,烟飞灰烬,我明白了,我是一朵已飘然的云,自由自在的驰骋,我也羽化成青鬼哥哥,我心慕哥哥,我曾痛苦平淡的人生,我在苦苦煎熬的爱恨,没日寻夜的挣扎,却没有寻求到我的痴心爱人,蓦我明白,我那多情的背影,是我青鬼哥哥的情人,她陪了一生,从未流泪,从未离摒,是谁,是谁告诉我我的透明,我从青鬼哥哥的情,青鬼哥哥的歌,参悟我滴血的余温,爱成了水恨,水结了爱冰,人生,平凡,却疯癫了一生的情,我也是情鬼哥哥,只有唱青鬼哥哥的歌,你若明,却听风声,我所明,且听风吟,我只是平凡的平,平淡的青鬼哥哥,我明白我我心,已经有了归程,青鬼哥哥,我爱我,我爱我的心。

第四篇:九歌·山鬼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歌·山鬼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歌·山鬼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译文

好像有人在那山隈经过,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你会羡慕我的姿态婀娜。

驾乘赤豹后面跟着花狸,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是我身披石兰腰束杜衡,折枝鲜花赠你聊表相思。

我在幽深竹林不见天日,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挽留了神女在一起享尽欢乐忘了归去,年岁渐老谁让我永如花艳?

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

怨恨你失约,我惆怅不已忘记归去,你在深深的思念我啊,一刻也不得闲。

山中人儿就像芬芳杜若,石泉口中饮松柏头上遮,你想我吗心中信疑交错。

雷声滚滚雨势溟溟蒙蒙,猿鸣啾啾穿透夜幕沉沉。

风吹飕飕落叶萧萧坠落,思念公子徒然烦恼横生。

注释

山之阿(ē):山谷

被(pī):通假字,通“披”。薜荔、女萝:皆蔓生植物,香草。

含睇:含情脉脉地斜视。睇(dì),微视。宜笑:得体的笑。

子:山鬼对所爱慕男子的称呼,你。窈窕:娴雅美好貌。

赤豹:皮毛呈褐的豹。从:跟从。文:花纹。狸:狐一类的兽。文狸:毛色有花纹的狸。

辛夷车:以辛夷木为车。结:编结。桂旗,以桂为旗。

石兰、杜蘅:皆香草名。

遗(wèi):赠。

余:我,山鬼自指。篁:竹,深密的竹林。

表:独立突出之貌。

容容:即“溶溶”,水或烟气流动之貌。

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羌:语助词。

神灵雨:神灵降下雨水;雨,作动词用,下雨。

灵修:指神女。憺(dàn):安乐的样子。

晏:晚。华予:让我像花一样美丽。华,花。

三秀:芝草,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食了能延年益寿。

公子:也指神女。

杜若:香草。

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

填填:雷声。

狖(yòu):长尾猿。

离:通“罹”,忧愁。

赏析:

出自《九歌》,这是第九首。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女山鬼,在山中采灵芝及约会她的恋人。郭沫若根据于字古音读“巫”推断于山即巫山,认为山鬼即巫山神女。巫山是楚国境内的名山,巫山神女是楚民间最喜闻乐道的神话。

关于《山鬼》题旨的两种解释。宋朱熹认为:“此篇文义最为明白,而说者自汨之。今既章解而句释之矣,又以其托意君臣之间者言之,则言其被服之芳者,自明其志行之洁也;言其容色之美者,自见其才能之高也。子慕予之善窈窕者,言怀王之始珍己也。折芳馨而遗所思者,言持善道而效之君也。处幽篁而不见天,路险艰又昼晦者,言见弃远而遭障蔽也。欲留灵修而卒不至者,言未有以致君之寤而俗之改也。知公子之思我而然疑作者,又知君之初未忘我,而卒困于谗也。至于思公子而徒离忧,则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忘君臣之义也。以是读之,则其他之碎义曲说,无足言矣。”(引自《楚辞集注》卷二)这实际上是将王逸说的“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具体化,用“君臣之义”给此篇作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解释。近人谭介甫将朱说加以发展,把屈原使齐的事也附会进来,他说:“……《河伯》《山鬼》为一偶,本来山与河是相对的,那么,鬼与伯也是相对的吗?《河伯》内容是说齐、楚使臣间的交际和别离,而《山鬼》虽多言楚事,但其间也言使齐事(按:作者认为“乘赤豹”以下四句言使齐事),还有一处提及齐国和齐王(按:作者指的是“东风飘兮神灵雨”一句),已可见此两篇自有相同之点。我本认为《九歌》分题都是因事发挥,只有《东皇》列在最前,表示楚先王的强盛,作为后王衰弱无能的对比,一以表夸张,一以示鉴戒。《山鬼》列在最后,多叙屈原和怀王君臣间的离合……。”(节自《屈赋新编》(上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对以史实附会的解释方法,王夫之早就表示过反对的意见,他说:“此章(指《山鬼》)依恋,自然为情至之语,见忠厚笃悱之音焉。然必非以山鬼自拟,巫觋(男巫,读xí)比君,为每况愈下之言也。”(引自《楚辞通释》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近人赞成此说的颇多,而且不限于《山鬼》一篇,就《九歌》的整体来说,大部分是情歌,也有个别祭歌,而不是什么“忠君之赋”。(选自《名作欣赏》1994年第2期)

读这首诗先得注意两点:一是“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本文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注一〗。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解说此诗,笔者却以为不妥。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注二〗。但由于山归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本诗即按照这一特点,以装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入山接迎神灵而不遇的情状,来表现世人虔诚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恋之情。诗中的“君”、“公子”、“灵修”,均指山鬼;“余”、“我”、“予”等第一人称,则指入山迎神的女巫。说明了这两点,读者对这首轻灵*的诗作,也许可品味到一种不同于“人神恋爱”说的文化内涵和情韵了。

你看,此诗一开头,那打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就正喜孜孜飘行在接迎神灵的山隈间。我们从诗人对巫者装束的精妙描摹,便可知道楚人传说中的山鬼该是怎样倩丽,“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镜头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此刻,她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唇红,更使笑靥生辉!“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却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觉轻灵传神。女巫如此装扮,本意在引得神灵附身,故接着便是一句“子(指神灵)慕予兮善窈窕”——我这样美好,可要把你羡慕死了:口吻也是按传说的山鬼性格设计的,开口便是不假掩饰的自夸自赞,一下显露了活泼、爽朗的意态。这是通过女巫的装扮和口吻为山鬼画像,应该说已极精妙了。诗人却还嫌气氛冷清了些,所以又将镜头推开,色彩浓烈地渲染她的车驾随从:“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这真是一次堂皇、欢快的迎神之旅!火红的豹子,毛色斑斓的花狸,还有开着笔尖状花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诗人用它们充当迎神女巫的车仗,既切合所迎神灵的环境、身份,又将她手燃花枝、笑吟吟前行的气氛,映衬得格外欢快和热烈。

自“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以下,情节出现了曲折,诗情也由此从欢快的顶峰跌落。满怀喜悦的女巫,只因山高路险耽误了时间,竟没能接到山鬼姑娘(这当然是按“望祀”而神灵不临现场的礼俗构思的)!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巅俯瞰深林,但溶溶升腾的山雾,却遮蔽了她焦急顾盼的视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丛,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间的飘风、飞洒的阵雨,似乎全为神灵所催发,可山鬼姑娘就是不露面。人们祭祀山灵,无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现在见不到神灵,还有谁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春长驻呢?为了宽慰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间采食灵芝(“三秀”),以求延年益寿。这些描述,写的虽是巫者寻找神灵时的思虑,表达的则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诗人还特别妙于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怅忘归”,分明对神灵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闲”,转眼却又怨意全消,反去为山鬼姑娘的不临辩解起来。“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面上与开头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还在自夸自赞,但放在此处,则又隐隐透露了不遇神灵的自怜和自惜。“君思我兮然疑作”,对山鬼不临既思念、又疑惑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开口诉说之时,却又推说是神灵。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到了此诗结尾一节,神灵的不临已成定局,诗中由此出现了哀婉啸叹的变徵之音。“靁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诗人在此处似乎运用了反衬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鸣啼猿之夜声,便愈加见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公子兮徒离忧!”这是发自迎神女巫心头的痛切呼号——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花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猿啼声中。大抵古人“以哀音为美”,料想神灵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在祭祀中愈是表现出人生的哀思和悱恻,便愈能引得神灵的垂悯和呵护。不知山鬼姑娘听到这首祭歌,是否也能怦然心动,而赐给世人以企盼的福佑?

①以此诗“采三秀兮于(於)山间”,“于”不该与“兮”相重,而断定“于山”为“巫山”,山鬼为“巫山神女”。其实,这种句式在本诗即有,如“云容容兮而在下”,“兮”与“而”亦不妨相重。则“于”不必读作“於(巫)”,此山鬼自是民间传说的女山神,而无证据必为“巫山神女“。

②《史记·封禅书》记齐人少翁语日:“上(指武帝)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即环境、装扮)非象神,神物不至。”荆楚民间迎“紫姑”神,亦须“作其形(紫姑形貌)迎之”(《荆楚岁时记》)。都证明了巫风迎神、降神的这一特点。(潘啸龙)

此说无法解答扮神的女巫怎么可能在“山之阿”乘着“辛夷车”的问题,而“乘赤豹兮从文狸”亦非凡人所能办到。联系《山鬼》的上篇《河伯》来看,把此篇作为河伯自白对山鬼女神的爱慕之情,而《河伯》篇作为山鬼女神自白对河伯男神的`爱慕之情,即若《湘君》、《湘夫人》两篇的理解法,似乎更加顺理成章。

九歌·山鬼原文翻译及赏析2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猨同:猿)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译文

好像有人在那山隈经过,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你爱慕我的姿态婀娜。

驾乘红色的豹后面跟着花纹野猫,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是我身披石兰腰束杜衡,折枝鲜花赠你聊表相思。

我在幽深竹林不见天日,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挽留了神女在一起享尽欢乐忘了归去,年岁渐老谁让我永如花艳?

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

怨恨你失约,我惆怅不已忘记归去,你在深深的思念我啊,一刻也不得闲。

山中人儿就像芬芳杜若,石泉口中饮松柏头上遮,你想我吗心中信疑交错。

雷声滚滚雨势溟溟蒙蒙,猿鸣啾啾穿透夜幕沉沉。

风吹飕飕落叶萧萧坠落,思念公子徒然烦恼横生。

注释

山之阿(ē):山谷

被(pī):通假字,通“披”。薜荔、女萝:皆蔓生植物,香草。

含睇:含情脉脉地斜视。睇(dì),微视。

宜笑:得体的笑。

子:山鬼对自己爱慕男子的称呼,你。

窈窕:娴雅美好貌。

赤豹:皮毛呈红色的豹。

从:跟从。

文:花纹。

狸:野猫。

文狸:毛色有花纹的野猫。

辛夷车:用辛夷木做成的车。结:编结。桂旗,桂枝编旗。

石兰、杜蘅:皆香草名。

遗(wèi):赠。

余:我,山鬼自指。

篁:竹林。幽篁,幽深的竹林。

表:独立突出的样子。

容容:即“溶溶”,水或烟气流动的样子。

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

羌:语助词。

神灵雨:神灵降下雨水;雨,作动词用,下雨。

灵修:指神女。

憺(dàn):安乐的样子。

晏:晚。

华予:让我像花一样美丽。华,花。

三秀:灵芝草的别名,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食了能延年益寿。

公子:也指神女。

杜若:香草。

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

填填:雷声。

猨:同“猿”。

狖(yòu):长尾猿。

啾啾:猿叫声。

离:通“罹”,遭受。

赏析

这首诗中的“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存在争议。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此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

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解说此诗。该说法似乎不妥。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但由于山鬼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此诗即按照这一特点,以装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入山接迎神灵而不遇的情状,来表现世人虔诚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恋之情。诗中的“君”“公子”“灵修”,均指山鬼;“余”“我”“予”等第一人称,则指入山迎神的女巫。

此诗一开头,那打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就正喜孜孜飘行在接迎神灵的山隈间。从诗人对巫者装束的精妙描摹,可知楚人传说中的山鬼该是怎样倩丽,“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镜头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此刻,她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唇红,更使笑靥生辉!“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却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觉轻灵传神。女巫如此装扮,本意在引得神灵附身,故接着便是一句“子(指神灵)慕予兮善窈窕”——“我这样美好,可要把你羡慕死了”:口吻也是按传说的山鬼性格设计的,开口便是不假掩饰的自夸自赞,一下显露了活泼、爽朗的意态。这是通过女巫的装扮和口吻为山鬼画像,应该说已极精妙了。诗人却还嫌气氛冷清了些,所以又将镜头推开,色彩浓烈地渲染她的车驾随从:“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这真是一次堂皇、欢快的迎神之旅!火红的豹子,毛色斑斓的花狸,还有开着笔尖状花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诗人用它们充当迎神女巫的车仗,既切合所迎神灵的环境、身份,又将她手捻花枝、笑吟吟前行的气氛,映衬得格外欢快和热烈。

自“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以下,情节出现了曲折,诗情也由此从欢快的顶峰跌落。满怀喜悦的女巫,只因山高路险耽误了时间,竟没能接到山鬼姑娘(这当然是按“望祀”而神灵不临现场的礼俗构思的)!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巅俯瞰深林,但溶溶升腾的山雾,却遮蔽了她焦急顾盼的视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丛,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间的飘风、飞洒的阵雨,似乎全为神灵所催发,可山鬼姑娘就是不露面。人们祭祀山灵,无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现在见不到神灵,就没有谁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春长驻了。为了宽慰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间采食灵芝(“三秀”),以求延年益寿。这些描述,写的虽是巫者寻找神灵时的思虑,表达的则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诗人还特别妙于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怅忘归”,分明对神灵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闲”,转眼却又怨意全消,反去为山鬼姑娘的不临辩解起来。“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面上与开头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还在自夸自赞,但放在此处,则又隐隐透露了不遇神灵的自怜和自惜。“君思我兮然疑作”,对山鬼不临既思念、又疑惑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开口诉说之时,却又推说是神灵。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到了此诗结尾一节,神灵的不临已成定局,诗中由此出现了哀婉啸叹的变徵之音。“靁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诗人在此处似乎运用了反衬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鸣啼猿之夜声,便愈加见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公子兮徒离忧!”这是发自迎神女巫心头的痛切呼号——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花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猿啼声中。大抵古人“以哀音为美”,料想神灵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在祭祀中愈是表现出人生的哀思和悱恻,便愈能引得神灵的垂悯和呵护。[4]

创作背景

此篇为祭祀山神的颂歌。至于诗中的“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存在争议。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第五篇:民歌《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敕勒歌》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翻译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敕勒歌》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歌》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是鲜卑人的后裔,他读了《敕勒歌》也深为赞赏:“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明代胡应麟云:“此歌成于信口,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莽,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缋满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在论及此诗时说:“语言简练而有味,全诗一气贯注,音调浑壮,即使在民歌中也是很突出的”。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也作了相近的评价:“语言浑朴自然,气象苍莽辽阔,如同画家大笔挥洒,顷刻之间,便在笔底出现一幅粗线条的塞外风情画”。

下载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简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简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