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方法
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方法
内容提要: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新进力量,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法治思想在当今社会重要而且迫切,高校陆续开设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使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修正与指导。社会、学校与学生应积极合作完成这门学科的教学,不断深度发掘,将之广泛应用,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令教学更加顺利、学生更加感兴趣,同时帮助学生修正观念、改正错误,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意义、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为了能培养拥护国家、服务社会的人才,我们的大学生需要知识的教育,也需要思想道德的教育。
(1)、大学生在社会中承担着怎样的重任。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而大学生接受着高等的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中国近代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五四”运动中涌现并在今后的历史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皆是青年大学生代表与大学生团体,他们用真实的爱国热血与亲历实践,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代的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成分与贡献依然很显著,如在国家2014年的专利统计项目中,高校团队申请的专利约占三成,并且比较过去的项目数一直呈增长趋势。调查表明,现在社会中如春笋般的新兴行业也大多为大学生所创造、推广。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技与人文科学,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包括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职业技术等,大学生毕业后将会投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各类型的人才。
(2)、为什么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走愿意接受高等教育,走进大学校门。大学生数量增加了,投入社会中的人才结构也在变化,同时,大学生在学校内及社会中的竞争压力更加激烈,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国家,大学生被赋予的姓名更加具有意义,大学生需要承担的任务也变得多样,但根本的意义、任务是不变的。青年大学生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最新一代的寄托,他们即将面临着社会的考验。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还不甚成熟,个人素质具有可塑性,而学校学习是学生摄取知识文化的主要方式,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觉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为国家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早日实现中国之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大学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广阔的舞台,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殷切希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拥有真正的“文化”与“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中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说“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德育是重要的,最需要优先教育、优先学习了解,对于现今一些重视智力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灌输而忽视道德教育的行为看法,是失当的,也是不平衡的。(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的帮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课程以德育为重点。是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和法律素质的课程。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价值观决定价值选择;大学生往往对社会,对未来怀有迷茫。这时,需要有一股力量激励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的行为与道路选择,使之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主义的社会,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学习这门课程也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学习社会科学可以对自己认识其它事物、学习其它知识提供方法与理论的指导,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部分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得到理论知识,也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重要意义。如今时常出现劳动力分配不均、人才过剩的情况,我们的社会往往更需要思想进步、拥有良好品质与素质的人;而且,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关于政治、哲学的教育是需要长期普及的,大学生需要起表率作用,做最先进思想的传播者,需要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影响他人,况且一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与法律知识还不甚了解。要先“修身”,而后能“齐家”,参与国家管理,为国家服务,享受国家赋予的权利,同时将学习的成果运用于实际中,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会更好地生活。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方法。
笔者就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态度与学习方法这个环节作了一个问卷调查。在问卷中,我设置了如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2.学习这门课程取得成果如何。
3.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建议以及是否期望其它方面的改进。
调查进展得很顺利。大多数学生表示这门课程很有意义,自己会自觉完成学习并会从中获得启示。但也有些大学生对这门公共课程有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其中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耗费了很多精力,不想去听公共课程,并对公共课程的考试很苦恼。也有的学生认为非专业课不需要认真听,所以只从中选择有兴趣的内容听取。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处。调查显示一些不听课的学生也并没有自己对于课堂时间的规划,可见一些大学生不听课的请况并非出于客观原因。
大多数学生都肯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课程有增加知识、开阔眼界、端正态度、提高素养以及帮助改正错误的作用,还提到了课程对于自己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一些学生提到这对他们学习法律有很大帮助。受调查的学生大多很满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中与个人兴趣重合的部分,并十分希望课程能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结合,增加更多实践的内容。
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所在的学校能够改变授课方式,调整讲解的精细程度。也希望教材能稍加修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适应大学生的生活。还有人提出加大课程容量、增加师生课上和课余的交流、学校方面主动提起学生们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等意见。
对于正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大学生,个人提出了一些建议。
(1)、端正态度,提升个人能力。
学习思想道德类的课程是需要公共遵守的、严肃的、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教育对自己的作用不大,并希望接受更多的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今后的工作,这样的想法违背了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都想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主动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应该将不可简化的问题简化。不能因为专业课就忽视其它课程,尤其是作为一个能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科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给学生带来直接间接的作用不容忽视。小的方面,提高修养;大的方面,明是非、知荣辱、扬正气、促和谐。对于这样大众化的学科,学生应该认真听课,积极复习,正确看待课堂任务与考试面对一些旷课和缺课的情况,应该有外部的力量加以劝导和批评,不过更多的还是需要自觉与自我约束。大学生群体人数比较多,但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正在接受教育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如果放任自己的思想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自己的学业生涯也将变质。因此大学生不该误读知识的作用,也不该怀抱错误的观念糊涂地完成学业甚至顾此失彼,应付学业。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思想落后于时代,不但不应向时代低头,还应该锻炼自己,努力做新时代的引领者,向先进的方向前进。(2)、学好理论,扩展知识领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科学理论,是日常学习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框架,可以帮助解答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发现的问题,为分析社会现象提供指导。想要对社会科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哲学及社会科学理论在中学中已有普及,高等教育更该接续这样的教育。虽然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类型的理论课,但马克思主义原理依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可能是因为人们曲解了科学的具体含义,将重要的东西轻视。至于法律知识,更不该被抛在脑后,大学校园中,有许多恶性事件都是因当事人欠缺法律知识造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有可能已经触犯法律。法律的权威不容侵犯。身为大学生应该以身作则,自觉地做法治社会的倡导者,维护法律尊严,带动他人守法,也带动他人了解政治,关心国家和社会。
(3)、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一部分的大学生会在课后复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会认真完成课堂作业与其他任务。其实,仅仅在课上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课后做好总结与反思,因为大学课程排列的富余时间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我们课后自主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是为了给自己留出机会进行反思与知识的吸取提炼。我们要把知识、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时刻自检。论语中有一则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付出自己的主观努力,将学与思结合,学与做结合,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才能真正汲取到本课程的精华,并能愉快学习,轻松高效地完成课堂要求完成任务。
三、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达到的效果。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本门课程最应该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心理素质的提高价值观的引导。
价值观是个抽象意义,却是个人成长中犹为重要的因素,一些家庭通常只注意子女的身体健康与学习方面的发展,却忽略了子女的道德与文化修养。现在大学生通常是独生子女出身,独生子女应有的理想表现是身心发育良好、获得优质的教育、具有独立个性、关心他人、关心国家,而不是现在热门评论的“啃老、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现在有许多大学生认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事不关己,以个人的利益、短期的利益做为自己的衡量标准,甚至产生了一些如“就业靠父母靠关系靠政府”、“学习无用”、“游戏人生”等错误观念,长期怀有这种主观的错误观念,即使掌握了再多的专业知识也毫无价值。现在的社会时常有出现违法乱纪以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违背的行为。比如盗版刊物、假冒伪劣、违规食品添加剂等,有正确思想与认识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又如网络问题,每一条网络的谣言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波助澜。我的居住地就曾散布关于恐怖事件的谣言。有些人不懂,他们的一次转发行为就已经触犯了法律,而有些人懂得也选择铤而走险。我们不可如那些人一样缺乏核心价值观,缺乏法治思维。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缺乏核心价值观的人可能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大学生应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审时度势,向理想的方向前进,拥护国家建设,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现今我国已初步达到小康社会,青年间要时刻自省,时刻自勉,杜绝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的萌芽。大学生都应该遵纪守法、遵守道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美德,守住最重要的原则,拒绝冷漠、愚昧和伪善,脚踏实地、知明荣辱。每个人都要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迎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作出贡献,为正在飞速发展的祖国献礼。
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身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进行课外学习来丰富知识。同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培养大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不少学生对学校教学提出了“多开展实践项目”、“多分析生活实际问题”、“调节课堂气氛”等建议,希望学校适当听取,促进教育改革,融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释放出本课程更多的意义与营养。希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能在本科、职业学校等学校并行,令更多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参考文献:(略)(文章仅供参考)
第二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范文模版)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基础”课是面向全院本、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四门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门课程。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为主线;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回答,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P12)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P13)
(三)学习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P13)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陶铸
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本门课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真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密切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相反,如果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将会被社会淘汰。
例如:有一位叫王英杰的某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就知道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过协议书,他们这批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去上班。认为未来高枕无忧了,整日无所事事。三年的高校生活结束了。当许多毕业学生还在人才市场奔波时,王英杰已经去单位上班了。上班后王英杰工作也很努力,希望能够给领导一个好的印象。但时间一长,这股新鲜劲就过去了,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就逐渐地表露出来。迟到、早退,上班时间乘没人监督,溜回宿舍睡懒觉;工作时,主管领导在,就认真干,不在就偷懒;餐厅中不排队,挑肥捡瘦,大声喧哗。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工作半年了。同来的同学适应能力较强,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很大的起色。唯有王英杰依然如故,整日溜溜达达,没事就喊“三缺一”,找人打牌。有一天,由他负责的一个厂区电线出现短路,造成火灾,虽然造成的损失不是特别大,但公司依然下决心,开除了他。王英杰很潇洒,“你不要我,我还不干了。”但背起行囊,他却茫然了,我该去哪里呢?(点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在工作中干的不顺心,很多时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缺少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在工作中没有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缺乏诚信意识,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曲,图实惠,缺乏实干精神等。所以,从入学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其沿着正确方向修身成才,提高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成才立业。)
案例:1988年1月,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探讨人类的命运问题。会议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我们不禁要问:孔子有何智慧,值得让这么多世界级的科学大师如此推崇?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儒家学说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理论。如认为人应追求道德的完善(德性),这是人生的最高意义;“下学而上达”,是从日常生活着手,以上达“天德”为最终目的,而“下学”的内容则为“六说”:礼、乐、射、御、书、教都须涉及,只是在学习期间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怎样化内在知识为德性,即转智为德,将知识化为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应有的德性。德性的完善离不开自我修养的途径;社会应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教化,达到和谐发展。等等。孔子学说探求的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所谓“立命”,就是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它表现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一种自觉。其实,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人生价值目标和意义的阐释与实践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与西方文化更多地关注自然、富于科学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是关爱人生,彰显的是人文传统。可以说,人生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生修养的学说,孔子的智慧就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智慧。世界科学大师如此推崇孔子,就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面临着道德危机,吸取孔子的智慧,就是要克服道德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升协调一致。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前途。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修养理论不仅在过去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案例:拾金不昧
某医学院校影响技术大三学生,在给病人拍片的过程中,发现房间里有一个病人遗忘的包,他就把这只包保管起来。为了尽快找到失主,他打开包看看,发现里面有两万多元钱,为了保证巨额财产的安全,他马上就把钱和包送到医院的保卫部门。
拾金不昧的道理每一个人都懂,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不为金钱所动。该医学院校的实习生,在没有其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拾金不昧,并且急失主之所急,表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意义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基础
“基础”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综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
这门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综合知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系统地掌握许多提高修养、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修身养性、陶冶气质的方法,从而促进同学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案例:在校大学生孙力为家人维权
某在校大学生孙力收到家信,得知家中跑运输的汽车被同村田某偷开翻入沟中,修理费花了2000多元,停运损失达1500多元。田某坚持只付修理费,对其他损失概不负责。孙力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该问题后,回信告知家人,田某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失包括:修理汽车的费用和由于汽车停运所造成德实际损失。于是建议家人到法院起诉。最终孙力家人胜诉而得到赔偿。
孙力懂得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指导家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行为,表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
意义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才丰才是“合格品”。同学们只有摆正“德”与“才”的关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学习“基础”课,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辨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实践证明,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教学案例:刘应泉的堕落
中国中医研究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应泉,在医药学界小有名气,富有才华。在传统医学上有如此造诣,理应更好地为社会造福,为发展医学作出贡献。然而,他却为了追逐金钱和享受,竟用自己的才智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毒品,并找熟人贩卖,积累了很多不义之财、购洋房、包情妇,走向堕落。由于其制毒贩毒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法院依法判处其死刑。刘某虽然学有专长,但这样的人不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本教材的内容体系与教育目标(P14)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方法1:认真学习理论,重在把我立场、观点
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构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贯穿本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中,既要注意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结论,更要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人生和自己成长中的重大问题。
唯物的即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方法2:紧密联系实际,积极身体力行
学习理论只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才会生动而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方法3:注重自我教育,坚持自觉修养
学习本课程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才能实现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学习目的。结束语:将给大一新生的几句话----十句四年受用的警言
1、尽快熟悉学校的规矩方圆。请大家认真阅读《学生手册》、《新生宝典》。表面上看规章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实际上它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拓展了一个最为合理的空间。
2、考上大学不是终极目标。大学是吸取新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个平台。从高分考生到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专业无所谓好坏,既来之则安之。大学只是新的开始,以前的所有都成为历史,改变是必然,而责任则落在每个人自己的肩上,所以爱上自己的专业,好好充实自己。
4、大学不是香阁里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永远存在,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哪里都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人,而常见的是,最终你和开始不喜欢的人成了好友。
5、自信自立自强永远是对的。但不要因为历史而骄傲,也不要因为历史而沮丧。苦难也是一所大学。不要因为贫困而气馁,自卑,正视贫困,积极进取。贫寒,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来讲无疑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6、沟通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主动沟通更能拉近心灵的距离;良好的沟通是营造优良氛围的开始,而一个优良的氛围是让自己能有几年美好时光的必要条件。
7、学校归根结底是学习的地方,但大学的学习并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更多的是培养一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考试作弊尤如过街之鼠,高校校校严打,不要以侥幸之心,触学校高压之线。
8、肚量比胆量更重要。生活中遇到不平的事,要先细思量,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得学会宽容。
9、大学校园里有两种大学生:一种是坚定努力的;一种是随波逐流的,选择权在自己。提高综合素质,参加好的学生社团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10、学生毕竟还是消费者,入学后你的开支项目可能会很多,学会理性消费,多体谅父母的不易。锻炼能力不一定要打工。毕业后,有一辈子的工够你打了,哪个阶段都有最重要的事,还是该干啥干啥。
亲爱的同学们:生命中有许多企盼,校园里有万道风景,当你的心灵疲惫或忧伤委屈时,请走进“基础”课这一时间,她让你感受真诚,感受温暖,让你热泪盈眶,激情澎湃,让你感觉生活的和谐美丽,友情的弥足珍贵,爱情的真挚坚贞,祖国的可爱强盛,人生的千锤百炼。让我们一起充实快乐的度过大学的第一学期。思考题:
1、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相比,有哪些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对新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2、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联系进大学后的感受,谈谈你在适应期遇到的迷茫、困难和挫折,并分析原因,提出调整对策。
4、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5、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6、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你对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何看法?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素质?
思考与探索:
写一份大学期间个人的人生规划书。
第三篇:整理关于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⑵、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⑶、有助于梁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
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学习其他任何课程一样,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也要注意一定的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学风,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习、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这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行动。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知是前提,行是结果,情感、意志起中介作用,行首先要有知的引导。只有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我们才能在日常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才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其次,我们要善于把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毛泽东有句名言:“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才是检验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高低的标准。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程,是
一个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积极扬弃过程,它既需要自己主观的努力,也需要客观外界的帮助。接受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但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也可称为自我修养,它表现为一种自我主观积极努力、勇于进取的状态,表现为在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儒家学说中提倡的“慎独”就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例如进行自我总结和鉴定,通过分析解剖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立座右铭,针对自己的弱点或根据自己的愿望把名人名言置于床边、案头,朝夕相望,就能起到激励、督促、潜移默化的作用;记日记、写读后感等也不失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利是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胜过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要性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同学们进入大学或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长才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综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辨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重要性
大学时期是我们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必须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此门课程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法律基础,让我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让我们都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觉得此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我们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变了一种身份,于是我们开始打量这个偌大的圈子,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而在这个时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让我们引咎发问,引导着我们去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我们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有利于我们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帮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
二、意义
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是既有道德有有法律素养的人,所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将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教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可靠的方案。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所涉及的区域并不相同,站在道德对立面的人不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律素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把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培养,使它们相互结合利用、融会贯通进,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就是将德法相融,用较为朴实的语言和较多的实例,将道德与法律教与现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了解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必须将它们炼化成自身 的一部分,在学习此课程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牵引,引导着我们逐步形成高尚的情操,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提高自我的道德法律素养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社会上立足,一个有道德懂法律的人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被尊重,也许不仅仅是获得尊重有时甚至会被他人仰视。当一个又一个的德法兼备的人聚在一起时,那社会离和谐将会更近一步,所以永远都不要妄自菲薄,通过学习你就会成为那许多许多分之一。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韩德培
韩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29日),江苏如皋人,生前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国际法研所名誉所长,系中国国际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名誉会长、“新中国国际私法学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学界的镇山之石”、《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专条之一;学术论文有《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等;《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和《韩德培文选》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1、人物简介
出生日期:1911年2月
去世日期:2009年5月29日21时
出生地 :江苏如皋
研究方向:国际私法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
荣誉: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国际法研所名誉所长,系中国国际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名誉会长、“新中国国际私法学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学界的镇山之石”、获美国密苏里州首府堪萨斯市市长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专条之一。
其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应该重视对冲突法的研究》、《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趋势》、《论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等。主编的著作主要有:《国际私法》、《环境保护法教程》、《现代国际法》、《中国冲突法研究》、《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等。其中,《国际私法》。
近年来,由他撰写的《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和《韩德培文选》又相继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主编的统编教材:《国际私法》先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图书提名奖;
任总主编的《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曾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0年主编的新的法学核心课程教材《国际私法》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是建国后第一部有关环境法的教材;还主编有:《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环境法知识大会》等,发表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等论文。
现代意义上的法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的中国方始引进西方现代法律科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上),可以找到名列其上的10位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法学家,韩德培先生是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2009年5月29日晚9时,一代法学泰斗与世长辞。
2、人物生平(1)从私塾到大学
韩德培幼时常在祖父膝下听他讲述当年驰骋马背的军旅生涯,继承了祖父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来到人世间的韩德培却是个苦孩子——那时韩家已逐渐败落,更惨的是韩德培8岁便失去慈母,小小年纪便尝到了家庭贫寒、幼年失母带来的世事炎凉。6岁时,韩德培进入私塾,期间读了《大学》、《论语》、《孟子》、《幼学》等,接受了严格的书法训练,因此打下了扎实的旧学基础。10岁时,韩德培转入京江小学读书,京江小学是旅居如皋经营钱庄和银行业的镇江人开办的,对语文、算术、英语课程特别重视——熟悉韩德培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懂英文,还懂法文、德文、日文和俄文,出色的语言能力与他小时候所受到的良好外语训练有关。1928年,韩德培师范毕业。
1930年,他又赴杭州赶考,一举考中浙江大学史政系。半年之后,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将浙大史政系合并到中央大学,韩德培也随之转入中央大学。初到中央大学,一次旁听课却改变了韩德培的志向与爱好。当时,讲课的教授是后来当过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时任中大法律系主任的谢冠生,他主讲的是“法律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韩德培还清晰记得,“谢教授讲话不带讲稿,只拿粉笔一支,他教法理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仅条理分明,而且把一般人心目中枯燥无味的法学课程讲得趣味无穷”。后来,韩德培还旁听了谢教授主讲的“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和“罗马法”,教室里坐不下,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听。
由此,韩德培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知道了法学是一门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的一门学问,对社会非常有用。因此,他找去谢教授谈了自己想学法律的想法,在谢教授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从史政系转到了法律系。当时,中央大学法律系开设课程非常齐全,比如,刑法、民法总论、物权法、亲属法、程序法等,有许多来自于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前来授课,包括最高法院的审判员、司法行政部的官员等。“从史政系转到了法律系,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但我无愧于我的选择”,如今已是一代法学大家的韩德培如此评价当年自己的选择。
(2)留学北美
1934年,韩德培从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旧中国贫穷落后,备受列强欺凌,韩德培深感要提高民族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教育十分重要。求知若渴的他希望能到国外去深造,然而出身贫寒的他只能等待时机考取公费留学。时值中大需要一位主编学报和校刊的编辑人员,韩德培毛遂自荐,承担起了这项工作。机遇在5年后才终于降临,中英庚款董事会在中国招留英公费生,然而24个名额中,攻读国际私法的名额只有1个。经过激烈竞争,28岁的韩德培夺得留学剑桥大学的机会。可正当韩德培等准备出发之际,欧战突然爆发——韩德培只得回到中央大学一面等待消息,一面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可是,欧战愈演愈烈,到英国去留学已经非常困难。
1年后,中英庚款董事会决定所有考取的24名公费留学生一律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学习。1941年7月底,韩德培和一道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的钱伟长、张龙翔等人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德培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去便是5年。在多伦多大学学习的第二年,韩德培在著名国际私法学者莫法特·汉考克教授指导下写作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他搜集和引用了大量的英美和加拿大的判例,结合英、美、加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汉考克教授审阅过这篇论文后,很高兴地评价道:“你写的论文很好,我不用改任何一个字。”这样,韩德培很顺利地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这是当时该法学院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
1942年,韩德培以特别研究生的身份来到当时世界上声望最高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利用那里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法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极为丰富的书刊,进一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研究。在哈佛的3年,韩德培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阅读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和法理学三方面的书刊,并尽量搜集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在国际私法方面,他花了较多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详细的笔记。此外,他还选听了当时几位有史学者的课,如格里斯沃尔德的“国际私法”、赫德森的“国际公法”和庞德的“法理学”,受益颇深。在哈佛,韩德培还撰写了一些国际私法新著的书评和评介庞德的社会法学派学说以及凯尔森的纯粹法学说等文章,发表于浙江大学发行的学术刊物《思想与时代》及其他刊物上。
(3)与董必武结交
1945年应著名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副教务长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别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先后任武大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和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环保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等。现仍任职于武大法学院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等学会名誉会长。在国外,还曾兼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
1945年秋,建立联合国的筹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董老应邀到纽约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一些亲国民党的留美学生别有用心,提了一些无理取闹的问题。当地的华文报纸还进行了歪曲报道。
韩德培感到非常气愤,提笔给董老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那些无理取闹的人根本不能代表留美的中国 学生。韩德培知道董老曾经在日本研修过法律,本身也是个法学家,所以还在信中向董老请教:未来的新中国是否需要法制建设?应该怎样进行法学研究?
董必武很快回信:“我能辨别会场上的人,我能区别凤凰和乌鸦。”董老还很明确地告诉韩德培:新中国当然需要法制,没有法制不行;研究法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中国的法学就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
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德培任武大法律系主任,但怎么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才能适应建设新的国家的需要,他心里没谱。于是他又请教主持全国政法工作的董老。
1955年前后,董老到武汉视察,专门把韩德培叫到他身边聊天。韩德培还向董老谈了谈武大法律系的改革情况。
3、学术成就
其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应该重视对冲突法的研究》、《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趋势》、《论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等。主编的著作主要有:《国际私法》、《环境保护法教程》、《现代国际法》、《中国冲突法研究》、《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等。其中,《国际私法》。近年来,由他撰写的《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和《韩德培文选》又相继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主编的统编教材《国际私法》先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图书提名奖;
韩老被公认为是我国当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德高望重的法学家、教育家,特别是国际私法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法学界久负盛名。[2]
1993年,韩德培在“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重构”一文中,提出了重构我国国际私法的基本思路,他1999年主编的《国际私法新论》创立了现代国际私法学新体系。
在法学领域,韩德培造诣最深的是国际私法,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际私法学理论体系,被公认为是新中国国际私法的一代宗师。
韩德培有个形象比喻,国际私法就好比一架飞机,其内涵是飞机的机身,其外延则是飞机的机翼——内涵既包括冲突法,也包括统一实体法,甚至还包括国家直接适用于涉外民商事关系的法律;而两翼之一则是国籍及外国人的法律地位问题,这是处理涉外民事关系的前提,另一翼则是发生纠纷时,解决纠纷的国际民事诉讼及仲裁程序,这包括管辖权、司法协助、外国判决和仲裁裁决的承认执行。
在探寻法学理论前沿阵地同时,韩德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取得了突出成绩。鲜为人知的是,韩德培的这门学问曾给国家挽回了上亿美元的损失。
1981年,我国国民经济计划进行幅度较大的调整,需要终止“文革”后期签订的几个重点工程项目的涉外合同。然而,合同的另一方——日本、西德等公司提出,终止合同必须赔偿100%的经济损失,还要加上因与中国签订合同而未接受第三国订货的间接损失,赔偿额高达数亿美元。
受当时的国家进出口委员会特邀,韩德培和另一位研究国际公法的法学家周子亚先生及李双元副教授一道进京提供咨询,仔细研究了合同书和国际上有关法律条文,写出了一份报告。
报告引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日德两国民法典,充分说明了中国公司不是根本违反合同,不应当承担100%的赔偿责任。报告还指出,对方也具有采取合理措施帮助减轻损失的责任。中方只能“适当补偿”,而非对方提出的“充分、有效、即时的赔偿损失”。这份报告有理有据,经过谈判,将损失减少了3/4。
3、学术观点
韩德培关于国际私法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立现代国际私法的理论体系
对于国际私法的范围和体系,韩德培强调用发展的观点,结合国际民商事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统一实体法是现代国际私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确评估冲突法的前途和作用
对于冲突法的发展前景,韩先生认为,尽管冲突规范并不规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缺乏一般法律规范所具有的可预见性、明确性和稳定性,但不能据此否定它是一种法律规范,因为法律规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国家在调整这种关系时,既需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又需要在无损于自己权益的前提下,发展平等互利的对外关系。因此,它需要一种比较精巧的法律制度能够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能同时实现上述两方面的任务。冲突法如果运用得当,就有助于实现这样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冲突法不象实体法规范那样明确、具体,而保留一定的灵活性,这不但不是它的缺陷,而且可以说正是它的特点与优点之所在。所以,只要民族国家还存在,各国民事法律就不可能完全统一,冲突法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法律制度。当然,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冲突规范进行改进,而西方国家对冲突规范采取“软化处理”的潮流值得中国学者密切关注。
论述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
韩先生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当代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高度概括和论述了国际私法的若干发展趋势:(1)传统的“分配法”框架与重视政府政策和实际结果相结合的趋势;(2)冲突法与实体法相结合的趋势;(3)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趋势;(4)偏重适用内国法和国际私法的法典化、国际化。(5)设计解决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方案。早在1983年,韩先生就注意到,香港、澳门的回归和中国的统一事业将使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区际私法在中国的国际私法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除了在他所领导的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组织全国的学者来研究这个问题以外,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超前研究,并在1988年6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法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论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的专题发言,从整体上探讨了中国区际法律冲突是如何发生的,它有些什么特点以及应如何解决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后来,韩先生与黄进教授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中国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研究》,详细讨论了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和特点,探讨了解决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途径和步骤,并从总体、识别、反致、外域法内容的查明、公共秩序、法律规避、属人法、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物权关系的法律适用等方面对未来的中国区际冲突法作了一些设计。
探索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体系
在中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韩先生立即提出应该重构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体系,在1993年于深圳召开的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年会上,他与肖永平博士合作发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重构》。韩先生提出重构中国国际私法的基本思路是:(1)更新观念,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2)改善领导,实现立法程序的民主化;(3)增加投入,实现立法手段的现代化;(4)脱离民法,实现立法体例的法典化;(5)大胆引进,实现立法内容的国际化。因此,会议成立了一个以韩先生为组长的《示范法》起草小组,并确定了小组成员及其分工。1994年7月,韩先生在外交学院主持了第一次起草小组工作会议,完成了《示范法》第一稿。以后,他组织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对《示范法》进行了5次讨论和修订。该《示范法》是中国国际私法学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法学界第
一部完全由学术研究团体起草的《示范法》。
倡导比较国际私法的研究
在九十年代初期,韩先生提出要组织力量对不同国家的国际私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便开展国际私法的比较研究,为中国国际私法的完善作充分的理论准备。因此,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些研究生相继以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荷兰等国的国际私法为题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与此同时,韩先生自己对美国冲突法、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和欧盟国际私法也作了深入的研究。
二、欧美著名法学家
1、人物简介 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1939年1月11日--)是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曾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经济学运动的重要人物。
波斯纳1959年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196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曾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William J.Brennan的法律助手,1969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
1973年美国法官Richard Posner(也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发表《法律的经济分析》,奠定了“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架构;Richard Posner曾说:“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于其代价!”,就是指法律原则,不能缺乏经济学的效率概念。
2、人物生平
1)思想形成
波斯纳,1939年元月11日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位“非常左倾”(波斯纳语)的公立学校教师。他1959年以最优生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1962年以全年级第一名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在法学院期间,他担任过《哈佛法学评论》主编(president)。他没有拿过Ph.D,但他曾获得过包括耶鲁、乔治城等国内外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1962年毕业后,一直到1967年,他曾先后在联邦最高法院担任大法官布冉能法律助手一年,并先后在其他政府机关任职,同时开始接触并自学经济学,形成了他的学术思想。1968年,他加入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成为副教授;次年,他来到了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1973年一部《法律经济学分析》,给整个法律界带来了一场“革命”(《纽约书评》语);1978年以后又成为法学院讲座教授。1981年,里根总统提名他出任联邦第七上诉法院(在芝加哥)法官至今,并在1993年到2000年间因为资深担任首席法官(院长),兼管该法院的一些行政事务。
(2)身体力行
任法官期间,波斯纳还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高级讲师;每年至少上两门课。同时,他每年平均撰写80件以上的上诉审判决意见(这意味着每周近2件),这个数量之多位居撰写司法意见最多的美国联邦上诉审(包括最高法院)法官之列(比美国联邦上诉审法院法官撰写的司法意见平均数大约高出两倍)。重要的是,不像绝大多数法官,波斯纳从不用法律助手捉刀代笔,他总是自己披挂(或赤膊)上阵。他说出来的话,用我遇到的一位他的前法律助手说,打出来就是一段文稿,几乎不用修改。他不仅产出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他的上诉审判决意见也是为其他联邦上诉法院引用率最高的法官前茅(大致高出平均数3倍)。而他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据1999年的几个研究分别发现,1978年以后出版的引证最多的50本法学著作中,波斯纳就占了4本(并属于前24本之列),数量第一;他的总引证率也是有史以来最高的(7981次),比位居第二名的学者(德沃金,4488次)高出近
80%。无怪乎,一个有关波斯纳的幽默就是,“谣言说,波斯纳每天晚上都睡觉”。
3、人物评论
1999年底,《美国法律人》杂志年终刊评选了100位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法律人,自然有霍姆斯、汉德、卡多佐等已故法官、学者、也有不少实务律师、法律活动家,其中有13人有专文介绍,其中之一就是波斯纳。当时的哈佛法学院讲座教授、现任斯坦福法学院讲座教授理查德·莱西格(曾担任过波斯纳的法律助手)撰写了一篇极为精炼且很有意味的、题为《多产的偶像破坏者》的波斯纳简介,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全面、复合的法官、学者波斯纳。经莱希格教授同意和杂志社的授权,我将这一短文翻译如下,作为这一文丛译序的结尾,在必要的地方我还加了脚注。
理查德·波斯纳自1981年以来一直是美国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自1993年以来一直担任首席法官。他是著述最丰的联邦法官,前无古人。任职上诉法院、却仍属最多产的法学家之列,同样前无古人。如果引证率可以测度影响力,那么当仁不让,波斯纳是在世的最有影响的法学家,他的30本书、330篇论文以及1680篇司法意见都是引证最多的;同时也属于受批判最多之列。
人们称波斯纳为保守主义者,但真正保守主义者也许会质疑他是否忠诚(因为他怀疑原初意图论,批评反毒品战)。他是法律经济学运动的创始人,但他对法律经济学的影响却不限于此。他既是这一运动的詹姆斯·麦迪逊,又是亨利·福特:他把一套关于法律规则与社会结果之间关系的实用主义见解(规则如何影响行为;行为如何更能适应相关的法律规则)都投入了生产,他把这套方法运用于无穷无尽的法律题目,运用于一切,从合同和反托拉斯到宪法的宗教条款以及法官行为。
在过去的几年里,波斯纳写作的题目有些与性的规制相关,其中还包括一本有关艾滋病的著作。他还把经济学镜头对准了老龄化。他考察了引证率,努力测度了另一位非同小可的法官本杰明·卡多佐的影响。他还是“法律与文学”运动的一位中心人物,并就法理学、道德理论和司法行政管理问题有大量著述。在他1995年的著作《超越法律》中,他坚定确立了一个承诺,很可以抓住他的个性:没有单独哪种进路,包括法律经济学,能永久地捕获法律的复杂性。
因为波斯纳有他自己的生活。波斯纳的童年是左翼的(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他曾把自己的电动玩具火车送给了卢森堡夫妇的孩子),此后他逐渐右转。当年,他的本科教育是英国文学;如今,他的影响却是在经济学。他当过法官亨利·弗兰德利和大法官威廉·布冉能的法律助手,后来又出任过瑟古德·马歇尔的下属,但波斯纳的思想属于他自己,似乎没有受这些导师的影响。他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变化,都出于他的问题,或来自他对对象的质疑。没有谁可以声称波斯纳属于自己这一派。
波斯纳法官的杰出之处还不仅这些。波斯纳写作就不是想让人舒舒服服(他最新的著作,有关弹劾克林顿的《国家大事》,肯定不会让任何人舒服。),当然,这倒也不是说他写作就有意让人不快,或是要让人犯难。仅此一点就区分了他的语词世界与那个以符合民意调查为宗旨的语词世界;也就区分了他与公共生活领域内的几乎任何其他人。也因此,哪怕有种种更好的理由,波斯纳也完全不可能被任命为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波斯纳从没想过要保持智识的诚实,他只是诚实而已。他让过于简单的分裂双方都很失望。他写作严肃且涉及广泛,目的只在参与。这是位不懂得算计的经济学家和公众人物,在他身上,确实有些世所罕见的和非同寻常的东西,或许还有点反讽。但这正反映了波斯纳最深刻的信念:一个学者――进而一个法官――的最大罪过就是循规蹈矩。
成就与著作 波斯纳定理
该定理是指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理查德·A·波斯纳提出的法律的经济分析进路(即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之上的:
1、行为人的行为是他们在特定法律条件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当事人对一定权利的不同估价是其交易得以进行的原动力;
2、法律制度在运行中会给当事人带来收益和成本,故可用最大化、均衡和效率来评价法律行为;
3、财产权利界定清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制定使权利让渡成本比较低的法律,可促使资源流向使用效率高者手中,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波斯纳法律经济学 波斯纳学说的三大终极难题
1、波斯纳所讲的要最追求财富“最大化”究竟是什么意思?
2、“财富最大化”一定带来幸福吗?人的所有各种幸福都可以用财富换取吗?会不会有时候人更大的幸福之源是财富以外的事物,要得到它正好必须放弃全部或一部分财富?
3、如果“财富最大化”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等于“最大的幸福”,甚至有时候“财富最大化”还正好带给某些社会成员痛苦而违背正义,(例如我们要牺牲某些社会成员的尊严使其痛苦,才能促成社会总体财富最大化),那要请问波斯纳能不能划清范围,或至少提供一组抽象的准则以供人判定哪一些法律案例是财富最大化哲学可以合理适用的、哪一些是不能适用案例?
(3)名声与成就
波斯纳是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最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是经济分析法学说的集大成者。波斯纳作为经济分析法学最杰出的代表,其经典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深刻的经济分析法学著作。在1991年5月24日的美国法经济学学会全体会议上,科斯、卡拉布雷西、梅因、波斯纳被授予法经济学的“四位奠基人”的荣誉称号。
(4)著作
2007.Economic Analysis of Law,7th ed.(《法律的经济分析》)2003.Law, Pragmatism and Democracy(《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
2001.Antitrust Law,2nd ed.(《反托拉斯法》)2001.Frontiers of Legal Theory(《法律理论的前沿》)
1999.The Problematics of Moral and Legal Theory(《道德与法律理论的疑问》)1998.Law and Literature(revised and enlarged ed.)(《法律与文学》)1996.The Federal Courts: Challenge and Reform(2d ed.)(《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1995.Overcoming Law(《超越法律》
1990.The Problems of Jurisprudence(《法理学问题》)1981.The Economics of Justice(《正义/司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