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与作文
浅谈生活与作文
泌阳县双庙街乡中心学校 学生:李红英
在作文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老师师布置作文时,作为学生的我们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身在这种处境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我们应当把目光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我们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我们很多人都会“谈作文色变”。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观察周围的生活 ,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不但要了解身边人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他们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同时,我们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只要我们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我们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我们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着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我们去亲近自然,细心观察大自然的风霜雪雨,花鸟虫鱼;走进生活,时刻留意身边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那些生活中难忘的瞬间和思维的火花在头脑里融合、贯通、升华。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我们要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不
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自然的情趣;让我们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 “吾手写吾心”, 描绘自己眼中的世间百态,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我们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我们要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对我们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写作文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让我们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心灵。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尽情在自己的领域里畅想、对话。让我们在写作中充满自信地成长,让写作成为我们“张扬个性、坦露心灵、放飞想象的途径和方式”!
学生小论文
浅谈生活与作文
学校:泌阳县双庙街乡中心学校
作者:李红英
班级:8.1班 指导教师:冯香 2011年4月
第二篇:作文与生活
作文与生活
安徽省东至县张溪镇高湖小学 汪后强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案例一 观察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积累·运用五》习作训练“写一个你熟悉的场景”。
1、走进“菜市场”。
星期六跟妈妈到菜市场买菜,参观菜市场,用照相机拍下或用笔记下你感兴趣的场面。
2、闲话”菜市场“。
说说你到菜市场去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在菜市场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精彩镜头回放。
(1)大屏幕投影显示学生拍摄的菜市场精彩画面,请拍摄的同学说说自己拍摄的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个画面感兴趣。
(2)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幅或几幅画面说一说;也可以说说自己印象中最深的一幕。
(3)交流点评.
4、自选内容写作。
围绕此次到菜市场的参观实践活动,自定目标,自拟题目,选择最感兴趣的场面写下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作文教学返朴归真,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此例中,有了到菜市场实地参观实践的生活经历,学生便有了最真的心灵体验,最自由的表达空间,学生的情绪更愉悦,语言更生动,思维更灵活,就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便是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听到的便是学生真切的内心感悟„„
案例二 体验生活。
我们来看一个课外作文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唤起情感。
(1)播放独生子小明在家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校独来独往,不愿劳动的录像资料。
(2)师: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畅谈感受。
2、主动实践,亲身体验。
(1)分组讨论:我们该如何做?从哪些方面去做?
(2)设计活动形式,汇报交流并分类。
①爱心类活动:定期到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为他们服务,送去温暖。
②宣传类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文明新风,宣传科学知识等。
③环保类活动:搞环保调查,进行环保知识宣讲,植树护绿,清除环境垃圾,废品回收,环境监督等。
④生产类活动:到田地、工厂车间等地方进行生产服务活动。
(3)自主选择,自由结合。学生根据所讨论的内容,自主选择活动类别,相应组成各个小队,商量并确定活动形式,并在小组内明确具体分工。
(4)多元活动,真心体验。
3、成果汇报,交流收获。
(1)举行活动成果大汇展,评比“最佳合作小队”“最有创意小队”“最有特色小队”„„激发学生表达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提高自我。
(2)召开新闻发布会。
请教师、家长共同参加,各小队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小队的活动情况和收获。
4、自主拟题,个性表达。
从众多的活动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详写,其它次要内容可简写或不写。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力求个性化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案例三 感受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写写对春天的新发现、新体会”。
1、激发情感,切入课题。
2、观察春景,汇报交流。
3、拓宽视角,开阔思路。
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请大家联系生活,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生思考,小组讨论)
课堂交流:
生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我想起了我们班上周自发地组织起来植树的情景。
生2:我想起了伊拉克的春天。2003年的春天,伊拉克笼罩在浓浓的硝烟中,子弹横飞,建筑被毁,无辜的孩子被炸伤。
生3:我想起了舅舅家的那块农田。春天本该禾苗茁壮、农民喜悦的季节,可是在舅舅的田地里,只有几棵稀疏发黄的小苗,不知是浇灌了被污染的河水,还是被商家坑害,种下了不能发芽的种子。
生4:我想到春天是万物生长、充满生机的季节,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这些“小苗”应该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练好本领,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生5:我想起了“非典”肆虐的春天。春天是人们享受自然景色的最佳季节,可是2003年的春天带给人们的是太多的恐惧,人们不敢集会,不敢到公共场所,连上街都戴着口罩。
„„
4、创意新奇,刻画春天。
不同的感受展现不一样的春天。教师引导学生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诉说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感受作为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新的起点。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越深刻,表达得也就越深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中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此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观察春景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拓宽视野,生发出各种不同的感受,并找到一个能激发自己兴奋点的话题,深入思考,仔细分析,体悟启迪,捕捉文思,抓住事物内涵,提取出人所未见的新感受、新精神。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变成妙文佳作,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产生共鸣。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篇:作文与生活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
——浅谈学生在课堂中如
何学会自主写作
“自主写作”,顾名思义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语言文字。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那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循序渐进的教会学生自主写作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观察,拓展写作空间
小学生在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不会观察,不知道如何开始观察,这就要依靠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有步骤地训练学生观察,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时渗透了对写作空间的拓展。
(一)有条理的观察图画
看图作文,首先就是要有条理的观察图画,才能写好看图作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多借助指导语、提问、提示、评论等来引导学生按照顺序仔细观察图画,使学生掌握看图作文的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等。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时,要分清主要事物或者主要人物。如在指导《美丽的小山村》这篇看图作文时,首先应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带领学生们观察天空
和云彩,并让学生们想象云彩像什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图画中都有什么景物。学生们很快就能在教师的提示下观察出图画中都有什么景物。于是教师顺势引导观察顺序,提问:我们先来看天空是什么样儿?有什么?像什么?由于前面的渗透,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再观察地面上有什么景物?学生同样很快就回答出来。于是教师提问,我们刚才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学生们便能很快答出是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观察的。那我们在观察地面上的景物时,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呢?学生自己便能总结出地面上的景物是按照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的。教师总结观察看图作文,一般情况下是按照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最后请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并且按照观察顺序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学生就能非常连贯通顺地写出一篇精彩的短文,效果较好。为今后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观察打下了基础,更为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满情趣的观察实物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不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只有看到事物,他们才能较完整具体地说出实物的特点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情趣的去观察实物。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就要运用多种方法,而且还要抓住适当 的契机。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课内观察实物、课外观赏大自然、课内创设情景、课外观察生活。如在描写状物的文章时,教师选择的实物应是学生熟悉的。可以是玩具、文具、手帕等。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最喜爱的玩具带进课堂。学生们带来了布娃娃、电动车、机器人、玩具猫、狗、兔等,教师选两样有代表性的玩具,先让学生观察,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先观察整体,这件玩具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头部开始观察到身体、四肢、尾巴一部分一部分说清楚,并要求学生抓住各部分的颜色、质地、形状、大小的特征,连起来说,最有趣的地方要详细说。再请每位同学看着自己的玩具,按老师教的方法,先整体再部分自由说,最后请同学到讲台前去为大家讲解,学生们兴趣高,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写得完整。教师最后总结观察顺序即写作顺序是先整体后局部。然后,教师进行写作的拓展延伸,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这种顺序来观察写作?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有花、草、树木,小动物等,潜移默化的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教师还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赏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秋天来了,可以带着学生到校园观赏秋色,学生观察,教师在旁指导,如秋天树木有什么变化?秋天的鲜花与春天的有什么不同?回到教室,把观察到的说给大家听,题目可以是《校园秋色》或《秋天的校园》,文中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写作。下雪了,也可以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观察雪花怎样飘舞,雪后,让学生们去雪地尽情地玩耍,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凛冽的寒风、倾盆大雨都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树木、人物以及体会人物心情,说一说再写下来。同学们观察得仔细,写得
生动。
教师让学生们充满情趣的观察实物,喜欢的游戏,美丽的星空、五彩的街灯、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精彩的影视,总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后再写作文,水到渠成般的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二、激发兴趣,激起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是一样,有了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因为这是遵循感知的基本规律。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一些有魅力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写作欲望。
人总是对自己触动很深的事情记忆犹新,学生也不例外。于是,我便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特殊的场面。如在上课铃响时,全班同学都端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平时上课铃没响前,我们的老师总是拿着必要的教具站在教室门外,今天是怎么回事?班里的同学心里着急了。约过了一分钟,有的同学开始翘首望门外,有的窃窃私语,是不是老师家里出了事?是不是老师病了?„„还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叫班长去办公室找。”(学生作文中的话)正在这时,我匆匆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当老师迟到两分钟的时候。随后要求学生把刚才老师未到时自己和同学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等如实地写出来。这次写作,我没有提前跟学生打招呼,更没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然而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我欲设的情景之中,并能把观察到的写出来。教师要善于创造捕捉契机,儿童节前夕,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让他们猜猜是什么?教师节前让同学们送给老师一句话,写写为什么要送给老师这句话。妇女节时为母亲洗脚,写下感受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同时,这种写作欲望深深的渗透在学生们的生活中,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随时抓住写作的契机,产生写作的欲望,从而进行自主写作。
三、养成习惯,自主留下感受
英国的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可见习惯在人生中的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写作的习惯,因为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在教学中,要每周给学生留固定的观察作业,教师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顺序和观察角度。例如:让学生观察繁华热闹的十字路口,引导学生可以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也可以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行人、自行车、汽车、交通警察、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写,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像学校组织的军训活动、春游活动、参观活动或者是班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观察,然后写出感受深的作文片段,渐渐的学生懂得作文是从生活中来,养成了随时观察生活的习惯,及时主动的留下了自己的感受。
第四篇:生活与作文
教会学生爱生活,爱作文
波罗湾完小:牛坚
关键词:作文儿童健康成长
内容摘要:通过学生的作文教学,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子生活,爱作文。
长期以来,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学生的作文假话成风,出现“作文是一套,内心是一套”双重人格现象,致使学生的作文大都变成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关的东西。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实践,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学生作文的源泉也是生活,由于缺乏素材,只得东拼西凑,作文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二是主观意志命题作文太多,学生本来就缺乏对生活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要写出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命题作文,当然只能勉为其难。为了在应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们不是教学生怎样写好一篇作文,而是让学生背范文、优秀作文,这样的作文,从选材到结构,从思想到语言,都不属于儿童,不属于农村儿童的生活。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尽快改变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让作文回归原本,在作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将来参与社会所必需的作文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结合几年的作文教学,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由“关注作文教法”转到“关注儿童生活”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式方法,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了解学生生活,从儿童生活去研究作文教法,加强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把作文课堂变成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活动场所,实现从关注作文到关注儿童的转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
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应该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练笔。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总之,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世界,充满想象和幻想的内心世界,丰富多
彩的社会生活及纷繁复杂的人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出实在的事物,丰富的想象;就能说真话实话,抒真实情感。在此,我在作文之前,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要写的事物,去询问与命题有关的素材,去发现别人可能发现不了的地方,写出自己的别有心裁。
2、洞悉学生的生活世界及情感体验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以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我们要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师爱的真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只有如此,我们才会了解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才能结合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作文训练题目,作文指导时才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
作文教学只有把握“生活”与“儿童”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活的真实一面才会在学生笔下得到展现,生活进入作文课堂才有了最基本的条件。比如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作文教学要求是:六年的小学生活多么难忘,许多人和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堂课,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是“难忘的„„”这种作文无疑是充分发挥学生优越性的命题,在备课时,我针对这些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想到学生会写些什么,就在这时,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事深深的促动了我。四年级班的冉顺仙同学在星期日返校学习时,途中拾到了五百元钱,交到校长处,并将当时的情况描述了出来,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找到了失主。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们以这件事为主题,写一写自己的真实看法,因为相互熟悉,结果的作文写的很成功。
二、引导“生活”向“作文”转化,让学生爱生活、爱作文。
可以这样说,小学作文教学必须解决好“认识的表达”问题。生活现实与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根本不是一回事。教学中我们常常把“生活”与“作文”割裂开来,导致学生毫无素材孤独地去写作,最终“为作文而作文”。如何才能让学生把生活转化成写作,达到爱生活、爱作文呢?
1、创设生活情景,轻松转化
在作文训练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训练项目,让学生见题生意,自由为文,使训练性习作与有感而作有机融合,缩小习作与生活作文的距离,消除学生厌倦作文的心理负担。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进行创
造性劳动。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穷人》课文后,我就组织根据现实生活的情况,为《穷人》续写一个圆满的结局。
2、教会学生收集和整理生活信息,指导作文。
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生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准确传递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构想作文内容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在课堂上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营造自由交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回忆生活的情境,还原生活的真实,找出事物的特征,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让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与激情,学会用自己的小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3、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营造自由发挥的空间
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激发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使作文进入儿童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才是作文教学应该具有的魅力。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在作文实践中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应该作为作文进入儿童生活的关键。同时,课外阅读能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因此加强课外阅读训练也是作文教学中的关键所在。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作文教学由抽象变形象。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也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加强。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着力研究儿童、生活、作文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学生主导活动与习作训练的教学规律,力求让学生的生活进入我们作文课堂,让作文进入儿童生活,让作文回归原本,让作文与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步,研究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的有机结合,让儿童从生活中悟出作文,从作文得到乐趣,爱上生活,爱上作文。
第五篇:生活与作文
生活与作文
“看,这作文简直是乱七八糟。”“唉,老师今天又布置作文。”从老师这焦虑中,从学生这叹息中,不难看出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的通病仍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两种:第一,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写作材料,学生当然写起作文来抓头皱眉。一节课下来,好不容易从牙缝里挤出几行字来,学生自然怕写作文,何谈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古人说:“村村皆画本,处处是诗材。”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也说:“语文学习的外沿和生活的外沿相等。”既然到处是写作的材料,为何学生仍是“无米可炊”呢?这是因为“身在宝中不识宝”,让许多光彩夺目的彩照从他们的身边悄悄地溜走了。第二,缺乏浓厚的写作兴趣。古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意思是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希望表达的东西。那么,教者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到有事可叙,有景所描,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捕捉写作素质,激发写作灵感,达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一般来说,观察事物全面深刻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作文反映客观世界的真伪优劣,对阅历甚浅的学生的习作尤其如此。即使是绿草茵茵的校园,苍翠挺拔的青松,百花盛开的花坛,伴他成长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学习中紧张的考试,操场上丰富多彩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写起来仍无话可说。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的无意性和随意性。要将这种观察的无意性和随意性发展成观察的有意性与目的性,就要逐步让学生观察生活,养成观察习惯,不断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技能技巧,必须做到:观其形、听其音、尝其味、嗅其气,触其质。如指导学生练习第八册第一单元写校园的习作时,首先,笔者并没有过早地带学生参观校园,因为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而是采用反串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校园的景物摄下十几个镜头,在课堂上随着《春之声》那悠扬悦耳的乐曲缓缓地将景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唤起了学生的知觉,营造起学生作文意识的良好氛围。
1.镜头一:观其色(早春同一棵树树叶会有不同的色彩)。
大叶黄杨:墨绿→翠绿→淡绿→(淡黄)
雪松:深绿→→浅绿→(银灰)
桂花树:黑绿→→淡绿→紫红→(火红)
杜鹃花:粉的如(霞)
月季花:红的如(火)
墙壁:白的如(雪)
2.镜头二:观其形。
杜鹃花像(喇叭)
大叶黄杨像(巨大的蘑菇)(绿绣球)
柳枝像(小女孩的辫子)
樟树、桂花树像(撑开的绿绒大伞)
雪松像(宝塔)
花坛:长方形、三角形、菱形……
舞台:如风帆、帆顶如(振飞的蝙蝠的翅膀)
文化石:有的像(大象)、有的象(骆驼)……
玉兰花灯:像(含苞欲放的白莲花)
3.镜头三:观其动。
在草坪上做游戏的(小朋友)
在跑道上晨练的(老师)和(家长)
在球场上踢球的(学生)
树枝上欢唱的(小鸟)
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个学生站起来,瞪大了眼睛。看着学生渴望了解的目光,笔者认为时机已到,就让学生再次观察,找出这些景物的特点(即文中括括号部分),并思考这些景物是怎样有序地设计安排的。由于目的明确,克服了那种观察事物的随意性,学生很乐意去观察。他们三个一群、四个一组奔走在校园的各个地方,兴趣浓,观察得仔细认真。再让学生回到教室交流,说出各自景物的特点,完成老师设计的填空题,然后以《校园的一角》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不到一节课就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习作来。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看台前的花坛的:“看,风帆式的看台前,长方形的花坛里绿草茵茵,犹如平铺了一条绿色的地毯。一排大叶黄杨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绿色的大绣球,又像一个个巨大的蘑菇。叶子由墨绿到淡黄,一场春雨过后,在太阳的照耀下,那碧绿的叶子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好像有一种新生命在颤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开始是由于好奇、有疑问,对观察对象产生了兴趣,结果通过观察,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第一手写作材料,变随意性为有意性,通过交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得到落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写起习作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好”和“乐”是成事的关键。爱玩、好动、奇想是小学生的天性,笔者根据儿童心理的这一特点,设计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
1.课外自己选择类。学生的性别、性格的不同,他们课外活动的爱好也就不同。老师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自己选择不同的课外活动,既让学生喜欢参与又能给予学生真切体验,写起来就有具体的内容可写。如女生喜欢踢毯子、跳皮筋……男生喜爱下棋,打乒乓球、斗鸡……
2.集体安排类。如班主任召开的班队会,科技课的实验,劳动课的手工制作,学科的竞赛,学校组织的体运会、故事会、阳光大课间。这些活动不仅有学生班队合作,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胜利后的兴奋,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是丰富的,情感是真诚的。写起来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
3.教师设计类。
(1)趣味与科技结合类的作文活动:白纸当瓶盖、猜一猜这是什么、手握鸡蛋握不破、蚯蚓折断不会死……
(2)团结合作类作文活动:办手抄报,编诗集,脚夹汽球过河……
(3)劳动自理类作文活动:看谁穿衣快,我会钉钮扣……
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了成功与失败的独特情感体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之养成了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的习惯,懂得了生活中存在很多科学知识的道理;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它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又发挥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巨大作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观。这样,教师随着活动的开展,随机进行习作指导,就能快速、敏捷地捕捉到生活中习作指导的生发点。以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作文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白纸当瓶盖的活动。笔者走进教室,将三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和一桶水放在讲台上,全班同学一下子站了起来,意识到老师一定有精彩的表演。笔者先让学生猜猜老师会做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不用称、不用天平要分得定量的水,有的说是辨清每个杯里装的是什么液体……这时,笔者点三名学生上来表演:每生拿一个杯子,将一小块白纸蒙上去,然后将杯子倒过来,发现白纸有的紧紧地吸在了杯口上,有的却从杯口上掉下来了;接着倒出一半水,同样蒙上纸,再轻轻地倒过来,发现结果同第一次一样。然后将水全部倒掉,蒙上纸,再轻轻地倒过来,发现纸全部掉下来了。
最后,笔者发给每个小组两个玻璃杯子,分小组进行活动,老师巡视。学生边做边交流,实验结束后,经过统计,发现装整杯水和半杯水的杯子的杯口上白纸没有掉下来的这种现象的学生有四十人次,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师生小结:装半杯水和整杯水的杯子的杯口上白纸是不会掉下来的。这是什么缘故呢?笔者让学生回家自找答案。第二天,有的学生说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答案,有的说是从网上找到了答案,还有的说是请教了爸爸才找到答案的。笔者及时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学生马上写出《一堂有趣的活动课》、《纸当瓶盖的启示》、《我的发现》……
一节课未完,全班大多数学生写出了内容具体、层次清晰、感情真挚、长达400多字的作文,连平时见作文就头痛的学生也能写出叙事清楚的不少于300字的作文。如易润松是这样安排材料的:老师进课堂的动作、神态、语言――学生的示范表演――小组活动――查阅资料的过程――得到的启示(发现)。事实证明: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做起来高高兴兴,写起来津津有味,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水平实为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