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荷塘月色

时间:2019-05-14 14: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作文:荷塘月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作文:荷塘月色》。

第一篇:小学作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第二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同学们,你们昨天阅读了《荷塘月色》,让大家自己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我们能用一个句子来对本文的语言进行鉴赏吗?“我觉得《荷塘月色》语言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语言美点:

用词准确,描写细腻,妙用修辞,巧用叠词。

总结:

同学们,鉴赏语言,只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要想真正的读懂散文,读懂作者,你就一定要真正的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他产生共鸣。

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

见课文

问:同学们,你能体会到朱自清当时的心情吗?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是何许人也?

朱自清是何许人也?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挥舞着小红旗,站在街头演讲的热血青年!在写《荷塘月色》的时候,有一个国民党的高官陪着他在荷塘边散步,说你加入国民党,保证工资比现在高得多,你加入国民党就给你官职、给你待遇,你加不加入?朱自清徘徊了几个晚上,最后终于决定,不加入!这就是作者笔下的“不宁静”!

讲讲《背影》

朱自清写《背影》的时候,他的父亲,邮政局长的差事丢了,为了安葬老母,他们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连一幅郑板桥的字画都卖了,还借了很多高利贷,最后这些钱全部都是由朱自清来还。朱自清当时正在北大哲学系读预科,知道了家庭的事,急急忙忙缩短了学业,赶紧读本科,本科也缩短了一年的时间,读完后就赶紧参加工作。就在扬州四中,还是扬州八中教书,因为他是北大毕业的,那是高材生,所以当时的学校就让他担任教务主任,给的工资也很高,一个月几十块大洋,那个时候,几十块大洋是很多钱的,相当于现在的万元户,结果朱自清的爸爸每个月把朱自清的工资全部领走,一个铜板都不剩,连续领了三个月,这个时候,朱自清已经成家,自己家庭也要开支,朱自清觉得这个日子实在不好过,就举家北上,搬到清华大学去了,他爸爸知道了,认为儿子嫌弃自己,就不理他,朱自清想了很多办法,父亲一直没有原谅他,逢年过节,朱自清回家看望父亲,父亲也不理他,朱自清没办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背影》,写完后,再三嘱咐他的弟弟朱国华,无论如何都要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这篇文章读给父亲听。正好有一次,他父亲重病,弟弟自华就在床头朗读这篇文章,老父边听就边流泪,终于谅解了他的儿子,老父就是第一个读懂了自己儿子的人。《背影》里的结局是什么?是“父亲一股脑的把桔子倒在我的怀里。”什么意思?父亲没有工作了,弟妹成排的站在大门口,等待大哥的回来,父亲倒的这个桔子不再是桔子,是把家庭养家糊口的重担传承给了长子!

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1、直接表达;

2、融情于景,在景物的描写中流露出自己真挚的情感

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真的是如作者所说“忽然”吗?

不是“忽然”,这是对亲情的一种难以割舍!(朱自清的家在江南,祖籍浙江绍兴,后来迁到江苏扬州)从父亲失业的那天起,朱自清便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一直到1948年,朱自清临近死的那一年才把父亲的高利贷还完,这中间,朱自清的三个弟妹,被朱自清提供学费,送到国外学习,朱自清的三个弟妹对朱自清,那是几乎用跪拜的心情来仰望他们的大哥。所以说,朱自清是一个敢于担当的真正的男人!

第三篇:荷塘月色

清塘荷韵 教案

2010-05-05 21:37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教学设想: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考,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欣赏民歌《荷花颂》flash.师:荷花,既没有牡丹的雍荣华贵,也没有梅花的铁骨铮铮,既没有水仙的玲珑清秀,也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然而,她却在炎夏酷暑中,在万里晴空之下,亭亭玉立,超然脱俗,送丝丝清凉,散阵阵幽香,添几多美景,增几分神韵.自古以来,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当代有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他86岁高龄时写下《清塘荷韵》,他为何对荷花情有独钟 在这篇文章中他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走进季老的世界.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荷花的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归纳

明确:恋荷—种荷—盼荷——护荷——赞荷——名荷——赏荷—祝荷

2,作者描述荷花的生长情况,是按什么顺序来表达的 又表达了这样的感悟(让同学填表格,用文中的要害词)

(1)明确:荷花真正长成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达.(2)阅读文本,完成下表.时间 荷花的生长情况 “我”的心情变化

第一年 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心里总希望'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二年 春水盈塘,绿柳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水面 仍然没露出什么荷叶 已灰心,没有希望

第三年 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五六片圆圆的绿叶,平卧在 水面上,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

虽微有希望 但仍灰心

第四年 荷叶扩张,全为绿叶覆盖 一些绿叶长成亭亭的荷叶 心中的疑云一扫而 光,不禁狂喜

3,作者种荷是有心还是无意的 从哪里体现(提示:种荷是在哪个自然段)明确:有心.别人从“湖北洪湖带来的莲子”;“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4,问: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煞费心机的种植荷花(种荷前)

明确:(1)作者在记忆中曾经有荷花的碎影;(2)没有荷花不符合作者的审美观念;(3)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三、体悟荷之韵

1,师: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跃入了池塘,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便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为什么荷花让季老情有独钟 荷之韵究竟何在(提示:季老在漫长的等待后,有什么样的心理感悟)生答:生命力

2,找出写荷这种生命力的语段(第7自然段),集体朗读

师:我们很难想象,寂寞的岁月里,荒凉的湖面下,阴暗的泥沼中,那几颗莲子是怎样暗暗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漂亮,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3,这种顽强而漂亮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生答:临风之草 迎霜之菊 竭泽之鱼 昙花 依米花 鸣蝉……

4,这是生命萌发,蓬勃发展时所体现的生气盎然,顽强与漂亮;那面对生命的凋零,季老又是怎样去看的呢

(1)文章中有一段(第9段)关于莲瓣凋落的描写,请一位学生朗读,思考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师:“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涟漪.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有句诗说的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

(2)文章第12自然节中作者由“天气忽然变寒”联想到“残荷之日”,“结冰”之日.作者心中是否布满了感伤

师:并非如此.因为作者心中是释然的——“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冬天的梦.他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作者还借用了雪莱的诗“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说明作者心中布满了希望.5、假如把题目中的“荷韵”换成“荷花”好不好呢(生讨论)

师:不好,因为文章中在向我们展示荷花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它的这种精神使我们为之振奋,这就是荷花的韵味所在.既然世间万物都有着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那么我们每个人只要发掘自己的这种力量,必定可以干成一番事业,荷花都可以,何况是人类.四,文化探究

师提示: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中国的文化中,花草鸟兽都被赋予了深层含义.陶渊明咏菊,陆游悲梅,周敦颐颂莲,……,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寄托,荷花实在承载着太多漂亮的向往,请同学们背一些关于莲荷的诗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最有名的赞荷散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

提示: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的对象,那荷花身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寄寓意义吗

生回答: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如《荷塘月色》中《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小结: 就像国人对梅兰竹菊的非凡喜爱,荷花的身上也寄寓着许多漂亮的向往.五,结语

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生命启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季羡林老人从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感悟到了生命的漂亮和顽强,那我们也学习季老先生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去发现美,去探求美的真谛吧

六,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古今咏荷(莲)的诗,词,文并作赏析交流

第四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情感、感受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三、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全体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并作分析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

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三自然段中“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3、默读全文,分析思想感情

明确:

①对黑暗现实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

“幽静”“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得到淡淡的喜悦

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既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

③回到现实

④对美好追求的寄托——仍是淡淡的哀愁

四、布置作业:

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品味语言,体味语言美,情感美

一、赏析第4段:

全体诵读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明确: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二、赏析第5自然段:

女生读第五自然段,男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交流后教师指导: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明确: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

明确: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三、赏析第6自然段

男生读第六自然段,女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交流后教师指导:

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

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析:点面结合

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

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四、赏析最后两段:

请一学生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五、小 结

作者朱自清以艺术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另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这美丽、宁静、清新的大自然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今天我们领略了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但是作为一篇美文,《荷塘月色》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学们能以独特的视角去关照美、感受美、体验美。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章第4自然段

第五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四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方法:分析、鉴赏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

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第一部分(1)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闷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静。作者想起荷塘,给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笔。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

【小结】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体)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 淡淡,朦胧的感觉; 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 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上作者并不是自由人。

4、“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 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的:

分析《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泻”、“浮”、“洗”。

1、第一句写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能把“泻”改为“照”吗?

前面写“月光如流水一般”,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亲”的感觉。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的“牛乳”、“轻纱的梦”,回应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叶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种朦胧的诗意,也显示作者淡淡的喜悦。用“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悦心情。

5、下面是通过树来描写月色的。

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杨柳——稀疏的倩影

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来描写月光。

6、“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 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1、“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重重围住”,写出了树的多,并且有层次,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

2、下面作者从树色、树姿和树梢上的远山来写树,虽然写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但是这里却开始隐隐约约地表达出阴暗、沉郁的色调。我们可以从这些词看出,“阴阴的”,“烟雾”,“隐隐约约”。

3、最后两句,从“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这些微弱的路灯光联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写回复到人的描写。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宁静当中的,但是现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打破了周围宁静的环境,它们的声音惊扰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宁静的境界,使作者脱离了“另一个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归到寂寞,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4、文中用了两个“漏”字的作用是什么?

借用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小结】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的故乡在江南)

2、面作者描绘了江南采莲的具体情况。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3、采莲的场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个世界”,又是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再一次发出感叹。

4、《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可以从“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

作者从古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作者当时面对黑暗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而面对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忧愁,现在就借思乡来派遣。作者当时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宁静之中,极不情愿回到现实。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这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下载小学作文:荷塘月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作文:荷塘月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必修二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中国现代散文,本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以精彩......

    荷塘月色(精选)

    《荷塘月色》创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我家附近有片荷花池,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到荷花池旁欣赏“荷塘月色”。 今晚的月亮虽然比不上白天的太阳的亮光,但是,它却把池水照得亮亮的,犹如千万颗珍珠洒落荷花池中......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

    荷塘月色

    学生名单: 王莲花 花金凤 姚凤 夏海军 杨婷 黄国刚 罗晓艺 吴霞 赵雪英 罗秀 冯云霞 陈宁 但鸿婷 杨贵永 素庆红 曾庆瑞 王军 贺川川 谌洪娟 彭丹 罗安兴 张吉山 刘汉林 荷......

    荷塘月色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位作家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熟悉的作家,《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背影》是一篇包含父子深情的......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著名散文大 家朱自清 先生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下面我将根据我的备课思路和设想,一一展开讲说。一,说教材,学情(一)......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语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透过字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知识目标:通过优秀散文学习增强语感 教学过程: 一. 感悟第一自然段 1.“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