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宝黛爱情的重要片断赏析
《红楼梦》宝黛爱情的重要片断赏析
1、前世今生
在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今世的相遇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前世的因而有了今世的果。我们都知道:“木石前盟”。所以,“阆苑仙葩”指的是前身是绛珠仙草的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前身是神瑛侍者的贾宝玉。因着前世的“奇缘”,他们在人间就演绎了一段以泪报恩的爱情故事。
在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今世的相遇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前世的因而有了今世的果。我们都知道:“木石前盟”。所以,“阆苑仙葩”指的是前身是绛珠仙草的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前身是神瑛侍者的贾宝玉。因着前世的“奇缘”,他们在人间就演绎了一段以泪报恩的爱情故事。
宝黛爱情的重要片断:
为了使我们能对宝黛爱情的了解有一个连贯性,我们就按顺序来读吧。他们的爱情大致分来有这几个阶段,涉及到的主要回目有: 情窦初开
第三回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宝黛初会)第十九回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青梅竹马)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共读西厢)热 恋
第二十七回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葬花)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诉肺腑)心心相印
第三十四回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赠帕)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紫鹃试玉)尾 声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焚稿)
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之死)情 窦 初 开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2、宝黛初会(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让我们回忆先前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我们都知道:
宝黛第一次见面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相见。他们有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这就是“一见钟情”。
接着宝玉送给黛玉一个表字“颦颦”。“颦”是皱眉头的意思,“颦颦”,老皱眉头,心里总有化不开的心事,解不完的心结。这个表字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这表明宝玉在那种心灵感应的启示下,一下子就把握了黛玉性格的特点。一见面就显示出两人在情感上的契合。
接着,他们开始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生活。
3、青梅竹马(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在《红楼梦》里,写到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生活片断不少,但“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写得最为集中。大家记下回目,自己阅读。在这一回里,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他们已经不是平常的兄妹间亲情与友爱的关系了,爱情已经不知不觉在他们各自的心中萌生。
4、共读西厢(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大家很熟悉的回目。贾宝玉和林黛玉偷偷阅读《西厢记》,贾宝玉大胆将自己与黛玉比作书中人物,来向黛玉表明心意。从此,宝黛二人的爱情在各自心里都明朗起来。通过偷偷阅读《西厢记》,他们都确定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他们爱情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回目的后半回是“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贾宝玉被袭人叫走了,黛玉独自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墙内传出戏文,特别是那句“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触动了黛玉的心,让黛玉细嚼起来,想起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一时间凑聚在一起,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这些诗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林黛玉听了暗自神伤?
明确:这些诗句都表达了怀春的人由自然界的春去花落而引发世事无情的愁思。
这里除了表现黛玉对自己不明朗的未来的担忧,怕因此耽误了自己的青春之外,还有,对宝玉的爱在黛玉心中渐渐明朗起来以后,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心不真、不专一。也就是说,黛玉在刚刚意识到情感的美丽动人之后,同时感受到它的短暂易逝,黛玉担心宝玉对自己的爱也像春去花落一样短暂而又无情。热 恋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5、黛玉葬花(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正是出于这种担忧,于是他们就有了一次次的生气、解释、重归于好,接着在一次次的生气、解释、重归于好中,他们的爱情思想原则逐渐明晰和自觉起来。写得最浓墨重彩也最完整的就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也就是“黛玉葬花”,这是宝黛爱情发展中的一次高潮。
黛玉担心宝玉受到贾政的责骂,晚饭后特意到怡红院来看看,却碰到晴雯在里面生气,不给开门;黛玉被关在门外,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说笑,且眼见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来到花冢葬花,宝玉兜了一兜花,准备去葬花。宝玉来到花冢,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宝玉听了不觉恸倒”。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葬花吟”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一个代表作,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红学家从这首诗中还能看出了宝黛爱情的结局,甚至贾府最终的遭遇,我们今天不做这样的解读,只解读他们的爱情。这首诗中能看见他们的爱情吗?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呈现一些比较关键的句子。
葬 花 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虽然锦衣玉食也不能弥补心灵所受到的伤害以及内心对„„ 精神境界的渴求。
独把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这让我们想起“杜鹃啼血”,杜鹃是一个苦情的意象。说明她爱得苦。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如果得不到真爱,毋宁死。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教污淖陷渠沟
„„
为什么贾宝玉不开门或者对宝钗好就让林黛玉想到死呢?
这说明林黛玉把爱情和整个生命联系起来,从爱来遭遇生命,又用整个生命来成就爱。她对爱情专一就要求贾宝玉对爱情也要专一。林黛玉所有的忧虑都来自于没有得到宝玉可靠的明确的回答。
所以,林黛玉的爱是以生命相许的爱,至上唯一的爱。以生命相许的爱就要求以生命相许的回答,至上唯一的爱就要求至上唯一的回答。
这是黛玉第一次清楚明白地让宝玉知道她的爱情理想。
6、诉肺腑(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宝玉既然知道了黛玉把爱情和生命等同起来,那么是否就会有以生命相许的、至上唯一的回答呢。让我们一起解读“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诉肺腑”的经过:
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一片私心地赞扬黛玉,不想这些话被正要进屋的林黛玉听见了,她又惊又喜,又悲又叹。喜于自己眼力不错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于宝玉于众人面前一片私心颂扬自己。但又悲叹既是知己了,为何又来个“金玉”之说,且自己体弱多病恐不能久待„„想着想着又伤心了,正要转身,恰巧遇到宝玉出来看见,道:“怎么又哭了?”说着就要替黛玉擦去眼泪,黛玉忙道:“你要死了,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也就顾不得死活了。”黛玉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了什么‘金’什么麒麟的,可怎么好?”宝玉急了,瞅了半天,才说出三个字:“你放心!”接着又解释:“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黛玉一听,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恳切,竟有千言万语却也半个字也不能吐。两人怔了半天,黛玉“咳”的一声,眼泪直流,转身便走。宝玉上前拉住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到:“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说完转身就走。宝玉呆立着,袭人来给他送扇子,他也并未看出是谁,拉着袭人说:“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肺腑之言是从内心吐露的真实之言,我们来看看这几句话。
(1)你放心!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不放心”的是什么?黛玉虽与宝玉青梅竹马,但自从来了个宝姐姐,而且这个宝姐姐还带了个金锁,带来一段“金玉良缘”,现在史湘云有金麒麟,宝玉也拾得一个,黛玉担心宝玉因为这些小巧玩物上的撮合与别人又生出一段风流佳事。在封建社会,男子娶三妻四妾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黛玉却要求对感情要专一,她的“不放心”也就来自于宝玉对感情的不专一。
再看这两句话。这在我们看来是很平常的话,但黛玉为什么听了像“轰雷掣电”?说明宝玉的话说到她心里去了,说中了她的心思,因此,黛玉听了就像“轰雷掣电”。而且,黛玉平日总忍不住悲伤,总是那样敏感,都源于“不放心”,她并未向人提起,自己也没有把这些千丝万缕的愁思好好整理一番,更没有像宝玉一样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精确地总结:“不放心。”因此,觉得“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恳切”。这些话道破了黛玉的病根,也可以说是说出了黛玉内心的隐秘。而且这样了解黛玉的话语,也只有像宝玉这样对她处处在意的人才能说得出的。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宝玉能说出这样的话,也说明宝玉对黛玉处处在意,黛玉先前的用心他都知道。这番话实际上是他对黛玉的一种明确的爱情表白,“你放心”这三个字含义丰富,远比“我爱你”来的恳切、有分量。我们也来看看黛玉回答的这句话。
(2)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
黛玉的这句话,一方面含糊地透露出她也要让宝玉“放心”的意思,一方面我们不要忘记她的身份:贵族小姐。她有她一贯的矜持和骄傲,以及作为女孩子天生的羞涩。所以,初次听到明确的爱情表白时,她只想赶紧抽身走开。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抵得过千言万语,像黛玉这样生性敏感的人一定能听得出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听到这样的话,其它不听也够了。黛玉的确放心了。
我们总是很惋惜黛玉没有听到后面的这两句话,也总是责怪宝玉为什么怔了这么久才说呢?我们来揣摩下面表达得更为热烈的句子:
(3)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宝玉的“病”是什么病?心病。不只是黛玉有心病,宝玉也有,而且宝玉的心病皆因黛玉的心病而起,黛玉的心病怎么治,宝玉的心病也应怎么治,黛玉的心病什么时候好,宝玉的心病也什么时候好。我们能不能这样说:他总是快乐着黛玉的快乐,担心着黛玉的担心。
“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表明宝玉对黛玉的爱情已达到了炽热的程度,不再是青梅竹马时期朦朦胧胧的感情了。
我们怎么知道这就是宝玉的肺腑之言呢?我们看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林妹妹走了,他并未意识到,袭人来到面前,他以为是林妹妹说明他是在忘我的情况下说的,当他发现是袭人站在他的面前时,满脸“涨紫”,非常不好意思。可见这些话不是他随随便便就能说的,这些话都是宝玉在心里说了无数遍,现在终于鼓了莫大的勇气而且还是在忘我的情况下才吐露出来的肺腑之言啊。可见,宝玉对黛玉的爱不同于对其他任何人的喜爱,对黛玉的爱是真诚的、专一的、真正的爱情。心 心 相 印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7、宝玉赠帕(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得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之后,黛玉的感情便趋于平静,从此她再也不跟宝玉提“金”啊“玉”啊之类。但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和黛玉先后来探望。宝钗先至,亲自送来化瘀散毒的药丸给宝玉疗伤,并有一番说头。黛玉的表现则完全不同,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脸泪光”“气噎喉堵”。病榻上的贾宝玉不顾自己的疼痛假装不疼软语安慰黛玉,还责怪黛玉不爱惜自己,暑气未退就往外跑,万一中暑了怎么办。黛玉却抽噎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我们总以为这两个人碰到一起,不知有多少话要互相倾诉;出乎意料的是,林黛玉哭了半天,仅仅向贾宝玉说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前头宝玉刚刚表扬过黛玉,说她“从不说”仕途经济这样的“混帐话”,现在“从不说”仕途经济这样的“混帐话”的黛玉为什么也劝宝玉“全都改了”呢?
如果不改会有什么后果呢?再次挨打!再次受苦!受更大的苦!黛玉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脸泪光”,还不顾自己的形象来探望宝玉,说明黛玉太在乎宝玉了(挚爱),在她的心中,宝玉受苦,更甚于自己受苦。所以她违心地劝宝玉屈服。“我不忍心见着你受苦,如果你可以不受这样的苦,哪怕你变换一种行为,只要你的心还是这样,我也愿意接受。”这是汹涌的感情,冲破悲伤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一句话,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这是一句只有林黛玉才能说得出来的话。
宝玉也完全理解黛玉的这种心情,所以这一晚才特意遣晴雯将自己用的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送去给黛玉,黛玉细心揣度体贴出其中的意思来,一时五内沸然,于是在帕上走笔写下以“泪”为主题的三绝句。
但是,为什么是送帕,不是别的?为什么送旧帕子不是新的?为什么送两块,不是一块?为什么让晴雯送?
明确:①送帕有相思之意,有宝玉思念黛玉也知道黛玉挂念他的意思。②同时,帕是用来拭泪的,黛玉先前落泪的时候,宝玉总要为她拭泪,现在,宝玉猜想黛玉必定又在房中垂泪。若是平日,自己定要打叠了千般百样的温柔去劝慰,直至回转过来方罢。可偏那一刻身子却动不得。所以送了帕子去,是一股缠绵体贴之意。仿佛在嘱咐颦儿:我在挂念你,我更知道你的眼泪是为我而流的。你哭了,自有我在一旁相伴,为你拭泪。即使我的身子不在,心神却时刻在左右的。
宝玉送帕,不送新,偏送旧;不送一,偏送二,更是大有深意之举。
①旧帕者,“就怕”也。就怕你总不放心,哭坏了身子!②不以新相赠还有一层意思。旧帕子用的日子久些;跟自己也近些。那些新的,不过是些个物件,是任谁都可以送的。而家常的旧手帕带着自己的气息,只有中意的人才可以给的。③且送旧帕暗示黛玉:东西还是旧的好,自己是个恋旧的人,“人不如故”,让黛玉绝了“如今又多了个宝姐姐、云妹妹”之虑。
两条者,一对儿也。暗指宝玉内心希望他们两人能够成双成对,永结同心。为什么让晴雯送呢?病榻上的宝玉惦记着黛玉,想了个办法把袭人支走。因为按袭人平日里的脾气,她很可能会拿大帽子压宝玉,一番冠冕堂皇的道理加上“我都是为你好”的苦口婆心,十有八九会噎得宝玉没话说。所以宝玉让心思相对单纯,不会另生枝节的晴雯到潇湘馆看看林妹妹。
尚在病榻上的宝玉能为安慰黛玉想得这样仔细,不能不让黛玉感动不已。只两方旧帕子,“却教你知道,我待你之心”。而再题上这三首诗,就更具有定情物之意,这个承诺远胜过“金玉良缘”,因为从意义上来讲,“金玉良缘”是物质上的,而这两方帕子是感情上的,是“金玉良缘”所不能换取的。
黛玉体会出这样的意思,会有怎样的回应呢?我们来读黛玉的诗,看看这三首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播放幻灯:
题 帕 三 绝
其 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空蓄”、“空垂”每日这样无端地哭是为什么?为 暗洒闲抛更向谁?
谁?下文作答:“为君”。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其 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为君整日流泪,枕上袖边难拂拭,那就任由它流淌 镇日无心镇日闲。吧。眼泪是什么?绛珠仙草来人间是来还泪的。泪 枕上袖边难拂拭,就是情,至情:就任由我这样挥洒我的眼泪吧,也 任他点点与斑斑。就是说,就让我这样表达我对你的情感吧。其 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香痕”都指泪珠。典故:舜妃娥皇、湘江旧迹已模糊。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泪水洒上湘水边的竹子成斑 窗前亦有千竿竹,竹。天帝被她们感动,封“舜”为湘君,娥皇、女
不识香痕渍也无? 英为湘夫人(湘妃)。在这首诗里,黛玉不惜自比湘妃,在她的内心已将宝玉视同为丈夫,想象宝玉如遭不测,自己也会同娥皇、女英一样殉情。“来报答你对我的真心”。
黛玉体会到了这意思,因此在诗里不惜把自己比作湘妃,以生命作为承诺:“如果你遭遇不测,我也一定为你泪尽而亡,来报答你对我的真心。”
《红楼梦》里,有许多像“诉肺腑”这样的话语,“赠帕”这样的细节值得人一再咀嚼、揣摩。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选择一二玩味一下,一定会有许多乐趣。
8、紫鹃试玉(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如果说,这些交往都只是他们在私下表达爱意,那么,紫鹃试玉就是他们向所有的人宣布他们的爱情。这就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大家也记下回目,自己回去看。这一试不但试出了宝玉视黛玉为生命,也让人看到了黛玉也视宝玉为生命,从此他们不仅在感情上更是结为一体,也更让贾府上上下下的人感受到他们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尾 声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9、黛玉之死(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但是凤姐巧设调包计,让宝玉与宝钗结婚,黛玉得知消息,急得吐血,气息奄奄,魂归离恨天之际,焚稿、撕帕,这些诗稿是她视同为生命的爱情得见证,焚稿、撕帕就为了断了痴情,断了痴情就是断了生命。回答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誓言。
■我们知道,整部《红楼梦》就是以宝黛爱情作为主线,牵出许多世间难得的人和难得的情。而最为难得的就是宝黛的爱情。这段爱情难得在哪里呢?
宝黛爱情的光彩不只是以生命作为承诺,还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在他们初次相会时就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在读西厢时就证实了)。还有(在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封建社会,他们却要求)对爱情执着、用情专一。这样的爱情观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今天都是很难得的。
总结:
我们知道,整部《红楼梦》就是以宝黛爱情作为主线,牵出许多世间难得的人和难得的情。而最为难得的就是宝黛的爱情。这段爱情难得在哪里呢?(师生一起总结)
宝黛爱情的光彩不只是以生命作为承诺,还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在他们初次相会时就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在读西厢时就证实了)。还有(在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封建社会,他们却要求)对爱情执着、用情专一。这样的爱情观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今天都是很难得的。
记得《红楼梦中人》海选时,被选中演宝钗的演员说,其实选宝钗是最容易的,因为她是世俗中的人,最难选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他们是仙人。说得太好了,仙人,不同于世俗中的人,虽然他们的爱情不被现世所容,但在他们的身上汇聚了人类最美好的品德,寄托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最美好的愿望。所以,他们的爱情故事长盛不衰。也许在今天,我们觉得这样的爱情不真实,但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作“经典”就是因为她集中地反映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与理想,我们通过阅读“经典”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充实,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经典”之于我们的意义。
第二篇:《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教案
经典名著大讲堂
走进《红楼梦》之宝黛爱情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宝黛的爱情故事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红楼梦》,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学会通过揣摩人物及诗歌的语言来探寻人物的内在的思想与情感。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揣摩人物及诗歌的语言来探寻人物的内在的思想与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揣摩比较,认识提高。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枉凝眉》曲。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上课,从分析《枉凝眉》的歌词导入: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曲子叫《枉凝眉》。在书中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一支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纯洁又美好。那“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分别指的是谁呢?为什么这么称呼?
1、前世今生
在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今世的相遇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前世的因而有了今世的果。我们都知道:
“木石前盟”。所以,“阆苑仙葩”指的是前身是绛珠仙草的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前身是神瑛侍者的贾宝玉。
因着前世的“奇缘”,他们在人间就演绎了一段以泪报恩的爱情故事。
二、重点解读关于宝黛爱情的重要片断:
为了使我们能对宝黛爱情的了解有一个连贯性,我们就按顺序来读吧。他们的爱情大致分来有这几个阶段,涉及到的主要回目有:
情窦初开
第三回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宝黛初会)第十九回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青梅竹马)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共读西厢)
热 恋
第二十七回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葬花)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诉肺腑)
心心相印
第三十四回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赠帕)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紫鹃试玉)
尾 声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焚稿)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之死)
情 窦 初 开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2、宝黛初会(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让我们回忆先前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我们都知道:
宝黛第一次见面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相见。他们有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这就是“一见钟情”。
接着宝玉送给黛玉一个表字“颦颦”。“颦”是皱眉头的意思,“颦颦”,老皱眉头,心里总有化不开的心事,解不完的心结。这个表字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这表明宝玉在那种心灵感应的启示下,一下子就把握了黛玉性格的特点。一见面就显示出两人在情感上的契合。
接着,他们开始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生活。
3、青梅竹马(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在《红楼梦》里,写到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生活片断不少,但“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写得最为集中。大家记下回目,自己阅读。在这一回里,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他们已经不是平常的兄妹间亲情与友爱的关系了,爱情已经不知不觉在他们各自的心中萌生。
4、共读西厢(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大家很熟悉的回目。贾宝玉和林黛玉偷偷阅读《西厢记》,贾宝玉大胆将自己与黛玉比作书中人物,来向黛玉表明心意。从此,宝黛二人的爱情在各自心 里都明朗起来。通过偷偷阅读《西厢记》,他们都确定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他们爱情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回目的后半回是“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贾宝玉被袭人叫走了,黛玉独自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墙内传出戏文,特别是那句“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触动了黛玉的心,让黛玉细嚼起来,想起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一时间凑聚在一起,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幻灯打出这几句诗文,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诗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林黛玉听了暗自神伤?
明确:这些诗句都表达了怀春的人由自然界的春去花落而引发世事无情的愁思。这里除了表现黛玉对自己不明朗的未来的担忧,怕因此耽误了自己的青春之外,还有,对宝玉的爱在黛玉心中渐渐明朗起来以后,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心不真、不专一。也就是说,黛玉在刚刚意识到情感的美丽动人之后,同时感受到它的短暂易逝,黛玉担心宝玉对自己的爱也像春去花落一样短暂而又无情。
热 恋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5、黛玉葬花(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正是出于这种担忧,于是他们就有了一次次的生气、解释、重归于好,接着在一次次的生气、解释、重归于好中,他们的爱情思想原则逐渐明晰和自觉起来。写得最浓墨重彩也最完整的就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也就是“黛玉葬花”,这是宝黛爱情发展中的一次高潮。
幻灯:黛玉葬花故事情节始末,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以便回答问题。边打幻灯,师边旁白:
黛玉担心宝玉受到贾政的责骂,晚饭后特意到怡红院来看看,却碰到晴雯在里面生气,不给开门;黛玉被关在门外,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说笑,且眼见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来到花冢葬花,宝玉兜了一兜花,准备去葬花。宝玉来到花冢,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宝玉听了不觉恸倒”。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师幻灯呈现《葬花吟》的节选段落。
“葬花吟”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一个代表作,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红学家从这首诗中还能看出了宝黛爱情的结局,甚至贾府最终的遭遇,我们今天不做这样的解读,只解读他们的爱情。这首诗中能看见他们的爱情吗?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呈现一些比较关键的句子。葬 花 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虽然锦衣玉食也不能弥补心灵所受到的伤害以及
内心对
„„ 精神境界的渴求。
独把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这让我们想起“杜鹃啼血”,杜鹃是一个苦情的意象。说
„„ 明她爱得苦。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如果得不到真爱,毋宁死。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教污淖陷渠沟 „„
为什么贾宝玉不开门或者对宝钗好就让林黛玉想到死呢?
这说明林黛玉把爱情和整个生命联系起来,从爱来遭遇生命,又用整个生命来成就爱。她对爱情专一就要求贾宝玉对爱情也要专一。林黛玉所有的忧虑都来自于没有得到宝玉可靠的明确的回答。
所以,林黛玉的爱是以生命相许的爱,至上唯一的爱。(幻灯)以生命相许的爱就要求以生命相许的回答,至上唯一的爱就要求至上唯一的回答。
这是黛玉第一次清楚明白地让宝玉知道她的爱情理想。
6、诉肺腑(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宝玉既然知道了黛玉把爱情和生命等同起来,那么是否就会有以生命相许的、至上唯一的回答呢。让我们一起解读“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师出示幻灯片,演示“诉肺腑”的经过,师旁白解释:
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一片私心地赞扬黛玉,不想这些话被正要进屋的林黛玉听见了,她又惊又喜,又悲又叹。喜于自己眼力不错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于宝玉于众人面前一片私心颂扬自己。但又悲叹既是知己了,为何又来个“金玉”之说,且自己体弱多病恐不能久待„„想着想着又伤心了,正要转身,恰巧遇到宝玉出来看见,道:“怎么又哭了?”说着就要替黛玉擦去眼泪,黛玉忙道:“你要死了,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也就顾不得死活了。”黛玉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了什么‘金’什么麒麟的,可怎么好?”宝玉急了,瞅了半天,才说出三个字:“你放心!”接着又解释:“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 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黛玉一听,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恳切,竟有千言万语却也半个字也不能吐。两人怔了半天,黛玉“咳”的一声,眼泪直流,转身便走。宝玉上前拉住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到:“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说完转身就走。宝玉呆立着,袭人来给他送扇子,他也并未看出是谁,拉着袭人说:“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肺腑之言是从内心吐露的真实之言,我们来看看这几句话,怎么听着几句话? 这几句话打在幻灯上,让学生揣摩其中的含义。
(1)你放心!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不放心”的是什么?黛玉虽与宝玉青梅竹马,但自从来了个宝姐姐,而且这个宝姐姐还带了个金锁,带来一段“金玉良缘”,现在史湘云有金麒麟,宝玉也拾得一个,黛玉担心宝玉因为这些小巧玩物上的撮合与别人又生出一段风流佳事。在封建社会,男子娶三妻四妾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黛玉却要求对感情要专一,她的“不放心”也就来自于宝玉对感情的不专一。
再看这两句话。这在我们看来是很平常的话,但黛玉为什么听了像“轰雷掣电”?说明宝玉的话说到她心里去了,说中了她的心思,因此,黛玉听了就像“轰雷掣电”。而且,黛玉平日总忍不住悲伤,总是那样敏感,都源于“不放心”,她并未向人提起,自己也没有把这些千丝万缕的愁思好好整理一番,更没有像宝玉一样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精确地总结:“不放心。”因此,觉得“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恳切”。这些话道破了黛玉的病根,也可以说是说出了黛玉内心的隐秘。而且这样了解黛玉的话语,也只有像宝玉这样对她处处在意的人才能说得出的。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宝玉能说出这样的话,也说明宝玉对黛玉处处在意,黛玉先前的用心他都知道。这番话实际上是他对黛玉的一种明确的爱情表白,“你放心”这三个字含义丰富,远比“我爱你”来的恳切、有分量。
我们也来看看黛玉回答的这句话。
(2)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
黛玉的这句话,一方面含糊地透露出她也要让宝玉“放心”的意思,一方面我们不要忘记她的身份:贵族小姐。她有她一贯的矜持和骄傲,以及作为女孩子天生的羞涩。所以,初次听到明确的爱情表白时,她只想赶紧抽身走开。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抵得过千言万语,像黛 5 玉这样生性敏感的人一定能听得出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听到这样的话,其它不听也够了。黛玉的确放心了。
我们总是很惋惜黛玉没有听到后面的这两句话,也总是责怪宝玉为什么怔了这么久才说呢?我们来揣摩下面表达得更为热烈的句子:
(3)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宝玉的“病”是什么病?心病。不只是黛玉有心病,宝玉也有,而且宝玉的心病皆因黛玉的心病而起,黛玉的心病怎么治,宝玉的心病也应怎么治,黛玉的心病什么时候好,宝玉的心病也什么时候好。我们能不能这样说:他总是快乐着黛玉的快乐,担心着黛玉的担心。
“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表明宝玉对黛玉的爱情已达到了炽热的程度,不再是青梅竹马时期朦朦胧胧的感情了。
我们怎么知道这就是宝玉的肺腑之言呢?我们看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林妹妹走了,他并未意识到,袭人来到面前,他以为是林妹妹说明他是在忘我的情况下说的,当他发现是袭人站在他的面前时,满脸“涨紫”,非常不好意思。可见这些话不是他随随便便就能说的,这些话都是宝玉在心里说了无数遍,现在终于鼓了莫大的勇气而且还是在忘我的情况下才吐露出来的肺腑之言啊。可见,宝玉对黛玉的爱不同于对其他任何人的喜爱,对黛玉的爱是真诚的、专一的、真正的爱情。
心 心 相 印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7、宝玉赠帕(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得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之后,黛玉的感情便趋于平静,从此她再也不跟宝玉提“金”啊“玉”啊之类。但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和黛玉先后来探望。宝钗先至,亲自送来化瘀散毒的药丸给宝玉疗伤,并有一番说头。黛玉的表现则完全不同,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脸泪光”“气噎喉堵”。病榻上的贾宝玉不顾自己的疼痛假装不疼软语安慰黛玉,还责怪黛玉不爱惜自己,暑气未退就往外跑,万一中暑了怎么办。黛玉却抽噎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播放幻灯:我们总以为这两个人碰到一起,不知有多少话要互相倾诉;出乎意料的是,林黛玉哭了半天,仅仅向贾宝玉说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问:前头宝玉刚刚表扬过黛玉,说她“从不说”仕途经济这样的“混帐话”,现在“从不说”仕途经济这样的“混帐话”的黛玉为什么也劝宝玉“全都改了”呢? 如果不改会有什么后果呢?再次挨打!再次受苦!受更大的苦!黛玉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脸泪光”,还不顾自己的形象来探望宝玉,说明黛玉太在乎宝玉了,在她的心中,宝玉受苦,更甚于自己受苦。所以她违心地劝宝玉屈服。“我不忍心见着你受苦,如果你可以不受这样的苦,哪怕你变换一种行为,只要你的心还是这样,我也愿意接受。”这是汹涌的感情,冲破悲伤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一句话,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这是一句只有林黛玉才能说得出来的话。
宝玉也完全理解黛玉的这种心情,所以这一晚才特意遣晴雯将自己用的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送去给黛玉,黛玉细心揣度体贴出其中的意思来,一时五内沸然,于是在帕上走笔写下以“泪”为主题的三绝句。
但是,为什么是送帕,不是别的?为什么送旧帕子不是新的?为什么送两块,不是一块?为什么让晴雯送?
明确:①先给大家展示一首诗,(展示幻灯)明代冯梦龙所编的《山歌》在当时很有名,其中一首,歌词是这样的:“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因此送帕有相思之意,有宝玉思念黛玉也知道黛玉挂念他的意思。②同时,帕是用来拭泪的,黛玉先前落泪的时候,宝玉总要为她拭泪,现在,宝玉猜想黛玉必定又在房中垂泪。若是平日,自己定要打叠了千般百样的温柔去劝慰,直至回转过来方罢。可偏那一刻身子却动不得。所以送了帕子去,是一股缠绵体贴之意。仿佛在嘱咐颦儿:我在挂念你,我更知道你的眼泪是为我而流的。你哭了,自有我在一旁相伴,为你拭泪。即使我的身子不在,心神却时刻在左右的。
宝玉送帕,不送新,偏送旧;不送一,偏送二,更是大有深意之举。
①旧帕者,“就怕”也。就怕你总不放心,哭坏了身子!②不以新相赠还有一层意思。旧帕子用的日子久些;跟自己也近些。那些新的,不过是些个物件,是任谁都可以送的。而家常的旧手帕带着自己的气息,只有中意的人才可以给的。③且送旧帕暗示黛玉:东西还是旧的好,自己是个恋旧的人,“人不如故”,让黛玉绝了“如今又多了个宝姐姐、云妹妹”之虑。
两条者,一对儿也。暗指宝玉内心希望他们两人能够成双成对,永结同心。
为什么让晴雯送呢?病榻上的宝玉惦记着黛玉,想了个办法把袭人支走。因为按袭人平日里的脾气,她很可能会拿大帽子压宝玉,一番冠冕堂皇的道理加上“我都是为你好”的苦口婆心,十有八九会噎得宝玉没话说。所以宝玉让心思相对单纯,不会另生枝节的晴雯到潇湘馆看看林妹妹。
尚在病榻上的宝玉能为安慰黛玉想得这样仔细,不能不让黛玉感动不已。只两方旧帕子,“却教你知道,我待你之心”。而再题上这三首诗,就更具有定情物之意,这个承诺远胜过“金玉良缘”,因为从意义上来讲,“金玉良缘”是物质上的,而这两方帕子是感情上的,是“金玉良缘”所不能换取的。
黛玉体会出这样的意思,会有怎样的回应呢?我们来读黛玉的诗,看看这三首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播放幻灯: 题帕三绝 其 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空蓄”、“空垂”每日这样无端地哭是为什么?为 暗洒闲抛更向谁? 谁?下文作答:“为君”。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其 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为君整日流泪,枕上袖边难拂拭,那就任由它流淌 镇日无心镇日闲。吧。眼泪是什么?绛珠仙草来人间是来还泪的。泪 枕上袖边难拂拭,就是情,至情:就任由我这样挥洒我的眼泪吧,也 任他点点与斑斑。就是说,就让我这样表达我对你的情感吧。
其 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香痕”都指泪珠。典故:舜妃娥皇、湘江旧迹已模糊。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泪水洒上湘水边的竹子成斑 窗前亦有千竿竹,竹。天帝被她们感动,封“舜”为湘君,娥皇、女
不识香痕渍也无? 英为湘夫人(湘妃)。在这首诗里,黛玉不惜自比湘妃,在她的内心已将宝玉视同为丈夫,想象宝玉如遭不测,自己也会同娥皇、女英一样殉情。“来报答 你对我的真心”。
师边念边解读诗歌。讲到“娥皇、女英”的典故时出示幻灯。
黛玉体会到了这意思,因此在诗里不惜把自己比作湘妃,以生命作为承诺:“如果你遭遇不测,我也一定为你泪尽而亡,来报答你对我的真心。”
《红楼梦》里,有许多像“诉肺腑”这样的话语,“赠帕”这样的细节值得人一再咀嚼、揣摩。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选择一二玩味一下,一定会有许多乐趣。
8、紫鹃试玉(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如果说,这些交往都只是他们在私下表达爱意,那么,紫鹃试玉就是他们向所有的人宣布他们的爱情。这就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大家也记下回目,自己回去看。这一试不但试出了宝玉视黛玉为生命,也让人看到了黛玉也视宝玉为生命,从此他们不仅在感情上更是结为一体,也更让贾府上上下下的人感受到他们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
尾 声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9、黛玉之死(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但是凤姐巧设调包计,让宝玉与宝钗结婚,黛玉得知消息,急得吐血,气息奄奄,魂归离恨天之际,焚稿、撕帕,这些诗稿是她视同为生命的爱情得见证,焚稿、撕帕就为了断了痴情,断了痴情就是断了生命。回答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誓言。
三、总结:
我们知道,整部《红楼梦》就是以宝黛爱情作为主线,牵出许多世间难得的人和难得的情。而最为难得的就是宝黛的爱情。这段爱情难得在哪里呢?(师生一起总结)
宝黛爱情的光彩不只是以生命作为承诺,还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在他们初次相会时就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在读西厢时就证实了)。还有(在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封建社会,他们却要求)对爱情执着、用情专一。这样的爱情观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今天都是很难得的。
记得《红楼梦中人》海选时,被选中演宝钗的演员说,其实选宝钗是最容易的,因为她是世俗中的人,最难选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他们是仙人。说得太好了,仙人,不同于世俗中的人,虽然他们的爱情不被现世所容,但在他们的身上汇聚了人类最美好的品德,寄托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最美好的愿望。所以,他们的爱情故事长盛不衰。也许在今天,我们觉得这样的爱情不真实,但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作“经典”就是因为她集中地反映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与理想,我们通过阅读“经典”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充实,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经典”之于我们的意义。
四、作业:
我们今天从感情发展这条线来看宝黛,大家回去好好阅读原著,找出一些相关的事件或细节归纳宝黛二人的性格。
第三篇: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08级6班
梅琳丽
08060175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红楼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品名著,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读罢此书,除了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哀叹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慨,更多的是这场悲剧所引发的深思,是什么造成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林黛玉作为本书的第一女主人公,秉稀世之俊美,具绝代之姿容,更兼其清新脱俗的气质,才华横溢的诗情,缠绵悱恻的内心,使其一出场便紧扣人心。寄人篱下的特殊身份,使她既敏感多情而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她不具有丰富易感的内心世界,也许她可以在浑沌安宁中度过一生。可正是因为她灵秀明慧的心性和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洞察力,才使她对痛苦的感受也较一般要深刻得多,也强烈得多。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封建堡垒中,她挣扎,她呼喊,她不愿听凭命运的安排,她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爱情。
而贾宝玉作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从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反抗,最终也出家为僧,彻底叛离了封建家庭。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他的民主意识表现得还相当薄弱。生活在富贵乡中,与一群美丽可人的少女为伴,关心她们,照顾她们,这样的“反抗”总不禁对自由爱情心生向往。
作为两人爱情的重要角色,宝钗确实美丽、博学、和平,会做人,但又显得迂腐无趣。薛宝钗虽宽容大度,但也有其虚伪矫情、奉迎讨好的一面。她过生日,贾母因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使贾母非常高兴。而金钏被王夫人逼得投井而死。她说多半是金钏自己失了脚掉下去的,又说她“纵然有这样天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从这一席话足见其冷酷无情,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回中,她为使自己脱身,遂使金蝉脱壳带使人错疑黛玉,虽是一时情急,也足可见其城府极深。凡此种种,尽管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艳冠群芳;“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八面玲珑,在贾府游刃有余,深得上下欢心,她却背离贾宝玉理想中的伴侣越来越远。在众人看来,虽然宝钗嫁给宝玉,却是得到人而没得到心,这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首先,从社会来看,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一直倡导婚姻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其次,从个人性格来看,他们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贾母的威慑,贾政不敢十分管教宝玉,这就使得宝玉能够较少地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从而使他的思想和性格得到自然的发展。他无力改变现实,只是消极地对抗现实,逐渐形成他特异的性格。而黛玉自幼养成“孤独、任性”的性格,且没有接受一般标准的闺阁教育而不谙世故。本来像黛玉这样的少女是极不适宜于寄人篱下的。她自感身世卑贱,唯恐遭人冷落和嫌弃,又难免产生多疑之心。她不
懂得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懂得“随分从时”,自是恃才孤傲,争强好胜。这就形成了她孤独、任性、敏感的特殊性格。一个多情,一个多疑,这种性格无疑是他们各自的弱点。给他们的爱情带来许多不愉快。宝玉本自幼生成“痴病”。何况心中“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他们的爱情表白只是在微妙的行动和诗句中传递,总的来说是不够大胆的。正如书中宝玉那句惊人的爱情宣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去!”却被黛玉当成了戏言,黛玉的眼泪很多都是因误会而流的,彼此缺乏了信任。如此看来,二人的“痴病”也是他们爱情发展的障碍。
第三,从整个家族来看,他们的家庭背景注定了他们的悲剧。林黛玉虽然为贾母所疼爱,但是贾母作为中国房间社会中的一员,家族利益对她来说高于一切,她出于对林黛玉的无奈,对贾宝玉的负责,对家族利益的忠诚,没有成全宝黛也是必然的结局。
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的叛逆,还是像宝钗的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
宝黛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存在爱情的。于是以嫌弃她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琪、芳官、四儿等先后作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像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是封建社会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靠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就连重病将死也无人问津,不经让人悲痛伤感。
最后,从剧情结构来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是命中注定的。《红楼梦》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顽石的幻象——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是与当时社会中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是冥冥中注定的。”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
黛玉和宝玉最终的没有结合,从《红楼梦》的开篇第五回的红楼梦曲,就可以知道宝玉最终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并且脂砚斋也在前文多次作批明说宝玉最后是得宝钗为妻。在元春省亲时,命宝玉作诗时宝钗对宝玉的规劝:“她因不喜玉,才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如果这时不能说这玉就是黛玉,但作者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元春是不喜玉的。发展到后
来元春的态度越发明朗,她所赐的玩物中只有宝玉与宝钗是一样的,而黛玉与其他姐妹相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元春是站在宝钗这一边的。作为贾府的最大政治靠山,元春的意见举足轻重,她对二玉的反对,极有可能是造成二玉爱情悲剧的最大力量。作为常在深宫的妃子,元春是不太有可能知道黛玉与宝玉相厚的情况的,也不会知道黛玉素日的行径,她褒贬皆是从贾府的人口中得知的。放眼贾府,最有这个机会的只有王夫人了。只有她经常有去后宫的机会与空闲,而她作为元春的生母,元春对她的话自然深信不疑。王夫人一生最痛恨的是有人勾引坏了她的宝玉,而二玉流露在外的感情恐怕早已不入她的眼了,何况她又有一个亲外甥女做最佳候选人,为了巩固她自身的地位她自然要弃黛玉而选宝钗了。
木石前盟只是传说,但是却是宝黛爱情的真实写照,他们有缘无分,纵使流干了眼泪,交换了灵魂,付出了生命也没有换来相濡以沫的结局。而是以擦身而过的方式含痕而终,这有力地抨击了扼杀他们爱情命运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制度,深化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意义,丰富了复杂的历史内容,实在让人悲叹,引人深省。
第四篇:《红楼梦》赏析之宝黛钗的悲剧
读书报告演讲稿
《红楼梦》赏析之宝黛钗的悲剧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环卫处的黄立冬,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看《红楼梦》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历经种种磨难,保存至今,并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当然有作者曹雪芹十年著一书,字字珠玑的艰辛。其中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本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腐败淫乱的生活,揭示了封建主义的落后性。又以贾氏家族为中心,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又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为主角。以下是我对该书三大主角的一些浅薄认识。
贾宝玉可谓是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贾氏家族动用一切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他成为封建家庭的接班人、封建社会的拥护者。可是正如他的前身一样,他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像是一颗顽石,桀骜不驯,用自己的意志来对抗整个家族的封建思想。他不愿意读圣贤书,做八股文,亦不喜通过举业进入仕途,也不喜“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搞些“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的应酬。他所乐衷的是寄居于他家族下的那些妙龄女子。为她们涂脂画眉、“理妆”、“换裙”,在内帏厮混。所喜爱的 是被当时专制统治者视为“淫词秽语”而横加禁毁的《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相对于四书五经,这些“真正好文章”让他“若看了连饭都不想吃”。
当然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也是一个“极度的女权保护者”,在当时的社会中充斥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但他却反其道而行,认为是“女尊男卑”。曾经说过: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了;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虽然反叛当时的封建社会,但又拘泥于其中,虽然推崇“女尊男卑”,但却时有对女子动手动脚,崇尚与黛玉的自由恋爱,却在游幻境之后与袭人偷试云雨。对于朝廷也是抱着“受命于天”的思想。在父兄之伦上也谨遵“圣人遗训”。
贾宝玉这种对封建社会介于反和不反之间,于封建主义无疑是大异其趣,所以有人说他是“疯疯癫癫”,父亲骂他是“不肖孽障”,凤姐等人更是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林黛玉可谓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第一等人,作者在文章前首就写了黛玉的前身“绛珠仙子”欲下凡历经磨难偿还赤霞宫神瑛侍者的滴露之恩。古往今来的红学家对于黛玉的怜惜可能还要从她的前身“绛珠仙子”所说的那段话说起: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最后林黛玉也真如前世所言,为宝玉流尽了一生的眼泪。对于林黛玉,我认为她和宝玉一样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年幼丧母又寄人篱下的她内心充满着自卑却骨子里透露出自己的天性—清高。但是她和宝玉一样,也不是完全的叛逆。在扬州随贾雨村读书时,年龄为五岁,自觉的把“敏”改成“密”,以避母亲贾敏的名讳。可以说这体现了黛玉的心思,也表现出伦理纲常的一些思想自小就已经埋藏在她的脑海中了。
而她幼年丧母,早年丧父的原因,使她不得不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活,但是骨子里的清高却改不掉,在这个女卑的时代里,往往害了她,也葬送了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在初入荣国府的时候,她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但是她率直的性格在后来的荣府里,多说的何尝是几句,多行的路何尝是几步。
对于薛宝钗我感觉她是一个活脱脱的“小王熙凤”,唯独与王熙凤相比少的是一份泼辣,敢担当的性格。对于她的描述,曹雪芹用了一段文章: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人心。
从这段话中看似是宝钗完全压倒了黛玉,但是这只是为后文宝钗的虚伪作铺垫。
在薛宝钗扑蝶偶然听到小红在滴翠亭里吐露隐私时,不惜嫁祸林黛玉,使出“金蝉脱壳”之计。有的红学家认为这是宝钗情 急之下胡乱喊出而已,不是存心嫁祸林黛玉。可是我认为当她在这种环境下,无论喊出谁的名字,都是一种自我逃避,在她身上显示着封建道德礼俗的虚伪性。
对于三人的爱情悲剧,我在这里引用恩格斯所说的一段话: 在封建时代,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贾家和薛家日益没落的时候,两大家族的统治者急需通过联姻来维持自己的产业,这是家道中兴的一种方法而已,可以说即使没有薛宝钗存在,宝黛之恋也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仍会有其他家族的千金大小姐来替代宝钗。对于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封建社会中女子“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用第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就足以显示作者对宝钗这一角色的重视。正是由于宝钗这个封建社会数一数二的绝佳女子的出现,深深地冲击了宝黛之恋。
从宝玉这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来说,他是真心的喜欢着他的林妹妹,他与林黛玉的爱情不是单纯的由异性美貌引起的,而是长期接触,在相互一致的思想、情趣的基础上培育而成的。
可以说在贾宝玉厌恶着这个社会的时候,所有人骂他疯癫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只有黛玉一个人表示理解,她和宝玉一起看当时之人所认为的禁书,不鼓励宝玉去考功名,放任宝玉的思想。在宝玉看来只有林妹妹才是懂自己心思的人。
当然黛玉也是喜欢着自己的宝哥哥,可是在不允许自由恋爱的时代,他们的爱情就像黛玉葬花一样,永远埋葬在泥土之中,等待他们的只有腐烂,遗忘。
宝钗对于宝玉是没有什么爱情的成分的,她的出嫁只是为了完成两大家族的联姻。金玉奇缘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把他们的真正意图变成神畏的意志而已。玉钗两人是没有共同思想的,他们一个遵循着封建统治,是封建统治下优秀的傀儡,一个则是向往着自由的爱情,冲破爱情枷锁的勇士,两人是不可融合的。宝钗命运的悲惨结局,不是她不小心所致,也不是靠着万事小心就能加以避免的,而是那个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
宝黛的“木石前缘”是对封建主义的挑战,结局只有失败。宝钗的“金玉奇缘”是封建势力自我添加的说法,结局也只有是不幸。
那个时代,在没有改变上层阶级意志的情况下,一切个别的自我意识变革都只是一种挣扎。
以上是我对《红》书一些浅薄的看法和陋见,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浅谈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论文
目录
目 录:··························1 论文摘要:·························2 关键词:··························2
一、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命运的悲剧·········3
二、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性格的悲剧·········5
(一)、贾宝玉的性格···················5
(二)、林黛玉的性格···················6
(三)、薛宝钗的性格···················7
三、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社会的悲剧·········8
(一)、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8
(二)、当时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9 参考文献:························ 12
论文摘要
《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创作,为我国古代堪称第一的一部奇书,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其艺术造诣之精妙,犹如一座艺术宝库。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读者对作品都有不同看法的现象,对宝、黛、钗三人爱情婚姻悲剧原因的争论,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本文试图从命运、性格和社会的客观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宝、黛、钗三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透过这一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罪恶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不仅是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关键词
《红楼梦》 悲剧 独特性 必然性 仕途经济
社会根源 试论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红楼梦》是曹雪芹用他丰富的生活经济、渊博的学识、辛勤的劳动,以及他那无可比拟的艺术天才所创造出来的一部集中的、完美的、典型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他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表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因此《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名著。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同的读者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大家都认为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这一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重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炫的故事。这一故事最终以悲剧作结,表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个充满悲剧气息的社会。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悲剧既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悲剧。
一、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
古人由于受知识和思想的局限,在遇到自身无法摆脱的痛苦或无法记忆用已有知识去解释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时,就运用丰富发想象力创造了天神,他们用天神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现象,认为天神在支配着人类的命运,人类是不可能和命运相抗争的,古希腊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就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宿命论的思想。我国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焚书*杂说》中谈到为文时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 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1生活中的坎坷不平,恰恰会创造出审美的丰盈,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诉心中之不平”,描写痛苦、孤独、凄凉、悲伤,恰恰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审美满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贫穷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他这种观点就在《红楼梦》的创 3 作中得到体现。尤其以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从而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也带上了这种观点。
传说,女娲炼石以天时炼成了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稽崖青梗峰下。这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原来高十二丈放二十丈的庞然大的,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明莹洁的宝玉摸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它上面镂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 之族,花柳繁华之地,遇来富贵之乡去走了一遭。于是石头城内,荣国府中却生下了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
且看这石头,有补天之寸却不得实现补天之志,并且是唯一被丢弃于 荒之中的一块,偏偏通了灵性,有了感觉,有了灵魂,这痛苦的感觉便愈是深刻。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了顽石的幻想----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是与当时社会中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是冥冥中定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也是作者大力肯定的任务,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有作者早年生活的影子,也渗透了他在后来的经历中对社会学人生的思考。同时在贾宝玉身上,集中体现了新的人生追求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这种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痛苦。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者,是贾家兴旺的希望所在,他本该走一条科举容身之路。但由于他的出身不凡,聪明灵秀,备受贾母的宠爱的“心肝儿”,很少接触为官的父亲,在贾母的庇护下可以比较“自由”成长,没有受到太多的封建礼教统治比较松弛的地方,这样特殊的生活经历,终于使他走上了一条背弃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在社会生活中失去意义。失去归宿的贾宝玉,便把他全部热情倾注于大观园那一群年轻的女性身上,虽然他对大观园里的美丽女性普遍持有一种纯情感和近乎是精神性的爱慕,但只能和他自幼相处、从来不向他进“那些混帐话”的林黛玉才是他的唯一知己。
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的木石前盟时,作者也安排了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神话。只因西方灵 岸上三生石畔,有降珠草一株,时有赤露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降珠草始得久诞岁月。以后„„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归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小,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降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不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2 “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做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
《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现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 4 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因此,《红楼梦》描写宝黛钗三个人的恋爱婚姻悲剧时,也着重突出了造成这一恋爱婚姻悲剧的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静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描写这种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宝黛钗各出身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和伦理观念,道德理想的生成。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演出了一个宝黛钗三人的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生的悲剧,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贾宝玉的性格
贾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 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见第二回)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他们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心,对宝玉“爱如珍宝”。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宝贝,“命根一样”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保持了他纯真天性,爱自己的所爱,恨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平等待人,主张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颇有点“个性”,他本人也尊重个性,要求个人平等自由,个性解放。
宝玉幼年便贪玩好动,七八岁时已是“淘气非常”,这与他从小生活在贾母身边有关。贾用骄纵孙子,“无人敢管”,宝玉虽然怕贾政,但在贾母的庇护下,他仍然能夠較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如果二十三四,贾政叫宝玉去,宝玉吓得“杀死不敢去”,贾母就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贾母年轻时也是贪玩的,年纪大了依然贪玩好动,经常和晚辈玩在一起,并且熟悉戏文小说,对通俗文艺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见第五十四回)。这些都是对宝玉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更不愿意选一条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此外,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 5 与官场中人如贾雨村之流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的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贾宝玉的这种叛逆思想与当时的封建统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有时仅因一些小事。贾政便要将宝玉“填起嘴,着实打死”,“要绳索来勒死”。(第三十三回),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数的,宝玉寻寻觅觅,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他和林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美好。爱不爱谁,贾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要谁做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利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林黛玉的性格
接下来说林黛玉。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可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甲戌本《石头记》的第三十四回目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脂评说“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这正点明了黛玉与贾府发关系和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
林黛玉是一个在比贾宝玉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她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书香之族”的封建官僚家。她家 不盛,门庭单薄,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又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加上体弱多病,是个可怜的人儿,因此其父对她备加宠爱,使她没有像大家闺秀那样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他的影响有限,而且自小便识字读书,广猎群书,其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诗书棋画样样精通,而且具有与当时压抑的封建礼教氛围不触的强烈自主个性。她也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孤苦的身世,强烈的自尊使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一开始就受到心理的压抑,这是与她在贾府的地位有关。然而林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别,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他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强烈的自尊,林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林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气,不仅艰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反倒 加重了别人对他的成见,如此循环往复,情势的发展越来越使她心难受,以致悲从中来,唱出了令人断肠的《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 两不知!”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使正直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作为一个才华四溢、聪敏过人的少女,林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民主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3 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 殉葬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她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从不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林黛玉一人而已。所以“贾宝玉深敬林黛玉。”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这种爱情不是郎才女貌,不是一见钟情,是自然而成。但是林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尚且艰难,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婚姻幸福。因此,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弱小的林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
林黛玉的身世是孤苦飘零的。寄居荣国府的生活,“风刀霜剑”般的封建重压,使这种孤苦飘零的色彩更加浓重。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他遇着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就彼此达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关照对方。他们由青梅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因此,林黛玉把她与贾宝玉的爱情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林黛玉似乎不知道除恋爱之外,人生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生活内容,也看不到恋爱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它把全部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呼吸着咀嚼着这里边的一切,从这里面酿造出自己的思想性格、情绪、嗜好,以及她精巧的语言与优美的诗歌,以后,就在这里消灭了她自己。”④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这是林黛玉在冷酷的人世,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结连理,这是林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第三十二回)而又一往情深去爱,则是林黛玉心志的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
(三)、薛宝钗的性格
与具有叛逆思想的宝黛相反,薛宝钗是封建社会的典范。薛宝钗生于有百万之富,“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一直与势力又世故的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的一举一动对她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宝钗对人对事都自有一套,甚得贾府中人的喜爱,连仆人也喜欢他:“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林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 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第五回)对贾府的统治者,宝钗也常常有意讨好。如第二十三回讲到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时,“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她“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有时“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针线来。日至王夫人处省侯两次,不免又 色陪座闲语半时,园中姐妹也要度时闲语一回。”宝钗的这种种行为自然博得了贾府统治者的欢心。
宝钗作为一个正直豆蔻年华的少女,在和宝玉的接触中自然地产生了爱情。她关心宝玉更盼望他能读书有成,立身扬名。宝钗不仅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还注视他的一举一动,对宝玉身边的人也留心观察。如果二十一回,宝钗来到怡红院,一见到袭人就问:“宝兄弟那里去了?”袭人颇怨气的说:“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功夫!”凭人怎么观,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能够暗 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慢慢的闲言中套问她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可见宝钗关心宝玉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宝钗试图在争取宝玉的同时对他有所改造。因此他不止一次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偏偏宝玉对此很是讨厌,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琼闺修阁中亦染此内,真真有负钟灵 秀之德!”精神上的鸿沟决定着宝钗与宝玉不可能心灵相通。可是宝钗明知如此仍要设法改造宝玉,也优点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其性格中同样有着悲剧的因素。最后,宝钗虽如愿嫁给了宝玉,然而宝玉的心始终不属于她,后竟出家为僧。宝钗的悲剧至此到达顶点。
通过对宝、黛、钗三人的分析,从而知道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以悲剧收场不仅是没有原因的。
三、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社会的悲剧
(一)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宝黛俩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社会深刻性和必然性。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恋爱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恋爱是叛逆者之间的恋爱。这种恋爱实质上是对代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一种勇猛冲击。同时这种恋爱在两个层次上与封 建主义发生矛盾:首先,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俩乃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恋爱。
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出这不是一般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么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
(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红楼梦》开篇阐明:本书无朝代年纪可考,是假借汉唐的假语村言,而将真事隐去。实则描绘的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社会现实。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他的尽头,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学领域的革命,近代民主思想悄然萌发,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民主自由的呼声如黑暗幽谷的一道闪电,寂寞荒野的阵阵雷鸣,振聋发聩,鼓舞人心。新思想的出现和旧世界的消亡,引起了既得利益者的一片恐慌。于是,他们千方百计予以扼杀,一方面强化程朱理学,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以图鱼肉黔首,控制百姓。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在贾府上下看来,贾宝玉如和宝钗结合,他将赢得 9 世俗艳羡和锦绣前程。贾宝玉如和黛玉结合,他将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只能允许贾宝玉和宝钗结合,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小说很有研究价值同时它包含巨大的社会意义。它一方面通过宝黛爱情的悲剧故事,反映贵族判逆者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另一方面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宝黛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将在人类历史上永放光辉。
论文结束语
综上所述,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他们三人共同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剧。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悲剧的命运,只是悲剧的内容各有不同。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贵族中,而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中最大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因此,可以说:《红楼梦》既是一部言情小说,更是一部政治小说。它对君权和吏治、科举与儒学以及佛道的深刻批判,是刺向腐朽世界的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它对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奴婢制度的揭露和讽刺,是为行将就木的封建社会所唱的一曲悲壮的挽歌;它对“女儿”的歌颂、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人的尊严”的肯定,是人类即将进入文明社会的一线希望的曙光。正因为这一线希望的曙光,奠定了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非同凡响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注释:
1. 朱立元 《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105页 2.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出版 265页 3. 陈继征 《红楼梦艺术鉴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出版 67页 4. 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 岳麓书社 1983年版 208页
参考书目:
曾扬华 《红楼梦引论》 山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出版
陈继征 《红楼梦艺术鉴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出版
玉乃求 《红楼梦诗词鉴赏》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