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改革新活力——来自地方基层的中国改革报告(精选)
激发改革新活力——来自地方基层的中国改革报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记者近日在一些地方采访发现,新一轮改革探索正如星星之火在各地燃起,充满活力的基层实践为步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中国改革带来新的经验和启示。
改革“窗口期”,抓住机遇才能破解难题
廖剑镔,26岁,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一名普通公务员。与人们对“公务员”的通常理解不同,他的身份前头多了两个定语:一是“行政执法类”,二是“聘任制”。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意味着他可能一辈子当不了“官”而留在一线执法岗位上;聘任制公务员,则意味着他手里端的不再是“铁饭碗”,而是“瓷饭碗”。
2010年,深圳率先大面积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这个以“中国改革实验场”著称的城市,又在全国公务员改革中吃了“第一只螃蟹”。
谈及改革初衷,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不掩忧患之心:“深圳公务员队伍,危机潜藏已久。在‘官本位’体制和‘铁饭碗’保护下,出现了各种弊病和惰性。拉关系、走后门,潜规则盛行;人浮于事、吃拿卡要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不是抓几个贪官、评几个‘不称职’、上几堂廉政课就能解决的,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基层实践者最先发现问题、寻求对策、积累经验、进而推向全国的历史。此次记者所到之处,基层干部群众对十八大报告关于前进道路上困难和问题的论述深表共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很多矛盾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改革不彻底、不到位造成的。化解矛盾,唯有继续改革。23日记者来到浙江温州时,恰逢备受关注的温州金融改革实施细则当日出台。这个号称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去年由于“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一夜之间沦为金融风险重灾区。今年春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期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等方面先行试验,从根本上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
“原来非常合适的衣服,现在人长大了,不合适了。”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比喻说,“温州模式”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出现问题源于改革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有差距;解决问题,出路还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严峻的外部环境凸显了我国原有发展模式的不足,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当务之急。而基层现状也表明,发展与改革,已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不改革,就难以发展;不深化改革,就无法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改革,已是牵动中国发展的“牛鼻子”。
“不仅必须改,而且可以改。”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看来,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正是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外部倒逼催生了改革动力,内部物质、制度准备已然充分,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为中国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相生。主动出击,抓住了“窗口期”,改革会事半功倍;被动观望,错过了“窗口期”,则将事倍功半,想补课都难。
在全国唯一撤销街道行政层级、实现了区政府直管社区的城市——安徽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这样表述他们的改革决心:“宁肯顶风冒雪积极探路,也不愿被逼到悬崖边上不得不改。”
市场取向,简政放权——深化改革大势所趋
3年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华口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2009年底,华口试点“政社分离”改革,成立了街道直管的居民服务中心,把原来少数人抓为权柄的各类事项,转变为程序化服务。村民办事方便了,程序透明了,沟通顺畅了,历史遗留问题逐一得到化解。2011年,村委会再次换届,为百姓办实事而树立了威信的党员高票当选村主任。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发达的城市到欠发达的乡村,在行政体制、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民生、生态、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记者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创新。而成效明显的改革,大都内含着一种暗合市场精神的价值取向——简政放权,还权于民。
11月22日,江苏首家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落户无锡滨湖区,成为这个省社会管理改革的新亮点。各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成趋势,政府转变职能,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既节省了行政成本,又提升了服务效率。
今年5月,顺德启动“商事登记”改革,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行政方式,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大幅降低民间创业门槛,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改革推行半年来,顺德企业登记数量以月均40%的速度递增,成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的一枝奇葩。
近两年来,浙江嘉善试水“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改革,形成制度:凡重大决策、重点人事安排、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集体决策;重大民生事项,必须开门决策。此举不仅提高了决策水平,而且增进了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减少了因民怨而生的矛盾纠纷。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如何进一步明确政府定位,确定权力边界,已成为多个领域深化改革的关键。
简政不等于减少服务,放权不等于放弃责任。
2009年开始实行的深圳大部制改革,是深圳特区历史上第八次、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政府组成部门由46个减少到31个,撤掉将近三分之一。
不少深圳市民知道这样一个例子:改革前,一辆汽车违规停放,却无法处罚,因为它两个轮子在路面上,两个轮子在便道上。路面归交警管,便道由城管负责,难道两个部门把车子锯成两半来罚吗?
看似荒唐的困境,折射的是“8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式的体制问题。而大部制改革,改掉了政出多门、交叉执法、多头扰民、推诿扯皮的弊端,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打下了基础。“关键不在于人员多少,而在于坐在窗口后面的是公仆还是老爷。”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行政体制改革处处长刘光大一语道出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
冲破阻碍,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和信心
无须讳言,挫折、反复、失败的改革案例不在少数。
公务员改革,有的顺利推进,有的仅仅尝试了一下就停顿不前。大部制改革,有的巩固了成果,有的很快就死灰复燃,冗员再次膨胀。政社分离改革,有的迅速推广到全省,有的迟迟出不了县,甚至出不了镇、出不了村。
“人走政息”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某项改革搞得红红火火,一旦换一任领导,一切又走回老路,曾经的创新成了昙花一现。
在攻坚阶段推进改革,难度不言而喻。社会承受能力、执行的难度、陈旧法律制度的约束,都决定了基层改革者必须具备勇气、魄力和理想主义精神。而最大的改革阻力是现有利益格局的障碍,甚至,只有“革自己的命、削自己的权、减自己的利”才能推进改革。
2010年元旦,深圳在全国率先破冰政企养老双轨制改革,废除公务员退休制度,基本养老与社会保险接轨。阻力是显而易见的:公务员不再坐享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待遇,也需缴纳养老保险,还要补缴一笔不小的数额。谁愿意?
考虑到可操作性,深圳先从新进聘任制公务员改起,循序渐进。同时,对全市4万多名公务员测算了详细数据,做出补偿设计。新制度下养老金可继承、可接转的优势,减轻了人们的担忧。今年,包括原有公务员在内的深圳市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已列入计划。
所有改革都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而打破利益平衡,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再平衡,莽撞冒进不可取,需要的是周详巧妙的改革智慧。
刘光大认为,改革必然会“动一些人的奶酪”,但不能对某个群体造成绝对伤害。比如大部制改革,广东在制订干部安排方案时以人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本身也在改革。与当年相比,今天的改革形势、任务和路径都已发生变化,“推倒重来”式的改革思维不符合时代要求。不变的是,今天同样需要义无反顾的改革精神。
令人欣喜的是,接受采访的多数干部群众对深化改革抱有信心,大家相信改革的阵痛是局部的、短期的,收益却是全局的、长远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锐意改革,中国的未来将打开一片崭新天地。
第二篇: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思考心得体会
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思考心得体会
“十三五”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对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提出新要求,为促进新生事物健康成长、壮大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
创新应该成为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基层应该成为创新最大的动力和源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这就给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我们探索改革创新提供无尽的动力和无穷的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屋建瓴,更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需要激发基层的活力。
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改革创新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层有着最大最有活力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本质就是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也就是常说的“接地气”,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发展创新源泉,人民群众中有最大最深的智慧,要在凝聚群众智慧中提升创新能力,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取经”,激发创新思维,同时,也在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改革需要创造力,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激发这种创造力,就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形成人人思变求变、事事谋求创新的生动局面,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扎根基层、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发挥基层创造创新性,推动十四五改革始终行稳致远。
第三篇: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有感
(篇一)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凝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源源不竭的驱动力。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新生事物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长远看,新生事物往往折射出发展新趋势,孕育着发展新机遇。“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对待新事物新做法,首先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打破思维定式、摆脱陈旧观念,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贵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着力做好鼓励和引导这两篇文章。面对新事物新做法,既要创新管理和服务,营造宽松有利的环境,为探索和创新提供更多助力,也要坚持趋利避害、兴利除弊,守住风险底线,促进有序发展,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基层探索经验,积极推动新生事物健康成长,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篇二)
要不断强化责任追究,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责任”,是对党章基本要求的回归和落实。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要提升自身能力,首先是增强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创新发展的新观念,把为幼儿奉献作为一种职责、一种骄傲、一种追求;
其次是工作能力,任何工作都要思考在前,计划在前,分清轻重缓急以最高的热情对待每项工作。坚持不懈抓好师德建设,创新全面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使宣传工作全面开花,实现宣传效应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从思想上要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学习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工作范围、主要任务,领会精神,把握要义,强化问题导向,推动改革创新。把立足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着力点放在推动工会各项工作上。
思想就是工作的灵魂、工作路线的指南针,解放思想、开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指导和开展我们的工作。结合自身问题,找差距,补短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园方的安排部署上来。认真工作,把工作做细,把幼儿园当做自己的家,哪里需要哪里去,领导安排的工作尽心尽力完成,沉下心、扑下身,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奋发有为的工作干劲,以实实在在的大讨论成果,为幼教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篇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1月2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注重激发基层的改革创新活力,支持开展差别化创新。
一是强化创新意识。改革促发展,创新促跨越,在基层工作中中,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学校发展中如何增量提质,如何打造名校强校,如何平稳适应新中考等发展的重要工作和目标,进一步提升工作标杆,拓宽发展视野。面向全国学习先进经验,借力发力,攻坚突破,在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从上小学到上优质初中,从考上大学到考上重点大学的需求转变中,奋发努力,出力出彩。
二是强化作风意识。我们在工作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的岗位意识、担当意识、进取意识,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干事激情、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骨干教师、岗位标兵的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动,着力打造一支热爱教育、甘于奉献、业务过硬、作风务实、奋发进取的教师队伍。为进步推动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
发展源于改革,创新成就梦想。我们要争做改革创新发展有为的排头兵。
(篇四)
最为党员我们要知道: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是人民的事业,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凝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源源不竭的驱动力。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前进路上艰难险阻不少。特殊时期,更加需要鼓励基层探索实践,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和活力,让新事物、新做法健康成长、发展壮大,为应变局开新局涵养底气、夯实根基。
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贵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着力做好鼓励和引导这两篇文章。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扎根基层、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航船定能始终动力强劲,在劈波斩浪中行稳致远。
(篇五)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这为我们基层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完善制度强化保障。制度是大胆开展工作,创新推进工作的有力保障,没有完善的制度会严重影响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要加强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用人制度,避免出现真正有能力、有才干的人落选,没有才干的人却“在其位不谋其政”,真正做到“良才善用,能者居之”。要健全干部选拨制度,有针对性区分创新者、担当者与实干者等不同对象,允许“犯错”,实施分类容错,为基层干部队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完善容错机制。当前,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实现改革攻坚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各项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敢作敢为,切实担负起推动创新发展、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对那些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所犯下的错误组织要宽容。其目的在于打造宽松环境,激发官员们改革创新的热情,让改革创新者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推进改革,心无旁骛从事创新。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激发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激发党员干部思想解放、锐意进取、敢创敢试,减少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消极因素,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推行减负放权制度。改革最难点就是打破固化利益格局,一些权力之所以放不下去,很大程度在于管理部门惦记着自己的利益。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必须勇于自我革新,把该由基层做的就交给基层,该由用人单位办的就交给用人单位,该由市场运作的就交给市场。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人才适不适用,用人单位最清楚。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障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和挑战。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评价机制的作用,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制度优势。各级部门要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年”各项工作要求,切实制定具体措施,使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等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投入到服务群众、脱贫攻坚、信访维稳、环境保护等真抓实干的工作中去,更好地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中,进而为实现新时期党的历史使命贡献力量
第四篇:激发基层工会活力的调研报告
第一,工会工作人员意识不到位
公司层面上负责工会具体工作由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兼职,同时也没有专门的工会工作人员,而是由综合办公室人员兼职,部分工作人员对工会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工会工作和生产脱节,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工作中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导致工会工作按部就班、停留在表面。甚至相当一部分干部、员工对工会的职能、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工会就是一个“摆设”、一块牌子,是企业的“附属物”,认识上的缺失,导致思想上不能高度重视,使工会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处于走过场、摆样子、无足轻重的状态。
第二,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不够
工会工作人员埋头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深入到基层一线和员工群众中调研不够,对现场生产形势不了解或了解不够,不能根据生产形势地变化,及时调整工会工作,发挥其对生产经营的促进作用。
第三,基层分工会主席工作压力大
由于企业机构精简,基层单位的工会主席基本由基层单位班子成员或党支部书记兼任,这种情况的好处是能提高对工会工作支持的力度。劣势是兼职的分工会主席因其本身的繁重工作,常常分身乏术,无法兼顾好工会工作,甚至个别人会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
业务技能学习,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目的在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促进企业发展积累后劲和内功。二是开展业务交流,提高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活动中,应围绕各部门的工作需要,定期进行有组织的业务技能交流。同时,各部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不定期开展业务研讨、经验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组织技能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在基层生产单位(选矿车间)中,往往一个流程(如浮选、氰化流程)有四班制,班与班之间操作技能、手法都不一样。这对于安全生产、设备维护、指标控制都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一线工人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活动。如: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技术高超的能手现场展示绝招特技、进行技术观摩活动,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举办以各技术工种为比赛主体的技能大赛,选派一些素质高、有悟性的青工,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傅以传、帮、带的形式开展一对一的技术传授活动,与集团公司内部的兄弟单位进行横向联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互学等。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员工的岗位技术水平,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得以完成。
第二、开展载体活动,进一步体现工会组织的亲和力
载体活动的主体是企业职工,工会组织通过开展载体活动,进一步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实现交流,体现互助,成
由于企业基层工会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工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抓好基层工会自身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考评细则》,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迈进。签订目标责任书,下发工作要点,加强检查考核评比表彰,以此推动基层工会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激励基层工会主席不断动脑筋、想办法。
二是强化动态管理。在工会组织管理上,应体现“钢性组织,动态管理”的原则。在当前“三矿合一”进程中,工会组织应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要注重实效,确保“三矿合一”后的“三个稳定”:安全环保稳定、生产经营稳定、职工队伍稳定。因此基层工会组织要从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和自身的定位出发,依法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利,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紧紧团结员工群众,稳定员工队伍,组织员工群众为创建“学习型矿山,争当智能型员工”,促进生产经营、激励员工建功立业搭建舞台,把工会建成“员工之家”,提升工会的感召力。
三是提升工会干部队伍素质。工会干部应“接地气”,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把员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调研的重点,积极反映员工群众合情、合理、合法的意见和建议,做好领导与员
-工的沟通桥梁。
四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实现安全和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基层工会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营造轻松闲适氛围,增进员工沟通,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总之,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工会工作,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工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实现职工的成才与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和实现。
2015年4月3日
单位名称:安徽铜陵铜冠黄狮涝金矿有限责任公司 执笔人: 谢信宏
通讯地址: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金华村铜冠黄狮涝金矿有限责任公司 邮编:244000
第五篇:学习深改委第十六次全体会议精神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心得体会
学习深改 委第十六次全体会议精神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心得 体会月 2 日,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要注重激发基层的改革创新活力,支持开展差别化创新。
当前,改革在顶层设计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大盘子。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基层党员干部要切实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勇当新时代的“开拓者”,拿出真抓的实劲、善抓的巧劲、长抓的韧劲,推进基层改革创新工作落地见效。
不忘初心使命,改革创新务必“心连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基层改革创新是为了让基层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基层干部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改革创新工作的标准,始终与基层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基层学习,拜群众为师,集思广益,真正研究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让改革创新举措符合群众期盼,让改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群众。
突出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理应“点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基层改革创新要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基层党员干部要结合实际,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找准上级政策与基层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不搞“一刀切”,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下发几个华而不实的文件,出台一些虚头巴脑的举措,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工作落实的“痛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追本溯源,寻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症下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推动各项工作平稳落地,让上级政策在基层更好地落地开花。
坚持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必须“实打实”。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之业;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要把稳方向、全力攻坚。不论是顶层设计,还是统筹推进,抑或是督促问效,都要做到“干”字为先、“实”字托底。在基层改革创新工作中,基层党员干部要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真抓实干,在部署中出实
招,在工作中办实事,在落实中见实效,杜绝“喊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更多精力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摒弃面子工程,杜绝“出虚招”“玩套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抓到底,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最终让群众满意、让领导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