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卓绝古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两千四百七十六)。从篇幅的宏阔看,是我国古典诗歌少有的。《离骚》这篇不朽之作,震古烁今,光照日月,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以至世界诗歌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而且具有“永久魅力”(马克思语)的伟大篇章。
第一节《离骚》释义与写作时期
1、“离骚”释义:A、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B、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C、王逸:“离,别也;骚,愁也。”;D、项安世等:认为离骚是楚地方言;E、游国恩:离骚是楚曲名。--综合各种主张,我们认为,司马迁和王逸释“离骚”为别忧或别愁,还是符合全诗实际的思想内容的。“离”意味着离朝,离宗,离国,离开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最有效的机会,“骚”是愁,是失望,是痛心,是煎熬,是理想无法实现的痛楚,是寻求出路的激越,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
2、写作时期:《离骚》的写作年代,有人认为是楚怀王当朝屈原任左徒时,有人认为是在顷襄王朝屈原被流放江南时,这两种观点都不准确。我们从作品本身考察,可以看到诗中主要写的是他早年急于报国的心情和被楚王疏远后的苦闷,并未言及楚怀王晚期秦楚交兵,怀王客死等事实,更未写到自己被流放的遭际。诗中说“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不同于“流放”,它带有因失望而主动离开的意思,是一种抉择,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期冀。所以,《离骚》的创作应是在诗人遭谗被疏,“自疏”即流浪于汉北之时。
第二节《离骚》的“忠怨”之情与爱国精神
《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一、“忠怨”之情:《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二、爱国精神:《离骚》的爱国精神表现为五个方面:
1、表现为伟大的献身精神,在“楚才晋用”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在《离骚》充分表达了他与祖国共命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他甚至要以以身殉国的古人为榜样,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伟大壮烈的献身精神,是足以令人闻之落泪的。
2、表现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离骚》中,诗人三番五次的痛斥“偷乐的党人”,对他们的贪婪竞进,兴心嫉妒,背绳墨以追曲,对他们祸国殃民的丑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3、表现为执着的宗君精神:虽然诗人的悲剧命运源自于“王怒而疏屈平”,但屈原始终以高度的宗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对楚怀王竭忠尽志,诗人反复宣称他对祖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存君兴国是自己的天职。
4、表现为不懈的求索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充分表现了诗人为自己为国家不懈地寻找出路的探索精神。
5、表现为严格的自律精神,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在《离骚》中,诗人无数次面对离开自己的国家,“何所独无芳草兮”,诗人也一度产生了“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宇”的念头,但他始终不能割舍自己对宗族对国家的无比深厚的情感。
三、“美政”理想:“美政”理想是《离骚》中重要的内容,它是《离骚》成为“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伟大政治理想的集中表现,美政理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举贤授能:举贤授能上针对当时旧贵族把持政权,骄奢淫逸,卖国误国的行为而发的,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不分亲疏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在诗中,诗人多次以历史为例说明只要能不拘一格的选用贤能,就能使政治清明,国家富强。
2、修明法度:所谓修明法度,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要“循绳墨而不颇”,即不得骄纵乱法,胡作非为。诗人希望楚王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因“夏(极)康娱以自纵”和“纵欲而不忍”而造成王朝破败的覆辙。
3、俨而祗敬:俨,即严肃;祗敬,即恭敬谨慎。诗人借向重华陈词的机会表述了一个带根本性的政治观念,即带有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皇天是没有什么偏私的,他要观察人们的德行而决定辅佐的对象,只有思想圣明而德行茂美的人,才能享有天下。
四、《离骚》的抒情结构: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只分为前后两部分,是很难有效把握她的博大精深的内容的;分为三部分也使各部分不够均衡。所以,分为五部分则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思路和创意:(注:除最后一节例外,其它部分每四句为一节)
A、从开头第一节“帝高阳之苗裔兮”到第五节“恐美人之迟暮”共五节为第一部分: 诗人自叙身世:《离骚》从一开始就弥漫着浓烈的色彩,屈原不无自豪的自命是神话传说里太阳神高阳大帝颛顼的后代,因而也就具备了太阳般光辉、崇高、公正、威严、堂皇、伟大、壮美等多种非凡品格。虽然自己的出生就有了神奇的禀赋,但自己并不满足,还要分秒必争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修养。
B、从第六节“不抚壮而弃秽兮”到第三十二节“岂余心之可惩”共二十七节为第二部分:
奋斗失败与反思--诗人回顾了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而不断奋斗,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心路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波动,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思想处于激烈动荡状态的真实表白。
诗人首先以史为鉴强烈的表明自己希望能够充分施展才华,把楚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但他所面对的现实实在是太凶险了:“党人偷乐”,“令修数化”,“士人(众芳)芜秽”,“小人(众)竟进贪婪”,只有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依然保持着圣洁与纯美,真可谓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怎能不产生一系列的消极的情感:他“太息”,哀民生之多艰,他“怨”灵修(最高统治者)的“浩荡”,他以“背绳墨以追曲”为耻,他叹息自己的“穷困”,他甚至有些“悔悟”“相道之不察”,他要“退修初服”,只好独善其身了。
C、从第三十三节“女媭之婵媛兮”到第六十四节“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共三十二节为第三部分:
一次陈词二次飞行三次求女:表现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不懈的求索精神。一次陈词:首先,写道自己的追随者“女媭”对自己固守节操,不肯随俗的嗔怪,却激起了他对伟大理想目标更加强烈的追求。诗人借幻想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向自己最崇拜的已死去上千年的远古圣贤重华,深情地(几乎是声泪俱下)倾诉了自己在现实中没有知音的政治理想,和自己面临的“阽余身之危死”险恶处境。二次飞行:然后,诗人巡行天上,现实中的“屈心而抑志”强烈的刺激了主体意志的高扬,诗人仿佛真的太阳神的儿子,他让为太阳驾车的“羲和”“弥节”,开始了天马行空般的飞行:这是多么华丽壮观,神奇非凡的飞行啊!太阳神的儿子驾御着太阳车漫游天宇,四个白色无角飞龙飞腾拉动,搭乘着象征永生不死的凤凰鸟,在太阳沐浴的地方饮马,在太阳出生的的大树下休憩。折若木拂扫太阳表面的灰尘,使之明亮,不让它沉落。命令月神的御者在前面作向导,派遣风神随后造势。风鸟在前面作侍卫,雷神在后面作后勤。飘风追随环绕,云霓闪烁着彩色的光芒迎接„„这是多么奇妙绝伦的情境!这是美感与灵感的以天宇作舞台的空间舞蹈史诗,这是诗人人性力量的腾扬与欢畅,也是审美的极至和情绪的迷狂,即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这次浪漫的飞行最终因“帝阍”的闭关而不得不接受悲剧的命运。于是又开始了以求“美人”的第二次飞行:即三次寻求理想美人的飞行。诗人对“美女”的迷恋,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暗喻他对君王的依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诗人的伟大。其实伟大的男性,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绿色天地,这片天地是留给与其相配的绝世“美女”的,为此,他可以不惜代价的上下求索,尤其在他正处于失败的逆境中时,这“美女”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她的完美无缺,美伦美焕,美艳射人。《诗经·卫风·硕人》,宋玉,曹植,苏轼等都进行了刻画。可是,诗人屈原尽管有着超凡的审美激情,有着超凡的神力,但始终也不能找倒,宓妃的美貌尽管令诗人无比眷恋,但她的“无礼”,使她和“有娀”美人及“有虞”二姚一样都不能成为占据诗人心灵绿色空间的理想美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引起了多少代人的强烈共振。屈原的这一悲剧和“浮士德”的求美悲剧有着同样的审美价值。
D、从第六十五节“索藑茅以莛篿兮”到第九十二节“蜷局顾而不行”共二十八节为第四部分:两次问卜一次飞行:表现了诗人在去与留的问题上激烈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无比深厚的感情。如果说之前的就重华陈词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的话,那么灵氛的“吉占”“两美必合”“孰求美而释汝”则是完全的他人认同,这对诗人本来是最需要的,但是它的真正实现要以“何怀乎故宇”为代价,难怪诗人“心犹豫而狐疑”,又开始了第二次对巫咸的问卜。在倾听了巫咸与灵氛略同的“英雄所见”之后,诗人再次省视了自己的处境,产生了一种“义无返顾”的冲动,于是开始了最后一次飞行。这是诗人最后一次飞行,天境界更加壮阔,气势更加辉宏,时空的转换更加博大和自由,屯车千乘,八龙驾御,云旗委蛇,乐舞相伴,极尽帝王之排场,赢得了至尊之神的礼遇。其幻想的奇绝,激情的迸发,实在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望之兴叹”。诗人自己似乎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获得了,找倒了,感悟了最高的最神秘的美,在自己构造的神话世界里沉醉着,但当“临夫旧乡”时,诗人一下子就从曼妙的高高的想象空间跌回到现实中,自己又如何能够抛弃深情的祖国,不顾多灾多难的人民!
E、最后一节“乱曰:已矣哉!”为第五部分:绝望的归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读来令人无比悲怆。它深深的表明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与他的崇高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达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不仅有力地收束了全诗,也使全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使全诗表达的如长江大河般的奔涌感情,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综上,AB一般构成《离骚》的第一部分,CDE构成第二部分。前半部分用接近现实主义的的手法展现了所处的悲剧性处境和自己抗争与彷徨的心路历程,而第二部分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的幻想世界,展现了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也不失为一部饱含血泪的现实主义杰作,但还无法成为象现在这样具有浪漫主义的永恒魅力;而如果只有第二部分没有第一部分,那么《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底蕴就会显得单薄,就会缺乏象现在这样主题的深刻性与含蓄性和明确性。
第三节《离骚》的美学内涵与艺术世界
1、《离骚》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我们在《离骚》中可以“约会”到那些类型的美)
(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呈现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在美政政治理想,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革新政治,由出国统一中国)以及悲壮的无悔的献身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无比崇高的人格美和光照日月的形象美。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创美;屈原对自己坚持斗争的悲剧后果有着清醒的估计和预知,但他仍然作了“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抉择。为此,他承受了超出想象的人生痛苦和悲剧,甚至最终以自沉结束生命。但洋溢在《离骚》的感情既不是绝望的悲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哀,而是“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怆美,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美。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建构的奇丽美:《离骚》中的三个艺术世界,即炫神夺目的神话世界、活跃这无数先贤圣哲的往古世界和芳馨四溢、绚丽多姿的香草美人世界,它们各呈奇观,共同建构了《离骚》艺术世界的奇丽美,强烈的唤起读者一种超尘绝世,璀璨四射,目不暇接的审美体验。
2、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诗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在《离骚》中,屈原为了为自己的三次神话性飞行壮行,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大量古代神话传说的运用,已经完全不受故事原创的束缚,更不是动作一般意义上的典故,神话中的神灵和神物,是作为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形象有情有意地参与着诗人对天国的飞游,这表明它已服从于一个全新的不断求索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部分。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是指:上叩帝阍天庭游,三次求女时空游,欲去还留昆仑游。三次飞行游览的描写,构成了《离骚》神奇壮观,瑰丽多彩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世界的主体舞台,寄寓了诗人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忠君爱国之情。
3、《离骚》—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屈原借对往古尧舜及三后(禹汤文武)的清明政治,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俨而祗敬”的“美政”的高度赞美,为统治者的政治革新树立了榜样;二是通过对桀纣等因“猖披”“康娱自纵”“淫游”“乱流”等而失国的历史的回顾,对楚国君臣提出了庄严的警告,告戒他们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三是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表达了对君王眷顾自己的期待,表明了自己正如古代贤臣一般的英才,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四是深刻表明了诗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可以成为裁决真理性主张的标准,显示了诗人朴素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和真理观。
4、《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在把君王数化,群僚竟进,世风昏暗,英才失节等等看成是“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的思想基础上,诗人经过创意性的构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百花齐放,香飘万里的香花美草世界,《离骚》中把这些缤纷的香花美草作为诗人内在审美世界的外化,作为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形象化,诗人正是以披香带惠,餐英饮露比喻自己道德的自修和人格之高洁。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让我们如睹诗人崇高圣洁之美姿,如闻诗人超凡之德艺之芳馨。《离骚》中的这种表现手法远远超越了《诗经》将得体的服饰仪容本身作为一种美,作为内在美的外在显示和通过人物的外在打扮,礼仪容止的描写抒情,塑造人物形象创作模式,构成了奇异幻美和绚丽多姿的积极浪漫主义审美唤情结构。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遭嫉、苦峦与追求。屈原将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的心理来刻画,就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这不失为一种睿智的解释,但其实也证明象屈原这样一位伟大的男性,在他的内心深处审美地珍藏着一个绿色天地,这片天地是留给与其相配的绝世“美女”的,为此,他可以不惜代价的上下求索,尤其在他正处于失败的逆境中时,对这“美女”的渴望就更加强烈和更加痴迷,而这“美女”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她的美伦美焕,美艳射人,完美无瑕。这便是人性的审美证明。
5、《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写实;《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离骚》的比兴把物的某些审美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融,物中寓情,见物知人,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境界的审美扩张力。在《离骚》中,诗人把香花美草,佳木奇林,男女情爱等本身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融为一体,以此美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使全诗更加绚美奇丽,光彩照人。在《离骚》中,诗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比兴传统,并把它发展成为以香花美草,男女情思为象征和载体的一个形象五彩斑斓,情致缠绵悱恻的香草美人世界,不仅衬托了诗人美的人格、美的心灵,而且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取之不尽,赏之不竭的具有永恒魅力的审美世界。这不仅是《离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也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无法企及的伟大贡献。
第四章 情理兼备长篇咏史诗《天问》
(四言诘问体咏史长诗)
第一节《天问》释义与主旨
1、《天问》定位:古今中外罕见的四言诘问(抒情)体长篇咏史诗。
《天问》是伟大诗人屈原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全诗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五百多字,全部采用问句体写成。从邃古之初,宇宙洪荒问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古往今来一直被推许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也是楚辞中最为难解之作。
2、“天问”释义:王逸认为《天问》写作缘起是屈原放逐(汉北),见楚国先王宗庙和公卿祠堂,画有天地山川神灵,以及贤圣诡怪之物事,因而题书其壁,诘而问之,虽成此诗。所谓“天问”,即问天,向天发问的意思。——根据古、今人考证,王逸的说法是可信的。咏史诗为何取名《天问》呢?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天”,是无所不包的,既包括自然,也包括人事,又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所以,“天问”就是仰天而问,就是在自然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探究天道的问题。
3、《天问》主旨:古近今人的三种解释:一是抒愤说(王逸),诗人含怨,表达了一种“痛极呼天”的沉痛;二是诘问说(戴震),《天问》所问的问题是天地间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曲学异端”进行诘难,从而批评旧说,追求正确说明的意思;三是究理讽谏说(王夫之),在王夫之看来,屈原以为历史总是“有道而兴,无道而丧”,因此,以古为鉴,讽谏楚王,是《天问》的主旨。我们认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把《天问》看作是屈原仅次于《离骚》的伟大作品而且“悲其志”:其志何在?这显然是指屈原呈现在这首宏篇巨制中对真理的大胆探求精神,特别是诗人那种企图通过探寻历代兴亡之故,以为楚鉴的苦心孤诣和一片爱国情怀。这正是《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继续,是“皇舆之败绩”之隐忧的深化。
第二节《天问》的内容与结构层次
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一般认为《天问》一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实际上,《天问》总体应该分四个部分:即问天,问地,问人,问现实。
1、问天:即对天体以及日月星辰等诸天象的发问:
诗人首先对宇宙的始源问题,进行发问,诗人以反问的口吻分别提出问题,其中既含有哲理的推测,又表现出一种睿智而穷究底里的理性气势;其二又对宇宙结构、天体运行进行发问,天有九重,谁有如此神功营造?天若有盖,怎样维系而不坠?八柱擎天,其位在那?地倾东南是怎么回事?其三对日月星辰的布局于运行变化进行发问,问太阳,问月亮,问风,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光怪陆离的古神话世界。
2、问地:首先用了很长篇幅就鲧禹治水,重建大地这桩惊天动地的人类伟业进行发问,除了表现出某些不解和怀疑外,更是通过发问把这一故事传说中的神奇伟功一一写出,再现了古人在战胜自然灾害中曲折艰难的历程;然后诗人又针对古老传说中关于大地四方的许多奇闻异说进行一一发问,神人聚居的悬圃位在何处?哪里冬暖夏凉,哪里石树成林,哪里怪兽能语?哪里有不死之人?“一蛇吞象”又是怎么回事?这些发问不仅显示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而且表现了强烈的怀疑求实精神,不仅具有哲理意义,又具有文学性。
3、问人事:“问人”是诗人在长诗的后半部分,用如椽巨笔,开始由鸿蒙蛮荒的神话时代转向对人间历史的发问。首先,诗人对夏王朝的兴衰起伏,以至最后被尚汤所灭,作了一连串发问。在这些发问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历史,夏后启作为大禹的儿子,从既定的禅位接班人伯意那里巧夺了权力而拥有了夏国,但他由于偷天乐枕于享乐被后羿代替,后羿却因贪于女色,迷恋田猎遭寒浞暗算,寒浞儿子浇因淫乱与嫂私通被少康杀死,夏桀更是因为宠幸妹嬉被成汤流放。其二,在对殷商的发问中,我们可以得知,商的兴盛得益于商汤诚求伊尹的辅佐,而殷纣的覆亡则是因为拒谏饰非,刚愎自用,迷恋女色(妲己),残害忠良,任用小人。其三,在对周朝的发问中,诗人同样告诉我们,周族能够取得伐纣的胜利,是因为得到贤臣吕望的辅佐,周昭王的船沉不返,是因为溺于玩好,至于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则是因为宠幸美女褒姒而使朝政昏乱,最终被犬戎所杀。——诗人对历代兴衰存亡的诘问,特别集中在亡国败身之君的陈述上,因为诗人从中发现,一个有位者或一个王朝的衰亡,不外是杀害贤良,枕于游乐,溺于女色,这些祸身亡国之由,正是诗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4、问现实:诗人写长诗《天问》,其思想感情之所系,最终还是在现实,是在楚国。当诗人眼见楚王朝君昏臣暗,国事日蹙,日暮西山,江河日下,大厦将倾。他独立于苍茫大地之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诗人看来,历代兴亡之迹,历历可鉴,可他所尽忠的楚王,却如此倒行逆施,毫无醒悟。他失望的感到,他的喋喋不休又有谁来听呢?但在极端忧苦矛盾的心情下,诗人仍对君国表露出一片忠贞拳拳之心。
总之,诗人是借对宇宙自然之演化和人间历史之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第三节《天问》的独特形式与文学价值
《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问》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特的通篇诘问体整体结构模式;全诗由一曰字领起,一连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由宇宙的形成,问到天文星象、地理变迁、万物变易,再问到夏、商、周的史事,以及各种神话传说等等。在类似的提问中诗人有意只问不答,或者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在问题的提出或提法上,诗人明显的表现出对一些穿凿附会的旧说和传统的观念的大胆怀疑和批评精神,显示出诗人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在宇宙天地以及自然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诘问中,屈原比较充分的表现了他的天道观念和认识论观点,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观念;在对历史神话传说的诘问中,诗人进一步升华了已经表达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举贤授能则国兴,淫乐任小则国亡,天命不可信,治乱在人为等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天问》又是诗人诗意的思,诗意的问,诗意的怀疑,诗意的否定,诗人并不奢望清晰的科学答案和严密的逻辑结论。诗人《天问》中表现了诗人政治的失意和忧愤不平。在《天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满怀爱国热情和君国家邦的强烈忧患意识,历尽坎坷而又报国无门的老人,仰视苍天,激愤而问,嘘唏而叹的情景。所以,《天问》的性质和成就,不只是理性的陈词,而是理性的思考和强烈的感情相结合,两相交融,铸造了这篇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长诗。
(3)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天问》这篇长达三百七十六行的咏史诗全部由问句构成,显示了巨大的创造性。《天问》是屈原所有作品中唯一不用“兮”字调的,但它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使全诗诗句错落有致,疾徐相间,而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在句式上,《天问》以四言为主干,但也有四分之一的句子,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平填了错落之美。《天问》在问式上,有一句一问,两句一问,四句一问问式的错综变化,读来不仅急徐回环,而且气脉贯通。《天问》的文学价值:《天问》作为一首四言诘问体咏史长诗,是一首以咏史为内容,史论兼备,情理相融的作品。而它在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是绝无仅有。从体制的宏伟,风格的雄奇说,在屈原的作品中,《天问》可以与《离骚》并驾,若鸟之双翼,若车之两轮;而其形式的奇特,结体的新颖,语气的奇崛,可以说更比《离骚》有过之而无不及。《天问》无论就其主旨看,还是从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以至动人的艺术效果来看,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篇美文;它与长诗一样,也是一篇表达诗人理想,蕴涵炽热感情的优异诗作。
第二篇: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者视角上被政治化了的诗歌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者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 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 “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古典诗歌的对偶 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树林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50
年代的长篇小说
“
三红一创
”
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
(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
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
1949
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 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
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
《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
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
七月派
” 的诗歌领袖是胡风;
“
九叶派
” 的诗歌领袖是穆旦,“
九叶派
”
又称
“
中国新诗派
”。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
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
“
楼梯体
”。
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
“
楼梯体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
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
“
六经注我”
。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
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
(《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
手抄本小说
”
《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22、50、60
年代,“
传记式结构
” 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
“
就那么回事
” 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
现象、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杨朔
B、秦牧
C、刘白羽
D、周涛、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
“
问题小说
”
特征的作品是(A)。
A、《
“
锻炼锻炼
”
》
B、《小二黑结婚》
C、《三里湾》
D、《套不住的手》、创作于
“
文革
”
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郭路生的《相信未来》、在第一批的“
八个样板戏
”
中,唯一的一个
“
交响音乐
”
是(C)。
A、《红灯记》
B、《白毛女》
C、《沙家浜》
D、《龙江颂》
6、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A)。
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 的是(D)。
A、新写实小说
B、寻根小说
C、新历史小说
D、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1、“
三突出
”
“
三突出
”
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
要英雄人物。
2、“
三红一创
”
《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
青)。、干预文学
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四、简答题
1、十七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
“
三红一创
”
()纪实性的品格。
()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
用
“
楼梯体
”
。、《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主题: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
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他动摇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
之间:
一方面自私,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第三篇:秦宏伟重点班周考第五次政治
重点班周考题:文化综合测试(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设立“文化遗产日”,就是要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2.元朝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以艺术的形式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③富春江的自然美是一种文化 ④《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3.“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优秀文化推动政治进步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以经济为基础
4.下列选项中“基础”一词用得正确的是()①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是基础 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实践是基础 ③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世界性是基础 ④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继承是基础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
A.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发展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增加教育支出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D.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6.2012年6月18日14时许,在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取得完美成功,这无疑为我国航天史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这反映了()A.我国的航天技术已领先于世界水平B.我们的民族力量是巨大的 C.文化促进了经济、政治的发展 D.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7.(2012·保定模拟)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A.②③ C.①③
B.①② D.①④
8.中华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下列周杰伦的歌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街灯下的橱窗,有一种落寞的温暖;吐气在玻璃上,画着你的模样 B.巷口甩尾甩开了过去的熟悉,照后镜的你比脑海清晰
C.我虽然是个牛仔,在酒吧只点牛奶;为什么不喝啤酒,因为啤酒伤身体 D.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9.“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网络语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①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火炬 A.②④ C.③④
B.①② D.①③
10.“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清朝李静山这首《节令门·端阳》说明()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③④ D.①②
11.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干脆,像北方小伙子的情,热烈如焰。关于雨的描写()A.说明地方的自然特色决定了地方的文化特色 B.借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说明了文化差异 C.文化的多样性是很难交流和传播的 D.文化差异是不存在的
12.世界气象组织规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命名由该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我国提供了龙王、悟空、玉兔、杜鹃、海棠等10个名字。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或者寓意,其中有6个名字来自我国的神话传说。从我国提供的台风名称可以看出()A.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D.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全体人民不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学有所教”。据此回答13~14题。
13.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③④ C.③④
B.②③④ D.④
14.“学有所教”的提法与我国古时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④必须重视所有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
A.①②③ C.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②④
15.漫画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但漫画之意不在于画本身,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简略的笔触对社会上某些行为或人进行或批评、或讽刺,以警示世人。由此可见()A.漫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文化创新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D.文化创新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16.俗语说:“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A.竞争性 C.封闭性
B.包容性 D.灵活性
17.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66处,其中,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等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反映出()A.文化只有是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 B.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 C.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的代表 D.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18.面对天灾,各族群众患难与共,守望相助,以爱心、力量和坚强,全力开展救援和重建,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材料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有()①团结统一 ②爱好和平③勤劳勇敢 ④自强不息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19.2012年9月第九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间,某班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宣传委员让同学们从《时事》杂志中查找了下列资料。你认为适合使用的有()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圆满落幕 ②实施“中国未成年人网络工程”,推动青少年文明上网
③抢救保存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启动 ④“学习英雄少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主题教育在各地开展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20.漫画《不能让中国新生代姓“西”!》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A.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保守的因素 B.我国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C.在经济全球化中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D.外来文化是腐朽、落后的文化我们不能盲目借鉴和吸收
21.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A.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B.发挥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 C.着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提升文化竞争力
十七大以来,各地扫黄打非部门每年都要开展一项专题行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非法出版物和清除网上有害信息,如2011年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2012年打击非法出版物专项行动等。据此回答22~23题。
22.各地扫黄打非部门通过强化日常监管和开展专项行动,收缴了一批非法出版物,屏蔽删除了一批网上有害信息,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关闭了一批违法违规网站,摧毁了一批地下销售网络,惩治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有力营造了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这表明()A.发展大众文化必须提倡多样化原则 B.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C.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适应 23.开展文化市场整治行动()①能根除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影响 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24.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25.淮北市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推进道德素质工程,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好书传递”等主题活动,不断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这表明()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影响人和塑造人的功能 ③思想道德建设应该立足实践,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④传统美德的弘扬与传承具有时代意义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意义。
27.各类大型活动的理念与口号在表达组织者对活动的愿望和祝福的同时,也具有国际性、新颖性、互动性、亲和力、感召力等特征。某校高二(6)班学生对此进行了探究,并搜集到以下信息:
材料一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推广宣传口号——“英国,有你参与 ”。伦敦奥运会目前的宣传主题是“游伦敦,看世界”,背后的理念就是“在伦敦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
材料二 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14年将在中国南京市举行。申办宗旨为“让青年走进奥运,让奥运拥抱青年”。理念与口号——“与青奥共成长”
材料三 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将于2014年6月13日至7月13日在巴西举行。巴西世界杯的口号——“承载1亿8千万巴西人的心”。
有人认为各类大型活动理念与口号的提炼与确定,就是一次文化元素的创新。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应怎样实现文化元素的创新?
28.2012年7月5日上午,纪念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暨浙东区党委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杭州举行。会议指出,要大力弘扬革命先烈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坚定理想信念,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切实担负起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历史重任。
在会后发言中,有人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发扬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请你对此观点作简要评析。
29.2012年8月23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学雷锋 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濮阳市举行。部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好人与千余名现场观众共同感受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据了解,自2008年5月以来,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四年来,各地群众推荐出了大量事迹感人的“身边好人”,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4 388位“身边好人”上榜,其中河南有353人荣登榜单,位居全国前列。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为什么要主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2)上述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何道德启示?
(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身体力行。请你为同学们策划一个行动方案。
重点班周考题:文化综合测试(一)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A[解析]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C、D三项说法都不正确,只有A项表述正确。
2、[答案] D[解析]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③不选;答案为D。
3、[答案] B[解析] “民主”属于政治范畴,故材料体现了B。A、D与材料无关,C说法错误。
4、[答案] D[解析] 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是基础,①错误。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世界性是基础,说法也不正确。排除①③选D。
5、[答案] B[解析] 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B符合题意。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A错误;C、D与题意不符。
6、[答案] D[解析] A、C两项说法都不正确,B材料不体现。
7、[答案] C[解析]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素养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等逐步培养出来的,③要选。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①要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实质,也没有体现具体的文化现象,②④不选。故选C。
8、[答案] D[解析] 青花瓷穿越千年历史,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文化深远持久的特点。A、B、C都不体现文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9、[答案] C[解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的是赞美孔子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如果没有孔子,漫漫历史就如同无边的黑夜,由此可见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与题意无关。
10、[答案] C[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错误,排除。①③④均合题意。
11、[答案] B[解析] 地方的自然特色能影响地方的文化特色不能说决定,A错误。C、D表述本身也不正确。
12、[答案] C[解析] 我国提供的台风名字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或者寓意,其中有6个
名字来自我国的神话传说说明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选C。材料不体现文化创新、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及文化典籍,故A、B、D都不选。
13、[答案] D[解析]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错误;只有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4、[答案] C[解析] “学有所教”的提法与我国古时提倡的教育观十分相似体现了①②③。④说法本身不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5、[答案] D[解析] A、B、C材料不体现。
16、[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引述的俗语,强调宽广博大胸怀的重要性,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引申为中华文化包容性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7、[答案] D [解析] 布达拉宫、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D正确。A、C表述错误,B材料不体现。
18、[答案] C[解析] ②材料不体现。排除②即可选出答案。
19、[答案] B[解析] 回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道德”。①③与道德无关,排除。
20、[答案] C[解析] A、D两项说法本身不科学,B与题意无关,只有C项符合漫画表达的意思。
21、[答案] B[解析] A表述本身不科学;“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最高境界,这一句话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所在,C、D与本句表达的不相符,排除;B正确。
22、[答案] C[解析] 发展文化产业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排除B,选C。A不符合题意。D颠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关系。
23、[答案] B[解析] ①中“根除”的说法错误。开展文化市场整治行动涉及的是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故④不选。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24、[答案] A[解析]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B错误;C中的“优先提高”说法不对,因为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统一的;对落后文化要改造,腐朽文化要取缔,D表述错误。
25、[答案] D[解析] 诵读经典、读好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从而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故①正确。中华经典诵读、“好书传递”等活动都属于文化活动,都能影响人和塑造人,故②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没有涉及实践活动,排除③。通过分析经典诵读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可知传承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故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答案](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3)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4)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7、[答案](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元素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体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是文化元素创新的必由之路。
28、[答案](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题中观点看到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但忽视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等的重要性。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应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要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所以,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29、[答案](1)①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是一项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②在全社会营造“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是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它有利于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 10
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①青少年在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①举办道德建设论坛。举办一次以“学习道德模范”为主题的道德建设论坛,通过多种形式探讨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等,讲述身边的道德故事,寻找身边的道德缺失。②开展道德体验活动。例如,“一帮一”助成长活动,中小学生寒假社区服务行动,中小学生“孝心献父母”活动(假期每天做一件关心体贴父母的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