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蚕的一生科技小论文
蚕的一生
飞水小学五年级:张雅楠
辅导老师:陈 晓 艳
科学课上,彭老师让我们观察养蚕的过程,并给每位同学发了刚刚孵化的蚕宝宝。怀着兴奋的心情,我把它带回了家,并到山坡上采了桑叶,为它准备了充足的粮食。我找了一个装鞋的纸盒,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卫生纸,算是给蚕宝宝安顿了一个简易的家。蚕的生长过程: 1.成长
刚开始的蚕宝宝身上颜色有点暗。其中的两条颜色较重,而且身上有褐色的斑点,一眼望去,就像一只只小蚂蚁在那里爬动。它们吃桑叶的样子有点着急,一口接着一口,到大龄蚕的时候,还能听到沙沙的声音。随着身体的变大,它们的食量也越来越大,家里的桑叶有点供不应求了。
2.蜕皮
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皮,而我只观察到了一次蜕皮,也许它们在晚上的时候也蜕皮吧!蜕皮后,它们的颜色也由刚出生时的褐色逐渐变为白色了,吃的也多了,身体也越来越胖了。摸上去冰凉凉的,很舒服。其中的两只颜色依然呈现为灰褐色。3.结茧
长大的蚕就不再吃桑叶了,这时它们的身体变得透明,他会爬到纸盒的角落,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从嘴里吐出细丝来。先在外边织一个稀疏的大网,用来固定,再在里边织一个密密的小网,把自己严严的包裹起来。看起来像一个白色的小球,椭圆形的,好可爱!而褐色的蚕吐出的丝竟然是金色的!多么神奇啊!
4.成蛾
经过三四天,从蚕茧里爬出来的不是蚕蛹,而是长了翅膀的蚕蛾。其中肚子大的是雌蛾,肚子小的是雄蛾,静静地呆上一天左右,就开始寻找交配了。
5.产卵
雌蛾与雄蛾尾部对在一起,完成交配。交配后,雌蛾尾部一点一点的产下小黑点,而且摆放很有规律。过一天,就发现一只雌蛾能产百颗左右的卵。这些卵的颜色也由黑色变为了灰色。雌蛾与雄蛾之后也都死去了。这些小卵在合适的温度下变成了蚕宝宝。
在这四十多天的时间里,我自己观察了蚕的一生,感受到大自然里昆虫生命的神奇。它的外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一生多么短暂,但它却用短暂的一生给人们创造了财富,这是多么让人感到惊奇啊!
第二篇:蚕的一生(推荐)
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共五十多天的时间。蚕出生时:
小蚕刚出生的时候因为长得很小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蜕三次皮以前都叫小蚕.小蚕期间你需要用剪刀把桑叶剪碎再喂,一般比蚕宝宝身体大一倍左右,刚出来的时候要更碎一些,不过不要弄得烂烂的啊,没水分就不吃了!等到蜕了三次皮以后就可以喂嫩一点的大叶子了,叶子背面朝下,这样它们才能啃到。蚕蜕皮时:
蚕抬著头,不吃也不动,称为眠。蚕脱皮从头开始慢慢向后落,乍看之下,彷佛两条蚕接在一起。
蚕先用嘴把鼻子上的壳咬开,这样它看上去就像戴着防毒面具,接着,它一伸一缩,再一伸一缩,不断用足去蹬开在身上的黄黄的外皮,像在一根管子里爬来爬去。最后,就剩下一点点皮还包在蚕尾部,像新娘拖在地上的婚纱一样。可就在这时,蚕钻进了桑叶堆里。不一会儿,它出来了,它的“防毒面具”不见了,它又用力一甩,整张皮都蜕了下来。蜕皮结束了,它像定格似的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好像正在休息。这时发现它的身子变白了。
蚕吐丝时:
吐丝过程,即结茧过程,通常由丝腺分泌的丝织成。
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
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
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
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
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第三篇:蚕的一生教案
“新跨越”系列小学科学(自然)包文本素材
观察蚕的一生
活动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观察蚕宝宝的一生,描述蚕不同时期的变化,会记蚕的成长日记。2.经历饲养小动物的大致过程,感受动物由小变大的变化。
3.能够对“吃莴笋叶和吃桑叶的蚕哪个能够吐丝”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4.能够对“剪开茧子后的蛹是否还能活”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二、知识与技能
1.学会饲养小动物。
2.知道蚕在不同时期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为“昆虫”一生会发生变化和“昆虫”的身体结构等概念的建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珍爱并善待蚕宝宝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继续照料好它的信心。2.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的意趣。活动建议
1.此活动最好是在春季天气温度较稳定时进行,上课前2~3天,用毛笔给蚕卵洒上少量的水,放置在较温暖的地方。
2.活动前教师要准备学生完成饲养蚕宝宝所需要的蚕卵。3.学校或者学校附近有供学生饲养蚕宝宝所需要的桑树。
第1页
“新跨越”系列小学科学(自然)包文本素材
4.把学生回家饲养和在学校饲养相结合,定期交流饲养的经验,为饲养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活动准备
蚕卵、放大镜、毛笔、纸盒
活动过程
一、蚕宝宝出生
1.分发蚕卵(这时已有小部分蚁蚕出壳或正在出壳)。
2.观察蚕卵(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描述其特征。(蚁蚕不能用手去捏,只能用干毛笔轻轻的去刷。)
3.探究:怎样饲养蚕宝宝?你准备喂它吃什么? 4.实验探究:吃莴笋叶和吃桑叶的蚕哪个能够吐丝。(1)预测实验结果,做好记录。(2)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贴好标签。(在盒子的侧面分别标注吃莴笋叶或吃桑叶的蚕)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蚕宝宝细微的变化,保留蚕宝宝蜕下来的皮。)
二、蚕宝宝的成长(两周后进行)
1.交流饲养蚕宝宝的经验,展示自己的蚕宝宝。2.描述蚕宝宝的不断成长过程中看到的现象。3.观察蚕宝宝是怎样蜕皮的
(1)交流蚕宝宝蜕皮的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2)探究: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蚕宝宝没有手,怎样蜕皮的?蜕一次皮有几块?它是从哪里开始蜕皮的?蜕皮后的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3)展示蚕宝宝蜕下来的皮。
第2页
“新跨越”系列小学科学(自然)包文本素材
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三、蚕宝宝吐丝(再过两周)
1.交流饲养蚕宝宝的经验,展示自己的蚕宝宝。2.描述蚕宝宝的不断成长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观察并描述蚕吐丝时的情景。(完成“吃莴笋叶和吃桑叶的蚕哪个能够吐丝”的探究活动,做好记录)
4.观察蚕茧。(1)蚕茧是什么样的?(2)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3)量一量茧的长度和宽度。
(4)摇一摇,对着光亮照一照,看看蚕在茧里是什么样的。
(5)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茧子观察一下,再用手轻轻碰一碰,看看蛹有什么反应。5.探究:剪开茧子后的蛹是否还能活
(1)预测:茧子里蛹会发生什么变化?剪开茧子后的蛹是否还能活?(2)设计实验。(3)学生实验探究。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四、蚕蛹出壳变蚕蛾(从开始20天后)
1.交流蚕蛾从茧里出来的情景。(完成“剪开茧子后的蛹是否还能活”的探究活动,做好记录)
2.描述蚕蛾的样子。(1)蚕蛾的身体结构怎样?(2)蚕蛾肚子的大小一样吗?
(3)预测:蚕蛾肚子的大小与蚕蛾的雌雄有什么关系?(4)它们的触角像什么?
第3页
“新跨越”系列小学科学(自然)包文本素材
3.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五、蚕蛾交配产卵(雌雄成虫在化蛾当日交尾产卵)
1.描述蚕蛾交配时的发现。2.描述雌蛾产卵时的发现。3.描述蚕卵的形状和颜色。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六、完善蚕宝宝成长的日记,交流饲养蚕宝宝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
吐丝营茧约需3天,再经1~2天化蛹,蛹期经过10~15天,然后由蛹化蛾,也就是成虫,雌雄成虫在化蛾当日交尾产卵,如果产下的是非滞育卵,那么再经10天左右即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蚁蚕。
第4页
第四篇:科技小论文
为什么红薯和马铃薯不能共储一室?
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 六(1)班黄诗晗
指导教师黄雪梅
《红薯和马铃薯》的童话故事中,农民的小儿子为了帮父亲排犹解难,把放不下的红薯放在马铃薯的地窑里,结果不是马铃薯发芽变青,就是红薯僵心坏死,帮了个倒忙。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红薯和马铃薯不能放在同一个地窑?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我进一步进行调查,到乡下请教爷爷,并查询了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了红薯、马铃薯的特性,知道了他们各自的储存特点。
原来,红薯、马铃薯虽说都是薯类作物,但它们确有所不同。从亲缘与形态上说红薯属旋花科植物,收获的是其块根;马铃薯属于茄斜,收获的是块茎,因为它的薯块不是由根膨大而来,而是由地下横走茎膨大形成。
更让我欣喜的是,我发现了他们不能共同储存的关键,第一,红薯是喜热作物,种植是在温高的夏季和早秋,窑藏期最适温度是10—15℃如果温度低于9℃以下,就会受冷害,严重时产生“硬心”腐烂。马铃薯是喜冷的作物,种植也是低温的早春和晚秋,窑藏期最适温度是1—5℃,如果温度过高,就会发芽变青有毒不能食用。第二,窑藏期要求通风透光不同。红薯是块根贮藏,冬贮时呼吸微弱,需氧量很少,在无光黑暗不通风微氧条件下能安全越冬。马铃薯却不同,它是块茎贮藏,冬贮时,不仅要有一定的散射光,还必需有充足的氧气,供其旺盛的呼吸作用。如果缺氧,马铃薯被迫进行无氧呼吸,由于酒精中毒,而引起薯块“出汗”从而导致腐烂,所以,冬贮就要有很好的通风和适度的透光条件。
由此可见,红薯与马铃薯在贮藏期间对温度的要求相差较大,倘若 1
硬把它们放在一起,那么迁就了马铃薯就害了红薯,满足了红薯就坏了马铃薯,甚至造成两败俱伤。
第五篇:科技小论文
鸡蛋洗干净容易坏掉的原因——科技小论文
我在家里没事做,就从冰箱里拿出一些鸡蛋,想用清水洗干净。结果没用几天鸡蛋全坏了。我越想越不明白,就让爸爸买一些鸡蛋,一部分洗干净,有一不分洗。第一天打开一个洗干净的鸡蛋,一个不洗干净的鸡蛋,结果两个鸡蛋都没坏掉。第二天和第一天是一样的结果。但是第三天时,洗干净的鸡蛋全都变成霉灰色的了,而没洗干净的鸡蛋还是好的。我不禁沉思:为什么洗干净的鸡蛋比没洗干净的鸡蛋更加容易坏呢?
我为此查阅了资料,终于明白了:原来蛋壳上有许多细微的小孔,为了让小生命可以存活,这些小孔是为了让蛋壳里的生命透气用的,如蛋壳里没有小生命存在的话,鸡蛋内部的水份会通过蛋壳上无数的小孔蒸发掉,但外界的腐败菌等一些细菌却也很容易通过这些细微的小孔进入鸡蛋的内部,使鸡蛋变质、坏掉。但是如果是一枚没用被清洗过的鸡蛋,这枚鸡蛋的外壳是就会有一层粉末状的胶性物质,这层胶性物质的作用是封闭那些细微的通气孔,使鸡蛋内部与外部隔离开来,所以可以缓解细菌侵入和水份的蒸发,有效地保鲜、保质。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多观察、多看书、多思考,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制高压水枪
有一天,妈妈买了一大袋子海蛎子,海蛎子既好吃又有营养,我非常喜欢吃,但是我看到妈妈每次洗的时候都很费劲,又是用水龙头洗,又是用刷子刷,还是有一些缝隙里很脏。我就想看到爸爸去洗车的时候用的高压水枪,压力非常大,车上的泥巴都冲得很干净,如果我能自制一个小小的高压水枪,那海蛎子清洗起来不就容易多了吗!
我就在爸爸的指点和帮助下,找来了一根管子和一个圆珠笔管,管子的一头插上圆珠笔管,用卡子把它卡紧,另一头插到水管上,打开水龙头,圆珠笔管就喷出来压力很大的水,小小的高压水枪就做好了,我问爸爸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压力呢?爸爸说;“是通过控制出水嘴的流量来控制水的分散大小,这样就够成的高压水的喷射。”
我把高压水枪拿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你别费劲了,赶快试试我的小发明吧!”妈妈用高压水枪清洗了一下海蛎子,缝隙里的泥沙很容易就被冲了出来,干干净净的,妈妈高兴的说:“有了你的小发明以后我洗海蛎子再也不用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