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
从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
—《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
《摩登时代》描写了工业大生产时代人和机器的冲突,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种种黑暗,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来满足私利,贫富差距在不平等中日益加剧。关键词:摩登时代,资本主义,剥削,经济危机,剩余价值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影片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是一部被当时美国政治家认为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这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他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呐喊。在影片中,他以独特的视觉形象、喜中见悲的诠释方式,辛辣犀利地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概括了“摩登时代”这一矛盾的本质。
《摩登时代》主要采取了讽刺的手法,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问题.在影片一开头,工人们蜂拥而至,犹如绵羊被牧羊人驱赶一般,他们也在被资本家们驱赶着.资本主义世界宣扬人人平等、自由,但实际上,我认为工人们并非真正自由.相比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工人确实有了人身自由,但工人仍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生产者(即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历史过程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资本家们还发明了自动喂食机,来变相的延长工时.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将其用于扩大再生产,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影片中的董事长不断地督促加快生产线速度,正是为了这一目的。
由此,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同时,随着资本积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失业现象。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按照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来进行;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由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影片中也有所反映,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工人们纷纷失业.有的靠要饭为生,有的去偷去抢,更多的则是上街游行示威,整个社会一片混乱.外边的生活,还不如监狱中的来的安定、愉快.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弱点所在.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而马克思主义深入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所蕴涵的原则、规律、本质以及根本矛盾,阐述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一方面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时另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对立面”的参照对象.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正因为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积极影响,才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为了继续维护和确保自身的统治,被迫针对本国的实际国情,采用一系列手段和措施,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目的,这样在客观上也帮助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所承担的负担和压力.以上便是我结合《摩登时代》电影谈谈的资本主义的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以及对整个世界影响。
第二篇:从马克思主义看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问题之我见
【内容摘要】:说到时政热点,毫无疑问,这段时间讨论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钓鱼岛事件了,全国各地的游行示威,抵制日货闹得沸沸扬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此事件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立场,因此,就钓鱼岛事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方向,我有了以下的观点。
【关键词】:钓鱼岛利益马克思理论
一、钓鱼岛问题之现状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强烈要求收回钓鱼岛的,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钓鱼岛但却在日本的控制之下,这是中国人不能容忍的。我认为钓鱼岛的问题跟日俄的北方四岛问题和日韩的竹岛(或称之为独岛)问题很相象,这些国与国之间的领土问题主要来自于历史原因,军事原因,政治原因,民族间的情绪。但是钓鱼岛的的争执的核心是主权问题,日本妄想强行行使日本国内法,使非法侵占中国的神圣领土钓鱼岛的卑劣行径变成既成事实。
二、日本的闹剧
钓鱼岛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其实际占领的前提下,更是加速了对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针对日本的种种不法行径,中国大陆及台湾对钓鱼台列岛声张主权,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登岛或试图登岛,以具体行动宣示主权,称为“保钓运动”。而此次发生的让中国人民气愤的钓鱼岛事件,更是使得中日外交战因此事而不断升级,愈演愈烈。事实上,钓鱼岛问题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并且可能成为中日关系之间的一颗“定时炸弹”。过去几十年来,中日关系一边发展,一边不断集中爆发矛盾和冲突。每次两国关系恶化,日本或者是挑事者,或者是放纵偶发事件升级的一方。无论历史、贸易还是海洋权益,只要日本不率先发难,不火上浇油,中日关系就相安无事。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历史证明,面对日本这样的邻居,光讲友好显然是不够的。过分强调中日关系重要,会使日本误判中国对国家利益的排序,误判中国社会对日本挑衅的容忍度。中日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利益体,两国过去发生过战争,今天在战略上互相防范。两国的友好只能以互利和相互尊重为前提,日本的自我纵容应明确不被允许。虽然中国不想与日本主动摩擦,但过去几十年,特别小泉执政以来,中国的善意没有被日本准确理解,中国只有同时加强与日本斗争的另一面,才能促使日本全面看清并尊重中国。
三、中国的态度
中国在此次钓鱼岛事件中一定要强硬一些,决不能让日本得寸进尺,积小胜
为大胜,从量变转化到质变,一步步将钓鱼岛蚕食到手。对于钓鱼岛未来前景的展望,我认为在我国将来国力强盛的基础上,中日双方可以通过平等协商,以合作的态度解决钓鱼岛问题,但很显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仍尚需时日。
四、我的观点
(一)从唯物论看钓鱼岛问题
作为一名理科生,对于钓鱼岛事件没有特别专业的认识,但是我觉得最起码要明确的事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中日之间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协商解决。通过课本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我认为在钓鱼岛事件上我们必须明确,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实践则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钓鱼岛事件的根本还是中日两国关于领土归属的问题,而我们知道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认识论都告诉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来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也曾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在钓鱼岛事件发生不久后,在成都、重庆、贵州、西安等地均发生的学生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从主观出发,我们学生非常爱国,应该支持国家争夺钓鱼岛的行动,显然,这一点我们是做得很好的;从客观出发,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爱国,这样才能正面地给国家以帮助。游行是一种表达我们反对日本侵犯我国钓鱼岛主权意愿的方法,但在游行中却出现了许多不恰当行为,如果仅仅是文明的游行活动倒没什么,但就我所知的成都游行事件是有些失去理性的,比如在成都春熙路出现的一些打砸日本商场伊藤洋华堂的恶劣行径。诚然我们可以抵制日货,但决不能以这种非法手段,对本国日货进行打砸,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
(二)从认识论看钓鱼岛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还告诉我们,虽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本质。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次中日钓鱼岛事件,表面看起来好像只是单存关于渔民去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合法性问题,但其实这只是次要矛盾,而这一事件的真实本质,也就是主要矛盾还是中日双方对钓鱼岛主权的争夺,即是对钓鱼岛周边海域丰富资源的争夺。就此事件的本质即主要矛盾来看,中国决不能答应日方提出的“只要船长认罪,就可放人”的条件。如果中方船长认罪且“被释放”就等于说明日本的执法船是在本国境内执行公务,也就等于承认钓鱼岛是属于日本;而不认罪则坚持了日本此次行为是非法的。自始至终,船长詹其雄都坚称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而对于次要矛盾,可以通过较为平和的方式解决。对此,民众应该支持政府,绝不能简单以认罪为条件来救人,而应该通过合法的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敏感事件。
(三)从辩证法看钓鱼岛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它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所以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分析钓鱼岛事件,我们不仅看到它涉及到中日双方的利益问题,同时也要看到它还与其它多种势力存在复杂联系,充分认识到其在钓鱼岛事件上的利益攸关另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同时质变也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进行飞跃,达到质变。所以我们要学会防微杜渐。日本此次在钓鱼岛事件中的行为,无疑就是又一次量变的过程,他们企图以种种量变为手段,达到最终夺取钓鱼岛这一质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同样还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应该要掌握适度原则。诚然,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合法的途径,比如文明的游行等,来表达我们的合理主张和爱国意愿,但前提是我们应该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不应过分宣扬这种反日情绪及抵制日货的行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应该感情用事,要拿出我们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来看待这件事情,要学会理性爱国,尊重党和政府针对这一事件所作出决定,以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问题。
总的说来,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去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去看问题,对事情的一个侧面进行质疑,从而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个侧面,这样就可以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的看待整个事情。所以通过以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结合历史和现实,对这钓鱼岛这一事件进行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来认识这一敏感事件,也更懂得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学会理性爱国。
日本对于钓鱼岛的狼子之心尽人皆知,而中国一贯的和平外交政策已经被打破。以前,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处理,无疑中国是采取一种忍让的态度的。对此,换一个角度来看,就要了解当时采取温和政策另一个原因:为了取得日本的经济援助。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呢?毫无疑问,因为钓鱼岛问题而最终爆发中日冲突的话,双方都会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如果一味的采取让步的话,可能援助和主权我们两样都最终拿不到。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个国内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问题,而主权却首先是一个必须处理的国际关系问题。没有了日本的贷款,我们仍然可能成长为经济大国;但是如果我们不断让步失去了钓鱼岛的主权或者其他边疆主权,我们就永远失去了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机会。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做好心理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我们并不是要寻求同日本的冲突,但在关系主权的问题上不能单方面让步。这还要求我们的外交能够把握好微妙的斗争艺术。在采取坚定的外交政策和爆发冲突的极限中还有很大的余地。如果一味退让,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并没有消失,反而有可能导致总体冲突;如果我们采取更为坚决的态度,宣示我们不可动摇的决心,同时保持相应的灵活性,做好分化击破的工作,可能更为有利。中国政府必须对中日钓鱼岛冲突的不可控发展做好准备,包括必要的军事准备。钓鱼岛危机已经在日本右翼的带头冲击下上升为中日当前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日政府之前不扩大冲突的默契已经瓦解。两国政府至少在目前情况下都没有退路,两国社会彼此的高度对立和敌视在推着局势往前走。
就今日钓鱼岛问题的严重性来看,“中国政府单方面采取控制措施已无可能,这将意味着中国内部团结的巨大损失,对政府的威信将是灾难性的。中国政府大概只能顺应民意,与日方逐渐展开控制钓鱼岛的真实争夺。这对中国意味着一定的战略风险,但这个风险是政府在民主化不断深入时必须面对并驾驭的,如果钓鱼岛是中国崛起的一道坎,我们也必须去迈过它。
中国社会并非要求现在就完全夺回钓鱼岛,公众已经清楚这有困难。但公众不接受日本在钓鱼岛冲突中的对华嚣张,中国人的确咽不下这口气。人们的真实要求是,政府对日本的挑衅行为坚决回击,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往前走,而不是往后退或原地踏步。人们希望清清楚楚看到这样的进展。”
第三篇:现今手机的使用带来很多影响,谈谈对此的看法
A Good Environment to Study
Nowadays, it is a common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mobile phones in the library.But what has led to the problem? For one th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nearly everyone has a mobile phone, which may be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For another, people gradually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by using mobile phones.As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there is no exception with this phenomenon.It also has many impacts.Firstly, using mobile phones in the library may divert your attention and then reduce your efficiency.Secondly, it may influence
others for that the library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should keep quiet for others to accumulate knowledge.Personally speaking, I am not favor of this kind of behavior.Everyone who goes to the library is aimed at studying while someone uses a mobile phone and make a noise and then influences them.My recommendation is to turn down the volume and reduce using mobile phone in the library.And I hope everyone is more happy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others to study.
第四篇: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双轨制——企业养老金和事业养老金,现在的事业养老金比企业养老金高出3倍左右,人们的呼声很高,一致要求双轨制并轨,也就是企业和事业养老金差不多。
一、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
(一)差距逐步缩小
在养老金并轨前,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缴养老保险,但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却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因此,“待遇差”问题一直备受诟病。
有统计显示,中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比例)超过80%,个别甚至达到100%。而目前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则在50%以下。那么,在养老金并轨后,企事业单位职工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会缩小吗?
随着改革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必将逐步拉近,但二者差别过大,立即趋同并不可能。此外,两者之间养老金待遇的差距缩小不在于降低公务员养老金,而在于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要通过“提低”的办法来缩小差距。
决定提出“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涨幅差不多在10%左右,公务员可适当降低涨幅,这样增幅一大一小,过几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会变小。
(二)初期或分三类养老基金
养老金并轨初期或分三类养老基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缴费标准不尽相同。三个“池子”的资金并不相通。从理想状态或最终目标来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然要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就应使三者统一使用一个社会保险基金,实现养老制 度一体化,并由统一基金同时为三类人员发放养老金。在统一制度下,三类人员完全根据缴费年限、缴费比例的多寡,来计算最终应得的待遇。
但 从实际看,并轨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在改革初期预计不会统一,缴费标准也会不尽相同。因养老保险目前还存在个人缴费是小头,基金支付 和财政补助才是养老金构成大头的情况。再考虑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初期个人缴费积累少的问题,为避免出现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背上新加入的机关事业单 位退休人员待遇这一沉重包袱的情况,李实认为,还是应分别设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三个养老保险基金。并轨初期,三个“池子”的资金并不互通,只为 所属人员发放养老金。
(三)公务员新老有别
根据报告,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且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即将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入职人员、在职人员,会否区别对待?
采取新老有别的政策,是改革顺利推行的重要措施。“老人”和“中人”都有社保,视同缴纳的阶段,继续认可这一缴费工龄很重要。而新人则需要全程自己交费。至于缴费工龄在并轨后如何折算退休待遇,还需要有关部门后续出台相关细则加以 明确。
(四)公务员工资或普涨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是否意味着公务员即将普涨甚至大涨工资,变成由财政买单的局面?
对于完善工资制度,由于无法直接介入企业的工资发放问题,这应该主要针对的是公务员群体。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确实存在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一些基层公务员2000余元的收入,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对此,一方面应优先提高西部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 应整体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使得升迁无望的基层公务员起码可以得到收入的上升通道,名正言顺地涨工资。
建议在结合各地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上,为各级公务员进一步制定更明确的工资标准,严禁地方随意为公务员增发津补贴。预计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有可能实现普涨,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则较小。
(五)职业年金强制推行
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因养老双轨制并轨而缩小的养老待遇差距,是否会因职业年金被强制推行,企业年金则自愿建立,再次拉大?
无论职业年金还是企业年金,其定位都应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一旦采取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的模式,因预计其主要由财政拨款,可能 不仅会普遍建立且会具强制性。这会使职业年金不再具有补充养老保险的定位,建议有关部门不要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职业年金,而要设置准入条件或明确只 有部分符合相关条件的特殊对象才能享受职业年金。
二、养老金并轨还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已经拟定,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今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双轨制走向“终结”,养老保险改革终于迈过一大道坎,但仍然面临养老金待遇差距矛盾突出、养老金支付压力大等难题。
第五篇:从库区移民问题谈谈信访制度改革的几点意见
信访制度改革的几点意见
信访工作是指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及各种社会管理组织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接待人民群众来访的一项经常性的群众工作。信访制度是否完善与健全不但直接关系到上访人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得到合理的公力救济,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的信访制度将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随着我国多个水电工程项目的启动,为支持国家的建设,在原居住于库区淹没地的村民大量迁徙,异地安置。由于移民迁离了原居住地,原来的全部或者部分生产资源已经淹没在库区的水里。国家有必要对这部分居民给予适当的补偿和安置,于是难免出现了移民的需要和政府的补偿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人地矛盾、大量闲置人员的就业矛盾、发展和缺少生产资源之间的矛盾等等。移民的频繁上访也就此产生,此问题往往被称为“移民问题”。近年来,库区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已成了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成了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暴露了现行信访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笔者就此问题谈谈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信访实现救济的方式和途径
就信访的性质和渠道而言,信访主要分为救济上访和涉法涉诉上访,救济上访是因为信访者存在生活和发展上遇到困难而向上级政府寻求帮助的公力救济性信访,其受理机关是政府的行政机构。涉法涉诉信访是信访者因为民商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引起的纠纷而诉至司法机关,通过诉讼途径以寻求司法公正裁判的司法救济性信访,其受理机关是政法部门。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健全,此类信访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本文对此问题不予以具体分析,单就第一类信访进行阐述,此类信访我们可以归纳为通过“情况反映”和“领导审批”的方式解决信访问题的模式,它往往反映为信访者单方面的陈述,和行政领导者的单方面审批。在这种权利运行模式下,如果两方面得到结合,问题就可以解决,如果存在脱节,问题将流于形式。但这种模式往往是非公开运作的,根本无法得到相应的社会和法律监督,存在审批的自由随意性,不能保证领导者在审批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偏向而失去公正性。正是由于其本身存在这些方面的特性而使其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救济作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在客观上给予信访者指明了信访的渠道,并在行政的范畴内做了规范的要求。但从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可以看出我们的信访工作机制至少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先结合移民上访现象谈谈现行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现行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信访渠道不顺畅。信访案件材料在受理单位不能直接给予答复和解决的情况下,材料在上传过程中不能如期送达有管理权限的机关部门。如果从上访的数量和处理的结果上看,信访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充任了机关负责人与上访人之间上传下达的载体。由此可见,上访者上访的目实际上是想通过上访的方式将问题反映到有管理权限的高层领导中,而信访机构成了当事人与领导之间的中转站,中转站的运作是否顺畅成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的决定性因素。举个例子,移民甲(该户是全淹户,由政府集体安置,无土地资源)由于搬迁时房屋建筑地处于边坡,因为长期的雨水冲刷,山体松动,房屋出现轻微裂痕,存在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的隐患,需要增加排水和防固设施,由于自身资金不到位,想请求政府给予适当的经济救济而向基层政府提出申请。基层政府的信访办一般先在信访记录簿上记录,而对信访者的答复是“你反映的情况我们已经接受,这个问题我将逐级上报。”然后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汇报,然而,基层政府本身的工作资金就很有限,加上民政口、扶贫口、移民办与可以解决此问题稍微有联系的基层部门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于是该问题就有可能直接停留在信访记录簿上了。有点负责的主要领导可能也向上级移民行政部门作反映,但这些部门往往因为问题所涉及的是单一的个体问题而忽略,或者是无暇顾及,问题就此搁浅。于是这类问题就积累得越来越多,信访者的信访材料也就如石沉海底,得不到任何反馈意见。
(二)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使信访者无从选择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构。目前信访机构庞大而分散,《信访条例》仅规定了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设立信访机构,实际上党委(通常与政府联合设立)、人大、党委工作部门和司法机关甚至事业单位都设有信访机构,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党委政府联合信访机构(在大部分地区是采用这种体制)。党委政府联合设立的信访机构是综合性信访机构,凡是对下属的党委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以及下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信访,都可以向其提出。其权力最大,业务最为繁忙。党委工作部门和政府部门的信访机构主要管辖对本部门极其下属部门行为不服提出的信访案件,办理党委、政府信访机构交办的信访案件,公检法则负责本职权范围的信访案件办理。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是根据《信访条例》的规定起到疏导、沟通的作用,并没有赋予信访机构处理问题的决定权。这种体制缺乏统一协调,造成了信息的无序传导,信访者在多家机构之间跑来跑去,问题却难以解决。信访机构分散设置,每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即非常有限,有的还是兼职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不高。信访机构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权限,不具有相对独立性,也不能对业务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信访问题的处理需要先报领导审批,领导批示后,再会同具体业务部门拿出处理方案,然后还要领导审批。由于缺乏法律规范,领导对个案的批示、处理有时又太过随意,前后处理不一致,引发更大的信访。由于信访机构主要是沟通和疏导,提出的处理意见有关部门办理不力或者婉言拒绝,就造成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基层政府都设立有专门的信访办公室,负责统一受理和协调群众上访的事宜,在接到上访群众的意见后进行分类并提交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其本身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权力和监督或者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解决问题的职权,因而当问题被移送到相关部门后,就有可能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管理权限为由,建议当事人到别的部门处理。出现了“踢皮球”的现象,踢来踢去,最终又踢回信访办,当事人经常在这样的循环推脱中精力耗尽。最终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三)信访机构监督机制不合理,使得信访部门在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后出现“推、拖、扯、延”等现象。随着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逐步推行,各机关部门深入贯彻执行了“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限时办结制”,政府的办事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信访案涉及面广,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大局,为考虑周全,顾及全面,往往都不敢轻易作出定性结论,而对每个处理机构作出结案的时间也并没有限制,加上没有可以直接督促和监督的机关。上访当事人反映问题过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回去等待,会尽快解决”,而鬼才知道这一次等待要等多久!因此,面对大多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有关单位往往采用优抚的策略。即对一些意见较大的人采取“教育、优待”的方式以达到缓和局面,问题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对于单个的群众问题,比如有关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问题,基层政府接到群众的反映后,先让当事人到村民委员会去反映,由村委出面调解,实在无法调解,再由政府的调处机关先出面处理,如果双方意见分歧太大,不能达成调解协议,必须经过政府班子会议讨论决定后才能作出处理决定(如果政府不作出处理决定而直接诉至法院,一般情况下是不予以受理的)。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村委——调处——班子会议”三个环节。而政府工作本来就繁杂,每个环节解决的期限并没有直接限制,对于情况稍微复杂的案件,每个环节都不敢轻易下结论,从春耕开始的纠纷也许就这样一直拖到秋收。有些问题可能直接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暂时化解,有些则进一步升级。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四)现行信访制度的不健全,不能直接解决信访问题是产生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的根本原因。有人认为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形成的“清官”意识,是引发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的重要原因。认为对上访人而言,如何通过上访专门机构以接近权力,是一项需要体味和学习的上访技术。其中,如何接近领导或引起领导的注意,成为上访的核心技术。其中越级上访是接近领导最直接的方式,集体上访是引起领导注意的最有效方式。执此观点的人是不愿意直接剖析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推脱责任的观点。其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国现行的权利运作模式和信访制度本身造成的。试想,如果所有上访者的合理合法要求在信访中得到切实解决,使得矛盾解决在基层政府,解决在萌芽状态,致使矛盾不扩大、升级,老百姓也不会愿意浪费大量时间和经理组织越级和集体上访。
(五)信访者在信访中的合理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司法保障。由于信访是当事人寻求公力救济的一种途径,其目的是否达到取决于有关领导的“审批”而“审批”本身存在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且公力救济也不可能惠及所有需要救济的个体,因此大部分信访者并不能得到相关行政部门直接的、合理的、使当事人信服的书面答复,给信访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信访者的信访目的无法达到的同时也剥夺了信访者选择具有判定权威的司法机构进行判定的权力和依据。同时现行《行政诉讼法》也限制了部分信访案件的受理范围,因而大大无形中加大了信访案件的积压。
综上,我国现行信访制度及其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信访制度功效发挥不尽理想,它解决了部分的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但却对大量涌现的历史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以及现实的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无所作为或无能为力,甚至在因为处理案件方式和结果又引发出新的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笔者认为信访机构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但要对其运转的机制,工作的制度,工作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且还要进一步规范现行的信访制度,有必要将其纳入法制监督的范畴。
三、信访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信访机构建设,转变工作方式,建立辖区信访工作负责制。
强化辖区加强建立党委与政府联合办公的信访机构,赋予基层信访办在本级别辖区内可以办结的案件以检查监督权,并将党委和政府部门信访机构将作为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人财物,形成联动效应,减少部门之间相互推拖,提高办事效率。信访机构负责督办信访案件,并可以考虑通过组织听证会的形式,请相关部门和当事人参加,根据听证笔录,提出办理方案,要求有关部门限期办理。保证属于本辖区范围内的普通信访案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二)赋予上访人的知情权,增强信访案件办理过程中的透明度,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信访工作可以参照诉讼法程序的要求,规定各个环节的处理期限,例如从信访机构受理案件开始,信访部门应该给上访者填写信访案件处理监督卡,其署明本辖区可能出面办理的部门或人员,处理的期限,本部门不能直接处理案件需要上传可以解决问题的部门名称及其期限,对处理机关的处理规定期限等。有必要通过立法对其期限予以确定,方便当事人及时了解案件办理的进程,彻底消除以往当事人上访后处于消极茫然等待心理。其次是完善听证制度,对于一些群众意见较为集中的信访案件,在处理前有必要公开举行听证,邀请当事人和群众代表参与,公开处理案件的透明度,扩大影响范围。
(三)改革现有的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渠道,通过规范完善现行法律,使部分信访案件可以直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一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修改现行的《行政复议法》,扩大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减少对提起时效的限制、加强对执行的监督,发挥行政复议应有的作用,成为公众可以信赖的解决问题的法治渠道。让信访机构回复到其本来面目:作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一个桥梁,或者仅仅作为党委听取民意的一个机构。因为行政复议具有方便快捷和不收费的特点,行政复议对具体行政行为有权审查其合法性和适当性,还可以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信访制度的不足。但是,《行政复议法》又对行政复议制度本身作了很多限制,从而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了折扣。行政复议只能受理对于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行政复议,这些行为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审批等,对于党群部门的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无权管辖;对于现在群众反映强烈的人事纠纷和移民关于历史遗留问题一般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而要通过申诉渠道(也就是信访)来解决,解决问题的机率较小。行政复议与信访同样属于行政救济手段,但是具有信访没有的实际处理权力,理应发挥更多的作用。通过修改《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取代信访功能。扩大其受案范围,将广泛受到关注的人事、工资等问题纳入行政复议范围,使得这些原来不受外部监督的内部行政行为接受外部行政监督,促进人事、工资等管理的法制化。从加强对当事人救济的角度出发,取消受理案件的时效限制,允许当事人对历史问题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构要体现相对独立性,真正能够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二是修改现行《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制度被称为是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保障,人民法院有权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行政诉讼在受理范围上基本与行政复议一致,时效为三个月,且一般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而不能进行适当性审查,也不能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司法审查。行政诉讼需要进一步改革,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机关侵害。三是改革行政复议审理方式,实行言词审理,允许当事人对证据进行质证。规范行政复议判决书,要求更多地体现事实证据的作用。使得行政复议审理更为规范、公开和有效。同时更方便管理和监督,为行政诉讼的审查提供有效的档案基础。
(四)信访部门主动改变传统信访工作方式,建立限期下访制度。
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群众上访变为主动深入群众内部,即主动下访了解民情。这种工作方式是党政领导及时了解本辖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方法,为拉近政府和群众距离搭建沟通的桥梁,符合了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针,是获取群众内部矛盾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解决措施也更符合群众的真实需要,同时对一些政府目前还无法立即解决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到群众之中,也更容易使群众接受。这种工作方式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实行定期下访制度,建立长效的工作制度,着实解决群众的困难。
(五)充分利用网络和通讯系统,拓展信访渠道。
一是通过政府的网站,信访者可以通过访问的方式,及时了解政府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办法,通过信访者的咨询和信访部门的答复,公开解除部分信访者的问题,方便其他与此问题相类似的案件进行查询,减轻直接接受信访的压力。二是公开信访电话,直接接受信访者的投诉,及时快速解决问题。(目前大部分地方都已经采取这样的做法,在此不一一阐述)三是成立了固定的“信访接待日”,定期联合党政部门直接接受群众的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