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大提案《保护工业遗存,留住城市记忆》
保护工业遗存,留住城市记忆
翻开近现代中国经济地图,常州作为近代工商业发祥地、重要的工业城市,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学常州”,是这座城市曾经的骄傲,“一条龙、螺蛳壳”也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立体符号载入史册。如今,常州围绕建设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全面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在这个节点上,如何留存好历史、规划好未来?越来越急迫地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承载着骄傲和符号的工业遗存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毁损,硕果仅存的一些厂房设施也正面临或拆或毁的威胁,工业遗存遭遇前所未有的侵蚀,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问题摆在眼前,也不乏解题的人。如常州产业投资集团(原工贸公司)多年前开始进行抢救保护的实践,从博爱路129号原常州挺进印刷厂起始,在三堡街原五毛厂全面展开,创建了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已经成为AAA景区,列入大运河申遗、常州申名重要节点。晋陵公司围绕青果巷的开发倾尽全力。査氏集团保护原第三棉纺织厂,将在其基础上兴建中华纺织博览园。国棉一厂的沿河的老建筑被修缮利用。这些有识之士的先行探索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按照工业遗存的界定,常州现存工业遗存资源为15个,工厂计76处,涉及工业分类包括纺织、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塑料制造、仓储类、传统工艺类,涉及厂区包括常州第五毛纺厂、原大成一、二、三厂,合纤厂、航仪厂等,可保护利用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城市工业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其留存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见证了城市在工业时代的辉煌,丰富了城市景观,延续了城市文化,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吸引物。
为此,我们建议:
一、提高全社会对工业遗存保护的认识
一个城市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上。文化是城市品牌的核心,没有文化作为核心,城市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将不能持久。城市工业遗存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州要站在建设“文化常州”的新起点,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城市应有的文化品牌转变,由仅仅注重物质结构向注重城市文化生态和人文生态转变,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工业遗存保护意识,将仅有的工业厂区的保护利用与培养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相结合,使工业遗存成为常州现代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要把这一理念通过媒体、政策向社会各界宣传,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激发民间智慧并与政府具体保护项目紧密结合。
二、完善工业遗存保护的科学体系 在提高工业遗存保护意识的基础上,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质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刚性措施,将工业遗存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建立全市工业遗存清单目录,开展工业遗存相关政策、规定的制定,尤其是通过财政政策,撬动闲置工业遗存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利用老厂房、老仓库兴办文创园区,积极探索设立常州市工业遗存保护基金。
在政策鼓励的同时,更要落实好中央、省市已有的财税减免、土地房屋性质变更、工商注册等方面的政策,将公益保护与市场利益驱动结合起来。
三、培养工业遗存保护主体
要支持鼓励常州产业投资集团、运河五号等常州工业遗存保护主体,扶持培育相关的非盈利组织等载体,号召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存保护,引入多元保护主体、形成民资、国资混合推动保护的格局,打造一支保护的志愿者队伍。
对已经实施的保护和利用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长效扶持机制,避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保护过程中,可以通过资产置换、整合同类资产等方式,使得工业遗存相对聚集在几个载体平台上,防止散乱而造成保护标准、措施的混乱。
四、筹建常州工业历史博物馆、成立工业遗存保护学会 一座曾经的工业城市,一座曾经的工业明星城市,应该拟有一座承载工业记忆,见证工业现代化城市进程的专题博物馆。国内一些工业城市沈阳、柳州等近年均建有工业博物馆。尤其是广西柳州利用厚重的工业遗存资源,在原柳州第三棉纺厂旧址上,11万平方建成了柳州工业博物馆,进一步丰富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促进了柳州工业旅游的发展。运河五号内市档案局和产投公司联合打造了常州工业历史展示馆,占地2000平米,展示了常州近百年工商业发展的脉络,开办至今接待了近30万参观者,成为常州市民触摸历史感受工业文化的绝佳场所。但由于投入有限,互动性、参与性不够,馆内工业文物、工业珍宝不多,有待抢救性征集常州工业发展各类文献、实物,因此建议将运河五号内由市档案局和产投公司打造的常州工业历史展示馆升格为常州市政府举办,加大投入,通过3—5年努力,广泛征集各类常州工业文献、文物、实物、档案,真正把它建成集工业历史展示、工业遗存保护、工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打造成常州独特的“工业文化标志”。成立“工业遗存保护学会”,对馆藏资料进行深层次研究,对散落在其他地方的文史资料进行搜集,对工业历史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一座珍惜自己过去的城市,才能拥有更可持续的未来。当“千城一面”为大众所诟病的时候,我们更应清晰地意识到:一座城市绝不仅仅是各种现代化设施的集合体,绝不应只拥有光鲜的现在,更应该拥有深沉的记忆和丰富的年轮,不让简单的“拆”抹去乡愁记忆,“城市化”灭失老城旧厂,心存敬畏,才是我们这代紧迫的历史责任,在城市文化生态视野下积极规划工业遗存保护路径,将其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未来、给子孙留下更多的城市记忆,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文化更多元、更生态、更美好。
钟楼第二小组杨黎明等10位代表
第二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阜南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主要做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11年6月9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嗨子戏、黄岗柳编成功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入选传统戏剧项目,黄岗柳编入选传统美术扩展项目。历史悠久的淮河文化造就了阜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阜南县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申报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截止目前,列入县级非遗12项;市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3项;国家级非遗2项。
一、阜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基本情况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左岸。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座落在该县境内。全县辖29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人口162万人。
阜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省级文化先进县,戏曲、文学、曲艺、舞蹈、音乐、书法、绘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积淀丰厚,源远流长。在淮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智慧的阜南人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嗨子戏和黄岗柳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戏曲百花苑和民间工艺的奇葩。
1、嗨子戏
清乾隆年间,一些能歌善舞的手工艺人在工余之时,即兴演唱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后来这种说唱形式逐渐发展为说唱歌舞表演形式,因每句的起唱多以“嗨”字开头,故称之为嗨子戏,又叫嗨剧。
解放前,嗨剧演员大都是贫苦农民,多唱些民歌小调和反映劳动者生活的小戏,并以此在沿淮一带演出谋生。为适应流动演出的方便,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舞蹈“花挑子”。演员肩挑两只由百
余朵彩花点缀的花篮,在欢乐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跳起花场。早期的唱腔主要以一些悲调、苦调为主,如《打货郎》、《打长工》、《苦娃子》等。这种自发的演唱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争相邀请演出,一些民间班社也相应成立。
1956年,阜南县成立嗨剧团,吸收农村嗨子戏老艺人于德法、袁海波、帅业建、周国平、程献珍等传授和整理传统剧目,又抽调周学忠老师整理嗨子戏音乐,在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配上管弦乐,排练了《打桃花》、《三击掌》等传统优秀剧目。从此,嗨子戏正式搬上舞台。随后相继排演了传统戏《窦娥冤》、《罗帕记》,历史戏《于谦》、《双阳公主》、《御河桥》,以及现代戏《特别代号》、《特派员》等等。阜南县嗨剧团远赴河南省固始、淮滨以及安徽合肥、芜湖、安庆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是场场爆满,轰动江淮大地。当时,嗨子戏年平均演出280余场。其中最为值得骄傲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阜南嗨剧团带着新编的《万分之一秒》赴省城演出。演出结束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亲切会见了剧组全体演员,对嗨子戏给予了极高评价。2006年,阜南嗨子戏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黄岗柳编
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阜南县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沿淮河、洪河、陶孜河有20多万亩低洼地,自古盛产杞柳,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濛盛产荆(注: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柳编生产开始是为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用结绳打编的方法,把柳条制成一些简单的盛物、盛粮用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间艺人编织技艺逐步提高。清初时期,用柳线作经、柳条作纬,编织出箩筐、提篮、簸箕、笆斗、笸箩、水斗、八角笸箩、安全帽等生产生活用具。这种柳线结合编织技法叫“径编”。为提升柳编现代工艺品位,编制技师面对国际大市场的需求,坚持
不断创新,加大柳编工艺的科技含量,对传统柳编工艺不断“升级换代”,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柳编产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转变;二是编织原料实现了从单纯柳条为主向藤条、草绳、铁艺、木片、竹片多样化原料转变,用于编织工艺品的原材料达到60多种;三是编织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柳木草铁复合编、别茬编、乱编(意编)、植绒技术及复合技术方面转变;四是产品花色实现了从单一原料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创造出了多材料复合编织工艺,如“编织工艺+图画镶嵌工艺”、“编织工艺+植绒工艺”等,把藤柳与其他原料及绘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制造出壁画类、仿生类、仿古类等产品,产品立体感强,惟妙惟肖,提升了传统柳编制品工艺水平。近两年共设计新产品24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被国外客户直接订购。在黄黄岗柳编工艺的展厅停里,各式各样的柳编、藤编等成品不下千种,有灯具、屏风、动物、餐桌、餐椅、摇椅、茶具、沙发、吊篮、花篮、花瓶等等。当地流传着的“编筐打篓,养家糊口”、“金条、银条,不如柳条”、“柳编编来了新房,编来了新娘”等民谣,正是黄岗人世世代代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黄岗柳编的积极带动下,目前,阜南县杞柳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有14个乡镇9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全县每年柳编加工为农民增加收入3.5亿元以上。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其中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9家。先后被国家权威部门确定为“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黄岗”、“阜南”两个柳编工艺品商标已享誉海内外。黄岗柳编为此跻身全国五大柳编生产基地行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2011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阜南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主
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以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名录体系和保护传承人为核心、以实现原地保护和动态传承为目的,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全面普查,摸清情况。自2005年启动全县民族民间艺人及民间美术艺人调查工作以来,县文化馆分别开展了240多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工作。普查自然村85个,调查采访对象340人;拍摄录像5000分钟,照片2000余张,录音1900分钟,形成专题报告15个,文字资料50余万字,影像光碟120盘,曲谱48个。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阜阳市阜南卷》一书。通过普查,了解和掌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保护名录体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和设立传统文化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高度重视,成立组织。县政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县政府名义下发文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体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文体局体局、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旅游局、宗教局组成,县政府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召集人,从而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阜南县重新组建了嗨剧演出队,聘请李玉英、谢学芳、孙利侠等一批老艺人做艺术指导,实行以老带新,传授嗨剧。演出队精心编排了系列嗨子戏精品小戏投放市场,深受群众喜爱,演出量逐年上升。
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成立于2002年12月,是由柳编企业、放货组长、经纪人、杞柳种植、编织大户组成,并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中介组织。协会成立以来,十分注重科普工作,通过组织规模柳编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强化职业技术培训、举办
柳编技能大赛和评定柳编技术大师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创新柳编产品花色样式,增强了柳编产品市场竞争力。
3、建立机制,培养传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部决定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推荐工作。我省下一阶段也将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工作。通过命名传承人,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培养后继人才。
传承人培养和“非保”工作队伍建设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小抓起。作为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形式,嗨子戏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知名艺人,现在仍健在的嗨子戏第五代传人有周国平、李玉英、谢学芳、孙丽侠、代万青等。今年65的李玉英老艺人是周国平的师弟,自幼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就经常跟民间艺人学习演唱民间小调、大鼓书、快板等。直到现在,66岁的李玉英仍坚持留在剧团实行以老带新,其倾心培养的张明礼、李丁丁、李婷婷、王景景等青年一代嗨剧传承人,已在嗨剧艺术表演中崭露头角。黄岗柳编历史悠久,古往今来世代相传。黄岗民间传承大都靠老艺人的口授面传,否则,不能得其要领,编不出那样的效果。黄岗镇瓦庙村杨明华、杨光学、二郎村孙家才、孙锐、郜台乡安台村安学授、安超、安刚、黄岗柳大村柳万民、柳宇等是我县柳编第六代至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代表阜南县柳编技术四大脉系。县政府多方筹资准备在黄岗镇柳编工业园区建设一座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柳编传习馆综合大楼。
为了使此项目得以传承,阜南县文化、教育部门准备让嗨子戏、柳编工艺进学校、进课堂,使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并热爱地方文化。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重视传承人的培养, 让更多的阜南民间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使下一代从小就热爱本土文化。
4、多方筹资,长期保护。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近年来,我县对保护嗨子戏投入100多万元,主要购臵灯光、音响、民族乐器等,其中2009年投资40万元,创排大型现代嗨子戏《王家坝之歌》。对柳编的传承和发展,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已投入资金150万元用于柳编事业。一是技术培训: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技术培训老艺人的授课报酬,资料费、光盘制作费、实习用材料费;二是印刷宣传彩册5000本20万元;三是投入80万元,以补贴方式,在全县建立8万亩杞柳生产基地;四是投入资金20万元,用现代信息传媒宣传推介。
5、加大宣传,品牌先行。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运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开展讲座、演出、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为了打响嗨子戏品牌,2008至2009年间,阜南县嗨剧团经常到周边县市演出,扩大了剧团的影响力。2008年,剧团新编的嗨子小戏《双出嫁》参加安徽省艺术节喜获三等奖。阜南县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而打造的大型现代嗨剧《王家坝之歌》激情上演。该剧讴歌了生活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附近、濛洼蓄洪区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的无私奉献精神,描绘了王家坝人民与天抗争,搏击洪水,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党的领导,歌颂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展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卷。现代嗨剧《王家坝之歌》在阜南县公演数十场,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旋律、高亢激昂的唱段,受到广大干群的热情追捧。嗨剧《王家坝之歌》在阜阳市第五届艺术节大戏调演中获一等奖。
为打响柳编品牌,做大做强阜南柳编产业,2009年5月8日至9日,首届安徽阜南柳编艺术节在“中国柳编之乡”阜南县隆重举办。
艺术节以“彰显柳编艺术神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以打响“中国柳编之乡”品牌、做大做强柳编产业、提高阜南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招商引资和县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努力打造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的平台,打造展示阜南形象和发展成果的窗口。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宣读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阜南“中国柳编之乡”称号的文件并向阜南县授牌。阜南县以此次节会为契机,交四海宾朋,借八方之力,进一步做精、做强柳编这一促农“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强势产业,使柳编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阜南县黄岗镇也连续举办了五届柳编艺术节。这些宣传活动促进了阜南柳编品牌的宣传。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未来前景展望 实施嗨子戏和柳编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使之赋予时代内容,焕发青春的活力,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顺应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趋势,满足淮河两岸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
1、历史传承和艺术价值展望。嗨子戏源于生活,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历代艺人口传心授,融入大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于其中,是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形式。如《打桃花》、《三击掌》、《站花墙》等反映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内容,自由活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古朴原始、优美动听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表现了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具有非凡的艺术生命力。阜南柳编传统工艺“径编”、“立编”历史悠久,为沿淮蒙洼一代独创,老艺人代代相传,有一千多年历史,在社会经济落后的封建时代,黄岗蒙洼一带编织的笸箩、笆斗、升斗、水斗、提箱等民间器具,在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笆斗、升斗广泛应用于农作物交易中衡量粮食的主要器皿。这些柳编技艺是沿淮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智慧的结晶,难以用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涵着丰富的言传意会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民间
手工技艺。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载体,深蕴淮河两岸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仍彰显其艺术的魅力。
2、文化价值展望。阜南嗨子戏和柳编作为淮河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所蕴含的历史空间,所体现的民风民俗,对研究淮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难得的宝贵财富。嗨子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产物,必将在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阜南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北宋岳飞的副将刘琦、岳云等与金兵在陶子河一带交战,大获全胜,刘琦命老百姓用柳条编抬筐、笺子等,让士兵抬土筑贺胜台,至今每逢清明、春节前后,贺胜台前香雾缭绕,鞭炮声不断。在解放前,姑娘出嫁,娘家必须配送一个红色“八角笸箩”,象征八面来财,以示吉祥。
3、经济价值展望。嗨子戏作为淮河文化的杰出代表,已经融入文化市场,初步实现了经济价值,安徽省是人口大省,阜阳是人口大市,而且嗨子戏是淮河流域鄂、豫、皖三省人民喜爱的剧种,巨大的市场和嗨子戏的独特性,再加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嗨子戏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效益。长期以来,柳编一直是阜南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大量的柳编生产,解决了当地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其次,柳编产地大多为低洼沼泽地,大量种值柳编,可以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其三,阜南柳编除作为国内日用品外,还出口创汇,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嗨子戏和黄岗柳编只要打造好文化品牌,一定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将为阜南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阜南县委讲师组 潘永力
201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