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

时间:2019-05-14 14:2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

第一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改革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整体框架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体制创新和重要发展于21世纪后。现行养老制度仍是发展不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养老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经济体制演变密切相关。

宏观数据分析显示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面、保障水平、统筹层次以及财政补贴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巨大,养老体系遗漏城市非正规就业群体,企业和职工缴费负担重影响参保积极性,以及养老基金积累中出现的问题都制约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一、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演变

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主体和框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沿革及政策推进经历了改革探索、引入和建立整 体框架、完善改革内容等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92年)是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改革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是基于旧体制下的企业养老保险走向社会统筹。各地区首先在国有企业中实施了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统一筹集资金,并统一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统筹,然后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统筹层次由市县级逐步向地市级和省级统筹过渡。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政策是国务院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这是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化的开始。

第二阶段(1993~2000年)是正式确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整体框架的阶段。这期间,随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目标的确立,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转向统账结合的部分基金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确

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由于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少企业通过!提前退休?将大批人员直接 推入社会养老保险。这使得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必须。1997年国务院颁

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成为确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

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起点。这一政策正式提出了全国统一的改革方案:按统一缴

费比率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即统一按职工工资的11%缴纳个人部分,个人缴费逐步从 1997年的4%提高到8%,不足部分从企业缴费划入,企业缴费率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同时,由于不同所有制和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负担不均,国务院于1998年又发布%关于实行企

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文件标志职工养

老保险实行全国并轨,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向省级统筹过渡的改革任务。

但是,由于回避转轨成本的做法加重了国有企业的负担,挪用个人账户基金用于支付统筹 账户的缺口造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巨大。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 体系的试点方案&,该改革方案着眼于解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转轨成本问题,同时试图解决

养老保险问题中的!新人?、!老人?和!中人?问题,形成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2000年试 点方案决定在辽宁全省和其它各省选定部分地市进行试点,规定用人单位20%的缴费比例不变, 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而是全部形成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缴费率从此前的11%降为8%,并全

部计入个人账户。并且,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确立。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是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同时人口老龄化显现,考虑统筹账户支付需求带来的财政风险,“做小做实”养老保险的试点改革应运而生。从2001年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改革试点,重点着力解决城镇养老体制框架下的个人账户空账、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历史欠债和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到2005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 决定&,都标志着!做实做小个人账户?成为新的改革取向。改革的政策措施重点是做实个人账 户,同时以养老金征收和发放两个角度解决养老金缴费激励不足与参保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006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扩大在全国八个省市的!做小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2008年初,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又提出,力争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把养老保障的统筹层次提高到升

级水平,这些都是政府和群众对社会养老保险认知改变的一次次创新和进展。

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是制度建 设上的一次突破性改革,使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走出了由统筹层次低下导致的“便携性障碍”。并且,这一制度突出重点在于保护了跨省流动就业人员参保缴费和间断性就业的养老权益,确保了农民工享受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养老保险待遇。通过统一转移标准,统一转移程序,对各类劳动者一视同仁,解决了多年僵持不下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

相比之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严重滞后。农村养老体制改革开始于1986年,首先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了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

1992年1月1日民政部公布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9年7月国务院又暂停执

行这一方案,主要原因是财政力量捉襟见肘,强调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把农村遗漏在养老保障制

度建立设计之外。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这种遗漏,2002年又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2002年十

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又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与农

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它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此,农村养老体制改

革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9

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选择10%的县开展试点,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养老保险覆盖。这一政策标志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质性的推进和新时期的开始。

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发展

首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城市养老保险覆盖面呈现逐步扩大的 趋势。1989~2008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量由1989年的4816 9万人上升到2008 年的16587 5万人,20年间占城市就业人员数量的比例由33 5%增加到54 9%。参加基本养老 保险的城市离退休人员数量同期由893 4万人上升到5303 6万人,20年间提高了5 9倍(见图 1)。同时,地区之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存在明显不均衡,从图2可以看出,截止到2008年东部 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平均覆盖率为85%,其中广东、辽宁 等地区都已达到100%。中部地区平均覆盖率为81%,而西部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平均仅为50%左右,其中,云南、西藏则只有39%和12%。

其次,财政投入的增加和基本养老金统筹层次的提高,改善了城镇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

表1显示,2005年城镇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费为10761元,比1990年增加了9000元,平均 每年增加约563元,是1990年的9 1倍。企业基本养老水平也是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人均 6528元增加到2007年的11364元,平均每年增加605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了基本养老金

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程度不断提高。1998年,养老金社会化率在30%左右,到

2008年,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达4829万人,已基本做到全部社会化发放。

第三,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和财政补贴逐年递增。1989?2008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收入从146 7亿元增加到9740 2亿元,增加了66 4倍;基金支出从1989年的118 8亿元 上升到2008年的7389 6亿元,增加了62 2倍,平均每年增加3 1倍。养老保险基金结余 由1989年的68 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931 0亿元,2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7 3倍。2005 年养老基金结余首次超过基金支出,2008年末养老基金结余首次超过基金收入(见图3)。从1998~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图4), 199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分别为23 9亿元和5 2亿元,2007年则分别为 917 5亿元和252 3亿元,11年间分别增加了38 4倍和48 5倍,并且中央财政补贴占据 了主要部分。

三、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下没有基础养老金积累,新体制又必须为老人的退休金、中人的基础养

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寻找支付办法。因此,转轨成本造成的养老金隐性债务(IPD)使得养老金财务

上缺乏可持续性。关于IPD规模,%法制日报&2005年5月8日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城市养

老金缺口在2 5万亿,在未来30年时间里将达到6万亿。这个估计数据可能低估了养老金缺口的严

重程度。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养老金缺口达3万亿~4万亿左右。如果假定在50年时间里分摊

转轨成本,按3 7万亿缺口和平均利率4%计算,每年分担的平均转轨成本将为1600亿左右;如果利

率提高到5%,每年的平均转轨成本将为1900亿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Dorfm an& Sin的估算是1994年IPD占GDP50%以上,1996年为GDP的80%,1998年为GDP的94%

以上。#虽然测算结果不一,但由此可见,隐性债务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数量也十分庞大。在企业面临缴费不足和养老金缺口的情况下,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使有关 部门挪用个人账户来填补养老金缺口。据有关估计,个人账户空账规模1997年为140亿元, 1998年为450亿元,1999年为1000亿元以上,(2000年上升到2000多亿,并以每年1000多亿 元的规模增加,2003年个人账户空账累计为6000多亿元,2005年末达到8000亿。)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率仍然很低,非正规就业群体等被养老保险遗漏。根据官方公布 的参保人数,2005年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 75亿人,占城镇就业数量比例为 55 2%;?2008年参保人数为2 19亿,占城镇就业比率为61 6%。但是,由于现行的统计体系 遗失了相当一部分非正规的就业人群,因此,按照这个口径计算的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被大 大高估了。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估算出在不同就业口径假设下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表2),可以看出实际覆盖率比公布的统计数字要低得多。同样,如果我 们采用表2的口径分类,应用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在第一、二、四种口 径分别为44 4%、51 7%和58 1%,均低于61 6%的比率,尤其是反映养老保障真实覆盖面的 第一种口径。因此,城镇部分再就业劳动者、因拆迁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绝大多数农民工 在内的非正规就业者,尚没有适当的被养老保险制度予以覆盖。例如,2009年外出就业的农民 工数量已达1 45亿人,养老保险参保率却十分低(图5),仅7 6%。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2008年全国养老保障基金收入为9740 2亿元,截止2008年基金积累为9931 0亿元,而基金支出为7389 5亿 元#,基金积累只是一年的支出规模,可以说积累微不足道。现收现付制是建立在劳动年龄人口 比重高、人口抚养比低以及生产率高的基础上的,在生产率水平尚低,同时人口抚养比即将提 高的条件下养老基金积累不足非常明显。(基金积累不足,社会统筹必然转向对财政资金的高度 依赖,带来财政风险的增大。

另一方面,在城镇基本养老制度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伴随社会结构转变和经济转型,农

村养老也面临未曾遇到过的挑战。农村家庭人口规模逐渐缩小,农村家庭常住人口数量由1978 年的户均5 7人下降到2008年的3 36人。)人口迁移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严重。2000年 的人口普查资料就已经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是7 5%,而城市只有6 4%。加速城市化将 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同时,农村土地的收入和保障功能被不断减弱。在农村家庭

养老角色走向减弱的趋势下,就需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来作为其补充和替代。因此,农村社会 养老依然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及相应改革政策的变化,与中央政 府加快推进城市化和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和定居的政策理念有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变化和经济转型,养老政策的走向正从以城镇职工为重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渐转向解决农民工、城市非正规就业者、因城市化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农村养老保险等重点、难点领域的问题。政府重视推进各类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执政理念,为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机遇。对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给予了不同的思考。综合起来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和账户设计两个方面。关于制度和改革主要包括:尽早实现全国统筹仍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既定目标?;鉴于城镇就业者与参加新农保的农民之间的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分割、人群分割,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减少制度依赖的改革成本;+城乡养老保险关系应整体规划与统筹安排,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普惠性养老保险体系。,有学者认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现在已到了应该大力推进的阶段了。?对此,也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如果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对农村居民的适龄人口支付保险费,中国推行统一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时机目前尚不成熟,而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成熟的时间点大致为2033年。.从养老制度的发展来看,养老保障体制的设计应看作是生产性的,而非仅仅是消费性的制度安排,而是实现完全积累式的养老保障体制。#OECD学者关于中国养老体系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必须突出三个关键,即!广覆盖?、!便携性?以及养老基金的海外投资。(关于账户设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许多学者主张不再依靠现收现付制,建立和实现完全的个人账户体制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出路)?+;针对个人账户!空账?,有学者认为应采取!存量做实?、!流量补充?以及!资金、人、账户相对应?的做法,真正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有学者主张应采用!名义账户?制,认为其不但可以解决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中遇到的转型成

本的巨大困难,而且与之前选择半积累制和后来明确!统账结合?模式时的初衷相符?;名义账 户制可以作为未来长期改革的一项重要过渡制度,但要警惕可能带来的新的技术挑战和监管挑 战.。也有国际学者认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从基金确定缴费型(FDC)层次转向名义确定 缴费型(NDC)层次/。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制度设计和账户设计的思考和观点,反映了中国 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和建设的关键领域,有助于政府政策设计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

第二篇:九八年以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和改革

九八年以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和改革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自开始至今,已经过了十几年的历程。这期间,从个别城市的试点开始,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总结几年改革试点经验和不足,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说,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是在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后确定的,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的一种新模式。但同时,在面临经济转型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的情况下,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种种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2、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保费欠缴的情况非常严重,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3、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4、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5、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这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

6、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到2060年养老抚养比为 60.3%。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这不仅导致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7、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保障制度亟待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逐步老化,农村家庭保障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改革需要迫在眉睫。

(一)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制度体系,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保险机制的要求,应全面覆盖无力缴费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等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1、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供款的模式,即企业和个人为主,政府提供补贴,实行现收现付筹资方式。通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参保率。由国家行政部门管理,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推行激励机制,对于多缴费者可以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

2、鼓励企业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保障。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劳动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由企业为主,个人为辅供款,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企业职工,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实行激励机制,保证缴费者退休后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为充分的保障。

3、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采用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高收入人群,是在具有了基础保障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保障。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政府可视经济发展需要,给予政策扶持。

4、传承家庭养老保障。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赡养是互惠互利关系的体现。年轻一代对父母提供照顾,也为自己将来获得子女照顾创造了道德基础,这种供养与反哺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延续。

(二)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

扩大覆盖范围,是基本社会养老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扩大覆盖范围的政策是出于制度内的资金不平衡的需求,缺少统筹机制。这种以扩大覆盖面为手段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政策背景,使非国有产生了其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因为,其中的很多制度规定是很难执行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国家规定个体户按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18%~20%缴费,其中的10%~11%记入个人账户,8%~9%记作社会统筹部分。个体户的雇工也是这个总比例,只是个人缴8%~9%,其余由雇主缴纳。自由职业者按这个总比例,全部由个人缴纳。由于操作很麻烦,而且很难得到这些人的理解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规定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本来是个人全部缴纳的,但是进入社会统筹部分其所有权则不再属于他们自己的了,如果他们中途出现意外,继承人只能继承记入个人账户的那部分,很难吸引他们入保,这种规定不被理解。这是非国有不愿意参加目前的养老金计划的背景原因,也是扩大覆盖面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

(三)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

造成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管理过度的结果。当前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既是监管者,同时又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帐户中积累的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运作。因此,应当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大块,即现收现付部分;而个人帐户中的基金部分,则可考虑借鉴国外管理养老基金的成功经验,成立养老基金会组织来管理个人帐户中的基金,基金会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且,为了保证养老基金的管理效率,这样的基金会应当是竞争性的,即成立多个基金会组织,职工可自主地选择决定加入哪一个基金会,也可自由地退出。政府间接作用的增强则表现在加强监管职能方面。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由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是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补充性质资金来源,也是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非缴费普惠性养老保障目标是贫困老人,利于消除贫困。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是主体。同时,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均是有效的养老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发展社区养老。

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基本上是符合现实国情的。由于改革方案很难尽善尽美,当前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才可能获得成功。

第三篇: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演变

1984年,中国各地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年,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为基本原则,实行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计算养老保险的计提基数:若本人工资低于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的60%确定缴费基数;若本人工资高于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的300%确定缴费基数;若本人工资水平在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60%-300%之间的,按本人实际工资收入确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199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养老金制度保险制度。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的职工;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义务。目前,企业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20%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 发[1997]26号)中更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为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近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不断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投入。

二、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在我国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 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养老保险体系保障了退休人群的生活,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 养老保险覆盖面广、成本高,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一大负担。在我国, 光凭征缴养老保险税的收入并不能满足养老保险支出,财政每年都必须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贴,并且这种补贴还在逐年增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以企业为主的养老金制度完成了向社会化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和个人缴费结合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表面上采取了混合养老金制度的形式,但是由于历史积累的巨大养老金隐形债务,迫使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形成了大量的名义账户,实质上没有按照混合制度的养老金制度运作。这种以名义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为标志的养老金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保障制度亟待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逐步老化,农村家庭保障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缺陷所引发的问题

(一)养老金制度再分配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缺失

再分配功能是养老金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我国养老金制度虽然实际上是一个现收现付制度,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再分配功能。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于把精力集中于经济发展,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社会公平,走上了一条强化效率弱化公平的道路。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的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2,到2000年已达0.458,增长幅度较大,目前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1。中国养老金制度没有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相反存在逆向补偿的倾向。

就城镇居民来讲,根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2.5万户居民的调查,富裕户得到的养老金待遇与贫困户的相差4.2倍,加上医疗保险和住房等方面的补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经过二次再分配,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是加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说明包括养老金制度在内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原则和制度设计上存在问题,再分配功能没有得到正确的体现。

(二)养老金制度再分配效应的缺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公平角度看,过大的贫富差距、未来老年生活的不安全感和一部分人当前生活的陷入困境,部分地伤害了社会公平感和改革所依赖的社会共识基础。从效率角度看,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对于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将来老年生活的不安全感,已对居民消费起到抑制作用,于是消费者花钱更少而存钱更多。这些造成了中国国内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对外出口,强化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一旦中国的对外出口面临波动,将会导致国内市场供应的增加和商品价格的下降。届时很多养老负担较重的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就会恶化,反过来又使国有企业改革更加紧迫。国有企业改革带来更多的工人下岗和消费信心的进一步削弱,从而更加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

(三)养老金收支赤字问题

中国的养老金基金正面临出现赤字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特殊的人口问题。从2001年开始,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增长持续加大。据测算,2001年中国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而40年后这一比率可能会达到20%。这一特征导致养老金的支出不断加大。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由于中国政府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5%降低到八十年代的2.5%,目前大约2%。根据测算,今后25年的生育率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现收现付制度本身的代际再分配特征是从工作的一代向上一代再分配养老金。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工作一代的人口减少,而退休一代人口正在增加。工作一代人已经不能为退休一代人提供足够的养老金,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造成养老金收支赤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偏低, 由于不同统筹层次的基金无法调剂使用,就严重制约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的发挥。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各地区社会统筹养老金结余与赤字并存,财政补贴负担沉重。据统计,2000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赤字的补贴已达300亿 元。这种补贴还会造成新的不平衡:支付标准高、赤字大的地区,往往可以从中央政府获得较多的补贴;而支付标准低、赤字小的地区,则从中央政府获得补贴却较少。

(四)养老金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和储蓄功能混同

国务院199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养老金制度的个人账户的储蓄功能。养老金制度实行部分积累,实现再分配和储蓄功能的具体操作方式是:为每个职工设立一个个人账户,实行个人和企业共同缴费;企业的缴费一部分归为社会统筹,另一部分记入个人账户。但是由于在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没有具体规定对已经退休和临近退休的老年职工的养老金安排,他们在过去的传统制度下没有养老金缴费积累,所以他们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就不得不依靠当前基本养老金制度中的缴费进行支付,这样就会破坏了现在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储蓄和积累。这种分配和储蓄功能的混同,同时又降低个人和企业对于缴费的激励,造成了大量的养老金缴费的逃避。

(五)缴费率偏高直接影响居民的现期消费

目前世界各国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一般为10%,国际警戒线为20%。按国务院1997年颁发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我国企业总的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20%,职工自己向个人账户缴费的比例从4%起步,以后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企业向职工个人账户划入的比例随着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而相应下降,即由最初的7%下降到最终的3%。企业和个人向个人账户缴费比例之和应达到11%。在实际中,由于企业参保率不高和转制成本没有落实等原因,按现行标准执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支出的需要。许多地区不得不提高参保企业的缴费率,致使国有企业的缴费率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于国际警戒线三个百分点。30个省、市、区中,平均缴费率在20%以上的有24个,超过25%的有5个省市。缴费率偏高必然导致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现期消费。

四、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实施的以现收现付为基本特征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可以说是一种难以令各个阶层、各个方面满意的模式:政府承担了过大的财政成本;企业的税费负担太大,不利于企业改革的深入;退休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职职工也需要承担很沉重的社会保障成本。因此,这一制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重新规划和设计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我们不能忽略现实国情和曾经的经验教训。因此,改革应把握以下的原则: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再改革不是对现行制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之上所实施的制度修正,现行制度向未来制度的这种平滑过渡,有助于保证现行制度对受保人所作的先期承诺以及其中重要的制度参数在未来制度中得以连续。

第二,鉴于我国国情,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会是多层次或者多支柱的体制,新的制度应该在包括一个强制性的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结构外,还应将自主部分设计得更有弹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乃至不同阶层的特殊需要。

第三,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要同时包含再分配、储蓄和保险的功能。未来的保险制度将包括多层次或者多支柱的制度结构,而各个不同的制度结构可能只是负责其中的一项功能。这种通过功能分解以安排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的做法正在成为国际范围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趋向。

五、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探讨

美国一个智囊机构“凯托学会”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会议。与会者几乎一致认为,建立全额交纳的个人账户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世界银行在1997年发表的题为《2020年的中国》的系列报告中建议中国政府用以下三个“支柱”或三个层次来支撑老人群体,即:

第一层次――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该计划是一个规定受益额但工资替代率较低的现收现付计划,建议采用工薪税融资并由财政部管理。由于公共养老保险计划是纯粹的政府行为,因此其管理费用要来源于财政预算。第二层次――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基金部分独立出来,使其成为由政府监管、强制性的、规定缴费额的养老保险计划,我们称之为缴费性养老保险计划。缴费性养老保险计划的治理结构是多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会,可以考虑将现在省一级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内的投资营运机构改造成为由政府监管的养老保险基金会。

第三层次――自愿的个人储蓄和个人投保,以及企业开办的职业年金计划。由于这一层次计划属于微观主体的自愿行为,故称其为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以上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可以达到将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共同养老保险制度之中的目的。

但是,至今为止,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多少进展。中国甚至已经落入了世界银行曾经警告过的圈套:建立国家账户。工作人员被告知,他们账户上的养老金将不断增加,甚至可以从中获得较低的利息,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支撑这种账户的资金。因为国家继续在向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而资金并非来自于在职人员所交纳的经费。针对目前的客观情况和中国国情,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制度体系,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保险机制的要求,应全面覆盖无力缴费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等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第一层次: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供款的模式,即企业和个人为主,政府提供补贴,实行现收现付筹资方式。通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参保率。由国家行政部门管理,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推行激励机制,对于多缴费者可以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

第二层次:鼓励企业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保障。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劳动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由企业为主,个人为辅供款,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企业职工,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实行激励机制,保证缴费者退休后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为充分的保障。

第三层次: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采用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 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高收入人群,是在具有了基础保障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保障。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政府可视经济发展需要,给予政策扶持。

第四层次:传承家庭养老保障。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赡养是互惠互利关系的体现。年轻一代对父母提供照顾,也为自己将来获得子女照顾创造了道德基础,这种供养与反哺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延续。

(二)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

扩大覆盖范围,是基本社会养老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扩大覆盖范围的政策是出于制度内的资金不平衡的需求,缺少统筹机制。这种以扩大覆盖面为手段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政策背景,使非国有企业产生了其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农村、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因为,其中的很多制度规定是很难执行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国家规定个体户按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18%~20%缴费,其中的10%~11%记入个人账户,8%~9%记作社会统筹部分。个体户的雇工也是这个总比例,只是个人缴8%~9%,其余由雇主缴纳。自由职业者按这个总比例,全部由个人缴纳。由于操作很麻烦,而且很难得到这些人的理解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规定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本来是个人全部缴纳的,但是进入社会统筹部分其所有权则不再属于他们自己的了,如果他们中途出现意外,继承人只能继承记入个人账户的那部分,很难吸引他们入保,这种规定不被理解。这是非国有经济不愿意参加目前的养老金计划的背景原因,也是扩大覆盖面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

(三)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

造成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管理过度的结果。当前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既是监管者,同时又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帐户中积累的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运作。因此,应当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限制在 社会统筹这一大块,即现收现付部分;而个人帐户中的基金部分,则可考虑借鉴国外管理养老基金的成功经验,成立养老基金会组织来管理个人帐户中的基金,基金会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且,为了保证养老基金的管理效率,这样的基金会应当是竞争性的,即成立多个基金会组织,职工可自主地选择决定加入哪一个基金会,也可自由地退出。政府间接作用的增强则表现在加强监管职能方面。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由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补充性质资金来源,也是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非缴费普惠性养老保障目标是贫困老人,利于消除贫困。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是主体。同时,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均是有效的养老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发展社区养老。

朱海俊、李 震、施莉娅、吴 思、张慧盈 郁 琴、乐 晨、沈雨佼、周艳韬、钟 琦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四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

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

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

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

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

(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

(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

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

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

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⑦2000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分账管理,做实个人账户。

2.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①保险实施范围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包括城镇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城镇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主及其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业主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

②养老保险的管理

在管理机构上,全国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各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市(或省)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结算管理中心及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统一经办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个人养老保险金账户。

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

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组成。社会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缴费,个人账户基金的资金来源由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组成。

④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一律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基数11%记入。其中个人缴费比例要逐步达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

⑤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是:现收现付+基金积累,也就是在养老保险基金内再将基金具体化为两个不同的形式,分别使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筹集模式。

⑥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条件

退休年龄上,男性职工60周岁,从事管理和科技工作的女性为55周岁,从事生产和工勤辅助工作的女性50周岁。缴费期限上,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

⑦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a.凡按规定缴费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当地平均工资的20%享受基础养老保险待遇,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增发一定比例,按此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总体水平控制在30%左右; b.个人账户养老金月发放标准是按账户积累额的1/120计算,个人账户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⑧建立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及其正常调整机制

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的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直接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2)城镇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制度。在2000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中,对建立我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做了规定。

(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完全是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自愿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的补充养老保险形式。

3.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78年6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而形成的框架体系。该制度的特点是:

(1)养老保险费用完全由国家或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2)养老金给付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计发。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①1991年10月,民政部在山东牟平县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了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②1992年7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了武汉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

③1992年12月,民政部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江苏省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 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a.坚持低保障标准,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

b.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

c.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储备积累的做法;

d.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

a.在资金筹集上,按照“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

b.在缴费方式上采用灵活的缴费方式。大体分为定期缴费、不定期缴费和一次性缴费; c.在个人账户的管理上:投保人在缴费期间身亡者,个人缴纳的保险费本息全部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投保人领取养老金,保证期为10年。投保人迁往外地时,若迁入地尚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其个人缴纳全部本息退给本人。投保人因招工、提干、考学等途径农转非时,可将保险关系(含资金)转入新的保险制度,或将个人缴纳全部本息退还本人;

d.在实施范围上,规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

e.在投保、享受年龄上,规定缴纳保险费年龄一般为20周岁至60周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一般为60周岁,没有男女差别;

f.在制度的管理方式上,建立农村各类人员养老保险一体化管理体制。5.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个人账户的“空账”运作问题

所谓个人账户的“空账”运作,就是名义上个人账户中有积累的基金存在,实际上其中并没有任何资金。在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方面,有两个可能性途径:

①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

②容许一定时期内的“空账”运作,通过个人账户中的基金应对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给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负担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时期的资金收益部分。

(2)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缴费问题

缴费人员除了各类所有制企业中的在职人员,还可以包括自营业者,享受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体制外”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如何加强对他们的养老保险费用的征缴工作,是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的关键问题。

(3)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模式问题

我国目前也已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加基金积累的这样一种混合模式。但是在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目前仍然是现收现付模式。

(4)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问题

退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给付应该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5)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由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所以政府付出了极大的投入,使得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大致成型。但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却依然是没有改变过去的“吃皇粮”的传统。

第五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改革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使得养老保险工作进展十分缓慢,为了顺应当前发展趋势,必须要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针对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反思;效率公平;不断改革; 有效策略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还与社会团结稳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做好养老保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应该与该国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协调,中国也不例外,只有遵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造福于人民。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历程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早是源于20世纪中期国家出台的相关《劳动保障机制和条例》和《国家工作人员退休扶植政策》等内容,早期我国养老保险所要保障的人群主要是机关企业单位和企业人员,这些人都按照国家下发的统一标准享受养老待遇,通过由国家发放和管理养老金,能够确保享受对象能够真正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也发生了转型,由过去的国家公有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企业退休职工高额的补贴加重了企业自身的负担,因此将养老保险由过去的企业统筹逐渐转变为现代的社会统筹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于199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若干意见》文件,标志者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朝着社会统筹方向发展。2000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条例,这标志着我国已经由社会统筹逐渐朝着个人账户模式发展,并且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而言,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从企业统筹逐步过度为社会统筹。2.社会统筹逐步与个人账户二者有机结合。3.非国有企业员工也享受养老保险。4.调整了养老保险缴纳资金中不合理的部分。

二、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完善,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个人养老账户“空账”现象频发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没有任何的基金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因此很多工作的青壮年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仅仅需要承担父母的赡养工作,同时还要为自己未来养老积累一定的财产,这无形中就会增加养老的成本。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养老保险收缴的资金没有达到预期的估算和目标,实际拥有的资金不够供养退休人员,这就会出现将缴费人员个人账户的资金弥补退休人员发放工资的缺口,导致个人养老账户“空账”的现象频发,这种做法不但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同时还影响了个人账户资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如果一旦收支出现极端不平衡,势必会损害个人财产利益。

(二)养老保险缴纳金过高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过去的15%已经上升到24%,而且还有增长的态势,远远高于国际平均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甚至超过了世界平均警戒线。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养老保险金能够通过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支持,从而转嫁资金风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员工高昂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提升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只有通过降低工资的方法来弥补这一资金缺口,这样不仅会降低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一些失业人员为了养老,每年定期向国家缴纳几万元不等的养老保险费,这给每个失业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不交日后养老困难,如果交现在生活困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三)养老保险覆盖面积较小

目前我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仍有很多省份和地区没有贯彻这一方针政策,尤其是农村地区,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很小。城市养老保险覆盖面积小主要是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积小主要是因为当地人们缺乏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迟缓。

(四)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很多养老保险工作人员其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还有很多人员经验不足导致其业务能力较低。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极其恶劣,经常会出现业务纠纷,从而降低了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三、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降低养老保险缴纳金额

国家应该大幅度降低养老保险缴纳金额,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符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综合考虑到可能参保的各个人员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养老保险缴纳金额还可以参考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标准,对于待遇过高的老人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待遇过低的老人可以进行适当提高,将二者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可以避免经济危机或者通货膨胀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和干扰。

(二)逐步取消提前退休的特权

国家应该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管理体系,取消和调整提前退休的工种,除极其特殊的工种以外要一视同仁,只有达到相关年龄标准的人员才能够退休,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团结。与此同时还可以逐步提高养老金发放的年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满足广泛人们的根本利益需求。

(三)提高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素质

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要有耐心能够及时回答并且耐心讲解问题,不能产生厌烦情绪,养老保险工作人员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四)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建设更多的养老保险机构,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便捷,尤其是农村地区应该积极的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使其认识到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逐步扩大我国养老保险城乡覆盖范围。

(五)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美国、德国、智利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而且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中国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从而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环节,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积极影响,因此做好养老保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只有通过降低养老保险缴纳金额、逐步取消提前退休的特权、提高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素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等措施,才能完善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总之,做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等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公平和效率。

下载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