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我们

时间:2019-05-14 14:5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童年的我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童年的我们》。

第一篇:童年的我们

童年的我们

童年的我们

不畏暴风雨

在雨中起舞

全身湿漉漉

童年的我们

不知脏泥水

在泥土中翻滚

你泼我溅笑哈哈

现在累了

倦了

只能坐在窗前观望……

河南郑州管城区腾飞路小学五年级:陆清梦

第二篇:我们八十年代的童年

B

象我们这样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一代人,至今已经度过了二十几个年头,一百多年来,还没有如我们一样庸常的二十几岁,小日本被赶走了,内战又没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又被我们伟大的上一辈人征服,惊心动魄的文化大革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而悄然成为历史,any way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人生的幸事。

我们过得朴实和清贫,但是健康和坦然,象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被贫困所困绕,可是当时的我们更多的关心的并不是那些,我们只是在感受人生的纯真和平淡。贫困之外我们不乏快乐,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我们的童年也更自然,这构成了我童年最美妙的体验。

那些平淡的过去,那些无法重构的体验,随着岁月远去,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一种记忆。许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总会时时想起它,想起它当初对于我们来说的轰轰烈烈,想起它曾经怎样占据我们的心灵。

而它们已被岁月遮掩,风尘一经拂去,这一切竟如刀刻般清晰。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那是我们心灵中的烙印。

拎着瓶子打过酱油和散酒,帮大人们买过香烟和五分钱一盒的火柴,每次看到二分钱一块的小儿酥糖果都会咂吧一下嘴将口水咽下去,最终都没敢买。

苹果和饼干可能是小时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是些在诸多营养食品或大鱼大肉填饱肚子后再也不想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得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

于是我们象农民伯伯盼着丰收一样等待着过年收获一点零花钱,但过了年后往往仍没有舍得花掉。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贫瘠,这些甜美的优雅的食品为我们那时的生活增添了一种味觉上的回忆。

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浇过煤油当作火把烧过,自己生火烤过山芋土豆,还用废的铁罐头盒子煮过毛豆吃。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也有用火柴当子弹的,拿报纸做过风筝,不过一般只是花花架子,自娱自乐而已。

睡过防震棚,推过平车,帮爸妈挖过储红薯和萝卜的地窖,有时也会偷偷在地上挖个坑埋上一个萝卜看自己种的萝卜发的芽儿是啥样,每次都会被多事的鸡刨了出来,害得爸爸把地窖反复检查是不是露了个洞,不然这萝卜咋跑出来了呢?

傍晚的小院里,我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用馒头渣喂小鸡,空气中有种不真实的炊烟味道,仿佛糯米纸随时融化的轻薄。

谁家的单声道唱片机一遍又一遍放着罗大佑的童年,有时会让我顿生钦佩之情,想这名歌手就是名歌手,连唱这么多遍居然一点都不累。

差不多大的孩子中不只一个名字叫建国、国庆、卫星的,听说早我们几年出生的大孩子们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参加过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村委的外围墙上神圣的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

很多生活用品多用“洋”字冠之以名,洋火、洋钉、洋皂、洋条,这些帝国主义的洋货怎么用怎么不屑,却有怎么用怎么舒服。

我们这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当然不会经历这些,我们上小学时几乎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也没写过什么标语,通常只是会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某某某大坏蛋”等字样,一般总会招来大人的一顿喝骂。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差别可能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常常被称为老大老二或老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希望有一个哥哥,它意味着除了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外,他还是孔武有力的象征。

两个小男孩打架之前先想的是对方和自己有没有哥,那意味着后果可能会很严重。而当一个男孩拖着鼻涕哭着说我回家找我哥的时候,对手会感到很大的恐惧,尤其是他自己没有哥的情况下。

一个家庭如果有哥仨儿,那么老大是天生的孩子王,老二老三在同龄的孩子中也会很有话份儿,他们会从自己的大哥身上很快学会英雄气概,还有管理才能,可以说中国相当多的年轻的企业家就是出于这样的家庭。

其实打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常态,因为总在一起玩,今天和你好,明天不和你好了。很认真,也很忧伤。

男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通常更有回忆价值,因为他们总是以动手为结果,打起来了,有闲着的大人们在旁边笑眯眯的看,绝不会去拉,哪怕双方脸红脖子粗怒不可遏,没什么不好的。

失败后哭着回家的孩子也不会得到父母的支援,相反他们还会大声呵斥:“又出去被人欺负了,你可真窝囊。”于是孩子们的哭声更响,但可能是过了一个小时,也可能是过了一天,他们就会又跑出去,打呀杀呀。

父母也不会真的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经验将给他听,因为那是孩子的事。

还不怎么认识字的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是那种翻得很烂的小人书,六十四开本。有的是手工绘的,代表作是48本一套的《三国演义》,有的则是黑糊糊的电影剧照本,各种战争电影各种国产侦破故事各种样板戏。

因为没有儿童不宜的内容,所以那时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都有小人书版。再到后来,更多的国外电影剧照和国外小说手绘本出现,我读过最经典的算是《悲惨世界》和《王子与贫儿》,小人书中从此有了爱情,有了我们不懂的仇恨和美好。

那时候大家除了比谁的哥多,还比谁的小人书多,一个据说有一百本小人书的孩子同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知识就是力量嘛。

假如谁有全套的《三国演义》,他就可以成为偶像。现在谁若有也是一样,但那更意味着一笔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然而小人书时代很快就随着电视的出现而消失了,但那之前小人书绝对是我们快乐的记忆中的最美妙的精神财富。

收集糖纸、火柴盒封皮、香烟壳也是我们非常热衷的爱好,不过火柴盒封皮和香烟壳收集一般是用来和别人游戏赌输赢的,所以收集糖纸是一项目的比较纯正的爱好,也比较能满足当时我们的一些虚荣心。

那时候能经常吃糖的人家并不多,大多数人家也就在春节时买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的,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寻找一张邮票珍品容易。

搜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就是春节了!常常是一个大早就出了门盯在路上,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的捡起来!回到家就把它洗干再压干夹到一本厚的书里!有的时候看到别人手里拿的那种糖的糖纸是自己所没有的,就会跟在人家后边,直到人家把那块糖放进嘴里再把糖纸扔在地上为止。新的学期开始时,就把一大本糖纸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们炫耀一番,再进行交换!

不过童年时代在路上捡的东西太多了,除了糖纸,其他象火柴盒封皮、香烟壳子、小的瓶子甚至是棒冰的棍子,孩子们都会乐此不疲,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捡一些好玩的东西往往是为了游戏的需要,会充满着一种满足和充实的乐趣。

捡火柴盒封皮、香烟壳子主要是用来做为和别人游戏的筹码,或者干脆是游戏的道具,比如叠成三角或四角宝,看谁掷得远或者能碰触到你的对手的宝,那样你就能赢得更多的宝。

火柴盒封皮一般是通过用嘴吹或用用手拍,大家出相同数量的火柴盒封皮,猜拳看谁先开始游戏,开始后谁先一口气把叠成一摞的火柴盒封皮吹翻,这些火柴盒封皮就归谁。一番游戏下来,手往往拍得肿的象馒头一样,回去后又少不得大人的一顿骂,可是如果今天赢了一些筹码心里还是会美滋滋的。

捡棒冰棍子更是会热火朝天了,那是为了一种叫“扔棒冰棍”的游戏。和现在用扁平木头做的冰淇淋棍不同,那时候是用竹子做的,参加的多是二三人,每个人对出数量相等的棒冰棍,先来石头剪刀布,由赢的人先扔。

把一大把棒冰棍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地一米左右,太高了别人也不答应,属作弊行为),撒到地上,先把和其它不挨的拾起来,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他的,如果能挑到旁边一根而不碰动其他的,那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动了其它的,就该下一个人玩了。

那些我们童年时代曾捡过的许多东西填满了我的记忆,不过想想现在的孩子们不会再去捡这些东西了,大人们因为卫生和安全的考虑自然是不会让他们乱捡人家丢下来的东西,并且孩子们能玩的东西也不会再象那时那样贫瘠,他们可以在游戏机或一些更好的玩具里来感受属于他们的乐趣。可是我还是觉得那时的我们好玩,充实、带劲,真的。

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荡着五十年代那批人就荡旧了的双桨,我们走进了小学,那里有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约束,也有了视野更加开阔的自由和乐趣。

那时我最擅长写肉麻入骨的作文,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改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我曾热烈讴歌班上某女生冰雪聪明、大公无私、比雷峰雷峰„„一个吊着两道鼻涕的9岁小丫头片子被我塑造成了完美无缺的革命战士。

还有看图作文,我还记得当时的描写:星期天的早上阳光明媚,老师带着我们去看电影。天是那么可爱,我们都开心的排着队。突然小明看到了路边掉了一毛钱„„结局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写过至少三篇这样可爱的东西。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整整看了N遍《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于是每次写观后感都是痛苦的事情,我把三年级写的抄了一遍,稍作修改后就变成了五年级的观后感。

在课桌上练习书法(一般是写着“某某大坏蛋”“某某吃狗屎”之类),有的人还擅长彩绘,一个学期下来课桌往往会成为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清明上河图”,不,应该是一幅幅×2,因为每个课桌上总会有那泾渭分明的“三八线”的。

笔记本上除了歪歪扭扭的写上自己的名字外,一般还会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自我激励的话,稍有个性一点的同学会写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问这话谁说的,一般说不知道,有点小聪明的会说“别人说的”。

学校的老师喜欢在课间操放一首“鸽子”,歌词大约是“飞吧,飞吧,我亲爱的鸽子,让你带着我,飞向远方„„”,总是在急急忙忙去厕所的时候跟着音乐边跑边唱。过了许多年,偶尔在电视上听见了,条件反射让我还是去了厕所。

小学时候看过一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的广告上说“绝对吸引你的泪水”,一起去的老师有几个眼睛红红的,同学中间倒是很少哭的,也许我们那个年纪还不能理解那么多。但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却成了学校里脍炙人口的歌曲,每个人都会。后来在某次儿童节学校组织的晚会上,我们班上的那个小丫头居然因为这首歌得了个第一名,不是因为她的声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因为她唱这首歌的时候居然流下泪水,这还得了,第一名非她莫数,不过看她那楚楚可怜的模样确实让人挺心疼的。

不过我们小学学会的歌大部分还是以配合爱国主义的为主,比如《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峰好榜样》等。还有一些是儿歌型的,比如《童年》、《小呀么小二郎上学堂》等。再后来,还学了一些社会上的流行歌曲,比如迟志强的《愁啊愁》还有齐秦的《大约在冬季》等,当时曾有一个非常恶劣的想法,这蹲监狱不是挺好的嘛,也能混得个才华横溢名声大躁呀。

我小时侯的乐感就很好,唱出来的歌声那叫一个悠扬啊,不瞒诸位说我还曾写过两首歌,只不过被一点都不懂欣赏音乐的老哥指斥为二十世纪最难听的歌,这使我的信心巨大受挫。我想如果我这辈子当不上音乐家,我哥定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我们是爱科学的,我们上学时所在的那个时代就已经一点一点地崇尚知识与科学了,而随着我们认识的的字一天比一天多时,我们也能很艰难地读那些没有画面的大书了。

未来在小灵通那里呈现出一种诱人的美丽,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但我们从那时候起就有了理想。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理想中我们是如何生活的。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对作家、诗人之流无比崇拜,看见带眼镜或上衣口袋里挂着只钢笔的老师就艳羡得很。我曾经幻想我当了老师之后是如何如何的神气,还培养出了很多科学家、数学家。

我们唯一想不到的是,当我们进入那个未来世界之时,小灵通还是小灵通,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永远年轻,而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而《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原来是这样子的。

现在这本书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本不过时的书,但现在的孩子选择太多,所以它更多的只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的一种装饰品。

小学里学习的榜样是雷峰、赖宁、韩余娟,做的最多的事是捡东西,除了捡我们用来做游戏的东西外,有人认领的就交给失主(并会天真的跟失主说“碰到我们的老师和他说一声好吗”),没人认领的就给老师,老师一般会在早操上会当众表扬一番的,于是做好事的风气日甚。我记得有一段捡东西捡疯的我拿着一个笔套交给老师,弄得老师苦笑不得。

偶尔老师还会组织我们去捡树上掉下来的一些干树枝给五保户或捐一些图书以供学校建立图书室,不过这是损私肥公的事情,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的人认为我们捡的树枝是他们家树上的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于是会对学校的做法颇为愤慨。还有我原来就捐了六本书,甚至把哥哥最爱看的一本小人书瞒着他给捐了,害得哥哥还以为是老鼠拖走了,从此对老鼠恨之入骨,每个星期都会把家里的老鼠洞堵上一遍。直到现在我都没告诉老哥,那本书已经被我捐给了学校。

不过我还是为小时候我们那些学雷峰做好事的精神感到自豪和感动,现在显然已不可能那么单纯了,而且现在的孩子也很少有人知道雷峰他们了,你如果问他雷峰是谁,他很有可能会回答你是某个电玩游戏里的怪物或是某个动漫里的某个小配角。

学校门口的无证摊贩特别多,卖啥的都有。那种小的黑白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照片五分钱一张,翁美玲的特好卖,卖着卖着还真成了遗像,估计那是最早的盗版。

还有一种折叠起来的,正面是明星照,反面是《妈妈的吻》之类的歌词,一毛一套,觉得有点儿贵,从来没买过。

还有“印花纸”,有一种是自粘的可以直接贴在书上,还有一种“印花纸”则需要沾点唾沫才能印出图案,非唾沫不可,干净的水不管用。

有拿个锅卖“秦糖”的,鼻涕似的黄乎乎一坨,三根小棍一搅和,成白乎乎痰似的了,吃得还挺香。还有什么“香烟糖”、“粽子糖”、“棉花糖”、“面饼”。还有转糖人的,转到什么给你什么,我老盯着“游龙转凤”,可转来转去顶多转个“老鼠偷油”。

还有卖那种酸梅做的果肉,一个酸梅肉包成一个糖果包装状,一个二分钱,并且以《西游记》里的主人公名字命名,有的叫“唐僧肉”,有的叫“八戒肉”。“唐僧肉”卖的特别好,据说是因为据当时对《西游记》已有初步权威了解的同学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那时的全是色素的桔子水装在一个看上去就有毒的容器里(那容器很有些象后来在中学里冲厕所的自动储水装置),水还在里面循环的转着,买上一杯美滋滋的喝,还好那时的小孩都特别纯洁,也没有对着那装桔子水的容器的形状乱想。

那时下课的信号是那口类似革命题材的电影中用来警示鬼子来了的大钟发出的,我们总是对下课的钟声特别的敏感,上自习课的时候我们听到下课钟声从凳子上跳起的反映,绝对比奥运赛场上百米赛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起跑的反映慢不了多少。

没有手表,我们判断下课往往却会有很土的高招,比如以第一天下课时太阳的光线透过窗户照在教室门上的位置为准,第二天只要看到光线快到昨天的位置就知道大约还有多久就下课啦。不过阴雨天的时候就失去了作用,也就会觉得特别的难熬,会觉得总下不了课。

放学后也不回家,先趴在窗台上匆匆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写N遍),然后我们可以一直玩到天黑,用不着父母去接,也用不着有人来喊。我们累了饿了,就会背着小书包跑回家,不曾洗过的小手抓起一个馒头就吃。妈妈一问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就会振振有辞的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打扫卫生﹗害得妈妈老感慨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小孩打扫卫生﹗

其实老师当然没有那么坏,只不过施教水平上有高有低罢了,我想有些老师的学力比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高不了多少。

我的小学老师里大多数比较严厉,一般是采取“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模式,罚站、罚抄课文、打耳光、罚面壁,这些骇人听闻的处罚在那时再司空见惯不过。

这也使我们对老师有了一种很显著的依赖心理,和同学打架了会威胁对方说:我告诉老师去。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孩子们在电脑或电玩游戏的教化里他们可能会恶毒的说:我要杀了你。不是教育水平不一样,而是我认为有些所谓的难以界定的人权影响了老师们的某些应当是正当权利的使用。

也有的老师会采用一些诱教的教学方式,据说大受欢迎。就是以讲故事为诱,让我们专心听讲,专心做作业,如果不专心听讲的人则有可能被罚出教室不准听故事﹙这一处罚往往比上面的体罚要严酷的多﹚。

那时听故事给我们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讲游击队员杨风的,这故事我哥那会听过,我那会听过,若干年后我妹妹上五年级的时候居然也听过。有一个片段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说杨风一人赤手空拳杀死十个拿着机枪的日本鬼子,这曾令我们热血沸腾不已。在我们的心目中,杨风的名声绝对比李向阳响亮的多。

不管如何,若干年后再想起我的小学生活,我都非常感激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不管是严厉的还是给过我乐趣的。因为是他们给了我认识真知的启蒙,给了我要严于律己的中心思想和态度,给了我解读人生的钥匙。

我们玩的游戏除了上面我说过的外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有时候游戏也分男孩们玩的和女孩子们玩的。

男孩子的集体游戏是藏猫猫,当然那时不叫这种温文尔雅的名字,他们说那是抓特务。特务有的是国民党的,有的是美国的,最常见的是日本的。在一群孩子吵人的呼啸声中,我们经受了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还有斗鸡,不是那种宠物鸡,而是用右手搬着左腿这样对斗,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称呼,我们那儿就叫斗鸡。这是一项人体接触非常激烈的游戏,经常是斗完了回家去找妈妈缝裤裆,当然又少不了一顿骂。

比较激烈的还有“挤钢渣”,冬天的时候由于比较冷,下课的时候大家靠着墙挤成一排,两边的人就往中间对挤,在寻找温暖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乐趣。

还有一种游戏我已经忘了叫什么名字,就是两边分对等的人,分开十米左右的距离,面对面拉着手,然后一边开始唱着歌挑对方的人,被挑中的人要朝对面冲过来,冲散人墙的就可以拉走对方一个人,冲不散的就要被对方俘虏并兑变成对方的人。

还有用一根小棍推铁圈,看谁推的最远;抽陀螺,看谁的陀螺转的最快,持续的最久,有点艺术感的男孩子会在自己的陀螺点几个带颜色的点,转起来的时候煞是好看。

女孩子也是一起玩的,她们通常玩的是跳皮筋。和现在一样,轻盈的跳跃当中,女孩子学会了在别人赞美的注视下生活。皮筋通常是用废自行车内胎剪成的,后来也有用衣服上的松紧带来做。她们一边唱一边跳,在我的感觉中,女孩子们的心情永远是好着的。

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女孩子可以做男孩子的游戏(虽然不大受欢迎),但男孩子绝不能像女孩子一样跳皮筋,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丢沙包也是孩子们玩的比较多的一种游戏,大多是女孩子玩,就是将沙包抛向上空然后接着,看谁到最后能接到更多的沙包,有些象现在马戏团的杂耍,不过技巧性没有杂耍难度高。沙包一般是用碎布缝的,里面装的是麦子或者大豆,沙包缝成正方形,外观上挺好看的。

还有“翻单背”,用一根头尾接在一起的绳子,在两只手之间交叉出不同的形状,由另一个人接到手上来并变换成另一种不同的形状,然后再接着来,最后不能破解的人输。这是当时难得的益智游戏,道具简单,规则容易,但是自打我上中学以后便没见有人玩了,这曾使我觉得非常的惋惜。为了不使这个游戏失传,我曾煞费心机的交一个小孩,交了老半天,他说了一句:什么呀,哪有俄罗斯方块好玩,我当场晕翻。

再一个是“拾杨窝”,在地上挖十个小窝,五个一排,共两排。然后到树上摘一把链枣,每人二十五个,每个窝里放五个。由一个人先抓起一个窝里的链枣走,一个窝里放上一个,放完了没有空窝的话接着抓起来走,直到空了一个窝,可以将空窝下一个窝里的链枣赢回。一局下来如果对方赢的链枣不够了,你便可以做地主去圈他的地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游戏曾风靡一时,害得每个人家周围都被挖满了小窝。

我们打扑克牌只会打“八张牌”和“小猫钓鱼”,好处就是不管有几个人,不管牌缺不缺,总能玩得起来。不象现在打分或者斗地主,最害怕的就是“三缺一”,有时甚至是“一缺三”,而且即使四个人的时候任何一个人没心情就玩不起来。

这些游戏构成了我们童年时代主要的精神生活,也许有些已经忘记了规则,忘记了玩伴,忘记了我们曾经一边玩一边唱的歌,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因为那些游戏而来的乐趣,因为我们正是在那些乐趣中一点一点长大。

村子中心的空场上经常会有镇上下乡来放的露天电影,有一首郁冬唱的叫《露天电影院》的歌: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时候它不断出现„„讲的就是那会的事,可是我们的经济状况一定不如他们,因为至少他还住楼,我们那会相当一部分人还住土坯房呢。

虽然是那几部老片子,虽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但那毕竟是电影啊,电影是多么神圣的东西呀。放映员一停下车,先见着的孩子一定会扯起嗓子喊:来电影了!大对来电影了!比过节还高兴。

放电影之前,总能听到那些麦垛在场旁边的人家的叫骂上,因为没带凳子的人只有去扯些垛子上的草做着看,一场电影下来,那些原本看起来壮实丰满的麦垛肯定会被薅得其零八落。

总会早早地占好位置,如果去晚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幕后去看,那边每个人都是反着的,怪怪的,还有这样也可以躲开那些装模作样的大人的斥责。

那时看露天电影更象是社交活动,大家比着劲的高兴。很多年之后,我看高雅的西方人或正在高雅起来的中国人看歌剧听音乐会的心理和我们当初一样。

我们孩子们把电影分成三类:拳脚棍棒上见分晓的叫武打片、用机枪手榴弹的叫枪战片、没有任何﹝对打﹞动作的是索然无味的生活片。当时武打片中的代表作是《侠女十三妹》、《少林寺》等片子,模仿成了我们最深刻的观感,这些片子给了我们最初的体育教育。枪战片比较多的局限于革命战争片,向《英雄儿女》、《地道战》等,这些片子不象武打片那样吸引人,对我们来说只是聊胜于无罢了。至于生活片,我们难得会用心的看,当然了,即使用心看也不一定看得懂。

露天电影很快被电视取代,虽然没有完全取代,但是电视对于我们这些难得见见外面的世界的孩子们来说,电视后来很显然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村上的第一台电视出现在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前后。那时的电视里一共能收三个台:中央台、江苏台,还有一个应该是淮阴台,我记不大清楚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跟半导体收音机比了。

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元甲》,还有《昨夜星辰》、《珍珠传奇》、《一剪梅》、《阿信》,还有虽放过N遍但我们还是很热衷的《西游记》、《葫芦娃》„„

童年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放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像每个淮阴小伙子都多了一条白围巾,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上中学的“对象”给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

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拽喽,“文哥”,“阿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先生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大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玲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七八个欧阳锋伏在地上练“蛤蟆功”,甚至还有三两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举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一类的港片和《雪珂》、《京华烟云》等琼瑶的言情剧。那时的家长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

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叩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那时候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来还有印象。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候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傻不塄登的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改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你更美„„佛出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哩啪啦的打字声,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或说某某厂长祝大家过年好,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武打片。

哦,还有一段,“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灭害灵,正义的灭害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那时候最爱看的当然还是动画片,我觉得八十年代的动画片种类多多,更重要的是内容和艺术都很好,尤其是国产的动画片艺术性很强,而且别有特色。

《大闹天宫》大家都看过吧,里面的绘画和着色非常非常的漂亮。另外《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画法堪称是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动画片,而且那个时候的歌曲出奇的好听,这是后话,不提。另外那时的动画片教育性很强:《小马虎》教育我们要仔细,《三个和尚》教育我们要协作,要勤劳,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哪吒闹海》:酒是陈的香,哪吒是老的好;《老狼请客》:你要是没看过,那你的童年就真是太不幸了。里面老熊唱的“老狼请吃鸡”我最喜欢听了;《神笔马良》:小时候我的最爱啊﹗《醉酒》:一个卡车司机酒后行车,开到建筑工地,撞了。演的次数太多了,不过风格跟别的不一样,倒是有点像某版的《翠花上酸菜》;《半夜鸡叫》:小学时代看了《半夜鸡叫》以后,姓周的同学都惨了﹗

《小黄鹂学唱歌》:经典﹗也是经典的中国派画法,可惜现在很少了。歌也不错,现在也很少有了。讲小黄鹂练胆子学唱歌的故事:“小黄鹂,你唱得很好呵”“可是,我的胆子很小,怎么办呢”„ 另外其中有两首绕梁三日的歌,一个是“我是小小的歌唱家,要把美丽的歌儿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唱起歌来真快乐;唱啊唱啊愉快的唱啊,唱起歌来真快乐„”另一首是“红太阳,挂天上„”﹙开心,开心的流鼻涕﹚

《好猫咪咪》:教育我们要“苦练杀敌本领” ﹗另有壮胆歌“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前年谣言,彻底推翻。”

《黑猫警长》:憨厚的黑猫警长,怕老鼠的猴子,会拐弯的子弹,让我看到了国产动画片的另一片天地,丰富的想象力,更加接近了当代孩子的品位。

《葫芦娃》:没看过的请举手,你,呵,先回去扫盲吧﹗

相比国产艺术性很强的动画片而言,国外的动画片更注重的是情节和动作的感受力,而且张力十足,大人和小孩一起看,大人的笑声绝不会比小孩少,而且绝对投入。

《米老鼠唐老鸭》:世界级的明星,不过李扬的配音“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啊呕”—简直拽的没治了。

《大力水手》:“我是大力水手,我喜欢吃菠菜,因此我力大无比”。不过《大力水手》的女主人公实在是太丑了。

《猫和老鼠》:八十年代末的动画,小学生的必修课。反正猫永远打不过老鼠。

《机器猫》: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机器猫》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讲的头头是道。不过当初俺年龄小,就是看着好玩。

最让人激动万分不能忘怀的片子是《恐龙特级可塞号》,严格说来那不能算是动画片,可是儿童是最大的市场,当时我们总是围了一屋子的小孩,看那位英勇无比的队长: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然后“啾”的一声,怪兽就玩完了。

对,这片子象极后来的风靡一时的《奥特曼》系列,也怪,小日本的片子里怪兽总是多得象牛毛一样多,而且杀伤力都极大,也许这是日本人出于对当初老美那两枚原子弹的敬畏和憎恶之心吧

还有《布利斯特警长》、《蜡笔小新》、《铁臂阿童木》等等好多好多,只是后来渐渐的长大了,这些都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回忆,渐渐地、渐渐地„„

我的童年象和风一样柔和甜美,象玛瑙一样清澈剔透,象俏皮的蝴蝶一样清纯可爱,撇开贫穷的捆扰,它显得是那样的绚烂明媚丰富多姿,那是另一种无限的富足。

不可能再有相同的明天,哪怕甚至只是相似的明天,明天永远不会那样,那种心无旁骛的欢趣,无可挑剔的淳朴,可以让所有的期待乏味,所有的幻想失去憧憬的思绪。

在那些无法忘怀的地点,刻骨铭心的时刻,我只能看到自己的脚步天真烂漫的挪移着,我看不到前方的忧郁难耐,也看不到已经过去的贫困落寞,只有自己的脚步无矩的但非常实在的蔓延着,坚定的就象我现在依然无法咏涵得透的人生。

初春的寒意在小村的炊烟朦胧里四溢着,谁家的饥辘肠肠象失群的鸭鹅一般哀鸣,黯然的暮色又增初春那另人不可抗拒的寒。

可是走过冬的严酷,感受到哪怕只是化冰一样的一丝的温暖,我的童年便能捕捉到盎然的生机,剥蜕着某些后天的伤痕,让我的生光彩夺目。

时光让我见证着某些属于历史的变化,可是我的欢乐不是历史,它是我内心积累的底蕴,它赋予我站着行走的力量,让我积极的屏弃掉许多不安的念头,凌乱的意识,让我在我的方向快乐的成长。

快乐---

嗯,它正是童年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第三篇:我们的童年随笔

童年,其实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曾几何时,童年以回忆的方式,重又走进我们的生活。这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城堡,我们每个人从城堡里走出,渐行渐远,最终却又渐行渐近。年少的时候,梦想出走,想着诗和远方,像一只被牵着的风筝,总无奈地挣扎;及至人到中年,却又不知不觉地想要回归,甚至渴慕回到童年,像从前一样,远方的风景固然是美丽而新奇的,但没有一种熟悉的味道。

我的童年,也许和你的童年并不相同,但本质上却又是一样的,风景不同而本质相同。我生活在一个有着奇怪土地的地方,宋代名相范仲淹携百工修建的一条捍海大堤横亘南北,分堤东和堤西,堤东临海,水是咸的,土也是咸的;堤西近水,水网密布,水是甜的,土也是甜的。在这片土地上,冬季和春季是鱼鹰捕鱼的好时节,从镇子上远途而来的放鹰人,一个人撑一艘小木船,箭一样在村前村后的小河里穿梭,可谓是黄发垂髫,沾满了河岸,眼睛闪着亮光,盯着鱼鹰和放鹰人,鱼鹰潜下水,人们的目光也跟着钻下水,鱼鹰被捞上船,人们的目光也跟着上了船,那无限的神秘和期待,就在鱼鹰的脖子里,聪明的放鹰人在鱼鹰的脖子上扎一根金黄的稻草,像一根项链,而这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勒住鱼鹰的脖子,不让它们把捕食到了鱼吞下肚子。手脚麻利的放鹰人,眼睛比鱼鹰还厉害,哪只鱼鹰捕到了鱼,哪只鱼鹰在偷懒,全在他的视线之下,控制之中。有时候,起了气势,他们似乎和鱼鹰一起兴奋起来,岸上的观望的人也被沸腾起来,放鹰人会大声地喊着我所不懂的号子,就像有些地方在耕牛时喊的牛号,在出海时喊的出海的号子,号子向来是人们在劳作中流传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有的甚至近似一种虔诚的神的崇拜。那时候的我们,还是一个小屁孩,啥也不懂,只知道贪玩,不知学业算个什么球,能追着放鹰人一路跑,追出好远,甚至越界到别的村。从日上眉梢,到月上中天。

那是的夏天,没有空调,也没有冰激凌,偶尔会有卖冰棍的,骑着二八杠的自行车,车后座上驮着一只大白木箱,那里面围了一圈棉花胎,可全是宝贝,赤豆的和绿豆的冰棍,最受欢迎,咬上一口,那赤豆或是红豆,柔韧且咯牙,伴随着一股凉气,从嘴舌一直到喉咙,到心。不过,大多数时候,是不舍得咬着吃的,得慢慢的舔着,吮着,不舍得吃得太快,非常希望这个吃的过程长些,更长些。大概,那时候最得意,也是最能显摆的事,就是吃一根老冰棍吧,带豆的,更拽。田地里的各种瓜果,是夏天的伴侣,水瓜,黑皮的,白皮的,甚至在瓜上,都能给不顺眼的伙伴起绰号,仿佛喊一声别人的绰号,吃一口瓜,是那样过瘾。那时候,西瓜不多,还有一种烧瓜,一听名字就不什么喜欢,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谁还听得见去一个烧字,这不是火上加火吗,说起来都热,谁还有心情去吃呢?不过,烧瓜却是凉拌和制作瓜子咸的好东西,不过,这些从本质上有道理的事情,并不是童年的时候乐意去考虑的,那是大人们的事情,并不是小屁孩的事,小屁孩只要现成的,只要当下,不要未来。我想唐代诗人罗隐在吟出“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时,一定是想到了童年吧?

秋天,真没什么好玩的。大人们都很忙,忙着秋收,忙着秋种。但我们是闲着的,学校放了忙假,在村子里东游西荡,看田地里拖拉机孤独的鸣叫,看那些鸟在晒谷场上偷食,看祖父戴着一定草帽,在村庄上穿梭。不过,再无聊的童年,总能相处点乐子。不得不佩服,孩子是都有一颗聪明过人的脑袋的,尤其是在玩方面,撒野是最大的本事。对于生长在堤西的我来说,在秋天,我们会在家里毫不客气地钻棉花垛,在新收的稻草堆里撒野,像个狐狸一样,和伙伴们乐此不疲地玩着狡猾的躲猫猫。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睡在醇香的稻草上》,阳光照在脸上,眯着眼瞪着太阳,一点不怕晒,头上身上都是稻草,有时候玩急了,会打草仗,呜呼呼杀声四起,斗智斗勇啊!大人们可没有太多时间来管我们,玩累了,满身泥,也无所谓啊。夜晚的时候,有一种蛐蛐,在屋子里叫来叫去,真是烦人啊,找又找不着它们,偶尔看到,它们跳起来可快了,抓是抓不住的。

到了冬天,除了砸钱堆,就是用一块砖头,把一分、二分和五分的硬币放在上面,排成一排,用铜板砸,掉下来的就归自己,但是也有麻烦的时候,铜板掉在砖头上,就要罚钱,掉下来的钱,如果贴着砖头的侧面,没有完全落地,也是不能拿的。我觉得一场砸钱堆就是一个江湖啊,其中的爱恨情仇,很像一部武侠小说了。说起小说,留给我的只有无奈和伤感。好像是三四年级的光景,那次在镇子上的供销社柜台,那时候我们镇子上还没有专门的新华书店,一些书也是在供销社的柜台里代售的,供销社那时候是和商场一样的,受大人们热捧。我记得是一本《七侠五义传》的书吧,我很想要,但是父亲并没有同意,而且是毫不同意。父亲很严厉啊,我想要但也不敢要。不过,或许是童年的这个阴影吧,等我长大反而对书特别渴望,阴差阳错地爱上了读书,并有一种占有书的欲望。这还得感谢父亲当年的呵斥和拒绝吧(实际上,父亲对我的学习是非常关心的,也许在他眼里,那本书,只是无用的闲书吧)?

冬天会下雪,下雪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而在我们的童年,几乎是年年下雪,不像现在这样,难得下雪,下雪也是没劲的薄雪。那时候的雪很厚,很白。一场雪后,整个世界都白了,地上是白的,空中也是白的,没有高楼,村庄上一律是低矮的房屋,瓦房或是草房,还有半瓦半草的房子。我家的老屋原来就是半瓦半草的房子,有着古朴的味道,冬暖夏凉,在现在是很难得了,或许只有在一些旅游景区才有,还有现在很流行的茶空间,我想如果在老屋里,摆上茶台,焚上香道,架上火炉,那是该有多诗情画意啊!那时候下雪,我们就有了玩头,雪是玩具,也是伙伴,一个人也能和雪玩。不知道是听谁说的,那时候每逢下雪,总要拿上家里的空瓶子,灌上满满的雪,早已忘了是有什么说道,我家隔壁的邻居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她家的透明的玻璃药瓶,成了很受宠的物件,因为只有用透明的玻璃瓶灌雪,才是有看头的,现在想来,那过程不过也就是从瓶子外面望里看,那里面是该有一个多么纯净的世界,多么童话的世界啊!其实,里面除了雪,什么也没有,雪很快也就消失,化成了雪,不过,那一刻,它是那么的有魔力,牵引着一个孩子的全部心思和灵魂!

瓶子,在春天还会发挥它的大用,在瓶子里塞上一支菜花,就成了蜜蜂的家,掏蜜蜂也是有趣的,也是和透明的瓶子有关的,着了魔似的,那样诱人,简直是一种蛊惑。且不一一说道吧,总之,那时我们的童年,像诗一样,仿佛并不是自己的岁月,是花的岁月,是草的岁月,是那些虫儿和云天的岁月。不过,在人生的每一刻,只是想着童年,便是这样的欢愉,一如我此刻的心情。这便是我们的童年,八零年代的童年。

第四篇:那些年我们的童年趣事

那些年,我们的六一儿童节

今天你是否被朋友圈的六一儿童节霸屏了,是的呢。如今的六一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六一,还有呢就是现在成年人也过起了六一。无论你处于什么年龄阶段,这个六一我们一样可以过,一样可以再任性一次。

还记得在那个记忆里永远最美好的童年,每年最期盼的就是六一儿童节。除了可以享受一整天快乐的时光,爸爸妈妈们准备的六一礼物,也能够让我们开心好长一段时间。当年的那些六一礼物你还在珍藏着吗?即使是今天看起来简单的铁环、弹珠或是陀螺,孩子们都会兴奋半天,玩好久······铁环弹珠陀螺。还记得那时候妈妈就会送我一只朗迪表,似乎那时候这就成了一个惯例。还记得那年夏天我们很喜欢去河边去捕鱼,掀开一块块石头,里面就会有一条藏着的石头鱼。

钢笔、文具盒。80后开始,每个小朋友都有了一些零花钱,平时有想买的东西随时就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游戏机、学习机……你会发现幸福的80后,收到的六一礼物上升了可不止一个档次哦!那时候我们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智能手机,但是那时的我们还是那么地开心。

游戏机、手表。其实,从90后开始,人们的生活逐步都富裕起来,送给孩子的六一节也愈加个性化,很难再有那种人手一份的“国民级”礼物。或者是一只手表、或是一本喜欢的书,或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还记得那时我妈在我十三岁的时候,送了一只朗迪表给我。那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一看到礼物就觉得很激动。因为那时候的我们,不懂什么其他的,就知道有礼物收就好。

但是现在回头想想,还是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那些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呀,那是我们的童年呀。

第五篇: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1)语文考完了,我哭了。数学考完了,我发现我哭早了。

(2)医生,我最近睡不着心情坏,吃不下饭,我肿么了? 医生问:你今年多大了? 我:15岁。医生说:你作业没做完吧....(3)从小到大,升旗时注意力不是在国旗上,而是看看国歌奏完时,国旗是不是正好停在杆顶...(4)经常指着课本上丑的图片对同桌说,看,这是你。同桌就翻遍整本书寻找比这个更丑的图片说,看,这是你!.....(5)这次考试考得很不错啊,只挂了两科,文科and理科°......(6)老师

说:快要中考了,早恋的就不要吵架了,以免影响心情;没早恋的就不要表白了,以免被拒绝影响心情....(7)寒假作业其实就是你写一个月,老师写一个阅.....(8)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9)上学的时候总想玩电脑,放假了只能对着电脑发呆.....(10)在十几年前的一个9月1号,我手舞足蹈眉开眼笑的背上小书包,屁颠屁颠的走进学校,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11)我有一个梦想。一张试卷只有5个填空题,学校____科目____班级____姓名____学号 ____。每空20分。

...(12)小时候,我认为8点是最晚的时间,到了初中,我发觉9.30该睡觉了,现在,每天晚上看下时间,切,才12点.~...(13)每一次下课的【老师再见】 都比上课的【老师好】的声音要大得多......(14)不要和父母吵架。因为你吵不赢的时候只有挨骂,当你吵的赢的时候只有挨打了。听话吧!...(15)考试就像得了病一样,考前是忧郁症,考时是健忘症,考后病情开始好转,拿回卷子时,心脏病就发作了....(16)突然想到一个很严肃的学术性问题,是谁把60分定为及格的?!?...献给即将到来的儿童节,回忆我们的学习时光。。

下载童年的我们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童年的我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流金岁月,灿烂了整整一个曾经时代。纯真童年,缤纷了一季烂漫年华。时光悠悠,载着思念的歌声,穿越流年烟雨、淡月飞花。 我将笑声,送给了明月清风,只想,做一场长大......

    我们记忆里的童年游戏

    50后、60后、70后、80后:我们记忆里的童年游戏 2014-05-28 09:17:02 来源:连网 【连网】 编者按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朗朗上口的跳皮筋歌......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时间如指间的沙,转眼逝去,一切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就好像鸟儿一样翱翔而去,再也不见踪影,留下风呼呼吹过…… 童年即将逝去,不可能留下任何的痕迹,也不可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童年? ——题记 随着考试终止的铃声响起,我们的初一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不论这个句号是否完美,但它终究还是结束了......

    那些年,我们的童年照(五篇)

    那些年,我们的童年照 童年是一本相册,它记录下每个精彩瞬间,留给人美好回忆。让我们跟随时光机,一起去找寻儿时的稚嫩纯真,回味绚丽多彩的童年。各位大小朋友们,让时光倒流,您准备......

    致我们不曾逝去的童年

    致我们不曾逝去的童年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而每个年代的童年回忆却不尽相同。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童年的七位朋友,按出生年代分别属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们的童年(汇编)

    我童年的趣事啊,让我现在已经觉得童年充满乐趣,让那些听我童年趣事后的人疯狂大笑,让那些烦恼忧愁许多的人听了开心,我的童年趣事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我现在就在天上挑一颗最大、最......

    岁月的流逝带走了我们的童年

    岁月的流逝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又带给我们青春。我的青春当然我做主了。其实青春和同年一样,只不过比青春大一些。青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青春的到来更让我懂得了一些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