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填空题1万家宝2雷雨3家4原野5日出6明朗
一、填空题
1、万家宝
2、《雷雨》
3、《家》
4、《原野》
5、《日出》
6、《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王昭君》(1979)
二、选择题
1.ABCD
2.B
3.D
4.B
5、C
6、A
7、A
8、B
三、简答题
1、这是曹禺第二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与《雷雨》,它概括的生活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复杂。但,人物之间的关系却明朗、清晰、单纯得多。从艺术成就看,该剧保持了《雷雨》的特有意味: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忠实表露。但在结构上,却没有《雷雨》紧凑、绵密,矛盾冲突虽不乏紧张性,但不像《雷雨》那样激烈。这是曹禺用另一种手笔创作的另一种风格的戏剧。
表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众生像,对“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对立世界的表现,是对人挣扎困境的描写,人处于一种被捉弄和自然的淘汰之中,进入大都市的人们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大都市。戏剧在高等大旅馆和下等妓院展开,作者对“不足者”是同情多于嘲讽,对“有余者”是嘲讽多于同情。
陈白露是一个厌恶一切而又追求物质享受,清醒而又糊涂,热情而又冷漠,玩世不恭而又空虚绝望性格矛盾的交际花典型,是一个被社会毁灭,挣扎不出来的女性。表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的艰难和女性因为自身弱点而导致的悲剧性。
《日出》在情节上追求生活化,这点不同于《雷雨》的非现实性。
2、曹禺对巴金小说的表现重心进行了位移,巴金主要是为旧生活唱一曲挽歌,而曹禺更重视通过青年人对爱情的追求,唱一曲生命的赞歌。一九四二年曹禺将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为剧本《家》。比之原作,这个剧本在情节方面有新的开展。巴金的小说着重在青年人对封建家庭和旧的秩序的反抗和奋斗,书中最激动人的形象是觉慧;曹禺的作品则着重对大家庭的腐化和旧的婚姻制度的揭露。觉慧的出场只是为了完成鸣凤的悲剧,而瑞珏这一牺牲者的形象却可以说是新的创造。她在原作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但在剧本中却始终是性格鲜明的主角,她与觉新的关系和心理变化写得十分细腻。剧本由她结婚开始,到死亡结束,她的遭遇就是这一悲剧的具体体现。作者创造这一人物很用力,婚夜的朗诵诗式的独白,她和梅小姐的情致哀伤的长谈,以及辗转病榻的凄凉场面,都增加了悲剧的气氛。剧本表现梅小姐的场面不多,但含蓄而深隽地刻划了梅小姐对爱情的深沉和她的善良的同情心。另外一个反面人物冯乐山也比原作大为突出。巴金后来说过:“我们两个人心目中的冯乐山并不完全一样。曹禺写的是他见过的‘冯乐山’;我写的是我见过的‘冯乐山’。”(注:《谈〈家〉》)在剧本中,这个人物是作为旧势力的代表而正面出场,这就给青年人的婚姻悲剧找到了社会势力的根源。剧本的情调比小说原作低沉,它强调了婚姻的不幸而略去了青年人的活动和出走。但它 1 不是一般的改编,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3、《雷雨》运用的是比较典型的锁闭式结构。锁闭式结构的戏剧常常在危机中开始,过去了的故事情节通过回顾的方法在剧情开展中逐步透露出来,并以“过去的戏剧”来推动“现在的戏剧”。《雷雨》在幕布拉开之前早就构成了复杂关系。周朴园30年前抛弃并赶走了侍萍;三年前周萍与后母繁漪相爱;三个月前四凤已怀孕;鲁大海的罢工斗争已延续了几天。这一切都因周朴园从矿上回到家和侍萍回来看望女儿而把矛盾集中在一起,人人像坐在火山口,人人感到了危机。《雷雨》中所有的冲突都发生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这样短的一段时间内。“过去的戏剧”不可能通过剧情展现,只能通过回顾叙述交代。这种回顾叙述不仅使“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连成一片,交代了人人感到危机的原因,而且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全剧的各种矛盾冲突错综而明确,各幕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发展、高潮也十分清晰、严谨。
全剧以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周朴园、蘩漪的一次次交锋为情节发展的动力,一步步将情节的发展推向高潮。同时,又以中心情节为纽带,每一幕形成矛盾冲突发展的阶段性高潮,从而使整个戏剧的情节发展,逻辑严谨,线索清楚,结构层次清楚而统一。
第一幕着力揭示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其高潮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其中又天衣无缝地穿插了周萍与蘩漪的矛盾;四凤与周萍的关系。
第二幕以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一方面深化周朴园与蘩漪矛盾的性质:专制与民主的矛盾,另一方面,揭示周朴园与下层人尖锐的矛盾,其高潮是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其间又穿插着鲁大海(实际代表工人)与周朴园的矛盾。
第三幕着重揭示周萍与蘩漪的矛盾冲突,高潮是“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被侍萍发现”。其间又穿插着以鲁贵为代表的小市民与以侍萍为代表的善良、正直的下层人之间因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同时也照应着下层人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
第四幕是四种主要矛盾的大汇合: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蘩漪与周萍的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来了一个总爆发,总解决。
全剧真正做到了内容丰富,线索复杂,而情节发展却条理清楚,内在逻辑严谨周密,无可挑剔。
同时,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西欧古典主义时代的戏剧规则——三一律的结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不到24小时)、确定的地点(主要是周公馆的客厅),让故事情节充分展开,使结构显得既紧凑、严密,又完整、美妙。
四、论述题
1、上述种种观点最后都指向对不公平的社会及其制度的控诉。以上阐释具有浓厚的阶级论的色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更加注意曹禺的另一个申明:他所写的是“一首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这个申明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对《雷雨》的还原性阐 2 释:《雷雨》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宇宙间存在着人不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这个力量的名字就是“命运”。
“雷雨”意象就是“命运的”象征。剧本一开始就不断暗示,天很闷,要下雨了,每个人都很难受很烦躁,但是雨迟迟没有下,随着情节的推移,雨终于来了,在电闪雷鸣中,几个人都触电而死。每个人都在雷雨的笼罩之下,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挣扎,但努力的结果都跟自己的意志相反。
但是愈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愈是努力去争取,面对残酷的命运,人们努力进行了挣扎。“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然而,“愈挣扎,愈深深地陷入在死亡的泥沼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如周朴园,他是一个非常有理性的人,是一个成功人士,社会中坚,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处理问题时非常精明干练。比如罢工事件鲁大海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两个妻子都疯了,儿子都死了。他希望做的事情最终都没有做成,他不希望的事情最后都出现了。尽管他很有能力,有钱有权,但是他控制不了事情的结局。
还有鲁妈。剧本一开场,就是鲁妈要来了。鲁妈的到来就像一把钥匙,一层层的启动了所有的矛盾和悲剧。但是在开启的过程中,鲁妈自己是不愿意的,始终是被动的。她发现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在恋爱,逼着女儿发誓:“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否则天打雷劈。但是繁漪的跟踪导致四凤和周萍的隐情爆发。四凤一定要跟周萍走,周萍也决定带四凤走,鲁妈万般无奈做出了最大的让步,同意他们走,即使知道他们是兄妹也管不了了,保护女儿要紧。没想到周朴园一句话把最后一点希望也粉碎了,四凤触电而死,周萍自杀。鲁妈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但是《雷雨》虽然是悲剧,却并不悲观。也许结局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在走向结局的路上,每个人都不是无所作为的被动的等待命运的宣判,而是充满了一种生的欲望。每个人尽管都有点问题,但是每个人都在奋斗,都渴望走向新生。因此,我们或许又想起了鲁迅先生“与绝望抗争”的主题。扼住命运的咽喉,永不低下人类高傲的头颅,或许这就是人类成为万物灵长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