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故事

时间:2019-05-14 14:2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军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军故事》。

第一篇:红军故事

红军在甘孜的活动及故事

一、甘孜会师

红六军团与三十二军在理化甲洼会师后,经瞻化于1936年6月23日到达甘孜普玉隆,与红军总政治部、波巴自卫军、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再次会师,受到热烈欢迎。紧接着,红军驻甘孜各部队及波巴政府投入了迎接二军团及军指挥部的各项准备工作,把县城布置得焕然一新。耸立在山坡上的甘孜喇嘛寺围墙上,贴出了“向英勇善战的二军团致敬!”的巨幅标语。为二军团及总指挥部准备的住房,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地上重新铺了厚厚的青稞草,粮食、柴禾齐备。红三十军医院腾出了病床,准备了药品,以便红二军团及军团指挥部伤员使用,等候后二军团及军团指挥部战员的到来。

《碧水苍山》一书,生动地记载了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指战员到达绒巴岔时的激动心情。书中写道:“6月30日下午,东边天际出现了一座喇嘛庙。在这个走了半天还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能看到这么一座建筑,大家都很高兴。同志们互相鼓励说:加油啊,快到甘孜啦!我们快要见到中央红军啦!喇嘛庙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了。我们逐渐看到寺庙周围还有一些低矮的房舍,庙前大路两边站了不少人。再往前走,听到人群中传来阵阵欢呼声和口号声:向转战湘鄂川黔滇的二、六军团战友致敬!中国工农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我们走进前来欢迎的人群,一队队服装整齐的红军战士向我们热烈鼓掌。男男女女的藏族同胞,穿着鲜艳的长袍和筒裙,甩着长袖,有力地蹬踏着地面,载歌载舞„„我们同兄弟部队的战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经过谈话,我们才知道这个地方叫绒巴岔„„他们这支部队是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那些藏族同胞是由当地波巴人们政府动员专门迎接我们的”。

这段叙述说明,红二军团及总指挥部与红三十军八十八师指战员之间,会和的氛围是浓烈而融洽的。因天时已晚,红二军团及军团指挥部在绒巴岔宿营。次日(7月1日)中午,由八十八师设宴为任弼时、贺龙及指战员接风。据郑维山回忆:“接风宴不是野菜之类的东西,也不是一般的牛羊肉,二是地地道道的山珍海味——海参、鱼翅等。这些东西还是我们刚进绒巴岔时,全歼国民党保安团时缴来的。席间,任弼时、贺龙同志关切询问和中央分家的情况。我们讲述时,他们严峻地沉默着,也不好当面说什么,但看得出他们心情很沉重。”郑维山这段回忆准确、客观地表达了任弼时、贺龙当时的心态:怀疑早已产生,证实后冷静对待。据贺龙回忆,在绒巴岔时,他和任弼时给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了一封信,向他交待了三件事:“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来,只准讲团结,不准讲党中央毛主席和一、四方面军的问题。四方面军发的文件一律不准下发。”这是一封较为重要的指示信,它说明了两军会师时二军团指战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从而保证了两军会师后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尽管红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时统帅们的心情均较为沉重,但无论先到甘孜的六军团还是后到甘孜的二军团与四方面军驻甘孜各部队之间,气氛仍然是团结、和谐和热烈的。随六军团十七师进入甘孜的谭常维回忆说:“我们十七师到甘孜附近的干海子宿营时,一进门便看见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铺着厚厚的麦穗。这里原是四方面军的同志们住的,他们今天上午专门把房子腾出来让我们。炊事员老杨说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们还准备了许多柴木,两只水缸也是盛得满满的,还为为我们烧好了一锅开水呢”。另据蒲启贵《在贺龙身边拾零》一文载:“二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经过长期跋涉后,穿上了温暖厚实的毛衣,住进了四方面军战友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屋子,床上铺着厚厚的麦草,连开水都烧好在锅里,都为之感动。”两段史料说明,无论先期到达的红六军团,还是稍后到达的红二军团,到甘孜后均受到了红四方面军的盛情接待,两个方面军指战员间洋溢着兄弟般亲密友好的气氛。图片:面军一部合影。

1936年7月,红

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图为朱德(第二排左九)与红四方

甘孜会师

红军长征在甘孜地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

二、民族上层人士对红军的支援

在对红军的支援中,值得一提的是土司头人和喇嘛寺对红军的支援。陈锡联同志当时任红四军十一师政委,住在瞻化,他的回忆很有典型意义,很能说明当时民族上层和寺庙与红军的关系。

他回忆说:“瞻化以北,河北边有个喇嘛寺,那个喇嘛寺的老喇嘛与我关系很好。他的汉话说得很好,去过成都。那时我害了伤寒病,病才好,吃不下牛羊肉、酥油和粘巴这些东西,也没有别的东西吃。这个喇嘛就给我熬酥油,用布过滤,告诉我吃粘巴和酥油茶的好处。他还用麦面给我做糖饼子在、吃。每天都给我送这些东西。他还一直给我熬药,护理我。这样,我吃了茶,肚子就不胀了,也不拉了。有一个月,我的头发也长出来了,我的身体慢慢好起来了„„我们临走时,为了感谢他的照顾,我送了一匹白马,用银子包的鞍子。这个喇嘛送给我不少粘巴、茶叶,还专门用汉族做法,选上等的牛肉煮熟后,再晾干磨成肉粉粘巴,给我两皮口袋,在过草地时,我的粮食没发愁,还送了一些给朱老总和其他同志”。陈锡联同志讲起此事时很感动,掉下了眼泪,还一再追问这个喇嘛有后代没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红军甘孜会师北上经过色达时,正值色达最大的洞嘎喇嘛寺举办一年一度的大法会。人们听说红军到来,纷纷走避,寺里只留下堪布班马多吉和扎巴、甲洛等几个喇嘛。红军到后秋毫无犯。班马多吉等在红军离开时,将寺内大部分粮食和物资支援红军。红军给洞嘎寺留下了一张盖有印章的借据。1954年色达解放后,洞嘎寺曾将这张借条拿到色达办事处。办事处当即偿还洞嘎寺大洋5000元。

甘孜藏区人们对红军的大量支援,为红军北上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据许多老花镜回忆,甘孜北上会师时,基本上保证了每人带有10-15斤粮食,每连有5-10头牦牛。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由于准备较充分,第二次北上过草地时全师无一人饿死。

图片: 得荣龙绒寺

该寺为支援断粮的红军,经“堪布会议”决定,支援红二军团青稞15000斤,派喇嘛到农村动员群众向红军出售粮食46000多斤,以及一些肉类和酥油,使面临断粮绝境的红二军团得以继续北上。

理塘长青春科尔寺

该寺送给红军大量的青稞、酥油、牛羊和碗碗糖。据当时为红军背运物资的阿昂回忆,仅碗碗糖就有1000斤。

阿昂,当年曾接待红军的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帮工。

红军向导旺堆(甘孜州理塘县人)。

红六军团在乡城与群众交换粮食留下的马鞍。

红六军团在乡城发给运粮群众的通行证。

三、翻越党岭雪山

党岭雪山属南北走向,在一、二、四3个方面军所翻越的雪山中,是最高的一座。大凡康藏高原上的雪山,越往高处走空气越稀薄,迈步艰难,如血压过高的人翻越雪山,达到一定高度时会立即死亡。山顶如有云层,只要空气稍有震动,即使晴空万里,顷刻间冰雹便会铺天盖地而至。尤其冬天,所有垭口均有冰雪覆盖,山上朔风施虐,飞扬的雪花掩埋所有道路,人如掉进雪坑或山涧,立即会被冰雪活埋。中国抗日红军翻越党岭雪山那段时间,正是康藏高原上最冷的时候,山上气温常在摄氏零下30-40度之间。这里虽无敌军防守,但主力军红军越过此山时,冰雪严寒曾给那些来自海拔较低地区,缺乏御寒装备的指战员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较多伤亡。许多能征善战的指战员为革命前仆后继,在雪山上献出了宝贵生命。

当年在环境附属医院当看护兵、通讯员的王士杰,半个世纪后对翻越党岭雪山的艰苦行军仍记忆犹新。他说:“记得上山前,上级讲了几点注意事项,在山顶上不能休息,不能吃东西,不能高声喧哗,严禁鸣枪„„党岭山寒气浸骨,深夜三点钟,我们打着火把,顶风冒雪,坚定地向党岭挺进。拂晓,我们爬到半山腰,见党岭山峰峦陡峭,直插蓝天,白茫茫一片。暴风雪不时地狂啸着,肆虐地向我们扑来,这时,每要挪动一步,都要使上全身的力气。随时都有掉下山涧的危险。同志们你拉着我,我牵着你,顽强地向前移动„„‘不好,有人掉下山啦!’我身后,有人惊叫了一声。只见一个同志向山涧滚去,旋即消失在雪壕里„„入夜,部队下山了,饥渴、疲惫、寒冷一齐向我们袭来,大家互相鼓励着,挽扶着,依偎着向山下走去„„”。

吴先恩,中国抗日红军西进康北时负责兵站部工作。他对红军翻越党岭山时那悲壮场面的回忆,读之感人肺腑。他写道:“„„行至半山,只见从山背后升起巨大的土柱,遮住了太阳,狂风卷着积雪,积雪裹着沙石,像猛兽般吼着扑面而来。人们牵着手伏在地下,背在背上的茶缸被风卷起的沙石打得叮当作响,山地的中午变成了黄昏。前卫的通讯员跑来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山上起了狂风,许多同志被卷进山涧!这个突然发生的情况,迫使我们发出了就地宿营的命令。夜深了„„雪越下越大„„一些酣睡的同志被埋在雪里„„度过漫长的黑夜,掩埋了同志的尸体,我们又踏上了征途„„走到昨天前卫营宿营的地方,发现有许多冻僵了的战友的遗体,被埋在雪里。我们发现了露在雪外的一只胳膊,他的拳头紧握着。跑上去掰开手一看,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白洋,党证上写道: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3月入党。我取过党证和白洋,默默地低下了头,志海同志,你的党证和最后一次党费,一定替你交给党。安息吧,同志„„”

党岭雪山,检验了中国抗日红军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红三十军作为先遣部队跨过雪山后直扑道孚县城,开始了向康北的胜利进军。

图片:红军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

今党岭雪山

四、过磨西铁索桥

据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同志警卫员、原江西省军区司令员、老红军陈昌奉同志1975年8月29日回忆:

1935年5月29日,毛泽东随中央红军一军团军团部翻过一个山垭(磨西桂花坪)下山来到一条河的南岸。河上有座铁索桥,铁索桥与我后来过的泸定桥一样。桥虽短,但水流很急。我们警卫班护卫毛主席走到距桥头二、三十米处停下来,已经是下午四点许。许多部队正在过桥,红军指战员们见毛主席来了,都主动往路边站,让毛主席先过桥。饲养员牵着毛主席乘骑的白马先上桥。马刚走上桥几米,由于桥左右摇摆晃动厉害,马受惊蹦跳嘶叫,既不后退,又不前行的马堵住了过桥的部队。就在马和饲养员僵持瞬间,主席快步走上桥头叫我帮饲养员把马牵回来,让部队先过。傍晚我们和毛主席过了磨西铁索桥,爬上百米高的河坎来到一个长长的台地上。十时许,毛主席步入磨西天主教堂宿营。晚上等开会的首长离去后,主席把我和饲养员叫去,主席和蔼地对我们说:“要记住,无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想到部队,想到大家。你们想,为了一匹马,误了那么多的同志行军,多不好呀!”次日部队过泸定桥时,主席就做了一个临时规定:“不管谁的牲口,都要留在天主教堂,等部队过完才能过马。”陈昌奉同志在回忆毛主席5月29日夜宿营磨西天主教堂地址时说:“磨西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很富裕。那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天主教堂,像大礼堂一样。我们就住在这个大礼堂似的房子靠北边的那幢房子。那幢房子坐西朝东,房前是一个大院子,有几棵树,很清静。这幢房子是牧师住的房子,主席就住在这幢房子楼上前排靠北边的两间。大礼堂住的伤病员和军医。我们到磨西时,教堂里三、四个外国人都被抓起来了,交给了国家保卫局。次日凌晨四点我们和主席出发,走时带了几本书,我们带了不少红枣和柿饼,还有一些衣服,很大。以后就用来打草鞋了。出发后不久就接到泸定前线通讯员送来的捷报,说泸定桥已打下了,我们非常高兴。”我们跟随毛泽东与军团部的同志浩浩荡荡向泸定桥开去。

五、山王岗胡长保舍身护主席

6月初,我们政治保卫大队警卫班随毛主席撤离泸定城到达化林坪宿营。化林坪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军事重镇,半山腰有土围子,国民党军败退后,街上还较乱,坛坛罐罐啥都有。毛主席住在化林新康合作社化林坪客栈。

在化林坪住了一晚上后,第二天就翻山王岗到水子地。主席日夜操劳,这天夜里几乎又没有合眼。天亮后匆匆吃了点早饭,就拄着棍子上路了。

主席没有骑马,他的马让给正患疟疾的机要秘书黄友凤了。主席从衣兜里掏出一本书,边走边看。慢慢地落到了中央机关后边。

当我们走到半山腰一段开阔地时,只听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天空中忽然出现了七架敌机,正正向这边飞来。我赶忙说:“飞机来了!”大家心情立刻紧张起来。主席仍拿着那本书,仿佛正在思索着什么,一点都没有察觉的表情。警卫班的同志们十分担心。

当天,敌人的这几架黄膀子飞机好像是有备而来,前两架飞过去,无事。中间第三架却好像发现了什么目标似的俯冲下来,接着发出一阵刺耳的尖啸声,一颗炸弹朝着主席落下来。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长保忙猛喊一声:“主席!”

说着,胡长保腾空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主席推向一边,主席刚呆过的地方,“轰”的一声巨响,烟雾罩住了我们的视线,滚热的气浪把我掀倒,但我不顾一切地向烟雾冲去。我们看见主席没有伤着,大家才放了心。可是,班长胡长保却倒在血泊中,笔者双眼,头上冒着密密麻麻的汗珠,腹部鲜血直流,我们心里阵阵难过。

这时,主席满身是尘土,急忙走向前去,双手抱着胡长保,他轻轻地呼唤着:“小胡,长保同志,„„胡长保同志!”

周围的同志也都围了过来,这时,胡长保慢慢睁开双眼,无力但很急切地问:“主席„„他„„没„„没受伤吧?”

“主席很好,没有受伤!”我们告诉班长。

胡长保脸上露出了一丝放心的笑容。主席连忙吩咐说:“小钟快给胡班长上药,包扎!” 胡长保忍着巨大的伤痛,吃力地向主席摆摆手说:“主席„„我怕不行了,药„„非常珍贵,还是„„把它留给同志们吧!„„”

主席坐在地上,把胡长保放在自己的臂弯里,轻轻地安慰说:“小胡,不要紧,坚持一下,我们把你抬到水子地找医生治一下就会好的。”

胡长保躺在主席的怀里,双眼深情地望着主席说:“主席„„我不行了。您要„„多保重„„只可惜„„我不能„„跟着您„„胜利到达目的地了!”说到这里,两颗晶莹的泪珠从眼角里滚了下来。胡长保喘息了一会,喉咙里像有什么东西堵塞着一样,他微弱但坚定地说:“我的父母在„„在江西吉安,革命胜利后,请„„请转告他们,我牺牲在„„在长征路上,叫他们别难过。”

胡长保慢慢转过头来,看着班里的同志眼泪汪汪的,很吃力地说:“同志们,别难过„„我不能继续„„跟随主席了„„你们要„„好好„„保卫主席啊!”

“班长!请放心,我们一定会保卫好主席!” 然后,胡长保目不转睛地望着主席,我们知道此刻班长有多少话要对主席、对我们讲啊!主席大概已看出他伤势严重,一声不响地紧紧抱住他。

胡长保嘴唇微微颤抖着,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充满信心一字一字地说道:“祝——革——命——成——功!”

说完,班长慢慢地闭上了双眼,头一歪,倒在主席的怀里。“班长!班长!”大家眼含泪水,深深地呼喊着,叫着。主席轻轻地胡长保班长放平躺下,慢慢地站起来,叫我拿出夹被,我与主席一人拉一边,小心翼翼地打开。,轻轻地该在胡长保班长身上。主席沉痛地说:“胡长保同志,你是个好同志,安息吧!”

此时,主席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然后,我们含着满脸泪水,一块块石头,把班长掩葬在云雾缭绕,古树参天的二郎山旁。

我们安理好班长的尸体,擦干眼泪,跟着毛主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亡友,踏上了长征路,向水子地前进。

图片:

胡长保之墓

六、石门坎战斗

5月29日清晨,红军经加郡乡河口,在风岗与曾子佩营前哨接触,击毙川军士兵2人,其余扭头就跑。敌人依海子山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用密集的火力阻止红军前行,红军为了迅速通过隘口,遂向石门坎和小寨子同时发起强攻,从早晨激战到中午,敌人曾子佩营伤亡惨重,溃退下去;敌吴岗陵营和预备营同时增扑上来。根据这一新情况,红军除留二团主力仍由肖华率领从正面继续强攻外,二营一部由邓华率领从加郡瓦斯沟经张院子绕道直插小寨子侧背,直捣敌巢。同时,行进在大渡河左岸的红军在店子上向石门坎敌军发起猛烈炮击,摧毁了石门坎敌军工事,敌军全线崩溃。这一仗缴枪百余支,俘敌五、六十名,缴获甚多。红军主力乘胜前进,从石门坎经板田口压向沈村堡子,兵分两路,一路追击溃敌至龙巴铺袁国瑞旅部。一路直插泸定桥,在大渡河边歼灭溃逃川军一个连。当晚10时许,右路军主力与左路军会师泸定桥东岸。

七、化林坪战斗

5月30日,红军团先头营一翻过马路拐,就完全暴露在碉堡机枪射程之内,敌军居高临下,凭险坚守,从中午打到天黑,打成对峙局面。当红军主力部队赶到后,兵分三路:左翼从青灵山经四斗八,越白虎咀到王家庄子,和照壁山脚,直逼化林坪东北角隘口灯杆坪;右翼从银厂沟翻万担坪经聂脚沟到娘娘山脚的炮靶子、黄草坪,形成大包围圈;中路仍从小路进击敌人,左右两翼同时发起攻击,向化林坪猛扑。左翼在王家庄及灯杆坪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川军三面受击而溃败。此战俘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支。

八、飞越关战斗

5月30日,川军杨开诚部从化林退守飞越岭半山腰瓦窑坪一带,加紧构筑工事,妄图凭险据守。当夜红二团向杨团阵地发起猛攻,杨团败退,经飞跃关谢洪康部阵地。红军乘胜猛攻谢团阵地。谢见势不妙,用手枪打伤自己的手,办成伤员逃走。袁国瑞将杨、谢二团败兵并为一团,由杨开诚统一指挥,固守飞跃关阵地,红军仰攻受阻。

5月31日晨,红二师四团奉命攻打飞越关垭口。师长陈光和政委刘亚楼带王开湘、杨成武到山脚下交待任务:利用山上有雾的有利条件,以小股部队出奇制胜。任务交给二营六连,并配一个机枪排。二营副营长兼六连连长黄霖和指导员率领140余名战士,悄悄向左翼山峰迂回,攀援而上,爬上了桌子山顶峰。

机枪排用七挺机枪从高处压住敌人,黄霖带着三个排,以迅猛动作夺取敌人的警戒阵地,俘敌70余人。残敌溃退。敌人立即疯狂反扑。六连战士前赴后继,打得异常顽强,与敌展开白刃格斗,最后夺取了飞越岭垭口。激战至深夜,攻克了飞越岭前后阵地。

九、岚安战事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三十二军和第四军的约11个团,由丹巴南下,取道岚安,进军天全。从金汤到鱼通途中,先头部队击溃二十四军刘元瑭的一个营,缴枪200余支。红军尾追到岚安后,在盐湖部队过境和保卫岚安苏维埃政权中,先后在昂乌、九杈树等地与国民党中央军李温珩和刘文辉的二十四军进行了6次激烈的战斗:昂乌战斗、亢州战斗、荫之光战斗、二道坪战斗、九杈树战斗、岚安战斗。

十、红二(原二、六军团)方面军在甘孜州活动线路

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4月30日进驻云南中甸后,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决定从5月5日开始,分两路进军,即:红六军团由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率领,经乡城、稻城、理塘、新龙至甘孜;红二军团由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率领,经得荣、巴安(今巴塘)、白玉至甘孜。

5月5日,红二军团自中甸出发,翻越扎拉亚卡山,10日到达得荣,子啊绒玉喇嘛寺筹集到粮食后继续向巴安进发,20日进入巴安县境,在与敌短暂周旋后,6月19日进驻白玉县城,休整5天后,取捷径经嘎托寺、河坡、赠科向甘孜挺进,30日红二军团进抵甘孜绒巴岔地区,与红三十军八十八师胜利会师。

5月9日,红六军团从中甸出发,翻越大雪山向乡城、稻城前进,沿途受到乡城头人彭措大吉及桑披寺僧众、稻城头人甲骨倾真的热情欢迎和接待,22日进驻稻城后,因得知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二军已在理塘甲洼会师,9日,在红三十二军陪同下,红六军团进驻理塘,受到长青科尔寺盛宴接待,17日抵达新龙,23日到达甘孜,与红军总政治部、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十一、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州活动路线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进入我州丹巴县。第二次是在1935年10月,张国焘发布《绥崇丹懋战役计划》,强岭红四方面军南下作战,杀回金川流域。10月16日,红军攻占巴丹。

10月20日,张国焘再次以“中革军委主席”名义,发布《天芦名邛雅战役计划》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向雅州地区进攻。11月下旬,雅州战役受挫,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开始怀疑张国焘的“南下方针”,此时又接到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严厉批评,在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人的劝说下,张国焘接受了1936年1月16日中共中央以中共秘书处名义电告红四方面军的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挥师西进康北。

1936年2月下旬,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高最大的雪山党岭雪山,3月1日红三十军攻占道孚县城。5日,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九团东南出泰宁(今乾宁),在龙灯坝击溃当地头人将措扎西所率武装,中旬红二十师接防泰宁地区,活动于扒桑、东俄洛、新都桥、长坝春一带,警戒康定之敌。7日,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在刘伯承、程世才率领下,在道孚、炉霍两县交界处的将军梁子与炉霍地方武装相遇,击溃敌人后进驻炉霍老街进围寿灵寺,25日,打开寿灵寺后,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当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争取团结了寿灵寺世袭管家益西多吉,并在其帮助下,4月30日和平进入了甘孜县境。

十二、丹巴黄金寺突围

1936年2月,由于叛徒通风报信,巴底土司王寿昌纠集千余武装,乘黑摸到来依村,从后山合围驻黄金寺红军医院和苏维埃政府,战斗从黎明持续至下午,因地形不利,寡不敌众,红军伤亡不少,加之弹尽粮绝,除16名红军战士冲出重围外,其余100多名红军男女伤病员在巴底乡齐鲁村大金河段集体毁枪投河,壮烈牺牲。

十三、博巴政府

红军长征在藏区播下了第一粒火种,同时在甘孜州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地方工作,建立了藏区第一个地方党组织及藏区第一个地方少数民族苏维埃政权——博巴政府、地方武装等。

1936年5月1日,“博巴依得瓦共和国中央政府”(甘孜博巴政府)宣布成立,多德(德格土司泽旺登登)任主席,共和国政府隶属中央苏维西北联邦政府成员,下辖道孚、泰宁、炉霍、甘孜县、瞻化(新龙)、雅江几个县级博巴政府。

红军在甘孜州期间,首先是建立了各级地方党组织(县委),各县县委建立后,积极开展地方工作,帮助当地藏族建立革命政权(博巴政府),组织群众武装和群众组织,向广大藏族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强和政策,同时也负担为主力红军筹集粮食给养,寻找翻译和向导等任务。红军在康北期间于1936年四月在炉霍建立了“中共川康省委”,以后又相继在道孚、泰宁、甘孜、瞻化(今新龙县)、雅江设立了县委。1936年5月1日,“博巴依得瓦共和国中央政府”(甘孜博巴政府)宣布成立,多德(德格土司泽旺登登)任主席,共和国政府隶属中央苏维西北联邦政府成员,下辖道孚、泰宁、炉霍、甘孜县、瞻化(新龙)、雅江几个县级博巴政府。

格达**是朱总司令和刘伯承将军的挚友,红军北上后,他关心红军北上抗日的情况,经常打听朱总司令、刘伯承将军以及红军的消息。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时,格达**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时格达**被任命为副主席。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作为和平使者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前往西藏。他每到一处就向当地群众和寺庙僧侣宣传中央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人民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和铁的纪律,苦口婆心地向藏族人民和寺庙僧侣宣传政治协商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澄清了帝国土义分子的欺骗宣传,消除了群众、各界人士对中央人民政府存在着的顾虑。他的宣传深得广大藏、汉人民及僧侣们的拥护,但却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及其走狗的忌恨。1950年8月21日,他们在格达**的食物内下了毒药,8月22日格达**圆寂,终年47岁。为了缅怀格达**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1991年甘孜县在旭日岭修建了“朱总司令和五世格达**纪念馆”,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馆名,馆内陈列了五世格达**生平事迹和红军长征途经甘孜的事迹和革命文物等。

图片:

博巴政府军事部长夏克刀登,德格地区大头人,解放后曾任四川省副主席

博巴政府遗址

博巴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印模

十五、康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争取灵雀寺和寿灵寺

道孚灵雀寺和炉霍寿灵寺均属清初所建康区格鲁派“霍尔十三寺”,政教方面皆为本县最大的势力。

1936年2月28日,红三十军进抵道孚并于3月1日攻占灵雀寺。为便于统一领导地方工作,同年3月在道孚筹建川康省委。金川省委书记邵武平调任川康省委书记(后由吴永康接任)。这对于吸取和运用金川根据地民族工作的经验、贯彻中央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是十分有利的。

寿灵寺是炉霍县最大的寺庙,僧众多达1500余人,与康北各寺密切联系。红军到炉霍前夕,正值寿灵寺“大祈祷法会”。诺那在法会期间,大肆煽动仇视和抵抗红军。在诺那厕所指挥下,自3月5日至23日寿灵寺阻击红军达18天之久。其间,红军坚持“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和平解决”的方针,对寺庙围而不打。然而寿灵寺僧兵杀死红军送信的通司,打死红军喊话的宣传员,并不时组织敢死队袭击红军,致使红军部队伤亡愈200余。在此情况下,红军巧计攻破了寺庙。张国焘、徐向前在寿灵寺被攻占后次日即致电陈昌浩:“寿灵寺被俘之大小喇嘛均应优待之,并令其写信甘孜与各地喇嘛寺不与我打,大大宣布我军队喇嘛的政策”,“利用喇嘛办外交与军事并进”。按照上述指示,红军仅仅征用了寺内多余的存粮,对经堂、经书佛像、法器善加保护。对老弱病残或生活困难者邀请共餐。寺内老喇嘛回忆说:“我们一听到号声拿起碗去吃就行了,也不嫌我们脏和臭”。老红军回忆:“当时‘红大’驻在炉霍寺庙里,庙里尚有百余名喇嘛未跑,与我们和平相处,一起生活。”

益西多杰,为章谷土司第八代世袭相子,也是寿灵寺木郎大祈祷法会管家。红军今炉霍前他既不主张阻击红军,又对红军深怀疑惧,于是退避泥巴沟金却寨以观动静。红军了解到他的政治态度和影响后,立即通过其亲属邵古对他进行争取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的联系后,益西多杰回到县城,红军代表李维海接见了他,与他进行了彻夜长谈。当他了解红军的各项主张,红军尊重藏族人民的政策,亲眼看到了红军保护喇嘛寺,保护经书佛像的情景,立即表示愿意为红军出力。在红军向甘孜挺进途中,由于益西多杰事先已经写信,朱倭寺、觉日寺均打开寺门,举行隆重仪式欢迎红军,红军和寺庙还互赠了礼品。由于在炉霍成功争取了益西多杰这样一位在政教方面均有影响力的上层人士,红军在康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

图片:

红军保护寺院的布告。

(二)、红军与甘孜寺、白利寺签订《互助条约》

1936年4月12日,红军与甘孜县的甘孜寺、白利寺签订了《互助条约》。这是红军与甘孜政教势力达成的政治协议,标志着康北以“兴番灭蒋”为政治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互助条约》于1985年在白利寺格达**生前用过的枕头内发现。

甘孜寺 白利寺

(三)、红军与德格土司签订《互不侵犯协定》

德格土司是康区势力最大的土司。历代德格土司均与中央政府保持了良好的臣属关系。红军进去甘孜后,德格土司因受到国民党西康宣慰使诺那的挑唆,调集辖区五县2000余名士兵,由其领兵官夏克刀登率领,在德格、甘孜交界的绒巴岔之西、南、西北三个方向对驻绒巴岔红军形成包围,并不断袭扰红军。1936年中旬,夏克刀登被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俘获,红军执行正确的民族统战政策,对其进行抗日反蒋宣传和当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夏克刀登为红军所执行的政策所感动,转变了对红军的态度。红军将他送到甘孜,并通过他做德格土司的工作。4月22日,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和夏克刀登代表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

图片:

德格土司泽汪邓登和他的爱犬 1939年10月摄

(四)、康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6年5月1——5日,在炉霍、道孚、甘孜、泰宁等县苏维埃波巴政府成立基础上,来自德格、甘孜、道孚、炉霍、瞻化、泰宁、雅江、理塘、白玉、邓柯、石渠、同普、大小金川共16县的代表约700余名,出席了在甘孜召开的波巴全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5月5日选举成立波巴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标志着康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篇:红军故事

红军故事

一碗白米饭

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

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

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毛主席仍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给我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主席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到他手里了。小胡无法,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第三篇:红军小故事

一袋干粮

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长征前小兰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由于总吃野草,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有一天吃饭时,看护长走到小兰身边,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小兰说:“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拿来!我给你缝缝。”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小兰只好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革命。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第四篇:红军故事演讲稿

革命故事演讲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xxx,我演讲的题目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校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我的演讲完了,谢谢!感悟“长征”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

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祝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篇二:革命故事演讲稿

注意:演讲稿跟讲故事材料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讲故事比赛注重故事情节曲折,突出人物对话和个性,必须要注意的是不要有评论和发表见解.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1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2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革命故事两则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3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

我们的贺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周恩来的故事-言谈语吐不忘爱国

许多同学往往以为爱国主义精神一定是表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或是为祖国创造巨大的财富。然而,在我们言谈语吐之中其实也能体现出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一点,周总理再一次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中外记者济济一堂。“下面请诸位记者提问题!”周恩来的话音刚落,一位西方记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地用中文说:“请问总理阁下,中国有没有妓女?”对于这一不怀好意的问话,周恩来泰然自若,双眼盯住这位记者,思索了一下,郑重地回答:“有!”这一问一答,引起了全场的骚动。记者们轰动起来了。周恩来接着说:“中国的妓女,在中国的台湾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掌声。大家清楚,如果硬说中国有妓女,那就得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不承认台湾归属中国,那中国自然就不存在妓女问题了。

那位记者当然不服气,接着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在建国的初期,这句话当然是在讥笑中国的贫穷。周恩来幽默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全场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都在静听着周恩来的解释。周总理清了清嗓子,洪亮地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面值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等十种,加起来一共是18元8角8分!”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到:“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4 有中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越,币值稳定,实力雄厚,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总理的话再次激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这位西方记者哑口无言,只得面红耳赤地坐了下去。

总理正是用他敏锐机智的头脑来捍卫祖国的尊严,这种民族的骨气,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他突然奋力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66 回 5篇三: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稿 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初一(8)班的施娇娇。

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75年了,无数的长征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不能忘记千千万万红军流血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与奉献,能有我们的今天吗?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咬着牙坚持着。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着她走。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口一口喂她。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建议给当地的老乡30元钱,把她留下。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知道以后,亲自来到宣传队,说:“不能把她留下,这孩子能唱会跳,再艰难也要把她带上。”

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 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军长许世友亲自来到宣传队给大家讲了过雪山的注意事项。临走时,军长开玩笑地对王新兰说:“你这么小,山那么高,爬得过去吗?” 王新兰满有信心的说:“爬的过去!”

徐军长又说:“山上冷得很啊!可不要冻哭了,一哭眼泪就成了冰棒棒,在脸上扒不掉。” 王新兰说:“哪个会哭啊!”

这天夜里三点,队长就把王新兰几个姑娘叫了起来,说该上山了。大部队五点钟出发,宣传队早点上山去准备宣传,还要搭个棚子。

每人发了一块布,让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套上。

来到山脚下,凉气袭人。爬上雪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时下雨,有时下雪。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穿上披上,都不顶用。雪山皑皑,冻煞人啊!宣传队员们在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开始到来了。

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向一队队红军一遍遍说着她背的滚瓜烂熟的顺口溜: 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

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

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

不准打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

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

十一师政委陈锡联带着队伍走上来了,他爱怜地摸着王新兰冻得通红的小脸蛋,说:“部队快走完了,这里风大,不能多呆。”宣传队领导决定让年龄小的队员先上山,大一点的再坚持一会儿。

王新兰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到了雪山顶,她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把茫茫雪山划成了两半,十分壮观。王新兰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

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10岁的王新兰跑着长征是人生的奇迹。我们要纪念长征,也要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王新兰,向千万红军先辈致敬!篇四: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稿 红小丫------王新兰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 班的 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75年了无数的长征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生活 在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不能忘记千千万万红军流血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与奉献能有我们的今天吗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 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王新兰跟着队 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 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 动。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 的人就一起拉。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 去抢救伤员抬担架。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 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

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 咬着牙坚持着。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走了 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 着她走。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口一口喂她。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建议给当地的老乡30元钱把她留下。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知道以后亲自来到宣传队说“不能把她留下这孩子能唱会跳再艰难也要把她带上。”

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 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军长许世友亲自来到宣传队给大家讲了过雪山的注意事项。临走时军长开玩笑地对王新兰说“你这么小山那么高爬得过去吗” 王新兰满有信心的说“爬的过去” 徐军长又说“山上冷得很啊可不要冻哭了一哭眼泪就成了冰棒棒在脸上扒不掉。” 王新兰说“哪个会哭啊”

这天夜里三点队长就把王新兰几个姑娘叫了起来说该上山了。大部队五点钟出发宣传队早点上山去准备宣传还要搭个棚子。每人发了一块布让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

套上。

来到山脚下凉气袭人。爬上雪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时下雨有时 下雪。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穿上披上都不顶用。雪山皑皑冻煞人啊 宣传队员们在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开始到来了。

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向一队队红军一遍遍说着她背的滚瓜烂熟的顺口溜 同志们加劲走 赶快穿过大风口。

莫歇劲莫逗留

“三不准”要求记心头。

累了不准地上坐

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

不准打闹大步跑

互相帮助都走好。

红军战士英雄汉

定能征服大雪山?? 十一师政委陈锡联带着队伍走上来了他爱怜地摸着王新兰冻得通红的小脸 蛋说“部队快走完了这里风大不能多呆。”宣传队领导决定让年龄小的队员先上山大一点的再坚持一会儿。王新兰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到了雪山顶她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把茫茫雪山划成了两半十分壮观。王新兰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 10岁的王新兰跑着长征是人生的奇迹。我们要纪念长征也要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王新兰向千万红军先辈致敬篇五:红军长征演讲稿

红军长征演讲稿

红色的记忆,不朽的丰碑 漫漫征程,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红军的热血?长征路上的第一战——血战湘江。红军战士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拼死渡江,牢牢锁住渡口,誓死保卫中央,红军战士死伤过半,8.6万人仅存3万人。生死攸关,痛定思痛,关键时刻,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从此,红军心存信念,充满了希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成了红军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的制胜法宝。四渡赤水演绎了战争史上的千古绝唱,红军跳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圈,从此长征路上捷报频频: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红军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终于迎来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欢腾。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激动不已,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小时候,看长征的连环画,看后我曾天真地问爸爸:“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爸爸摸摸我的头,只是叹了一口气,说声:“傻孩子!”对于幼小的我来说,长征是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上了小学。一次小伙伴们在一起又争论起这个话题,一位同学说:“如果我生在那时候,我一定在雪山和草地开许多许多的商店,专门卖健力宝和巧克力给红军爷爷。”当时连老师都忍不住笑了。于是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长征路上发生的感人故事。就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老师讲过在长征中发生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样,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为了欢 迎这位母亲的到来,战士们演唱了自编的《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面前,她怎能不为之动情,为之自豪?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其它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玩乐,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动画片,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零食,喝着饮料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7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工流产,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第五篇:红军长征故事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红军鞋(缩写)刘耀辉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2

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它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下载红军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军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军的故事读后感

    红军的故事读后感 红军的故事读后感 今晚,我一口气读完了《红军长征故事》,里面一个个坚强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面主要讲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等种种磨难......

    红军长征小故事

    红军长征小故事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为了歌颂我们的......

    有关红军故事的演讲稿

    有关红军故事的演讲稿 有关红军故事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

    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的故事 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因此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炊事班长......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

    我们的贺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

    七根火柴王愿坚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

    红军长征小故事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

    红军长征小故事

    红军长征小故事曾经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传奇将军,88岁的王定烈老人至今仍喜欢在家里穿草鞋。他难以忘怀六七十年前的那些往事。1936年7月,王定烈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5军第二次穿越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