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的论文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成就
内容摘要 列夫·尼古拉耶维厅·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以深遂的智慧、无畏的精神、不倦的探索、丰硕的成果将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顶峰,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人景仰的文学大师。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斯文文泰继《战争与和平》之后的又一部鸿篇巨制,是作者众多文学作品中的扛鼎之作,也是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安娜一书是托尔斯泰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暴力革命与阶级调和、贵族与平民和命运、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农民问题与农业的出路、婚姻与家庭、生与死以及教育、伦理、自我修养、宗教信仰等一系列问题的重新审视。《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从而描绘出六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一幅真实、凝重而又发人深思的画卷。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色调是比较阴郁的,人物的矛盾斗争激烈,贵族与平民的思想观念,几位主人公矛盾与惶恐的心理,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朗斯基公爵……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全书的内容,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展开个人思考。
关键词 小说结构 安娜 弗龙斯基 列文
一.关于小说的结构
小说有三条情节线索,第一条是以安娜——卡列宁——弗龙斯基为主的与上流社会紧密联系的线索;第二条是以列文——吉娣为主的与农村和寒潮制农民紧密联系的线索,这两条平等线又是依靠奥布隆斯基——多丽为主的中间线引发并连接起来的。形成一座十分严谨的拱形结构。第一条情节线索展示的是女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第二条线索展示的是列文复杂而紧张的精神活动。
关于小说中的几条平行的线索,当时的读书界说法不一,有人说它具有“建筑术”(小说结构为拱型结构),也有人说它是“两部小说”(安娜与列文分别是两条不同的行文线索)。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些评论。他说,该书结构之妙正在于圆拱衔接得天衣无缝——两条线索有内在的联系。“圆拱衔接”指的是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当时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带来的、作者所认为的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是贵族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在家庭、婚姻等道德伦理观念方面发生激烈变化,卷首“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一语有象征意义;另一方面是农业受资本主义破坏,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也就是列文说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以安娜为中心的线索(包括奥布隆斯基、卡列宁、弗龙斯基以至谢尔巴茨基等家族)和列文的线索,分别表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部好的小说,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史诗性的长篇巨制,开头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非常有哲理的语言总领全篇,为后文的几条线索作了良好的铺垫。什么是幸福?什么又是不幸?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主题?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推理空间。幸与不幸是千百年来人类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而小说中描写的幸福却是隐性的,比如列文和吉娣经历波折后的牵手;不幸却是明显的,比如安娜的为情所困和自杀,以及弗龙斯基对生命的自我放逐,还有卡列宁的自暴自弃,多丽苟延残喘的生活。这些都印证了作者对幸与不幸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幸福,每个人的见解各有不同,作者通过几个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这其中自然有作者个人的观点,有很多则是他跳出了单一的传统模式,用多角度权衡问题的结果,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主人公的表现手法
小说以《安娜·卡列尼娜》命名,安娜是托翁笔下精心塑造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妇女形象。安娜不仅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她遇人不淑,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了年长自己二十岁的、为人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的“官僚机器”卡列宁。在婚后八年里,安娜曾努力学会适应丈夫,她以为自己做到了,可是后来的变化让安娜的生活有了转折式的变化。与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她渴望像个正常女人似的活着,渴望梦想中的爱情。小说中安娜的内心独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难道我没有尽力?尽我所有的力量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吗?当我没法去爱丈夫时,难道我没有尽力去爱过儿子吗?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为了恋爱和生活,安娜终于跨出了上流社会的樊篱,抛弃了丈夫和儿子,正式投入弗龙斯基的怀抱。作为已婚的端庄的妇女,要跨出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虽然在当时的彼得堡上流社会里私通已司空见惯,但安娜的勇气主要在于她相信弗龙斯基的爱情,不愿一辈子当个活死人,不愿像其他女人那样长期用假感情欺骗自己、欺骗丈夫,安娜毅然把她和弗龙斯基的关系公开。安娜的举动不啻向上流社作出了挑战,而上流社会也不可能容下安娜的存在,“上流社会的女人们早就准备好了砖头,随时要把它们抛向安娜”,这个时候的安娜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同时她还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既不答应离婚,又不让安娜亲近爱子。安娜只有徒然挣扎,是为爱情而牺牲母爱,还是为母爱牺牲爱情?最终,安娜选择了爱情,可这爱情又成了镜花水月,使她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三.弗龙斯基的爱情观
弗龙斯基的仪表和风度是诱使安娜背叛丈夫的主要原因。安娜同弗龙斯基的一见钟情,出于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自发的要求,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情感。弗龙斯基初时为了虚荣心而猎逐安娜,连他的母亲都觉得,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中的风流韵事更能给儿子增光添彩了。弗龙斯基一度也曾因安娜真挚的爱而变得严肃专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动而厌弃民安娜。而安娜却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要求弗龙斯基与她朝夕厮守一起,过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弗龙斯基并不愿意被安娜的爱情束缚自己的前程,百般地冷落安娜,导致安娜的精神世界渐渐失去了色彩。为了唤起弗龙斯基的爱,安娜竟不惜以姿色的魅力编织爱情的罗网,并且逐渐习惯于虚伪和欺骗的爱情生活。最后,她的爱变得越来越偏激,生活也偏离了她预想的轨迹,以至于因爱成恨,最终走向死亡。
如果说安娜同社会的外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旧事物的压制,那么,她自身的矛盾,则是新萌发的意识未能战胜根深蒂固的旧意识。何况当时能代替旧的道德观念的新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弗龙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牺牲品。
虽说造成安娜悲剧的是卡列宁和弗龙斯基,但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是没有过错的。这位留里克王室的后裔,受时代的洗礼敢于为生活同社会抗争的女人,却未能完全摆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对上流社会的迷恋,因此以见逐于它而感到无地自容。
安娜的悲剧不是一般家庭的悲剧,而是俄国社会的悲剧,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四.关于列文的矛盾心理
列文在小说占的比重不亚于安娜,他几乎是作者的原型,也是一个有着深刻矛盾的人物,文中多处表现了列文时时处在十字路口的彷徨心态:列文鄙视彼得堡的宫廷贵族,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却又以出身世袭贵族而自豪;他不满于上流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却认为奢侈是贵族的本分;他反对以农奴制,同情农民,却又向往于贵族的古风旧习;他厌恶资本主义并否定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自己的农业经营又沿袭着资本主义方式;他断定资产阶级的所得统统是不义之财,却和劳动者分斤拨两;他不赞成哥哥那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也不赞成另一个哥哥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他甚至对俄国城乡涌现的一些新事物如铁路、邮电、银行、通讯等都抱着敌视的态度。这些都是有道德感情的贵族在历史转折时期而背对历史发展所必然产生的思想波动。与安娜不同的是,列文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和家庭的幸福。然而,内心的痛苦时时都在折磨他,在自己的富有同农民的贫困对比下,他常常会有负罪感。只是他不同于一般的贵族,他积极探索着农民接近的道路,并探索通过“不流血的革命”达到与农民的亲密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他转而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从社会经济的探索转向思想和道德的探索,要在各种哲学和宗教中寻求答案,却毫无所获。内心的各种矛盾和悲观情绪,甚至使他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他不得不把绳子藏起来,随身不带手枪,以免自杀。最后作者如何让列文摆脱困境,获得家庭幸福的呢?一是让吉娣不过问列文的思想探索,二是让列文皈依宗教。最后从宗法制农民那里得到启示:要“为灵魂而活着”。列文不安的心灵得到了解脱,仿佛重又获得了生的幸福。
五.《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手法
就艺术来说,《安娜·卡列尼娜》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它的融合无间、互相呼应的两条线索的结构,继《战争与和平》之后,又一次成为“背离欧洲形式”、找到“新的框架”的传世之作。
与这两位主人公相联系的、亦即在他们这两条线索上的一些次要的人物,是伴随着他们出场并围绕他们而活动的。与安娜—卡列宁和安娜—弗龙斯基相联系的,主要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三个圈子和军界的某些贵族;与列文相联系的,主要是外省贵族、地主、农民以及个别商人。一般说来,安娜这条线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道德伦理问题,列文这条线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社会经济问题。当然,两者间也有相互关联的地方。这些人物不仅是两位主人公的陪衬或参照物,而且常常居于其中,在情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们,作品才得以超出家庭关系的范畴,突破传统小说的框架,成为作者所说的“内容广泛的、自由的小说”,从而成为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史诗性杰作。
书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大都是典型性中见个性。不仅卡列宁、奥布隆斯基、弗龙斯基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呼之欲出,就连寥寥几笔绘成的“锥子式”人物,如一系列的军人、贵族、地主,彼得堡社交界的妇女们,无不各具特色,线条清晰;更不用说复杂、矛盾而又完整的安娜了。安娜这个形象在世界文学中,即使不是无与伦比,恐怕也罕有匹敌。这些人物虽说是精雕细琢,但不像工笔画那样带有雕刻的痕迹。作者使用了巧妙的积累方法,并不是机械地、复叠式地叙述,而是通过旁观者的审视和感受来进行描写。例如安娜,她先后在列文、弗龙斯基、多丽、达里娅、吉娣、卡列宁、以及米哈伊罗夫等人心目中,分别表现出自己的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正是这些不同的侧面,积累成一个饱满的、以至多角度的、变化着的人物形象。同时,这些观察者由主观的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不同侧面,又都符合人物的真实性,由于作者没有对人物报以个人观点,而是将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必然产生的效果,合理地体现在情节中,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又给人物形象蒙上了一层时浓时淡的迷雾,客观上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小说的看点。托尔斯泰还运用了从进展中刻画性格的写作手法,奥布隆斯基和列文等是固有品质的逐渐展示,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性格则是发展和变化的,只有奥布隆斯基的性格是直接刻画。
《安娜·卡列尼娜》是完全意义上的心理小说。不仅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充分,即便人物间的冲突也大都是心理上的表达形式,或是通过心理来表现的行动,因此全书心理描写的密度非常大,也非常紧凑。虽然一般小说都习惯于使用传统手法,即作者间接叙述或由人物的语言、动作或表情等直接表现,但笔墨十分细腻。例如总是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一般是展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每一横断面,把人物内心的每一颤动显现出来。这些过程一般不是直线式的,而其曲折反复也不是循环,而是螺旋形的进展,因此令人感到的不是繁复累赘,而是步步深入。而在不少场合,人物心理还是前后截然相反的,借用俄国批评家巴赫金的术语来说,是“对话式”的。这种“对话式”有时表现于较长的心理过程的始与终,是逐渐变化的结果;有时则是突然转折。前者如达里娅去探望安娜的那一段,后者如科兹内舍夫向瓦莲卡的示爱。但无论是渐进或是突变,都符合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的规律。有时也进入半下意识的领域,如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车上的那种迷离茫然的心理动向。小说在一些属于传统手法的内心独白中也有一定的创新。奥布隆斯基在利季娅·伊万诺夫娜伯爵夫人晚会上的那段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人物头脑处于半睡眠的消极状态的凌乱的意识之间。特别是安娜在自杀前经过街上时的心理活动:街上瞬息变换的各种外在印象不断引起她的一些联想,她不断由一种感触或回忆蓦地跳到另一种感触和回忆,她的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百感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闪现出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让人不得不去同情这个可怜女人,又不得不去谴责这个可怜的女人。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跳跃性和不确定性,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和过多的赘述,使得人物的思路迅速转换而又十分自然贴切,各种思绪起起伏伏、断断续续,互不连贯而又不凌乱拖沓,让读者的思路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跌宕万千,这种大师级的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意识流的神来之笔。
小说的叙述是多姿多彩的,有平稳的陈述,也有浓烈的抒情;有尖锐的对比,也有辛辣的讽刺。
小说中值得称道的还有许多经典的大场面,和多处描写生动的小段落,以及语言的自然、质朴和真实。
《安娜·卡列尼娜》迄今为止已问世百年有余,无论是内容的广泛性,还是艺术技巧的完美性,都不愧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南方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第二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第二篇:安娜卡列尼娜论文
《安娜卡列尼娜》与《美狄亚》女主人公悲剧命运比较
作者:胡芳洁
学校:重庆师范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2013级
摘要:安娜与美狄亚都是西方典型的悲剧人物,虽然两部作品所出现的时代相差很远,但两人都是相同的弃妇命运,二者对于相同弃妇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相差很远,造成二者不同态度的原因也很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安娜;美狄亚;悲剧;比较研究
引言: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之一的欧里皮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都是西方作品中典型的弃妇悲剧人物,二者对待相同的弃妇命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
一、相同的弃妇命运
美狄亚是科尔喀斯城邦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那年,伊俄尔科斯城邦国王埃宋的儿子伊阿宋来科尔喀斯取金羊毛,美狄亚疯狂地爱上了这位异邦的小伙子,为了爱情,她帮助心上人盗取了父王的“金羊毛”,当父亲派自己的弟弟前来追赶时,她更是为了和伊阿宋安全离开而杀了自己的亲弟弟,背弃了父亲,也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去帮伊阿宋夺回王位。但是失败了,他们流亡到了科任托斯。戏剧开场就是伊阿宋要娶科任托斯的公主,科林斯国王要将美狄亚以及她和伊阿宋的两个儿子驱逐出境。美狄亚和丈夫伊阿宋起先在争吵,后来她假意和伊阿宋和解,又苦苦哀求科任托斯的国王克瑞翁让自己再多住一天,理由是要给两个孩子找到一个安身的地方,事实上她已经酝酿好了复仇计划。她打发儿子捧着那件抹过毒药的精致的袍子和金冠送给公主作礼物,当公主的身子沾着那些衣饰时,她和接触她的人就会死掉。就这样,她杀死了科任托斯的国王克瑞翁和伊阿宋将要迎娶的公主格劳刻。为了使负心的丈夫更加痛苦,她又残忍地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美狄亚的弃妇命运是由于丈夫伊阿宋要另娶新人。
安娜是一个俄国的贵族妇女,她的婚姻只是贵族和教会婚姻制度下的产物,可是她本身是一个热情善良、生气蓬勃的女子,这样的家庭压抑了她的生气。“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当时,俄国旧的封建奴隶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受影响。一旦遇到弗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安娜很自然就坠入情网,无法自拔,最后演出一场动人心魄的大悲剧,惨死于火车轮子之下。”[1]在这之中,弗伦斯基的出现让安娜积极追求爱情生活,在被丈夫卡列宁识破之后,卡列宁让她顾及颜面和声誉断绝和弗伦斯基的来往,然而对于安娜这样需要生机的女子怎么可能放弃爱情?她为了和情人在一起而被丈夫赶出家门。但是,爱情总是要面对生活的考验,当安娜放弃一切后,她的爱情也和预想的并不一样,弗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甚至发展到了十分反感她,这时候的安娜再也没有了退路,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她也是没有逃开弃妇的悲剧命运。
二、面对命运不同的态度
反观美狄亚和安娜的弃妇命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对待相同的命运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
美狄亚发现昔日山盟海誓的丈夫变了心将要迎娶别人的时候,她只剩下满腔的怒火和恨意。“我虽然曾用很庄严的盟誓系住我那可恶的丈夫,但如今却这般受痛苦!让我亲眼看见他,看见他的新娘和他的家一同毁灭吧,他们竟敢首先害了我!”她选择了复仇方式作为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她坚定地说:“女人总是什么都害怕,走上战场,看见刀兵,总是心惊胆战;可是受到丈夫欺负的时候,就没有别的心比她更毒辣的了!”[2]她的复仇不仅杀害了伊阿宋要迎娶的公主和公主的父王,更有自己的两个孩子。
对于安娜而言,在弗伦斯基出现之前她虽对爱情有着模糊的憧憬,但并没有主动对这样的生活发起过挑战,直到情人出现疯狂地追求点燃了她,她才选择了爱情。在她和弗伦斯基私奔在外的时光里她也并不是完全享受爱情的甜蜜,还一直饱受思想上的折磨,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始终觉得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更是思念和放不下自己的儿子。面对丈夫卡列宁的抛弃和情人弗伦斯基的遗弃,她是无措的,所以选择了更为悲剧的卧轨自杀。
三、悲剧成因比较
(一)、社会历史原因
在欧里庇得斯创作《美狄亚》的年代,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由盛转衰,传统的宗教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妇女的地位变得低下,几乎与奴隶差不多。在一个家庭中,男子可以参加社会活动,而妇女只能在家里劳作,至于婚姻,男子可以遗弃妻子,而妻子却没有能力反抗丈夫。在戏剧中也有表露:“即使你丈夫爱上一个新人——这不过是一种很平常的事——你不必去招惹他,宙斯会替你公断的!”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创作出来的美狄亚,她的社会地位低下,伊阿宋是敢于抛弃她的。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但是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的封建旧道德旧秩序正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正如书中所说:“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在这种猛烈冲击下,俄国旧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人的思想意识等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然,个体的家庭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悲剧不断上演,妇女的命运也发生着变化。在那个年代,出轨行为比比皆是,上流社会是肮脏虚伪的。“而在当时的坏境下,偷情并不可耻,而是被上流社会默许的,但是公开示爱却是‘不道德’的,备受上流社会唾弃,其原因就是打破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这是在于众人为敌,与社会为敌,所以即使安娜遇到的是真爱,她的‘爱情’依然会迅速走向灭亡。”[3]这样的社会坏境,安娜的爱情注定不能久存,悲剧很快到来。
(二)、宗教文化原因
“安娜生活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当时的俄国正在推行农奴制改革,正处于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旧的封建宗教习俗正在瓦解,人们正在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4]但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人们并没有完全摆脱旧的宗教习俗,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就是旧制度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在宗教婚姻制度造就的婚姻下,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安娜有了外遇,但是让他恼怒的并不是出轨的行为本身,而是妻子竟然不顾自己的声誉不肯与情人断绝往来。他认为婚姻是神的意志不能违背,与妻子大谈婚姻的宗教意义,其实妻子与什么人相好他并不在乎,他在意的是妻子的出轨会让他接受来自周围人的异样目光。在安娜内心的深处其实还是受到宗教习俗的束缚,她认为在上帝面前自己是有罪的,负罪感一直占据她的心底。这种宗教文化下,安娜追求幸福是不可能实现的。
美狄亚选择了复仇的反抗方式对抗命运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因素。“一方面,西方民族以个人为本位,古希腊人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自我是主导一切的核心。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生长的人没有道德意识,只有自我意识。美狄亚出身‘蛮夷之邦’,带有原始人的气质,一切行动任凭人的本能,爱恨分明,没有造作,没有虚伪。美狄亚杀死自己的儿子使丈夫绝望,使负心人备受良心的煎熬,最终达到复仇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是个信奉宗教的社会,基督教文化以罪感文化为基础,人出生便意味着原罪,人活着意味着罪孽。对他们来说,死亡是解脱苦海的最好办法,要让他们经受人间的诸般痛苦才能解脱。美狄亚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才让伊阿宋生存下来,以便使他的余生颠沛流离,没有妻子,没有子嗣,使他后半生在忏悔、赎罪中度过,这是一种更为残酷的惩罚方式。”[5]在这个人类文明的起始年代,还保留着原始的诸多习俗观念,宗教对人的束缚是软弱无力的,人们身上原还有始的暴力特征以及希腊所崇尚的追求个人价值、自我中心,这些特征在美狄亚身上展露无遗。这样宗教文化背景下的美狄亚自然敢于背叛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国家,杀害弟弟,杀害丈夫的外遇甚至自己的孩子。
(三)、女性的自我缺失
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提到:“女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6]这种思想认为男女出生时并无差异,而是在后天坏境中被分明。对于安娜和美狄亚来说也是一样,她们也都有其自身的天性,在后天的爱情、婚姻生活中被改造、被束缚。她们所处的男权社会下给她们划定了“天使”与“妖妇”的归属。符合男性审美理想的形象有着天使般的美丽、纯洁、善良和无私。而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我的女性,都被指为妖妇。安娜和美狄亚在男权思想下就经历了从天使到妖妇的转变。安娜选择了与弗伦斯基的爱情,甘愿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子,与整个上流社会为敌。美狄亚为了心爱的人,盗取“金羊毛”、杀死弟弟、叛父叛国。这些都是女性在爱情生活中自我的缺失的体现。安娜完结与卧轨自杀是因为在付出一切后无路可退,对现实的世界臣服。美狄亚选择复仇杀死所有人是自我丧失之后被抛弃后的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安娜最终回归传统,美狄亚逃离传统,两者都未能在男权社会里求得生存,而是迷失了自我,以致走上悲剧道路。”[7]两者都未能真正地发现自我、回归自我,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安娜和美狄亚都是西方弃妇形象的典型,两者的悲剧命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译林出版社.2014.[2]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外国剧作选
(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3][4]张晴.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J].环球人文地理.2014(16).[5]张忠慧.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女性悲剧形象及成因[J].科技信息.2009(17).[6]克罗蒂娜蒙泰.第二性波伏娃[M].胡小跃译.作家出版社.[7]张旭.自我缺失:安娜与美狄亚两种反抗的共性[J].文学教育.2012(06).
第三篇:《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时代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事实,成功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形象,她是 1 9世纪 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她勇敢争取个性解放,勇敢追求爱情,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但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她选择卧轨自杀结束自己年轻短暂的生命,究竟是什么造成安娜的悲剧?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原因了。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现实和思想以及宗教混乱的时代,一方面,安娜追求爱情,追求内心的渴望是合乎人性的,但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她为了那种被上流社会视为‘不名誉’的爱情而背弃了自己的丈夫,又为了爱情而离开了爱子,这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属于离经叛道,是不可能被祝福的。要爱,就爱得真挚;要爱,就爱得大胆;要爱,就得敢于向世俗挑战。这,当然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
其次是因为出身和性格不同为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确实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当卡列宁当上了省长后,安娜就象一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了他,而他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
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迷人,而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安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其所以的生活乐趣的丈夫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而二人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也为后来安娜爱上浪漫英俊的渥伦斯基的相遇相爱埋下伏笔。
主观因素方面,安娜自身原因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原因。在贵族妇女中,安娜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安娜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其性格是一团火,“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但这是被死灰压着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
渥论斯基的出现,他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她渴望投向他的怀抱,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两个人的爱情上,于是,她背弃丈夫,抛弃儿子,毅然选择了渥沦斯基。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也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变的有点神经质了,她总要渥伦斯基保证他还象从前一样爱她,只要靠他的爱情保证她才能活下去,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安娜的悲剧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没落,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安娜自身的弱点也加速了悲剧的过程。综上所述,我认为安娜的悲剧成因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两者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导致她的悲剧是无法避免必然会发生的。
第四篇:《安娜 卡列尼娜》读后感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逢,就像石子投入湖水,一层层的涟漪荡漾开去,成就了结构恢宏,涵盖广阔又不失细腻的画卷–是画卷,不是画面,因为阅读过程中你几乎可以看到一双大手缓缓拉开帷幕,抽丝剥茧地向你耐心地讲述爱情,伦理,婚姻,政治,生死和因果。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的写作方式,叙事当中没有时空颠倒,没有人称转换,几乎没有任何花样和技巧,托尔斯泰老老实实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不是上帝,也不单纯是看客,讲述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又怎么结束。而他笔下的人也老老实实地生活,恋爱,争吵,思考,分分合合,跟现实生活一样,有时候平缓的让人不耐烦,有时候又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转折,就像一条大河,平缓,宽阔,深沉而又神秘。整本书的结构又不可谓不精巧,安娜和沃伦斯基在舞会上火星撞地球一样的偶遇,从起因到结果,几乎没从安娜和沃伦斯基的角度正面描述过,可是最没有想象力的读者也不难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相逢。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两位主角,也几乎没有过任何正面交流(除了安娜自杀前的一次),却共同串起了一幅跨越莫斯科,彼得堡,乡间,国外,跨越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的政界,社交界,农村和学术界的浮世绘。无怪乎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位杰出的建筑师。
文中的主角安娜是一个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的贵族妇女,她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求。“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这是一种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的崇高境界。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从这个角度看,安娜确实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贵族妇女。
其次安娜的优秀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她大胆地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抵抗着上流社会的诽谤和侮辱,表现出她性格中坚毅、勇敢的精神。安娜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她是一个勇士,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于义无返顾地与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抗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种不同于其他的贵族妇女勇敢的精神却是令人钦佩,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安娜身上还负荷着传统因袭的重负,她为情出走,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从法律、宗教、舆论等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安娜由新生向绝望毁灭的转化,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深刻暴露了安娜性格的巨大缺陷和近代妇女的可怕困境:想追求女性的个人独立与自由,却只能依附于男人的爱来实现,而未能解脱历史因袭的男人则只能将其推向更加惨烈的境况。
安娜的觉醒和爱情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本能欲望的层面上。她的一见钟情,带有浓重的“本能原欲”色彩,而紧接着的,则是这种狂暴本能的宗教压服。换句话说,安娜性格的矛盾,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疯狂的纵欲与激烈的宗教否定之间矛盾的体现,而作者的这种性格分裂和矛盾又是分裂性民族文化在小说中的反映。
安娜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努力探求生命原生态的存在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一丁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侵害,对周遭人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人的自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
文中的渥伦斯基同样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小丧父,一方面具有聪明、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等优点,另一方面也具备爱慕虚荣、寻欢作乐、追求功名等纵垮习气。他对安娜的爱是真诚的,为了能经常同安娜在一起,甚至拒绝了一项关系到他前程的重要任命;在他感到他们的爱有可能结束时,甚至不惜开枪自杀。然而每个人的观念都是不同的,当他们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后,安娜甘守寂寞,而渥伦斯基心中空虚贫乏的生活与其不甘寂寞的心理发生了冲突,最后他妥协了,开始关心“自治委员会”“议会选举”之类的上流社会活动,对安娜的爱也越来越冷淡了。
渥伦斯基是带给安娜生命活力和情感幸福的天使,又是把她推向毁灭深渊的恶魔。他风流倜傥,激情热烈,激活了安娜的沉睡的爱情,并给了安娜极大的满足,他与安娜之间的冷淡,并不是因为他爱上别的女人而感情破裂,而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即为一个封建贵族社会的叛逆者与一个归顺者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破裂。
卡列宁在文中被塑造成了一名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长期的封建官场生涯己经腐蚀了他的心灵,使他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虚伪庸俗、墨守成规。他的个人观念与安娜追求爱情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正如文中安娜所言“他们不知道八年以来他如何扼杀我的生命,扼杀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当安娜争取婚姻自主时,他也仅仅是出于本能,要求安娜和他达成默契:允许她做弗龙斯基的情人,以换取维持表面的虚伪的夫妻关系。当安娜要求婚姻自主的意愿与他“维护神圣家庭”、保留“体面”的观念发生冲突时,他不惜与狠毒的莉季娅伯爵夫人勾结,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家庭的羁绊、宗教的感化、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心灵的摧残等等,以压制安娜的合理追求。
卡列宁虚伪而冷酷,他最感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而使他的名誉、地位受损。他以家庭责任和宗教道德为盾牌,来折磨、威逼安娜,并拒绝同安娜离婚,这不仅仅是对婚姻的背叛者的惩罚,更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对叛逆者的惩罚。
文中的列文是属于一种社会基层统治阶级,他只是一名小地主,因而他必须从事劳动,而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质。他的生活不仅仅是上流社会那纸醉金迷的“社交生活”,还包括了他在自己庄园里所从事的富有活力的劳动生活和他因受资产阶级思想而产生的劳动改革,因而在他与基蒂相爱、结合之后,他的生活不仅仅是爱,他的整个生活是充实的、幸福的。
列文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安娜超越好看而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原因很多,我想其中之一也许就是他几乎还原了人生原汁原味的动态的平衡,打破平衡的是可大可小的情节,可以是故事开始的奥勃朗斯基的家庭纠纷,可以是安娜和沃伦斯基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也可以是列文的求婚未遂,以及他在路上和基蒂的不期而遇,也可以琐碎到列文的一次出猎,让他醍醐灌顶的一场对话,甚至是书的结尾的一次仰望星空。
书里面所有人物都跟现实中的人一样,在人生这条河上载沉载浮,顺着河流向未知的远方奔流。当安娜的故事嘎然而止的时候,列文得以继续他的旅行也继续他的漂泊,那个近乎开放式的结局,似乎在暗示着一切都没有结束:对于一切活着的人而言,生命就像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变化的可能,都是一次不不同规模的变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或者是惊喜,或者是灾难,或者是醒悟,或者是沉迷,谁知道呢,谁在乎呢,反正在乎也没有用。
安娜卡列尼娜自杀之因探析(1)安娜无法忍受自己与他人的虚伪社会化就是虚伪化:虚伪是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一个部分。人不虚伪,社会不能容忍;人虚伪,自己不能容忍(浑然不觉倒好,自我认知度高反而痛苦)。“这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搜索这是世界的本相,丑陋,残酷,狰狞,人人都不例外。托翁本人对虚伪一定是深恶痛绝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关于虚伪之书,是暴露虚伪之书,是痛斥虚伪之书。虚伪是成人才有的最龌龊的本性之一,然而人不可能不虚伪。不虚伪,不得活。人难以回归真实之境,澄明之境,此为人之郁闷痛苦之源。(2)生存是无休止的痛苦人生存的要务是欲望与情感的满足。情与欲纠缠不休,相互撕扯,其结果往往容易导致对生存的厌倦。在安娜看来,人生的痛苦注定是无止无休的,“简直想象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她说:“我不是活着,而是在等待着一种拖延了又拖延的结局。”这个结局是什么呢?安娜也迷迷糊糊,晦暗难明,但她已预感到肯定不是什么好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她处在一种无止无休的悬置状态,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恐惧。相伴而来的就是对生存的厌倦,虚无感开始在其内心世界逐渐漫延浸润。既然生存是虚无,是徒劳,再折腾来折腾去,有意思吗?别人也许有精力、有兴致去折腾,可是安娜不想了。“死”(смерть)这个字眼一旦蹦出来,就不断地在安娜的脑海里跳跃翻腾。(3)激情孕育毁灭在沃伦斯基的眼中,安娜“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他的整个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沃伦斯基的母亲曾对安娜迷人的外表赞不绝口,但她看到的只是外表,而沃伦斯基却凭直觉把捉了安娜性格中最核心的东西——生命力,也就是激情。这种激情本应当是为她自己能够“生活在另一个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而准备的,但遗憾的是在最初,因为所遇非人,(卡列宁当然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与安娜不相匹配),这种生命力不得已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直至偶遇沃伦斯基才迸发出来、释放出来。这种迸发与释放可以说是毫无顾忌的,甚至是不计后果的。同样作为凡人,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埋怨谴责安娜,这也是托翁的意思。然而,那种“幸福得不可饶恕”的美好日子实在太短暂了。从国外回来后,安娜很快被妒忌、猜忌、失落、孤寂、恐惧、空虚、无聊、厌烦、绝望等包围,不停的争吵开始成为家常便饭。有时我们甚至搞不懂安娜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命当如此。正如结局所显示的,安娜把非正常死亡当成了一种惩罚人的手段。!吉蒂当初没有看错,安娜的迷人之处的确有一种可怕和残酷的东西,这种东西现在清楚了,那就是生命激情本身就蕴含着毁灭生命的力量,(4)偶然性与宿命尽管如此,我们还应当指出,安娜去车站并不就是去自杀,虽然自杀的念头已在她的头脑中盘旋了许久。安娜的悲剧告诉我们,单纯的两性之爱不足以建立起稳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借助于本然的生命力的迸发与释放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但从根本上讲非但不能拯救个人,反而将个人逼进死胡同。
第五篇:安娜卡列尼娜剧本
准备工作分工:
叶楚瑜——1.带领组员一起学习《安娜卡列宁娜》,并对其进行解读。2.剧本的改编。3.组员角色分配。4.导演剧目演出。
刘颖——1.搜集《安娜卡列宁娜》相关语音视频资料并整理。2.舞台表演策划。
毛柠——.表演时的ppt制作及音乐搜集。
苏建——表演道具服装等的准备。
两个家庭的结局
剧情概要:
夜晚,庄园贵族列文回到家,妻子凯蒂抱着新生的孩子,夫妻两人平淡而温馨的对话。凯蒂哥哥奥勃朗斯站在阳台抽烟,想起了安娜的结局,不禁有些唏嘘。
列文向凯蒂求婚的曲折,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初次邂逅,安娜与丈夫的决裂,种种往事回想起来,让奥勃朗斯对于家庭心感内疚,回过头,看看妹妹幸福的归宿,两个家庭结局的对比,留给观众太多心情。
剧本:
序曲:
渥伦斯基站在阳台上,窗外正下着雨,他默默地抽着烟,望着寂静的天空。思绪飘飞。自述:昨晚去参加了一个葬礼,但我没有进去,只是在窗外静静的望着,毕竟,她的身边,那本来就不是我应该去触碰的界限。
对,是我,都是我的错,我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毁坏了一个家庭,也毁了安娜,我的挚爱。我是懦弱的,我的退却给了安娜莫大的压力,失去了凯蒂,失去了安娜,我一无所有。我将去远方,但求一死,此刻,在路上,我要向大家诉说一个故事。
缘起
基蒂:康斯但丁,好久不见!列文:我太早到了,我会再回来。
基蒂:不,快上来。看看我,我要见爸爸妈妈,他们打扮迟到了,这是我的第一次宴会。
列文: 尤凯德琳娜公爵夫人,荣幸之至。
基蒂:好高兴你能来参加宴会,康斯但丁迪米崔 列文:基蒂,你好。基蒂:你好。。。史迪瓦告诉我们你回来了。你要待多久? 列文:不知道,由你决定。基蒂:由我决定? 列文:我的真意是我。。我来只为一个目的。。我想。。你愿意嫁给我吗?。。对不起,时机真不凑巧,但你愿意吗?
基蒂:。。我不能嫁给你。列文站起身退后。基蒂起身:对不起、列文:是,真是痴人说梦。(转身离开)基蒂:对不起,我爱你,但不能嫁给你。(与人群当中凝望)列文转身离开,与渥伦斯基相遇 列文:凡斯基伯爵? 渥:什么事?
列文望着渥伦斯基,欲言又止,叹了口气转身离开。渥上去拉着凯蒂的手进入宴会。渥:凯蒂公爵夫人,许久未见,但一切彷佛昨日。凯蒂:(笑)说得对。
列文远远望着这一切,失望的走了。
火车站。
安娜下火车与渥擦肩而过,两人对视一眼。渥:很迷人,对吧?
安:请原谅我没有认出你。(安娜转身下车,渥吻手,凝视。)
晚宴
渥:与我共舞。
安:我不习惯,与火车站初识的男人相遇。说实话,我在莫斯科你们的舞会上跳的舞比我在彼得堡整整一冬天跳的还要多呢
渥:如果我无缘与你共舞,我就会离开舞会回家。安(挣扎,璇儿转身):那就算是为了基蒂吧。凯蒂远远的望着两人,一声长叹。
郊外,安娜举着遮阳伞独自一人。渥:安娜。安:艾伦斯。
渥:怎么回事?你病了吗?
安:不,我很好哩,我没有想到……你来。渥:啊唷!多么冰凉的手呀!
安:你吓了我一跳,“我一个人在等谢廖沙。他出去散步了,他们会从这边进来。渥:我忍不住想见你。安:(欣喜,上前抱住)
渥:请你原谅我来你这里,但是我一天不看见你都过不下去,安:为什么原谅?我多么高兴呀!
渥:可是你身体不好,要么就是心中烦恼,你在想什么呢?
渥:你刚在想什么?我看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你想我知道你有什么忧愁,而我却没有为你分担的时候,我还能够安心吗?告诉我吧,看在上帝面上!。
安:我怀孕了。
渥:哦。亲爱的。爱情绝不是游戏,有办法结束暗度陈仓的日子,每天活在谎言中,是的,我们终于能在一起。
安:怎么做,艾伦斯。渥:告诉卡列宁所有事。
安:你认为我丈夫会将我拱手送给你吗? 渥:离开他。
安:离开他当你的情妇。渥:对,私奔。
安:我会再也见不到儿子的,丈夫和父亲拥有监护权。渥:不然呢?如果你不幸福,我会永远不原谅自己。
安:不幸福?我想是挨饿的乞丐,一直有人施舍食物给我。我不幸福?不,这就是我的幸福。(相拥)
变故
凯蒂独自一人 凯蒂(自言自语):渥伦斯基让我心系烦恼,感到羞愧吧?不,我没感到烦恼。那男人不值得流泪,相信自己。我不在乎他,我不再想他和安娜的事,除了恨安娜。
餐厅
基:康斯坦丁,自从上次相遇好久不见。列:自从你见我,但我不久前才见过你。基:何时?
列:你搭车到依格休佛,我在车站远远望着你。基:但你为何。。
列:很高兴见到你,你依旧没变。基:希望不是。我以前年幼无知,列:好几个月前的事。基:你仍旧没变。
列:对,我没变,自从我们上次见面,我一直有件事想问你。基:什么事?
列:我无法原谅,也无法忘记,我爱你。
安娜生病,卡列宁来看她
卡:我原谅你,我同意你。既然凡斯基伯爵要离开,就不必多此一举。但由你决定。安:对,我决定了。卡:我很高兴。
安:我们说好了,求你别再谈这件事。卡:当然,我能为你做什么吗?
安:有,拜托你别折关节。我是坏女人。但我无法喘息,我无法报答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原谅。
卡:你哀求我的原谅?
安:但我没死,现在得背负愧疚而活。
卡:不然呢?你要什么?你知道吗?你想见见凡斯基伯爵吗? 安:我想见他,但不是道别。卡:我没听见。安:我不要道别。
卡:你会身败名裂,无可挽救,在社会没有地位,更糟的是如果我们离婚,你会是众矢之敌,就是说你不能合法再婚,背上不伦之名,这就是你要的吗?
安:你忘了一件事,我和凡斯基伯爵彼此相爱。卡:这种爱让罪恶的愚蠢变得圣洁吗? 安:我只知道我把他赶走让我痛彻心扉。卡:我懂了,孩子怎么办?
安:我宁愿为他去死,也不愿这样痛苦度日。
卡:我只有选择最小的罪孽,凡斯基抢走了我的披风,我会把外套一起给他。
痛苦
渥:安娜?你去哪儿?
安:去观看演出,怎么,你不去? 渥:听着,安娜,你不能去? 安:艾伦斯,你说什么?
渥:我说你不能出去,在人前招摇? 安:招摇?
渥:你知不知道现在贵族们是怎么看待我们,是怎么看待你的,你就不怕被他们唾弃,被他们鄙夷,这压力你我都受不了?
安:我不管,我不管,我们真心相爱,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想法,为什么?当初是你把我从卡列宁身边带走的,反正我不怕,我不怕
渥:安娜!
安:与其说这些,还不如先把饭店的位置订好? 渥:我想,我想,我要说再见了,对不起,安娜。
火车站,安娜独自一人
安(自述):你不再爱我了?我为你放弃一切,而结果让你讨厌我。(跳下火车)
结局
列文:我来找你,我领悟一件事 基蒂:什么事? 列文:(没有回答,上前抱住婴儿)他对我笑。基蒂:“哦,我很高兴你开始爱他了”(又问)
列文:“倒不是不爱他,而是对我自己的感情;我期望的还要多哩。” 凯蒂:你领悟了什么?
列:“我到底在探求什么呢?我照样还会跟车夫伊万发脾气,照样还会和人争论,照样还会不合时宜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心灵最神圣的地方和其他的人们,甚至和我的妻子之间仍然会有隔阂,但我感到了一丝幸福。”(回头望着婴儿)我以你为荣,还有你,我亲爱的孩子。(似乎想起了什么。)
渥自述:"我,作为一个人,好处就在于,我丝毫也不看重我的生命。而且我有足够的体力去冲锋陷阵,或是击溃敌人,或是战死——这一点我倒是知道的。我很高兴居然有适于我献出生命的事业,这生命我不但不需要,而且还觉得很憎恶哩!它对别的人也许是有用的,安娜死了,而我还苟活于世,我会永远怀念她,我要去前线,塞尔维亚,或者土耳其,但求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