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南军坡节“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

时间:2019-05-14 15: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海南军坡节“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海南军坡节“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

第一篇:浅析海南军坡节“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

刘颖 中文系 00720081 民俗研究论文

浅析海南新坡镇军坡节“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海南省新坡镇冼夫人民间信仰的田野调查,运用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对开斋仪式中的“过火山”仪式进行分析与解读,从而揭示它在这一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功能主义、“过火山”、军坡节

一、功能主义简介

功能主义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 18841955)在二十世纪初期创立的一种新的思想流派。这一流派不仅对进化学派、历史学派等思想提出质疑,把研究角度由起源研究转变为功能研究,而且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田野调查。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无论是人类生活中的物质器具还是社会思想,它们的存留与传播皆是因为满足了人类的某种需要或具备某种功能,若失去这一基础,它们就会被遗忘以致消失在历史中。而人类学家的重要使命,便是走出书斋,通过田野调查这一实地考察方式,记录下详尽的民族志,并完成研究对象的功能分析与理论证明。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主题主要是包括家庭、巫术、经济在内的生活史,强调的是文化制度对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的满足。

而布朗主要研究的是亲属和政治制度,强调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因此布朗的理论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他与马林诺夫斯基关注的都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功能的一般法则。而本文主要运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来对笔者在田野调查中目睹的“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作出解析。

二、军坡节的由来及“过火山”仪式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原名不详,一说名冼英。根据史书记载,冼夫人家世显赫,世为南越俚族首领,统领部落十余万家。相传冼夫人自幼贤明,善于行军用师,能压服诸越。其声名惊动罗州刺史冯融,将她聘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之妻。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汉族与俚族的联姻。从此冼夫人凭借她崇高的声望,协助冯宝,多次平定岭表叛乱,历经梁、陈、隋三代,无论世事如何动荡变迁,都使南越这一边远地区始终归顺在汉族统治之下,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保持了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

正因为此,冼夫人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粤、桂、琼以至东南亚等地,信奉冼夫人的民众越来越多,并在各地建立起祠庙加以祭祀。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冼夫人也逐渐被神化,被后人附上了许多传说,形成了冼夫人文化信仰圈。而 1

刘颖 中文系 00720081 民俗研究论文

在海南省新坡镇上流传着冼夫人当年曾在此地安营扎寨、检阅将士的说法,当地人们因而模仿当年冼夫人的阅兵仪式,举行“装军”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形成了“军坡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到二月十二。从明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新坡镇下辖13个自然村,共分为十个甲,每年轮流负责“军坡节”的筹备与举办。今年的主办村子为三甲的沃坡村。按照惯例,在沃坡村内将选出一名“婆头”,作为“军坡节”的主要负责人。而“婆头”的家也就成为除了镇上冼夫人庙之外的另一个活动根据地。

依据传统,在节期间,新坡镇上的居民都将进行斋戒。开斋日期定于农历二月十二。因此,在这一天的夜里,将举行开斋仪式,表明斋期的结束。而“过火山”便是开斋仪式的组成部分之一。整个仪式的过程大致如下:

1、生火

在夜里十一点多,村民们纷纷从自己抱来柴火,在“婆头”家门的空地上生起一堆一人多高的篝火。有专人看管并负责添加柴火。

2、道士做法事

空地旁已搭好一个道台。但法事迟迟未能开始,因为最重要的祭品——猪肉还没买回来。直到凌晨一点多,人们从市里买回了猪肉,法事才得以顺利开始。参与作法的人员主要为:一名身穿红黄相间的八卦服的道长以及十几名身穿蓝色长袍、头戴黑色圆帽的“头子”1。在小锣和引磬声的伴奏中,道长唱完祭祀文,用火烛烧掉一道黄符,并率领众“头子”向四方跪拜。起身后,在道台前宰杀一只活公鸡,并将血滴在一个白色瓷碗中。

随后,在急促的鼓声中,村民们屏息静气地看着道长将头小座大的神像倒立在道台上。神像一共有三个,分别是冼夫人神像以及她身边的金童和玉女。若多次倒立仍不成功,道长就会将神像向空中抛去并接住,如此反复三次,再作尝试。一旦倒立取得平衡,则说明神灵已附于这一神像上。村民们便发出如雷的欢呼声。将神像摆好后,法事即宣告结束。

3、“过火山”

法事结束后,道长即召集有意“过火山”的村民前去“净足”,即在清水中将脚洗干净。此时,篝火已燃得差不多了,两名村民用长木棍将火堆拉倒,并将散落在地的仍然正在燃烧的黑木炭铺平。地上便出现了一片“火域”。率领着众人的道长带头赤足从火域上走过。随后人们排成队伍,依次赤足踩过带着火苗的木炭。当所有人都走过之后,村民们便一哄而上去抢夺地上的黑炭。黑炭瓜分完毕后,村民们便各自散去,仪式也到此结束。

三、“过火山”仪式的功能分析

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在分析施行巫术的具体细节时,我们要甄别以下三者,即咒语、仪式和执行人。2在这一仪式过程中,执行人主要为道士,可见冼夫人文化属于民间道教的一支。12 “头子”多为中老年男性,从平日虔心供奉冼夫人的信众中选出。他们的地位及威望通常较其他人更高。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348页。

刘颖 中文系 00720081 民俗研究论文

由于包括法事在内的仪式是公开举行的,因此仪式本身并不具有神秘感。根据这一点,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咒语”是巫术中最隐秘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咒语是巫术的主要法力来源,而

1仪式的作用是把咒语传递到或转移到目的物上。道士在法事过程中所念的祭祀文显然带有招魂性质,经由这一程序,原本无生命的神像被神灵附体,头小座大的神像能够在倒立时保持平衡,是违反常识的,而这一反常现象则象征着村庄将得到神灵的保佑。也意味着此刻神灵正处在村庄之中,准备在“过火山”仪式中保护村民不受伤害。咒语对神像起了作用,使它成为神灵的象征。

“过火山”这一仪式本身则是附属于“开斋”这一主要仪式之中的。它更像是一个宣告终结的尾声。因此难免带上了“斋戒”本身所特有的禁忌意味。传说,冼夫人每次出征之前,她的师父都会告诫她不得食用猪肉及其制品,以确保作战顺利。冼夫人严格遵循师父教诲,每逢出征,都告诫手下要进行斋戒,由此所向披靡,屡战屡胜。因此,后人在“军坡节”期间进行斋戒,是对传说中冼夫人举止的一种模仿。而“斋戒期间禁吃猪肉”也就成为一项世代相传的禁忌主题。

正如回族、犹太族等民族在宗教信仰中都有着严格的食物禁忌,在冼夫人民间信仰中,同样存在着食物禁忌。这种短期斋戒的禁忌通过一年一次的提醒来加强信仰的力量,也借由同一家族、同一片地区相同的行为举止,将这一传统信仰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但若仅有禁忌本身,显然不足以达成这一目的,相应的便会有破坏禁忌之后的惩罚措施。“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也正在于此。

“过火山”这一行为本身,并不具有惩戒或奖赏的作用,它更像是一个检验工具,来检测出信众的虔诚程度。由于赤脚踩过燃烧着的木炭这一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能够完成这一行为并且毫发无伤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受到了冼夫人神灵的保佑。能够借助强大的信仰力量、克服心中恐惧走过“火山”的人,则被视为虔诚者。而那些不敢走过“火山”的人则将被视为“胆小鬼”以及心不诚者,从而受到大家的嘲笑。至于那些在“过火山”的过程中意外烧伤的人,则成为犯有欺骗罪的不诚心的人,因而获得这一活该的下场。在现场,一名村民曾叫笔者同他们一起“过火山”,还未得到回答,他便又问笔者是否在斋戒期间食用了猪肉及其制品。得到肯定回答后,他连忙出言阻止,认为冼夫人不会保佑破了斋戒的人,若是破了斋戒还去“过火山”,一定会被烫伤。并且随后为笔者讲述了一个他所见的真人真事,即某村民在“过火山”时被全身烧伤,直到现在还躺在医院之中,后来才知道他在斋戒期偷吃了猪肉。

如果对这一行为加以科学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赤脚踩过燃烧的木炭之所以不会被烧伤,是由于木炭在燃烧过程中表面会形成一层较凉的物质,在极短时间内人的脚踩在上面是不会有事的。并且,由于常年劳作,村民们的脚底角质较厚,形成保护层。在“过火山”之前的“净足”行为,又给脚上沾了水,在走过“火山”之后人的脚立即便会踩在凉沙上。凡此种种,都保证了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被烧伤或烫伤。

然而,在“过火山”仪式发明之初,人类的科学知识尚未足以解释此种奥妙。对于“火” 1(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第351页。

刘颖 中文系 00720081 民俗研究论文

本身的敬畏以及来自于生活的常识给这一仪式增添了强大的恐惧感,而踩过“火山”仍然毫发无损的现象又是无法解释的。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在知识不能完全控制处境及机会的时候,巫术便产生了。1对于常识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它归于神灵之功。

因此,冼夫人信仰中的这一禁忌借由“过火山”这一仪式具有了一定的威慑力,并且,正如各种以“打破禁忌并遭受惩罚”为内容的民间故事一样,借助听起来真实度极高的故事,使得这一禁忌具备了权威性和可信性。另一方面,信仰中的冼夫人神灵在这一仪式中直接地向众人展现了它的存在。类似于“神迹”的显现使得它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形象转变为一个直接作用于某一具体之事的存在。在“过火山”的那一刻,民众相信它与自己同在。而这种亲身体验神迹的行为极大地强化了民众心目中的信仰力量。

有趣的是,在“过火山”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走得慢而稳,甚至有意选择着火处踩下去。而年轻人则专挑火已熄灭处下脚,并且三步两步就跳了过去。此时,老人便会在一旁出声喝止,纠正年轻人的行为。可见,传统信仰在二者心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而随着这种仪式中的老一辈对年轻一辈行为举止的纠正,传统得到了延续与发扬。

此外,“过火山”仪式同“上刀山”、“铁丝穿腮帮”等仪式一样,由于具备杂耍性质,而带有一定的娱乐性,是村民们生活的调剂品。这也是这一仪式的社会功能之一。

四、总结

“过火山”仪式,作为冼夫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仪式之一,起着加强信仰、延续传统以及娱乐生活等社会功能。对于生活在这一信仰中的民众而言,只有“必要严格地守着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倘于此点稍有松懈,便使团体团结不固,以致文化根本动摇。”2因此,严格遵循斋戒制度,并通过“过火山”仪式检验斋戒成果以及虔诚程度,就成为了维系冼夫人民间信仰的重要手段。

1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9页。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第31页。

刘颖 中文系 00720081 民俗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

月第1版

3、(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

4、王铭铭:《功能主义人类学的重新评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

5、亚当˙库珀著,李秀国译:《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理论困境》,《世界民族》,1992年02期

6、范宇、庞倩华:《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创立及其作用》,《黑龙江民族丛刊(月刊)》,2007年0

1期(总第96期)。

7、万建中:《对民间故事中禁忌主题的功能主义理解》,《民间文化》,2000年Z2期。

8、李晋:《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超越——一个中西比较的视角》,《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祭仪式的社会功能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热点背景】

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并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新华社)【命题预测】

请概括一下国家公祭仪式的社会功能。【中公解析】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1、唤起国民的历史记忆,有维护和平的功能。

灾难深重的历史给人们留下关于耻辱的记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也是为了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唤起人们的抗争记忆。这种回忆不光是耻辱的记忆,还有后期全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记忆。而中国军民为了抗战胜利而做出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为了追求和平。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告诫大家日本军国主义所带来的中日两国的巨大伤害。告诉我们要从两国国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二、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有凝聚力量的功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本身是政治动员的方式之一。通过举行这种政治仪式,凝心聚力,使全国人民献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抗日战争是中国取得的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伟大的抗日战争培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奋勇前进、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逝者、告慰先烈、感恩友人、昭告世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正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就是要用抗战精神动员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于“伟大梦想”。

3、表达和宣示中国人民的崇高愿望和坚定立场,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不仅是进行政治动员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表达政治主张的绝佳机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一些国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其中一个担心就是害怕中国因为无法忘记近代以来的屈辱,崛起后必然要称霸报仇。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全世界瞩目。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非常合适。俞正声在讲话中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就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使命充分表达了出来。这种表达,让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让大家认识到中国人的友善和这个民族的真正特质,有利于推进文化认同,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4、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团结群众的功能。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国家公祭日,将国民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了所有人民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一个人,超越了个体、家庭和小圈子,也超越了血缘、社交圈与乡土的情感,是一个整体,是共同在悲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我们更加爱国。

天津中公教育

第三篇:2018重庆选调生面试热点:国家公祭仪式的社会功能

2018重庆选调生面试热点:国家公祭仪式的社会功能

重庆选调生考试的笔试内容为行测+申论。面试则是由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选调生考试是面向全国高校统一选调的一批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一种公职类考试。当前选调生考试的竞争越来越大,考试题型也相对灵活,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重庆中公教育为大家收集和整理了选调生的备考资料,中公教育与你同行!【热点背景】

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并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新华社)【命题预测】

请概括一下国家公祭仪式的社会功能。【中公解析】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1、唤起国民的历史记忆,有维护和平的功能。

灾难深重的历史给人们留下关于耻辱的记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也是为了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唤起人们的抗争记忆。这种回忆不光是耻辱的记忆,还有后期全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记忆。而中国军民为了抗战胜利而做出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为了追求和平。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告诫大家日本军国主义所带来的中日两国的巨大伤害。告诉我们要从两国国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2、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有凝聚力量的功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本身是政治动员的方式之一。通过举行这种政治仪式,凝心聚力,使全国人民献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抗日战争是中国取得的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伟大的抗日战争培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奋勇前进、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逝者、告慰先烈、感恩友人、昭告世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正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就是要用抗战精神动员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于“伟大梦想”。

3、表达和宣示中国人民的崇高愿望和坚定立场,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不仅是进行政治动员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表达政治主张的绝佳机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一些国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其中一个担心就是害怕中国因为无法忘记近代以来的屈辱,崛起后必然要称霸报仇。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全世界瞩目。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非常合适。俞正声在讲话中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就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使命充分表达了出来。这种表达,让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让大家认识到中国人的友善和这个民族的真正特质,有利于推进文化认同,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4、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团结群众的功能。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国家公祭日,将国民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了所有人民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一个人,超越了个体、家庭和小圈子,也超越了血缘、社交圈与乡土的情感,是一个整体,是共同在悲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我们更加爱国。注:原标题《国家公祭仪式的社会功能》 来源:求是网 作者:赵付科

中公教育温馨提醒您,无论哪种考试都需要做一个备考学习的计划,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

下载浅析海南军坡节“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海南军坡节“过火山”仪式的社会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