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
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综述报告
2011年,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国家颁布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了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能源局编制提出了“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水电发展规划及新能源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意见。日本发生了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后,国际上对核电发展出现不同声音。
在2010年编制提出《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电力规划研究成果纳入国家能源和电力“十二五”规划,促进电力行业科学发展,中电联2011年牵头开展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工作。
滚动研究按照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电力的要求以及国家今年出台的涉及电力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参照国家能源、水电等“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成果,结合国家宏观形势变化及其年度经济运行状况,在电力规划年度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重点大型电源基地及智能电网发展调研、未来电力供需状况分析预测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报告》。
一、电力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工业克服煤价大幅上涨、电价调整不到位、煤电行业大面积亏损等种种困难,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取得显著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国净增发电装机容量4.5亿千瓦,创造了世界电力建设的新纪录,电力发展全面支撑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输电技术,建成投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电源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电力工业统一规划亟待加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现有绿色发电比重与未来发展目标差距较大,电源基地和电网送出需要加快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未来电力需求预测
综合考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影响、2011年全国经济运行与电力供需实际情况,滚动研究报告中“十二五”期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速度略有提高,“十三五”基本不变,适度调高了中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调低东部地区增速。
预计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02~6.61万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5%~9.5%,推荐为6.4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8%;最大负荷达到9.66~10.64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9%~10.0%,推荐为10.26亿千瓦,年均增长9.2%。
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8.81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6%~6.6%,推荐为8.4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6%;最大负荷达到13.03~14.32亿千瓦,“十三五”年均增速为4.9%~6.9%,推荐为13.66亿千瓦,年均增长5.9%。预计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3~12.67万亿千瓦时,最大负荷达到18.54~20.82亿千瓦。
“十二五”期间电力弹性系数为1左右,“十三五”为0.80,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增速高于东部地区。
三、电力工业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和谐发展为重点,着力提高电力供应安全,着力推进电力结构优化,着力推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着力推进电力技术装备和产业升级,着力推进电力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满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电力需求,为实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5%左右和单位GDP二
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节约优先、结构优化、科技驱动、绿色和谐、市场导向的原则。
基本方针:以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节约优先,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带动电力装备产业升级,促进绿色和谐发展。
“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63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3.01亿千瓦,抽水蓄能4100万千瓦,煤电9.28亿千瓦,核电4300万千瓦,气电4000万千瓦,风电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5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500万千瓦。与2010版规划相比,滚动规划中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00万千瓦,其中,水电增加1700万千瓦,煤电减少500万千瓦,气电增加1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增加3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增加200万千瓦。按照装机容量可能达到15亿千瓦左右来规划安排电源前期工作,根据实际市场需求滚动安排年度开工规模。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4.9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为33.8%,比2010年提高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1.59万亿千瓦时左右,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4.9%,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可替代化石能源5.2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2.4%左右,为全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1.4%的贡献率超过100%。
全国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133万千米,变电容量56亿千伏安。
2020年规划目标: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35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3.6亿千瓦,抽水蓄能6000万千瓦,煤电11.7亿千瓦,核电8000万千瓦,气电5000万千瓦,风电1.8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500万千瓦,生物质、潮汐、地热等1000万千瓦。与2010版规划相比,滚动规划中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5000万千瓦,其中,水电增加3000万千瓦,煤电增加1000万千瓦,核电减少1000万千瓦,气电增加1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增加500万千瓦,生物质、潮汐、地热等增加500万千瓦。按照装机容量可能达到20亿千瓦来规划安排电源前期工作,根据实际市场需求滚动安排年度开工规模。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7.1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为37.0%,比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3万亿千瓦时左右,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7.3%,比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可替代化石能源7.3亿吨标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4.5%左右,为全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的贡献率达到96.7%。
全国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176万千米,变电容量79亿千伏安。
四、优化电源结构与布局
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规划原则,电源发展要重点解决好电源结构和电源布局问题。着眼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统筹兼顾能源资源禀赋特点、降低发电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等要求,电源发展要坚持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
(一)优先开发水电实行大中小开发相结合,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促进绿色和谐开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地方经济和人民群众真正从水电开发中受益;扩大资源配置范围,积极推动周边国家水电资源开发和向我国送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发展,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合理消纳。
继续加快开发、尽早开发完毕开发程度较高的长江上游、乌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中上游及其北干流、湘西、闽浙赣和东北等7个水电基地,重点布局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干流等6个大型水电基地。重视境外水电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开发缅甸伊江上游水电基地。
到2015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预计达到3.0亿千瓦左右,水电开发程度达到58%左右(按技术可开发容量计算,下同),其中东部和中部水电基本开发完毕,西部水电开发程度在48%左右。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预计达到3.6亿千瓦左右,全国水电开发程度为69%,其中西部水电开发程度达到63%。抽水蓄能电站2015年规划装机41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
与2010版规划研究报告相比,西南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等五江干流水电基地电源的开发进度提前,2015年规划目标增加约1500万千瓦,投产容量增加较多的流域是金沙江中游;2020年规划目标增加约300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投产容量增加较多的流域是大渡河与澜沧江上游。
(二)优化发展煤电推行煤电一体化开发,加快建设大型煤电基地,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大型煤电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统一规划高参数、环保型机组、符合国家政策的热电联产项目;推进煤电绿色开发,大力推行洁净煤发电技术。
以开发煤电基地为中心,重点建设山西(晋东南、晋中、晋北)、陕北、宁东、准格尔、鄂尔多斯、锡盟、呼盟、霍林河、宝清、哈密、准东、伊犁、淮南、彬长、陇东、贵州16个大型煤电基地。
2015年我国煤电装机达到9.28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开工3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机组占66%;投产2.85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机组占53%。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达到11.7亿千瓦。“十三五”期间开工2.6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机组占62.7%;投产2.65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机组占55%。
(三)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本次滚动规划中,将电力发展方针中的“大力发展核电”调整为“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强化核安全文化理念;坚持以我为主,明晰技术发展路线;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实现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理顺核电发展体制,加快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进程;建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规划2015年我国核电装机4294万千瓦,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2020年规划核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
2011年3月份,日本发生了福岛核电事故,对我国乃至世界核电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国家《核电安全规划》尚未出台,核电项目一律暂停审批的实际情况,2020年核电发展目标减少1000万千瓦,主要是调减内陆核电,适量调减沿海核电。
(四)积极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非水可再生能源开发要在充分考虑电价承受能力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条件下积极推进。
风电开发要实现大中小、分散与集中、陆地与海上开发相结合,通过风电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风电设备制造自主化,尽快使风电具有市场竞争力,力争2020年我国风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三北”(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等风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风电场,同步开展电力外送和市场消纳研究。发展海上风电坚持海洋规划先行,避免无序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低风速地区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地建设
中小型风电场,采用低速风机,就近上网本地消纳。在偏远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离网风电。规划2015年和2020年风电装机分别为1亿千瓦和1.8亿千瓦。
促进发展太阳能发电,规划发电装机2015年达到5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2500万千瓦左右,确保2030年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2015年和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5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
2015年和2020年地热和海洋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万千瓦和5万千瓦。
滚动规划中,进一步贯彻风电集中分散开发并举思路,在风电发展总量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合理增加分散布局的风电规模。受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激励,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2015年太阳能发电规划目标增加300万千瓦,2020年规划目标增加500万千瓦。2015年生物质、垃圾、潮汐、地热等规划目标增加200万千瓦,2020年规划目标增加500万千瓦。
(五)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天然气(包括煤层气等)发电要实行大中小相结合;结合引进国外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在受端地区规划建设大型燃气机组,主要解决核电、风电、水电季节性电能对电网的调峰压力。在气源地规划建设燃气机组解决当地用电问题。2015年和2020年大型天然气发电规划容量分别为4000万千瓦和5000万千瓦。
与2010版规划研究报告相比,由于气源的增加,2015年气电发展目标增加1000万千瓦,2020年气电发展目标增加1000万千瓦。
(六)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结合城乡天然气管道布局规划建设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供机组。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分布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左右和300万千瓦左右。在电网延伸供电不经济的地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建设分布式发电系统。推动分布式发电和储能设施结合的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发展。
(七)促进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华北京津冀鲁、东北辽宁、华东沪苏浙闽、华中豫鄂湘赣渝、南方两广等16个省(市、区)受端地区,2015年外电送入合计约2.45亿千瓦左右,约占受端地区最大负荷的31%,“十二五”期间增加外电送入1.6亿千瓦;2020年外电送入合计约3.66亿千瓦,约占受端地区最大负荷的38%,“十三五”期间增加外电送入1.21亿千瓦。
2015年大型煤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规模1705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增加11400万千瓦。2020年为2705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增加约1亿千瓦。
2015年大型水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规模669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增加4490万千瓦;2020年为7990万千瓦,“十
三五”期间增加1300万千瓦。
2015年风电跨区跨省输送规模约3000万千瓦,2020年约5000万千瓦。
五、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一)建设大型电源基地外送通道,构建坚强网架“十二五”期间,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北部大型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酒泉、蒙西、张北等大型风电基地以及未来大核电基地的接入系统,重点加快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设。2015年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电网形成“三纵三横”主网架,锡盟、蒙西、张北、陕北能源基地通过三个纵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送电,北部煤电、西南水电通过三个横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中和长三角特高压环网送电。配合西南水电、西北、华北煤电和风电基地开发,建设锦屏—江苏、溪洛渡—浙江、哈密—河南、宁东—浙江、宝清—唐山、呼盟—山东、酒泉—湖南、锡盟—江苏、哈密—重庆、彬长—山东、蒙西—湖北、陇东—江西等直流输电工程。2011年已建成投运青藏联网工程,满足西藏供电,实现西藏电网与西北主网联网。经模拟计算分析,“十二五”规划特高压骨干网架满足电网安全稳定导则要求,能够保证电网可靠运行。
2020年,将建成以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同步电网为中心,东北特高压电网、西北750千伏电网为送端,联结各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同步电网形成“五纵六横”主网架。晋陕蒙宁煤电和四川水电通过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东、华中电网送电;新疆、呼盟、锡盟、蒙西、宁东、彬长、陇东煤电基地电力和金沙江、锦屏、西藏水电通过特高压直流向华北、华中、华东送电;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电力通过特高压直流分别送入东北、华北、华中电网。
西北电网作为重要的送端电网,“十二五”期间,在已有的750千伏电网结构基础上,合理加强省区间联系,提高电网交换能力和抵御严重故障能力,保障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消纳,并通过多方向、多通道、多落点的直流工程,实现与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电网的异步紧密联系。
“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规划建设糯扎渡电站送电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溪洛渡电站送电广东同塔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和金沙江中游梨园、阿海电站送电广西直流工程。2015年西电东送主网架在2010年 “五直八交”的基础上形成“九直八交”送电通道,各省(区)形成坚强的500千伏骨干网架。配合海南核电,建设海南与广东联网二期工程,实现海南与南方主网500千伏双回路联网。加强与港澳特区联网,保
障港澳电力可靠供应。
加强省级500(330)千伏电网建设,建设坚强协调的省网主网架。
(二)促进城乡电网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电压等级配电网建设,做到网架结构合理,运行方式灵活,电压层次简化,供电安全可靠。大部分城市形成220(或110)千伏双环网架,500(或330)千伏变电站深入城市负荷中心并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结构,实现500/220(或330/110)千伏间电磁环网解环运行,中低压配电网络具备“手拉手”环路供电或双电源供电。初步建成220千伏电压等级为中心枢纽,110千伏(66/35千伏)电压等级为主网架的坚强农村配电网,县城中压配电网实现环网供电,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满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用电需要。城乡配电网容载比满足导则要求,推广小型化、无油化、绝缘化、少(免)维护、节能型、智能型设备,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5年,全国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943%以上,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765%以上。2020年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5%以上,农网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810%以上。
(三)推进电网智能化我国电网智能化发展将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讯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调控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试点应用,在系统总结和评价智能电网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标准,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和关键设备实现重大突破,智能化标准体系基本完善,电网智能化达到较高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性能进一步提升,力争主要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智能化水平国际领先。
六、电力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完善产学研用机制,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实现电力产业的技术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到2015年,使我国发电技术整体接近和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同步;特高压、大电网和自动化等电网技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占领世界新能源发电及接入技术制高点,引领世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方向。
到2020年,使我国发电技术整体位于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继续保持电网技术整体引领世界发展。
七、促进绿色和谐发展
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等途径,与2010年相比,2015年电力工业年节约标煤2.70亿吨,减排二氧化碳6.69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78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54万吨;与2015年相比,2020年电力工业年节约标煤2.3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84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0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21万吨。
与2010年相比,在燃煤装机增加41.7%的情况下,2015年电力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30.6%,排放强度降低12.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13.6%,排放强度下降40.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21.1%,排放强度下降46.4%;与2015年相比,在燃煤装机增加26%的情况下,2020年电力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27.1%,排放强度降低4.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与2015年基本持平。
与2010年比,2015年电力工业单位GDP能耗降低0.061吨标煤/万元,对实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目标的贡献率达到37.03%;碳减排量对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
排放下降17%目标的贡献率达到36.51%。
电力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带动社会总产出年均增加3.2万亿元左右,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10万个左右。“十三五”期间将带动社会总产出年均增加3.67万亿元左右,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60万个左右。
滚动规划依据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要求,对有关环保指标进行了测算,与2010年版规划研究报告相比,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排放强度均略有下降。
八、电力工业规划经济性
按照滚动规划基准方案,“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达到6.1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88.3%,其中电源投资3.2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电网投资2.9万亿元、占48%。“十三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达到7.1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16.4%,其中电源投资3.6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1%,电网投资3.5万亿元、占49%。
在考虑煤价上涨、弥补历史欠账和电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8%的条件下,2015年合理的平均销售电价为728.7元/千千瓦时,比2010年上涨157.5元/ 千千瓦时,增长27.6%、年均增长5.0%;2020年销售电价为831.7元/千千瓦时,比2015年增加103.0元/千千瓦时,增长14.1%、年均增长2.7%。
根据滚动规划电源方案,假设2015、2020年火电、风电、生物质、太阳能价格按照目前的标杆电价水平不变,在仅考虑发电补贴,不考虑电力系统补贴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补贴额2015年为486亿元,需要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8.62元/千千瓦时,年均增长16.6%。其中风电补贴额385亿元,需要征收附加6.82元/千千瓦时,占总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约80%。2020年补贴额1081亿元,需要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14.68元/千千瓦时,年均增长11%。其中风电补贴额728亿元,需要征收附加9.89元/千千瓦时,占总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约67%。
与2010版规划研究报告相比,新能源装机比重提高、煤电环保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使电力工业投资有所增加,上网、销售电价水平相应提高。
九、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强化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的电力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电力规划管理体系,建立规划依法上
报、审批和公布制度。完善电力规划研究协作体系和滚动调整机制。
(二)改革与完善电力项目前期管理机制。规范前期工作程序,推行项目业主市场招标制和项目备案制。
(三)优化电源结构布局,促进绿色电源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重视水电移民和环保工作,促进一批大中型水电项目尽快开工;统一核电技术路线,开放核电投资市场;加强风电统一规划,促进风电消纳;扶持推进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优化煤电布局,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
(四)把智能电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给以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制定完善新能源、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等技术标准,推进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
(五)适当提高电价水平,用经济调节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制定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培育节能减排商业模式,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
(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电力装备和产业技术升级。注重行业科技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出台重大装备示范工程(首台套)鼓励政策。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电力装备基础研究。
(七)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强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篇: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
中电联发布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综述报告
2011年,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国家颁布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了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能源局编制提出了‚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水电发展规划及新能源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意见。日本发生了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后,国际上对核电发展出现不同声音。
在2010年编制提出《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电力规划研究成果纳入国家能源和电力‚十二五‛规划,促进电力行业科学发展,中电联2011年牵头开展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工作。
滚动研究按照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电力的要求以及国家今年出台的涉及电力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参照国家能源、水电等‚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成果,结合国家宏观形势变化及其经济运行状况,在电力规划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重点大型电源基地及智能电网发展调研、未来电力供需状况分析预测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报告》。
一、电力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工业克服煤价大幅上涨、电价调整不到位、煤电行业大面积亏损等种种困难,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益,取得显著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国净增发电装机容量4.5亿千瓦,创造了世界电力建设的新纪录,电力发展全面支撑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输电技术,建成投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电源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电力工业统一规划亟待加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现有绿色发电比重与未来发展目标差距较大,电源基地和电网送出需要加快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未来电力需求预测
综合考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影响、2011年全国经济运行与电力供需实际情况,滚动研究报告中‚十二五‛期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速度略有提高,‚十三五‛基本不变,适度调高了中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调低东部地区增速。
预计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02~6.61万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5%~9.5%,推荐为6.4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8%;最大负荷达到9.66~10.64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9%~10.0%,推荐为10.26亿千瓦,年均增长9.2%。
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8.81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6%~6.6%,推荐为8.4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6%;最大负荷达到13.03~14.32亿千瓦,‚十三五‛年均增速为4.9%~6.9%,推荐为13.66亿千瓦,年均增长5.9%。预计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3~12.67万亿千瓦时,最大负荷达到18.54~20.82亿千瓦。
‚十二五‛期间电力弹性系数为1左右,‚十三五‛为0.80,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增速高于东部地区。
三、电力工业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和谐发展为重点,着力提高电力供应安全,着力推进电力结构优化,着力推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着力推进电力技术装备和产业升级,着力推进电力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满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电力需求,为实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5%左右和单位GDP二
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节约优先、结构优化、科技驱动、绿色和谐、市场导向的原则。
基本方针:以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节约优先,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带动电力装备产业升级,促进绿色和谐发展。
‚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63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3.01亿千瓦,抽水蓄能4100万千瓦,煤电9.28亿千瓦,核电4300万千瓦,气电4000万千瓦,风电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5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500万千瓦。与2010版规划相比,滚动规划中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00万千瓦,其中,水电增加1700万千瓦,煤电减少500万千瓦,气电增加1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增加3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增加200万千瓦。按照装机容量可能达到15亿千瓦左右来规划安排电源前期工作,根据实际市场需求滚动安排开工规模。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4.9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为33.8%,比2010年提高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1.59万亿千瓦时左右,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4.9%,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可替代化石能源5.2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2.4%左右,为全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1.4%的贡献率超过100%。
全国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133万千米,变电容量56亿千伏安。
2020年规划目标: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35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3.6亿千瓦,抽水蓄能6000万千瓦,煤电11.7亿千瓦,核电8000万千瓦,气电5000万千瓦,风电1.8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500万千瓦,生物质、潮汐、地热等1000万千瓦。与2010版规划相比,滚动规划中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5000万千瓦,其中,水电增加3000万千瓦,煤电增加1000万千瓦,核电减少1000万千瓦,气电增加1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增加500万千瓦,生物质、潮汐、地热等增加500万千瓦。按照装机容量可能达到20亿千瓦来规划安排电源前期工作,根据实际市场需求滚动安排开工规模。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7.1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为37.0%,比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3万亿千瓦时左右,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7.3%,比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可替代化石能源7.3亿吨标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4.5%左右,为全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的贡献率达到96.7%。
全国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176万千米,变电容量79亿千伏安。
四、优化电源结构与布局
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规划原则,电源发展要重点解决好电源结构和电源布局问题。着眼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统筹兼顾能源资源禀赋特点、降低发电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等要求,电源发展要坚持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
(一)优先开发水电实行大中小开发相结合,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促进绿色和谐开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地方经济和人民群众真正从水电开发中受益;扩大资源配置范围,积极推动周边国家水电资源开发和向我国送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发展,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合理消纳。
继续加快开发、尽早开发完毕开发程度较高的长江上游、乌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中上游及其北干流、湘西、闽浙赣和东北等7个水电基地,重点布局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干流等6个大型水电基地。重视境外水电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开发缅甸伊江上游水电基地。
到2015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预计达到3.0亿千瓦左右,水电开发程度达到58%左右(按技术可开发容量计算,下同),其中东部和中部水电基本开发完毕,西部水电开发程度在48%左右。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预计达到3.6亿千瓦左右,全国水电开发程度为69%,其中西部水电开发程度达到63%。抽水蓄能电站2015年规划装机41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
与2010版规划研究报告相比,西南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等五江干流水电基地电源的开发进度提前,2015年规划目标增加约1500万千瓦,投产容量增加较多的流域是金沙江中游;2020年规划目标增加约300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投产容量增加较多的流域是大渡河与澜沧江上游。
(二)优化发展煤电推行煤电一体化开发,加快建设大型煤电基地,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大型煤电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统一规划高参数、环保型机组、符合国家政策的热电联产项目;推进煤电绿色开发,大力推行洁净煤发电技术。
以开发煤电基地为中心,重点建设山西(晋东南、晋中、晋北)、陕北、宁东、准格尔、鄂尔多斯、锡盟、呼盟、霍林河、宝清、哈密、准东、伊犁、淮南、彬长、陇东、贵州16个大型煤电基地。
2015年我国煤电装机达到9.28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开工3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机组占66%;投产2.85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机组占53%。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达到11.7亿千瓦。‚十三五‛期间开工2.6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机组占62.7%;投产2.65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机组占55%。
(三)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本次滚动规划中,将电力发展方针中的‚大力发展核电‛调整为‚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强化核安全文化理念;坚持以我为主,明晰技术发展路线;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实现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理顺核电发展体制,加快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进程;建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规划2015年我国核电装机4294万千瓦,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2020年规划核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
2011年3月份,日本发生了福岛核电事故,对我国乃至世界核电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国家《核电安全规划》尚未出台,核电项目一律暂停审批的实际情况,2020年核电发展目标减少1000万千瓦,主要是调减内陆核电,适量调减沿海核电。
(四)积极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非水可再生能源开发要在充分考虑电价承受能力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条件下积极推进。
风电开发要实现大中小、分散与集中、陆地与海上开发相结合,通过风电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风电设备制造自主化,尽快使风电具有市场竞争力,力争2020年我国风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三北‛(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等风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风电场,同步开展电力外送和市场消纳研究。发展海上风电坚持海洋规划先行,避免无序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低风速地区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地建设 中小型风电场,采用低速风机,就近上网本地消纳。在偏远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离网风电。规划2015年和2020年风电装机分别为1亿千瓦和1.8亿千瓦。
促进发展太阳能发电,规划发电装机2015年达到5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2500万千瓦左右,确保2030年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2015年和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5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
2015年和2020年地热和海洋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万千瓦和5万千瓦。
滚动规划中,进一步贯彻风电集中分散开发并举思路,在风电发展总量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合理增加分散布局的风电规模。受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激励,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2015年太阳能发电规划目标增加300万千瓦,2020年规划目标增加500万千瓦。2015年生物质、垃圾、潮汐、地热等规划目标增加200万千瓦,2020年规划目标增加500万千瓦。
(五)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天然气(包括煤层气等)发电要实行大中小相结合;结合引进国外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在受端地区规划建设大型燃气机组,主要解决核电、风电、水电季节性电能对电网的调峰压力。在气源地规划建设燃气机组解决当地用电问题。2015年和2020年大型天然气发电规划容量分别为4000万千瓦和5000万千瓦。
与2010版规划研究报告相比,由于气源的增加,2015年气电发展目标增加1000万千瓦,2020年气电发展目标增加1000万千瓦。
(六)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结合城乡天然气管道布局规划建设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供机组。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分布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左右和300万千瓦左右。在电网延伸供电不经济的地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建设分布式发电系统。推动分布式发电和储能设施结合的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发展。
(七)促进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华北京津冀鲁、东北辽宁、华东沪苏浙闽、华中豫鄂湘赣渝、南方两广等16个省(市、区)受端地区,2015年外电送入合计约2.45亿千瓦左右,约占受端地区最大负荷的31%,‚十二五‛期间增加外电送入1.6亿千瓦;2020年外电送入合计约3.66亿千瓦,约占受端地区最大负荷的38%,‚十三五‛期间增加外电送入1.21亿千瓦。
2015年大型煤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规模1705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增加11400万千瓦。2020年为2705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增加约1亿千瓦。
2015年大型水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规模669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增加4490万千瓦;2020年为7990万千瓦,‚十
三五‛期间增加1300万千瓦。
2015年风电跨区跨省输送规模约3000万千瓦,2020年约5000万千瓦。
五、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一)建设大型电源基地外送通道,构建坚强网架‚十二五‛期间,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北部大型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酒泉、蒙西、张北等大型风电基地以及未来大核电基地的接入系统,重点加快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设。2015年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电网形成‚三纵三横‛主网架,锡盟、蒙西、张北、陕北能源基地通过三个纵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送电,北部煤电、西南水电通过三个横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中和长三角特高压环网送电。配合西南水电、西北、华北煤电和风电基地开发,建设锦屏—江苏、溪洛渡—浙江、哈密—河南、宁东—浙江、宝清—唐山、呼盟—山东、酒泉—湖南、锡盟—江苏、哈密—重庆、彬长—山东、蒙西—湖北、陇东—江西等直流输电工程。2011年已建成投运青藏联网工程,满足西藏供电,实现西藏电网与西北主网联网。经模拟计算分析,‚十二五‛规划特高压骨干网架满足电网安全稳定导则要求,能够保证电网可靠运行。
2020年,将建成以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同步电网为中心,东北特高压电网、西北750千伏电网为送端,联结各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同步电网形成‚五纵六横‛主网架。晋陕蒙宁煤电和四川水电通过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东、华中电网送电;新疆、呼盟、锡盟、蒙西、宁东、彬长、陇东煤电基地电力和金沙江、锦屏、西藏水电通过特高压直流向华北、华中、华东送电;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电力通过特高压直流分别送入东北、华北、华中电网。
西北电网作为重要的送端电网,‚十二五‛期间,在已有的750千伏电网结构基础上,合理加强省区间联系,提高电网交换能力和抵御严重故障能力,保障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消纳,并通过多方向、多通道、多落点的直流工程,实现与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电网的异步紧密联系。
‚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规划建设糯扎渡电站送电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溪洛渡电站送电广东同塔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和金沙江中游梨园、阿海电站送电广西直流工程。2015年西电东送主网架在2010年 ‚五直八交‛的基础上形成‚九直八交‛送电通道,各省(区)形成坚强的500千伏骨干网架。配合海南核电,建设海南与广东联网二期工程,实现海南与南方主网500千伏双回路联网。加强与港澳特区联网,保 障港澳电力可靠供应。
加强省级500(330)千伏电网建设,建设坚强协调的省网主网架。
(二)促进城乡电网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电压等级配电网建设,做到网架结构合理,运行方式灵活,电压层次简化,供电安全可靠。大部分城市形成220(或110)千伏双环网架,500(或330)千伏变电站深入城市负荷中心并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结构,实现500/220(或330/110)千伏间电磁环网解环运行,中低压配电网络具备‚手拉手‛环路供电或双电源供电。初步建成220千伏电压等级为中心枢纽,110千伏(66/35千伏)电压等级为主网架的坚强农村配电网,县城中压配电网实现环网供电,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满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用电需要。城乡配电网容载比满足导则要求,推广小型化、无油化、绝缘化、少(免)维护、节能型、智能型设备,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5年,全国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943%以上,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765%以上。2020年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5%以上,农网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810%以上。
(三)推进电网智能化我国电网智能化发展将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讯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调控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试点应用,在系统总结和评价智能电网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标准,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和关键设备实现重大突破,智能化标准体系基本完善,电网智能化达到较高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性能进一步提升,力争主要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智能化水平国际领先。
六、电力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完善产学研用机制,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实现电力产业的技术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到2015年,使我国发电技术整体接近和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同步;特高压、大电网和自动化等电网技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占领世界新能源发电及接入技术制高点,引领世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方向。
到2020年,使我国发电技术整体位于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继续保持电网技术整体引领世界发展。
七、促进绿色和谐发展
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等途径,与2010年相比,2015年电力工业年节约标煤2.70亿吨,减排二氧化碳6.69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78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54万吨;与2015年相比,2020年电力工业年节约标煤2.3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84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0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21万吨。
与2010年相比,在燃煤装机增加41.7%的情况下,2015年电力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30.6%,排放强度降低12.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13.6%,排放强度下降40.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21.1%,排放强度下降46.4%;与2015年相比,在燃煤装机增加26%的情况下,2020年电力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27.1%,排放强度降低4.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与2015年基本持平。
与2010年比,2015年电力工业单位GDP能耗降低0.061吨标煤/万元,对实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目标的贡献率达到37.03%;碳减排量对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
排放下降17%目标的贡献率达到36.51%。
电力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带动社会总产出年均增加3.2万亿元左右,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10万个左右。‚十三五‛期间将带动社会总产出年均增加3.67万亿元左右,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60万个左右。
滚动规划依据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要求,对有关环保指标进行了测算,与2010年版规划研究报告相比,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排放强度均略有下降。
八、电力工业规划经济性
按照滚动规划基准方案,‚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达到6.1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88.3%,其中电源投资3.2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电网投资2.9万亿元、占48%。‚十三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达到7.1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16.4%,其中电源投资3.6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1%,电网投资3.5万亿元、占49%。
在考虑煤价上涨、弥补历史欠账和电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8%的条件下,2015年合理的平均销售电价为728.7元/千千瓦时,比2010年上涨157.5元/ 千千瓦时,增长27.6%、年均增长5.0%;2020年销售电价为831.7元/千千瓦时,比2015年增加103.0元/千千瓦时,增长14.1%、年均增长2.7%。
根据滚动规划电源方案,假设2015、2020年火电、风电、生物质、太阳能价格按照目前的标杆电价水平不变,在仅考虑发电补贴,不考虑电力系统补贴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补贴额2015年为486亿元,需要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8.62元/千千瓦时,年均增长16.6%。其中风电补贴额385亿元,需要征收附加6.82元/千千瓦时,占总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约80%。2020年补贴额1081亿元,需要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14.68元/千千瓦时,年均增长11%。其中风电补贴额728亿元,需要征收附加9.89元/千千瓦时,占总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约67%。
与2010版规划研究报告相比,新能源装机比重提高、煤电环保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使电力工业投资有所增加,上网、销售电价水平相应提高。
九、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强化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的电力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电力规划管理体系,建立规划依法上
报、审批和公布制度。完善电力规划研究协作体系和滚动调整机制。
(二)改革与完善电力项目前期管理机制。规范前期工作程序,推行项目业主市场招标制和项目备案制。
(三)优化电源结构布局,促进绿色电源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重视水电移民和环保工作,促进一批大中型水电项目尽快开工;统一核电技术路线,开放核电投资市场;加强风电统一规划,促进风电消纳;扶持推进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优化煤电布局,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
(四)把智能电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给以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制定完善新能源、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等技术标准,推进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
(五)适当提高电价水平,用经济调节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制定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培育节能减排商业模式,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
(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电力装备和产业技术升级。注重行业科技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出台重大装备示范工程(首台套)鼓励政策。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电力装备基础研究。
(七)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强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电力‚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点评
在理解《研究报告》制定目的的基础上,建议关注‚十二五‛水电建设、‚十三五‛核电建设和未来五年特高压技术发展。随着电力供需未来一至两年内持续恶化和电价上涨预期兑现,包括传统火电在内的电源投资或迎来新一轮建设周期。
中电联发布电力工业‚十二五‛研究报告,预计水电将迎来发展高峰,核电和太阳能主要贡献‚十三五‛增量,电价上涨和装机缺口增大或引发新一轮电源建设。
未来电力需求预测和电源装机规划目标
考虑经济结构转型需要较长周期,《研究报告》中对电力需求预测在‚十二五‛和‚十三五‛逐步调减:
‚预计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02~6.61万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5%~9.5%,推荐为6.4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8%;最大负荷达到9.66~10.64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9%~10.0%,推荐为10.26亿千瓦,年均增长9.2%。‛
‚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8.81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6%~6.6%,推荐为8.4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6%;最大负荷达到13.03~14.32亿千瓦,‘十三五’年均增速为4.9%~6.9%,推荐为13.66亿千瓦,年均增长5.9%。预计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3~12.67万亿千瓦时,最大负荷达到18.54~20.82亿千瓦。‛
我们对此理解有二: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反映在电力需求也要经过一轮周期的调整;最大负荷增速始终领先平均,我们在推敲装机缺口时、在特高压短期内难以实现跨区域输电的大背景下,还是应当充分考虑最大负荷增速和新审批装机地理位置差异,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至少未来两年这个缺口将持续增大。
而从规划预测的角度看,‚十二五‛主要由水电贡献增量,‚十三五‛核电、气电和太阳能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
‚‘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63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3.01亿千瓦,抽水蓄能4100万千瓦,煤电9.28亿千瓦,核电4300万千瓦,气电4000万千瓦,风电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5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500万千瓦。‛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4.9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为33.8%,比2010年提高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可替代化石能源5.2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2.4%左右。‛
‚2020年规划目标: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35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3.6亿千瓦,抽水蓄能6000万千瓦,煤电11.7亿千瓦,核电8000万千瓦,气电5000万千瓦,风电1.8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500万千瓦,生物质、潮汐、地热等1000万千瓦。
与我们的判断相符,在发生日本福岛事件后对电源增长结构化调整主要体现在核电成为‚十三五‛主力,水电在2015年前将迎来建设高峰,而太阳能受基数影响,主要贡献体现在‚十三五‛。
水电和气电发展研究
从增长弹性和贡献占比的角度主要研究水电规划目标和气电发展。与之前市场理解‚十二五‛水电将主要以大型电站开发为主不同,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大中小开发相结合‛,我们认为这也是最符合国情和现状的。
‚继续加快开发、尽早开发完毕开发程度较高的长江上游、乌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中上游及其北干流、湘西、闽浙赣和东北等7个水电基地,重点布局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干流等6个大型水电基地。重视境外水电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开发缅甸伊江上游水电基地。‛ ‚到2015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预计达到3.0亿千瓦左右,水电开发程度达到58%左右(按技术可开发容量计算,下同),其中东部和中部水电基本开发完毕,西部水电开发程度在48%左右。‛
‚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预计达到3.6亿千瓦左右,全国水电开发程度为69%,其中西部水电开发程度达到63%。抽水蓄能电站2015年规划装机41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十三五’期间投产容量增加较多的流域是大渡河与澜沧江上游。‛
需要指出的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水电发展将依照自上而下推动6大水电基地建设,自下而上发展中小水电的模式,审批趋于严格并依靠中央政府规划有力实现建设进度可预期和规范。
坚强智能电网研究
特高压发展是大趋势,技术瓶颈或限制进度
特高压是解决远距离送电的唯一方法,正是因为对此坚定相信,我们才在目前对技术、经济性和动机存在多方质疑的大背景下持续看好其发展趋势。
中电联对‚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中专门讨论了特高压作为‚坚强骨干网络‛的作用和发展目标,据我们了解正式出台的电力‚十二五‛规划是否包含该部分仍存变数。从这个角度,作为国家电网规划内容特高压若能顺利收入国家层面的‚十二五‛专题规划,当作为行业重大利好看待。
而对于技术瓶颈的理解,应是基于发展大趋势下对新技术产业化周期的考量,我们对2015年建成‚三横三纵‛交流存在一定保留,这是较市场预期而言显中性的。
‚2015年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电网形成‘三纵三横’主网架,锡盟、蒙西、张北、陕北能源基地通过三个纵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送电,北部煤电、西南水电通过三个横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中和长三角特高压环网送电。‛
‚‘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规划建设糯扎渡电站送电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溪洛渡电站送电广东同塔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和金沙江中游梨园、阿海电站送电广西直流工程。2015年西电东送主网架在2010年‘五直八交’的基础上形成‘九直八交’送电通道,各省(区)形成坚强的500千伏骨干网架。配合海南核电,建设海南与广东联网二期工程,实现海南与南方主网500千伏双回路联网。加强与港澳特区联网,保障港澳电力可靠供应。‛
配网发展周期依旧景气
以农村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为主体的配网建设成为2011年下游投资最大亮点,我们预计也将贯穿整个‚十二五‛,由于直接受惠于终端工业和居民用电质量提升,在国家力量主导下进度有望最符合预期。
‚大部分城市形成220(或110)千伏双环网架,500(或330)千伏变电站深入城市负荷中心并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结构,实现500/220(或330/110)千伏间电磁环网解环运行,中低压配电网络具备‚手拉手‛环路供电或双电源供电。‛
‚初步建成220千伏电压等级为中心枢纽,110千伏(66/35千伏)电压等级为主网架的坚强农村配电网,县城中压配电网实现环网供电,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满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用电需要。‛
智能化建设覆盖六大环节,根据必须性存在先后
研究报告提出:‚以通讯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调控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
我们认为六大环节的智能化按照下游实际需求(发展水平差异和对电网运行安全重要程度差异)依次为用电和调度、变电、配电、输电和发电。考虑实际投资落实,用电和调度目前符合甚至略超预期,而2012年将主要关注变电带来的增量。
电力工业投资规划和电价讨论
《研究报告》涉及投资的表述如下:
‚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达到6.1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88.3%,其中电源投资3.2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电网投资2.9万亿元、占48%。‚十三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达到7.1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16.4%,其中电源投资3.6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1%,电网投资3.5万亿元、占49%。
考虑剔除2011年电源投资3682亿和电网3712亿,未来4年电源和电网投资年平均为7079亿和6322亿,我们认为这个目标是难以达成的。
对于电价的讨论:‚在考虑煤价上涨、弥补历史欠账和电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8%的条件下,2015年合理的平均销售电价为728.7元/千千瓦时,比2010年上涨157.5元/千千瓦时,增长27.6%、年均增长5.0%;2020年销售电价为831.7元/千千瓦时,比2015年增加103.0元/千千瓦时,增长14.1%、年均增长2.7%。‛
对于电价调整时点我们在此不多做讨论,但上涨预期值得关注:2010和2011年电源投资下滑影响逐步体现在2012和2013年新增装机减少,缺口拉大必将引起新一轮电源建设周期启动,我们的观点是包括火电在内的或都将受益。
第三篇:“十二五”时期电力工业规划发展思路--白建华
“十二五”时期电力工业规划发展思路
内容提要
白建华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电力发展方式、调整电力结构、调整电力布局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我国政府2020年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承诺的关键时期。做好电力工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需要研究一系列相关重大问题。
1.我国电力规划必须高度关注电力结构调整。目前电力供应以燃煤火电为主,未来需要不断加大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
2.我国电力规划必须同时关注电力布局优化。我国目前电力布局以分省“就地平衡”为主,跨省跨区输电能力不强,限制了电网在更大范围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今后我国需要加快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
3.把握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做好电力需求预测,为规划建设总量充足的、结构合理的电力供应打好基础。1
白建华(1963-),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博士,高级工程师,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将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能源战略与规划、电力发展规划、能源与电力环保、能源与电力技术经济等研究。E-mail:baijianhua@sgeri.sgcc.com.cn
1要特别关注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轨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各区域电力消费增长和负荷特性的预测提供依据。
4.煤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力电源,未来新增规模大。在电力规划中,加快优化煤电布局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煤炭的高效利用、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减排,在煤电的发展中也应充分重视,做好规划。
5.我国水电资源丰富,整体来看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未来开发重点在西南地区。电力规划中,要统筹兼顾四川、云南、西藏等西南各流域水电开发进度及外送通道建设,在满足当地电力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水电的长期可持续外送。同时,我国小水电资源比较丰富,在电力规划中应充分关注。
6.核电是调整电力结构的重要发电形式,未来我国将加速东部沿海核电发展,积极推进部分中部地区核电建设。电力规划中要特别协调好核电厂址资源与其他行业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核电机组的国产化进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降低核电比投资,提高经济性。
7.风电开发规划需要协调好风电场厂址与其他多个功能区(包括军事、环境保护、渔业等)的协调。大规模并网风电的开发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电源的整体调峰能力及
系统负荷特性,合理确定电力系统对并网风电的消纳能力;风电开发需要与电网发展相协调,风电规划与电网规划需要同步进行;风电单独远距离输送经济性较差,技术上也存在较大难度,需要深入研究风火“打捆”等跨区送出方式。
8.我国未来太阳能发电开发前景广阔,基地式开发需要借助强大电网的支撑。太阳能发电规划,需要深入研究太阳能资源分布;太阳能发电的开发潜力、开发方式和开发布局;太阳能发电的出力特性,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开发与其他电源、电网发展的协调性。
9.在电力规划中,应结合我国能源资源及电力消费的逆向分布特点,加强跨区跨省电力输送通道建设。以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建设,促进大型煤电基地、水电基地、核电基地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发展,形成多种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的电力发展格局。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
凤凰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为实现我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宏伟目标,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凤凰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凤凰城区自然概况
凤凰城区位于凤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区划位置是南以二道河为界,北至中兴村,东至新民村,西至二台村,辖区总面积74.9平方公里。总人口112,121人,其中农业人口16,728人,分布在8个自然村,51个村民组。全区现有山峦面积5,722亩,耕地面积11500亩,农业保护地面积1,200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6亩。区机关设置31个站、办、所,现有机关干部87人。区下属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人员100人。区属小学5所,现有在职教职工294人,学生3732人。区属医院1所,现有医护、行政人员118人。
(二)“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区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超常推进,必保落实”发展理念,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预计达9.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1.2%,2010年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000元,居全市较高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口径财政收入2010年预计实现9400万元,年平均增长21%。“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建区以来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最佳,经济实力增量最大,招商引资数量最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快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征是:
——农业综合开发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总产值2010年预计达到12.6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2%。依靠科技力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蔬菜保护地生产4200亩,其中,黄瓜、鲜姜、花卉生产已形成我区农业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示范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地推动了我区农业的转型升级。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增势强劲。“十一五”期间,我区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十一五”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植汽车配件、锅炉、农机具等加工制造业和教具设备重点产业,初步形成拥有规模效益的24家企业。全区工业总产值2010年预计达到12.6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民营工业产值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00%,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招商引资实现突破性进展。先后引进了凤城市生辉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凤城市同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春城汽车燃气安装有限公司等一批域外投资项目。全区现有投 2 资上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35家。“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域外投资达10.37亿元,是2005年以前的3倍,招商引资达9.5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9642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83元,“十一五”年均增长9.8%。伴随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市场繁荣、商品充裕。
——科技、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大实施“科技提升工程”,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22.2%,上升到2010年34.5%。教育“两基”达标通过省市验收,被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单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素质教育全面推开,校园建设管理日趋规范化,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计生整体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率达到99.5%,荣获“辽宁省计划生育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5年的7.66‰下降到2010年6.38‰。积极推进卫生改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机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上级验收达标。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污染治理和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城区及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改观。
(三)“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与挑战
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正确分析我 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现实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学确立我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其战略举措的基本依据。
1、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快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走势不确定因素增加。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将拓展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但同时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使我区许多缺乏技术优势的企业和产品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
2、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经济发展已从供给导向和资源制约为主转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制约为主,经济体制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需求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变化,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扩大国内、国外市场,尤其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激励效应。国家相继出台了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型能源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汽车制造及配件生产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为这些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全市的旅游开发,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由于我区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各项服务设施、场所齐全。更有条件参与全市旅游开发的分工协作,更有条件加快发展。
但是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城市规模的扩大占用了部分农业资源,一产减量和二、三产增量机遇并存。产业结构层次低,主要产业,主导产品优势不明显,企业科技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
——市场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技术、资金诸要素市场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
——财政仍是“吃饭型”,而且比较紧张。
——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总体投入不足,社会事业设施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应。
——社会稳定任务加重,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
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激烈的多元化竞争。必须树立忧患感、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做出正确战略选择,把握机遇,增创优势,加快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凤城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规划为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城区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落实政策,多种经营促增收;强化服务,外招内扩促发展;统筹兼顾,各项事业齐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保平安的发展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财政增收,事业发 展,社会和谐为主题,全力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五大基地,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围绕新时期发展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继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坚持以优质服务吸引投资者;
——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全区工业企业增长再上新台阶;
——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努力增加收入,优化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
(三)发展目标
重点经济指标(2015年)规划如下:
1、地区总产值达144.6亿元,年均增长8 %;
2、企业总产值达59.2亿元,年均增长20%;
3、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年均增长20%;
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3亿元,年均增长8%;
5、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3.4亿元,年均增长8%;
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0.83亿元,年均增长8%;
7、全口径财政收入2.34亿元,年均增长20 %;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年均增长20 %;
8、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年均增长34 %;
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933元,年均增长8%;
10、农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8%;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以上。逐步实现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0 ‰以内,2015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1.8万人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规定的指标范围内,——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左右。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全力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五大基地
四项工程即发展工程、开发工程、改造工程、服务工程。加快凤凰城区综合加工工业区发展;开发建设城东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改造两个市场(翰墨大市场、东街市场),扶持城区商饮服务等行业蓬勃发展。
建设五大基地,即一是以西街村为主的鲜姜生产基地;二是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主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三是以中兴村为主 的柞蚕、绒山羊基地;四是以北山、新民村为主的黄牛饲养基地;五是以西街、东街村为主的花卉种植基地。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调正好教育、医疗网点布局,并加强基础性建设,搞好小流域治理工程;河道改造工程;饮用水改造工程;村路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
(一)加快凤凰城综合加工工业区发展建设步伐
进一步加大城区综合加工区建设改造力度,利用五年时间计划投资8.3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有:一是以辽宁承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辽宁金伟汽车电机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格汝特汽研配件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带动工业区内56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实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涡轮增压器产量达到60万台;起动机40万台;汽车半轴700万根,全行业年产值达到65亿元,利税达到5.4亿元。二是以航宇、东北和普乐锅炉等企业为主,带动综合加工区内12家锅炉生产企业,以建设东北锅炉城为目标,加快发展。到2015年,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锅炉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全行业年产值达到8亿元,利税达到1.2亿元。三是以凤城市宏远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凤城市同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凤城市恒大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定型农机产品为主,带动同行业12家企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铡草机年产量达到20万台;玉米脱粒机5万台;电磨15万台;灭茬机12万台,全行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利税达到0.45亿元。
(二)加快两大市场即翰墨大市场和东街市场的建设改造步伐(1)翰墨大市场第三期改造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将建成丹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对促进丹东地区商品及农副产品流通,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年计划投资7500万元,建成1.4万平方米的贸易大厅及1.2万平方米的露天批发市场,增设7,500个租位。项目建成后,年实现交易额3亿元,实现收入1,800万元,实现税金4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7600人左右。
(2)东街市场改造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布局及内部设施。“十二五”期间拟投资建设保温(恒温)仓库,吸引更多的商贩进场经营,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
(三)开发建设城东工业园区
城东工业区在“七五”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当时的市属企业化肥厂、造纸厂、老窑酒厂、锅炉厂已是凤城的骨干企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年实现百万产值以上民营企业40余家,其中,辽宁承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丹东跃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都是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随着凤华路的拓宽改造以及草河新桥的建成通车,为城东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条件。根据凤城市“十一五”规划,已确立我区为城区综合加工区的地位。为了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外来投资者在城东、新民一带建厂经营的迫切要求,也为了解决我区缺少工业用地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党委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向市政府以及土地、规划等部门提出扩大城东工业园区的要求。到2004年底,规划部门的勘测定界 工作已经结束,扩大城东工业园区的规划已初步确定。目前,园区内现存可利用土地1500多亩(原凤华路至旧草河桥的道路西侧,东至草河大坝,北至旧桥上1.5公里处的河滩地)在今后的五年内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使园区企业总数达到75户,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5户。到2015年末,园区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其中:培育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的企业2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超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户。五年内园区固定资产投入要达到15亿元,要突出引进大项目,壮大园区实力,其中2011年要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实现2015年园区内固定资产投入22亿元的目标。
(四)扶持城区内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快速行进,凤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容、市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空间不断扩展,传统的餐饮服务业不断提高经营的品牌和档次,新兴的服务业在不断增加,如:电信网络、健身美容、超市商铺、办公用品、医药卫生等等。据来自工商部门的统计,我区范围内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户达到5700户,年营业额达到55亿元,到2015年第三产业服务业户将达到6500户,年营业额达到62亿元。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履行社区、司法、综合治理等部门的职责,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力所能及的为他们创造方便条件。保障其合法、有序、健康发展。
(五)建设五大基地(1)以西街村为中心,建设东北三省最大的鲜姜生产基地。在不断巩固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种植技术结合起来,提升鲜姜的品味和生产水平。成立鲜姜种植协会,统一购买种子,生产资料,制定销售价格,并逐步向北山、二台、东街、新民村扩散,到2015年达到2000亩,把“西街鲜姜”的品牌推向东北三省,真正形成以西街村为中心的鲜姜生产基地。
(2)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中心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城区建设不断扩大,市民蔬菜供应需要近郊或其他镇区解决的有利条件,建立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中心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不断开发暖棚、冷硼蔬菜生产,在原有的西红柿,黄瓜等传统蔬菜基础上,突出特色品种,大力发展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蔬菜,培育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力争2011年全区无公害蔬菜达到2500亩,到2015年突破5000亩特色蔬菜生产规模。
(3)建设以中兴村为主的柞蚕、绒山羊及北山、新民村的黄牛、生猪饲养基地。
依托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省畜牧业倍增计划”。积极发展节粮型、圈养型禽畜养殖,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改良禽畜品种,做大做强全区黄牛、生猪、柞蚕产业。重点抓好中兴村柞蚕放养,新民、北山村的黄牛、生猪饲养。加强中兴、新民、二台村榛子资源管理,提高丰产水平。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期末,11 北山、新民村黄牛饲养达到1.2万头,生猪饲养达到2.3万头,形成产业优势。
(4)发展以西街、东街村为中心的花卉种植基地
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巩固和扩大全区特色花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西街、东街、花园村种植盆景等名优花卉,不断开发,引进新的花卉品种,使花卉向优势品种集中,种植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用工业化种植技术逐步取带传统种植方式,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和名优出口产品。到2015年实现600亩花卉及苗木生产基地的规模。
四、推进全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一)、科教兴区
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从体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各类科技人才的引进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区对外开放的各种优势,吸收、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纵深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目标,突出重点,大力组织实施三大科技创新工程,即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工业技术创新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加大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力度,推广运用适用技术,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到2015年,初步构筑科技创新体系框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以上。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按照教育“三个面向”要求,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及其他继续教育,鼓励自学成才,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工程”为我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吸纳、储备和开发潜在人才机制,做好引智工作。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金融、财会、外经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的人才,加快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为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精神文明建设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 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推进思想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加强科教基地建设,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文明乡镇荣誉。深入开展双拥工作,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村文化室、图书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区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区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三)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改善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美化城乡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 安居乐业。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理顺职工劳动关系,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缓解就业压力。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做好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完善失业保险工作。继续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和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
(四)人口与资源及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规划、综合协调,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政府、企业 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优化人口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大力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政策,逐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0‰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52 ‰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十二五”期末总人口控制在10.8万人以内。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各类用地的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鼓励节约挖潜,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全区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2015年全区农业保护地稳定在1500亩以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确保规划完成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
全区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制定全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明确任务,树立改革和创新机制,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团结一心,全身心投入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中去,为凤凰城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奔小康做出贡献。
(二)深化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坚持把改革放在统揽全局的位置,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创体制新优势,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求稳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和投融资的障碍,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经营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建立扶持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各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力度
实现凤凰城区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上。要在全方位,全局性和全力以赴上下功夫,精心打造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新,产品附加值高的新项目。选择一批投资超千万的大项目,引进城东工业园区内,来巩固园区基础,扩大园区优势,推进园区整体发展。策划一批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项目,引进到工业园区内,增强园区实力,壮大发展后劲,培育经济新亮点,增加财税收入,促进“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认真落实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做好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工作,搞好种养业良种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卫生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 17 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全区农业健康发展。
(五)全面做好稳定工作,为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提供保障。
(六)制定奖罚措施,形成激励机制
全区要围绕“十二五”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分期制定各种奖罚措施,机关各站办、各村两委会对年内目标要进行分解量化到人头,同工资及奖金挂钩,重奖重罚,确实形成激励机制,推动“十二五”期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七)要精心组织,通力协作,确保各项经济指标如期完成 机关各站办要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中的任务和目标,按各自的职责与分工,精心组织,分类指导,大力推进,逐步实施。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根据全区“十二五”规划中的各项任务抓紧制定本村的发展项目,把工作目标要全力锁定在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上,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全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农业部农垦局《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黑龙江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纲》要求,结合农场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回顾 “十一五”期间,长水河农场宣传部在总局、分局和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场中心工作,正面教育、及时引导、挖掘典型、弘扬主旋律、服务大局的宣传工作思路,努力做好农场的宣传思想工作。大力宣传农场实施“两大工程”、建设“七大基地”、发展“五项产业”、实施“六项倍增计划”、推进“三化”进程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宣传,起到凝聚力量,振奋人心,提高素质、促进发展的作用。在这五年来,我们广泛的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实施“五带一”典型引路工程,即:表彰最佳居民500户,带动全场一万人。坚持“三个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达到全场广大居民自
实施“三林经济”发展成果的宣传战役。根据农场发展林木经济、林园经济、林下经济的进程和成果。向职工宣传了三林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宣传三林经济对打造农场优势资源的重要意义;宣传三林经济对实现农场经济新跨越的促进作用,在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中坚定职工发展三林经济的信心,鼓励了职工发展三林经济的积极性。
实施企业文化宣传战役。结合农场企业文化建设“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企业文化理念,干部职工“三个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双学双带”活动和领导干部“八个力”建设,深入培养、树立、宣传一批先进典型,评比一批文明守信、做文明长水河人的示范户,发展优势产业,打造优势资源,增加职工收入的示范场,形成职工行为和企业行为规范,发动文艺骨干人才创建一批文艺作品,完善、建设一批文化信息共享平台,扩大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实施外宣战役。在搞好内部宣传和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新闻上稿指标核定,发稿奖励的方法,加大外宣工作力度。
2、创新工作思路,使思想政治与农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农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三个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与宣传农场发展战略相结合。农场每年组织政
强化十到户,八必访的力度。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一些单位在此走过场,结合性不强职工不满意要结合先锋工程,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树立一批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典型。
强化“八个力建设”、“三个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力度。一些单位管理干部执行力不强、工作有推着干、工作拖沓上报情况不及时等问题。对职工群众“三个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够,强化对职工的行为规范教育成为三项创建活动的重中之重。
强化农场政策的内外宣传力度。通过上半年的检查,我们发现一些单位对农场政策的内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导致职工群众对农场政策不知道、不理解,甚至有抵触,很多好政策被架空,落实不了地,影响了农场总体形象的树立等。
(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1、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创建新机制
一是打牢创建基础,规范文明创建活动档案。按照上级要求,建立材料齐全、品类丰富、归档装卷规范的文明档案。二是开展两项创建活动。在保证上级规定的基础创建活动开展的同时,结合各单位、各行业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创建活动,丰富文明单位创建内容。三是深化三个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干部职工养成爱场如家的良好习惯,养成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良好习惯,养成共建、共爱、共享美好家园的良好习惯,推动文明单位、文明管理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评选活动
认真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5次;深入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各单位精心组织、广泛开展了“文明家庭”、“文明栋房”、“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楼道”评选活动;总结整理了10个先进典型上报分局;组织农场文艺骨干参加了北安分局“富民强场”杯文艺汇演,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9年,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实施“五带一”典型引路工程,即:表彰最佳居民500户,带动全场一万人;出台了《长水河农场公民行为规范》、《长水河农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以《三字经》的形式向学生推广,增强“双带“活动的可操作性。
2010年,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确定“道德星、互助星、敬老星、和谐星、爱场星、卫生星、安全星、重教星、文明星、文化星”,分出三个层次,农场级发金牌,管理区级发银牌,居民组发铜牌;推行了“三管好、六个不行为规范”,即管好自己的嘴,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粗话;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损坏公物;管好自己的腿,不践踏花草。
二、“十二五”期间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靠充分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场人民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把农场建设成为设施齐备、环境优美、产业高端的现代化新城。
打造打造强势宣传氛围。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们必须搞好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以“诚信、务实、创新、卓越”为内容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塑造文化,创新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和有效载体,把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到基层,用岗位实践把学习和弘扬北大荒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要把学习教育活动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各基层单位开展的其它活动相结合,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推动农场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实践的养成,通过“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庆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争当优秀少先队员、优秀青年、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自觉践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并发挥媒体作用,营造浓厚氛围。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场凝聚力和影响力,企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宣传舆论工作必须要强力造势,这是企业宣传报道工作的首要目标。以宣传农场“123”工程进展和成果为重点,搞好农场职代会精神的宣传工作,做好相关政策的
体系》中的精髓。在明确近五年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上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深入职工群众,搞好宣传教育,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稳定、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促进农场“123”致富计划相结合;与民主议事制度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与场务公开工作相结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建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以基层单位领导、管理人员为主体,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为骨干,党、政、工、青、综治、计生密切配合,党员、团员、先进模范、民主议事小组组长、协会会长、职工代表共同参与,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立体交叉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凝聚力,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形成高组织化领导,使思想工作各项任务真正得到落实。
实施“五带一”工程。要抓好典型的选树工作。要在政治荣誉激励上,向基层、向职工群众倾斜,通过开展“三崇尚”活动,实现表彰奖励500人,带动全场一万人。同时要全程跟踪报道,认真总结先进事迹,及时表彰奖励,既要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事迹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做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使先进典型成为干部职工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多联系身边的事例开展思想工作,使之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