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林雨翔——一直都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底下是深渊,明知攀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读到这里,眼眶忽的湿润了。
《三重门》这本书,很早之前就想读一下,尤其是看了电影《平凡之路》之后,对这本书的渴望是愈加强烈。现在,虽然已经读完近两个星期,但一些情节依然盘桓在我脑海里,不愿意散去。故事本身平淡无奇,讲得大概是上海小青年林雨翔,在邂逅了自己心仪的女生Susan之后,苦苦追求却不得门路。中考之后,分数只达到县重点的雨翔,本以为可以凭借关系和Susan同样进入市重点高中。但谁会料到Susan竟为了和雨翔一起,主动放弃了进入市重点的机会,反而进了县重点。雨翔在高中里不学无术,总以为自己的才华在这里完全被忽略,一直愤世嫉俗。又一次,受刺激的雨翔逃了夜,被室友告发,同时也知道了Susan放弃市重点的真相,在双重打击之下雨翔十分无助。
本书的作者韩寒,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混混“,他放荡不羁,他出言无忌。学习不好,却偏偏有着写作的才能。韩寒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之下不堪重负,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情绪全都聚集在笔尖,从笔下流淌出了这部小说。所以小说之中不乏看到作者以戏谑的口吻痛批中国的教育。尖锐的文字虽然有些一针见血,但仍有一些地方过犹不及了。书中主人公林雨翔,就是韩寒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创造的,所以读完之后感觉十分真实,甚至可以体会到揭开现实之后血淋淋的痛。
小说给读者的世界是灰色的,或者说是黑色的。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没有什么积极的地方。虽然有人说,《三重门》更倾向于后者,它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它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它所体现出来的色彩,多多少少会让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青少年更加叛逆,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显然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虽然这不可否定,但是,如果一味的让我们只接触五彩斑斓的世界,而忘记了黑、灰这些客观存在的颜色,我们的世界也一定是不正常的。
诚然这部小说主要是痛批中国的教育体制,但我从中体悟到的,却是林雨翔的变化。初中时林雨翔一直被称为才子,因为小时候古文背得多。因此自然而然,林雨翔心中就产生了一种井底之蛙的优越感,认为普天之下唯我最大。尤其是当他获得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之后,这种莫名的优越感更是越来越强烈。Susan是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本可以促成林雨翔的改变,但现实却是她是雨翔升入高中后堕落的一个推手。本以为雨翔可以忘了自己,好好学习,没想带事情却愈演愈烈。可以说,雨翔骨子里的那一份傲气,也就是他仅仅拥有的可怜的自尊是他最后一点骄傲的资本了,他曾经以为自己拥有的,其实什么都没有,他可以拥有的,自己放弃了。小说的最后是以雨翔的无助和失望结的尾,往日的才子是否能重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骄傲,我们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这一次打击,应该会让雨翔重新反思一下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
不揭开现实之前永远不知道有多痛。结尾犹如一记闷棍,既打醒了雨翔,也打醒了我。突如其来的现实感压抑的我喘不过气来,痛定思痛之后,最重要的还是改变。不为曾经取得得虚名自大骄傲,也不惧未来的道路是否阻且长,我现在有的大概就是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念了吧。不需要为了其他,为了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走下去,不管结果。倘若像雨翔一样,只是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可能没有痛苦,因为温水煮青蛙,当我们察觉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自己有多小。
第二篇: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1
平凡的、真实的生活,总能引起人的一些共鸣。合上《三重门》,我不禁这么感叹。
如果说小说一般都有一个拉风的主角,然后由主角塑造一代传奇,那么韩寒的《三重门》是恰恰相反。该书讲述的是林雨翔的初中和高中生活片段:身处奇葩文学社、与喜欢的女孩子相处、补课时遇到的志同道合者、托关系交钱进了好高中、男生之间的“勾心斗角”……听起来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加上林雨翔内心的冷嘲热讽,同样是令人回味无穷。
我本人是挺喜欢林雨翔的,感觉他特别真实,有着每个人的影子。他淘气、机智、自恋又懒懒散散,说他过日子还不如说在混日子。但这样一个缺点超多的“坏”孩子,他的内心却往往和我一致。比如写周记,看到班主任只“吝啬”的给自己的文章打了一个小钩,而给同桌的奋发向上的文章打了一个大钩后表示“这种套话我见多了”以及“写和不写还不一个样”。这同样也是我对于那种空喊“好好学习建设祖国”的文章的看法,却是我不曾说出的。又比如林雨翔特别好面子,常撒谎来捏造自己的光辉形象。这种虚荣心又和我一样。只想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因此即使是自己有错做得不好,也硬生生找个借口。这种事我还真干过。
对于林雨翔感到亲切只是其一,其二是此书道出的一些“正常”到我已经麻木的现象。比如考试,“当今中国的教育真是厉害,不仅读死书,死读书,还有读书死。难怪中国为失恋而自杀的人这几年少了一大帮,原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已经在中考高考两个槛里死得差不多了。这样锻炼人心充分休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全世界都将为之骄傲!”林雨翔的切身感想显然是在嘲讽着,但话却句句在理。中国的教育,令我们这些学生有极大的压力。这种大考前反复的动员,什么进了哪所学校就能怎么怎么样的说辞,父母的重望全部寄托在考生身上,有那么点心理问题是太正常的。为了考试而衍生的应试教育,没有快乐和自由的学习生涯,这正是当时、也是现在的学习状况。而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顺从,因为只有这条路可以走。
我只是挑了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其余对于人心的虚荣等描写也是不胜其数。林雨翔很“悲”,他是教育无数失败品中的一个。可笑的是,整本书放眼望去,竟找不到一个传说中的“好人”角色,但仔细看又觉得似乎每个人都是很真切的。如果我是林雨翔某一部分的翻版,那么我的学校,我之后的学习生涯,又会不会是像这本书所写出的一样?只是不那么极端罢了。
故事的最后,林雨翔因为没有回学校过夜而被记过,在走和留之间抉择。他是犹豫、惆怅的,但他最后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点是毫无疑问。即使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一部分问题,即使生活和人心远远不是想的那么美好,那又如何呢?求学之路还很长,那就这样带着迷茫和不甘走过吧。
三重门读后感2
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来源”,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他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下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下十分的题目。雨翔也只好无奈。
韩寒的学生生活也许就是如此,经历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辉暗淡的崎岖生涯。也许只有如此,他才能写下这么有哲理性的小说。从文中不难看出韩寒思想的超前,他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练、犀利、并带有幽默性的言语,对学生生活的进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为什么韩寒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来的勇气?哪来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觉到了自我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副模样,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
其实每个学生都就应对自我的学校生活有种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就像老师所说的中学生活多姿多彩,他们是过来人,他们与我们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他们对学校的感触更多的还留在他们的那个时代。不会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都和老师说的那样,不会每个学生都像一些人一样有故事般的校园生活,其实说它枯燥,也不恰当,只但是是学生为了去更好的学校而给自我的一种负担。中学生活就应给学生一种自我的见解,就应让学生构成这种见解,无论是对是错。这种见解都会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中改变,在遇到了社会上的坎坷后产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认知。中学正是一个让学生构成属于自我的人生观,社会观等等的一个过渡过程,当我们踏上社会后会有新的认识,其实中学完全能够不用这样对学生熏陶,因为一个中学生的观点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如果有人轻易就会改变,那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三重门》体现了不少现代学生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需要与时俱进,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尽心尽责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三重门读后感3
很久很久以前,晚上我喜欢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想事情,远到关于未来的假想,近到明天早晨吃什么?我就是这样,每天晚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情,就像上学的时候,睡之前,把今天学的单词先默念几遍那样而且那种感觉是轻松而自在的~后来我喜欢跟人聊天,说着话、说着话就睡着了,因为“专家”说的,睡之前聊天好,但是不要太兴奋现在呢,每个夜晚都是在台灯下度过,还时不时的躺着看书、趴在被窝里看书,看到眼睛发干为止,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有去眼镜店测过视力了,因为我不是近视眼,hoho~
每次看完一本书,我是真的想写下些什么……但是我既想写在本子上,又想写在博客里,所以好几次都干脆那都没写,我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懒的人。因此某些感觉走过也就走过了,什么痕迹不留,because我还是个健忘的人,现在凭着我有限的记忆,我想把这段时间看得几本书的感触写下来,我想经典还是会在我的脑子里留有余香的。《三重门》、《像少年拉飞驰》、《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生》……
《人生》的感触在上一篇博客已经写过了,如今就不再多说,总之活着就是最大的艺术,命运的曲折源于现实的纠结,想那句歌词:人生完美的事太少……不管命运给我们开什么样的玩笑,我想我们内心还是应该有一份坚持不曾改变的,那或许就是:理想、信念或者爱情!
前段时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觉着不看韩寒的书,将来会是一件遗憾的事,因为他在当今书市的一席之地,还有我很想看看这个恨世嫉俗的人会说些什么,恨世嫉俗,我似乎用错词了,比起郭敬明韩寒更现实一些,对,那就是现实。
韩寒用了第一人称,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周围的一切,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韩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极为挑剔,对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批判辛辣却又叫人心服口服。小说中,最爱的还是韩寒的黑色幽默,就像我在看书的时候就一直窃喜~每一个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来,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这些黑色幽默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后,语句就转为平淡。有人说韩寒是江郎才尽,而我认为在这个高中的场景中,描写得一切以贴近自身生活。韩寒已不能像个局外人看待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早已没有距离。贴近反而使他施展不开,他也做过努力。像几个体育特招生的出现,却也只能华丽上场,悻悻落幕。
小说的结局颇为耐人寻味,殊不知无言的结局亦是最好的结局。未来的世界谁也猜不透,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幻想的空间。韩寒做的真是绝。
事实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实际上就是韩寒,这个迷茫而倔强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争意识。林雨翔的求学和韩寒的休学,一个尖锐的对比,事实上也是韩寒的无奈。他选择了一条极为坎坷的人生道路,执着前进。虽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还能闪亮多久。但我坚信,在无数应试学子心中,韩寒是最洒脱和值得羡慕的。
三重门读后感4
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感受到韩寒的幽默。这种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把我带回到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
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痛苦的噩梦。当村里的同伴都在铁路边玩耍的时候他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黑暗的阁楼中,在孤独与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诵着诸如《史记》《大学》等古文。他必须始终听父亲的教导——现在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也因为这样,在小学时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随着林父的升迁,雨翔的中学年代是在城镇中渡过的。因课业繁重他感到学习很吃力,他已没有了资本让同龄人称他为神童,他失落极了;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将,一无心思料理家务,二无心思管教小孩,最后闹得鸡犬不宁,在这种吵闹中,雨翔从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无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然而又伴随着无限的烦恼。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然而他只能把那种爱慕之情暗暗地放在心底,一遍一遍地思念。就因为这样那样的种种原因他中考失败,没能考上高中。最后无耐被父亲用钱送到市重点高中。
在市重高中他显得更加彷徨。他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逐渐堕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什么都不顺,什么都不好。面对着生活的坎坷他该如何抉择,他该怎样冲破层层关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韩寒描写的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当代中学生的代表,很多中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缩影,或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读书写字,没有闲暇的时间;或父母感情不合闹离婚;或父母恋上赌博,对这个家不管不问;或学校根本就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给孩子因压增负;或在情窦初开的时期被感情困扰着……总之,《三重门》就好像在描写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与林雨翔一样是故事的主人公。
那么,主人公林雨翔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也许作者想留一个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去想像,也让我们反省省,他并没有在故事的结尾道出林雨翔的抉择。
林雨翔何去何从?当代的中学生像林雨翔一样叛逆的中学生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则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香港著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叼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她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的确,我们无需烘烘烈烈,在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下我行我素就是最时智的选择!
三重门读后感5
话说,我怎么居然看起了《三重门》呢?按照我的性格,那简直是“难以忍(读成rěng)受”(学Pangerli状)。自韩寒出道以来,相继出现了许多“青年作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家极为熟悉的郭敬明。原来我一直对这些不屑一顾,这虽然也算得上是时代的产物,可我觉得这些实在是俗物一堆,看它们纯属浪费时间。确切一点讲,就像武侠小说,我也许并不是真的认为它有多么不好,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机会,当真正有机会时,又觉得自己太滞后了。所以,为了掩盖这种客观上的“失误”,才产生了主观上的这种想法。
有人会问,那这次呢?也许、可能、大概是因为前一阵看《沙漏》消磨美育课的时光时,感到在学习之余,确应该看些东西,不论他是低俗还是高雅,总之是“开卷有益”。上学期似乎什么都没看,想写东西时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实在是一种极为痛苦的感受。
那天在旧书摊上看到《三重门》,随手一翻,发现,竟是曹文轩先生为他写的序,好奇心顿时大增,便毫不犹豫地付了钱抱回宿舍去了。
昨天英语读译课,我实在无聊,适逢我们小组讲演,结束后被点名提问的几率也大大下降了吧。便躲在桌洞里,悄悄看了一节课。其中罗天成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
我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忽然想起我在龙潭上初中时,该是大俗了。那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思考的乐趣,只知道要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去了汇文后,思考多起来,也体会了人可以思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汇文的环境很纯净。我也常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姑且算作大雅吧。来到师大,我困惑了,学业和生活交融在一起,思想也趋于大众化,却也常为自己制造些小小的闲适;捡落叶、写随笔、画漫画……学业却也像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书也没以前看得明白了。忽然感到心中痛苦不堪,便“恍然大明白”了:我现在的状态就是传说中的“半俗不雅”……
想起这些,一股悲凉涌上心头。既而,竟感到些许愉快:在汇文时也不过是“小雅”,我想,没有人天生就是大雅的,都要经过一个半俗不雅的过程。有的人坚持不懈地追求大雅的境界,便终于熬过了这个痛苦的时期,超脱为大雅之士;有的人却被内心的痛苦折磨怕了,虽不舍曾经的“小雅”,却也只好“假装超脱”,沦为大俗了。
唉,不知我辞了学委的职务是不是不堪忍受的表现,我真的不够勇敢,既然如此,这时也不便再提了吧,只是以后不要这样了,我原来可不是知难而退的胆小鬼。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还是不愿沦为大俗的,所以,接下来该做什么,还是靠自己了。
三重门读后感6
几乎怀着忐忑的心情读完了青年作家韩寒的《三重门》,为作者文笔击节较好的同时,心里也不禁打了一个问号: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孩子成长?
《三重门》写于韩寒高中时期,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书中的主人公高中生林雨翔毫无疑问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韩寒。现实中的韩寒是叛逆的,而书中的林雨翔也时时在心里生出对现实不满的情愫来,表面看起来小说是以林雨翔和susan的懵懂恋情为主线,但是,只要我们细心些就会发现,韩寒所要表达的中心很显然不是在大家看来很青涩的恋情,而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视了的林雨翔的生活学习环境。很明显,韩寒是想表达:怎么样的环境才造就了最后的林雨翔。
可以说,《三重门》是韩寒对当今社会传统教育模式的控诉。
小说开始就对林雨翔的成长环境做了细致描述,小城、家长、学校、老师,这些因素用去了作者很多笔墨,也为林雨翔成长之路做了精彩铺垫。林雨翔生长在一个小城,周围的环境决定了林雨翔不可能用相对开阔的视野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而他对家长的反抗也说明了他只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当他的成长环境只剩下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时,我们会发现,林雨翔在这个时候已经存在性格缺失了。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了个醒:是不是教育活动一定要局限学校和家里呢?如果我们能让孩子走出去多接触社会,会不会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利呢?
再看林雨翔的家长。不可否认,韩寒尽量用了相对轻松和诙谐的语句,但是在轻松诙谐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父母的埋怨,林雨翔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很特殊,近乎放牛,把一个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对不对呢?我们看到的林雨翔是自由的,相对健康成长的,但是回头想一想,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其实就是放弃责任,这可能也是导致林雨翔性格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林雨翔的发展总是不均衡。
最后在看林雨翔的学校,毫无疑问这里是传统学校教育的模板,在这里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会得到老师的青睐,而像林雨翔这样的“瘸腿”学生一般都是不受老师待见,这个时候马德保作为一个辅导老师就难能可贵了,但是马老师对林雨翔的偏爱却悲哀的反应了现实的一个侧面——教育始终被传统所覆盖着。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联系到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还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去改进,比如: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重视学习而忽视孩子的技能等等。成绩只是一个学生某段时间内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教会孩子生存比让孩子拿到好成绩更重要,社会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先决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怎么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利于良好人格形成的环境,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究。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这很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为之努力,不然可能会有更多的孩子像林雨翔一样“沿着一条不知道通往何处的铁路”迷茫前行了。
三重门读后感7
韩寒《三重门》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想来才发现是又找到了当时读钱钟书《围城》的感觉。主人公林雨翔性格上的懦弱和自负,他的故作才华,以及全书给我的那种被现实所束缚和摧残的压迫感,甚至是贯穿全书的讽刺和幽默,都和《围城》中很相似。这里我这么说,并不是拿两位作家比较,更不是说其中一位更胜一筹,只是觉得时代造就人才,而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作家,用笔下的文字来警醒这个始终存在问题的社会。只是《围城》描写的是旧中国浑浑噩噩的知识分子,针对的是当时整个文化界;而《三重门》描写的是新中国混混沌沌的莘莘学子,针对的是现在整个教育界。看《三重门》总是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也是一个高中生,也身处在三重门的怪圈里面,也只能顺应社会去成为一个“全才”。书中的种种故事许多都在身边发生着,书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我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身上找到影子。但即便如此,生活还得继续,日复一日的学习还得继续,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只能屈服在教育家的政策下,苦苦的学习,通过高考这架“独木桥”来实现未来。这,就是中学生的无奈。书中许多人都在应试教育下苦苦挣扎,寻找那似乎不存在的出路。当然也有例外,像梁梓君,他靠着父母的金钱铺平了未来,这只能说是另一个讽刺了。而大多数人——林雨翔、罗天诚、沈雁儿、Susan等等,还是得走进三重门,走进漫漫考学之路。Susan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相信大多数读者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她的美丽和优秀有无法抵挡的魅力。她的错误就在于看错了林雨翔,看错了他的“才华”,她为了他放弃上市重点的行为是勇敢的,也是令人惋惜的,看完了整本书后我只想为Susan惋惜和感动,青春的心在现实中只能伤痕累累,青春的情在现实中只能流泪远去。而我最为厌恶的,是钱荣和主人公林雨翔:他们都是那样的自负,没有才华却装才子;都是那样的虚伪,伪装自己做作的生活。林雨翔的懦弱无能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Susan,让人只能在书前愤叹。青春是生命力最美的一段过程,那时的隐隐情愫,那时的欢笑与泪水,都值得一生回味。而当我们把青春“奉献”给课本,而放弃其他的生活时,我们或许得到了知识,但失去的真的更多、更多——
一部青春成长与成熟的作品,成长的困惑逐渐变淡,美好的愿望与社会残酷的现实的撞击,最好读下,不好说…一个字,编。
痛苦,这样说吧!这本书的确精辟,但是因为的功夫太大,所以也会给读者一种痛苦的感受。
书中故事许多都在身边发生过,书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自己和同学身上找到影子。书中的人都在应试教育下苦苦挣扎,寻找那似乎不存在的出路。
总的来说当我们把青春花在课本,而放弃其他时,我们或许得到了知识,但失去的真的更多。
第三篇:《三重门》读后感
第一次看《三重门》是在7年前,书从学生那里收来的。因为我尚长韩寒两岁,妒忌心作祟,书也只是随便翻翻,当做一般校园青春读物,后来还给孩子。韩寒,少年作家而已。
近年一直看公民韩寒的博客,对他文字的兴趣远胜于教育里的诸多兵法。于是一时心血来潮,买了本《三重门》细读,甚后有读之晚矣之感,不由发出一声“为师当读《三重
门》”的长叹!
七年的班主任经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7年,有一个现实不得不面对。我和周围越来越多的班主任都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捉摸不透。虽然,自我感觉和学生感情还算亲近,但发现的许多新问题也的确越来越出乎意料。可怕的还在于,还有很多在底下掩藏。自然,会有相当的领导、专家、名师会义正言辞的指出是这是现在许多班主任不深入学生、不深入班级、不深入生活所致,也会拿出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来驳斥。但以我的观察:个案的成功决不能代替当前绝大多数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以韩寒的个人经历来看,小说描述的应有相当的自传体成分。曾有不少的评论者认为小说写的很阴暗,是一位教育失败者对所处教育环境的揶揄和嘲弄。可是,如今站在班主任视角来看,这部小说对学校现实的刻画无丝毫夸大的成分。相反,新的物质条件下,很多问题更加严重。
比如,学生对学校的逆反。能够揭露孩子在学校自杀的还仅是社会和媒体的一角,学生对学校的厌恶近年来已经到了极点。这样的厌恶,包括学习、老师、领导、宿舍等。比如2009年11月,新密市实验高中305班19岁学生李金川在宿舍内死亡。在留下的七八页遗书中大多都是揭露新密实验高中“不正之风”的:“我曾经向往的高中生活,想不到要以这种方式结束。尚某,虚伪、势利、外强中干,为什么我高中第一个班主任会是你?你让我对这所学校产生了阴影。有人看见你在段长办公室看黄色(视频),你就恁(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憋得慌?回家看不中?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你还有没有点人民教师的样子……”“我满怀希望地进入重点高中,结果我的希望、我的梦却被无情网地撕碎了,而毁了我一生的就是我的班主任。有钱的学生请吃喝、送礼,就会被调到好座位上。他(尚某)看不起穷学生,更看不起农村的学生,经常在言语中对穷孩子与农村孩子进行讽刺与打击。” 这是小说吗?此起彼伏的中学生自杀之风、暴力之风,涌动着对学校育人环境的绝望和控诉。
比如,中学生的恋爱之风。如果说青春期男女孩子之间的懵懂那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现在中学生对恋爱的理解恐怕大出成人的意料。我曾经班级一位老实的农村孩子毕业一年后从某重点大学回来和我说:老师,现在宿舍里八个人,高中阶段没谈过恋爱、没有和女孩子上过床的恐怕就他这一个了。所以,他常常会遭到宿舍同学的耻笑。这也是小说吗?自从三年前第一次“违法”打开学生手机之后,我对中学生带手机是持坚决拒绝否定态度。以往,我都是非常信任在收到手机后会交代一番后还给学生。那一次,在我第四次收到同一个学生的手机之后我打开一看,里面下载的是黄色小说,黄色网站的链接是手机里设置好的。微观的很多问题,迟早会在宏观层面显示出来。去年,国家终于下大力气整治手机黄网,就可以想象,仅学生那头有多少学生在接受着黄色网站的性教育呢?
比如,对美好事物的绝望。美好的事物包括很多,比如对实验的兴趣,对文学的憧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等。可是,在被高考肢解以后,动手的机会没有了、运动的机会少了、课本上优美的文字只剩下中心思想、传统的美德只剩下被私下嘲弄的对象。“文学这东西好比一个美女,往往人第一眼看见就顿生崇敬向往。搞文学工作的好比是这个美女的老公,既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残。雨翔没进文学社时常听人说文学多么高尚,进了文学杜渐渐明白,“搞文学”里的“搞”作瞎搞、乱弄解释,更恰当一点可以说是“编文学”或是‘槁文学’。”成人的乏味、功利偏要去忽悠自以为尚在控制之中的学生,结果,自己成为嘲弄的对象。
在春节和周立波的谈话中,韩寒说他喜欢学习,不喜欢学习的那个地方。这个不假,一点都不“小说”。韩寒既不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创造出来的,可是没有我们这样的教育制度也没有韩寒。幸运就幸运在韩寒受了点教育的恩惠又能够及时的逃脱这个教育环境,所以他成为一位“公民韩寒”,而非“天才韩寒”。他对教育的的老道,对教育制度和世界的反讽和清醒,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对男女关系的怀疑,对人性本能和人类理想的批判,都远远超过为人师的我们。所以,我推荐将《三重门》作为教师必读书目,明白自己有时候在学生前面有时候不是为人师表,而是愚蠢、阴暗和无知的代名词。
第四篇:三重门读后感
篇一:三重门读后感
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感受到韩寒的幽默。这种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把我带回到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
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痛苦的噩梦。当村里的同伴都在铁路边玩耍的时候他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黑暗的阁楼中,在孤独与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诵着诸如《史记》《大学》等古文。他必须始终听父亲的教导——现在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也因为这样,在小学时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随着林父的升迁,雨翔的中学年代是在城镇中渡过的。因课业繁重他感到学习很吃力,他已没有了资本让同龄人称他为神童,他失落极了;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将,一无心思料理家务,二无心思管教小孩,最后闹得鸡犬不宁,在这种吵闹中,雨翔从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无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然而又伴随着无限的烦恼。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然而他只能把那种爱慕之情暗暗地放在心底,一遍一遍地思念。就因为这样那样的种种原因他中考失败,没能考上高中。最后无耐被父亲用钱送到市重点高中。
在市重高中他显得更加彷徨。他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逐渐堕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什么都不顺,什么都不好。面对着生活的坎坷他该如何抉择,他该怎样冲破层层关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韩寒描写的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当代中学生的代表,很多中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缩影,或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读书写字,没有闲暇的时间;或父母感情不合闹离婚;或父母恋上赌博,对这个家不管不问;或学校根本就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给孩子因压增负;或在情窦初开的时期被感情困扰着……总之,《三重门》就好像在描写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与林雨翔一样是故事的主人公。
那么,主人公林雨翔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也许作者想留一个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去想像,也让我们反省省,他并没有在故事的结尾道出林雨翔的抉择。
林雨翔何去何从?当代的中学生像林雨翔一样叛逆的中学生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则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香港着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叼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她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的确,我们无需烘烘烈烈,在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下我行我素就是最时智的选择!
篇二:三重门读后感
花了一个寒假读了韩寒的书,虽然韩寒这个名字已经“红”了好些年,但是,直到最近,我都才有机会拜读他的任何一部着作。
也许他有些坏,也许他有些叛逆,也许他还有点才华,也许他有些忧郁,也许他有些思想过度,也许他有些不太合众。太多的也许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学生生活。就是他,与现代中学生不同,但又有些共同点的“高材生”——韩寒。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小说家之一,出版了许多本震撼中国文坛的经典学生小说,他的成名作《三重门》是他第一本出版发表的小说,由于文中的言语之犀利、老练,让人难以想象这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三重门》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
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他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
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
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雨翔也只好无奈。
韩寒的学生生活也许就是如此,经历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辉暗淡的崎岖生涯。也许只有如此,他才能写下这么有哲理性的小说。从文中不难看出韩寒思想的超前,他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练、犀利、并带有幽默性的言语,对学生生活的进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为什么韩寒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来的勇气?哪来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副模样,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
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有种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就像老师所说的中学生活多姿多彩,他们是过来人,他们与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同了。他们对学校的感触更多的还留在他们的那个时代。
不会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都和老师说的那样,不会每个学生都像一些人一样有故事般的校园生活,其实说它枯燥,也不恰当,只不过是学生为了去更好的学校而给自己的一种负担。
中学生活应该给学生一种自己的见解,应该让学生形成这种见解,无论是对是错。这种见解都会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中改变,在遇到了社会上的坎坷后产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认知。
中学正是一个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等等的一个过渡过程,当我们踏上社会后会有新的认识,其实中学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对学生熏陶,因为一个中学生的观点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如果有人轻易就会改变,那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三重门》体现了不少现代学生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需要与时俱进,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尽心尽责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篇三:三重门读后感
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屁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
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三重门》不尊为经典之作,却也是一本少见难得的好书。希望这本书在开导了我的过程中,同样点化了下一个即将要看或是已经在看得你。
第五篇:三重门读后感
花了一个寒假读了韩寒的书,虽然韩寒这个名字已经“红”了好些年,但是,直到最近,我都才有机会拜读他的任何一部著作,三重门读后感。
也许他有些坏,也许他有些叛逆,也许他还有点才华,也许他有些忧郁,也许他有些思想过度,也许他有些不太合众。太多的也许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学生生活。就是他,与现代中学生不同,但又有些共同点的“高材生”——韩寒。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小说家之一,出版了许多本震撼中国文坛的经典学生小说,他的成名作《三重门》是他第一本出版发表的小说,由于文中的言语之犀利、老练,让人难以想象这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三重门》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
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他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
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
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雨翔也只好无奈。
韩寒的学生生活也许就是如此,经历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辉暗淡的崎岖生涯。也许只有如此,他才能写下这么有哲理性的小说。从文中不难看出韩寒思想的超前,他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练、犀利、并带有幽默性的言语,对学生生活的进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为什么韩寒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来的勇气?哪来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副模样,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
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有种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就像老师所说的中学生活多姿多彩,他们是过来人,他们与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读后感《三重门读后感》。他们对学校的感触更多的还留在他们的那个时代。
不会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都和老师说的那样,不会每个学生都像一些人一样有故事般的校园生活,其实说它枯燥,也不恰当,只不过是学生为了去更好的学校而给自己的一种负担。
中学生活应该给学生一种自己的见解,应该让学生形成这种见解,无论是对是错。这种见解都会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中改变,在遇到了社会上的坎坷后产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认知。
中学正是一个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等等的一个过渡过程,当我们踏上社会后会有新的认识,其实中学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对学生熏陶,因为一个中学生的观点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如果有人轻易就会改变,那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三重门》体现了不少现代学生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需要与时俱进,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尽心尽责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
花开花落,人生起伏,却总有一种东西留下永恒;品读世态,体味生活,也总有一种东西记录世间百态;繁华浮躁,朴素清明,同样存在一种事物解析生活之理。毋需声音,也不必宣扬,静处一室,品读一本好书,也许我们会体会很多,收获不少。书味飘香,在读书的氛围中,思想升华,置身作家内心世界。
“80后”作家中我欣赏韩寒,不仅是他的文字,更因他的性格。初看韩寒的文字,觉得笔锋犀利,一针见血(我先看的是他的《毒》,这是一本他前三本书的文摘集)。
读《三重门》,我会为Susan与林雨翔的朦胧爱情所感动,甚至流泪。心心相通却无以表达,朦胧爱情之美就在于朦胧。而对于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觉可惜。热爱文学却无以发挥,被其余学习所羁绊,与现实中的韩寒极为相似。或许它打动人的地方就在这儿,韩寒受同龄读者爱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永远是一个值得品读的话题.
再读《三重门》时先觉得这本小说很像钱钟书的《围城》,无论是文笔,还是整体基调,主人公林雨翔与方鸿渐惊人得神似,其中雨翔对Susan的感情又颇像《天龙八部》中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主人公林雨翔的个性及为人处事的风格随着小说的进行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初中时的林雨翔性格温柔敦厚,较为单纯,学生气甚浓;进入高中后雨翔性格中的锋芒显现出来,和钱荣争得不亦乐乎,小说的风格也因此有所改变。小说和作者一起在成长,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感觉。林雨翔的变化或许是青春期使然,不知韩寒的青春期是否与雨翔相似呢?
掩书细想一下,感觉韩寒与钱钟书的区别在于韩寒笔锋更加尖锐,书中更多地展露出社会灰色的一面,并且不留情地给予鞭挞和嘲笑。这也许是因为写作时代的不同,或者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儒雅的学者(人离书本近了,离尘世自然就远了),而且他生性温和;韩寒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曾经是),是臣服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学子(包括我)中的异类,其中特深刻的思想如同一把利锥,直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