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6 一个人不能没有朋友
一个人不能没有朋友。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朋友的人通常会感到孤立无援。朋友是成功的催化剂,是心灵的镇静剂,是快乐的源泉之一。
有一种朋友是酒肉朋友。他信誓旦旦:即使为你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节骨眼上,或者弃你不顾,视同路人;或者忘恩负义,卖友求荣,落井下石。
还有一种朋友,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当彼此或郁郁不得志,或穷困潦倒,或沦落天涯,或身陷虎穴时,他需要你的关心、抚慰、帮助,也同样真诚地对待你,与你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一旦时来运转,功成名就,官运亨通,大富大贵,便视你或陌路人,或绊脚石,或危险的竞争者。
真正的朋友既可共患难也能同富贵。他真诚地祝福你,帮助你,舍得牺牲他的利益,乃至生命。这种朋友世界上少有。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将友谊保持一辈子的朋友难能可贵。因为友谊不仅仅体现于义气、感情和行动,更深层地依赖于心灵共鸣的程度。一般地,异性之间几乎找不到友谊立足的空隙自不必说;文化水平、社会阅历差距悬殊时,友谊也难以站稳脚跟;社会名望、地位、财富差距明显时,友谊同样不易立足;相貌之俊丑、身材之高矮胖瘦、气质之明快与滞缓等差别很大时,友谊恐怕也不易生根;另外,生活习性、风俗习惯的迥异,语言的难以沟通也是友谊的障碍。但友谊的本质是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的,这些需要或源于现实,或源于心灵,彼此不仅能够尽可能地提供相应的言语、感情乃至物质去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且以真诚的态度主动适应对方的某些需要。
在很多时候,朋友之间的利益会与集体、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关系是相互谐调的,有的关系是相互冲突的。一个感情或友谊大于社会理性的民族,往往不易在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友谊必须服从法律与道德规范,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标志。
在芸芸众生里,有两极的人几乎没有友谊。一是最弱者,为众人所唾弃者,例如在街头流浪的蓬头垢面的弱智人;一是最强者,为众人所不敢不服从或不得不服从者,例如暴君或独裁者。还有一种人,很难得到友谊,即十分自私者。这种人需要友谊,却不愿或不知道该主动给与别人友谊。当得到别人的友谊时,又不原或没有意识到该回馈友谊。
交朋友应有三个前提:真、善、美,即能真诚地对待你,心地善良,言行体现了美好的社会道德规范,诸如,不尊老爱幼、瓢窃作品、不讲究卫生,等等,都是不好的行为;其次,对方应该比较能理解你灵魂内涵,如理想,对种种事物的看法等,并赞同你的主要观点,支持你的事业,体谅你的难处。欲他人为之的必先己为之,对朋友的要求也应作为对自己的约束。这样的朋友、友谊理想化了,如同阳春白雪。要达到这种境界,须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完善的过程中建立理想的友谊,求得实现。
实际生活里,衡量一个朋友的标准是相对的。友谊的事实往往很复杂,形成的背景多种多样。如果“一丘之貉”、“臭味相投”概括了某种类型的友谊,那么友谊的现状鱼目混珍,良莠俱存。但总而言之,朋友是人所必需的。
参考资料: http://xzwn.bokee.com/viewdiary.14703821.html
第二篇:此生不能不认识的一个人
此生不能不认识的一个人
时间:2010-05-13 来源:未知 点击: 3171次 选择背景色:
字体:减小 增大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认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对于我们的影响,有些人轻如鸿毛,有些人则重于泰山。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大智慧、大慈悲的长者就彻底改变过千千万万个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和命运。在全世界有数不清的人们就是因为在电视、光盘和图书中认识了他,才明白了很多问题的真相和解决的方法。从此真正远离不幸和痛苦,消除了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灾祸和恶果。
这位老人就是享誉各地的净空老法师,人们如此敬重他老人家,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当今佛教界最知名的高僧大德之一,或者因为他把佛教经典讲解得深入人心、明白透彻,最大的原因是人们按照老法师的教导修学佛法,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利益和极其明显的效果。所以佛法真的不是一堆玄妙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甚至迷信,而是最切实际的一种生活方式。
净空老法师已经80高龄,现居澳大利亚,但每天四小时的讲经说法从不间断,老人家是全世界第一个利用网际网络和卫星电视进行远程教学的人,他的华藏卫星电视台就是其中之一,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听众分布在全球五大洲,二十四小时都在聆听他的讲经教学,由于老法师在种族团结、宗教和睦、道德提升和救拔苦难等诸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多次获得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政府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州民、市民、荣誉教授、博士的殊荣,多次以宗教界代表的身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和平发展会议,老法师还是全球许多佛教教育组织、净宗学会的导师和顾问。
净空老法师1927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年在福建建瓯度过,八年抗战期间在贵州求学,青年时代研读经史古文,酷爱哲学,后在台湾追随一代哲学大家方东美先生,章嘉**、李炳南老居士,研习哲学、佛经长达十三年之久,1959年32岁时在台湾圆山临济寺剃度出家,1977年开始应邀在世界各地教学演讲,讲经说法的光盘、图书数以亿计,流布各地,从来没有版权,都是欢迎翻刻、翻印,免费赠送给需要的人们。
老法师出身微寒,早年清苦,多年来世界各地千千万万信徒的恭敬供养,老法师从来不存留,马上捐献布施出去,主要的方向是印送佛书佛经,帮助医疗教育事业,仅在国内捐献希望小学就近百所,随便举例,2005年6月,老法师一次捐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3300万元人民币,用来解决学校设施缺乏的问题,至今,老法师已捐献过多少钱物,根本无法统计。
80高龄的老法师佛事繁忙,经常奔波于澳大利亚、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每到一地每天都可能会有几十批的来宾会见,当然也包括各种媒体采访。
老法师一生致力于佛陀教育和佛教教学,着力倡导破除迷信、启发正知正见,阐明佛教的最大意义,不是烧香拜佛求保佑,迷信宗教,也不是把它当成一门学问,去做学术研究,而是对普罗大众的生活和命运有真实帮助,破迷开悟,使芸芸众生能真实受益的最好教育。学佛在于改变本质,修行在于改变观念,只要修学正确,如理如法,任何灾难、痛苦、不幸都能一一化解。同时,一切提升善良品质、恢复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会风气,教化哺育人心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净空老法师都大力弘扬赞叹。
老法师光风霁月的胸怀,深远广大的智慧,浅显幽默的表达方式,往往使大众闻所未闻,茅塞顿开,欢喜受用。许多认真观看过净空老法师教学光盘的人们大受益处,大有收获,诚心诚意依教奉行,修学佛法,或转危为安,或灾祸化解,或重病消除,或烦恼减少,无不感恩不已,这种彻底破除了迷信的修学佛法,使无数的家庭重归和睦吉祥,无数的男女老幼,戒恶从善,永得平安,这位大慈悲大智慧的净空老法师,的的确确是今天的人们不能不认识的一位好师长。
我们祈愿更多地区更多人民和更多家庭,有福气、有智慧、有缘分认识老法师,学到更多的东西,获得更大的利益。
第三篇:没有朋友的孩子教学反思
案例描述: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玩积木的时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站队的时候自己要当第一,游戏时要别人听他的指挥,要不他就在别人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案例描述: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玩积木的时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站队的时候自己要当第一,游戏时要别人听他的指挥,要不他就在别人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心元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波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翔翔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波波的好朋友,有的说他抢积木,有的说他抢玩具,有的说他打小朋友……让他很尴尬。
案例分析:
1、通过案例中波波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现在的幼儿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波波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与小朋友交流时音量往往太高太急,还有喜欢在与小朋友经常出现的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中取得游戏的快乐,而引起误会,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表现得较独断、任性、无礼。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2、波波在家庭中形成唯我独尊心理。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之外,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溺爱着他。虽然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孩子入园前就会讲故事、背儿歌、数数,背三字经等,但是全家老少五口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性格。而家长对此也不是特别在意,觉得只要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就好,更加纵然了波波的一些不良行为。
教育策略与措施: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健康心理和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体、智、德、美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打破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等观念。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她一生的发展。因此,波波这些事情虽很小,但是反映的是自私、霸道、任性、唯我独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比较普存在在幼儿当中,只是个别幼儿较为突出而已。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疼爱和老人的溺爱更加加剧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对此,我制定了以下措施,在对波波进行重点引导的同时,也对其他幼儿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把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等渗透到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促进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同伴交往。
1.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帮助波波学习掌握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文明礼貌,互相谦让,团结合作,告诉波波只有这样才会被大家喜欢,才真正有自己的好朋友。
2.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波波与同伴之间合作,逐渐体验到友好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慢慢调整自己的各种行为,让自己变得被大家接受,喜欢。
第四篇:文化课成绩不能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 辩论赛材料
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刚才正方一辩的发言可谓是十分精彩,但是我方要为正方明确几个概念。首先文化课是指知识性或艺术性的文化课程,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概念: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那么,根据人才的定义,我方总结了人才主要的 第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那么我方承认,文化课成绩好,专业知识一定过硬,但是专门技能是无法通过文化课成绩来体现的,例如,医生,我通过考文化课就能知道他是否真的能做外科手术么,万一他晕血呢,所以光凭借着文化课成绩就确定一个人是否有技能是不成立的。
第二,人才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创造性,在中国目前的这种应试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只评判标准就有一下几个方面:一加一等于二,画一个圈就是零,就是“噢”而 失去了这个圈可能是个太阳,是个鸡蛋的想想力,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的文化课考试,考的就是1加1等于几的特定的问题,无法证明是否真的有创造性。取得“高分”的“能力”和实际上的创新能力并不完全重合,取得高分的能力是应试能力,应试能力不等于实际本领。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皓首穷经搞应试的人,肯定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实际,难以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技术犯罪以每年40%的速度逐年递增,网络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也使得欺诈、盗窃罪犯瞄准的目标正从企业、政府机关移向普通百姓,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警惕。除了日渐增多的网上诈骗案外,网上销售违法商品的网站也为数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销售毒品、麻药以及各种黄色音像制品等。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全新的高智商罪犯。那么这些高智商罪犯的文化课成绩也很高,但是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也不能算是人才。
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算不上是人才。
综上所述,文化课成绩高与不高,和人才没有绝对的关系,它只能衡量一个人知识掌握水平。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文化课成绩不能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
为了考试而学习,从小就学会了如何背题背古诗
即使他们很聪明,也往往只能顾一头。所以创造性特别强的人都讨厌死板的考试,爱因斯坦就因为厌恶德国学校里的清规戒律和死记硬背地教学方法,在15岁那年辍学。创造性特别强的人都是十分善于节约精力的人,他们把应付考试的精力都节约下来,用在刀刃上了,这才能有创造。第三,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给大家说个名词,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那就是“高智商犯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犯罪行为越来越具有智能化的特征。调查显示,在我国被揭发的高
第四,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给大家普及一个概念,叫做“高分低能”,他的意思是:泛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现阶段,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这种高分低能的人,也不算是能力
攻辩环节:
1、请问对方辩,请问你知道什么是应试教育吗? 知道:好,我为你补充一下,不知道:好的,这样我为你普及下知识。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样的文化课考试中的高分学生怎能称为人才。
3、对方辩友,我这里有一则新闻,我们一起来分享 一下,在2012-12-07的北京日报上有这样一则消息,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刘望博因涉嫌制造毒品罪坐在了昌平法院的被告人席。从单位辞职的他花了5000余元购买原材料,研制毒品“麻古”。
我想知道对方辩友如何解释这样文化课成绩特别高的“高学历犯罪”的人,是否是人才。
刚刚我方一辩在立论中已经阐述,人才是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所以显然,他不是人才。这就证明了,文化课成绩不能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
2、对方辩友,我方一辩在刚刚陈词中提到,“高分低能”,你认为是否有高分低能的人呢?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是:谢谢对方辩友,既然有高分低能的人,那么就证明高分不表明能力强,不表明是人才,这正是我方观点,文化课成绩不能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谢谢。不是:显然对方辩友正在回避我的问题,不肯面对事实,那么我来告诉你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词,是因为高分低能的人是存在的,这个词是说明拥有高分不能证明,能力强,不能证明是人才,这正是我方观点,文化课成绩不能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
4、请问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过高考状元生活不能自理 被遣回家的。那么我为对方辩友
第五篇:信用报告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诚信
(陈词)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参加辩论赛。在此,请允许我感谢对方辩友刚才那慷慨激昂的陈词,但是我方有几点是无法认同:
第一,我来解释信用报告的类型有企业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等;个人信用报告是记录
个人信用活动,基本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文件,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产品。单纯从信用报告体现的基本个人信息记录中的“基本”能决定一个人的诚信吗,答案当然是不能。
第二,众所周知,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
人的“三杯吐然若,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当前国际贸易中信用交易成为主要手段,则信用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诚信尚未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的时候,信用管理中的信用报告作用凸显。这些仅仅是人为降低风险的管理,不能真正判个人乃至企业的诚信度的高低。
第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国务院批当前诚信缺失,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
出位置。假如信用报告能决定一个人的诚信,每个人都无负面记录的信用报告恰好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是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那么为何国务院会批当前诚信缺失,为何仍然有奸商在从中作梗,破坏信用环境,为何诚信问题摆在一个如此突出位置,这不是与信用报告决定一个人的诚信自相矛盾了吗?
第四,信用报告需要征集信用,即“征信”,征信一词溯源,最早见之《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大意是君子言而有信,信可验证,因此不会招人怨恨。而“征信”一词的对应的英文为“credit reporting”或“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s”,指为了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从而征集个人相关的信用信息;假使你有负面记录,以现在的金钱交易的社会方式,为了满足个人利益,难道你不会更改或删除的个人不良的负面记录吗?由此看来,这样的信用报告一定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诚信。
第五,树立了良好的信用报告后,商人为了做买卖,都不会缺斤少量了吗?干部为了创成绩,都不会弄虚作假了吗?学生为了考试,都不会作弊了吗?虽然这样的说法过于严重,但是这是社会中普遍存在,急需解决的诚信问题。
种种迹象都表明,信用报告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诚信。因此,对方辩友的观点我方坚决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