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印刷技术有哪两大体系简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印刷技术有哪两大体系?简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印刷技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佛教的兴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对印刷术发明、发展的精确概括。
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明代万历年间的闵齐、闵昭明、凌汝享、凌初、凌瀛初都是擅长套色印刷术的名家,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
中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第二篇:中国传统印刷技术两大体系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印刷技术有哪两大体系,简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印刷技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大体系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应用比较多,在其发展史中,出现的孔版印刷和套版印刷都属于传统雕版印刷。同时在众多的印刷种类中,雕版印刷又是最先发明的。其它种类的印刷术都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有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之分;从印刷形态上,则有凸印和漏印之别。
单色雕版印刷是用一块印版印刷一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这种工艺技术发明最早、应用最久,而且在工艺技术上始终没有多大变化。从唐朝开始推广应用迄今,主要用于书籍印刷;在古代也曾用来印刷书籍以外的诸如报纸、地图、证券、版画等印刷品的印刷。历史上所有大规模的刻印工程,均采用单色雕版印刷。
彩色雕版印刷是用雕版印刷多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习惯上有套印术、套版印刷、多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多种叫法。彩色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发展最能体现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以其出现时间先后次序,可划分为“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等几种工艺方法。
凸印版面印刷的部分高出空白部分的印刷版,如木版、铅版、锌版、网目版、三色版、电镀凸版等。
漏印又叫柔性版印刷,融汇了铅印、平印、凹印三种印刷工艺的特点,如:使用高弹性的凸版,采用带孔穴的金属网纹辊定量供墨,印刷的油墨是流动性好,粘度较低的快干性溶剂或水性油墨,印刷质量可以与平印相比。适合印刷各种纸张、塑料薄膜、金属薄膜、不干胶等多种印刷材料。
柔性版印刷机,由于采用了短墨路的金属网纹辊供墨系统,墨量容易控制,并且自动化程序较高,因此,印刷的操作技术比凸印、平印简单。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最早记载是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国传统印刷中的活字印刷,根据活字材质的不同,可分为非金属活字和金属活字两大类。泥活字、木活字等印刷术为非金属活字印刷术;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印刷术为金属活字印刷术。
泥活字印刷是现知最早实用的活字印刷,它发明于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的北宋庆历年间。由布衣毕升所发明,在毕升之后,泥活字印刷在北宋时期也有所发展,并且应用也很广泛。
木活字印刷曾于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之前试制,未果。此后不久,即研制成功,开始推广使用。使木活字印刷进一步发展的是元代农学家王帧发明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但是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这种方法并没有的到推广应用。木活字印刷发展到清代时,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以致使清代的木活字印刷应用非常广泛。
金属活字分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数种。其中以锡活字出现最早,铜活字应用最多。锡活字版印刷出现在南宋时期,是活字印刷发明后出现的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其工艺方法除因活字材质改用金属锡致使活字制作与非金属活字略有不同外,其拣字排版、刷印、拆版还字等工序并无多大变异。所以说,包括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在内的所有金属活字版的印刷,都是在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演变、改进而成的。
南宋出现锡活字印刷,但由于当时印刷材料问题,锡活字印刷未能推广开来。锡活字版之后出现的是铜活字版印刷。铜活字印刷在明清两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全国大多地方都有铜活字印刷。
铅活字印刷。中国采用铅活字印刷据现有史料,始于明弘治末至正德年间,当时江苏的常州曾有人制作铅活字,用铅活字排版印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印刷中的雕版印刷,从单色雕印起,逐渐向彩色套印演进,历经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其技艺之精已达到迄今各现代印刷工艺也难以仿效的程度,使中国传统印刷工艺在当今盛开的印刷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参考:《印刷通史》,百度百科 110210124 印一
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