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紧急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
为使急诊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6版)》的有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如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然后电话通知相应专科医师参与处理,并作交接班记录,书写抢救记录。
二、紧急情况下,急诊科医护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被邀科室需派在本院有执业资格的值班医师于10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同时要带上本专科所必须的抢救治疗及检查器械设备。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患者和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急诊科应及时请多科急会诊,协助救治,并填写会诊申请单,受邀会诊的医师应认真填写会诊记录。
三、不超过24小时的留观患者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本上注明“已请××科急会诊”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按会诊邀请前来会诊。超过24小时的留观患者需会诊时,除应书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被邀会诊科室应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及时到达急诊科。
四、会诊时,急诊医师应为会诊准备好必要的临床资料,并陪同检查、介绍病情,应邀医师认真填写好会诊记录。
五、会诊后需入院治疗者,接诊或会诊医师开出入院证,值班护士电话联系住院床位,由医生或护士护送入院。
六、应邀参加急诊会诊的医师遇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急诊会诊时,应及时通知二线相应专科资质的医师参加。
妇幼保健院急危重症患者先抢救后付费制度
一、对需急诊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二、实行“三先三后”,即“先抢救后分科、挂号,先就诊后缴费办手续,先治疗后检查”。相应的检查、手续由医院医务科或总值班签字后执行。
三、在患者的初步抢救完成后,由患者家属补交费用、药品和办理相关手续,以便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对于无家属陪伴或无法确定身份人员,在抢救同时报告科主任及医院医务科(夜间、节假日为医院总值班),根据医院有关规定办理欠费手续。
五、对于不能及时交付医疗费用的患者,完成初步抢救后向医务科或总值班汇报,根据医院相关制度协商解决,期间保证患者的基本治疗。
注:执行先抢救后付费制度的患者范围:
1、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脏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垂危、复合伤等患者的急诊处理;
2、无家属陪同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3、无法确定身份(如弱智且无陪人等)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4、不能及时交付医疗费用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第二篇:会诊制度
会诊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2、请会诊时应认真填写会诊记录单,须将患者的简要病史、初步诊断意见及会诊目的书写清楚。各科室设立会诊单签收本,于送会诊单时一并交应邀医师或科室签收,并注明签收时间。使用物流系统送会诊单时须同时向邀请科室打电话通知,被邀请科室接到通知单后向邀请科室打电话确认并登记。
3、会诊时由邀请科室医师陪同并介绍病情,应邀医生会诊后,必须认真书写会诊记录,提出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意见或建议。如果会诊医师不能确定诊治是,请上级医师进行会诊。为危重症患者会诊时,会诊医师应为副高以上职称医师,紧急情况下值班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到达邀请科室进行会诊抢救同时,通知高级职称医师迅速到达参加抢救。
4、科内会诊:入院3天未确诊的患者,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进行全科会诊讨论。全科讨论仍未确诊的由科主任及时向医务处提出组织全院会诊,讨论结果应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
5、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一般须在2 4小时内完成会诊,并书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患者,可到持会诊单和病历由邀请科室工作人员问陪同到专科检查,会诊。
6、急诊会诊:必须实事求是地掌握急诊标准。一般急会诊,由经治医师填写会诊单,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并在会诊单上注明“急”字,应邀科室应及时派医师前往。在特别情况下,可电话邀请,后补填会诊单,或在会诊单上注明“特急”二字,应邀科室必须立即派医师前往(10分钟内到达),不得延误。会诊时,申请医师必须在场,配合会诊抢救工作。
7、院内会诊:疑难病例需多科会诊者,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处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科室及人员参加。会诊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处派人参加,必要时院长参加。
8、外院会诊: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或手术,由科主任提出,填写书面邀请函,经医务处同意并与有关医院联系,确定会诊时间。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时请医务处或主管院长参加。
9、外出会诊。外院邀请我院医师会诊时,发出邀请函,由邀请医院与我院医务处联系,医务处根据会诊医院的要求,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派相关人员前往会诊。点名会诊时尽可能安排被邀医师前往。往返差旅费一律由邀请单位支付。节假日或夜间须经总值班同意后方能前往,任何人不得私自外出会诊。
10、会诊时应注意的问题:
10.1、会诊科室应严格掌握会诊指征。
10.2、一般会诊需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进行,危重症患者会诊需
副高以上职称医师。
10.3、切实提高会诊质量,做好会诊前的充分准备,专人参加。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例,与会人员要仔细检查。认真讨论,充分发扬技术民主,所有参加会诊的人员不论职称、年资,讨论问题时一律平等,要畅所欲言,以提出明确的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遇有意见分歧,由上一级医师或科主任提出诊疗方案。
10.4、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拒绝按正常途径邀请的各种会诊要求。
第三篇:会诊制度
会诊制度
一、患者所患疾病涉及到多个专业,暂时无法明确诊断或是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病例,经治医师应及时提出会诊申请。会诊包括科内不同专业间会诊、科间平(急)诊会诊、院内会诊、院外会诊。
二、科内不同专业间会诊
患者收治应本着按专业收治的原则,如患者罹患本科其它专业疾病,应请本科相关专业医师会诊。邀请者应开具会诊医嘱,受邀者亲自诊查病人后,按规定完成会诊记录的书写。
三、科间会诊
(一)各科必须安排具有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进行科间会诊。各科负责会诊的医师应将联络方式留存在护士站,便于联系。
(二)科间会诊由医疗组查房后提出(急、危重患者由当班上级医师查房后提出),经治医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填写会诊申请单(急诊要注明),开医嘱,交主班护士执行。
(三)平诊会诊时,受邀科室主班护士签收会诊申请单后,应及时将会诊邀请单交给负责会诊的医师。负责会诊的医师必须在护士接到会诊邀请单后24小时内完成会诊工作。
(四)如遇急性病和危重病例,可申请急诊会诊。急诊会诊时,邀请会诊科室电话通知受邀科室主班护士或值班护士,并在会诊记录单上注明邀请时间;受邀科室主班护士或值班护士接到急会诊邀请电话后,应立即通知会诊医师按照规定时间到达邀请科室。受邀请科室医师必须在接到会诊邀请单或请求急诊会诊电话后10分钟内到位。
(五)各科应建立会诊邀请单送达登记本,邀请会诊与受邀请会诊科室应分别如实登记会诊邀请单送出和会诊邀请单送达时间,由受邀科室接受会诊邀请单的工作人员签名,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六)受邀医师会诊时,邀请科室医师应予陪同查看患者,向其介绍病情及诊疗经过,听取会诊意见。经治医师无特殊事由,不得缺席。经治医师因故不在科室时,邀请科室接待医师应将会诊情况及时转达经治医师或向科主任汇报,尽早落实会诊意见。
(七)受邀请会诊科室应及时派医师会诊,会诊医师处理如有困难,应及时向其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如发现下级医师会诊意见有不妥之处,有责任和义务到邀请会诊科室补充和完善会诊意见。急诊值班时,值班医师处理涉及其它专科疾病时,应邀请相关专科医生会诊。
(八)进修医师、实习医生、不得单独进行会诊。负责会诊的医师接到急诊会诊邀请后,如遇手术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会诊时,可由其他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先行会诊。待特殊原因解除后,负责会诊的医师应立即到邀请科室对该会诊记录单 进行审阅、修改并冠签名。
(九)会诊记录单上应如实记录申请会诊时间与会诊时间,会诊时间为会诊医师到达邀请科室的时间。
(十)不得滥用急会诊。对于滥用急会诊名义邀请会诊者,医务科接到受邀科室投诉后,将对邀请科室进行严肃处理。
四、院内与院外会诊
科主任组织全科医师讨论后,认为需要邀请院内或院外专家会诊时,由科主任向医务科提出书面申请。书面申请中应简要介绍患者病情、拟定会诊时间、拟定邀请本医院或其它医院会诊专家名单,由医务科负责联系并确定会诊地点。
院内会诊,应由医务科组织并派人参加。
院外会诊,须征得患者或家属书面同意,明确给付外请专家劳务费用方式,报请医务科同意后,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令第42号)》邀请相关医院专家参加会诊。
第四篇:会诊制度
爱康医院会诊制度
1、会诊是为了解决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相关专业会诊。会诊分为普通会诊、急会诊、点名会诊几种类别,按会诊类别安排相应职称人员进行会诊。普通会诊由科室自行安排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进行会诊;急会诊正常工作时间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进行会诊,非正常工作时间可由住院医师进行会诊;点名会诊由患者提出需求,并提前预约好被点名医生会诊时间的前提下进行,另收取患者50/次点名会诊费,由被点名的医师进行会诊,科室做好登记。普通会诊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点名会诊不得安排急诊点名会诊。
2、急会诊为病人病情紧急危重,出现他科急需处置的重大问题时邀请他科立即会诊。急诊会诊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申请科室可以紧急电话通知,并做好登记。
3、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要注明申请会诊的目的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会诊时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派专人负责接待会诊医生,准备好病历资料,申请医生如遇手术或休息不在病区,由白班值班医生接待陪同,如遇白班值班医师外出会诊不在病区,应安排护士进行接待陪同。会诊意见进行书面记录并向申请会诊的医师做说明,诊疗处置意见由申请会诊的医师与病人沟通。被邀请的会诊医生要认真严谨进行会诊,如遇难以解决问题必须请示上级医生后完成会诊。科间会诊原则上由被邀请科室派出医生前往,如需专科特殊检查的病人,可请病人到专科检查。除此之外,不允许病人拿着会诊单前往他科会诊。
4、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专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5、院内会诊:由专科主任提出,科主任审批后,质量部确定会诊时间并通知有关专家参加,院内会诊讨论专家数应是3人以上。院内会诊时,由申请科室专科主任主持,主管部门参加并记录。会诊后,经治医师做会诊记录。院内会诊费收费500元/例,医院作为感动服务项目,减免此费用。
6、院间会诊:
(1)邀请外院医师到我院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专科主任提出,科主任审核,经质量部门同意,并与有关医疗机构联系,发送邀请函件,确定会诊时间。会诊由申请科室专科主任主持。
(2)请患者到院外会诊:患者行动方便的,可由患者携带门诊病历资料自行(或由接诊医务人员陪同)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复印件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3)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会诊:经本院专家组会诊仍然不能确诊的特殊病例、疑是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由市级专家组才能确诊的疾病,通过报告市卫生局,由卫生局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明确诊断后继续治疗或转诊。
(4)本院医师外出会诊:必须得到主管部门同意并备案(紧急情况可于次日补办手续),办理外出会诊登记手续。会诊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有关的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发现难以胜任的会诊工作,应当及时、如实告知邀请医疗机构,并终止会诊。发现邀请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条件不适宜收治该患者,或者难以保障会诊质量和安全的,应当建议将该患者转往其他具备收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院医师不得外出会诊:无会诊医疗机构书面邀请函;会诊邀请超出本院诊疗科目或者本院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会诊邀请超出本院医师执业范围的;邀请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医疗救治条件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奖惩规定
1、对急会诊给予会诊医生20元/次补助,点名会诊给予会诊医生50元/次补助,院内专家会诊给予会诊医生50元/次补助,由申请科室成本承担。
2、举报我院医师私自外出会诊的,奖励当事人200元。
3、未按会诊类别安排相应职称人员进行会诊的,责任人捐款100元。普通会诊超出24小时未完成的,责任人捐款100元。
4、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会诊科室人员在10分钟内(非办公时间30分钟内)未到的,责任人捐款100元。检查发现并经过医院专家委员会认定超出急会诊范围的会诊行为,责任人捐款100元。
5、发现我院医师私自外出会诊的,责任人捐款200元,引发的医患纠纷由责任人自己负责。
6、经会诊已经明确需要转科的病人,会诊医师以各种理由推诿不愿转科或申请医师以各种理由拒绝转科的,必须立即上报质量部或总值班进行协调,否则责任人捐款200元,所导致的纠纷由责任科室承担50-100%责任。
第五篇:会诊制度
会诊制度
1、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2、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3、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会诊由科主任或住院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4、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5、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同意或由医务科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政务科,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会诊时由医政务科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院长、业务副院长和医务科长原则上应该参加并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选择性地对全院死亡病例、纠纷病例等进行学术性、回顾性、借鉴性的总结分析和讨论,原则一年举行≥2次,由医务科主持,参加人员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6、院外会诊。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42号令)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