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政钧 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全文)

时间:2019-05-14 15:2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政钧 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政钧 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全文)》。

第一篇:曹政钧 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全文)

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曹政钧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这里虽然没有血流成河的残忍,却有着优胜劣汰的无情。当今世界只要有竞争的地方就伴随着对智慧的渴求:政治需要智慧,才能从容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冲突;经营需要智慧,才能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游刃有余;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智慧,惟其如此,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然而智慧总是隐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犹如打火石,只有在激烈的碰撞中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五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民族,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埋藏着丰富的智慧资源。有一种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企业如何体现本民族的特色,如何吸取本民族文化的智慧精华才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取得辉煌业绩?要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当然要到国学中去挖掘,然而,谈到国学人们自然会想到道家和儒家。但是如果不深究其理,仅从一般的印象上看,老子以柔克钢不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策略似乎阴性太重,刚健不足,不利于树立企业的形象,不利于鼓励员工的士气,似乎不足为中国的企业家所效仿;儒家的中庸之道,明哲保身,缺乏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似乎也不适合培养员工的竞争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样不足为中国的企业家所效仿。那么,有没有一种价值观念和竞争策略,它能刚能柔、能屈能伸;既能自我主宰,又能与时俱进;既有刚强威猛的力量,又有亲和恭谨的品格,既能鼓舞员工的士气,又能激发员工的自豪感,从而使中国的企业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既有辉煌腾达的恢弘的气势,又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敬慕;既能体现中国企业文化智慧、忠诚、仁爱、威仪、瑞祥的民族风范和品牌形象,又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彰显我们中国商人的经营艺术和的文化品格?我的回答是:有——那就是中国的‚龙文化‛、‚龙精神‛和 ‚龙哲学‛。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是十二生肖之一。中国人对龙有深厚的感情。龙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最主要的图腾形象。龙具有昂扬的生命力,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龙飞腾于云水之间,永远英姿勃发。龙是瑞祥的征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是维系全世界华夏子孙的精神纽带。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龙与我们民族的思想性格、民族风俗、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紧密联系,影响深远。所以,在这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中国的企业家们需要有龙的刚健和气魄,龙的智慧和精神,中国企业需要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才能引领这个充满竞争的全球化时代,才能体现出中国企业‚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社会责任和民族风范。

中华民族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一种延绵不断的古老文明,必定有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贯串其中,成为支撑其生命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我个人认为,在过去的历史中,充满民族自豪的龙文化思想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撑,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龙的精神也将在全球化文明冲突中继续得到传承。在这里,我们谈中国龙文化广义上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力的表现方式之一。所以,它并不是当代的标准,也不是未来的楷模,一定意义上它甚至是自我批判的对象,并且也只有在这种自我批判中龙文化才具有发展的生命力。然而在这种批判中,作为文化的创造主体,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史性关系上表现出这样的创造性自由——现在是对过去的扬弃,将来是对现在的扬弃。在对过去的扬弃中,现在是自由的,因为它的目标是一种没有确定的可能性未来,文化创造力可以不受过去的束缚和未来的规定;在未来的发展上,现在是庆幸的,因为过去的历史为它提供了创造的根基。一切历史都不过是存在于现在的历史,我们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作为文化创造主体,我们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汲取一切历史的文化精华,自由的创造我们理想中的未来。所以文化借鉴本质上也是文化创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事实上,龙作为一种艺术形象不过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关于龙的传说和龙的描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然而在他们的文化中‚龙‛仅仅只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只有在中国文化中,龙才超出了动物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意象和象征,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个别和特殊,一旦被赋予了某种民族精神,那么它就脱离了原来的形式和内容,在美学的升华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普遍价值,这时,对它的认知和评价就再也不能用以前的标准和习惯来衡量。中国龙从凶猛的动物发生,到通天神兽的发展,再到皇权的象征,以及品德涵养和对瑞祥的征兆,到今天,以龙灯、龙船为主要表现特征的龙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象征,从而在美学的升华过程中达到了文化创造的高潮,并形成了贯穿着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主线。这时,中国 ‚龙‛已经不是物种的范畴,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文化诉求和文化符号。那么,什么是龙的精神?什么是龙的哲学?什么是龙的文化诉求?这里我们必须对中国龙文化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基本的界定,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关于龙传说的不同观点和贬谪龙文化的各种异端邪说。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我们再来探讨龙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或者龙文化与当代智慧的关系。

在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中,世界被分成了阴阳两种根本属性,龙不过就是阴阳范畴中的个别事物并体现着阴阳的文化观念。如果我们要在哲学的意义上要探索中国的龙文化,我认为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中国的阴阳观念。阴阳的本意是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向背为阴,所以山的南面为阳,山的北面为阴。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它引申开来,意指事物的正反面,并用阴阳来概括两种相互对立或相互消长的关系。中国的文化发端于阴阳观念,无论是道家、儒家、医学思想还是其他诸子百家,阴阳观念都是他们的理论基础。中国最早的一部经书是《易经》,《易经》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承前的意义上讲,它是对上古时代文化的总结和集成,从启后的意义上讲,《易经》对诸子百家特别是中国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有文献以来,《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阴阳观念在《易经》中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探索中国文化不可以不了解《易经》,那么关于龙的精神和龙的哲学思想,我们也可以从《易经》中找到端倪。《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诸如天地、日月、寒暑、君臣、男女、夫妇、律吕、刚柔、奇偶、开合、依违等等,莫不以阴阳概括之。在《易经》的观念中乾代表阳,坤代表阴,乾坤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和哲学体系。所以《易〃系辞下》说:‚子曰:‘乾坤,其易之们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卦常常被《易经》研究者称作龙卦,乾德也被称作龙德。所以,要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必须了解中国的阴阳观念,要了解中国的阴阳观念,必须了解中国的易学思想,要了解中国的易学思想,必须了解乾坤之道,而要了解乾坤之道,必定要了解乾卦和坤卦。而要了解乾卦的思想内涵,必定要借助龙的意象加以理解。

《周易〃乾卦》通过对龙所处不同状态的生动描写,将事物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六个不同阶段,分别是:

一、‚潜龙勿用。‛在潜伏时期还不能发挥作用,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

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在崭露头角时期,实力还很有限,应以诚信接近民众,积蓄力量,方能站稳脚跟;

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在成长时期,应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与时偕行,自强不息,充实力量。同时还须加倍小心谨慎;

四、‚或跃在渊,无咎。‛在实力已壮大时期,应巩固民众基础,审慎把握最有利的时机,争取成功;

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在抱负得以施展的极盛时期,应当一本初衷,选贤与能,造福民众,使之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与境界;

六、‚亢龙有悔。‛指因亢奋过度导致盛极而衰,强调物极必反与过犹不及,主张居安思危,留有余地,凡事不走极端。

以上是乾道的基本思想,也是龙德的基本精神,这种 ‚道‛和‚德‛几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德基本元素。如果能够将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以发掘,对于倡导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及发掘中国文化中的古老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中国被称作‚龙‛的民族,然而,目前的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比起发达国家,中国还是一条潜伏着的龙,因此需要有 ‚潜龙‛的智慧和谋略。同时,我们处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竞争之中,我国的企业在与国外的大公司比较中,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管理水平,我们都处于劣势地位,需要有‚潜龙‛的谋略和‚飞龙在天‛的志向。这里我们重点谈龙,但是这里不是探讨龙的传说和神话,不是考证龙的历史,而是探索和发掘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传承。我们要摈弃附着在龙文化身上的王权崇拜和对权威的恐惧,拂去附着在龙身上荒诞不经的尘埃,区别于孽龙魔鬼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吸取龙文化的哲学精华,体会龙的雷厉风行的实践精神,彰显龙的飘逸稳健自强不息的个性形象。通过龙的象征意义提升民族凝聚力、把龙的瑞祥形象与《周易〃乾卦》的哲学思想统一起来,在批判和继承中提炼出一种智慧,为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全球化战略提供思想参考。

二:从龙的产生和发展看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统一

探讨中国龙文化必须先探讨中国龙是怎样产生的。事实上,龙的形象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在融合过程中以一种创造意识体现了模糊的多元化统一的价值取向。宋代人郭若虚提出了‚龙有九似‛说,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实,龙的取材对象远远不止这9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古动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伏羲女娲龙身像(汉代画像石),他们大都有龙之比、龙之形、龙之功、龙之名、龙之誉。因此,龙是一种力量崇拜意识和力量敬畏意识与视觉经验形象相结合的产物。它跟不同的动物和自然力量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形象。与鳄结合,就形成了蛟龙,与蛇结合,就产生了蛇身龙,与马结合就产生了马头龙,与鹰结合就产生了鹰爪龙,与风雨雷电结合就产生了云龙。由于龙代表了对力量的崇拜和力量敬畏,因此这种结合大部分是与凶猛动物和大自然的威力相结合的。在这种融合意识衍生出的‚龙的家族‛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他们也形成了所有成员的共同特征——威猛。从龙的取材特征和从龙身上体现出的敬畏意识,以及从龙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多元化统一的价值取向。在商代,龙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形象给人以一种强烈的神密感和狞厉美,由此也反映出了上古时代人们对力量恐惧和敬畏意识的心里特征。恐惧和敬畏在审美心理上会形成崇高感,进而形成崇拜意识。从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脉络。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朝取代。在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色彩较为浓烈,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落在周的社庙上。凤的出现代表上天降瑞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重要一点是原始宗教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与此相应,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出现了大量的蚊龙、蟠曲龙以及龙凤合壁的造型。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一般的日用器具,如铜镜、丝织品、帛画上,变成了一种突出祥瑞气氛的图案。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龙被加上了与虎相似的四足,使龙看起来更像是用四肢奔跑而不是如蛇、鳄那样爬行。这种加工使龙变得孔武健骏,神采飞扬。

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躯。自秦汉开始,皇帝被说成是真龙天子,龙有了三重的含义:一是通天的神兽,二是君主的化身,三是吉祥瑞兽。秦汉后,龙形象在风格上更加艺术化与世俗化,宗教的色彩逐渐淡化。虽然风格也有差别,如六朝时期的南朝,龙的形象往往是傲骨嶙峋、潇洒恣肆,而北朝时则华贵雍荣、矫若流云,但总体上变化已不大。隋唐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创立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来选拔入才,授以官职。所以人们就把科举看成是寒士的‚龙门‛。宋代以后龙的形象更趋艺术的完善,龙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但龙的形象已基本挣开宗教的樊篱,而且出现了一整套画龙的理论,称之为‚三停九似‛。宋代画龙理论不仅成为后世画龙的框范,也使龙的形象越来越进入纯艺术的轨道,突出了龙的审美意义,使得宋代的龙形象更具美感。从现存的宋代器物上所绘的龙形象看,宋龙体态灵健,气质雅俊,或腾飞于飘渺无定的云霭,或出没于崩云裂岸的狂涛,雄奇而不怪异,洒脱而不张狂,令人赏心悦目。元代继宋代的流风余韵,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善,也更为世俗化和规范化。与宋龙相比,元代的龙形象更趋一种协调和审美情趣的追求,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显得轻灵飘逸。宋、元时期龙形象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龙的怪兽、神兽的特征逐渐淡化,凶霸之气消失,甚至出现过龙游戏于盛开的牡丹花丛之中的图案,整个画面充满温馨祥和的气氛。龙形象的这种趋势由于明、清两代帝王加强了对龙的垄断没能继续发展下去,出于这种需要,明、清的帝王在衣食住行上都尽力以龙为饰,龙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帝王的专利。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龙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以突出帝王的权威。今天我们见到的带有龙图案或装饰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两代,其中一些建筑几乎无处不龙。瓷器、漆器、金银与珐琅器皿上,龙的图案也被广泛使用,从形态上看,既有头尾相交、宛如花团的团龙,也有盘于梁柱之上、探首张爪的蟠龙,有踏水而行的走龙,也有腾飞于空的翔龙。龙的宗教与政治意义再次凸显,形象也变得怪异可怖,并且出现了违反审美规律的正面龙首图象。这种图案中的龙双目圆睁,目光如炬,爪舞牙张,须发皆扬,透出一股凶恶之气,实际上是要显示出帝王的威慑之力。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是专制皇权鼎盛的时期,封建君主竭力树立自己的威权,引起人们对王权的敬畏。龙形象的上述变化正是皇权强化的结果,龙成了皇权的工具和象征。

以上通过对龙文化发展的简单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表现在龙文化创造上的多元化统一的特征。这个多元化统一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结构上的多元化统一;二是发展上的多元化统一。结构上的多元化指的是龙的形象取材于多种不同动物和自然现象。尽管龙的形象取材于不同的力量要素,但是它们体现了一种共同的东西,即龙威猛刚健的本质属性。发展上的多元化统一指的是龙的形象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如果我们把龙在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征表现称作多元的话,那么,在一系列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它是一种本质,一种精神传承,一种表现在创造潜意识中的统一。文化的发展总是在多元化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中实现的,表现在龙文化创造上的多元化统一还可以在图腾文化的角度上得以证明。图腾是原始人由于迷信和崇拜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存在血缘关系,因而把它们做为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加以尊崇的集体意识。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他们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成为了他们的图腾标志。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文化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关于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轩辕黄帝经过五十三场战争,打败了蚩尤,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标志)。于是叫仓颉通告天下,要求原来各大小部落把使用过的图腾全部献出来,再由原来各大小部落选派一个代表前来黄帝宫共同商议制定新图腾。各个大小部落都送来了本部落原先使用过的图腾。其中蛇图腾、鹰图腾、马图腾、鱼图腾、熊、豹、羊、象、狗等各种各样的图腾一下子就摆了成百个。究竟采用哪个图腾大家各抒已见,仍然没有定下来。后来受到梦的启发,将各种图腾综合在一起,因此龙的图腾就产生了。关于龙的图腾说是龙文化说的观点之一,闻一多先生主张这种观点。这种传说体现了政治文化融合过程的多元化统一倾向。

中国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华夏民族文化多元化统一的创造性的结果之一,这种多元化统一集中体现在自然观念上的多元化统一、政治文化上的多元化统一和价值理念上的统一。所谓自然观念上的多元化统一是指原始先民将各种力量要素(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等等)组合在一起,在敬畏意识和崇拜意识的主导下,将它们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结合当时的社会人文,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龙的活生生的形象。所谓政治文化上的多元化统一就是原始先民将分散在各个部族存在着种种差异化图腾形象和族徽标识统一起来,形成了为各部族认同和遵循的集体标识和共同理念。政治文化的这种多元化统一表明了华夏民族潜意识中的文化包融性。所谓价值上的多元化统一指的是龙集威猛、通天、善变、灵异、瑞祥、好飞、布水好施于一身,以至于‚龙德‛成为一种高尚尊贵的品德,成为包含着智、信、仁、严、勇等丰富内涵品格修养和追求的人格境界。当然,原始先民的这种多元化统一还不可能形成一种明确的创造意识和思想体系,只能融合于潜意识活动和模糊的创造意识中。只是当中国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种多元化统一的意识才以一种思想体系清楚的表现出来了,那就是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既体现为一种本体论倾向,也表现为一种方法论特点,表现在龙文化特征上的多元化统一也体现为一种本体论倾向和方法论特点,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与阴阳五行理论结合在一起了,只不过是前者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后者具有形象化的特点。

三:从龙的基本内涵看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只要我们确认“龙”并不是事实的存在物,而是中国文化的创造物,那么毫无疑问,从龙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从 “龙”的基本特征、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上,我们可以探索到中国文化的认识方式,由此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洞悉中国哲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有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他们的哲学体系一般由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构成,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他们特别注重分析论证和语言上的逻辑性。中国哲学不具有这种体系上的完整性和语言上的逻辑性,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否认中国哲学学术地位的理由。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不能用西方的哲学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的价值,正如不能用中国的哲学标准来衡量西方的价值一样。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经验性的东西表述出来的,具有形象思维和意象思维的特点。龙作为一种意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通过对它的分析梳理,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等。因此在全球化时代研究中国龙文化不但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意义,在学术的意义上也是呼唤复兴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措施之一。

谈到中国龙文化的基本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确 中国“龙”和 “龙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数量上讲,中国“龙”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无数的量,而中国 “龙文化”只有一个。在表现方式上讲,中国“龙”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有善的恶的,美的丑的,而中国“龙文化”是华夏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上创造力对象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创造主体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因而它具有一元化特征。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形态各异的中国龙的表现特征、从特定的角度总结出华夏民族表现在文化创造上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特征。中国龙凤文化研究学者庞进总结出中国龙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我想这是从龙的外在形象特征上来概括的,参照他的这个结论,如果从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的角度进行概括,那么中国龙文化具有如下基本内涵,或者说在龙的创造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创造意识中的如下诉求:

智慧:《易经》的研究者喜欢把《乾卦》说成 “龙卦”,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刚健的意象和象征,人们也是通过刚健的价值理念塑造着龙的形象。因此“乾”卦的智慧也是通过龙的比喻来表达的。《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明”指日,象征天道的运行。“六位”指一卦六爻所表示的六个时位。乾卦六爻,初爻为始,上爻为终,六个时位就是六个特定的时空环境。天道的运行适应六个不同的时空环境,遵循由始到终的发展程序,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初爻为潜,二爻为见,三爻为惕,四爻为跃,五爻为飞,上爻为亢,好比驾御着六条巨龙在浩瀚的天空自由翱翔。中国文化喜欢讲 “道”,“道”是世界的本体,当“道”被人所掌握,就成为内在于人心的“德”,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就是智慧,它既有世界本体论的内涵,又有方法论的特征。《易经》中的乾卦既有智慧的内涵,又有道德的特征,既有本体论的内容,又有方法论的属性。那么《易经》为什么用龙的形象和精神来比喻乾卦?显然龙内在地具有了这种价值属性和方法论特征。在中国文化中,上古时期的大帝大皇都是有大智慧的人,它们大都有龙的体貌或具有龙的品性。像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还有以龙为官的太昊,乘龙而行的句芒,生子句龙的共工,以猪婆龙为乐师、教飞龙效八方风音的颛顼,以及因母亲感龙才有幸出生的帝喾,等等。中国人生来尚古,喜欢效法圣贤,过去的帝王是龙,后来的帝王自然也是龙。即就是不具备龙性,也得设法把自己包装成龙。这种与龙结亲的做法肯定是出于对龙的价值本质的肯定。因此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龙具有智慧的基本属性,或者说中国文化以智慧的理念塑造了龙的形象,因此有了“龙德”的称谓。

仁义: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行云布雨博爱众生的品行。相传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曾有名为迦罗和郁加罗的两位龙王兄弟,一个在左边洒温水,一个在右边洒冷泉,为佛祖沐浴净身。在《过去现在因果经》里,浴佛的龙王成了难陀和优难陀,他们“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乐,歌唱赞颂,烧香散花。佛教中的龙王其功能一是护持佛法,导佑众生。二是兴云布雨,消灾弥难。《华严经》称,诸位无量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道教的龙王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五方龙王(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诸天龙王(日月龙王、星宿龙王、天宫龙王、龙宫龙王等)。此外,还有清净龙王、大地龙王、法海龙王、妙罗龙王等六十八位,修吉神龙王、深林神龙王、多善神龙王、花流神龙王等一十二位,以及三十八山神龙王、二十四向神龙王、天星八卦神龙王,等等。道教龙王的主要职责也是行云布雨。如《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所言,遇到百姓苦于炎旱之时,天帝就派遣各位大龙王等,“兴动云雾,施绕世间”,让江河溪涧、上下四畴“皆得滂沛”;草木丛林、一切花果五谷之类,“悉皆生成,枝叶茂盛”。龙既然有仁爱之心,也会得到人们的爱护。《搜神记》中的孙登治病龙称:“晋魏郡亢阳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孙登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嫁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疽。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在神话传说中,龙常常被描绘成圣贤的坐骑,这种描绘表达着对龙的忠诚的肯定。如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又如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马名),乘两龙,云盖三层。”“轩辕之邱在轩辕国北,其邱方,四蛇相绕。„„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东经说:“„„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内北经:“冰夷人面,乘两龙。”《搜神记》陶安公骑赤龙:“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冲天。公伏冶下求哀。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城邑数万人,豫祖安。送之,皆辞诀。根据传说,黄帝与炎帝决战于阪泉之野,六条腾云搏浪的蛟龙随着他的车辇出行,为黄帝壮了行色,添了威仪。获胜后,又与蚩尤再战于涿鹿之野,这次为黄帝冲锋陷阵的是生着一对翅膀的应龙,最后,蚩尤终被应龙杀死在凶黎之谷。为了彰记统一战争的胜利,黄帝决定在荆山铸一尊龙鼎,鼎的周围雕刻云龙。相传鲧死后,尸身三年不腐,天神剖开他的肚子。这时候,一条无角的虬龙从他的腹中蹦了出来,这便是他的儿子禹。承继父志的虬龙禹吸取了鲧的教训,改堙塞为疏导,辛苦奔波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通了江河,将水患平息。当年为黄帝的统一战争出过大力的应龙,这次又为禹的治水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每到一处,都由它率领群龙在前面开路,它们用头和身躯冲开淤泥,用长长的尾巴规划水道,导引水流,沟洫了江河湖海,使千秋万代受益。

勇猛威仪:中国的龙文化归根结底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产物,到了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高潮,因此龙文化成了帝王的文化。作为专权的帝王威仪天下是他们的基本需要。好像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的。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于是被称作“祖龙”。汉高祖是母亲刘媪与蛟龙相配后所生,生得“隆准而龙颜”。楚汉相争时,范增发现刘邦具有“天子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汉景帝梦见赤猪化为赤龙,于是有了汉武帝。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结果应在晋元帝身上。宋高祖小的时候独卧讲台前,上有“五色龙章”。唐太宗出世的时候,有二龙戏于武功县池。龙的产生很大成分上是缘于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某些自然天象的恐惧。湾鳄凶残,蛇类阴毒,雷鸣电闪击伤人兽树木,云涌暴雨催毁房屋田园,这一切都太神秘、太恐怖了。由神秘恐怖而畏怯而敬惧,由畏怯敬惧而神化,神化之后更畏怯更敬惧,所以龙和帝王之权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了。王权历来都是专制独裁的,于是,象征着王权的龙便常常以张牙舞爪、狰狞蹈厉、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现。龙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样式,总是与它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存在着某种合理性关系,今天民主文化深入人心,龙的这种神秘、凶猛、耀武扬威的文化诉求已经失去了它文化的合理性,因此也就成为文化继承过程中的批判对象。也正是因为如此,龙文化具有了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吉祥。

吉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天与人世间存在着一种相应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与人事能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一个朝代如果统治有失,天会降下灾害来警告,如果不能改正,天会降下怪异表示震怒,如果统治者冥顽不化,天就会降下祸咎以示惩罚,这种祸咎,就是按五行的循环来改朝换代。被上天选中的新的王朝或统治者因有德,上天往往要降下瑞符,作为新王朝有资格取代旧王朝的征兆,一个王朝如果统治得好,上天也会降瑞符以示赞同、鼓励。龙是吉祥瑞兽,也就成了瑞符的首选。据《史记》记载,黄帝因是土德,所以有黄龙出现;夏代是木德,有青龙降于郊野;商代是金德,山中有银滥出;周代是火德,天降下赤鸟;秦是水德,秦文公狩猎时曾见一黑龙。在民间龙是吉祥物,是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象征。人们可以做“龙驹”,骑“龙马”,登“龙门”,上“龙虎榜”“龙盘凤逸”,“龙骧虎视”,“飞龙乘云”,“生龙活虎”,“龙腾虎跃”; “攀龙附凤”,“望子成龙”,“降龙伏虎”,“行运一条龙”;打 “龙拳”,划“龙船”,唱“龙歌”。至此,龙已摘去神密森严的皇冠,走下神坛,以一种吉祥和悦的面孔来到百姓中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人们读龙书,演龙戏,唱龙歌,跳龙舞,栽龙树,养龙花,吃龙菜,喝龙茶,以“龙”为名;说龙,写龙,画龙,雕龙,舞龙,赏龙,立志成“龙”。处处有龙,时时见龙,几乎那里有华人那里就有龙的身影。

容,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着各种各样程度不等的论述。然而能够以最形象和普遍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大概只有“中国龙”文化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竞争的历史,无论是传统社会的军事斗争和当代社会的经济竞争,人类社会将与竞争相伴始终,竞争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龙文化,发生于原始社会,成长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毫无疑问,中国龙文化在深深打上这些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烙印的同时,也深深的隐藏着一种竞争策略和斗争艺术。所以曹操在谈到龙的斗争策略时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最能把龙的竞争策略讲得详细而深刻的应该是《周易》了。在乾卦中充满了龙文化的智慧和竞争策略,所以说乾卦就是龙卦。“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是天道的本质,核心就是一个生字。《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初九,潜龙勿用”。这是象征一条潜伏的龙,既不能也不可有所作为。《小象》解释说,潜龙之所以勿用,是因为这条龙虽然具有阳刚的品质才德,但是由于穷居于下位,受到时空环境的限制,所以既不能展现自己的品质才德,也不可轻举妄动,有所作为。“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象征这条龙已经脱离潜伏状态出现于田野地面,显露头角,有利于见到身居高位的大人的赏识。《小象》解释说,九二之所以“见龙在田”,是因为这条龙有所作为,普遍施展自身的阳刚品德,得到世人的认可,产生了广泛的效应。“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乾乾”是自强不息的意思,“惕”是警惕,“若”是语助辞,“厉”是危险。爻辞说,九三是由“潜龙”、“见龙”进到第三位,这个位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悬在半空之中,处境危险,作为以龙为象的君子应对这种处境,白天要自强不息,晚上也要戒慎警惕,虽然面临危险,可以免犯过错。《小象》解释说,君子之所以“终日乾乾”,是因为体现天道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毫不动摇,无论面临顺境还是面临危险,都要反反复复的坚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才能合乎阳刚的正道。“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九四象征一条龙业已经历了以上的三个位次,呈现一种前进的态势,应该适应这种态势,做出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选择,谋求更大的发展,可以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九五象征巨龙腾飞上天,利于见到有才德的大人取得了君主的职位,掌握了领导的权力。《小象》解释说,“飞龙在天”,这是取得君位的大人施展自己的才德,造福于民,发挥领导作用的大好时机。“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上九指乾卦最上的阳爻。上九象征这条巨龙向上腾飞,亢进过度,超过正常的情况,将会引来灾祸,悔恨不已。《小象》解释说,亢龙之所以有悔,是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到盈满鼎盛阶段,必然会向反面转化,不可能保持长久。“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用九”即用九之道,也就是全面而不是片面地应用乾元之道的方法论原则。爻辞说,乾卦六爻皆以龙为象,虽然群龙全部具有纯阳刚健的内在品质,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客观环境的制约却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因而“群龙无首”,不能把其中任何一条龙的外在表现孤立起来,奉为首领,当作必须遵循服从的固定的常规,如果在应用乾元之道的过程中有见于此,可获吉利。《小象》解释说,乾元之所以“用九”,是因为纯阳刚健的天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应该懂得阴阳协调、刚柔并济的道理,适应不同的客观环境的要求,灵活应用。《文言传》对乾元之所以“用九”也做出了两种解释:“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这是把“群龙无首”提到“天则”即自然的法则的高度来理解,并且认为全面而不是片面地应用乾元之道,可以创造成就天下大治的辉煌业绩。

总之,中国龙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价值和辉煌,但是作为一种智慧思想,它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全球化时代,智慧决定着成败。谈到竞争,首当其中的经济竞争,那么,中国龙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我将在《探索中国龙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一文中重点谈论这个问题。

【本文是曹政钧庐山《龙坛十讲》第一篇。】

下载曹政钧 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政钧 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