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党情,促党建
知党情,促党建.txt“我羡慕内些老人 羡慕他们手牵手一直走到最后。━交话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话那么值钱。形势与政策
准确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紧密联系这些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一条基本经验。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在应对困难和考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
今天,我们党所面对的是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领导人民建设的是已经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的中国。同时,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所遇到的情况问题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一切要求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这个重大课题做出新的时代回答。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使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引领当代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要肩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一、党情的变与不变
中国共产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在变,党情也在变。而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也不能变。党情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严峻考验。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情的变与不变,是党在新形势下继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实践依据和逻辑起点,也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把“钥匙”。
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使我们的国家相继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正如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强调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与此同时,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以及党的队伍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从党所处的地位来看。从“打天下”到“坐江山”,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使党面临着执政和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员和干部地位的变化,对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新的极大的考验,也给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党的各级干部是否真正懂得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能不能正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能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因为长期执政,党内很容易滋生惰性,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领导干部很容易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产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甚至贪污腐败,引起民愤。能不能正确认识党的执政地位带来的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这是我们党长期面临、需要常抓不懈的一个大问题。
2.从党面临的环境看。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大规模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使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矛盾和党内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直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深刻影响。能否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乘势而上、化解风险,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全党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3.从党的队伍来看。截至20 0 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倍;党的基层组织371.8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9倍。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是我们党兴旺发达、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同时,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任务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加紧迫,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如果疏于和放松管理,肯定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世所罕见,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党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就必须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
放眼全球,全世界政党组织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前苏联共产党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时间最长,二者也都有过辉煌的执政业绩,如今这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落马。历史向我们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政党的兴衰取决于人心向背。一个政党如果思想保守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就注定会被人民所抛弃。世界上从不存在可以脱离人民、脱离社会需求而生存的党组织。说到底,是人民选择政
党,而不是政党选择人民。世界政党形势的风云变幻警示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对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和清醒认识。
二、党的建设状况的适应与不适应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把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在履行执政为民、执政兴国历史使命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我们党在全国执政比作进京“赶考”,提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60年过去了,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是合格的,人民是满意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在执政兴国的全部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从综合国力看。2009年,我国GDP达到4.9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2万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众多尖端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2.从人民生活看。从基本解决全国人民吃饱穿暖问题,到13亿人总体实现小康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了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 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100多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8年的1400多万人。我国人民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3.从国际地位看。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中国人民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开始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中国党和政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国与国之间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赢得了国际上的称赞。如今,中国作为一支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力量活跃在当今世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也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空前提高,所产生的建设性影响空前上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说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建设大体与中国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否则党又怎么可能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
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党内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
此外,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创新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基础变化与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不到位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群众基础历经几代人变化,已经不完全同于执政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从纵向来看,由于代际更迭,每一代人的价值观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同于以往。当前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是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从横向来看,党的社会分配政策虽然努力向全社会倾斜,但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不同所有制单位,甚至在国有单位,由于分配中多种要素并存,导致各社会利益群体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所占有的份额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利益群体对执政党和政府的心理认同度也相应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以传统的行政权力为主导的领导方式就不易获得社会认同,有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因领导方式、处置方式不当而成为导火索的。面对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各级党组织从思想观念到决策方式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真正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学会以民主的方式、法治的方式和_以人为本的方式与群众打交道。
二是社会深层次矛盾与党内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易发多发。再加上一些政府部门由于执政能力不佳引发出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党风廉政问题,使得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良性互动不足,进而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干群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一些原本并不严重的问题也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瓮安、孟连等事件即是如此。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直接关系到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关系到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
三是自下而上的民主诉求与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不足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公社的解体而出现了村民自治,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后逐步出现基层党组织直接选举,由此又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但从普遍性来讲,从宏观层面来讲,现有的决策制度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在个别地方,群众对于当地的党委和政府作出的决策有不同意见时,由于缺少沟通渠道,就采取诸如“集体散步”、设置专门网页发表不同意见等形式,表达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强烈关注。
四是基层社会变化与党的基层组织功能转换不到位的矛盾。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动。大量的群众由传统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党员也游走于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基层党组织从改革开放伊始,就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总体上看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瘫痪、半瘫痪者有之,无所作为的亦有之,更不用说实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了。
五是信息流通方式变化与党内沟通方式转变不适应的矛盾。在高科技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流通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网上互动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一条信息瞬间就可能传遍全球。而党内沟通在多数情况下依然延续过去的方式,按层级上传下达,当某些突发事件转瞬间在全社会传播开来时,我们的组织渠道很可能会因反应迟缓而错失应对良机。如能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方便快捷地实现党内各层级之间的沟通,实现普通党员与领导者之间的沟通。推动信息共享,既有利于党内信息的沟通,又有利于党员参与决策、参与监督,也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六是党内关系复杂化与党建制度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党内关系是指构成党组织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结。党员与组织之间、各部分组织之间、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之间,都存在如何联结才能高效、有序运转的问题。而党内关系中,最为复杂的是人。党员社会身份多样化,党员的基本政治理念可以大致相同,但个体利益诉求和个体价值取向却并非完全一致,党内如何进行整合才能在保持共同目标之下尊重党员的个人诉求?党内民主在组织内部究竟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都需要从宏观层面解决党的建设制度创新问题。
以上问题和矛盾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需要抓紧解决。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关键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
所谓科学,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世界的客观规律。用在党的建设上,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党的建设符合政党政治的规律,即注重人心向背,坚持以人为本;二是符合党的自身建设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两个层面的规律,归根结底,取决于后一条——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内部不出问题。
1.以改革创新保证党的思想理论的科学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思想理论的科学性,是靠多种条件保障的。一靠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即主观合乎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实践中发展真理。二靠改革创新精神,发展党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表现为能够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不同历史阶段的党的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新的形势下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都说明党的思想理论是科学的,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晶。没有改革创新精神,就没有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这里,改革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统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归根结底,就是要使党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升素质与能力,在学习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达到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目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统一。
2.以改革创新保证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制度的科学性是党组织健康有序运转的保障,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不因人的素质变化而改变,不因人的注意力转移而转移的保障,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民主、有序、生动活泼的保障。党组织历来就有制度,但制度本身的科学水平却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的。
3.以改革创新保证工作方式、活动方式的科学性。党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从来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主动地提出党的工作方式的转变问题。在从土地革命战争向全民族抗战转变,从夺取政权向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转变等重大历史时期,党都提出转变工作重心、转变工作方式。在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起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同样指出我们面临着工作方式活动方式的转变。可以说,对于工作方式、活动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党组织历来都是重视其创新的。
4.以改革创新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科学性。党执政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建国初期严惩刘青山、张子善到2009年查处一大批大案要案,证明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有着清醒认识,态度非常坚决,决策和部署完全正确。但是,极少数顶风作案者的“前腐后继”充分说明,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要把反腐败斗争由“割韭菜效应”变成“釜底抽薪效应”,还需革故鼎新地深化制度改革和创新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十七届中央纪委密集地召开了三次全会,全面部署反腐倡廉工作。在中纪委十七届五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形势在发,实践在深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进一步做好治本抓源头工作,并号召全党抓紧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5.以改革创新保证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性。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目前,高校党员队伍成为党的队伍的重要方面军,高校每年发展党员数量超过全国每年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校党的建设,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党建工作不仅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也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应发挥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推进高校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的创新。既要继承和发展高校党的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
总之,党的建设要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来进行。通过分析这些新变化,增强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忧国、忧党、忧民的意识,以改革创新的精
神去拓宽理论视野,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
党,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篇:学党史知党情
《学党史知党情》教案
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志们详细了解党的成长与发展历史,达到政治信念坚定、清正廉洁、爱岗敬业,学习并发扬党的长征精神。
教育内容:
一、中共党史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中共党史概括(1921年—1949年)
三、长征精神
教育方法:
多媒体授课,是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增强教育效果。
一、中共党史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内涵
中共党史,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发展和逐步胜利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
(二)学习中共党史的现实意义
党史学习,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史学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史学习,是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需要。
二、中共党史概括(1921年—1949年)
(一)党的创建时期(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7.23-8.3 地点:上海(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嘉兴南湖
出席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内容:①通过了第一个党纲《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 ②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自此我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2.7.16-23 地点: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
出席代表: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向警予、罗章龙等,代表党员195人。
内容:中心议题——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大会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还指出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意义:党就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3.6.12-20 地点: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
出席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40人出席大会,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
内容: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的问题,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意义: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的高潮,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1、八七会议 时间:1927.8.7 地点:汉口
出席代表: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等22人
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意义: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2、遵义会议 时间:1935.1.15-17 地点:遵义
出席代表:朱德、陈云、林彪、彭德怀、聂荣臻、邓小平等20人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选 举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瓦窑堡会议、中共七大)
1、瓦窑堡会议 时间:1935.12.17-25 地点:陕北瓦窑堡
出席代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维汉、彭德怀等10余人
内容: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意义:遵义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只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2、中共“七大” 时间:1945.4.23-6.11 地点: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出席代表:547名正式代表,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内容:①大会通过了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3.5-13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出席代表: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有34人,候补中央委员有19人
内容: 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提出党的总任务(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三、党的精神
1、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2、长征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3、延安精神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4、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于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篇: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光在我心中 ——学党史,知兴衰
历史是灵魂的舞台,也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看清前进的方向。
近代的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人民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让人民饱经战乱,受尽屈辱,分崩离析,苦不堪言。中国人民作出了种种努力,但都失败了。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扬马克思主义,随后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五四运动后,在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的共同努力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但其中的艰险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一个铁铮铮的事实。毛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我们即将迎来了党的九十华诞。在这几十年中,党和国家一起成长。我党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的十年、“文革”的十年和指导了改革开放以及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这四个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接着,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之中苏关系的恶化,让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让刚刚复苏的中国又坠入万丈深渊。道路上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的十年、“文革”的十年非但没有让我们一蹶不振,还让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关于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左”倾的观念,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重大功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而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的主题思想的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谐和平的良好形象,进一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雄心壮志,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伟大的时代和事业,呼唤和造就伟大的精神。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呼唤和造就了很多伟大的精神。这些精神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鼓舞和支持,成为他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的重要政治资源。今天我们学校党史,应继续接受那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教育,继续经受这些精神的洗礼。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那些英雄模范人物永远不朽,其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仍会给我们教育、启迪和激励,就是我心中的光。
姓名:陈慧 学号:0910265
第四篇: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
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
2010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下发。《意见》强调,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命,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倍加珍惜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从党的历史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全力推进党的事业。
一、学党史 知党情 坚定理想信念
1、加强党史学习全面了解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成功地领导了两次革命、干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正在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与此相应的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两次革命、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历史上值得永远记载的伟大成就。这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2、加强党史学习正确认识党的历史。
在将近9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书写巨大辉煌和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曾经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犯过错误,遭受过不同类型的挫折甚至失败。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30年代革命根据地的丢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等等,都是重大的挫折甚至失败。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探索。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大大超出任何一种书本知识和外国经验。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探索的过程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样那样的曲折、失误甚至失败也就难以避免。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发生这些失误和挫折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并不在于从来不犯错误、从来没有曲折,而是在于能够勇敢地承认和正视自己的失误和挫折,郑重、科学地对待这些失误和挫折。正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了大革命的失败,才终于选择和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从中记取深刻的教训,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才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 史性转变。将近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才变得更加成熟,党的事业才更加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我们应该科学、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党的历史。既充分肯定党所取得的成就,也敢于承认党所遇到的失误和挫折。始终牢牢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成就与失误的关系;充分认识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和艰辛探索,充分肯定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决不能因局部的、一时的失误和挫折而否定党的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更不能允许敌对势力肆意歪曲和捏造事实,抹黑党的历史,制造思想混乱,借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应该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坚持不懈地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3、加强党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为依据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有着客观的历史规定性。
理想信念修养,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是需要终生修炼,并将终生受益的人生课。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努力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做好工作、服务人民的不竭动力、实际本领和优异业绩。
要把理想信念宣传教育和促进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正确认识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不断实现好 广大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党员干部不仅要做伟大理想的传播者,更要做伟大理想的模范实践者,用自己的行动作出示范,不断点燃人民群众追求理想的热情。
学党史 跟党走 推进党的事业
1、学党史、跟党走,维护党的形象
一个共产党员要做到与普通群众不一样,“能够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候站得出、危险时候豁得出”,关键在于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品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一直记得那个故事:新中国成立不久,一位老农买年画,他买了一张毛主席像后,非要再买一张共产党的像。商场营业员说:“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不是一个人,没有像。”他不信,对营业员说:“人们都说:这个人像共产党,那个人不像共产党,共产党怎么能没有像呢?”
老农憨厚的话语,传递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共产党是有“像”的,不过共产党的“像”不是视觉上的“像”而是烙在人们心中的“像”。这像是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用信念、生命浇铸出来的“像”,像一面无比鲜艳的旗帜,像一张张历史定格下来的高大雕像,飘荡在人民大众的心中。应该说,90年来,革命与建设的洗礼和锤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执着追求。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良好的形象朗如日月,挺拔如松,需要终其一生的努力,而败坏这种形象只要一个简单的动作。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作,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的优良作风中认识了我们党,从而团结在党的周围,跟着我们当走。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自我约束,增强党性修养,在人民群众中始终树立 良好形象。
2、学党史、跟党走,紧扣发展主题。
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汲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有新作为,不断发展党的事业,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刀光剑影暗淡,鼓角争鸣远去。然而“过去”永远存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迈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历史,是思想的宝库,是力量的源泉
区史志档案局局长: 李蕙兰 2011年8月25日
第五篇: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
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
看过建党以来我党引导人民建设祖国历程中的艰辛与成就,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发自内心的说一声: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首先从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来说,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中国各项事业可谓百废待兴,工业上一穷二白,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更别提什么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当时中国与世界比,就像是一只刚从森林中走出来的猿猴,但我们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发达国家的一,儿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的工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项工业从无到有,相继建立,甚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从卫星技术到火箭技术,从航空航天到基因工程,从网络技术到纳米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众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中国正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任何一种挑战,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世界的每一项研究当中,承担并完成了诸如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国正以她强大的人力,物力和综合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国民凝聚力上说,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从建国到现在,在中国的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了一批批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青春的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从建国初期的王进喜,焦裕禄又如现代化建设中的孔繁森,任长霞,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从长江洪水到南方雪灾,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万众一心战胜了巨大的自然灾害,事实再次证明,中国人民不会为任何困难低头,在勤劳的中国人民手中,一座崭新的汶川,正出现在世人眼前,再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残奥会,着在中国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中国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实现了金牌第一的梦想,成就了中国体育强国的荣誉,中华健儿不仅是为自己取得了荣誉,可以说是为祖国争光,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尽力,再一次展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
在伟大的祖国上,每天都有不平凡的经历上演,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我们向我们伟大的当致以崇高的敬意。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拿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加艰辛。让我们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荣誉自己的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告:我们将努里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竭尽全力,为了美丽祖国的永生!
在党的领导下,2009年,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落成,由此不禁让人想起了建党以来我国取得的一些列科技成就,祖国连续发射了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百分之10的增长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党正确的领导密不可分。
加入WTO引起的变化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农业领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科技部一直在认真研究如何整要提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最终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向小康社会又迈了一大步。拿西藏来说,2004年时,其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1.54亿元,连续四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12.5.人均GDP到达7779元,是1965年的33倍;粮食总产量达到96万吨,是1965年的29万吨的3倍,绝大多数农民,牧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
2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向纵深发展,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13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与1989年相比,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由第8位跃居世界第6位,和前5位的差距也明显缩小。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改革开放到1989年,生产能力不足,卖方市场主导经济,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1989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截止2001年,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猪牛羊肉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1位,茶叶居第2位、甘蔗居第3位、大豆居第4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奶类生产由1989年的世界第18位提高到第8位,反映了中国十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积极变化。
截至2000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彩色电视机、煤、水泥、化肥和钢产量居世界第1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第2位。其中钢和发电量在1989年分别居世界第4位,这两种产品产量位次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升级逐步进行。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趋势。2001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15.2%、51.2%和33.6%。与1989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8.1和1.6个百分点。
统计报告认为,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状况,产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一度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产业,如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成为历史;另一方面,通过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弥补了传统产业由于缺乏市场需求而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造成的影响,大力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也大幅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为9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1.0.,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百分之0.68。;同时,通过实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再续都重要领域取得大量创新成果,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实力已经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迅速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部在资料中曾提到: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新药创制成功,传统中医药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
5.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平均增速高达27.0%,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22亿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8亿美元,是2002年的3.5倍,优化了贸易结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
时代在前进,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人民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无论环境怎样变,条件怎样变,思想怎样变,党在我心中这点肯定不会变!虽然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我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改善自己,不断提高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愿意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在生动火热的改革建设中经受洗礼,接受锻炼,在党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只有早日加入共产党,将自己融入党的怀抱,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发挥自己的才干!学习使人智慧,知识使人强大,信念使人坚强,理想使人升华,无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退缩,因为党永远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