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机械2班 卓伟灿 寻找失去的中国大学精神

时间:2019-05-14 15:0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8机械2班 卓伟灿 寻找失去的中国大学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8机械2班 卓伟灿 寻找失去的中国大学精神》。

第一篇:08机械2班 卓伟灿 寻找失去的中国大学精神

寻找失去的中国大学精神

卓伟灿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系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十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邓小平。在我看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还是教育的失误。大学应该是独立的自主的,应该具备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大学是培养人格、培养理性、培养良知的地方,自由、民主、人道、科学应当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核心。而现在放眼望去,现在的大学生眼里的大学只是人才培训机构,只是个培养考试工具、求职工具的地方。公务员、公司、企业、酒吧乃至歌舞厅,我们的大学生一概不缺,惟独缺乏大学之精神。从学生、教员、行政人员、讲师乃至头衔万人敬仰的教授,从他们的身上再也嗅不出大学之味道。关键词:改革 大学精神 自由 民主

一、中国大学精神之讨论

最近几年高考社会各界极为重视,高考的样式反复变化,变来变去始终都不能令人满意,从全国统一命题到部分省市自主命题,成绩从原始分统计到标准分统计,又到原始分统计,命题形式又出现小综合,大综合的现象。如此大的变化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是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中目的圣地。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大学教授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职责为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的象牙塔世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无从谈起。

腾讯网报道: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姚国华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于是关于一场大学精神的讨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

二、中国大学精神之现状

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2日报道,在中国很多高校多年来一直发誓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最近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在大陆最著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竟然连亚洲前10名都没进。

中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还有多远?对此我引用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话讲:“中国大学精神虚脱,才子流氓贻害社会。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我经常提到两点:一是在大学精神上的,包括教授、学生的精神素养;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说到底还是办学自主权不够。”

大学精神之虚脱,教育体制之弊端,那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大学精神?换句话讲,大学本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大学是否要随波逐流?

(一)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了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中国目前的大学只是以课程教授知识,工科教授技能,文科教授阅读口语,大学举办的学生课外活动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娱乐的,文化活动只是偶尔过场,感受不到高雅、高尚、精神共鸣,学校的学生几乎是不关心外面高尚的世界,不关心祖国命运的世界,学校只管教学,几乎不向外面的世界发出任何积极的声音。

我身边无数的同学下至专科学生上至清华北大,平时关心的几乎只有异性、唱K、魔兽、CS、明星、如何建立关系网之类的话题,大学专业报考学习的态度是,什么专业最热门,哪个专业就业率最高,很少有思想、趣味的考虑,培养出来的往往是西装革履、满口英文,说到中国文化、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往往一无所知。

姚国华说:“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了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中学时老师就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我2008年高考后选择大学专业时就有一大堆人跟我讲以“是否好就业”为标准,我说读行政管理,我有立志于改变中国的政治现状,于是就有很多人跟我说我太理想化,行政管理毕业生最近几年的就业率全国垫底,你再喜欢如果找不到工作等于白读,还要投资四年学费四年青春。这也是个现实的问题,老百姓要吃饭啊,关系到我生存的问题,我不得不慎重选择。

亲身经历告诉我,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完善。现在大学四年的任务集中在CET4、6级,计算机2、3级,毕业证、学位证等之上了,为将来的就业、出国等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好大学不如好专业,好专业不如好就业”是普遍家长的口头禅,“学这个有什么用”、“考试及格就好了”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头禅。

(二)中国大学的政治、利益色彩极为浓厚,难以构成独立的学术传统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提出:没有“大学自治”就没有“学术自由”,进而没有“一流的大学”。大学应当是自治的,大学的国立性质与自治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当代大学连现代大学起码的存在基础“大学独立”都还不具备。

有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大学里,校长、书记各1人,副校长、副书记可多达5-6个;学校的常设处、部、室多达30-40个。“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某些政要主持经费切割、出国名额的分配,沉迷于迎来送往、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根本没有心思去考虑办学方向,学科建设,机遇竞争。这样的大学谈何创新、谈何学术自由、谈何建立一流的大学。中国特色的官本位造成人身依附,造成知识分子丧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失去头脑,失去灵魂。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丘成桐针砭时弊,可谓一针见血:“中国现在的许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名教授为什么不教本科?全部为自己的利益去了,所以大学生比以前差了很多。我们哈佛大学的教授一定要跟本科生做接触,否则不能做教授。”

(三)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失误

邓小平同志鲜明的批判:十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1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家在任何一个领域没有做出任何一个自己的创新、任何一个新的概念、任何一个新的理论、任何一个新方法,没有一个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

10年过去了,文教事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附庸地位却没有根本的改变。虽然科学被从文化里单独拿出来,并与技术一起列入生产力的范畴,但科学脱离文化教育的母体,不过是低层次的技术手段而已。真正的科学精神,独立的科学探索,在中国并没有立足。

又20年过去了,在我看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还是教育的失误。大学应该是独立的自主的,应该具备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大学是培养人格、培养理性、培养良知的地方,自由、民主、人道、科学应当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核心。而现在放眼望去,现在的大学生眼里的大学只是人才培训机构,只是个培养考试工具、求职工具的地方。公务员、公司、企业、酒吧乃至歌舞厅,我们的大学生一概不缺,惟独缺乏大学之精神。从学生、教员、行政人员、讲师乃至头衔万人敬仰的教授,从他们的身上再也嗅不出大学之味道。

三、寻找大学的灵魂与精神

大学的灵魂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大学的精神核心是自由与民主。姚国华把大学简单定义为一个集合:一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一批真正的以学术与思想为乐的学者,图书馆和信息资料工具(尤其是互联网)。这样一来,青年人与学者有书读,有交流,有探讨,有互相激发、碰撞与融合,就形成了大学的灵魂。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基础是学术自由、民主科学,也就要求大学自治。迫切寻回以自由、民主、人道、科学为核心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一)大学应该是独立的自主的,应该具备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蔡元培语: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但是在当代的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出于种种阻力,学术的自由始终难以实现。

在1919年6月15日的《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里,蔡元培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的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政治社会环境。

针对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姚国华毫不留情的批判:“今天中国大学的校长是些什么人?经济学家!北大的改革居然是一位经济学家在支配。而经济学家,是中国最愚蠢的一帮人。”

要改造中国的大学教育,就是需要大力营造这样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社会大环境。

有关资料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完全改变了中国大学的独立性,同时也几乎摧毁了大学这样一种体制。从此之后,中国的高等学校一方面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行政系统之下的分支部门,在其最极端的情况下,从课程变动到教员职位变动都要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决定;另一方面它们变为职业训练场所,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于是大多有志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学者发出长叹:“世上已无蔡元培!我们怎么来面对今天中国的大学改革?”

(二)大学应该鄙视形式,唾弃腐败,敢于打破常规,唯才是用

最近的几十年我们很难听到说某某学生被破格任命为教授,另外一个真实的例子:2010年8月,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然而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无奈以失败告终。

而当年,蔡元培把一个年仅二十五岁,没有任何学历的青年扶上北大讲台,讲授印度哲学,这个青年后来成了东方文化大师,这就是梁漱溟。

蔡元培还认为,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延聘当时不同倾向、不同主张的文化精英荟萃北京大学,唯才是用,大胆创新,有传统的,也有反传统的,有受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及苏俄等不同国家文化思潮影响的学术名流,很快形成全国文化中心,把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运动推向最高潮。

可见我们现在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极为有限,教授的意见在大学无关紧要的现象极为普遍,很多课题、项目的批示权集中在没有任何学术权威的行政人员手中,这样一来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学术、教育事业,而是利益、金钱、符不符合口味的问题。

教授对学生的欣赏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面对这样的大学教育体制,很多大学教授也出现了心理扭曲、厌恶世俗甚至随波逐流不给力于教学,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遍地都是,什么学术会议、什么成果鉴定、什么课题研究过程普遍都是敷衍了事,什么学术讨论大会根本没什么讨论的,一来那问题根本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一来也没几个人热衷讨论,以领导讲讲话,代表讲话的形式走过场,最重要的是会后的大餐,营造一个送礼、拉关系的场景。

我们应该鄙视这种形式,唾弃大学的腐败现象,不让其腐败成风,毒害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我们应该强烈支持大学打破常规,致力创新,营造有利于大学精神永驻的健康积极的社会大环境。

(三)大学的文化、制度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需要营造自由的文化气氛

大学的文化、制度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大学的制度更多的是要人性化,多样化,更要为文化的多样性、人才的多样性考虑。

中国大陆十有八九的大学制度死板,所规定的校规不利于多元化、创新化的文化环境建设。大学的课程固定死板,几十个科目全部由学校学院统一安排,所谓的选修课大家都知道仅仅是拿学分的,上课老点名(偶尔有几个老师还是提倡自由、自主、自觉),别说可以到其他专业其他班听课,连到图书馆自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再说有的老师也提倡自由,偏偏有那么多校规,什么“教学事故”、什么“与奖金升职挂钩”,这样的制度,这样的格局,这样的氛围环境,大学的精神还活跃起来吗?

上不上每一节课并不是最要紧的事,老点名有意义吗?除非讲课者能够真正给人思想的启迪,能够给听课的每一位学生传授对他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是极难做到的,我不是在贬低大学的老师。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有自己思想的人了,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热衷于自己的专业,大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但不能要求他学很多各种各样的不同学科的知识。

我们现在急需营造自由的文化气氛,让更多的青年人与学者有书读、有对话、有交流、有探讨,大学是个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地方,教条、死板的制度我们要不得。

后语

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大自垮。”人文文化的发扬光大的最大载体就是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需要怎样的精神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思考的,目前的大学精神不得不让我们去探索,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中国真正的大学,那是独立的自主的,应该具备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培养人格、培养理性、培养良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姚国华.《大学重建》[J].,2006.[2] 刑蛰贤.《正在消逝的象牙塔——中国当代大学的内在精神缺失》[J].腾讯网,2006.[3] 甘阳.《中国文明复兴期待伟大的大学》[J].21世纪经济报道,2006.[4] 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J].南方报业,2006.[5] 南方报业访谈栏目,《丘成桐炮轰中国高等教育》[J].南方报业,2006.

下载08机械2班 卓伟灿 寻找失去的中国大学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08机械2班 卓伟灿 寻找失去的中国大学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