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论实例
正方:
陈述辩论
正方一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小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我方坚信: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爷爷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吗?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可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哦!另外,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这将会促使我们更积极地去学习英语,这难道不好吗?
3.现实性。每所中小学建立电脑教室,普及网络知识,推动小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势在必行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王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多多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班级的网站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如果上网不好,为什么要建这些网站呢?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相信,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我们将会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会获得回报。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
对方辩友举出了种种例子来证明网络对我们小学生的弊端。但是,我要说任何事物在新生阶段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弊端,如果我们只因为它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扼杀它,那我们岂不是少了很多现在必不可少的东西?
网络的快捷同样也有它的优势,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及时地知道一些最新的新闻;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访遍全国各地的小学,在网络图书馆里查询我们所需资料,借助网上的资料,从容地完成学业,考试后可以马上知道成绩,有了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请求老师指导。就拿大家印象最深的非典来说吧,非典时期,广州、北京一些学校不得不停课,为了实行同步教学,人们发明了网校,每周网校教学内容全部和学校课程进度保持一致,我们在全国各地通过上网都可身临其境地接受全面教育。这难道不好吗?因为上述的种种观点,我方坚信:上网利大于弊!
自由辩论
我方可问问题:
问1:现在学校里装了“班班通”,如果上网不好的话,学校为什么要装“班班通”呢?
问2:既然对方辩友觉得上网是不好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有哪一位没有上过网?既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要带头!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上网不好的话,那为什么你们要上网呢?
问3:如果上网不好的话,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发明网络呢?
问4:我们小学生仅仅是针对找资料、学习这方面来上网,难道这也有错吗?
对方可能会问的问题:
问1:现在因为上网过度而引发的疾病并不少,像“上网综合征”等等,对方辩友对此又如何解释呢?
答辩:诸如“上网综合征”等等疾病的确是有一些,但是,对方辩友,你们难道没有上过网?你们上过网,又为什么没有得“上网综合征”呢?我们小学生还是有一点自制力的,不会上网过度,因此,这类的疾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问2: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口口声声说上网是为了查资料,那么你们在网上用来查资料的时间究竟占总时间的百分之几呢?!
答辩:诚然,我们上网并不一定是去查一些资料,但是难道游戏就没有好处了吗?不知对方辩友是否玩过一款名为《牧场物语》的游戏,在这款游戏里,你需要自己经营一个牧场。这样从小培养我们的责任感,难道有弊处吗?
问3:请问对方辩友,你们上网究竟是为了干什么?难道仅仅是查资料,从来没有去BBS上灌水、去泡泡堂玩过吗?
答辩: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在查资料,有时也玩玩游戏。但请对方辩友明确今天的辩题: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上网利大还是弊大,而不是玩游戏好不好!游戏可以寓教于乐,在玩游戏的同时,我们依旧可以得到许多启示。游戏就像一个童话故事,请问对方辩友究竟是喜欢三字经呢还是喜欢听童话?
总结辩论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老师、同学大家好!首先,我想针对对方辩词做一些分析。不可否认,对方辩词精彩绝伦,但真理不是修饰而成的,对方辩词中的漏洞依旧清晰可见: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小学生上网如何坏,如何坏!可对小学生上网带来的一系列利处轻描淡写,甚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的抹去!这种不尊重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一叶障目的态度,的确无法令人恭维!其次,我想针对此次辩题做如下分析:
一、我们将成为明天的建设者,我们肩上担负的是托起未来的重任。我们的任务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掌握科学技术。我们的年龄也使我们对新生事物既充满好奇,又缺乏自制力。因此,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师、家长的领导,他们的世界时时处处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保护。
二、网络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教育选择了上网,世界选择上网。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流,教育面临改革。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成了教育改革的好帮手。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空间,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听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我们学习不再仅限于书本,我们也逐渐拥有了更高的科学素质。
当然,我方也不否认网络存在弊端。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利有弊,但正如我方辩友所证明的,如果人们更广泛接触到的是事物有利的一面,我们又怎能说是弊大于利呢?这就像吃鱼一样,我们有时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但我们就不吃鱼了吗?不会。因为鱼刺卡喉咙只是偶尔,如果小心,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小学生上网也一样;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
信心地说: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谢谢!
反方:
1.过多的使用互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2.将大量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等方面,没有时间用于学习,与朋友交往,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就会逃课,熬通宵,成绩直线下降。
3.有关专家说,长时间上网,容易把精力,脑力耗到极点,进而诱发一系列诸如经常性头痛,偏头疼,视力损坏,“鼠标手”,“电脑脸”等毛病。
4.青少年上网首先的一大危害就是会影响视力。据统计,经常上网的学生中近视的比例大约占60%。第二大危害就是电脑所释放出来的辐射,具有相当强烈的危害。
反方第一辩手:
我方之所以认为上网的弊大于利,是认为有很多不适宜我们的地方。我们经过讨论总结出了以下几个上网的弊端:首先,电费和电话费的急速上升是现在家庭普遍的问题。经过调查,长期上网的家庭电话费都在200元以上,不仅如此,上网还有可能引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而且如果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不务正业,荒废学习,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睡眠不足等一些相关的疾病,在此再次明确我方的观点那就是上网弊大于利。
反方第二辩手:
网络游戏影响我们的正常学习,它会使我们着迷,最后玩物丧志,放弃自己的学业,这就是因为我们青少年还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还需要家长的帮助和辅导,所以青少年上网是弊大于利的!
反方第三辩手:
青少年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要说上网可以帮助学习,如果上网真的能帮助你们提高成绩的话,为什么国家还要投入那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完善我国的教育机构呢?即使网上可以学到知识,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每天背着书包来学校上课呢?干脆回家上网自学不是更好吗?省得每年还要家长花上千元来供你们上学!
反方第四辩手:
过多的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所以,上网的弊大于利。
总结:
上网,这一新兴网络,是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它的弊始终是大于利的。首先,是主观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大量的辐射带来视力下降,网络上的许多不良的网站,无时无刻的不再催残着我们的心灵。其次,客观的电话费的猛增,时间的不断浪费,甚至是通宵玩乐,睡眠不足已经成为很普通的问题了!当然,还有着许多别的问题,金钱的大量“挥霍”,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上网”的功劳。所以,上网对于我们来说是弊大于利。
主持人开场白和结尾:
据调查:目前:小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聊天、游戏、论坛、看电影等等。也有的同学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开办网站、搞电子商务等尝试,但后者人数甚少。那么请问:在座的同学们上网都干些什么呢?是聊天?玩游戏?还是查资料?小学生上网的利: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业
第五、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
小学生上网的弊:从长远的角度看去:
第一、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不但不会提高小学生的能力,反而会比以往退化,而且还有不少小学生,因为无法处理过量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虑”等精神病。此外,据英国的米德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统计,网上非学习信息有47%与色情暴力有关,一旦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由于网络对小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网虫们不要家人不要同学,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第三、网络传播诱发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网上传播的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为主,这往往与接触这些信息的小学生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严重的会形成另一种殖民主义。
第四、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网上的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小学生长期与这种语言环境接触,不能不令人担忧。
从我们身边说起:
第一、上瘾问题。大多小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持久性,再加上青少年们爱玩的天性,而小学生的自制力又很差,因此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性。
第二、不健康网站问题。互联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学校、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由于小学生的是非辨认能力还很差,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一个人的性格扭曲,严重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
第三、荒废学业,影响身体健康问题。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不少的小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犯罪。在生理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若过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身体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第四、思维能力问题。人的心理状态是在环境与人相互影响中形成的,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谈,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学生长时间地与电脑打交道,容易使他们形成的基本思维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零碎的符号式机械思维代替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随意叫一位同学)对策:第一、学校、教师加强监管。
第二、家长合理监督。
第三、社会加强管理。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总述:咱们小学生们要端正上网的动机,千万不要雾里看花,愿用你们的一双慧眼,把网络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网络本身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它给我们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利用它、掌握它、发展它。听过我与陈盼关于网络利弊的见解,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多多利用网络中的利,杜绝其弊,在网络世界中,你,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第二篇:(转)辩论实例
辩论 下载
塔拉夏:2013金秋经典战役之三——民主,当然要有城信 2013年12月02日 20:52 公开 2013-11-22 18:57 |(分类:鬼宇流)
视频见:请点击。感谢学习部的工作。
批评为主,褒扬也是为更好地批评。我就是喜欢给胜利者泼冷水,给失败者的伤口上堆两袋盐。
比赛:网络舆论能/不能提升民主觉醒
城市设计学院VS信息管理学院 2:1
前言
在http://blog.renren.com/blog/283399280/914306887?bfrom=01020110200中,记载过今年金秋赛制出炉的一些细节。其中有这么一段,“孙恩格表示不理解,随后亦被郭彪和王舸以理说服。”事实上,包括种子制度、参考其余体育赛事规则等问题,都是在这段探讨中涉及、明确的。尽管孙恩格没有能够实现他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他的参与,这场讨论就会显得不够完整,这是需要向他表示感谢和致敬的。
最终,33抽
2、取消四强保护等新规,都已经成为现实。这是金秋对于民主的一次实践,我们并不敢说一定是正确的,可是如果没有尝试,或许也就永远都不会知道对错。只是,任何变革无不从流血、牺牲开始,在金秋的新纪元来临时,怎能缺少向命运献上的祭品?因此城设与信管的相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取消四强保护,就是要在前面的轮次中,出现四强相遇,才能符合天意的安排。
至于为什么是城设与信管,或许是因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前者反对声音最强,后者几乎没有发声,文院和电信倒是最早表态(支持取消)。所以你看,凡事还得趁早坦白,才能争取到宽大处理的结果(早死早超生、早死早解脱,这么理解也可以)。
这个题目,和南审赛的某个题目很像(我实在不想提这场比赛……)另外,几年前金秋也有个类似的题目,参见http://blog.renren.com/blog/104201882/469048291?bfrom=01020100200,大家可以先看看“限塑令是否能提高环保意识”这段故事,顺便广告:贺捷的回忆录,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必备良药,强烈推荐。
我个人则认为,这是第二轮比赛四个题目中最不对等的,反方的展开难度太大。几个关键词,要么说网络舆论不好,要么在提升上防死,要么放手一搏在民主觉醒上打透。无论哪个点,都不是很好说,而且打不疼正方,很难扰乱对方的战略战术意图。
还有一点,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只要有可能,我一定会尝试在否定之后,给一个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今天正方这个立场一旦确立,毕竟是件好事儿,能够取得一些积极的影响。如果承认反方的观点,结果就要变坏,这会让人或多或少感到有些不甘心:如果你说这样不行,到底怎么样才可以?挑毛病谁不会,you can you up a。
这样一来,我也许会把论证变成这样:有些网络舆论能提升民主觉醒,有些不能(这也是事实)——都有网络舆论,不同的是,还有一个X因素存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是X因素在提升民主觉醒——网络舆论并不必然带来X因素,甚至还有可能对X因素形成干扰,因此不能靠网络舆论来提升民主觉醒。
当然,这样打也会有坏处。一个是并不能解决“能”,大家要注意,能和不能的论证义务差异非常明显;另一个就是很可能被认为偏题。到底反方怎么打才可取,还请各位自行斟酌。
正方立论
打优势立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方立场不利,肯定会加倍用心,多半会在某个点上发力猛攻,甚至直接出妖论。这种情况下,敌暗我明,又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爆发大规模冲突,怎样去准备呢?
这就要对立论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打出本方优势,还得连消带打(要么先手防对方的攻击点,要么直接攻击对方的软肋)。说到底,还是一种归纳能力的体现。比如这场比赛,正方就打出教科书式的表现——
我国本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怎么现在反而还要谈民主,而且还是民主觉醒?你的意思是人民先前就没享受过民主?因此,正方起手的选择非常正确,先谈到网络舆论和民主现状的关系,虽然不是很充分,可是如果没有这一段,碰上妖论就会出问题(在我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民主生活过得很好,早就实现觉醒。既然已经彻底觉醒,网络舆论怎么会起到提升作用呢?)
民主觉醒,可以默认为“民主意识觉醒”,然而正方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进一步提到民主制度的建设。这会提升正方的论证难度,但是又必须这么干——意识终归属于主观范畴,是高是低不太好说,制度的存废、好坏则是很容易看到的,也就能够带来更为清晰的提升感,从而获得让民主“落实”的好处。
明确降低姿态。正方提出,网络舆论提升民主觉醒,不代表网络舆论就是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后面的比赛来看,这个点并不是很有必要先手防,不过能够在一开始就提出来,足以表明正方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到位的。
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两个点论证完后,最后20秒先手防“网络舆论存在一些负面信息”这个问题,而且定调非常好: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用自由、包容的态度来包容这些,再想办法慢慢去净化舆论环境。
最后这一段,能够演变成两重防御,第一重是“你说网络中有些问题,我承认,可是这至少说明网络能够把问题给暴露出来,让我们有意识地去改善”,第二重是“你说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解决的,不妨来看某某案例”。实战中,正方没有积极运用第一重防御,我们到后面再结合实例详细解释。总体而言,这篇立论已经做得非常好,在开场时就为正方建立起不可动摇的优势,基本上也就确定本场比赛的风向走势。
反方质询
反方四辩颇有李小宇之风,开口的一瞬间着实让人有种穿越感。第一个问题问很多人在一起讨论是不是民主觉醒,得出“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什么”以及“怎么说、为什么说”是双方应有的两个共识。坦白讲,我是真没有理解这么问的用意。个人推测,可能是因为信管院在练习赛中屡屡遇到一些问题,所以也想要先手防。问题在于,先手防一定要选好防守对象,最好是大家普遍都能联想到的(比如正方立论的“网络舆论存在一些负面信息”,这个是很容易产生的质疑)。这样去看,信管的用力方向,还是存在一些疑问的。
下一个问题的着力点是“不能因为好的例子多就论证出正方立场”。这话是不错,不过还是没有用处。英雄辩里正方也这么说过,反方的武汉大学有停止进攻吗?没有。何况用正面的例子压死对方这种打法,本来就是操作流的象征所在,这个东西大家一般也都能想到:不就是信管院将操作流发扬光大的么。
真正有杀伤力的,反而是第三个问题:大家以前在街头巷尾也可以议论社会热点问题,这和在网上讨论有什么不同?这个点不难答,关键是后面反方可以纠缠下去,消耗正方的精力和时间。例如网络只是放大器,好的坏的声音都可以利用这个工具,这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你完全可以先用例子、类比作为铺垫,等场子热起来以后再抛理论和观点,效果绝对不一样。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算是有些体会——每天买早点的时候,早点摊的几位大叔经常会议论国事,真切让你明白什么叫“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反方可以从这种小事情开始问:他们对社会事务很热心(参与),不仅知道得多(知情),还特别喜欢说(表达),也很乐意议论政府(监督),这算不算有民主意识?他们上网或者不上网,前后的差异在哪里?还不是一样骂领导!
这套问题如果设计得好,反方可以打得非常欢乐。我是觉得,这题目反方不能认真严肃,还是要活泼有趣才能扰乱正方,并且趁机赢得观众支持。不幸或者不行的是,信管似乎只能堂堂正正,不能剑走偏锋……
反方立论
反方一辩,真的是只能以完美来评价。记忆中,信管经常能出这种特别有理性感觉的一辩,从语音语调再到仪态脱稿,无懈可击。起手呼应得很好:不能简单以个别网络事件带来的进步或者退步,就判定网络舆论的作用,这是质询的第二点;随后再次讲到“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这是质询的第一、三点;接着谈民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必须要在现实中通过制度来形成保障,这个本来应该成为双方后面的关键争议——反方可以在现实层面好好做些文章,正方也有空间可以腾挪(如果只谈“觉醒”这个阶段,则可以回避反方很多例子)。这里暂且按下不表,还是先来看反方的立论。
辩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反方选择在“网络舆论”上进行展开。第一个点网络舆论不能传达大多数人的意见(网民年轻化、城市化,占总人口数相对较少;经常发言的人比例很低,未必能代表网民整体意见),第二个点网络舆论不能传达真实的声音(信息碎片化,观点也鱼龙混杂,还有网络推手在扰乱视听)。我们就看这两个点,这种点与点之间、点内部的逻辑递进层次,非常非常清晰。另一方面,信管用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持,我个人觉得,现在的比赛,数据或者事例一抛出来,很容易就被质疑真假,这也是信息过载时代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辩手来说,摆出诚恳的态度,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来陈述,往往比内容本身要更为关键。如果不是这样一个陈词手,信管的立论效果又会是怎样的,着实难以想象。
信管第三个点讲到网络舆论的自发性、匿名性,进而导致网络暴民的出现。这里讲一个我自己的理解:在场上只要不是必须的,就尽量不要讲负面的东西。我们总还是希望社会能够进步,心态上或多或少都会想要更加积极一些。你讲负面的东西,既不讨巧,也容易被借力打力。像网络暴民这种问题,对方可以说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监督管理,也可以说网民素质在提升。换成是我,这里可能会上一上高度,强化一下观众的感受,将风向和情绪再往本方这边拉一拉,呈现“民主觉醒是一局很大的棋,网络舆论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来满足相应的要求”,即可。正方质询
关于质询这个环节,我的理解是:这不是盘问,所以发起方有相对较长的时间可以陈词;双方总时长有限(极限情况,一共只有6次发言机会),因此能把一个点打穿就算合格,两个点反而有顾此失彼的风险。这场比赛,正方质询的节奏就很好,从网络舆论的构成出发,指出有正面作用的网络舆论占比七成,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个对应的是反方立论第二点,基本上也是事先可以预料到的,个人认为反方可以用立论第一点去顶——我尽可以承认网络舆论一些好的地方,又如何?你只是小众群体个别行为,没有代表性普适性的。
通过这个回答,反方还可以补完、加强质询第二点和立论开场时的部分:为什么在这个辩题中,不能以正面或者负面例子的数量多少比例高低来证明本方观点。作为一个群体,部分人相对于所有人,感觉上还是偏弱势,顺势推到“个体或者某个群体的所作所为,对整体不具备必然的影响”;进一步去看,即便说网民能够有一些积极行为出来,是不是必然和民主觉醒挂钩,也存在自然而然的疑问。如果延展成功,就会有“发出声音的网民只是民众的一个部分,他们只能为自己代言;再看民主觉醒,这个对应的却是全体群众”不匹配的感觉出来,会让反方在攻防时更舒服一些。
实战中,反方打出一个例子来硬扛,这个先手效果并不好,前面缺乏预热和铺垫,反而被正方反制:今天反方先说不能看例子,然后自己又去举反面的例子,这算什么?如果反方说正面的例子不能证明正方观点,同样反面的例子也不能证明反方的观点,或者以此来否定正方的观点。前面也说过,如果反方只说到“相对于民主觉醒的内在要求,网络舆论的力量还达不到要求”,给出一个相对客观、中性的判断,而不是对网络舆论进行负面判断,同样能够拆解正方的例子,也不用担心被借力拉到对等位置。
不过,即便没有到这一步,仅凭立论第一点,反方的场面也会好看很多。这样去看,大家可能会发现,有一套好的立论固然重要,关键还得要贯彻到整个体系中去。不能说前面立论归立论,后面交锋归交锋;也不能说单用一些点,忽略掉理论部分的威力。这一点,纵观全场比赛,正方执行得非常好,反方则有些脱节,大家可以慢慢观赏玩味。
正方驳辩
起手承接质询内容,等于是把环节优势和场面优势进一步结合起来,完全没有留给反方破绽。通过继续防守反面的例子,过渡到“要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上,很到位。再次强调一下,“积极”“解决问题”是大众天生就能亲近的东西,从这些地方出发制作内容,一般不会出现原则性的问题。
反方驳辩
开始的部分很好,强调网络的工具性以及中性立场,但是既然这里给出的是中性判断,就会和前面的论述发生冲突——信管先按“有好有坏”来进行立论,这里又回归中性,存在战略上的不清晰。而且,作为一种中性的工具,用好用坏都有可能,也就不太可能在这个上面分出胜负。我的观点依然是:还不如说工具和目标之间的匹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炮打蚊子),问题出在不合适,并不是工具或者目标不好。
随后的“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这个是非常好的点,限于某些原因,不便展开细述。问题在于,信管说得太难听太难听。这种血淋淋的现实,语言上的包装确实很难,很容易出意外,用起来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除去内容不看,反方反驳的断点太多,感觉上已经陷入慌乱,败象明显。
正方攻辩
事例型攻辩,问的是三聚氰胺。我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和民主有什么关系?按正方的理解,当然是有关系的,因为有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在里面。然而,一个例子应该听上去就有冲击力,而不是要用大量的资源去论证。打个比方,做饭这种事儿,我也得知道我妈晚上烧什么菜,说不定还会去厨房帮帮忙,这叫不叫民主?以“按图索骥”这个词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用类比、归谬的方式去反击,效果会很出彩。
更深一步去看,正方的这个现象,也是现在经常能看到的。今时今日,辩手的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拿一套正常的理论然后去拼素质,往往拼不出个所以然。十年前可以说“没有立论,老子靠操作一样碾过你”,十年后要是还这么说,实在有些冒险。越来越多的比赛表明,“取势”才是胜负的首要、根本手段。通过一套好的体系,直接取得高屋建瓴的位置优势,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要求我们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对辩题进行更多的演绎和扩展。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不容易把握“度”,常常需要走钢丝。很有可能一个理论体系用出来,威力很明显,压制效果很显著。等到最后,评委说你偏题,观众说你挑战正常思维,你却觉得他们不理解这里面的玄妙,弄得大家都不开心。因此,在我看来,辩论水平的高下,可以用“离题程度”来评价。一般的辩手,就用普通的体系,他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扩展,否则观众肯定觉得“你真的是在说这个题目么”。厉害的辩手,他的阅历、思维等等都有更高的境界,所以他才能演绎不同、讲出特别,进而“离题更远”(例如,周帅的“反智”,贺捷的“出奇”,虽然他们还是需要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指导思想)。
三聚氰胺这个问题,不仅听上去“不像”民主,更重要的是,反方不难防。第一点,三聚氰胺事情出来后,自然会有相关部门解决,这需要民主去推动什么?难道以前出食品安全问题就没有人去管?好像不是吧。第二点,三聚氰胺事件在2008年爆发后,并没有就此消亡,在2010年似乎复发过。如果正方非要强调民主的作用,会被第二点回应打得很疼:你口口声声说民主力量强大,怎么还会复发?
后面反方的攻辩可以证明,信管并不是没有准备乳业这一块的内容,可惜他们没有准备好三聚氰胺这个点。实战中,信管还是强调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处,并且又新增一个事件。前者已经被正方防住,后者没有热场铺垫就直接抛出,效果都不到位。尤其是后面这个案例,又一次证明“听上去就应该有冲击力”(众所周知、并且切题)的意义所在,请各位留意这一点。
说到牛奶和热场,第一轮比赛前(越有序/越乱越精彩这个题目),去看政管和文院的练习赛,聊过这么一段话——
都说喝牛奶有益于身体健康,是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喝到撑死最好?如果不是,今天凡事都不能推极端,因为极端难免是坏的,“乱”是如此,“有序”也会如此。
都说喝牛奶有益于身体健康,请问坏掉的牛奶是不是也有益于健康?如果不是,今天仅以“乱”存在一些弊端就说“乱”必然不精彩,这样的论证也不能成立吧。
反正我自己说以上内容的时候,感觉还是挺好的……
知情权的回应,按反方的说法,在没有网络的时候,也可以去获取信息,这个前面有提到过。如果想要进一步继续绕,比如说看报纸、聊天等等,正方并不是不能硬接,可以说这些方式方法不矛盾,都能够促成民主觉醒(百年前维新运动时期,不就是以办报等方式来开启民智、进而上升到参政议政的诉求么)。总之,这里应该打得再丰富一些,可惜反方没有用好这个主导权,一直在说七成非理性、大闹大解决,难免单调。其中穿插的案例,又没有充分的热场,像李天一这种问题,还是有一些点可以去交锋,简单以接盘的方式来抛出,多少有些不妥。
反方攻辩
从三聚氰胺谈到牛奶(伊利和蒙牛的恩怨),故事始于当初伊利的负面新闻,后来发现是蒙牛的枪手。正方还是用知情权和监督权来回应,不能说有错(反驳的基础源自理论体系,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不过还是可以有些变化——这个故事的结局:蒙牛的枪手被抓,品牌声誉严重受损,牛根生被迫割腕求生(把企业卖给中粮。当然这纯粹是我胡扯的,只是如果场上这么挡回去,反方未必能拆穿)。以此来证明,网络舆论环境正在被净化,不良言论可以被清除,这会让反方更难办。
事实上,正方后来也从“制度完善”来进行回应,同时还留下一个漏洞,并且也被反方捕捉到:对方一直在说要约束、完善网络舆论,这究竟是网络舆论在起作用,还是“完善”、“约束”在起作用?这里再往前走一步会更好:什么东西在约束、完善?制度。网络舆论在起到应有的作用后,又是什么去解决问题?制度。这个虽然不能直接说明网络舆论不能带来民主觉醒,至少可以约束住正方的案例(根本的好处是制度带来的,网络舆论就是一个可能的推动因素)。请注意,很多题目都是打着打着就变成“我的立场是好的”,比如“网络舆论能够起到正面作用”,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明立场,这个是可以在场上重点防范的。
对辩
反方起手攻一个车祸的案例,说大家纷纷抢着拍照,没有人施以援手。要是我就这么答:上网喷之吼之谴责之人肉之。
第二个问题很凶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制度的落实,而不仅仅是意识的觉醒。然而,这个点并没有作为一块基石,在前面的立论、攻防中体现出来,正方也就没有被打得很疼。这里正方可以认,制度落实和意识觉醒是两回事儿,前者拉高,后者放低,会在论证上省力不少(立论第二点有谈到,后面没有怎么应用)。
另外还是想说,天安门前泼油漆,这种话真的不太好听。
正方的攻守很清晰,主攻孙志刚案,主守监督权、表达权、知情权。最后用国外议会的情况,再度解释反方的关键反驳点(舆论或者行为不理性)。从框架到内容,都挺好的。打到这儿,胜负已经很明晰,接下来无非就是比分细节怎么敲定。
反方小结
首先还是攻网络舆论有好有坏,然后继续攻“解决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逻辑框架很好,内容略显单薄,而且不应该拿手卡。相信我,脱稿和不脱稿的区别,真的很大很大很大很大。这道理和脱衣服差不多,呵呵呵呵。正方小结
先守舆论坏的部分,主要是在数据层面来对抗。但是光讲数据还不够,可以适度引申。昔日政管和法院在2006年金秋决赛相遇,法院说大学生因为上网打游戏而逃课的比例有多少多少,政管的卢猛一板砖拍回去:今天来人文馆看比赛的同学,你的意思是这里面就有几百人都是上网打游戏逃课不务正业的?数字毕竟还是冰冷的,和现实结合一下,才会让人印象更深刻。
顺势过渡到制度完善,这一段论证一般,因为你不能说一切被完善的制度都是“民主制度”(你肯定不会说交规也能和民主扯上关系吧)。话说回来,打到这里,不可能不考验双方对“民主”的理解。由于这实在不是个很容易说清的东西,所以正方接下来继续要深挖的时候,感觉就有些力不从心,导致最后一段似乎也没有讲得太明白。
整体来看,两边的小结都是气场大于实质。辩手素质虽然一流,还需要在内容支撑上再饱满一点,OVER。
自由辩论
一上来就是擎天柱大战威震天,不对,孙志刚碰上李天一。正方的缺陷在于,收容制度的废除(我们不妨理解为有新的、更好的制度来代替),这和“民主觉醒”的关系,真的不算明显。我甚至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网络舆论在某种意义上,只能算是民主觉醒的“结果”和“体现”,而不是“动力”和“原因”。虽然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非常干净的例子,但是如果要硬拆,也不是做不到。在比赛中,花一些力气和时间,拆掉对方一个论点/一个干净的案例/一个华丽的类比,说不定要比你打出这些更有效果。尤其是逆风立场,反击成功还会得到额外的加分,买一送一的好事情千万不可错过。
反方则坚持说网络舆论的不好,立足点还是数据。暂且不说正方前面反复在防(而且防得也到位),即便说这个数据是好的,你翻来覆去讲这么多遍以后,还怎么去加深大家的印象呢?再说,你就算要用,也得以反方一辩为核心来推进,因为这种负面的东西,不宜讲得太强硬,否则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不怀疑,我就是不愿接受”的抵触情绪。这种时候,反方一辩就会彰显出她的战略价值(感觉像是做广告一样,“你值得拥有!”)
打到这里,正方才终于说出“按反方的比例,今天六亿网民只有六千万说实话”这种结合现实的反驳。对比一下卢猛当初所说,我的建议是,既然要结合现实,就得更贴近群众生活,不要太宏观。你直接说“现场这些观众,在网上发言的也就十来个,各位,是真的吗?”才会真正打死。
随后,双方又在“大闹大解决”这里开闹,这个正方确实不容易解决、对于某些人来说,网络真的是唯一可借助的渠道。就像后面说到农民工讨薪问题,此前有很多跳楼跳桥的新闻,你以为他真的想跳么?还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的绝境,才会出此下策。
这就要涉及到接下来争议的一个点:相信舆论还是相信司法。今天的麻烦就是你没办法相信司法,像各种拆迁案,恐怕多数还是地方政府理歪。然而,正方真的要说这些东西么?黑暗的、血淋淋的东西,反方或许要斟酌,因为一旦说到位,就会获得非常好的感觉。可是,正方的优势点还有很多,何必冒险在这里决战呢?
如此看来,正方最好的博弈策略,就是慢慢绕,期待反方“言多必失”,把话说难听,再找机会过渡。
第三篇:辩论稿 竞争与合作,实例论证与总结发言
实例论证
1,孙中山先生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可见,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2.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话:众人划桨开大船。大家不会忘记2008年的那场特大地震吧!事实证明,这场特殊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全体救灾官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让灾难过后的天府之国更稳定更繁荣富强。
3.问 由于竞争,关系冷漠,你防着我,我防着你,表面上和和气气,心底里各自较劲儿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方辩友,这难道不都是“竞争”惹的祸吗?
4.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资本论》的诞生,不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思合作的结晶吗?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只强调个人竞争,而不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何来的文明发展呢?因此,你们说竞争有利于文明发展的观点是无稽之谈。
5.大家都知道芝加哥公牛队的麦克尔·乔丹吧,很多人可能为之癫狂。要乔丹的成功离不开队友们的配合协助。回顾过去,放眼未来,我方更加坚信“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
6.有这样两则寓言故事: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对岸树上的果子。猴子无法过河,大象则无法上树。双方协商后,大象驮猴子过河,猴子上树摘果,它们都吃到了果子。这就是彼此取长补短,密切合作所取得的效益。蚂蚁在前进途中突遇大火,众多蚂蚁迅速抱成一团,飞速滚动,逃离火海。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争着逃命,假如没有团队合作精神,渺小的蚂蚁家族不全军覆没才怪呢!作为动物,他们皆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我们更应该明白,合作是多么的重要。7.40年外交经验的总结。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于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中外许多成名的音乐家能在台上独领风骚,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不是有很多人在共同合作、共同努力而获得的成就吗?
8.“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于合作,去发挥合作和整体的力量,就能想出办法,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善于合作,因为谁都不可能是一座孤鸟。日本人流行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不过三个日本人。这话虽然是说中国人有个人竞争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于集体协作。就拿国家男排、男篮、男足等队来说:论高度,我们比日韩队员高得多;论集训时间,我们也在他们之上。为什么在一些关键的比赛上,我们却往往输给日韩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发挥了合作精神,至少合作得比我们好。可见,无论做什么事,对于善于合作的人来说,都可以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而竞争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恶化,使人变得更自私、更狭隘。也使许多人感受到巨大压力,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失常。因此我方认为: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更能使文明进步。谢谢!
9.问 现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特别缺少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如果再不培养合作精神,而着力去培养竞争精神的话,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 你们认为这样一个你争我斗的社会能够有利于社会发展?
10.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来指导人才的培养问题。所谓“四大支拄”指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11.竞争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否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吗?
12.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于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
13.问 你们今天来到这里是不是想通过我们双方的竞争而获得进步?但是你们能够说仅凭你们之中的一个人达到这样一个最终的目的呢?所以说,合作是竞争的基础和前提!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辩友,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代表本次辩论赛正方作总结发言。刚才对方1辩一再强调竞争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请对方辩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先有合作才可能使一个个人或集体具有竞争力。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再者竞争的过程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合作,竞争更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合作,且竞争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人性的弱点所以竞争使人变得心胸狭窄、自私,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恶化,好事变坏事等等。
在今天的生活中,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许多人因此感受到巨大压力、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失常。因为过于激烈的竞争与强烈的竞争意识导致无数高中学子因为学业不如意选择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许多企业老板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来还清自己的累累债务,更是因为国与国的竞争世界各国纷纷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大量优良资源浪费。这些怎么能说明竞争更促进文明进步呢?所以很明显只有合作才更能促进文明进步。
首先,合作是能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大家只有携起手来,互相合作,才能渡过难关。
其次,合作比竞争培养出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良好心理品德。第三,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促进科学的发展。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成功,天河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不正是许多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的成果吗?
第四,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社会稳定。抗击“5.12大地震”、“两会的成功召开”、“马航的全球合作救援”还有许许多多的实例都证明了合作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将合作的信念植根于我们的心底,创建更文明的明天吧!
最后我代表我方辩手,特别感谢百度百科,百度知道,以及百度视频等提供的大量资料支持。谢谢大家!
第四篇:辩论材料(精选)
人性的定义;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也就是说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性恶论
相关书籍:《告子(上)》、荀子《性恶》、霍布斯,《人的本性》
相关论据及观点:
1、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心迷是真身,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2、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105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3、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将本恶的人性显示出来了,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残忍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孩子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摔死在石岸上,面对原始人这种残忍的天性,有些人难道还要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4、正是因为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中,教化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从来不否认,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本性进行修改,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但是,正是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所以我们要知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5、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耻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荣被不断剥去的过程。我看到在神学灵光笼罩之下,人们曾经是相当的夜郎自大,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心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弗洛伊德则披露了理性的冰山尖之下,人巨大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能做到抑恶扬善。而世上的法律也证明人性是本恶的,因为需要这么多原则性、底线式的规条来约束人性的欲望及膨胀。
6、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本恶。荀子批评性善论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坚持性恶论。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7、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如 ①.有曲性的木,有待于扶植才能直; ②.有钝性的金,有待于打磨才能利。
③.“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以行出来行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例子:
1、人性本恶,即人性的不完善,人类社会之所以达到今天的高度发展,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就是人性的不完善,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个例子吧,船是怎么发明的,是因为人类的懒惰,很多人不想绕很长的路到达彼岸,所以人类发明了船,而桥也是如此。一个人从一开始,在各个方面就不完善,所以才需要教化,我们就经常说过,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做一名科学家,做一名教育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不完善的,所以他才需要努力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倪补各方面的不足,才成能成为科学家、为人、教育家。如果人性不是本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会失业,并且方仲永也不会如常人耳。再者,有的人即使通过良好的教育,仍然成为有社会有害的人,各个方面仍不完善,可见,人性有多恶啊。
2、这世界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而已。
3、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对原始人这种凶残的天性,对方辩友,难道还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4、在汉字中,善是口字底,恶是心字底。这代表着善良是由人类在后天活动中用口说出来的,恶则是人类先天存在的本心。在英文中,LIVE译为“有生命的”,而它却隐藏着另一个单词EVIL,译为“罪恶”。也就是说,LIVE和EVIL代表着,罪恶是隐藏在生命中的。“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会有犯罪现象的发生呢?”或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但是,所谓“苍蝇不叮没逢的蛋”。一个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因为外界影响而犯罪,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恶的种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本恶!
性善论
相关论据和观点:
1、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2、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3、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善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受后天的影响而会不同。欲望是万恶之源,当一个人经受不住欲望的侵蚀,自会邪恶。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几乎每个人都有同情弱者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的行为,这是善。又几乎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千方百计对付阻碍自己实现利益的人,比如政客很多行为就是恶,这时你能说是对还是错。善与恶的距离是很近的,他们就相距一念之间,而有时是混淆的,分不清善恶了。
4、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向善之心,这种向善之心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没有不向善的,就好像水没有不往低处流一样。
辩论赛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
双方辩手入场、入座,双方辩手进行自我介绍,主席介绍评委、辩题。
(一)开篇陈词
正方一辩发言(立论)(3 分钟)反方一辩发言(立论)(3 分钟)
(注: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 30 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
(二)攻辩
1、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反方二辩向正方二辩提问。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 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2、正方三辩向反方三辩提问;反方三辩向正方三辩提问。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 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注:提问、回答均简洁明确,回答方须正面回答提问方提出的问题。重复提问、回避问题均要被适当扣分)
3、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 分 30 秒)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 分 30 秒)
(注:要针对此前所有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情况的背稿,否则将被适当扣分。攻辩小结阶段,在每方用时剩余 1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
(三)自由辩论
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每方限时 5 分钟,双方总计 10 分钟。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计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若某一方的选手已连续发言四次以上,其中一人未参与发言,将做扣分处理。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注: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 3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
(四)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 分钟)
(注:应有针对性的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否则将被适当扣分。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 3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
(五)观众提问(共8分钟)正方观众向反方辩手提问; 反方观众向正方辩手提问;
总时间8分钟,不分开计时,依次进行,观众只提问,辩手只回答,双方不能互相辩论,直到时间结束
(六)观众点评(6分钟)
正方观众2名点评反方辩手的表现;反方观众2名点评正方辩手的表现;正方一名评委点评反方辩手的表现;反方一名评委点评正方辩手的表现;
第五篇:辩论稿及材料
观点阐述
挫折利于成长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辨论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总结陈词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