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我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
第一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
▲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结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
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
名言:
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表明一个人放弃了其余的一切。——桑塔亚那
用心地投入到目前的工作吧。工作是相通的。今天的工作对于明天的工作永远不会没有价值。不管以后做什么,今天认真工作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对今后的人生绝对有用,哪怕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岗位。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不断地消耗有限生命的能量。
每一份工作都是人生又一次学习的新开端,在这样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里,谁懂得了“工作即学习”的道理,谁实践了“工作即学习”的内涵,谁就走在他人的面前。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以及人生价值。
离开精神追求,只是一种活法,绝不可能上升到人的本质意义。
当一个人富到只有金钱的时候,是一种悲哀;当一个人穷到只有精神的时候,我们只能仰视。
教育,值得你做
名言:
工作不只是为了挣钱,工作是为了证明生活值得。——夏加尔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
人一辈子,去头去尾,真正的有效生命时间是那么短,如果以消耗生命美好光阴为代价,所得到的又是无意义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乐,这何止可惜?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是一盏能量很强的灯,这灯光完全可以为别人照出一条路来,自己也会因这条路的存在而快乐。
教育,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
当然,教师职业的巨大弹性创造空间,也注定了教育工作者的博大与艰难。但是,一个工作越是艰难也就越富有挑战和价值,也就越能实现积极意义上的人生快乐。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阴霾满天,我们始终能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有了这股暖流,我们便能抵挡一切寒冷与饥饿,风再大,浪再猛,我们腰不弯,步不乱,目光穿越喧嚣与浮躁,清澈依旧。
真诚与虚伪,只有在铅华洗尽的时候才变得清晰。
真幸福从来不是依靠物质刺激产生的,就像真正的爱情从来不是凭借钻戒与项链产生一样。
作为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种真诚的活法,我庆幸选择了教育。因为教育,我有一份比较固定的收入,我能在稳固的生活基础上进行人的培育与研究,我得以和学生产生真诚的情感,我做了一份工作,却获得了多重的幸福收入。
魏书生老师的见解:教师这个工作除了工资回报,另有三重收获,即“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情感”和“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我们整天面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天长日久,和孩子之间产生纯洁的情感,节日里你收到孩子的祝福,生病时你收到孩子的关怀,进校门,你听到孩子真诚的问候„„一个孩子身后就有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当孩子在家夸奖“我们的老师真好”时,就有一个又一个家庭和家族在认可你,支持你,夸奖你。走在街上,生活在人世间,你能得到那么多人的问候和帮助,你快乐,你幸福。
老师们,问题在于,要发现这些快乐与幸福,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当你用心投入地去做教育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教育原来有这么流连忘返的领域,教育原来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这个时候,教育的幸福会自动来到你身边。
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一直做着自己步喜欢但必须做的工作。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和生活。而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作为职业,这实在是一种幸福——就像找到自己真正所爱的人一样。
工作和事业合而为一,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又能做好研究和学问,多好。我们把教育做好,对学生有交代,对社会有交代,也有自己的人生有交代;我们把教育做好,生活也一定会过得更坦然,更舒心。
人生的幸福来自对梦想用不满足的追求。一旦满足,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缺,就成个一个“圆”,空虚随之袭来。空虚往往来自内心的虚空,来自于心灵的缺口。人最可怕的是精神的空虚和麻木。教师一旦空虚,他就不能以饱满的精神屹立于人间,就无法引领孩子去追寻人生真正的幸福。永远在心中藏着一个追求的梦想,永远有一个高于现实的乌托邦,那是有意义的快乐的心灵源泉。教育,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梦想。
教育的幸福既人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是双向的。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将感到幸福;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的幸福将是几十个学生的幸福的总和。教一辈子书,有那么多学生的幸福叠加,那种教育的幸福,将随着人生走向生命的尽头而愈显灿烂辉煌。
教育,值得你做。
你行,你可以
名言: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
——盖叫天
人生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我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为者”。我们每教一个班级,就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教书育人一辈子,就做了一辈子实实在在的“有为”事。
最聪明的人往往并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也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品质,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贫无可奈惟求俭,拙劣何妨只要勤。”哪怕是笨鸟,也可以先飞。
有些教师躲在公办体制这顶大伞里,怕外面的风雨,怕太阳的帜热,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风的凛冽,怕秋雨的狂暴,怕黑夜的漫长,怕身心的疲惫,怕失败,怕出丑,怕这怕那,到最后,人生都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
请记住一个成语: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勇敢面对,请你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交给你一个所谓的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此刻,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接受了几次工作的挑战?
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现在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苦。
听说要开课,连吃饭都没有味道了;听说要交论文,苦恼得仿佛进了旧社会。勉勉强强上了课,交了论文,顿时觉得光明就在眼前。然而,下一次又要开课,又愁了,又要交论文,又苦海无边了。这样做一辈子教师,这样走完一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更为糟糕的是,在这种心态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给学生带去怎样的负面效应?
人生就是这样,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见到的庐山面目也就不一样,优点和缺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同视角的庐山。
抱着缺点的人,容易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失去正确认识自我的机会,自己把自己打垮。
作为一名教师,我具有先天的很多不足,我没有别人的那些不能说的条件,也缺乏深厚而智趣的学识,我知道我的手臂所展的长度。但我不缺乏真诚和使命,我也不缺乏努力和勤奋。
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真诚的,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心底的,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热烈而持久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态度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即便有缺点,我们也能将缺点化为自己的缺点,成为教育的亮点。一如我们的母亲或儿女,无论美丑,永远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支点。
当渴望成功的欲望,像渴望延续生命一样迫切时,工作就不是一种被动,而是自动自发。
赞可夫说:“人不是天生就会当教师的。甚至像热爱儿童、热爱教育劳动这样一些品质,也是可以培养的。”马卡连柯也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目前的你需要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意志和方向。
首要的行动,是要学会拒绝,拒绝消耗生命的邀请,把生命的有效时间与精力集中到一点,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行动、最重要的功课。
一个人想要做出点事业来并不难。难的是集中自己的精力来做好这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今朝把力气花在这儿,明天把气力花在那儿;今朝在这儿挖一个坑,明日向那儿掘一个洞,到最后,始终没有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能源源不断冒出清泉的井来。
每一个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生往往只是干好了一件事。画家干好了画画,作家干好了写作,钢琴家干好了演奏,美食家干好了品尝,评论家干好了评论,教育家干好了教育。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日,去一日,便少一日。”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一心一意,像针,不高大,却有强大的穿透力。针的力量的奥秘在于,它把全部的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人生好比一块原铁,有足够的重量和力量穿透成功之门,但是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未能进入成功者的行列,其根源往往是忘了把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
做任何事都必须有这样的专注,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做刀片的时候就做刀片,做软件的时候就做软件,做教育的时候就做教育,养成了这种做事的态度与心境,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就能像针一样尖锐,无坚不摧,也就能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心如止水,静下心来做事,就易产生智慧,这就是佛家讲的“静能生慧”。
“十年磨一剑”,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那么不管锅里的是铁水,还是铜水,都能沸腾。
当你以一根针的力量做教育的时候,教育不只回报你丰厚的精神生活,也会回报你不错的物质生活。每一个教师,只要用针的力量和态度,就都能把属于自己的那份教育做好,当你把那份教育做好了,即便不能成为富翁,也一定能有相对舒心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第二章
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我始终认为,模范地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每个青年教师踏上岗位的第一门必修课。
▲一所学校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其前提是必须自觉地实现“量化管理”,或者说,“量化管理”已经趋向完美和极致,以“量化管理”未基础的“人本管理”,才是有生命力的。
▲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纪律是一种必要的存在,它不仅是一种必要的规范,而且能帮助我们远离人性中的懒惰,催促我们更好地成长。严格要求自己,看似委屈了自己,强迫自己放弃很多生活的乐趣,不能很随意、“潇洒”地生活。其实,正因为有了它,才让你有了进入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机会和希望。
名言:
没有那个年龄该有的智能,就有那个年龄该有的一切痛苦。——兰多尔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步入工作后,单位友人对你的影响很大。经常与牢骚满腹的人交往,你就可能成为牢骚满腹的人;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无法正确对待教育人生的价值。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如果你的朋友对教育充满了挚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朋友往往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请记住古训:“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要养成用心做任何事情的习惯,只有事事用心,事事想着能否做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来,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创意来,你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锤炼自己,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清自己,张扬自己,别人也将从你的做事过程中了解你的才能。
“学校是我的”,这是一种主人翁的精神。“学校是我的”,你就不会对一些事务推三阻四;“学校是我的”,你就会倍加爱护,爱护它的财产,爱护它的名誉,就不会出现“这不关我的事”的言行,不会搞典型的个人主义;“学校是我的”,就能自觉地从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学校行为和教育行为,就能使自己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和心胸。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使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
每天下班前站在学校的角度“三思”:
如果你是校长,你是否满意你今天的工作? 如果你是家长,你是否满意你今天的工作? 如果你是学生,你是否满意你今天的工作?
纪律,必要的存在名言: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没有水。——夸美纽斯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质。——萧伯纳
一个不遵守纪律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自由的民族;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学校,到最后,只能是一所最没有自由最没有生机的学校。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纪律、无约束的环境中,表面看似最自由,实际上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
没有自身影响力的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你首先应该感谢这个社会依然容忍你这个不成熟的教师呆在教师队伍里;感谢学校领导依然热切地盼望你成长,等待你成熟;感谢你的学生依然亲切地呼唤你,把你当作真正有学问的老师。意识到这些,你应该奋起直追。
老师们,面对学校种种规章制度,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超越它,一旦超越了它,我们就不会有束缚感,我们会看到束缚之后真正的自由,纪律之后真正的自由。那是别样的天空,你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湛蓝天空,这是人生的大境界。
教师——有约束感的人 名言:
如果你敢于宣布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歌德
能约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塞涅卡
约束来自于外界;约束感存在于内心。
错误地把“自由主义”当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受任何约束看作是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把我行我素看作特立独行和有个性的标志,把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看作是年轻的英雄气概。
希望教师由一味的刚强变得富有柔性。
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是个成熟的人。一个成熟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成熟的人。约束感的底线有两条,一是合理地处理与集体的关系;二是能够在工作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怒火中烧,容易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宣泄,只是一时的痛快,留下的隐患却很多。你要知道,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强,对你个人的影响与伤害也就越大。
对教师而言,对学生愤怒往往是缺乏修养和教育能力的表现。每一个教育家都是富有涵养的人、充满耐心的人。涵养,使他永远那么和蔼可亲;耐心,使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出最有智慧的教育方式。
“立志如山,行道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水有了柔性,于是一切阻挡的大石都被它磨去了棱角。每一条河流都是逶迤而下的,每一条山路都是蜿蜒曲折的。
作为老师,我们天生具有修炼克制的优势。学生犯错误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谁不是在错误中长大的?有人说,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是个不犯错的乖乖孩,那么长大了做坏事,可能会坏得一塌糊涂。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不犯错的人,一定熟练于掩饰,掩饰了一年又一年,方法和技巧必然老练,由此滋生出的侥幸心理也越来越重。
教师的发展无非是实践、反思和读书。教师应该在这三个方面好好用功。怎样用功?首先要学会克制自己。比如规定自己每周三和周六各写一篇教学日记,那么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要按时在规定的时间铺开纸,提起笔。但是,事实不会这么简单,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心理上的冲突,这个时候,一定要战胜自己。如果一次次由懒惰的、没有自制力的自己战胜勤奋的、有自制力的自己,那么人生将由此走向一事无成;相反,你就能成为一个有着很强自我控制力的人、一个成熟的人、一名成熟的教师、一名有魅力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章 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责任感,这个家庭就注定不会幸福;一个人没有了工作责任感,他的人生机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
▲我由衷地感到,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纳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
▲我们生命中那么多的时间是在教师集体中渡过的。在共同的教育责任感之下,建设好教师集体,每一个教师都将教师集体视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空间。由此,我们还将收获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的教育友谊。
名言: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名;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态度而改变生命。——威廉·詹姆斯
教育的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
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过的都是类似于第三类教师的生活。
如果你愿意奋斗,愿意做第三类教师,就不要只做经验范围内的事。人,都希望做一些经验范围内的事情,做这类事,得心应手,十拿九稳,有安全感。一旦去做超出经验范围的事,就像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感觉不安全,会产生本能的慌乱和抵触。但是,如果你永远呆在一个地方,你的眼界是多么狭窄,如果你从来没有去过不熟悉的地方,你又怎知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与广阔?人,只有当勇敢地面对种种不安全感的时候,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勇气和潜在的力量与智慧,才能突破制约人生腾飞的瓶颈。
·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
教师应该是善变的,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风,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新的,每一天的教育也是新的,因此,你想“以不变应万变”,你想“以一当十当百”,不仅不可能,而且会使自己陷入机械重复的困境里。
·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教育责任感
名言:
虚荣的人注视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祖国的事业。——何塞·马蒂
不负责任的人总试图想不带责任心就获得幸福。结果他们找到的只是些短暂的欢乐,而不是那种与负责的行为相伴的根深蒂固的满足。
——格拉塞
即便你再聪明,也没有用,因为这个世界已经证明,最有成就的人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而往往是有一股拼尽乃至傻劲的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讲,一个教师不管你想不想做点成绩来,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一个教师一生要教成百上千的学生,遇到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教师,纳真是学生莫大的不幸。
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昂首挺胸,气宇轩昂。
你越是感觉教育累、教育空虚、教育无奈,你就越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与志向,生命就有了一份期盼和一种厚重的精神力量,才能抵抗生命中一场场暴风雨的袭击。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一艘负重前行的船,沉重的责任感时常压在心头,砥砺着他们人生坚稳的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走出来,走出一个大写的“人”。而那些胸无志向的人,像一个没有水的空水桶,只要一场人生的风雨,就能把他们彻底打翻。
幸福之“幸”和辛苦之“辛”,两字是这样相似,前人如此造字,是不是暗示我们,真正的幸福本来就是要从辛苦的劳动中得来?
教育是份辛苦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它也是一份非常幸福的工作。在教师身上,“辛苦”与“幸福”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辛苦的教育劳动,教师就不可能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的辛苦从来和教育的幸福紧密相连。
对自己的承诺无法实现,也一定会付出代价,那代价就是对自己造成伤害,使自己一点一滴地失掉信心和信念。逐渐地,你在潜意识里会认定自己是个平庸无能之辈,把自己得人生推向一条灰暗阴冷的胡同。
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它就不能发展、培育和教育别人。”
老师们,本着少一点遗憾,多一点责任,请投入地工作,积极地思考,沉静地阅读,使自己尽快地驶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没有能力作底,责任感越强,你就越觉得心慌,你想做得更好,可就是不能做得更好,心慌的结果可能使麻木。麻木了,不心慌了,教育的青春也就结束了,人生的青春也就结束了,不管此刻的你是25岁,还是52岁。
教育合作与教师集体 名言: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常
我们生命中那么多的时间是在教师集体中渡过的。在共同的教育责任感之下,建设好教师集体,每一个教师都将教师集体视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空间。由此,我们还将收获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的教育友谊。
让我们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受欢迎的合作型教师吧。
·学习力强。学历代表过去,学力掌握将来。终身学习是世界性口号,谁想躺在文凭的床上过日子,最后只能落得一个尴尬人生。“学”与“习”两个字,要拆开来看,“学”一次,“习”一次,“学”与“习”要同步。年轻的老师们,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工作、一种人生。
·行动力强。·宽容力强。·沟通力强。
第四章
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
▲下班的铃声响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的结束。
▲一个事业是否高尚,不是因为事业本身,而是因为有一群高尚的人在为这个事业勤奋耕耘。
▲如果你偷懒,你一定会被察觉,如果你敬业,你迟早也会被发现,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信息发达,不是只有眼睛才能看到,也不是只有一种直接的方式才能使人明白。
▲他们从来不想是否对得起学生,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对得起来之不易的人生,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永远的期待和关怀。
▲借口对于人的成长,就像恶狼对羊群的威胁。
▲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地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老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
名言: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达尔文
时间不可空过,惟用之于有益的工作;一切无益的行动,应该完全制止。——富兰克林
一个老师,只要他爱读书,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把读书当作工作的一部分,天长日久,你久有了才气和底气,你本身就成了文化,你本身就是一本值得读的书,这样的老师站到讲台上,讲台也因他而发亮。
我们做一辈子老师,和学生相处那么长的时间,要的是居家过日子的本领,要的是平淡中见真情的教育心态,要的是把每一小时过好,每一分钟过好。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终成大德,积小成终成大功。
下班后的时间,一般都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享受时间,我想说明:一是在这样一个终身学习的呼声越来越强的时代里,你不进修,后果自负;二是人生应当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最大、最妙的做法是享受工作和学习,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智者——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
世界上没有比时间更公正的东西,也没有比时间更无情的东西。不管你怎样努力,不管你怎样哀求,不管你怎样哭天喊地,也不管你有多大的悲与痛,乞求时间停留片刻,多给你哪怕半分钟,时间都充耳不闻、面无表情、无声无息地继续向前走。人能做的,只能是抓紧目前的那一秒钟。人类看来永远都不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储存时间的本领,现实中唯一能做的,是把眼前那转眼即逝的一分一秒抓住,并用好,这样人生才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人为什么要借口,要么是懒惰,贪安逸,要么是给自己找台阶下,这样,人的潜能就不能在一种无路可退的“绝境”下得到开发。
断绝退路,拒绝借口,成功人生就在你的眼前!
·借口对人的成长,就像恶狼对羊群的威胁。·借口预示着你在工作时不会全力以赴。·借口预示着拖延。
·借口将丧失领导的信任。·借口预示着责任可以退却。·借口将僵化人际关系。·借口将丧失成长的机会。
教育从小事做起
名言:
一个不注意小事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卡耐基
应关注未做完的小事,如任其积累,它们会像债务一样令人焦虑不安;应该先做小事,而不是先做大事,就好像应该先偿还小额债务,再偿还巨额债务。——塞缪尔
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我们每天做的就是这样一些小事:
·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一看学生是否都到齐了,谁没来,又是什么原因。天气冷了,看看学生是否添了衣服。
·把回家作业本收上来,谁没及时交,又是为什么。
·如果来得及,马上批改作业,谁错了,为什么错了,怎样辅导他。
·晨读已经开始,尽管有学生干部组织,但还是去看一下,如果学生很认真,笑着表扬一句。
·上晨会课了,也许讲个故事,也许回顾昨天或上周的班级常规管理的考核情况。组织大家一起去做操,跟着同学们一起甩甩胳膊踢踢腿。
·马上要上课了,准备一些教学用具。
·下课了,利用课间和学生交谈几句,问一问上课开小差的同学有什么原因,课堂作业有问题的学生,此时也需要点拨一下。
·到了办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写。
·有了点时间,想想明天的课怎样上,或者准备下一堂课。·中午可能有学生吵架,需要你去调解。
·要批改作业了,一边批改一边记录错误的案例。·上网看“教育在线”“K12网”。
·提醒某几个学生,回家作业别忘了,有不会的,可以打电话问老师。·放学了,但有几个后进生需要辅导。
·回家后,记录一下某个教学片断或某个教育故事。
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地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
第五章 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
·不管是太空年代,还是新新人类时代,教育都要拒绝浮躁,都要静下心来。任何虚浮的行为,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教育的失误乃至失败。·生意场的失败,可能使人一夜之间从富翁沦为穷光蛋。但教育不会。所有做学问的事业都不会。只要你能屡败屡战,你就是教育的英雄。
·失败面前,全世界都可以指责你,唯独你不要指责自己;全世界都可以放弃你,唯独你不可以放弃自己。
·一个教师要想做到非常杰出,或许是需要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在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则人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走了这条浮华之路的人付出的代价是浮夸和虚肿,患上这种病的人,注定行而不远,注定不是脚踏实地的人的对手。
人应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在对手的力量的冲击下,激活自己潜在的能力。
人的对手,当然也包括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所以,请别抱怨自己所带的班是如何差,如何难以管理,别抱怨领导怎么把这么个
第二篇: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下面品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管建刚先生写的这本《不做教书匠》,它让我原本杂乱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讲求科学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实现了。
1979年从槐芽高中毕业,二十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正如管先生所说的,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童真的乐趣,我是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的过去„如今,在这个教育本质被严重异化的年代,而我又从偏远的山村调到了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眼前的教书生活却已远离了我的理想,那样苦,那样累,沉重的包袱有时甚至压得我难以正常呼吸。我想过逃避的方式,想过应付工作的方法,但是,出生农民的我,从小受到母亲“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教育。我时时告诫自己,不管怎样,绝不能对不起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个花朵将来能结出怎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怎样的希望,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着母亲的教育,我不论是做人还是做教育的工作,都能这样的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体会到:面对学生,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面对学生,我的道理更服人„„
因着母亲的教育,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明明看到:他们中有些从刚开学进来的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些从看见老师害怕拘谨变成能活泼自信地与老师交谈;有些从刚进来的顽劣不讲理变成现在的知荣辱明是非„„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还从家长的一个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惊奇于孩子的改变和对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感动的呢?这才是真正值得我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追寻的高尚的快乐!这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的:你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你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
今后的生活,教育仍是我生活的主宰,我想我会比以前更执着地去追求做一个智慧而有时代气息的老师,就摘录管先生在书中的一些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悟吧!
是老师,就该是个读书人,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
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
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如此你带一届学生的心得,将超过别人一生的教学所得;
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那么他们就不会辜负家的希望,而祖国的将来也会一片辉煌!
梦,在人的眼里总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寻梦的历程,更是充满了希望,就让我们——教育的同行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梦想吧!
“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将是我永久的追求。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近期我阅读了部分书籍,其中郑洁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也能在书中找到我要的答案。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在我们的意识中,教书匠总是板着脸、苛刻严厉、毫无生气的那种,有时在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书匠吗?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
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
其实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还曾记得,在教师节时,我们班的五十几名学生,有的学生是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来鲜花、水果,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有的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们关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做一名教师真好。这也就是郑杰老师所说“相互取暖”吧,知道别人很冷,知道别人的处境,才会设法给别人一点温暖,自己在给别人温暖时也会受着别人的温暖。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
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参与课改,不要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如果我们都能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
然而,从我们的现实情况来看,似乎有点儿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至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回忆上学期我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父母的心》,如果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度来说成功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教学是吃力的、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很投入尽兴的。是什么原因呢?现在想想就是忽视学生的情感。其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激情中体验教学,在宁静中思考教学,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学的本质美,才更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学效果。
幽默是爱心与智慧的结晶,数学课整体上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如果上课时有点儿幽默感,这样的老师,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如果能在有趣中不知不觉地引导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一定是好的。你、我怎么知晓自己的可爱之处呢?不妨像郑杰老师所说的那样:“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试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和眼睛,他们欣喜的表情和欣赏的眼光都会告诉你的。”
教书匠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而作为教师,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何况,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们何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名和谐教师呢。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我们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相信心会越来越年轻、笑容会越来越灿烂!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郑杰老师说“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啊,“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教师大多是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和谐教师”。年轻的特级教师贲有林,正因为每天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才编辑了62篇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集。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甘于“有限作为”。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长和发育的,教师应该给予持久的关注和等待,要悦纳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反对“立竿见影”。我们在学生身上取得的显性“成绩”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强力和果断在学生身上“打造”出什么,“催生”出什么。甚至有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小学教师吧。
第三篇: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在拿到《不做教书匠》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疑问:“如何做,才不算是教书匠呢?”带着疑问,我开始细细品味起此书,书中管老师利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给我们谈人生、讲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我也逐渐感受到管老师所说的“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是呀,世间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是微笑;最动人的表情是什么?是微笑。有的时候,一个微笑会让你的心情顿时好起来;有的时候一个微笑可以化敌为友,微笑的魅力,有时远出意料之外,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啬与自己的微笑。正如管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可见,教师的微笑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是天真的,他们不希望老师是凶巴巴的,他们不愿意看到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训斥他们。当我们用微笑面对他们时,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微笑的教育是孩子喜欢的、向往的教育。如:在课堂上,当我们提问时,很多时候会发现孩子们其实知道,但就是没信心举手发言,这时如果我们能微笑着向他点点头或微笑着做一个手势,他们会马上从微笑里感悟到老师对自己的喜欢、从温柔的目光里读到鼓励,随之就会找到自信、积极发言。又如:我班有个叫欣怡的孩子,初来时她哭闹很厉害,每天她都是“死”拉着奶奶的脖子、衣服或头发不放,每次我们都会微笑着费力得把她硬抱过来,还微笑着安抚家长安心的离去,我们的手好几次都被她给抓破,但我们还是以微笑对待她,逐渐地她从我们的微笑中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关怀;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感受到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的关心自己。不久她就独自进教室了,还能主动和我们老师问早,这次去她家,她还拿出了自己的好东西给我们吃。
很多人在提到教师时,总会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其实,通过实践,“微笑”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恰当适时给孩子灿烂的微笑,会让孩子身心愉快、轻松学习,与教师亲密相处、无所不谈,心灵交融。微笑或许是架起师生情感桥梁的纽带,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少不了微笑的润滑剂。今后,我会在孩子们取得成功时,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孩子感到失落时,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孩子犯错时,用微笑送去宽容……
第四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你行,你可以
人生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我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基础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实际呢,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请记住一个成语: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勇敢面对;请你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交给你一个所谓的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是啊,没有压力,怎么会有动力。我们教师太爱按部就班了,逐渐就养成了一种惰性。)
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现在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苦。
年轻的老师们,我还要告诉你,从现在开始“起飞”,还不算晚。从现在“起飞”,你的教育人生一定能够精彩美好。“十年磨一剑”,成就一个人生辉煌所需要的周期,不过十年。十年后,你才多少岁?常有青年教师,听说要开课,连吃饭都没有味道了;听说要交论文,苦恼得仿佛进了旧社会。勉勉强强上了课,交了论文,顿时觉得光明就在眼前。然而,下一次呢?这样做一辈子教师,这样走完一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更为糟糕的是,在这种心态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给学生带去怎样的负面效应?
人生就是这样,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见到的庐山面目也就不一样,优点和缺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同视角的庐山。
抱着缺点的人,容易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失去正确认识自我的机会,自己把自己打垮。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有特点。年轻的老师们,不要在比较中消磨自己的特点,这世上,你就是你,你独一无二。
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真诚的,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心底的,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热烈而持久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态度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即便有缺点,我们也能将缺点化为自己的特点,成为教育的亮点。
有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年轻人陪着他向河中心走去,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防备,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入水中。之后,苏格拉底说:“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刚才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是的,当渴望成功的欲望,像渴望延续生命一样迫切是,工作就不是一种被动,而是自动自发。
一个人想要做出点事业来并不难。难的是集中自己的精力来做好这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今朝把力气花在这儿,明日把气力花在那儿;今朝在这儿挖一个坑,明日向那儿掘一个洞,到最后,始终没有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能源源不断冒出清泉的井来。
“十年磨一剑”,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那么不管锅里的是铁水,还是铜水,都能沸腾。
哪怕我们自身微不足道,但是当我们专注地工作,专注地教书育人,时光会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我们的重量和力量。我愿意相信,当你专注地做教育的时候,教育不只回报你丰厚的精神生活,也会回报你不错的物质生活。
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年轻的老师们,守住教育的方向,你行!你可以!
第五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
──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陶维林
我是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师大附中工作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了。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师大(当时是师院)的毕业生在未分配前,附中有挑选毕业生的优先权,因此,附中积累了不少人才,各科教学力量都很强,教学研究的风气也很浓。当年,给我们年轻教师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这句口号。
要“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
每年学校都举办“学科论文报告会”,至今已坚持30年。这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每次报告会之前,各人撰写的论文都必须先在学科组内交流。这一要求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风气的形成。学校召开大会交流,并宣布获奖情况。全校一等奖仅评出两、三篇,二、三等奖多一些,因此,要想获得一等奖很难。那时,缺乏教学经验,文笔也差,基本上都是拿二等奖,很少获一等奖。但是,每年的报告会我都会坚持撰写文章,参加交流,至今也已经坚持27年了,似乎成了习惯。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分教研组办公(现在又恢复了)。同行整天在一起,要探讨教学问题十分方便。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老教师请教,因此,进步就比较快一些。教师间的听课也比较频繁,不邀不请,自觉参加。在附中听课,很少提前告知、专门准备,更不上“表演课”,这样的课保持原生态,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听了课自然就要议论、评课,年轻教师可以及时把老教师对评课的意见、介绍的教学经验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以便下次上课时吸收进来,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使课越上越好。
那时候,数学组办有小报《数学爱好者》。主要刊登学生的文章,也刊登少量老师的文章。主编是葛家覃老师。不象现在,可以用电脑编辑、排版,那时主要靠葛老师手工刻制钢板。但是,葛老师特别认真,字也写得漂亮,令我们年轻教师敬佩不已。记得我当时负责“数学问题征解”这个栏目。我的工作就是挑选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审阅来自同学们的解答,挑选优秀的刊登在下一期上。这一做法培养了一批数学爱好者,也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这个小报至今仍有收藏。
那时候,课时不象现在安排得这么紧。下午的七、八节课经常有讲座举办,主要是面向学生的。但是,只要有老师开讲座,其他老师都积极参加听讲座。马明老师给学生开的“等周问题”讲座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听课笔记还留着。
应该说,我开展教学研究,与附中这个环境,与附中教学研究的氛围、风气是分不开的。我享受了这个氛围,从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因此,也应该为延续这样的氛围作出自己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得薪火相传。开展教学研究应该形成一个团队,而不能搞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团队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可以互相促进。
不应该把撰写文章与上好课,搞好课堂教学对立起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不应该对撰写(或者发表)论文有什么要求。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要把课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很少学习,缺乏思考,不善总结,能说把课上好了吗?恐怕不能。即便如此,也还是个“教书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争当教育家”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善于总结,撰写文章,甚至把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的理论。
把学习当习惯,你才可能成功。要搞教学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并且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自2001年起,我先后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两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套是《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这是我国第一套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材。另一套是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A版)。我有幸与国内顶尖的一些数学教育的专家在一起讨论、研究教材的编写,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每次参加会议,我都认真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会后研究,虚心学习。经历了教材编写的过程,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指点,使我对数学课程、数学教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也逐渐清晰起来。由于经常到各地去讲教材,也促使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听众——我的同行、一线老师欢迎的报告者,我认真准备每一次报告,这又必须认真学习。
要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许多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理论学习、理论指导。我也这样告戒自己。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的动态,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先后发表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文章,就是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后,指导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经常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比如《数学教学认识论》、《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以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我在大学学习时就订有《数学通报》,关注着中学数学的教学研究。我相信,厚积才能薄发。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几何画板?”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家伙就是几何画板玩得好。这是一个误解。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一切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方法都应该努力拿来使用。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我的屁股是坐在数学教学这把椅子上的,我是站在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几何画板的。我有幸比较早地接触到几何画板这个软件。我相信,几何画板一定会受到中学数学教师的欢迎;我相信,许多中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于是,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写成《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可以说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想,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急。2001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选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审查时被选中。现在已经被确定为“21世纪师范院校计算机技术规划教材”。被许多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选为教育技术的教材,有的院校指定为“专升本”必考用书。
搞教学研究有时要敢于挑战自我。手持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借助图形计算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享受成功的乐趣。我有幸得到一个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但是,菜单是全英文,看起来极不方便,操作也比较复杂。我想,其他老师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面对1340页的英文说明书,我提出了挑战自我的任务——把它翻译出来,并且结合教学写出案例。我英文水平很差,但是,我周围有英文水平高的年轻教师,有的还在英国教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借助网络、查《英汉数学词典》,写成《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后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它作为本科生教育技术选修课的教材。
扬长避短,打自己的牌。中学教师从事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室里摸爬滚打,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的长处。因此,我撰写的文章,大多围绕着数学教学这个话题,因为我熟悉它。写自己怎么干的,还要写自己为什么这么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提升。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血有肉”。给读者有一定参考作用,可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录用。有一次,我同时向《数学通报》投了《学习几何画板,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两篇文章。前一篇,有观点,有我的做法介绍,有技术介绍;后一篇对正确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没想到,《数学通报》杂志社通知我,两篇文章全录用。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当然很高兴。
写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发自内心。有一次,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讲求函数最大值的应用题。他上得很好,但是,数学思想缺少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我当时就思绪万千,把怎样利用来自学生的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材料,及时实施思维教学的感受写了出来。《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听课有感》一文投给《数学通报》杂志社,很快被发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而许多教师对后者关注不够。
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任何事情总是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回顾我撰写文章投稿的过程,也是开始写一些小文章,解题类的,给学生看的,发表在诸如《中学生数理化》、《现在中学生》等杂志上。一方面没有能力写大文章,另一方面也练练笔。写着写着,就会感觉到不是那么难写了。如果一直不写,那就很难做到会写。所以,笔要勤快,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不能太功利。为评职称当然要写文章,必须面对。这也说明,评职称要求写文章对教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不为评职称,那是唱高调、说假话,应该说,是但不全是。我在评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之后仍然发表了不少文章,这肯定不是为评职称的了。有两个老先生,我很佩服他们。一个是上海的陈振宣先生,已经90岁了,今年还发表了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章。另一个是我们南京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王永健先生,80多岁了,还在关注着教育改革,在《数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他们为了什么?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真的让我们可敬可佩。
教师的任何努力、任何进步,最大的受益者是他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生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