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一、做一个真实的老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十四章)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
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
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二、做一个善于提问、善于启发的老师 孔子常常用问题来回答学生的提问。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启发。子游问“孝”,他反问子游,如果“孝”只是赡养,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子夏问“孝”,他反问,不给父母好脸色看,仅仅让年长的先吃酒饭就是“孝”吗?学生借助这些问题思考,就能自己得出答案。孔子似乎不怎么喜欢帮学生“彻底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学生留下点问题。比如,子路问“政”,孔子说就是自己带头,大家努力,子路没听明白,要求老师多讲一些,孔子补充说,不疲倦。看来孔子也并不急于通过一次的讲解就彻底解决学生的问题。孔子还喜欢追问。老师追问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子张问如何做到“达”,孔子反问,你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就是在国家和宗族中有名气,他告诉子张两者不一样,然后才开始进一步的解释。相比较而言,孔子更多的时候喜欢等着学生追问。子张、子路、司马牛、冉有都追问过孔子。最为典型的是子张的追问,孔子的每一个回答中,都有他不明白的地方,于是就有了链条式的追问:“如何可以搞政治?”“什么叫五种美德?”“什么叫施恩惠但不花费?”“什么叫四种恶行?”一个接一个地追问,最后终于把问题弄明白了。
从这些饱含“问题意识”的对话中,我们不难梳理出几条孔子关于“问题教学”的特征。
第一,思考比答案重要。
第二,无论是提问还是解答,老师的语言简洁、不啰唆,不担心学生听不懂。第三,要让学生追问。往深处琢磨,我们似乎还能触摸到孔子关于“问题教学”的一些理念。
(1)学问学问,不会问岂能叫学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很重要,老师要留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余地,一下把答案和盘托出,学生就没有了提问的需求。(2)学习应当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不是老师追着逼着你、勉强让你学,而应当是自己“求学”。本末倒置,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讲得再多再好恐怕也不行。(3)老师解答的意愿要和学生求知的意愿相吻合。急急忙忙地把答案和盘托出,一下讲得太多,学生想听吗?唠叨的老师是不是反而会败坏学习的兴味呢?(4)老师的解答要合乎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知道自己在哪儿,老师的解答才有意义。
孔子的那些问题之所以美妙,就在于能触发思考,在于对知识的探求,在于求知的满足和不满足。问题,不正是一条通往美妙教学世界的路径吗?
三、做一个关注学生生活的老师 孔子不仅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善于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艰深的道理,哪怕是他所极力推崇的深刻的理念,在他看来,也无一不是可以落实在饮食、睡觉、绘画、穿戴、走路方面,所以孔子的教育很有生活气息。首先,孔子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宰我白天睡大觉,被老师批评“朽木不可雕也”,进而得出要听其言观其行才可。颜回身居陋巷,生活得很快乐,孔子称赞他有贤德。固然,他们生活的方式不同于现在,但孔子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应该不仅仅是出于生活之便,而是基于学习、生活、人生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今天,却日渐被老师们遗忘。很多时候,学习出了问题,“病根”却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你可能只留意一个孩子晨读时没能把昨天的古诗背熟,却未必会想到昨晚他的爸爸妈妈大吵了一架闹着要离婚,他到现在也静不下心来背书而处于惶恐之中;你留意到一个孩子上课思想开了小差,在无聊地把玩手上的橡皮,却未必想到他刚才下课与同桌闹了别扭,正盘算下课如何打破僵局;有些孩子一个阶段成绩突然下滑,你简单地以为他被什么游戏分了心,却未必在意他其实是想借助游戏逃避现实中的什么问题„„如果这些表象背后的原因不被及时发现,“成为一个不愿学习的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到后来他也认为自己真的爱上了游戏,从而放弃了学习。所以,我们就需要以教育的眼光,而不仅仅局限在教学的视野里。孩子的生活是完整的,教学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教学的问题都有生活的关联。我们仅指望在课堂上将一个人塑造完成,是很难的。在现实条件下,我们要尽可能地关注一些特殊孩子的生活,他们生活中缺少的关爱,遇到的问题都会以某种形式在学习中传递出来。我们的教育面向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某一门学科的成绩,学生对生活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学习才会有健康的态度。
四、做一个了解学生的老师
孔子的教育常常融化在师生日常的聊天中。他和学生的一些对话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聊天,不仅聊日常的话题,朋友的话题,聊天的氛围也很生活化。
孟懿子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替孔子赶车时,孔子就对他说,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我说“不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照礼制来侍奉,去世了按礼制安葬和祭祀。学习就在这些日常的聊天之中。这种日常的聊天具有一种拉近心灵的效果。什么是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高高在上,抛个问题给学生,然后在一旁听孩子讨论,再怎么低下身来,也没有平等的情味。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将教育化在这些日常的语言中,才更接近教育的本真。
我们常说孔子懂得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来问仁,问孝,问同一个问题他都能给出不同的建议,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这是从老师的角度上来看的一种惯常的看法。如果反过来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呢?孔子的学生也一样很了解孔子,也许在学问上还难以企及,但他的脾气、兴趣、志向、爱好、憎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学生面前,包括在朝廷上的唯唯诺诺(遵守礼节)和被隐士质问时的无言以对。教育的场域里,在师生的眼中,彼此都应当在场。我们提倡“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看”,这是人本取向的必需,其实还少了一半,就是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也应当成为一个饱满而丰富的人。正是借助了这些因素,孔子没有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什么教育教学的资源,而是就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他没有刻意为之,却饱含教育的智慧,更暗合了教育中的一些亘古不变的规律。
第二篇: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2014年10月30日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做教师来说,《论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向孔子学习,看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
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十四章,以下注作17.24)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6.28)。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15.2)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17.5)。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
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做一个善于提问、善于启发的老师
孔子常常用问题来回答学生的提问。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启发。子游问“孝”,他反问子游,如果“孝”只是赡养,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2.7)?子夏问“孝”,他反问,不给父母好脸色看,仅仅让年长的先吃酒饭就是“孝”吗(2.8)?学生借助这些问题思考,就能自己得出答案。孔子似乎不怎么喜欢帮学生“彻底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学生留下点问题。比如,子路问“政”,孔子说就是自己带头,大家努力,子路没听明白,要求老师多讲一些,孔子补充说,不疲倦(13.1)。看来孔子也并不急于通过一次的讲解就彻底解决学生的问题。
孔子还喜欢追问。老师追问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子张问如何做到“达”,孔子反问,你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就是在国家和宗族中有名气,他告诉子张两者不一样,然后才开始进一步的解释(12.20)。相比较而言,孔子更多的时候喜欢等着学生追问。子张、子路、司马牛、冉有都追问过孔子。最为典型的是子张的追问,孔子的每一个回答中,都有他不明白的地方,于是就有了链条式的追问:“如何可以搞政治?”“什么叫五种美德?”“什么叫施恩惠但不花费?”“什么叫四种恶行?”一个接一个地追问,最后终于把问题弄明白了。
从这些饱含“问题意识”的对话中,我们不难梳理出几条孔子关于“问题教学”的特征。第一,思考比答案重要。
第二,无论是提问还是解答,老师的语言简洁、不啰唆,不担心学生听不懂。第三,要让学生追问。
往深处琢磨,我们似乎还能触摸到孔子关于“问题教学”的一些理念。
(1)学问学问,不会问岂能叫学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很重要,老师要留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余地,一下把答案和盘托出,学生就没有了提问的需求。
(2)学习应当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不是老师追着逼着你、勉强让你学,而应当是自己“求学”。本末倒置,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讲得再多再好恐怕也不行。
(3)老师解答的意愿要和学生求知的意愿相吻合。急急忙忙地把答案和盘托出,一下讲得太多,学生想听吗?唠叨的老师是不是反而会败坏学习的兴味呢?
(4)老师的解答要合乎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知道自己在哪儿,老师的解答才有意义。
孔子的那些问题之所以美妙,就在于能触发思考,在于对知识的探求,在于求知的满足和不满足。问题,不正是一条通往美妙教学世界的路径吗?
做一个关注学生生活的老师
孔子的教育教学就在日常生活、教学之中发生着。他不仅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善于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艰深的道理,哪怕是他所极力推崇的一些深刻的理念,在他看来,也无一不是可以落实在饮食、睡觉、绘画、穿戴、走路上。所以孔子的教育很有生活气息和感觉。我们今天把生活当作一种教育资源,似乎还不够开阔,生活能给予教育的启示远不止这些。
首先,孔子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宰我白天睡大觉,被老师批评“朽木不可雕也”,并进而得出要听其言观其行才可。颜回身居陋巷,生活得很快乐,孔子称赞他有贤德(6.11)。固然,他们生活的方式不同于现在,但孔子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应该不仅仅是出于生活之便,而是基于学习、生活、人生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今天,却日渐被老师们遗忘。很多时候,学习出了问题,病根却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你可能只留意一个孩子晨读时没能把昨天的古诗背熟,却未必会想到昨晚他的爸爸妈妈大吵了一架闹着要离婚,他到现在也静不下心来背书而处于惶恐之中;你留意到一个孩子上课思想开了小差,在无聊地把玩手上的橡皮,却未必想到他刚才下课与同桌闹了别扭,正盘算下课如何打破僵局。有些孩子一个阶段成绩突然下滑,你简单地以为他被什么游戏分了心,却未必在意他其实是想借助游戏逃避现实里的什么问题,而如果背后的原因不被及时发现,“成为一个不愿学习的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到后来他也认为自己真的爱上了游戏,放弃了学习。在这样一些时候,我们就需要教育的眼光,而不仅仅局限在教学的视野里。
孩子的生活是完整的,我们的教学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教学的问题都有生活的关联。我们单指望在学校课堂将一个人塑造完成,是很难的。在现实条件下,我们要尽可能地关注一些特殊孩子的生活,他们生活中缺少的关爱,遇到的问题,都会以某种形式在学习中传递出来。我们的教育面向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某一门学科的成绩,学生对生活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学习才会有健康的态度。
孔子重视日常经验的教育意义。这从学生的评价里能够看出。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我们能够听到,老师讲人性天道我们却听不到(5.13)。因为孔子很少谈大题目,少用大字眼,强调从近处、从实际、从具体言行入手。不是不讲大问题,而是不直接讲,不把问题弄得很高深。李泽厚先生一言以蔽之,“道在伦常日用中”。这样的思维方式、论述方式有着实用理性的思想传统,但发掘日常经验的教育价值,却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自然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人类从中整体地划分出来,个体又从类中划分出来,教育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划分出来,各个学科又将教育划分为不同的板块。总之,孩子往往无法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课堂上、书本中的观点与公式联系起来。结合生活的教育,不是生硬地把生活拉进课堂,在课堂中讨论几个现实热点,仿佛这就是生活化了,重要的是从生活中实践、体验、领悟知识,同时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做一个了解学生的老师
孔子的教育常常融化在师生日常的聊天中。他和学生的一些对话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聊天,不仅聊日常的话题,朋友的话题,聊天的氛围也很生活化。
孟懿子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替孔子赶车时,孔子就对他说,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我说“不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照礼制来侍奉,去世了按礼制安葬和祭祀。(2.5)学习就发生在这些日常的聊天之中。
这种日常的聊天具有一种拉近心灵的效果,什么是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高高在上,抛个问题给学生,然后在一旁听孩子讨论,再怎么低下身来,也没有平等的情味。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将教育化在这些日常的语言中,才更接近教育的本真。
我们常说孔子懂得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来问仁,问孝,问同一个问题他都能给出不同的建议,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这是从老师的角度上来看的一种惯常的看法。如果反过来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呢?孔子的学生也一样很了解孔子,也许在学问上还难以企及,但他的脾气、兴趣、志向、爱好、憎恶,统统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学生面前,包括在朝廷上的唯唯诺诺(遵守礼节)和被隐士质问时的无言以对。
教育的场域里,在师生相互的眼中,彼此都应当在场。我们提倡“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看”,这是人本取向的必需,其实还少了一半,就是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也应当成为一个饱满而丰富的人。
正是借助了这些因素,孔子没有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什么教育教学的资源,而是就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他没有刻意为之,却饱含教育的智慧,更暗合了教育中的一些亘古不变的规律。
第三篇: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党爱国,积极进取。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文本,背学情.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尽量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所以孩子们比较喜欢上课。主动抓住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及时消化,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电脑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在分管工作上,服从安排,积极主动
我们的校无论是环境还是领导、教师都给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的好感,所以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虽然有时任务较重,但心理上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较主动,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为学校的建设献出微弱的力量。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同志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不断创新
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这学期本人开始开设综合实践.而且自己所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条线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评价学生和教师,如何作好条线管理,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第四篇:做一名好老师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演讲稿
今天站在这里,我心中总有些不安,因为我的成绩不够辉煌,我无法慷慨激昂,因为我的事迹不够感人,我无法追求语言的华丽。所以我想,朴实的语言最适合朴实的我。
什么样的老师是一名好老师?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呢?我会成为一名好老师吗?我在思考,在探索,在努力。我想:一名好老师,她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必须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必须逐步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她必须热爱她的讲台,热爱她的学生,热爱她的事业,有较强的责任感。要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必须十分尊重孩子和善解人意,学生能从他的眼睛里读到关爱、读到感动、读出灵动。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善于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一个能做到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教书育人的好教师,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其他教师、影响学生,肯定会是一个好的教。
时间过得真快,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已经七年了,七年中有泪有辛酸,但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感受到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关怀,我感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自己的成长。这里是一片希望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中我汲取着丰富的营养,快乐的成长着。
还记得刚刚走进校门的那天,我便默默地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就是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因为我坚信:只有学生喜欢自己,才会喜欢自己的课。然而在工作中我却发现,要让学生喜欢并不难,难得是让学生一直喜欢自己。还记得那年我班的某某同学曾私下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学生都在说你‘上学期像天使,下学期却变成了魔鬼’”,当时我心中一阵酸痛,为什么我不能得到学生一直的爱呢?接连几天,我心情都很沉重,后来我换角度思考了一下,顿时豁然开朗,心想学生能告诉我,就说明学生对我还有希望,对我还有信任,我应该紧紧抓住这点仅存的信任,努力的去改变自己,争取学生一直的喜爱。所以,从那以后,我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我的第二个目标是做课堂的好老师。“情感”是一切兴趣的源泉,在上课时,我会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因此在走进课堂之前,我总是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微笑,带着童心走上讲台。我要用我的阳光和快乐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课堂。不管心情有多差,只要走进课堂,我都能做到丢弃烦恼。因为教室是播种知识和爱的地方,我没有理由将阴霾带入这片净土,更没有权利让他们因我的忧伤而忧伤。在这天真烂漫的季节,他们需要的是快乐!
当一名老师是很辛苦。没有耕耘,那有收获?没有付出,哪有回报?有时候,我的头有点晕,脖子有点酸,双腿有点麻,嗓子有点干,我感到了工作的疲劳,但是我还是在为之努力着。因为目标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会用我的光和热继续为这奋斗。因为我相信我身边那么多的好老师会给我永无止境的帮助。
我深深的感到,做一名老师很不容易,做一名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更不容易。你不仅要具备教育科目方面的知识,具备教学方面的经验,最好,你还得具备其它专业的知识,而且,越多越好。
从事教师工作之前,我羡慕教师职业。因为我知道,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当我也走上教师岗位后,才深深懂得:教师的崇高和神圣是无数个涓涓细流的平凡小事汇成的,是由无数个脚踏实地的日日夜夜组成的。只要你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有恒心。那么,你,离好老师的目标就不远了。只要我努力,给我时间,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一定能成为好老师。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所以今天站到这里,我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描绘自己,但朴实的我会用心洒尽光和热,我会把“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当作我终生的追求,我会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不断影响、约束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我愿继续向所有的老师学习,站在弘扬“师德”的起跑线上,用自己平凡的劳动铸造高尚的师魂。
第五篇: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名好老师
习近平在2014年教师节前一天,考察北京师范大学中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i。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教师永远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重要责任,教师拥有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善知识的风向标。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人师以自我人格的形象塑影响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自己的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内在魅力给学生以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影响和感化。孟子曰: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第三乐也。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人师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与精神享受.韩愈的《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既要“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书匠,心中还要有为人类生存与和平发展的社会责任,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与民族伟大使命。“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上位的领导本身的举止端正,即使不去传达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并尊重他;当领导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便拼命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不去奉行。教师就好比是在上位的人,我们的教育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老师的所传播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年轻人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自己在圆梦的同时,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无色无味,透明,人每天都要喝它,自然界里的其他各种生物也都离不开,水滋养万物,提供生机,有利于万物生长,为生命最不可缺少。水养育了万千生命,却并不私有或占有它们;水作用很大,却从来不显功自傲。显而易见,水的这种品质与人类常常赞美的“母爱”“恩师”性质非常相似,老师也应该如同水一样,清净纯洁。教学工作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又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是一常被人古今文人志士誉为园丁、蜡烛、春蚕等以奉献著称。德行高的老师,其实就像水一样,对所有的学生公平和热爱,看着他们一次次取得优异成绩,而内心欣喜,毫无要求。水,看似无所作为,却润物于无声之中。这种利物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毫无回报的,没有任何动机与目的。无私的去滋养万物,助成他们,帮助他们成长,而且还不以此居功自傲,不去占有,不去主宰。正是由于其无私的奉献,他才能寄予一切生命之中,将自己的作为和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
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
古今中外许多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甘为人梯,无私奉献,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他说过:“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无私的爱能够软化一切顽固的心灵。所以,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尤其是那些较差的学生,有性格障碍或遭遇过特殊变故的学生,更加需要倍加呵护。为此,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ii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首先,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品德,才能以教书传知,育人感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备有一桶水。我尽可能多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先进、观念更新,不守旧,流利、生动、自然地讲解教学内容,热情洋溢、充满活力,引领时代的潮流,按照各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入手。使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大胆的提问,大胆的质疑,不再畏惧书本,不再畏惧老师,不再畏惧权威。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活水。这是人们对教师这一行业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如果不具备广博的学识见闻,这可大大折损了教师的威望和形象。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加上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才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在教学中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做到深入浅出,收放自如,游刃有如,保证教学质量。对于一个教师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学生在课堂上求知若渴,赞赏和佩服的眼光了!
现代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目不暇接,知识的更新也更是如此,一个教师如果只满足于现状,满足于目前掌握的知识才干,那他就跟不上时代,必会被时代远远地遗弃的,学生也不会服你。十年树人,十万栋梁。”这就是一名好老师的人生写照。是的,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用心做教育,要以身作则,念念为学生着想。”我相信,只要向着好老师的标准努力,将来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道德的典范,更是爱心的化身。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学生得到教师的爱,就是得到了赞许,表扬和奖励。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做教师的心胸要开阔,能善解人意,对学生的缺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用宽容的心包容每一个学生,对后进生尤其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果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进行多方面的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积极去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他们也的亮点也会越来越大。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iii 《 人民日报 》(2014年09月10日 01 版)
《 人民日报 》(2014年09月10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