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15: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福建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福建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1年01月25日16:30人民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3800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2056亿元,增长2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51亿元,增长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3亿元,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1088亿美元,增长36.6%,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增长34.1%;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3.77%;人口自然增长率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1%、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0.2%的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乘势而上突破重点,“五大战役”成效明显

围绕推动跨越发展,认真落实全省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学习借鉴天津、广东、江西等省市先进经验,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形成比学赶超的热潮。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完成投资1936亿元,建成投产和开工项目分别达166个和177个。开工5条快速铁路,福厦动车组开通运营;开工13条高速公路,建成7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超过3000万吨,电力新增装机容量445万千瓦,机场扩能改造全面实施。新增长区域发展方面。完成投资2742亿元,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区域集聚效应显现。城市建设方面。完成投资252亿元,新增城市绿地2620公顷、公园22座,更新公交车2600辆,景观整治、立面再造、缆线下地、道路改造等取得阶段性成效。小城镇改革发展方面。试点镇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启动784个项目,完成投资308亿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加快建设,“三旧”改造有序推进,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实施。民生工程方面。在实施校安、医改、文化、养老、安居等工程基础上,新增10件惠民实事,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二)巩固应对危机成果,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662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大灾之年仍保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五新”加快进村入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9.6%。实施土地整理31.5万亩,加固病险水库139座,除险加固海堤1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2850公里。新批和组建8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建成,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继续完善。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建设21个成长型产业集群,抓好950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和300个重点技改项目,央企在闽新一轮投资洽谈项目超过8000亿元、其中签约5000多亿元。出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19条意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再担保机制。45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再融资,募集资金449亿元,上市企业总数达185家。物流、创意等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40%。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长17.8%。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3.4%,小企业贷款增量是全国5个超千亿的省份之一,金融服务发展更加有力。

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落实鼓励企业创新政策,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新增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4家。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加快建设,厦门、福州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大陆物联网条码识别、瑞芯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优讯光通讯用户端收发一体、联拓数字对讲机SOC基带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成功研制并产业化,标志着我省芯片设计研发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戊肝疫苗、细菌农药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新增专利授权18063件。第八届“6·18”成功对接5358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村信息化等“数字福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电子政务外网覆盖所有乡镇。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成功举办。出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对外经贸快速回升。实施扶持外贸发展措施,建设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2.8%和25.8%。厦门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作,福州保税港区获批设立,武夷山“陆地港”投入试运行,电子口岸覆盖面扩大。新批项目合同外资平均规模达1064万美元,提高10%。闽港闽澳合作取得实效,加强金融、物流等服务推介,推动闽企通过港澳进入国际采购体系、拓展葡语国家市场。全年实际利用港澳资金增长15.8%,闽港闽澳贸易额增长30.8%。外事、侨务工作继续加强。世界投资论坛、“9·8”、“5·18”、世界闽商大会、泛珠大会、上海世博会福建展馆及活动周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环保监管责任制,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完成重点行业脱硫等重大工程。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设市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2%和92%,市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7%和83%。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全面完成,207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对皮革等行业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治理措施,妥善处置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集中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加快平潭开放开发,闽台合作先行先试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展开。赋予平潭设区市及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成立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平潭海峡大桥、渔平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福州至平潭快速铁路及跨海公铁大桥、长平高速公路、平潭海峡大桥复桥、环岛公路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1000万株植树任务。金井湾、幸福洋等组团开发先行启动。

闽台经贸合作纵深拓展。做好ECFA签署的跟进工作,主动对接两岸产业搭桥计划。海峡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运作,兴业银行等获准开展新台币兑换业务。闽台率先实现特殊监管区、电子商务对接。全年合同利用台资增长1.4倍,闽台贸易额增长48.7%。

闽台交流交往更加密切。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论坛。省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取得积极成效。闽台107对特色乡镇实现对接。启动闽台乡村游,经我省赴台旅游人数突破18万人次。新增福州、厦门两个空中货运直航航点,开通闽台邮政货运航线。“小三通”客运量达144.2万人次,闽台空中直航每周往返120个航班,全年运送旅客53.9万人次,泉州成为两岸空中直航新航点。率先在事业单位招聘台湾专才,闽台联合培养职教人才4000多人,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深化。

(四)全力以赴抗灾救灾,恢复重建有力有效

去年我省连续遭受特大冰雹、强降雨灾害和五个强台风袭击。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部署,周密组织,全面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机制,全省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奋力抗灾救灾,累计紧急转移群众222.6万人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对全球最强台风“鲇鱼”实现人员零伤亡。出台一系列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扶持政策,确定福州、厦门对口支援三明、南平,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重建户春节前可搬入新居。

(五)强化公共服务,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6万人。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38元。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实现设区市统筹,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跨市转移接续,医保实行异地就医和结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33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工作持续推进。

社会事业加快进步。基本建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72个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4%,实现每个设区市都有一所公办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新增床位6700张,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十大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福州中国温泉之都申报成功。中国航海日、全国特奥会、省运会、省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援建彭州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新一轮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推进。人事、编制、民族、宗教、气象、防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稳定。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4.9%。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五位一体”长效机制,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信访总量明显下降。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类事故发生起数下降5.3%。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反走私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积极采纳委员调研成果。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8件、省政协提案1083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加强政府立法,全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项,出台省政府规章6件。完成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清理任务。“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加强行政监察,深化效能建设。抓好纠风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开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审计和稽察。落实廉政准则,反腐倡廉工作得到加强。

201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胜利实现。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思路拓展提升的五年,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平潭开放开发得到特殊扶持,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享受中西部优惠政策,国家部委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福建进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是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克服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贸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比2005年翻了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5年的3.5倍,特别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铁路新增快速干线里程504公里、在建里程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超过1500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实现翻番、总里程达2403公里、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1.8亿吨、吞吐量由2005年的1.98亿吨增加到3.27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接近翻番,电力新增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累计达3480万千瓦,形成500千伏大环网;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从12.6∶48.5∶38.9调整为9.5∶51.3∶39.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2.1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五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460元和2977元,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居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十一五”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公务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面临困难,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发展后劲还显不足,高水平的大项目落地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够快,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较大挑战;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存在薄弱环节,城市管理问题仍然不少;政府职能需要加快转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正视差距、改进不足,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以强烈的责任心做好工作。

二、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请大会审议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十二五”宏观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各项措施。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的部署,《规划(草案)》明确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规划(草案)》围绕主题、突出主线,提出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科教发展、可持续发展四大类37项主要目标,其中约束性14项、预期性23项。明确到2015年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这些目标体现质量、效益、结构、速度的统一,体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统一,体现先行先试和可行可为的统一,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规划(草案)》分18个章节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42%,推动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28%。培育产业群、扶持大企业,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或基地。

(三)着力扩大内需,形成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拓宽消费领域,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三大港口群,建设“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完善空港布局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有机场,县县通高速,较大自然村通达硬化道路。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数字福建”应用水平,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以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培育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南北岸)、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新增长区域。健全沿海与山区帮扶机制,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和水库库区的支持。深化跨省区域协作,促进互动联动。

(五)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构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文化交流重要基地、直接往来综合枢纽,打造吸引力更强、功能更完备的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为契机,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排头兵、窗口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外经贸强省。港澳侨始终是福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要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努力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共同繁荣发展中争取更大作为。

(七)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人才、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力争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大幅度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力争人才资本贡献率达到33%。强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八)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继续居全国首位,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九)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公共安全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三、开好局起好步,扎实做好2011年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促增长、调结构,统城乡、惠民生,深改革、大开放,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外贸出口增长8%,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低于80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

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526个,总投资19213亿元,年度投资2300亿元。同时,实施一批全省性的农林水利重大工程。产业方面,开工中化泉州1200万吨炼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翔安玻璃基板、中国移动厦门手机动漫基地、马尾船政重工造船、东南汽车三期扩建等60个以上项目,加快泉州海峡轨道客车、中国重汽永安汽车、龙工挖掘机、东南电化搬迁等项目建设,建成漳州腾龙芳烃PX、翔鹭石化PTA、鞍钢冷轧钢板、南铝板带三期等60个以上项目,突破福建联合石化乙烯“脱瓶颈”扩建、鞍钢宁德大型钢铁、宝钢与罗源德盛联合重组、中国化工三明装备及新材料基地等20个以上重大前期项目。交通、能源方面,开工16条高速公路和10个港口项目,力争5条铁路获批建设,加快核电、风电、火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增快速铁路干线运营里程14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6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水利、渔港、耕地、造林方面,完成20个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60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加快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设;开发复垦新增耕地12万亩,实施土地整理30万亩;完成植树造林650万亩。

打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善区域规划和开发布局,构建连接新增长区域的交通通道,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快形成创业创新重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年度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力争建成700个、新开工800个。

打好城市建设战役。做好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加强重要区域、重点地段设计。强化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建成一批公共停车场,改善城市综合交通。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和公园建设,做到步行10-15分钟就能看到绿地。加快供水、供气、排水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居民饮用水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归集率和处理率。加快城市架空缆线下地。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内河整治要有看得见的变化。创建一批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建设一批宜居城市综合体。

打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在继续抓好第一批22个试点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个试点镇。加快规划编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景观建设,合理布局城镇产业项目,力争投资增长高于全省投资增速。实施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合理划分县和镇财权与事权。探索户籍管理新模式。

打好民生工程战役。继续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国家要求提前4年;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各类棚户区改造,推进养老服务“十百千”工程,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光明行动”、残疾人托养和残疾儿童康复等项目,扶持妇女、残疾人、计生家庭创业就业。医疗卫生方面,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为城乡居民提供10项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和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孕妇、城市低保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提高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计生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加快医院项目建设。教育文化方面,逐步实施中职教育免费,今年对中职一年级学生免学杂费;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提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加快幼儿园发展,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和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县(市)城区影院建设,新建2600个农民体育健身点,推进市、县两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抓好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强农惠农方面,调整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设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饮水安全和造福工程,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便民生活方面,抓好“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城乡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推进城乡绿化,加快公厕建设,实施城乡通信信息化提升工程。和谐平安方面,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避灾点,实施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整治与水源保护,深化平安创建,支持驻闽部队生产生活和科技拥军、文化拥军项目建设。防灾减灾方面,实施海洋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治两个“百千万工程”,完善气象灾害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增强重大灾害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我们要用实施战役的决心和工程化的运作办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二)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多种方式增加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民资、大户等社会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贷款。

强化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中央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民生水利。抓好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五江一溪”防洪工程建设,抓紧闽江北水南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现有渔港的改造、扩容、升级。

提高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统一经营服务的主体,引导农民积极组建合作社和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合作社与商贸、科技、金融、农资等机构紧密对接,实现生产销售组织一体化,让农产品从菜园子直达菜篮子。

加大“五新”成果推广力度。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把专场推介会开到农民家门口,抓好一批示范项目。继续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与农业部共建省级农作物良种培育引进中心,做强良种引进、提纯、繁育与推广基地,力争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2%以上。

形成覆盖整个农村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整合驻村干部、农技员、下派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乡镇农技站等方面力量,变零星分散服务为全方位、网络化服务。开展百万农民订单式、个性化大培训,抓好网络和远程教育。

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大产业来抓。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保障市场供给,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大贴息、奖励、用地等政策扶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规模化加工,力争有5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

做好稳粮、储粮、调粮工作。重视“米袋子”工程建设,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30万亩。狠抓粮食关键增产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的示范推广,大力发展超级稻、再生稻,提高粮食单产和优质品率。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改进粮食补贴发放方式,切实做到有种有补、谁种补谁。完善储备粮食订单收购直接补贴政策,保持30万吨省级储备订单收购规模。抓好储备粮库建设和改造,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加强与粮食主产省的协作关系。

逐步推行农业用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合理流转。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引导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承包农户经营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切实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探索土地股份化和合作化的办法。

深化农村改革。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首要目标,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增强各方面的工作合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发证到户进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按照国家部署,完成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任务。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经纪人等,为农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重点突破。把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等作为主攻重点,加快物联网识别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抓好“智慧厦门”产业基地、福州友顺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霞浦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一批研发和转化项目。二是应用示范。在消费升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方面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扩大政府采购,支持商业模式创新。三是政策引导。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新认定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争取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等资金支持,建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和科技保险,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着力壮大产业群。要通过现代产业的增量集聚,带动存量优化,促进总量提升。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延伸10条产业链,实现30个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央企项目落地建设,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继续实施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抓好300个技改重点项目,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大型民企和港澳台企业的合作,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组建战略联盟等途径快速扩张。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链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强化煤电油气运调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加大财税扶持,强化要素供给,增加引导资金,优先保障用地,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现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水电气热基本同价,加快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多层次、宽领域、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一是现代物流业。实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提升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引进和培育若干跨国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建立以港口为核心、与制造模式相适应、信息化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供应链服务体系。二是金融业。争取扩大信贷规模,促进我省成为各家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区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规范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省外金融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发展企业债券,鼓励发展私募基金。三是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抓好研发设计、技术交易、成果应用,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制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有效落实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培育高水平的骨干企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四是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经纪等服务,鼓励发展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五是服务外包业。吸引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向我省转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和专业企业。六是现代商贸业。拓展电子商务、专业集散市场、特许经营和仓储超市,加快培育新型业态,强化营销联盟。七是文化及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进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意产业园建设。八是社区服务业。以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为重点,支持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九是农村服务业。加快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贸、农资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拓展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十是旅游业。整合和保护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项目,延伸特色旅游产业链,打造海峡旅游品牌。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作为,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深化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高标准抓好一批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等重点项目,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开发、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支持海洋碳汇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

(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有

(五)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拓展闽台交流合作

高起点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全面实施即将批复的总体规划,推进“五个共同”模式,力求突破投资贸易便利化等特殊政策,争取设立平潭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力争开通平潭至台湾客货运滚装航线,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合作伙伴,落地一批高层次项目,着力发展旅游、物流和科技产业,加快两岸教育、医疗合作园区建设。

推动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实施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扩大我省优势产品出口,增加台湾产品进口。争取服务贸易合作先行先试,开展口岸业务和电子商务合作,推动台商在闽设立独资医疗机构。争取不同阶段的闽台合作先行先试内容列入ECFA后续协议。

深化闽台产业对接。主动衔接台湾六大产业振兴方案和四项智能型产业计划,深化闽台石化、汽车、精密机械、LED、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对接,拓展太阳能、生物科技、创意等新兴产业合作。推动闽台金融机构双向互设和业务合作,建设厦门、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加强闽台农业、林业合作,扶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

拓展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办好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展妈祖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抓好福州、厦门两岸教育合作项目,加强闽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文化创意等领域合作。扩大对台海空直航,促进空中直航航线延伸,推动实施我省居民赴台个人游。

(六)着力外经贸转型升级,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实施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等扶持政策,推进重点商品出口基地、“陆地港”和“飞地港”建设,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确保出口稳定增长。推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向内地山区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贸易,加快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优化口岸大通关环境,扩大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覆盖范围。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工作,支持企业有序开展国际化经营。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结构优化。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健全协调服务机制,集中抓好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在谈项目,促进345项重点跟踪项目落地。创新“9·8”、“5·18”等重大经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引资引智并重,抓好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服务业配套项目和企业并购重组项目。强化境外联合招商,加强对东盟的服务贸易引资,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回闽投资。建立意向客商、意向项目信息库,形成各设区市协同招商机制,推动项目有效集聚和合理布局。

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发挥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吸引港澳资金等生产要素、服务体系和大型企业。联合开发两岸四地“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推进闽港台物流合作项目,引进香港金融机构参与两岸贸易结算等金融服务。依托闽港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赴海外开展并购、赴港上市融资。落实一批闽澳商务、中小企业和旅游文化合作项目。多渠道加强与闽籍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新华侨华人及重点社团的联系。有效利用外事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七)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抓好新一轮节能减排。认真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环保“三同时”。严格节能减排责任,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200个项目。全面淘汰水泥、造纸、皮革、火电、冶炼等“五小”落后产能。推进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及污染深度治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五个一百”工程。支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低碳发展实验区。

抓好新一轮环境整治。深化“六江两溪”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重点流域网箱养殖,治理畜禽养殖、石板材和工矿业污染。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三清”示范工程。强化陆海一体化联动,实施重要港湾、重点海域和海岛的生态整治工程,着力治理渔业用海环境。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抓好新一轮生态优化。实施生态省建设五年规划,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推进“四绿”工程,增加森林碳储量。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河道、海域采砂监管,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保护力度。推进重点流域、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生态修复。污染环境,祸在当代、害及子孙,我们要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抓环保,一届接着一届干,兑现建设生态省的承诺,誓把青山绿水保护好。

(八)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突出发展城市群。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联盟进程和同城化步伐,推进轨道交通、机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拉开中心城市建设框架,推进福州东部新城和马尾新区、厦门岛外新城、泉州环湾组合城区等城市新区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提升县域统筹发展能力。创新支持县域发展的政策,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省对市县区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扶持县域重点产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深化山海联动和区域合作。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里扶持政策,强化资金投入,促进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启动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做好福州、厦门对口支援三明、南平灾后重建工作并形成协作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全省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兄弟省市区的经济联系,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宁夏、三峡库区等工作。

(九)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在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命脉,我们要全力扶持各类科技成果,精心呵护一切创新苗头,让科技创新不断迸发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劲能量。进一步整合和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6·18”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功能,完善研发协作、资源共享等创新机制。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建设,推进与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科研管理方式,健全成果评价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强科学普及,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

强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开发力度,重点引进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创造研发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体现创新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更多高端人才来闽创业。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权属企业改制,试编资本经营预算,健全风险控制和投资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36条政策和我省贯彻措施,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拓宽投资领域,加大融资等扶持力度,做好品牌和商标的培育,筹办福建省大型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与行政区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改革,强化税收征管,健全财政资金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投资体制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扩大网上并联审批试点。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十)坚持民生优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启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和发展项目。加快“双高普九”进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规模,推进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支持民办教育,扶持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建设,扩大医疗资源总量。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县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扩大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推进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试点,提高重大疾病大额医疗费用补偿水平。提供医疗救助,让得大病、出不起钱的困难群众得到救治。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三级康复体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销售零差率改革。强化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加快建设重点文化设施,挖掘八闽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重视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强文化市场和互联网管理,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老年体育活动,发挥老体协作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壮大体育产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解决城镇无收入居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县以下集体企业职工等困难群众参加医保问题。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将孤儿基本生活费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鼓励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妥善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加强各领域各行业安全管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强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海防、人防能力。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四、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提高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

我们要牢记政府前面顶天立地的“人民”二字,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要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试、爱拼会赢的优良传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旧的路径依赖,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增强发展活力。把握历史机遇,用好用足政策,有效集聚生产要素,在突破瓶颈制约中加快转型升级。学习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做得不够的地方去追赶,从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去超越,在拓展思路和作为中开辟发展的新天地。

二要强化责任。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李彬等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激发比学赶超的创业热情,增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全天候运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五年规划分解细化到年度,具体化到项目,逐季逐月抓好落实。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治庸治懒力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进一步形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政风。

三要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提高政府立法质量,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做好行政复议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便民利民。尽心办好群众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修修补补等有的看似细微却须臾不可或缺的事情,不可因事小而不为,不可因事难而不作为,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着力解决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安危的问题,最大限度予以保障,让老百姓生活更安稳;主动顺应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提高健康水平、追求精神生活、维护基本权益等新期待,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让老百姓生活更有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福建已经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正在奋力开拓全面惠及全省人民的美好前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各方面力量,凝心聚力,心无旁骛,真抓实干,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二篇: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福建发展。总书记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殷切希望我们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各部委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福建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24055.76亿元,增长9.9%;公共财政总收入3828亿元、增长11.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62.29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49.48亿元,增长18.8%;外贸出口1134.6亿美元,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1亿美元,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增长10.9%;城镇登记失业率3.47%;人口自然增长率7.5‰;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及时出台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稳定内外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74%,企业直接融资1404.45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六项提升工程”,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4%,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85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40万千瓦,电网电压提升至特高压等级。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合理布局建设大市场,搭建供需平台,促进闽货销售,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和新型消费业态,信息消费增长19%,旅游总收入增长18.4%。

(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7家,预计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6个,其中千亿以上10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增长11.9%,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600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3.6%,远洋渔业产值居全国第2位。突出抓创新、抓技改、抓转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技改投资增长29.5%,“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7位。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高新技术企业14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6.5%。“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北斗位置服务平台、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等加快推进。第十二届“6·18”对接合同项目5273个、总投资1173亿元,“6·18”虚拟研究院和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三)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粮食总产量667万吨。实施千个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新增设施农业29.88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3%。428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预计年销售总收入增长13.8%,带动372万户农民增收,新登记农民合作社4000家。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11.9万亩。41个县市区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第四轮整村扶贫开发有序推进,“造福工程”改造危房5万户,农村26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超过20万人实现减贫。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

总结推广晋江城镇化经验,出台实施促进中小城市和城镇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小城镇改革建设取得新进展。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61.8%。市政设施“五千工程”完成任务,“点线面”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两违”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四)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十大领域44项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省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公布运行,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加快建设。省级机关与所属企业及经营性资产、所办院校、干训机构脱钩工作基本完成。福建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作。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起步早、力度大,新登记企业数增长71.1%。组建厦钨稀土集团,汽车、钢铁、船舶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取得突破。推出122个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实施PPP试点项目32个,民间投资增长23.3%,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2%。开展省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我省成为国家医改试点省份,所有县(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有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增长31.5%。

(五)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贸易额增长3.3%,对东盟投资增长93.7%。中央同意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三个一”通关模式全覆盖,创新贸易方式,培育出口品牌,外贸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1个,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50个,其中亿美元以上项目47个、增长56.7%。省级权限的境外投资项目审批全部改为备案制,核准备案对外投资额增长3倍。“双延伸”政策范围扩大,利用港澳资金增长8.3%。侨务、外事工作在创新中拓展。闽台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闽台贸易额124.4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9亿美元,台湾地区银行在闽设立分行实现零的突破,经福建口岸进出的两岸人员达261万人次,第六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平潭综合实验区封关运作,国务院赋予的28项优惠政策全面实施,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开业,台湾创业园投入运营。

(六)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以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加大生态省建设力度,地表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减排工程,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深化“六江两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实行流域保护“河长制”,12条主要河流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8.1%。全年植树造林163.9万亩,其中“四绿”工程完成68.8万亩。以小流域、坡耕地、崩岗为重点,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56万亩。

(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66.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4万人。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转移衔接,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到205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7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以上,医疗救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88.61万人,农村低保省定标准提高到家庭年人均收入2100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12.86万套、基本建成12.13万套,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新增中小学学位7.3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108所、学位3.3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9.8%,建设省级高职示范专业5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5个。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630张,薄弱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单独两孩”政策审批发证30119本。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实施,6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丝海梦寻》展演获得成功。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第十五届省运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创造了历届亚运会的最好成绩。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全面推行和谐征迁,强化信访积案化解和依法信访,开展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持续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出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双拥”工作持续深入,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八)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完成超标办公用房清理工作,“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2.5%,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减少8.8%、下发的文件减少3.14%。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全年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38件、省政协提案945件,办结率均为100%。全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0件,制定省政府规章17件,全面清理现行的省政府规范性文件。政府与法院、工会互动联系机制不断完善。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开展权力运行网上公开试点。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龙头企业不多、带动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二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用工短缺等问题突出;三是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四是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五是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隐患;六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法治政府建设有待加快,一些工作人员存在精神懈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扎实做好2015年工作

做好今年的工作,要正确理解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研判,既要看到发展阶段转换带来的新挑战,更要看到新常态孕育的新机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总书记关于建设新福建的要求贯穿于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紧紧抓住我省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内在潜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确保“十二五”圆满收官,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精心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为实现福建发展新目标迈出更大步伐。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部署,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做大产业龙头,加强民生保障,力求好中求快,努力建设机制

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外贸出口增长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节能减排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行“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分级管理、分类推进,实现“十二五”规划项目全部开工,一批“十三五”规划项目提前实施,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490个、完成投资3500亿元。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和动态管理,深化“三维”项目对接。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努力打造阳光工程、优质工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开通合福、赣龙铁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1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快新一轮机场建设,建成三明沙县机场。完善“两集两散两液”布局,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000万吨。抓好能源项目建设,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水利项目。

加强要素支撑保障。落实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减排总量、火工油品。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争取各银行总行加大信贷规模倾斜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拓展债券融资。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基金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和谐征迁,努力变安置为安居。

(二)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做大做强

推动工业扩量提质。实施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加强工业运行定向调控。把“两化”融合作为打造升级版产业的重要抓手,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抓好500个项目。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和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抓好产业链建设工程。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推进“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汽车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朝阳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推广“手拉手”活动,拓展闽货品牌分销渠道。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出台系统措施扶持互联网经济发展,加快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一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闽货网上专业市场、行业垂直电商平台,支持电商企业向农村延伸业务,促进快递等配套产业发展。二是扶持发展物联网产业,加快在交通、环保、安全、旅游、市政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三是支持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推动持牌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组织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和众筹平台。四是推进发展面向市场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服务,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建设智慧城市。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加快落实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与工业同价,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推广应用“正统网”,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金融、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与实体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着力把金融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支持在闽金融机构发展,推动设立民营银行,力争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积极稳妥发展财务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和融资租赁公司,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拓展旅游、商贸、养老健康家政、教育文体、物业服务等产业。特别要着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引进旅游产业龙头,实施景区提升和旅游线路整合工程,推进旅游“全域化”,打响“清新福建”品牌。

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海洋工程装备、邮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渔港建设,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建设一批远洋渔业生产、冷藏和精深加工基地。推进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建设,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推动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合理配置科技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公共科技活动,加快建设提升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发挥“6·18”虚拟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有效促进技术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深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实施专利运用行动计划,推进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加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者扶持力度。继续抓好粮食产能区和15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加大超级稻、再生稻推广力度。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抛荒山垅田复垦改造。加快大型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支持规模化粮油生产流通企业发展,搞好粮食产销衔接。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扶持农产品转化加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高优农业,引导园艺、畜牧、水产、林竹等向全产业链拓展,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区。出台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一区两园”建设水平,扶持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设施农业项目和上千亩的设施果蔬基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一批示范项目。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场建设,支持“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实施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加强闽台种苗业合作,培育10家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以股份合作、托管、信托等多种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完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三农”融资担保服务,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更大进展

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再取消和下放一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优化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加快公布政府

部门责任清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三证合一”,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强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稳步实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加强流转、抵押等方面机制建设。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林权联户证分发到户和流转,探索建立林木收储中心。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集中力量打造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启动实施省直部门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的整合。

深化财税和企业改革。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逐步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和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逐步减少财政对企业直接补助,通过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照国家部署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特许经营等领域,继续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提高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推进社会事业综合改革。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实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鼓励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全省医疗机构新增床位8400张以上。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设区市统筹,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40元。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支持建设医疗园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

(五)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坚持区内率先突破、区外积极跟进,强化试验功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管理新体制,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放宽投资准入,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突出对台特色,推动货物、服务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建设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力争突破一批带动力强的合作项目。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进一步做好华侨特别是新生代华侨工作,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提升外事贡献率。拓展“双延伸”政策范围,提高闽港闽澳联合招商、开拓市场和服务业合作成效。

优化通关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建设福建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实施全省统一的“单一窗口”,推进两关两检通关一体化,让通关更便利、更快捷、更便宜。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重点出口基地转型升级,增创出口新优势。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加快做大江阴整车进口基地。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形成投资贸易相促进的新格局。

创新机制有效利用外资。推进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制试点,完善外资项目“四个一”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提升“9·8”投洽会投资促进服务功能,加大对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市场领先企业的引资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引导国际产业资本、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企业并购重组。

(六)扎实推进以中小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无门槛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支持开发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推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实施“百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培训工程”,提升进城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优化城镇化规划布局。推进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推行“多规合一”,加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编制,强化规划执行力。推进福州省会城市建设,加大厦漳泉同城化协调推进力度。更加注重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深化新型城镇化试点,抓好46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和15个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与周边乡镇连片融合发展。

加大宜居环境建设力度。延伸拓展“点线面”攻坚,提升城市“三边三节点”整治水平,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接点连线,形成协同效应,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推进山体、水系保护修复。突出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完成新一批“五千工程”。完善城市路网设施,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多措并举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深化“两违”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拆后土地,加强农村自建房建设管理。实施建筑业质量和队伍“双提升”行动,落实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责任,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产城互动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实施“大城关”战略,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布局,提升园区功能,完善扶持措施,培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重点推进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县一园区”建设,做大“一县一业一品”,打造块状经济。

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完善结对帮扶,深化山海协作,加快共建产业园区发展。持续实施“造福工程”,完成5万户20万人搬迁和危房改造任务。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加快边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帮扶举措,深化扶贫小额信贷创新试点,加强智力和技能扶贫。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七)推动闽台融合发展

以产业合作为抓手推动经济融合。实施闽台产业对接升级计划,推进产业合作搭桥试点,密切与岛内工商团体的联系,大力引进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尽快落地。推进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支持在闽台资金融机构发展,推动设立闽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和两岸合资股权投资基金。

以广泛交流为基础推动文化融合。办好第七届海峡论坛。深化闽台乡镇对接,持续开展同名村联谊和宗亲交流。加快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加强祖地文化、宗教文化交流和青少年交流,开展万名台湾青少年来闽交流活动。深化闽台教育、卫生、科技、体育交流合作,打造两岸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的合作先行区。

以平潭开放开发为重点推动综合试验。用好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借鉴自由港经验,建设国际旅游岛。深化

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合作,推进两岸关检合作模式创新。推动两岸车辆互通。抓好城市开发建设,保护好自然生态和独特风貌,创造便利生活条件,吸引更多台胞参与平潭建设、落户平潭生活。

(八)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减排力度。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精心呵护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对各地突出的环境问题,省长一季度一督查,环保厅一季度一通报。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和减排项目,落实差别电价、以奖代补、区域限批等政策,合理控制煤电规模。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规范土地出让行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出台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畜禽养殖、石板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城市内河整治,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采取项目限批、摘牌等措施督促开发区全面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推进“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加强城市道路、工地、堆场等扬尘综合整治,全面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试点,集中整治重污染工矿企业和重点污染区域,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化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通过综合施策,努力让人民群众喝进嘴里的、吸进肺里的、吃进胃里的都更加洁净安全。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50万亩。严格控制过度开山种茶种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长效机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治理“青山挂白”。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加大对流域上游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补偿力度。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海洋、沙滩、湿地、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

(九)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施企业用工调剂和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群众首套房、首改房等刚性住房需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12万套、基本建成7.5万套,推动住房保障逐步从实物保障为主转向建设和租赁补贴并举。加强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办好2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提高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新建改扩建100所公办幼儿园,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县市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校际交流力度。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一批应用技术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工科、医科、农林等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师德教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扶持特殊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家训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更多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精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好第二轮志书和年鉴的编纂工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做大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办好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重视发展老年体育,充分发挥老体协作用。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按照“路线图”和“七项机制”依法处理信访事项。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继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进一步打好“清剿火患”战役。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区建设,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力争连续四届所有设区市均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支持驻闽部队和武警部队训练,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加强海防工作,推进军警民联防联管联建。注重平战结合,做好人防工作。进一步做好军转安置和优抚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人民政府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对人民负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执法效能和水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着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创新服务、马上就办,破除“熟人经济”“吃拿卡要”等顽症。全面推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严格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倡导诚信文化,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支持创业、激励创新,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践行“三严三实”,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勤勉之心,坚持反对“四风”,坚持“四下基层”,多看看老百姓的口袋、饭碗和脸色。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用好政策,确保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强化效能建设,加大问责力度,整治“庸懒散拖”,认真解决“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强化廉政建设,使广大公务人员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收不送”,廉洁从政。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光荣使命,奋斗创造美好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把握新机遇,建设新福建,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福建省代省长卢展工作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1月21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奋发前进的五年在中共中央、xx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2002年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按照中共福建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决策部署,着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推进发展,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02年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国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4682亿元,增长10.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7%,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0亿元,增长6.7%。外贸出口171亿美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1亿美元,增长5%。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可比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8亿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4%,城镇登记失业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金融运行平稳,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进展,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推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保证本届政府顺利完成了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所确定的各项任务。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福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波动、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不利影响,以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营造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氛围。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开放中调整结构、壮大实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省,以德治省,积极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依靠全省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2%、12.1%和9.9%,提前于1999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19.4∶42.6∶38调整为2002年的14.2∶46.1∶39.7。农林牧渔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产品优质品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主导作用增强,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机械、石化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信息、金融、商贸流通、社区服务、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五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90亿元,年均增长18.5%。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基本建成,完成千公里江堤建设和千公里海堤加固任务。电力装机容量新增550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和扩建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与华东电网联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机场航线增加99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490公里,在建里程300多公里,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路网建设加快,横南、梅坎铁路建成通车,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250万标箱。城乡电话用户9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70万户,互联网用户245万户。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审计工作得到加强。金融三项整顿初见成效。投融资、土地使用、医药卫生、住房改革明显加快。省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省级行政编制精简50.1%,市、县、乡三级精简20%。全面清理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改革面达50%以上,公开办事制度得到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年均增长10.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200亿美元,外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境外企业规范和重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闽台港澳经贸合作与交流更加密切,福州、厦门与台湾高雄货物海上试点直航稳步发展,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门、马祖、澎湖地区实现人员、货物直接往来,对台贸易扩大,吸引台资领域拓宽,闽台农业合作成效明显,与台港澳贸易和引资分别达229亿美元和126亿美元。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实现“两基”目标;整合组建集美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新成立4所本科学院和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211”一期工程通过验收;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1.4倍和1.5倍;民办教育不断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管理、地方志编纂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3岁。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进步明显。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连续12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基本农田得到保护,连续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60.5%,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局部地区和流域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坚持依法行政,改进行政立法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信访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共建活动继续深入,支前保障成绩明显,国防动员、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人防和海防工作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9%。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52.8%下降到2002年的43.6%,农村由

55.1%下降到45.9%;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16.3平方米和35.7平方米。城镇人口比重达44.6%。实现“两个确保”,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五年共新增就业233.6万人,再就业率71%。民政工作和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山海协作、扶贫开发、对口帮扶工作继续加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4.5万人,贫困地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五通”工作取得成效,“造福工程”搬迁13.7万人。《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和《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正在实施。五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在历届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凝结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向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与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有些县乡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较困难;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除,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社会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加大力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铺张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政府职能、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要继续转变;有的地方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等等。我们将切实重视这些问题,着力研究解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今后五年的任务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的决议,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 2个百分点;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800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到2017年达到17000亿元,比全国提前3年翻两番,综合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省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今后五年,我们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制订和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发挥福建优势,着力构建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和对外开放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同时推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确保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省,以德治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开拓发展新思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生物工程与新药、新材料、环保等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推进纺织服装、森工造纸、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并积极培育新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大力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育产业群,形成产业链,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重要基地。加快“数字福建”建设,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劳动、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办好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资本要素合理流动。以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发展新的业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规范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完善经济服务体系。发展社区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业,壮大旅游、房地产业,推进教育、卫生等领域中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依法保护海洋资源,以海岸带和近海开发为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建设海洋产业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厦门经济特区要发挥龙头作用,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福州要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在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福州、厦门、泉州要加快构建大城市基本框架,提高城市竞争力;漳州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档次和水平。莆田、宁德要发挥港口优势,以重大项目的开发推动城市发展。三明、南平、龙岩要从对接沿海、拓展腹地的功能出发,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建

设为重点,促进小城镇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强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经济联系,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沿海地区要在推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增强对山区的带动作用;山区要打好基础,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发展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两纵三横”高速公路、“八纵九横”省级干线以及农村路网,形成五条铁路进出省通道,建立以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为支撑的港口体系,建设和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依托的空港体系。建设一批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形成安全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和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推进科教兴省战略,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国际、省际合作,促进优势技术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科研机构的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重视城乡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办好重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促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提升为综合性大学。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各类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公务员队伍,引导更多的人才进入经济建设第一线,优化人才成长和创业环境,使福建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才聚集的省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的道路。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围绕加快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二)实现改革新突破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新突破。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基础设施、社会公益性服务领域建设,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在投融资、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并保护公平竞争。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在国有经济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任务。建立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在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深化土地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制度。改革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人事等管理制度和政策限制,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产权、技术、信息、人才等市场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深化计划、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调节水平。在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上取得新突破。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探索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保护合法致富的高收入群体,逐步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慈善事业。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进行集体林权改革。组建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建立新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按照xx统一部署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及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规范部门职能,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能。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构建以法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为特征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改革。以民间性、自律性为方向,培育和发展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群众文化。以产业化、市场化为取向,推动经营性、开发性文化机构的转制,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内部改革,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更多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精品。改革文化市场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按国家政策导向投资。继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再创开放新局面在提高开放水平方面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强化功能开发,提高辐射能力。进一步办好各类开发区,发挥开发区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增强外向拉动。围绕结构调整,抓好产业带动明显的重大外资项目,开发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推出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项目。着力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闽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大幅度提高机电产

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在扩大开放领域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吸收外资,扩大商贸、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把吸收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专门人才结合起来。制定新形势下我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步骤,加强与东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等的经贸合作,拓展独联体、非洲、拉美、中东等国际市场,密切与国际友好城市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在强化开放优势方面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福建的整体优势,加强闽港澳经贸合作,依托港澳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更多地引进资金和扩大出口,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继续推动闽台海上试点直航和我省沿海部分地区同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主动接纳台湾产业转移,欢迎台湾企业来闽投资,继续开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的交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把我省建设成为海峡两岸通商贸易、台企投资、农业旅游等产业广泛合作、科技文化等领域密切交流的重要地区,为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继续加强同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了解侨情,理解侨心,维护侨益,引进侨智,吸收侨资,发挥侨力。在拓展对内联接方面取得新进展。以对外开放推动对内联接,以对内联接促进对外开放,着力构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货物进出的重要枢纽。主动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分工与协作,连接大京九,拓展经济腹地,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继续做好对口省区的帮扶协作工作,积极开拓闽货市场,吸引省外企业来闽投资,形成省际经济开放新格局。在优化开放环境方面取得新进展。支持和保护海内外投资者在我省的创业活动,改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增强综合环境竞争力。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好各类投资者反映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大通关”协调机制,构建高效便捷的货物进出和人员出入境通道。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健全外商投诉协调机制,推行外商投资项目代办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跟踪服务制度。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建立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完成今后五年的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把握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空间,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着力推出工作新举措。

三、扎实做好2003年工作2003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出口增长7%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和4%-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扎实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扩大内需,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安排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43个,省预备重点建设项目45个,重大利用外资项目15个。争取炼化一体化、东南汽车二期、液化天然气(LNG)总体项目、温福铁路、龙长高速公路、尤溪街面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动工。加强重点项目和国债项目组织协调工作,强化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落实建设资金,搞好项目稽查和招投标市场的整顿和管理。下大力气抓好一批关系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储备,把工业化、城镇化等战略细化为具体项目,全面开发各类项目源,把项目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加强项目征集、推介和前期工作,创新项目储备体制、机制和载体,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大力促进民间投资。进一步制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个体、私营企业在融资、用地、出入境等方面的困难。在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和非义务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已建成的路桥、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等领域放开一批经营权,在银行、证券、保险、外贸等领域拓宽一批民间资本投资范围,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私营企业改制上市。推进基建投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等综合改革。对于民间投资,不论是省内还是省外,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优化环境,做好服务,使投资者进得来、干得成、留得住。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群众购买力,增强消费预期。清理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和引导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开拓市场的作用,提高闽货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更多产品进入跨国企业配送中心。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加快工业化,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增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制定规划,抓好项目实施,建设沿海石化、汽车、电子产业基地,辐射内地山区。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纺织面料、服装鞋业、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围绕重要产业中的龙头产品、关键性产品发展配套项目,对有原料优势的行业,发展深度加工,形成产业链。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着力研究解决企业集团发展中投入机制、资产重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制订并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措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依托保税区、海港、空港、铁路、公路枢纽,吸引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投资,加快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在我省布点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抓好省定第一批22个现代流通企业和示范项目,培育龙头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落实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有关政策,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和规范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的执业水平,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xx统一部署,研究设立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推进经营性

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实施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方案,加快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资产重组,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重组和并购国有企业。制定和实施商贸、建筑及公用领域企业改革措施。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的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

(三)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抓好一批项目建设。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加农户、科技流通服务一体化”等经营组织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畜牧、水产、林竹、园艺等产业,扶持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烤烟、花卉等优势产品的生产。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商品林基地,培育森林后续资源。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行增产增效技术,增强农村科技队伍活力,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培训。抓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和示范园区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重视疫病防治工作,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出口能力,实现农产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土保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在发挥山海优势上多下工夫。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做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稳妥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完善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研究出台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强规划指导,全面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带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设区市政府要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集中精力谋划中心城市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壮大城市经济,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同时要做好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跨县市建设项目的协调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县级经济管理自主权,赋予县级市和经济强县相当于设区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调动县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各县要根据自身情况,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山区老区发展。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实扶持山区、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库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培植经济发展能力。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工作,重点扶持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改善老少边岛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力争在3年内基本解决我省12.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好对口帮扶和挂钩扶持工作,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推动科技、教育和卫生扶贫。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设。

(五)拓展对外经贸,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出口,推进经营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强的出口主导产品。加快国有外经贸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步伐。重点抓好电子、机械、石化、轻纺等产业和服务贸易领域招商,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省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发展关联项目。切实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促进增资扩股。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支持有实力企业包括私营企业跨国发展。推进开发区体制创新,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实行“封闭管理、开放运营”。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好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沧投资区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建设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有效整合口岸资源,规范服务流程,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和监管手段,不断提高通关效率。认真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具体应对工作,加快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促进商品检测中心和检验检疫体系建设,推行认证认可制度,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健全反倾销应诉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开展各种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的申诉和应诉工作,最大限度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加强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强闽台港澳侨经贸合作。组织开展闽台港澳侨行业对口招商,努力吸引更多的台港澳侨企业来闽投资,推动金融、贸易、航运、旅游等企业来闽设立经营机构或代表处。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闽台直接通商,争取在台湾本岛举办福建商品展销会。引导中小企业利用港澳商务平台拓展经贸合作。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的优势,加强经贸、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六)认真做好财税工作,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增收节支工作。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审计监管。积极培育财源,认真组织收入,依法治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扶贫支农等事关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支出,争取集中一些财力办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都要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不得搞赤字预算。围绕构建公共财政,推进财税各项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偿债机制,防范财政风险。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改进金融服务,积极组织和运用资金,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密切银企、银农、银贸、银校合作。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大力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股我省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加大证券市场融资力度,提高上市公司整体

素质。保护合法债权,维护金融安全。

(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再就业的扶持政策,继续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做好再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推进省内山海之间以及省际、国际的劳务合作,开拓就业市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更新就业观念,通过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加快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困难企业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探索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途径。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济。重视做好民政、社会福利、救灾救济工作和慈善事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快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分开,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农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办法。加强社区、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

(八)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转化一批科研成果,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形成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确保教师工资发放,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着重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支持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增列一批博士点、硕士点和若干硕士授予权单位。增进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福州地区大学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省广电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精品创作,重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组建出版发行、广播影视集团。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作用。办好地方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认真贯彻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三大国策。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建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完成海域勘界工作。重视生态公益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九)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紧贴时代要求,构建有利于发挥全省人民聪明才智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紧贴社会实际,推动以德治省,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紧贴经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为推动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紧贴基层需要,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产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村民自治,认真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和完善村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在辖区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委会,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妇女儿童、少数民族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各项老龄事业,加强残疾人工作,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探索管理民间信仰活动的办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继续实施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建立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监督的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认真研究长效监管机制,正确处理好整顿与规范、打击与疏导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抓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等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推进餐桌污染治理,做好食品安全卫生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以及其他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群众来信来访、人民调解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时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防观念,切实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人防和海防管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认真做好军转干部、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支持驻闽部队和武警部队战备训练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不断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四、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务实高效的政府,诚信廉洁的政府,归根到底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我们要在省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依法行政并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政协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从政为民,以公正与效率为目标,提高行政水平。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四篇:福建省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福建省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2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福建省省长 苏树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三个12%”目标同步实现,“十二五”发展开局良好。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7500亿元,增长12.2%;财政总收入2596.12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501.16亿元,增长3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19亿元,增长27.1%;外贸进出口总额1432.9亿美元,增长31.7%,其中,出口928亿美元,增长29.9%;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7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8779元,增长18.2%;城镇登记失业率3.69%;人口自然增长率6.21%。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五大战役”推动重点领域突破

着力构建“三维”项目工作格局,全面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积极引进港澳台侨外大企业,全省对接央企、民企、外企项目1779个、总投资2.5万亿元。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促进了“五大战役”的有效接续、强力攻坚。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在建项目保质量、促投产,前期项目抓报批、促落地,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投资2589亿元、增长33.7%。新增长区域建设全面铺开。各区域规划基本完成,配套设施加快完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城市建设亮点纷呈。突出美化、绿化、净化,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一批城市新区、功能组团、商务营运中心建成投用。小城镇改革发展步伐加快。42个试点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宜居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573.89亿元,省级财政在年初安排278.56亿元的基础上,又将超收的70%用于集中解决民生问题,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兑现。

(二)强农惠农富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农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效。重点建设14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7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2%,粮食产量稳定增长。造林合格面积701万亩,完成年计划的107.8%,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抓住中央加快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实施一批水利重大骨干项目,完成20条中小河流治理,推进3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土地整理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7万亩。改造农村公路2890公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年解决201.3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新一轮造福工程覆盖范围扩大、补助标准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登记发证率86.6%、到户率81.2%。金融服务“村村通”覆盖90%以上的建制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认真落实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启动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防灾救灾有力有效。全力防抗“南玛都”等台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后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三)“三群”联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群加快壮大。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0家百亿企业、领军企业,拓展延伸14条产业链,推进38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6+6”措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加强煤电油运等要素保障,做到“不拉闸、不限电”。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12条措施,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启动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区域科技重大项目,第九届“6·18”成功对接项目5188个,新增专利授权21857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构筑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8%。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200项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国前列。

港口群加快形成。着力构建以三大港口为枢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福州宁德港完成整合,湄洲湾港整合加快推进,全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77万吨。加快构建“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和“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推进一批核电、火电、风电等能源项目,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

城市群加快建设。全面实施海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加强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促进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厦漳泉签订同城化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18个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推动福州城区与周边县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四)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开放

平潭开放开发加速突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实施,实行比当前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全岛放开政策。平潭至台湾高速客运航线正式开通,海峡大桥复桥、环岛公路、闽江应急调水工程、协力科技产业园、冠捷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金井湾、岚城、幸福洋、澳前、坛南湾等组团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投资303.51亿元,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强劲态势日益显现。

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扶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台商投资区、古雷石化园区等建设,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一批金融机构先期入驻。新增2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并出台优惠政策,农业利用台资保持全国首位。闽台海空直航运送旅客突破230万人次。第三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厦门居民赴台“个人游”和福建居民赴金马澎“个人游”顺利成行,闽台各领域互动交流更加深入。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扶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举措,新兴市场和自贸区市场出口规模首度超过发达国家市场,进出口、出口增幅居全国十大外贸省市首位。福州保税港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晋江、龙岩“陆地港”投入试运行,口岸通关进一步提速。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48个、增长9%,金融业合同利用外资增长5倍,“9·8”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果丰硕。福建省代表团成功访问港澳,闽港澳合作更加密切。多渠道加强与闽籍侨亲的联系,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支持厦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十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确保”的任务基本完成。开展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试点,3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筹集资金210亿元。实施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健全民营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等服务体系。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29条意见,入选全国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5位。

(五)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稳定物价措施有力。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加大对生猪、蔬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及时出台稳定食品价格的10项措施,扭转了物价过快上涨势头。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省新增城镇就业62.2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7.4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1万人。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22%。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新农保实现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5.27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重建中小学校舍403万平方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67.8万人,我省成为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92所,实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组建53个行业型职教集团,高校调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8个、硕士点111个,每万人口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居全国前列。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和5076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增医疗机构床位7400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较大幅度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我省运动员在第七届城运会、第八届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福州市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厦门市实现“三连冠”。

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深化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总结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发展,所有设区市均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六)依法行政优化政府服务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积极采纳委员调研成果。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4件、省政协提案983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项,出台省政府规章4件。学习借鉴浙江、江苏等省市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激发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广“厦航式”服务,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改进文风会风,治庸治懒治散,加强对企业和群众的走访服务。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削减47.7%,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提升工商服务7条措施,实施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10条意见。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审计和稽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加强。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福建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增速放缓,发展后劲还显不足;出口环境趋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重点项目、小微企业融资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转方式、调结构进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居民持续增收面临不少困难,改善群众生活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生产尤其是交通、消防等领域仍有隐患;一些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工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有的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各项工作。

二、扎实做好2012年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运行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支持福建力度不断加大,我省发展正处在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贺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作为,有效应对,务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的总要求,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坚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控物价与保民生并行、扩内需与增外贸并进、抓改革与促稳定并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10%,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低于100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任务。这些预期目标考虑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体现了速度与质量的统一、富民与强省的统一。在工作组织上,我们要结合福建实际,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的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进”,将全省生产总值及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分别增长12.3%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努力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打好“五大战役”,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

进一步拓展领域和内涵。把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旅游、文化等领域的项目纳入战役实施范围。重点项目建设战役要着力改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强化重大项目带动效应,完成投资276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项目130个,新开工项目120个;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要突出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增强区域集聚效应,完成投资3800亿元以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400个、新开工600个;城市建设战役要重点抓好规划编制实施,加快综合交通、宜居综合体、市容市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00亿元,实施项目2000个;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要明晰发展定位,落实强镇扩权,发挥示范效应,完成投资950亿元,实施项目1700个;民生工程战役要结合实施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集中投入316.2亿元,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面推进“三维”项目。坚持“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节能环保、产能规模、税收贡献,优选好项目。落实项目责任主体,创造落地条件,确保签约项目逐个落实到位。加大项目对接力度,密切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支持央企建设产业基地和园区,办好福建省珠三角民企项目对接洽谈会,进一步引进大型港澳台侨外企业,实现引进世界500强的新突破。

有效强化战役保障。深化政银企合作,落实与各金融机构总部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保持贷款增速、存贷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支持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票据,拓宽融资渠道。集约节约用地,坚持遵循规划、有序释放、依法运作、注重效益,盘活存量土地,做好耕地占补平衡。推行模块化施工、标准化管理,做到质量、安全、投资、环保和廉政建设同步推进,打造阳光工程、安全工程、优质工程。

(二)抓龙头、铸链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制造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要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优势产能,扩大高端先进产能,促进总量壮大、结构优化。强化品牌战略,实施百亿集团、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冶金、汽车、石化等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突出产业配套、链条延伸、集聚发展,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千亿产业基地,合理布局石化、钢铁等重大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在新型显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及新型动力电池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应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产业。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项目,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形成传统产业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帮扶中小企业,深入实施我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协调用工、开拓市场,做好煤电油运调度。

推动服务业提速提质。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细则,加快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政策。抓好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省级配套改革,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要抓好产业集聚区域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加快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金融业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闽设点展业,扩大金融服务网点覆盖范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强民间借贷的引导,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餐饮、文娱、健身、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业要突出“海峡旅游”品牌,整合重点景区和线路,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成为新的主导产业。抓好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商业街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壮大总部经济和城市服务经济。

着力发展海洋经济。抓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建设,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加快重要港湾资源整合和港口群发展,优化功能布局,有偿、有度、有序利用岸线、近岸海域和后方陆域资源。提升海洋渔业、船舶修造、海洋运输等海洋优势产业,培育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实施“碧海银滩”工程,加强海洋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形成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强化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扶持发展创业投资,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拓展项目成果交易常年对接机制,加快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来闽设立研发机构、转化研发成果。集中力量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区域创新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完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政策,创新定期服务、短期服务、异地服务等人才使用模式。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完善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实现人才在重点发展领域的集聚。

有效扩大消费和稳定物价。一是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二是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提升一批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商贸中心和便利店,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是促进消费升级,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支持发展消费信贷。四是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五是努力稳定市场物价,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搞好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支持蔬菜、猪肉直供超市、社区、学校和企业,完善市场调控和价格监管,依法查处违规收费和价格违法行为。

(三)夯实“三农”基础,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扶持粮食生产,实施新增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统筹抓好粮食产、购、储、加、销,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设施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和安全农业,增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农业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交易平台,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开展服务,促进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发挥农村“六大员”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全面加强现代水利建设。制定出台大水网规划,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发挥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作用。开工建设一批水利重大骨干项目,加快平潭、古雷等重要区域引调水工程和北水南调跨区域调水工程前期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着力在农田水利、大中型水库、防洪防潮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加快改变城乡环境面貌。集中力量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重点抓好城乡社区整治和建设、公路和铁路沿线绿化美化、自行车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小流域治理等试点工作。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开展以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富有田园风光特色的美好家园。

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体。加快建设“大城关”、“大县城”,创造企业和项目运营的有利条件,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户籍改革、区划调整、“三旧”改造等政策,着力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旺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完善对口帮扶机制,深化山海协作,大力扶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加快发展。

高标准推进城市群建设。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以超前的眼光和先进的理念提升规划水平,抓好城市、景观和建筑设计,彰显特色和品位。严格实施监管,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推进城市老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双轮驱动”。老城区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新城区注重拉开城市框架,抓好组团建设。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市政公用设施,落实公交优先,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进城市管理和服务。三是加快大都市区建设。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实施交通通信、公共服务、要素市场、产业协作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支持福州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建设马尾新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促进福莆宁连片发展。深化城市联盟,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开展紧缺工种、订单定岗培训,重点帮扶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二是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将2010年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140万贫困人口列为扶贫开发帮扶到户的对象,抓好贫困户自立增收工程、扶贫搬迁造福工程和整村推进帮扶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城乡困难家庭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提高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待遇。

促进社会保障人人享有。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参保。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行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好质量和进度,完善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双高普九”进程。实施校车安全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继续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项计划。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抓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紧缺人才培养。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扶持发展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促进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制定实施医改“十二五”规划,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扩大医疗资源,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500张,加强县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达标建设,强化妇幼、儿科、康复、重症等薄弱专科。实现每个建制村均有一所达标卫生室,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加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的培训和配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抓好厦门及9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预约诊疗、优质护理等便民措施,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设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发展老年体育,发挥老体协作用。做好城运会筹备工作,积极备战奥运会。

(五)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

全面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创新通关制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口岸先行开放,增强特殊政策的放大效应。探索“五个共同”的具体形式,促进形成平潭与台湾岛内各县市互动合作新格局。发挥“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作用,积极引进台湾战略投资者,推动台湾人士、机构和企业参与平潭开发建设和管理。抓好交通市政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引进高新技术、旅游和海洋产业项目,推进重大组团开发。推动设立平潭银行和产业基金,加快引进台湾金融机构。推进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筹建平潭海洋大学,实施“四个一千”人才工程。建立机构精简、职能综合、结构扁平、运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就业和生活环境。

密切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深入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取更多闽台合作项目列入后续协议。推进台商投资区等各类台湾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闽台产业搭桥机制作用,促进信息、石化、机械、汽车、冷链物流等产业深度对接。推进厦门、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海峡股权交易所运作,推动设立闽台合资的海峡证券公司。发挥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合办福建农民创业园。办好第四届海峡论坛,落实闽台乡镇对接计划,推动扩大赴台“个人游”实施范围。深化祖地文化、民俗文化交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合作。

(六)进一步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厦门综合配套改革,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率先试验。支持莆田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明确主业定位,推进整合重组,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做优。落实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落户政策,实行居住证制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统计制度方法,加大基层和部门统计工作力度。加强税收宣传、纳税服务和依法征税。健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稳妥推进预算公开,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完善省对下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力度。

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坚决依法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规定,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落实民营企业在融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营造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开发闽商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各地闽商会的作用,大力吸引闽商回归。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管理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一是保持外贸增长势头。继续实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扩大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覆盖范围,做好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发挥重点商品出口基地效应,支持出口知名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深度拓展自贸区等国际市场。鼓励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原油、煤炭等大宗资源性产品进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把福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推向海外市场。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充分利用招商网络和客商资源,加强与国际投资咨询促进机构和行业商协会合作,积极承接国际高端制造、节能环保产业转移。按照层次适当、规模适度、市场运作、注重实效的原则,提升“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实效,扎实做好赴东南亚招商工作,办好跨国公司推介会及福建行活动。加快各类园区的整合、拓展和提升,促进重大项目向园区集聚。三是密切闽港澳侨合作。推进闽港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深化闽澳在旅游、教育以及开拓葡语国家和欧盟市场等方面合作。发挥福建华侨华人众多、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商会和社团的联系,吸引更多侨商来闽投资兴业,促进更多华侨华人专才来闽服务。四是提升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周边区域的合作水平,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宁夏、甘肃、三峡库区等工作。

(七)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

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严格节能减排奖惩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注重源头控制,加强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切实抓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和污染减排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循环经济改造,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以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力度。认真实施《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突出抓好“六江两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业园区和重污染行业污染防治,加强从流域到河口、近岸海域的环保协同监管,严防水体污染。实施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狠抓城市内河、噪音、饮食业油烟等治理,加快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机制。

加大以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力度。严格生态功能区划管理,抓好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海湾等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主要江河水源地、水库库区和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严格河道、海域采砂监管,治理“青山挂白”。推广长汀经验,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四绿”工程,造林绿化300万亩,改善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和景观效果。

(八)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学习宣传詹红荔等先进典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全面落实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八大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成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和广电网络整合工作。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传播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快培养引进一批名家大师,在武夷山、三坊七巷、鼓浪屿、平潭等地择址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和名家工作室,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快县级数字影院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和科普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发展十大文化产业,深入实施“五大文化产业工程”重大项目,抓好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扶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对守信行为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惩戒的力度。健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体系,严格按照“路线图”依法处理信访事项,做好和谐征迁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逐步推行社会管理“网格化”。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依法有序开展全省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改善流动人口服务,加强特殊人群的帮扶和管理。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和灾害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严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普及安全文化,注重本质安全,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形成促进和谐的合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全方位支持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

三、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人民政府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努力破除自满自足、畏难怕事、因循守旧的思想障碍,真正用科学先进的理念、先行先试的胆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动工作。敞开胸怀、营造环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吸引更多大企业落户福建、支撑发展。不拘一格、广纳群贤,既求所有、更求所用,努力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转变职能提升服务力。强化“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的理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加强效能建设,治庸治懒治散,严格问责问效,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精力和资源集中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抓好落实强化执行力。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确保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落实到位。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实际问题的会;少讲话、讲短话,讲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少发文、发短文,发简明扼要管用的文。主动作为,不等不靠,积极争取政策,用足用好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忧解难。讲求实际,注重实效,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致力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

依法行政彰显公信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和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立法质量,严格行政执法,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福建正站在更高起点上向新的征程迈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省人民,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2008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二○○八年一月十八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福建日报] 2008-01-3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小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的工作,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9075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1284亿元,增长26.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00亿元,增长2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2亿元,增长38.7%;外贸进出口总额744.6亿美元,增长18.8%,其中,出口499.4亿美元、增长21%,进口245.2亿美元、增长14.6%;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实际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467元,实际增长7.3%;城镇登记失业率3.89%;人口自然增长率6.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化学需氧量减少1%的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

(一)巩固农业基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继续实施支农惠农政策,省级财政投入67.4亿元,增长34.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0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万吨以上,植树造林完成计划的107%,肉蛋奶、水产品产量继续增长。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7.1%,带动农户183.4万户。集体林权改革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农业“五新”推广力度加大。水利“六千”工程超额完成任务,“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6500公里。实施土地整理4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1万亩。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省4328个建制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新建5万口户用沼气池,新建和改造4682个农家店。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继续加强。防灾减灾有力有效,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推动自主创新,产业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加强,新增1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第五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成功对接4656个项目,创新型企业试点有序展开,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稳步推进,“数字福建”、海西工研院、省超级计算机中心、光伏产业科技孵化基地加快建设,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3981亿元,增长19.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5%以上,创4年来最好水平。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福州、厦门软件园快速发展,全省软件产业产值增长41%。银行、证券、保险业服务保障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长25.6%。旅游总收入增长23.7%,红色、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三)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民间投资、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5%和41.1%,重点建设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工业项目占重点建设投资比重分别达22%和32%。龙长高速公路、嵩屿港区一期、三钢中厚板、友达光电、江阴火电厂、街面水电站和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温福、福厦、龙厦铁路,浦南、永武、泉三高速公路,液化天然气,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加快建设;向莆和厦深铁路、福厦漳高速公路扩建、平潭海峡大桥、戴姆勒汽车、泉州船厂造船、中化重油深加工、福欣特殊钢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拓展对外经贸,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出口环境变化,鼓励扩大进口,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出口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民营企业出口分别增长30.3%和30.5%;进口增速加快,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质量提高,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合同外资89.6亿美元,增长21%。对台贸易额69亿美元,增长23.1%;实际利用台资18.2亿美元,增长28.3%。出口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建设和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取得成效。闽港澳合作继续深化,实际利用港澳资金42.5亿美元,增长18.6%;闽港闽澳贸易额37.5亿美元,增长16.5%。积极引进侨资侨智,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外事工作继续加强。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世界闽商大会、第二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及各类交易会、博览会成功举办。

(五)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建设,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有序展开。淘汰小水泥生产能力919.5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42.1万千瓦,清理整顿小水电327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继续提高。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行在线监控。12个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建成使用。湄洲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全省建制镇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全面完成,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综合整治有效推进,水环境和城市空气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六)繁荣文化事业,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学习宣传“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化。文艺创作取得新成果,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获奖作品数量居全国前列。建成厦门园博园,设立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土楼列为我国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候选项目。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双高普九”达标县(市、区)从38个增加到46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56万平方米,新增2所本科院校、6所高职高专院校。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省第六届农运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在第十二届特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平安福建”加快建设,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平安标准。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发生起数比上年下降18.1%。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人事、编制、气象、防震、测绘、地勘、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

(七)办好为民实事,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受惠学生2.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对37.4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医疗救助,选派千名医生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为1034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新建和改扩建127所乡镇卫生院、1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0所敬老院。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超额完成任务,农村户户通电提前实现。“造福工程”新搬迁2.66万人,“侨居造福工程”新建住房4070套。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完成目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全面实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餐桌污染”治理继续深化,12315消费维权网络覆盖全省,产品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民族、宗教、老区、库区移民、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推进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贯彻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61件、省政协提案804件,办结率均为100%。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进一步规范。“五五”普法深入开展。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成效明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7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圆满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

二、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省委的部署和省人大的决定,把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实现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具体实践,认真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落实“十大举措”,建设“九大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省上下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持续形成,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在发展规划、政策措施、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加大,周边地区在产业、交通、市场、口岸通关等方面的协作更加紧密,海内外华人华侨、台港澳同胞、国际友人的响应积极热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显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进一步形成,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46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075亿元,年均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从12938元增加到25424元,超过3000美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从476亿元增加到1284亿元,年均增长21.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从273亿元增加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0.7%,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城镇化水平从44.6%提高到48.7%。各设区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4.9∶45.6∶39.5转为2007年的11.5∶49.7∶38.8。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工业主导作用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增长2.6倍。服务业发展加快,增加值从1766亿元增加到3524亿元,年均增长12.5%。海洋经济发展壮大,海洋渔业、海运业、船舶修造业等竞争力增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总数从56个增加到433个;13家企业获得国家出口免验资格。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32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717亿元,均超过1949年至2002年的总和。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2年的1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256万标箱增加到686万标箱;高速公路建成“一纵两横”主干网,通达所有设区市,通车里程从584公里增加到1365公里;铁路出省通道增至四条,正线里程达1630公里,五条在建快速铁路规模突破1000公里;民航年旅客吞吐量从775万人次增加到1469万人次。电力装机容量从1352万千瓦增加到2376万千瓦,其中火电新增730万千瓦,相当于2003年前历年总和。农村路网累计改建3.1万公里,93%的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1.5倍,乡镇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全面实现。

(四)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下派村干部、专家服务团、农村“六大员”等制度,农村工作机制有效创新。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形成。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五年共有54家企业上市融资395.5亿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山海协作、城市联盟积极推进,省际合作、对口支援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大通关机制不断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以上,其中出口增长1.9倍,进口增长1.2倍;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19亿美元,年均增长13.5%;新设立三个出口加工区和福州保税物流园区,各类园区集聚功能有效发挥。建立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机制,高层定期会晤,各领域交流不断扩大;利用港澳服务业的优势,密切金融、旅游、物流、人才培养、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运用港澳发达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积极开展联合招商,开拓市场,闽港澳关系更加紧密。

(五)闽台合作拓展新作为。坚持先行先试,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水果,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种类和范围,率先设立台湾农产品、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入岛举办商品展、图书交易会和文艺公演,率先启动“两门”航线包裹业务,率先开展两岸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交流。闽台贸易额翻一番,实际利用台资累计34.7亿美元。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海峡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相继设立。“两门”、“两马”、“泉金”航线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最便捷通道,往来人员从2002年的6.1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77.8万人次。我省与澎湖海上货运直航实现常态化,福州、厦门与高雄港海上试点直航进展顺利,厦门新增为两岸包机航点。福建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先后启动。海峡两岸校长论坛等交流活动顺利开展,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开馆,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成立,闽台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扩大。

(六)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全省财政用于科教文卫体等方面支出五年累计927亿元,年均增长18.7%。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工作得到加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五年提高22.9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51万人,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3%提高到22%。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助学全面覆盖。终身教育工作不断推进,老年教育取得新进展。文化强省建设扎实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医疗服务持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竞技体育创出历史最好成绩,群众体育蓬勃兴起,老年体育广泛开展。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安定稳定。生态省建设有力推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62%和91%;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双拥共建持续深入,福建成为所有设区市均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唯一省份。

(七)改善民生推出新举措。集中新增财力办好惠民实事,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行农房统保,率先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率先推行“四位一体”劳务派遣模式,率先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全省市、县廉租住房制度基本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群体数量明显减少。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下岗再就业4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2.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9.1%,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八)抗灾救灾夺取新胜利。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超前部署、精心组织,连续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超强台风和暴雨洪灾的多次袭击以及禽流感威胁等困难。五年累计救助受灾群众2547万人次,扶助10.22万户灾民重建家园。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初步建成,城市防洪标准明显提高,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天气雷达探测网、覆盖乡村的防汛减灾预案体系,海洋监测、水产病害防治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应急预案和应急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抗灾救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积累的重要经验、展示的精神风貌,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宝贵财富。

(九)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把突出落实、强化责任、提高效率、有效作为等要求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中。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507项。行政立法质量提高,五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30件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15件省政府规章。率先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改进面对群众和企业的“第一道门槛”服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贯彻公务员法,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逐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源头防治腐败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中央精神与福建实际结合起来,立足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一以贯之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依法行政,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坚持求真务实,统筹协调,注重运作,集聚合力,不断开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福建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发展思路持续完善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方方面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质量和效益还不理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自主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工作任务重;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部分农村生活环境还比较差;受产品结构、贸易壁垒、汇率变动、政策调整等影响,外贸出口压力增大;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价格结构性上涨幅度偏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在部分领域服务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机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等等。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加以解决。

三、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朝着“四求先行”实践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深化项目带动,实施品牌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为到2017年实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把握中央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科学发展中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更大成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好字优先,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格局,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一是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长效反哺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走符合福建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有效利用和保护海洋、海岸资源,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目标。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信息、石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新优势,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走符合福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优先发展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大流通、大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贸易持续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二是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推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三是把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和发展综合能耗较低、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成果,使海峡西岸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把项目带动与品牌带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用项目带动的机制推进品牌带动,用品牌带动的理念提升项目带动,把两个带动延伸、运用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个领域,推动各项工作争先创优,体现好的要求,实现好的目标。通过项目带动集聚要素、落实工作、增强后劲,不断加大项目优选、扶持、推进力度,形成源源不断的科学发展新增长点;通过品牌带动提升质量、增进效益、提高水平,努力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影响广泛的服务品牌、带动力强的区域品牌、技术领先的科技品牌和涵盖各个领域的强势品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宝贵经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培育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涉外管理体制。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提升各类园区的载体功能,深化闽台港澳合作,用好侨力资源,健全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增强外贸竞争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构筑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推动城乡统筹综合试验区建设。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创造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建设城乡水、电、路、公交、信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统筹建立城乡就学、就医、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拓展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强化城市的定位和作用,优化城市总体布局,扩大集聚辐射效应,推进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承接带动功能,构建城市联盟,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扶贫开发和山海协作,扶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区、海岛、库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建设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发挥我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的有利条件,科学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开发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高起点规划和开发环三都澳、罗源湾、江阴半岛、湄洲湾(南、北岸)、厦门湾、古雷半岛等临港区域和南平、三明、龙岩等产业集中区,培育区域新增长极。纵深推进出海通道和口岸通关服务的延伸,增强与内陆腹地互动联动,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发展。加强与两大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步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型煤炭、成品油、石油天然气中转储备基地,集中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港口群,提高福州、厦门国际机场综合运营能力,完善支线机场,发展轨道交通,推进“两纵五横”铁路、“三纵八横”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网建设,实现平均每年交付一条高等级铁路新线、竣工两条高速公路,构筑有效链接大枢纽和大通道的综合交通网络,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开发有序、功能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福建地处对台前沿,闽台“五缘”不可替代,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优势独具、责无旁贷。要着力先行先试,拓展“六求”作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积极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合作。落实零关税进口部分台湾农产品的政策措施,贯彻更加开放的对台小额贸易政策,促进各种形式的贸易往来。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和辐射作用,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建设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闽台旅游对接,培育“海峡旅游”品牌。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各界、各阶层的交往,深化科技、教育、文艺等各领域的交流。提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保护祖地文化,综合运用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八闽文化资源,推动民间信仰交流和闽台族谱对接,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扩大民间往来。通过增进了解、培养互信,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

建设落实惠台政策的示范地区。实施好有关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台湾农民来闽投资创业,扩大台湾农产品销售规模。支持台资企业在闽增资扩能,拓展营销事业。探索合作办学新途径,建设两岸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完善台胞接待站和台轮停泊点功能,为台湾渔民船民提供方便。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通过促进两岸同胞和谐共处,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社会纽带。

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完善对台口岸设施和通关服务,开辟沿海与金马澎货运直接往来新通道,推动直接往来航线延伸到台湾本岛。促进两岸客运包机实现常态化,积极推进货运包机运营和海空联运业务。做大“两门”、新辟“两马”包裹业务,建立闽台邮政函件总包邮路。通过拓展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通道连接纽带。

(三)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改善民生、凝聚民心。

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致力于“学有所教”,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致力于“劳有所得”,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就业援助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致力于“病有所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实施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致力于“老有所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水平,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慈善事业和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致力于“住有所居”,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完善廉租房政策和供应体系,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建立经济租赁房制度;加大“造福工程”实施力度,改善村居条件。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培育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保持舞台艺术领先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团体和名家大师。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一批影响较大的文化保护成果。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等现代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建设出版印刷等产业基地,发展文化产业集团。

完善社会管理。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机制。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实施法律援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同业商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质量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安全发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平安建设继续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扎实做好2008年工作

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福建实际落实好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把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的重要机遇,把“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四个关键”实践要求、“四求先行”实践方向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好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外贸进出口增长11.6%,其中出口增长13%,进口增长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按可比口径与上年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略低于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1%,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1.3%。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以稳定粮食生产为立足点,继续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稳定农资价格,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以发展品牌农业为切入点,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广农业“五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壮大畜牧、园艺、林产、水产等产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扶持一批品牌农业企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增长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关键点,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发展健康养殖,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监督检查。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着力点,整合涉农资金,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整治、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工程化、标准化措施,建设一批高产优质的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基地;实施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加强水库、江海堤防除险加固和水毁工程修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强化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创建绿色家园。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为支撑点,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六大员”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发展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

(二)推进工业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引导结构优化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依托港口优势,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导向的临港工业项目,发展港区经济,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强化工业园区服务功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提升光电产业配套水平,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对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高产品设计、生产控制和技术装备水平;以石化上游产业项目为依托,发展炼化一体化中下游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产业项目。落实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并采用国际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形成对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生物质材料等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以“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为载体,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协调调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扶持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提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若干物流中心,扶持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提供“公铁水空”联运、“无缝链接”服务的物流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深化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强信用社、创业投资机构和信托投资公司的服务功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引进更多金融机构来闽设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认证认可、货代船代等商务服务业。加大对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二是消费性服务业实现新提升。扩大居民消费领域,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推介,打造若干规模较大、品牌经营、星级服务的旅行社。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应,强化全过程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社区服务业实现新提升。整合改造现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加快社区商业、家政等网点建设,提供便民服务。四是服务外包实现新提升。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支持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物流配送等服务,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五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新提升。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和大型专业市场等,集聚一批关联度高、支撑力强的服务业项目,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

(四)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加大闽台信息、机械、石化等重点领域以及高技术产业、新兴行业对接力度,推动闽台产业相互融合;办好现有台商投资区,加快建设对台光电、机电产业园区,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在符合海关监管条件的贸易点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办好各类重大涉台经贸交流活动;鼓励赴台举办各类商品展,实现更多福建产品入岛展销。加强台湾农民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台湾农业良种、先进农业栽培技术、深加工设备和管理经验;扶持台湾水产品和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发展。拓展金马澎旅游,争取将线路延伸到台湾岛内,继续推动武夷山和阿里山、大金湖和日月潭等旅游线路对接。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台湾工商社团、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完善台湾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相关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台胞在闽就学、就业、就医提供便利。加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争取入岛举办“相约东南·妈祖之光”等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两岸青少年夏令营。推动与澎湖货运往来的双向直航;发展两岸“海空联运”和“一票通”业务。

(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招商引资着力点放在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突出抓好一批重大在谈项目、一批出口带动型项目、一批增资并购和上市企业再投资项目;继续办好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引导企业顺应政策调整,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汽车及零配件、船舶出口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多渠道扶持出口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和进出口品牌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完善进口鼓励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省内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发挥出口加工区功能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配套发展,加快福州、厦门“区港联动”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报设立保税港区。完善外经贸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地方承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负担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按照进口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推动检验检疫查验放行机制和出入境旅检通道申报机制改革,完善海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扩大电子口岸覆盖面;深入开展打击走私活动。深化闽港澳侨合作,抓住内地对香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机遇,推动香港服务业与福建制造业对接;以专业化运作模式,拓展闽港联合招商;依托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及欧盟合作渠道,促进企业互设分支机构,扩大参展、采购和投资合作;贯彻落实侨务政策,依法保护侨益,做好新生代华人华侨工作;加强地方外事工作,为促进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条件。

(六)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节能工作,深入贯彻节能法,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完善差别电价政策,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办好第二届海峡绿博会,推进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加强节能统计和监测;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三废”综合利用,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鼓励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三是强化污染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加强污染防控;完善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减排设施建设,严格实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重点排放企业在线监控,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超标排放企业;全面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四是强化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继续推进“五江两溪”、主要海湾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快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和生态脆弱区,整治城市内河、噪声和机动车尾气;加强水能资源管理,继续清理整顿违规小水电;重视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推进生态公益林、湿地、沿海防护林保护和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五是强化资源合理开发,加快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编制,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港口岸线、前沿海域和后方陆域资源;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和批后监管,推进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七)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重点项目组织化水平,落实分级管理,强化协调服务,持续推进先进高效、节能低排、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9180亿元,投资1203亿元。贯通温福铁路,建成浦南高速公路、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厦工三重和龙工扩建工程、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宁德和福清核电,宁武、永宁和松建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及省档案馆新馆等项目;加快建设在建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跨海通道等交通项目,火电、风电、抽水蓄能、主干电网等能源项目及炼化一体化、林纸一体化、光电基地、修造船等产业项目。抓紧推进规划建设的铁路新线、深水泊位、高速公路、支线机场、能源和重大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项目前期工作。

(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重点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和国有产权代表制度,维护出资人的权益;逐步实施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和经营预算制度;稳步实施省属企业整合重组。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重点是落实激励扶持政策,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措施,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继续对困难县(市)实行转移支付,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严格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升厦门港一体化管理水平,实施湄洲湾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改革,重点是深化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重点是实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促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九)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强省建设纲要,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健全社区、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抓好泰宁、冠豸山、“泉州海丝”等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保护和开发“三坊七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积极参与、支持办好北京奥运会。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一是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推进城区中小学改造和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推动高考、高招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有机衔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组织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工程”。突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二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严把药品质量关,严格控制药品采购价格,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建设数据共享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三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探索部分渔民转业转产的扶持办法,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研究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四是做好就业工作,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落实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五是加强粮油等主副食品的生产、调运和储备,继续扶持生猪生产,强化市场监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六是加强老龄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支持老年体育设施建设;重视青少年事务,依法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七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大信访督查督办力度,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抓好隐患排查治理,降低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八是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支持驻闽部队、武警部队训练和后勤保障,做好预备役部队、民兵建设和海防、人防工作,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十一)着力办好惠及群众的实事。继续集中新增财力,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城乡教育方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医疗卫生方面,继续改造提升百所乡镇卫生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继续开展“光明行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改造完善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进“通信信息化助推新农村”项目建设;完成迎奥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邮政进社区、海西书报亭建设项目。社会保障方面,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继续新建和改扩建百所农村敬老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解决住房困难方面,所有市、县(区)对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造福工程”搬迁6万人;完成“侨居造福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继续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水利“六千”工程;“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基本覆盖所有建制村,并逐步向较大自然村延伸。环境保护方面,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继续综合整治重点流域水环境,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深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农”服务方面,增加对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专项补助;完善农村住房、水稻种植、渔工责任、渔船和森林火灾等农业保险试点。

五、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处处体现为民

为民是建设对人民负责政府的本质要求,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行政理念中坚持为民。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获得更多长远利益和当前实惠。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使百姓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凝聚民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同心同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依法行政中保障为民。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政府立法的重点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范政府行为、维护群众利益上。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将政府工作置于有效监督中。加强公务员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职责体系,完善问责制度,做到行政权力行使到哪里、行政问责就落实到哪里。深化绩效评估,加强效能监察,把问责与问效有机统一起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在转变职能中突出为民。推进政企、政事、政资、政社分开,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服务。完善公共决策机制,健全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等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结推广网上审批、简化程序和限时办结等经验,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改造和优化业务流程,精简会议和文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畅通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渠道,促进政府工作公正、公平、便民。

在有效运作中落实为民。锲而不舍地实施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部署,落实好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支持海西发展的各项政策,从更高站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谋划思路、谋划举措、谋划项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心、细心、耐心运作,有效破解事关发展、牵动全局、影响民生的关键性问题,拓展作为空间。基层存在的问题最能反映各级政府的工作状况,要把条条的工作延伸到底、块块的工作覆盖到边,条块形成合力,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

在勤政廉政中强化为民。工作是干出来的,表态再好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是空话,关键看具体做的结果、看长远发展的成效、看人民满意的程度。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有更高的境界、更严的要求、更多的付出,把精力用在工作中,把抱负放在发展上,把情趣融在事业里。事关群众利益的实事,要竭尽全力而为,创造条件去办,善谋一方福祉;事关群众安全的问题,要见事早、行动快、解决好,力保一方平安。从领导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从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抓起,更加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各位代表,党的十七大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新起点上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下载福建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9-02-05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二○○九年一月十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小......

    2010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福建日报] 2010-02-05 ——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小晶 各位代表: 现在,我......

    2014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2日在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福建省省长 苏树林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5篇范例)

    福建省代省长卢展工作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1月21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奋发前进......

    2015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8日在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苏树林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福建省......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标注版

    2014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14年1月22日 一、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201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共5则范文)

    201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二○一一年一月十三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小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

    申论答题技巧:2014山东公务员申论: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申论答题技巧:2014山东公务员申论: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2日,福建省省长苏树林代表福建省政府向福建省人大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对2013年政府工作主要成绩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