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喜读论文《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有感
喜读论文《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有感
罗同松(前言)
烦劳监利县的多位集报朋友帮助,我终于和阔别半个世纪的老战友贺雄同志取得联络。近日,他给我邮来一大包监利陈友谅研究会成员撰写的论文资料和歌曲。我认真地读后,为监利有这样一大批孜孜不倦、意志坚定、执着热心群体而深受感动,遂提笔写此拙文,以吐情怀。
(一)一个为陈友谅立传的热心群体
从贺雄战友寄来的资料中,我了解到监利有一群热心为陈友谅立传的社会贤达,并对他们的执著精神肃然起敬。
为了弘扬监利历史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抢救监利历史名人在当地流传的灿烂文化,促进监利经济向前发展。2013年初,由安频先生牵头,谢金城、贺雄、余炎垓、张金垓、赖小平,吴边等人成立了监利陈友谅研究会及写作班子,拟出版陈友谅长篇传说故事、唱词等文学作品。
安频和谢金城,是陈友谅长篇系列故事的作者。他们以热爱监利,尊重历史,还原陈友谅本来历史面貌的真诚之心,于2013年3月开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全县各个乡镇,沿着陈友谅当年行走的足迹,一村又一村的采访、记录、整理陈友谅在监利各地遗留下来的典故和传说,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陈友谅研究会牵头组织者安频,高级经济师。曾任监利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监利县第八届政协委员,监利县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第四届荆州市人大代表等职。自1975年起,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65篇,并出版了《足下集》、《思想底片》、《心灵感悟》、《世相评弹》、《特别联想》等多部专著,另外还有九百多万字的日记留存至今。他曾任《荆州人文〉杂志副总编、《监利文学》执 行主编、监利作协第二届常务副主席、《荆州日报》特约记者等职。2011年在监利(武汉)经济发展促进会主办的《监利人》杂志任主编。
谢金城,1976年3月从北京工程兵某师后勤部转业到监利化工单位后,一直担任政工、会计等职。1983年抽调县文化馆和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室,其间收集整理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上千篇。先后在《荆州日报》、《湖北音乐文学》、《监利地名故事集》、《监利人》等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百篇。2012年退休后,著有《因果寺传奇》长篇故事集。
年高82岁的贺雄,是我的老战友,也是我的文学挚友。曾任海军南海舰队161护卫舰副政委。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了两部文学作品:《贺雄唱监利》、《贺雄诗文集》,其个人成就已收入《中国民间名人录大典》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他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现担任陈友谅长篇系列故事的歌词创作。
70多岁的余炎垓,音乐高级教师,系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1985年至2012年共创作歌曲一千余首,曾先后荣获全国数十个歌曲优秀奖、二等奖、一等奖和金曲金奖,真可谓硕果累累。2013年6月,由他作曲的《监利水乡好风光》(安频、谢金城词)、《青龙横空落监利》(贺雄词)、《群众路线教育之歌》(贺雄词)又登上湖北音乐文学金歌银曲榜。由谢金城和安频收集整理的陈友谅流传在监利历史上600余年的歌词,以及贺雄创作的80多首歌颂陈友谅的歌词全由他谱曲。使这些民歌插上了强健的翅膀,传播很广,影响深远。
(二)不畏艰辛,认真考证 我对历史名人陈友谅的了解仅限皮毛,更未关注过他的出生地和战斗历程。只是读了陈友谅研究会经过调查考证的翔实资料,才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略有了解。
陈友谅在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念下,在遭受朱元璋及子孙将近300年的残酷打压下,其灿烂辉煌的抗元斗争史被无情地淹没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里,很少被人谈论和提及。我们只能从各种文艺报刊和戏剧作品中,看到陈友谅反面或陪衬的负面形象。不可否认的是,陈友谅是反元斗争的勇士,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英雄。
据陈友谅研究会考证,陈友谅出生于监利柘木陈家棚一个普通渔民家庭。由于对元朝统治不满,带领监利农(渔)民起义抗争,一路挥戈征战,最后登上汉皇宝座。陈友谅短短的44年人生历程,有31年是在他家乡监利度过的。因此,他在他故里留下了上百个地名传说故事。
然而,人们翻开史册,所记载的只是1351年他从监利带兵到沔阳投奔徐寿辉后的13年戎马生涯。而在此之前,陈友谅在监利的31年历史,其中包括他1346年至1351年,在监利黄棚口胭脂湖领兵起义的5年,史书上都是一笔带过说:‚陈友谅初尝为县吏‛,再无任何记载。因此,这就造成各界对他的故里之争。
为了彻底考证陈友谅在监利留下的遗迹,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安频、谢金城、贺雄、余炎垓等社会贤达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沿着陈友谅起兵造反,发展壮大,屡建奇功,直至兵败江西鄱阳湖的历史足迹,踏遍了监利县的18个乡镇,39个村庄,遍访遗迹,拍摄图片,收集史料,整理成文,一篇篇发表在《监利人》刊物及各大门户网站,喜得史学界的关注和许多人士的认同。在寻访陈友谅遗迹的路途中,歌词作者贺雄和曲作者余炎垓,不顾年老体弱,坚持跟队寻访,脚底被磨出了水泡也不叫苦叫累,写出了一首首歌颂陈友谅的歌曲。监利陈友谅研究会成员谢金城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对陈友谅很感兴趣,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走村串巷,收集陈友谅留在监利各村镇的相关资料。参加监利陈友谅研究会后,又满满记录了厚厚几本相关文字,成为写作陈友谅长篇历史故事的重要作者之一。
安频先生为了宣传监利的人文环境,扩大监利在全国的知名度,常常废寝忘食,日夜操劳,甚至还自出经费,坚持出版《监利人》刊物。2013年3月份,他又着手成立了监利陈友谅研究会,以期更大地宣传监利的灿烂历史文化。半年多来,他一直在武汉和监利之间奔波,亲自和研究会其他成员到监利各地考察、收集、拍照,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陈友谅的一切历史资料。为了客观真实地写好陈友谅的每一篇故事,他不分白天和黑夜挥毫,感冒了仍坚持伏案写作。在书写《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论文时,他和谢金城查找了数百本历史资料和书籍,走访了监利县的角角落落。他们的这种公而忘私,吃苦耐劳的拚搏精神,实乃我辈之楷模。据介绍,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安频先生和谢金城先生真是费尽心力,字斟句酌。有一次,写《监利渔家子,大汉陈皇帝》,在查找了大量的史料之后,证实陈友谅当年是在监利黄棚口胭脂湖举兵起义,而不是在沔阳(今仙桃)的沔城镇或是在洪湖的黄蓬口。安频坚定地说:‚历史是反映人民意愿的真实历史,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记载,我们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还历史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收集整理陈友谅在监利历史史料的职责所在。‛
他们就是这样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坚定执着地行进在监利广袤的大地上,心中装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三)一篇文章 引起全国震动
2013年8月15日,新华网以新闻形式刊发了安频和谢金城两位先生撰写的《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的长篇论文。北京重点新闻网站‚千龙网‛也同时发表,‚百度网页‛和‚百度新闻‛均转载收录,‚豆丁网‛‚百度文库‛、‚百度百科‛、‚道客巴巴‛等全国数十家大型网站均有刊发,许多省、市、县的大小网站也同时转载。一时间,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陈友谅是监利县人的谈论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
在第一时间,贺雄喜滋滋地给我打来电话,告之喜讯。我当时听了感到非常吃惊,一篇一万多字的具有争议的考辨文章竟能够上全国著名的‚新华网‛呢!我认真阅读了此篇论文,觉得写得非常扎实,条理清楚,论据充分,是我读过的论证文章里最客观、最全面的一篇论文,给我国考证陈友谅籍贯一直不能定位的史学家们,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据了解,这篇考辨文章在新华网发表后,在监利县更是掀起一股谈论陈友谅的热潮,从县级网吧到各乡镇网站,从县领导到各基层干部以及监利乡民,都在热评陈友谅是监利历史名人。
监利县政府县长黄镇看到新华网上此篇文章后,连忙给作者安频和谢金城发出短讯:‚刚刚拜读您们的大作,史料翔实,佐证有力,谢谢您们为我县历史名人陈友谅撰写了这么好的一篇考证文章!‛
监利在全国各地工作的人员和打工游子知道这一喜讯后,纷纷上网向作者安频和谢金城两位同志表示祝贺。一位在山西工作的董方博在网上向安与谢两同志发文说:你们的考辩文章做到了对过去历史的负责和对监利人民和全国人民的负责!让陈友谅游离监利几百年的英灵,今天终于回归故里,得到安息,我在山西真诚地感谢你们。在广州工作的邹凡在网上发文说:小时候就常听爷爷讲陈友谅的故事。后来我上大学离家,他老人家送我去车站的途中对我说:监利出了个汉皇帝陈友谅,如果你把他流传在监利各地方的故事写出来,然后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就大长我们监利人的脸面了。可是我是学习理科的,没能把爷爷的叮嘱完成,心里还是有遗憾的。今天,家里人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快去看看中国新华网安频和谢金城两位先生写作的陈友谅考辩文章。于是,我打开电脑,在新华网找到了这篇文章,而且认真仔细地阅读两遍,内心真是好兴奋,谢谢他们为我了却了我爷爷的心愿。
在上海,就有监利籍打工网友给监利吧吧主发信:思君大哥和DJ龙总两位吧主好!监利在全国各地方的打工游子看见了你们臵顶贴,都欢欣鼓舞,为监利历史名人陈友谅回归监利家乡的辩证文章,首度登上全国的电子网络:新华网,而感到骄傲自豪!监利有县委书记董新发和县长黄镇等领导的热情支持,加上又有俩位吧主对此热帖好帖的坚持臵顶,安频和谢金城二位作者的精彩论文,给监利在外面打拼的游子一剂兴奋剂。此文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增厚了监利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了监利在全国的知名度,让广大的监利游子在外面扬眉吐气,兴奋不已。我爱你,故乡!我爱你,监利!
监利吧,监利人吧,新监利网吧,以及监利各乡镇的地方吧,如新沟吧,朱河吧,桥市吧,柘木吧等,都在第一时间转载了新华网上刊登的考证文章。
这不仅是对监利县两位作者文章的肯定,而且也是对历史上纷争了六个半世纪的陈友谅的故里归属监利的一种认定,实在是可喜可贺!监利的作者能够在全国大型的新华网上发表文章,同样也是凤毛麟角,更加不用说一次性发表一篇上万字的论文了,并且是以新闻的形式刊发!据贺雄介绍,监利县各个网站对此帖点击率非常之高,跟帖发帖者十分踊跃,好评热论如潮。连周边的几个县市的电子网络,也转载了这个帖子,回复者也是很多很多。对其文章中的论点论著,质疑者有,肯定者有,总体来说,大部分人还是持肯定和赞许的态度在看这篇新闻稿。许多监利的文艺工作者,也写了很多的诗词和评论文章。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评论家陈勇先生就评论说:监利历史名人伍子胥,春申君,裴纶,已经是家喻户晓。但是陈友谅是监利人,却鲜为人知。安频和谢金城撰写的关于陈友谅考辩文章先是在《监利人》杂志上发表,紧接着又在‚新华网‛、‚百度‛等数家网络媒体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监利人》杂志编辑吴边女士,为陈友谅的一生经历,述写了一段很富感触的三字文:陈友谅,渔家子,逢乱世,揭杆起。泣鬼神,惊天地。抗元军,做皇帝!与元璋,战江西。弓弩箭,贯睛死。故乡人,在监利,闻噩耗,伤心泣。英雄魂,照天地……此诗歌文彩飞扬,很有新意。此外,她还在网上作了一幅对仗工整的楹联:友谅早化尘与土,不言不语;安谢细论今与古,有根有据!把古人陈友谅的历史,和今人对他重新认识而写作的艰辛,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位远在广东省东莞市打工的监利黄歇人李远清,在新华网上看到此文,立刻提笔写了一首诗:陈友谅,一个英雄的名字,写进了历史,如星月一般光彩熠熠。陈友谅,一段悲壮的历史,用热血铸成了丰碑,在寰宇间顶天立地……这首诗激情满怀地歌颂了 一个鲜活的历史悲情英雄。监利县环境卫生局的何咏霞女士,也作了一首《陈友谅何处是故里》的诗:
溯洄在历史的长河,/肃然凭吊。掘墩挖砾的勘寻,/只为在废墟里重现你的踪迹。/在玉沙飞扬的天界,/你的身世,/尘埃落定于监利!/苍龙是你的化身,/大义是你的战 旗!//你不屈的魂魄,/宛若威武的图腾。/曾是摧枯拉朽的精神,//访遍你从未消散的英灵,/你千古的呐喊,/犹如嘹亮的号角,/曾是涤浪淘沙的民族英魂!
这首诗歌,恢宏苍劲,境界开阔,浓缩了汉皇陈友谅戎马征战的一生!
贺雄在读了安、谢的这篇考辩文章后,连夜拿起了饱蘸激情的笔,作歌一首《陈友谅故里在监利》:
天也知道你,地也认识你,你出生在柘木乡,当过玉沙的小官吏。江也知道你,河也认识你,你起义在黄棚口,一人领头举大旗!你从监利起程出征,你满腔热血战天斗地……
整首歌显得大气磅礴,气冲云天。歌词一层层递进,激情四射,豪气干云,一个丰满的英雄人物,跃然纸上。
由于篇幅所限,各大网站还有很多很多好的赞扬文章,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古人有云:奇文共欣赏,安、谢的这篇文章,能够在中国网坛引起如此大的震动,实属难能可贵!
(四)历史功绩,后人纷纷评说
陈友谅1363年10月3日战败于江西鄱阳湖后,史籍多以负面形象记录。如《明史》载:‚友谅性疑猜,好以权术驭下‛。清代丁耀元在《元史》中说他‚贼安能成大业乎?‛谈迁在《国史》中说:‚陈友谅、张士诚辈辄书寇,夫寇非所言也。‛朱元璋说:‚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张廷玉说:‚友谅、士诚起刀笔 负贩,图乱僭窃,恃其富强,而卒皆败于其所恃。‛还有的文人说陈友谅是‚桑梓无颜收匪骨,天涯游魂无定所。‛
然而,古今对陈友谅歌颂其功绩者更是大有人在。明代童承叙在《陈友谅传》中赞曰:‚友谅奋臂黄蓬,提戈荆楚,屡破坚城,固为一世之雄焉。‛
饶汉祥赞陈友谅曰:‚江汉先英,三楚雄风。‛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吴晗说:‚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连他的敌人刘基都夸赞:‚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 清代学者高岱说:‚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
江苏省作家许寒山说:‚在陈友谅身上有着极为可贵的斗争不妥协精神。‛
江西省作家刘为珍说:‚陈友谅虽败却不失英雄本色。‛
武汉大家历史学院教授申万里说:‚陈友谅‘姿貌丰伟’——外貌好,‘少读书,略通文艺’——文化水平较高,‘臂力过人,娴于武艺’——武艺出色。此外,他个性坚毅、果断,有一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现代著名作家郑雄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之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 中国历史学家,世界谢氏联谊大使在《中华谢氏》杂志上说:‚陈友谅是元末农民起义著名领袖,大汉政权建立者。首创‘驱除鞑虏,恢复大汉’的命题,是后来天地诸会青红诸帮‘反清复明’的先锋,是大汉中华的楷模。后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源于此。‛
安频、谢金城在《监利人》杂志撰文说:‚陈友谅给荆楚树立了不屈不饶,英勇抗战,性如烈火,干脆利落的优良作风,近现代荆楚人性格特征及强悍的荆楚文化成形,与陈友谅本人及其建立的大汉政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被荆楚人尊称为‘江汉精英’、‘江汉先英’、‘荆楚枭雄’等。他现在的墓在武昌,已列为湖北省乃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友谅在造船历史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中国历代的文臣武将,在造船功业上无有出其右者。他创造的高大威武的水军舰命名为‘混江龙’‘赛断江’‘撞倒山’‘摘星舰’等,扬名历史,为后来郑和下西洋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制造这些舰船的工匠全部是清一色的监利各地的木匠,其造船基地就设在监利县桥市乡沿洪湖西岸的‘上官圢’‘下官圢’两个水寨以及著名的‘接驾嘴’上。当时,直管造舰的舰长李小湖,就是桥市接驾嘴人,也是陈友谅在因果寺结义兄弟之一。桥市人民念其造船有功,特把桥市沿洪湖一大片水域命名‘李小湖’。
华中师范大学吴琦教授提倡:‚我们要通过陈友谅的研究去揭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中的陈友谅,甚至一个国家中的陈友谅,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陈友谅。‛
从以上古今学者专家对陈友谅的评价,不难看出,陈友谅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实为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正如他后裔在族谱中赞道: ‚群雄争长,帝业是图,成败利钝,人孰难谋。鄱阳鏖战,壮志莫酬,莫因成败,论定王侯。功之不成,与世何尤,名垂青史,足振千秋。‛是为陈友谅公赞。
(五)宣传名人 给监利带来效益
2013年8月,我曾撰写《引吭高歌无歇时》一文,赞扬贺雄。文中我称颂监利历史名人辈出。据一些资料记载,有兴吴灭越的春秋名将伍子胥,有哭于秦庭,请兵救楚的申包胥,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有明代探花裴纶,有清朝台湾知府朱才哲,有清道光年间进士,河南按察使胡大任,还有清道光年间刑部主事,晚清大学士王柏心等。然而,最让监利历史熠熠生辉的,应该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一代汉皇陈友谅!尽管他被历史上某些书籍贬低,但是,仍然掩盖不了他在历史长河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虽然他被明朝历代统治者所打压,连他的故居之里也被悍然搅混!现在,他的真正故里的专家学者,都纷纷拿起笔来,撰写文章辩析。
先是监利县柘木乡的赖小平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陈友谅是监利人》的考辩文章,因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想安频和谢金城的论文在全国最具威权性的新华网上以新闻形式刊发后,一些争夺陈友谅故里的地方,有可能也发表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史记文物为佐证的文章,进行讨论。如果这样,应当说是好事,真理越辨越明嘛!
监利县这帮热心人,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异军突起?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有实际文物和遗址的前提下,写作出一篇篇有根有据的文章,让全国的专家学者,都知道了陈友谅的故乡在监利。陈友谅在监利县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流传和典故。一个镇,一个村,一条街,一条巷,甚至一条河流,一颗树,一口井,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其精彩传说故事。它们,已被安频和谢金城用笔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具有了金子般的魅力,有如散落在泥土中的珍珠,等待人们去捡拾,去串连,使之开辟一道独特的陈友谅在监利的风景线。
为了写作陈友谅这个历史人物,搜集更多更全面的历史资料,拓宽历史研究的层面,公正、客观地评价陈友谅的历史功绩和贡献,真正树立一个英雄的真实形象。安频自出资金,带领研究会成员披星戴月,历尽艰辛,一路访遍了监利的每一片村落,每一条河流。他那种‚拼命三郎‛的精神真正让人佩服。他和谢金城,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写出数十万字关于陈友谅的传记文章和考辨论文,他们的功绩将载入史册。
我想,陈友谅研究会如此及时抓住机遇,加大对陈友谅宣传的力度,可以由此带动监利的经济,繁荣监利的旅游事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一个地方名人良好的宣传效果,会给当地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增加一定的优势。据资料介绍,监利这块富饶的沃土,还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旧(遗)址,就有323处之多,其中68处属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倍受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文艺界所关注的陈友谅,又堂堂正正地回归故里监利县,这肯定会为监利带来多方面效益:一.宣传陈友谅,能够极大地调动监利人民的热情,提高监利地方文化的品味。在大力宣传陈友谅的同时,也把监利江南水乡的特色,一并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二.宣传陈友谅,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陈友谅的后裔、新闻记者、民俗民情和宗教人士对陈友谅进行调研、取证,进行报道,拍电影或电视剧。
总之,对陈友谅的宣传,会在浩瀚的历史人物中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会给监利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作者罗同松简介:
曾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信息旬刊》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终审)等职务。其新闻稿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其他报刊发表约2000篇,编辑发表稿件约300余万字,出版了《忠诚的哨兵》新闻作品专辑,编辑出版了《世纪进军》等书数十本、终审了《名流侧影》等书数十本。其事迹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