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5:2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弥儿》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弥儿》读书笔记)》。

第一篇:(《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尔》读书笔记

背景:《爱弥尔》——卢梭(1712——1778)

写于1757年

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专权、等级制度、阶级压迫到处充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卢梭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爱弥尔》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

第二卷,他认为2—12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主张对12—15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 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育及男女爱情教育。

局限性: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分期教育及把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摘录及心得笔记:

“我们的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大人来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原序,P2)

心得:我们自认为是地看待儿童,认为儿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这个样子,其实我们都错了,对儿童的研究才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

“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生来就高大又强壮,他的身材和气力,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用处的。„„”(第一卷,P6)

心得:点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让一个人学会使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本领,从一个废人逐渐变为一个有用的的、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价值的人。要不然,摒弃教育,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毫无意义,直至死去,没有丝毫曾经生存的痕迹。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P7)

心得:卢梭提出的观点,总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指出每一个人都要受的三重教育。

“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P11)

心得:对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的要求。体现了要提升自身素质,自律、自省,要有恒心。这种要求拿到今天来也同样适用。

“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与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P13)心得:教育使人拥有素养,有了心理变化、内心想法。而教育是在我们生活过程中悄然进行的。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p15)

心得:妙极了!正适于那句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是教育的重点任务,教育使人认识到,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若一个人无聊地活着,即使活了一千岁,一万岁,想必那人也不会觉得有意义想要再活几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一出生,上天就已经注定每个人平均拥有大概几年的寿命,为什么有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人消极低迷,最后悄无声息地去了,都感觉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好似他没有来过这世界?人生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

“凡是用襁褓包裹着孩子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人。由于害怕自由活动会使身体成为畸形,结果却逼着他长成畸形。为了防止孩子们成为残废,人们就甘愿使他们的关节僵硬。”(p16)

心得:人们这些过度的行为一开始是想要保护婴儿,但事实证明人们这么做非但没有对婴儿成长有任何促进作用,反而还导致孩子长成畸形,起了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卢梭指出:应顺其自然,任孩子自由发展,除去一切束缚,孩子需要的是片自由的天空。“一个孩子可以忍受一个大人不能忍受的变化,因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就可以养成我们给他确定的类型。”(p24)心得:所以说新生儿、幼儿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关键的,而我们现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将重点放在成人教育上了。其实,人的性格、气质的培养形成都在儿童期,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儿童的教育上,使幼儿形成了健全人格,长大后自然也会成为一个我们期望的人。

“由明理有识而心眼偏窄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p26)

心得:一语中地,仔细想想,请那些能干的教师真的能代替父母的说教吗?一个没有爱的孩子即使学了很多出众的才华那又能怎样呢?他么能快乐吗?我倒觉得还不如一个虽然什么知识都没有但心中有爱的人强得多。热心与才能,两者放在天平的两端,必是向着“热心”那端倾斜。

“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我们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p27)“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必须受了一层又一层教育,一直受到谁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为止。把孩子教给一个连他本身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养,又怎样能培养得好呢?”(p28)心得:这大概就是卢梭的教育观、教师观了吧。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这个职业看作也个很神圣的职业。“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此外,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要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p31)心得:这种观点我很赞同。不要让孩子被动地去学习,而要让他们主动地区寻找知识。被动地接受总有一天会疲累,而主动地寻找将永远是一个新奇快乐的过程,将孩子的“要我学”的意识转换为“我要学”的意识,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学到的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知识。

“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别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p59)心得:卢梭对待儿童的活动、破坏能力的问题上提出了三个准则,这段话是对三种准则概括的思想。卢梭反对认为儿童的摔物品、破坏东西的表现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骄傲与邪恶造成的观点,并举了幼小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都同样是拥有很小的气力,但动机思想均不同的离例子来加以说明。卢梭认为,问题不在儿童自身上,而是出在大人们对待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大人们应该给儿童以足够的充分的自由空间,应多让儿童在应该享有的空间里自由活动,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长大后才能做个独立的人。这一观点很有意义,在今天亦是如此。现今中国家庭大都娇惯着孩子,那些小公主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开张口,家长完全变车工内了他们的奴隶,其实大人们应该完全放开手来,让孩子们多动,多锻炼,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也是要接受磨练的。何不让他们从小适应这样的考验,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以便让他们以后在走入社会时也能够得心应手、把握时局?

“一个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时全面发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走路的。这正是他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在此之前,他同他在母亲怀中的样子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

心得:这段话是在第一卷最末尾的一段话,作为第一章的总结,我觉得很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也值得认真去思考。

刚出生到发育一段时间的婴儿真的是他啊本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而这时的教育也更为关键。怎样对待他们,怎样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怎样去和他们交流,怎样教他们说话、吃饭、走路„„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都不简单,卢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每项工作都是门学问,都是门艺术,我将努力求索,以期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其次,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我们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p70)心得:孩子们还不懂得自己所受的伤严不严重,他们无法判断伤痛的程度,但他们可以从大人的表情与行为中感受到事物严重性。小孩子受了点小伤,大人就慌忙跑过来问这问那,无形中就给孩子一种压力,原本并没有觉得多痛的孩子看到大人强烈的反映也会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将痛苦升级,其结果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p91)

心得:卢梭反对过早地对儿童继续拧并不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理性教育。认为儿童就应该是儿童的样子。顺应自然,不应该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说教。联想到今天,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们现在都一个个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虽然前几年国家教育部针对“书越读越重”这种现象提出“减负”的口号,但收效甚微,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中国的高考制度犹如一座大山立在那儿,老师、家长将所有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负担日益沉重。周末去上补习班,去上艺术班,„„孩子现在活得比大人还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反思:过早四让儿童学到过多的知识是好还是不好?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没有利?,面对现今层出不穷的“小神童”“小天才”,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他们个个才能非凡,却舍弃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愿他们今后不会像早熟的果实那样。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但愿他们不会重蹈仲永的覆辙,成年后毫无用处,碌碌无为。“他打坏他所用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受冷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绝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p107)

心得:小孩子天性是好动的。尤其是男孩子,见到什么就想破坏什么。一般家庭都是孩子破坏了一样东西,马上又给他买新的,导致的结果是小孩子越来越放肆,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没有错。又或者大人采取另一种态度,对小孩子进行惩罚,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做。但这样难免会让孩子们委屈,他们还不懂得这么多,无法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我担心的是大人们越制止这种行为越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以后这样的破坏行为还会再次上演。卢梭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让孩子么尝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自己难受了下次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了。但我有一点疑问:若孩子破坏的东西是无关紧要的,无多大用处、可有可无的东西呢?这样少了这样东西也丝毫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那孩子就尝不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就无法改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了。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p109)

“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远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孩子聪明。”(p119)心得:还是提倡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他们只能学会一种语言,有人说他们的确学会了几种语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曾经看见过几个据说是能讲五、六种语言的儿童。我听见他们讲了德语,接着又用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辞来讲;他们确实能用五六种词汇,但他们始终讲的是德语。总之,不管你愿意教孩子多少同义语,然而你变换的是辞而不是语言,所以他们还是只能学会其中的一种语言。”

心得:我并不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卢梭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学会那么多种语言,人只能学会一种。但现在也确实有人会好几种语言,并且也说得很好。卢梭,你指的是语言的思维就一种吗?可是我就见过有人用好几种不同的语言来思维的。那这样你又怎么解释呢? 还是很想当年见到卢梭,听听他的观点。

“„„一个人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坏处,而惟有谬误才是极其有害的;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如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p215)

心得: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知。一个人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去待人接物,要有一个谦逊的心能向周围的人们学习,这样就算是一个傻子,也会博得别人的称赞与尊敬。“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并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和和谐的观点。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到欺骗就行了:我之所以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满谬误。”(p222)心得:并不一定要教给孩子很多的东西,但一定要保证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大概、清晰、正确的脉络。这样便于孩子以后的学习,预防孩子以后错误思想的产生。“在人类社会中,人所适应的最大工具就是人。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最善于利用这个工具的人,”“难道说,懂得人们的愚昧,就是要把人们的愚昧当作自己的立志吗?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就需要辨别哪些人是不明智的。”(p248)“当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难免不错误地认为孩子也同样喜欢做那种事情,所以在你津津有味四工作时,必须注意看孩子是不是感到厌烦而不敢向你表示出来。孩子应该把全神贯注到他所做的事情上,而你则应该把全神贯注到他身上。不断地细心观察他,但有不让他发现你在暗中观察他。”(p252)

心得:教师应该有颗敏感的心,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同时也要避免将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学生。自己喜欢的不一定学生也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神态,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个人在那里吃本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与是在盗窃;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一事不做而靠政府的年金生活的话,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分别。„„所以,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p262)“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p280)

心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人金子,不如教其点金之术。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明白他为什么相信他所知道的种种事物,我就觉得满意了。„„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p283)心得:卢梭在《爱弥儿》里一再推崇的自然教育的方法是开明的,一改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儿童身心发展上来,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不同教育。充分开发了儿童自身的潜质,减轻了儿童学习的压力。

“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孤独的心 “„„首先,我们不给他们以机会,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其次,当你遇到一些并不是非解答不可的问题时,你不可随便欺骗提问题的人,你宁可不许他问,而不可向他说一番谎话。”(p295)“文雅的人同孩子讲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他们不应该知道的。”(p297)“按年龄进行培养的孩子是孤独的„„”(p299)心得:这些语言主要是针对大人如何向孩子解释“性”知识而谈的。现在的人们面对孩子都谈“性”色变,仿佛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东西,说了对孩子无益,因此大都避而不谈。岂知,正是大人这样躲闪的态度加深了孩子的好奇心,你不告诉孩子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就会暗地里去寻找。至于途径、方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敢保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的结果远比大人直接告诉他的危害来得大得多。现在许多学校也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性知识课。可以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封建思想仍为浓重的中国,仍不像西方那样对待“性”有着开明的态度,现今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上升,涉及性犯罪的比例很大,这一现象令我们担忧。试想,若是我们对待性都持自然开朗的态度,孩子们也能够从大人们那里得到满意的答复,那么,“性”也将不会成为家长老师心头的一块心病,也不会成为教育中隐晦的话题。孩子们都将在一个健康、透明的环境下,愉快成长。

“各位老师,你们一定要少说多做,要善于选择地点、时间和人物,以实例教育你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受到实际的成效。”(p321)心得:这是卢梭对教师提出来的要求。要注重实践,即课堂以外的教学,有时课外教学反而能让学生学到比课堂上更多的知识。

“青年时期的这一股火,不仅不是进行教育的障碍,反而正是靠了这一股火,才能使他所受的教育紧张地进行和圆满地完成。正是这一股火,使你在一个青年长得同你一般强壮的时候,仍然能够控制他的心。”(p323)心得:卢梭指出了对待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并不是无药可救的,反而我们正应该抓住其特点对症下药,利用老师的威信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教育。只要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便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你要知道,你(老师)的体面不在你自己身上,而在你的学生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就必须分担他们的过失;要洗雪他们的耻辱,就必须承受他们的耻辱。”(p346)心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与学生同等,不应端着架子,高高在上。老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若是让学生觉得虚情假意,老师的课纵使讲得再好,对学生来说也是毫无吸引力的。

“做老师的应当掌握的一门最大的艺术就是:针对情况进行劝勉,能预知这个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听他的话,在什么情况下可能还是那样的执拗,以便处处让经验去教训他,同时又不使他遭遇太大的危险。”(p347)“在他未犯错误以前,就应当向他指出他的错误;而在他既犯后,就不决不要去责备他,因为这样做只有使他生气,使他出于自尊而反抗你的。”

“你对他的安慰,其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教训,如果他对你的安慰不起任何疑心,则这种教育便是愈能够收到效果。”(p348)心得:论述怎样对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一门学问,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孩子心里会怎样想等等,都应该是老师熟练把握的。要有够控制学生的内心与行为的能力,让学生的发展符合老师的预想,一步步将学生引到正确道路上来,这样的教育便是成功的,这样的教师也是成功的。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为了使他对你所教的东西发生兴趣,那就不应该使他的脑筋对你所说的话是那样的默从,就不应该使他除了听你说话以外,便无事可做。”(p349)心得:不应完全地将知识教给学生,要给他们留出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竟可怜到没有做过一件使他回忆起来对自己感到满意,而且觉得没有白活一生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而且由他认识不到什么德行最适合于他的学生,因此他只好一直做一个坏人,感到无穷的痛苦。”(第二卷,p418)心得: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是最可怜的。

“你对一个年轻人所施的一切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那是由于你所施的这些教育”还缺乏他那个年龄的人所能懂得的道理,而且重要的是,对任何年龄的人所讲的道理都要以一定的形式表述,才能得到他们的喜欢。”(p475)心得:这段话也就是说教育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说教,不能笼统地采用一种形式。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得到的效果也最好。“把一个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欲望完全看成理性教育的障碍,这是多么狭隘的眼光啊!我则认为这种欲望恰恰是使他乖乖地服从理性教育的手段。我们只能够以欲念来控制欲念,我们必须利用他们的成功去抵抗他们的暴虐,我们始终要从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它的适当的工具。”(p478)

心得:卢梭在面对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欲望时,不仅持乐观态度,并且强烈地抵制那种硬硬压迫的方法。根据自然教育法则,卢梭认为,我们应利用它本身的优点去克制住它的缺点,进行合理的引导。

在现今,大多数人在面对青少年欲望日盛的现状时大都不择手段,进行严厉的压制,妄图以这样强暴的方式压制住一切念头。虽然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了,但实际上青年人内心的欲望之火愈燃愈旺,因为他们得不到理解,找不到一个合理宣泄的方式。其实这种情形是最危险的。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像卢梭那样,以自然、坦然的态度面对,试图用其本身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对一个进入社会的青年来说,应该提防的不是色欲而是虚荣,因为,他将听从别人的倾向的支配而不听从自己的倾向的支配,他字画所以这样放荡,是由于狂妄的心理而不是由于爱情。”(p485)心得:我们很多时候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而没有真正实际地从他们自身考虑。卢梭分析得很对,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一时被迷惑住的,是他那颗爱慕虚荣的心,无关爱情。

“如果你想纠正你的学生的弱点,你就应当把你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看,就应当让他在你身上也发现他所体验的斗争,使他照你的榜样学会克制自己,使他不至于跟着其他的人说‘这个老头子,因为自己不能过年轻人的生活,就打算把青年人看作老年人。„„’”(p491)心得:老师的形象并不一定要是高高在上的,触不可及的。老师有时若能够放下架子,走近学生,跟学生讲下自己的奋斗经历,成长历程,让学生感觉老师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听从老师的建议,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差距、年龄差距也不再是个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养成了习惯就行了,因为习惯可以变成第二天性。”(p548)

心得:对待孩子不良行为,要及时加以约束,暂时可能看不到成效,但不要着急,慢慢地会成为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定要重视孩子好习惯的形成。

“如果你想使一种良好的教育的效果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发生作用的话,你就要使那个人在青年时期保持他在童年时期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当你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你所想象的人,你就要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是那个样子的。”(p656)良好的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好的习惯应当从小积累,千万不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丢掉。只有一点一滴的累积,才能保证在成年时能够拥有许多好的习惯,长成我们理想的状态,才能够变为一个好人,并继续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第二篇:读书笔记 《爱弥儿》

读《爱弥儿》有感

黄增喜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做的一篇不朽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在本书中通过对他所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依次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这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做好教育的舵手,朝这个方向努力!

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时过代在不断发展,卢梭的自然教育与我们如今的教育在客观角度上存在差异: 比如孩子的数量比,教育对象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等。但在教育方法上还是有很大共性的,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为现如今的教育教学所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年轻的老师们,我教给你们的方法虽然难以实施,却是唯一能够培养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善于教导儿童活泼起来,那么你就很难把他培养得聪明起来。不要对孩子的看法表示反对,你应该知道,你越是严厉地管教孩子,他们越是调皮,他们在你面前越是拘束,那么背着你的时候,他们会闹得更凶。是啊,想想自己的小时候就知道卢梭的这句话说得是多么中肯。

这本书不仅给人们传递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很多家长认为,童年是对痛苦感觉最轻的时候,因此让他多受些苦,以免将来受苦,卢梭却反问:谁能肯定现在的痛苦一定能消减将来的痛苦?既然无法证明、没有把握,那么这种所谓的远虑是多么荒谬,当然,更不要将放纵余自由混淆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岂止是一点?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

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 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取性格的成长,为以后的生活做好铺垫。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我想以书中的一段话拿出来和和我一样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同仁们共勉“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吗?一本好的教育书籍,是不会被时代淘汰的,这就是经典的缘起。

第三篇: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1

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中国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中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

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习,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习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小学生班级内的现象:很多孩子不比学习,比谁的书包是名牌,比谁用的杯子最高级,比谁家有效汽车接送……班级内部的关系有的也不够和谐、平等、互助: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博爱、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市场批发一些圆珠笔、小饰品,让孩子在闹市中心区义卖,换来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们,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着、支持。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锻炼他们的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2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3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4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分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

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但是,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的中国孩子?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落地时便考虑其教育问题,这是没错的。但是许多家长是盲目的,你家孩子会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学舞蹈,还要学弹琴。我家孩子的成绩一定要好,于是,小小的年纪便背上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其实跟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有关,你家孩子这样好,我家孩子必须比你还好。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态,布置磨灭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还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卢梭对此提出,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各种能力以前,最初几年的教育应

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个人认为,这样太过于极端,而且要想这样也不太现实。所以,这阶段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授人渔不如受人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人数最好不超过40,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18岁是博爱的年龄,20岁是爱的年龄,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的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卢梭的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很重男轻女,什么“一个女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顺,因为她生来就要服从不太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和恶习的男人。因此,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忍受不公正对待,毫无怨言地忍耐她们丈夫的错误行为。”虽然男女有别,教育也应该有别。但也应该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阅读到后面越觉得有趣,觉得卢梭如果作为女人,一定会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将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再者,觉得卢梭的爱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学校缺少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或是是对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特别现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师应积极引导其对爱情,对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对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爱对方,也无法处理恋爱中的小摩擦。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有我们教育的责任。所以,希望学校老师及家长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尽管有些地方会比较片面,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像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番风顺的,但是我会努力学习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讲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5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6

打开《爱弥儿》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卢梭这样的启蒙思想家会写一本育儿书,还是分年龄段来写的(0-2岁,2-12岁,12-15岁,15-20岁,以及20岁之后的爱情与婚姻),乍一看目录颇有点实用育儿手册的感觉。书读下来才发现,卢梭写这样一部教育论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就阐述了野蛮人在自然状态中生来自由平等,是人类踏入文明之后产生了种种欲望,才造成了人类之间的不平等的观点。这是卢梭倡导自然教育的起源,是《爱弥儿》的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由独立的个体(自然人)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公民),从而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能够合而为一。然而,他似乎对现实中好的社会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在第二章中他写道:「因为我们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即到底是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公民?由于这两个目的是相对的,所以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教育形式也是相对的:一种是公共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对于公共教育,卢梭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国家抚养和教育。而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养一个人。

卢梭设想自己是一个想象中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爱弥儿一直到成人,藉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贯穿全书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从孩子的天性,减少人为干预。因为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会灌输种种不好的观念才让人变坏了。举例来说,在0-2岁的那章,卢梭写道:「伴随着啼哭声,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过整个婴儿期。为了让他们止住哭声,我们打他们、骂他们或者哄他们。不是他们逗我们开心,就是我们逗他们开心;不是他们顺从我们,就是我们顺从他们;不是他们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们。在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中,丝毫没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种观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们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开始命令人了;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顺从人了;他们还没有是非观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开始接受惩罚了。」若是遵从自然法则,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婴儿的啼哭不一定要理会,「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卢梭认为12岁以下的儿童适用感官教育,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驳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在他看来,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因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另外,卢梭认为寓言不适合给孩子读,因为他们无法领会隐含的寓意,对孩子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他也不主张让孩子去背诵那些或悲或喜的台词,或者去学习一些辩论的技巧,因为「他们不可能将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讲述得绘声绘色,更不可能将那些都没经历过的情感演绎得真挚动人。」

12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理性了。导师只需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颗种子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一个任我们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机会长成他自己。另外,卢梭强调了两遍「让他们去实践」,认为知识不应从书本中而来。从地图和地球仪上学地理,不如带他到野外去实地勘测。他给爱弥儿读的唯一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爱弥儿15-20岁的时候,卢梭开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让他看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唤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人性。卢梭认为,自爱是人类唯一的天性。首先是爱自己,然后是爱自己周围的人。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推至对全人类的爱,是人类正义的本源。卢梭开始让他走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研究社会习俗。这是在他已具备理性的前提下发生的,因为这时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能够批判地看待社会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对女孩的教育。卢梭不认为男女平等,这一方面是受时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状态下男女的差异。当爱弥儿陷入与苏菲的热恋中时,卢梭教导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带他离开了苏菲,开始为期两年的游历。在游历中,爱弥儿开始研究政府和社会制度。卢梭相信,爱弥儿在对那么多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考察之后,是不会盲目地去信任它们的,它们根本就不值得拥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发自人的内心——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从这里也能看到卢梭对政治的悲观,他并不希望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有志于改变社会现状的人,而是教给他如何在败坏的社会中遵从自然法则,不受别人的偏见左右,过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7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

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8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他对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伟大的启发和指导。《爱弥儿》是阐述其自然教育理论的不朽之作,对压抑儿童个性的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卢梭表达了他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今天读来仍然震撼很大,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卢梭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需要,这与我们当今很多家长对儿童采取神童式的教育大相径庭,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拼命的为孩子请家教老师,上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以为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其结果并不理想。最典型的要数当今社会上流行的“狼爸”和“虎妈”了,为了让他们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经常采取一些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他们的孩子失去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最终他们的孩子并不领情,反而责怪父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儿童天性发展需要的教育,因而也是一种极为不可取的教育。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

卢梭指出“我们生来是软弱,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力量。这些东西全是教育赐予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持习惯罢了。卢梭强烈反对采取打骂吓唬等方法,同时也不赞成给予儿童过多的关心和照顾教养孩子。由于母亲更容易倾向于溺爱子女,因此卢梭告诫道:“当一个妇女不是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的时候,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的道路脱离自然。

这时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为她的偶像,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它将使幼小时期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教育是要帮助儿童摆脱软弱和愚昧的,要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地适应习惯,而不是过的干预。

给孩子过的溺爱或是打骂,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坏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长都没能把握好这其中的度,不是对孩子太过于溺爱使其成人之后依然依靠父母,出现“啃老族”的现象;要么就是对孩子经常性的打骂,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与关怀,从小养成胆怯与冷漠的性格。因此,对每个家长来说,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给于爱,同时也要有适当的管教,二者兼顾才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卢梭还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一点。所谓“自然后果法”即是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的方法。对小儿童讲道理是没用,卢梭说道:“小孩在答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并未撒谎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诺言,情况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诺言追溯为一种谎言。由此可见,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结果却教会孩子说谎话。”

当儿童犯错误时,你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当时迫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答应你信守诺言,但由于他没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对他的损害,因此,这样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非但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使儿童学会了撒谎。教育儿童改正错误,要让他亲身体验他所犯的.错误行为本身给他造成的损害,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儿童自己认识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时,他就会试着去改变他的行为。

除此之外,卢梭提出了一种以“爱为中心”的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标准,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爱,之后爱他身边的关怀他的人,继后,把这种情感导向人类,使他对整个人类的爱,即是一种所谓的“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卢梭主张采取示范、参观、通过行动培养习惯等方法。反观我们现阶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张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用空洞、宽泛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忽视具体道德选择条件下的道德判断,让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漠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有巨大关系。我们对儿童的德育,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他周边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继而要爱整个人类,用这种博爱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见,让一个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这些闪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论述,如他强调儿童要锻炼身体,增其适应性,同时要训练感官,发展外感觉能力,重视劳动教育等等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思想。

总之,《爱弥儿》这部经典的教育学巨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要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发展。鉴于时间有限,目前就谈着几点感受,若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再继续从中获取经验。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9

读卢梭的《爱弥儿》,我是纯粹从教育的视角,并从放下对这位天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及民主政论家的一些成见(如他所深信不疑的地心说、上帝论等)后开始的。即便如此,对于他对中国的偏见我还是不可接受,如果卢梭能活到今天,也许他会有所改善。西方国家对中国长久的偏见和诋毁实在是根深蒂固(新冠疫情防控再次表现且尤甚),那怕是这样一位智慧的思想家也完全不例外,实在令人遗憾。

《爱弥尔》一书卢梭表面论述的是资产阶级的教育,但其核心我认为更是要阐发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观点,也正因为如此,他触痛了当权派,才受到通缉和驱逐。作为一本借论述教育为手法的著作,其教育思想与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引以思考及借鉴。卢梭的教育思想来自于其一直来形成的自然哲学观点,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里就抒发过对人类自然状态平等、自由、不失本性的崇尚,所以他才虚构了“爱弥儿”这个人物,对其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把这种服从自然的教育法则,毫无保留的、原原本本地施行到了爱弥儿的身上。

在卢梭看来,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按年龄特征对儿童进行阶段性目标教育,要主张儿童进行劳动、自由、平等、博爱教育,要培养他们学会谋生的手段等,这一些对于现代教育其意义依然非凡。其所倡导的教育手段是要让受教育者亲历生活和实践,通过感官在生活和实践中去感受和获得知识。他所主张的教育方法是实物和直观教学法,抵制的是抽象的读书法。卢梭在自然教育思想的施行过程中,片面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知识,而忽视从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得到教育,这与他自然神论的唯心主义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事物如果走了极端,其偏面性也就凸显无疑,所以我们有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加以甄别。

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2岁以前的婴儿时期;第二阶段是2-12岁;第三阶段是12-15岁;第四阶段是15-20岁;第五阶段20岁以后。在这五个阶段中,他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成长规律中的重要身心特征,同时也紧紧把握了人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性规律。第一阶段主要强调体育教育,促使自然发展;第二阶段主要强调感官教育,促使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第三阶段是在感官教育的经验下,施行智育教育;第四阶段着重进行德育教育,为进入社会打下必要基础;第五阶段主要是进行爱情教育,既体现人成长本身生理与心理需要,同时也体现社会性的必需性。

卢梭按年龄特征分阶段施行教育的思想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特别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年,我们学校成立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小组,强调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充分研究并施以针对有效的教育,引导全体教师做专业,走专业化道路,这个理念与卢梭的教育思想不无联系。当然以现在教育眼光来审视卢梭的教育思想,他把体育、智育、德育等以孤立阶段的形态来进行隔离化的实施,违背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连续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不科学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透过作者的偏见和我们自已的偏见去看出教育的真相,这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顺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对其自然成长发展规律必要认知后的精准施策。在教育探索和实践的路上,我们不能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要像旅行家似地沿途观赏。对于教育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要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10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11

在《爱弥儿》中,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体埃现为以下几个 观点。 一、儿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观点卢梭是—位性善论者。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2于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坷;了。,’在他看来,。人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A心的。”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会使人丧失其天性,由善变忠的,基于这个观点,卢枝提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人“返回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JL童避力: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发展,培养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张,耍在社会之外,远离人类文R6,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自然的环饱中,向他们进更至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儿童萌发那与生俱来的善性,开使具躁于完善。

二、儿童的发展有一定顺序阶段的观点 广梭认为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是有顺序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墅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个阶段,空壬同的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适应与遵循儿童发展予自然顺序。幼儿期(出生到两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体育。儿童期(三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卢梭认为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观念,没有真正的思维和判断,只有感觉印象,所以这个时期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卢核认为这是人类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卢棱认为这是情欲的发动期,道德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实物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观点 卢棱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凭借,在知识教育上极为注重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他认为: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物。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曲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他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用实际的实物!用实际的事物啤 在强调教学直观性的同时,卢梭还很重视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在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时应给儿童提供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感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模、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听。在选择学习的内容时,卢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提出:”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因而卢梭反对死读书,提倡在现实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规律,通过活动和实践来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反对体罚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观点封建社会对儿童做错的事或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惩罚的方法来 恐吓、威胁儿童。卢校对这种惩罚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违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 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则,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有他们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需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例如当儿童打破他房间的宙子时,我们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即或他伤风也不要怕,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使他从行为自身产生的惩罚中得到教训。最后,当他不接受教训,继续去打破窗子时,我们就干脆把他关在一间没有宙子的黑房间里,直到他在这里感到心烦,并能记取这个教训后才向他订约,以保证不再打破亩子为条件,恢复他的自由。卢梭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对儿童的惩罚,而是他的过失的“自然后果”。

卢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现在,卢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这个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与卢检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12

这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本书观点:每件东西在离开造物主之手时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会退化。在现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自出生之后就放任自流,恐怕会变得不成样子。卢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对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评判。

提醒父母为孩子的心灵构筑一道围墙,以保证孩子不受各种谬误和偏见的冲击。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a.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终会不幸地死掉;

b.教育赋予了我们成长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三位老师):

1.自然的教育:我们器官和才能的内在成长(完全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2.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成长(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们从周围环境中所得的阅历和经验(只有一部分我们能尽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养:以上三种教育有共同的出发点,并朝着同样的结果努力,才能直达目标,善始善终。

教育的目标:自然的目标

自然的概念:习惯是人们后天形成的.,与天性一致的习惯就是我们本书中“自然”的概念。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这三种教育完美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掌控的两种教育必须追随我们控制之外的那种教育的引领。

天性的定义:人天生具有感知力,从出生就受到周围事物各种各样的影响,人具有接受或躲避这些事物的倾向。随着不断成长,这种倾向会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们的习惯和观念会影响这种倾向。本书中把受到影响之前的(或者说未受影响的)这种倾向称为我们内心的天性。

读书感悟

在对人性的探讨方面,卢梭的观点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灵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当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孩子最起码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教养,而不是由老师从头教起。

为了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为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围绕此来进行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13

最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感受颇深。尤其卢梭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地然地发展“,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爱弥儿读书笔记 篇14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第四篇: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1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

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2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他对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伟大的启发和指导。《爱弥儿》是阐述其自然教育理论的不朽之作,对压抑儿童个性的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卢梭表达了他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今天读来仍然震撼很大,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卢梭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需要,这与我们当今很多家长对儿童采取神童式的教育大相径庭,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拼命的为孩子请家教老师,上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以为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其结果并不理想。最典型的要数当今社会上流行的“狼爸”和“虎妈”了,为了让他们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经常采取一些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他们的孩子失去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最终他们的孩子并不领情,反而责怪父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儿童天性发展需要的教育,因而也是一种极为不可取的教育。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

卢梭指出“我们生来是软弱,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力量。这些东西全是教育赐予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持习惯罢了。卢梭强烈反对采取打骂吓唬等方法,同时也不赞成给予儿童过多的关心和照顾教养孩子。由于母亲更容易倾向于溺爱子女,因此卢梭告诫道:“当一个妇女不是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的时候,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的道路脱离自然。

这时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为她的偶像,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它将使幼小时期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教育是要帮助儿童摆脱软弱和愚昧的,要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地适应习惯,而不是过的干预。

给孩子过的溺爱或是打骂,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坏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长都没能把握好这其中的度,不是对孩子太过于溺爱使其成人之后依然依靠父母,出现“啃老族”的现象;要么就是对孩子经常性的打骂,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与关怀,从小养成胆怯与冷漠的性格。因此,对每个家长来说,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给于爱,同时也要有适当的管教,二者兼顾才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卢梭还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一点。所谓“自然后果法”即是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的方法。对小儿童讲道理是没用,卢梭说道:“小孩在答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并未撒谎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诺言,情况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诺言追溯为一种谎言。由此可见,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结果却教会孩子说谎话。”

当儿童犯错误时,你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当时迫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答应你信守诺言,但由于他没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对他的损害,因此,这样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非但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使儿童学会了撒谎。教育儿童改正错误,要让他亲身体验他所犯的错误行为本身给他造成的损害,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儿童自己认识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时,他就会试着去改变他的行为。

除此之外,卢梭提出了一种以“爱为中心”的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标准,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爱,之后爱他身边的关怀他的人,继后,把这种情感导向人类,使他对整个人类的爱,即是一种所谓的“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卢梭主张采取示范、参观、通过行动培养习惯等方法。反观我们现阶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张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用空洞、宽泛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忽视具体道德选择条件下的道德判断,让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漠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有巨大关系。我们对儿童的德育,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他周边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继而要爱整个人类,用这种博爱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见,让一个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这些闪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论述,如他强调儿童要锻炼身体,增其适应性,同时要训练感官,发展外感觉能力,重视劳动教育等等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思想。

总之,《爱弥儿》这部经典的教育学巨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要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发展。鉴于时间有限,目前就谈着几点感受,若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再继续从中获取经验。

爱弥儿读书笔记3

读卢梭的《爱弥儿》,我是纯粹从教育的视角,并从放下对这位天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及民主政论家的一些成见(如他所深信不疑的地心说、上帝论等)后开始的。即便如此,对于他对中国的偏见我还是不可接受,如果卢梭能活到今天,也许他会有所改善。西方国家对中国长久的偏见和诋毁实在是根深蒂固(新冠疫情防控再次表现且尤甚),那怕是这样一位智慧的思想家也完全不例外,实在令人遗憾。

《爱弥尔》一书卢梭表面论述的是资产阶级的教育,但其核心我认为更是要阐发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观点,也正因为如此,他触痛了当权派,才受到通缉和驱逐。作为一本借论述教育为手法的著作,其教育思想与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引以思考及借鉴。卢梭的教育思想来自于其一直来形成的自然哲学观点,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里就抒发过对人类自然状态平等、自由、不失本性的崇尚,所以他才虚构了“爱弥儿”这个人物,对其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把这种服从自然的教育法则,毫无保留的、原原本本地施行到了爱弥儿的身上。

在卢梭看来,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按年龄特征对儿童进行阶段性目标教育,要主张儿童进行劳动、自由、平等、博爱教育,要培养他们学会谋生的手段等,这一些对于现代教育其意义依然非凡。其所倡导的教育手段是要让受教育者亲历生活和实践,通过感官在生活和实践中去感受和获得知识。他所主张的教育方法是实物和直观教学法,抵制的是抽象的读书法。卢梭在自然教育思想的施行过程中,片面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知识,而忽视从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得到教育,这与他自然神论的唯心主义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事物如果走了极端,其偏面性也就凸显无疑,所以我们有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加以甄别。

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2岁以前的婴儿时期;第二阶段是2-12岁;第三阶段是12-15岁;第四阶段是15-20岁;第五阶段20岁以后。在这五个阶段中,他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成长规律中的重要身心特征,同时也紧紧把握了人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性规律。第一阶段主要强调体育教育,促使自然发展;第二阶段主要强调感官教育,促使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第三阶段是在感官教育的经验下,施行智育教育;第四阶段着重进行德育教育,为进入社会打下必要基础;第五阶段主要是进行爱情教育,既体现人成长本身生理与心理需要,同时也体现社会性的必需性。

卢梭按年龄特征分阶段施行教育的思想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特别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年,我们学校成立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小组,强调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充分研究并施以针对有效的教育,引导全体教师做专业,走专业化道路,这个理念与卢梭的教育思想不无联系。当然以现在教育眼光来审视卢梭的教育思想,他把体育、智育、德育等以孤立阶段的形态来进行隔离化的实施,违背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连续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不科学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透过作者的偏见和我们自已的偏见去看出教育的真相,这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顺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对其自然成长发展规律必要认知后的精准施策。在教育探索和实践的路上,我们不能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要像旅行家似地沿途观赏。对于教育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要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

爱弥儿读书笔记4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想:我们的老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过去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鸭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就不择手段地去做,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大涨,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是谁之过?是教师的过错、教育的过错。那应该怎么办呢?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爱弥儿读书笔记5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

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6

在《爱弥儿》中,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体埃现为以下几个 观点。 一、儿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观点卢梭是—位性善论者。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2于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坷;了。,’在他看来,。人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A心的。”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会使人丧失其天性,由善变忠的,基于这个观点,卢枝提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人“返回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JL童避力: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发展,培养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张,耍在社会之外,远离人类文R6,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自然的环饱中,向他们进更至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儿童萌发那与生俱来的善性,开使具躁于完善。

二、儿童的发展有一定顺序阶段的观点 广梭认为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是有顺序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墅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个阶段,空壬同的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适应与遵循儿童发展予自然顺序。幼儿期(出生到两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体育。儿童期(三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卢梭认为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观念,没有真正的思维和判断,只有感觉印象,所以这个时期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卢核认为这是人类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卢棱认为这是情欲的发动期,道德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实物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观点 卢棱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凭借,在知识教育上极为注重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他认为: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物。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曲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他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用实际的实物!用实际的事物啤 在强调教学直观性的同时,卢梭还很重视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在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时应给儿童提供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感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模、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听。在选择学习的内容时,卢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提出:”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因而卢梭反对死读书,提倡在现实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规律,通过活动和实践来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反对体罚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观点封建社会对儿童做错的事或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惩罚的方法来 恐吓、威胁儿童。卢校对这种惩罚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违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 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则,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有他们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需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例如当儿童打破他房间的宙子时,我们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即或他伤风也不要怕,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使他从行为自身产生的惩罚中得到教训。最后,当他不接受教训,继续去打破窗子时,我们就干脆把他关在一间没有宙子的黑房间里,直到他在这里感到心烦,并能记取这个教训后才向他订约,以保证不再打破亩子为条件,恢复他的自由。卢梭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对儿童的惩罚,而是他的过失的“自然后果”。

卢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现在,卢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这个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与卢检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爱弥儿读书笔记7

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中国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中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

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习,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习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小学生班级内的现象:很多孩子不比学习,比谁的书包是名牌,比谁用的杯子最高级,比谁家有效汽车接送……班级内部的关系有的也不够和谐、平等、互助: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博爱、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市场批发一些圆珠笔、小饰品,让孩子在闹市中心区义卖,换来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们,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着、支持。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锻炼他们的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爱弥儿读书笔记8

这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本书观点:每件东西在离开造物主之手时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会退化。在现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自出生之后就放任自流,恐怕会变得不成样子。卢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对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评判。

提醒父母为孩子的心灵构筑一道围墙,以保证孩子不受各种谬误和偏见的冲击。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a.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终会不幸地死掉;

b.教育赋予了我们成长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三位老师):

1.自然的教育:我们器官和才能的内在成长(完全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2.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成长(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们从周围环境中所得的阅历和经验(只有一部分我们能尽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养:以上三种教育有共同的出发点,并朝着同样的结果努力,才能直达目标,善始善终。

教育的目标:自然的目标

自然的概念:习惯是人们后天形成的,与天性一致的习惯就是我们本书中“自然”的概念。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这三种教育完美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掌控的两种教育必须追随我们控制之外的那种教育的引领。

天性的定义:人天生具有感知力,从出生就受到周围事物各种各样的影响,人具有接受或躲避这些事物的倾向。随着不断成长,这种倾向会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们的习惯和观念会影响这种倾向。本书中把受到影响之前的(或者说未受影响的)这种倾向称为我们内心的天性。

读书感悟

在对人性的探讨方面,卢梭的观点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灵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当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孩子最起码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教养,而不是由老师从头教起。

为了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为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围绕此来进行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9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xx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据了解某校假期计划组织部分学生补习,征求家长的意见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就写具了”假期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参加补习“的明智之举。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常德的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书笔记10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儿读书笔记11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12

《爱弥儿》是卢梭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此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爱弥儿读书笔记13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读书笔记14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分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

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但是,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的中国孩子?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落地时便考虑其教育问题,这是没错的。但是许多家长是盲目的,你家孩子会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学舞蹈,还要学弹琴。我家孩子的成绩一定要好,于是,小小的年纪便背上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其实跟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有关,你家孩子这样好,我家孩子必须比你还好。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态,布置磨灭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还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卢梭对此提出,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各种能力以前,最初几年的教育应

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个人认为,这样太过于极端,而且要想这样也不太现实。所以,这阶段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授人渔不如受人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人数最好不超过40,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18岁是博爱的年龄,20岁是爱的年龄,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的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卢梭的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很重男轻女,什么“一个女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顺,因为她生来就要服从不太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和恶习的男人。因此,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忍受不公正对待,毫无怨言地忍耐她们丈夫的错误行为。”虽然男女有别,教育也应该有别。但也应该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阅读到后面越觉得有趣,觉得卢梭如果作为女人,一定会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将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再者,觉得卢梭的爱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学校缺少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或是是对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特别现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师应积极引导其对爱情,对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对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爱对方,也无法处理恋爱中的小摩擦。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有我们教育的责任。所以,希望学校老师及家长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尽管有些地方会比较片面,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像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番风顺的,但是我会努力学习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讲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爱弥儿读书笔记15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

第五篇: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1

一、育儿遵循四条准则:

第一个准则:孩子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满足自然对他们的所有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有机会使用自然赋予他们的以及他们不能滥用的一切力量。(家长在适当时候帮助孩子搭建帮助成长的脚手架)

第二个准则:至于与生理需要有关的一切,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并弥补他们在智力或体力方面的不足。(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

第三个准则:我们给予孩子的帮助应该限于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为突发奇想或没来由的欲望就给予任何东西,因为突发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唤醒就不会让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

第四个准则: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孩子的语言和迹象,这样就能在他们还不会骗人的时候,辨别出哪些欲望直接由自然产生,哪些欲望源于主观的想法

这些准则的精神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让他们不那么专横傲慢;让他们多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这样,人一开始就让他们习惯于将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内,他们就几乎不会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痛苦。

二、强壮身体和适当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从小劳其筋骨:要让他们习惯于日后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困苦,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恶劣环境、饥饿、干渴和疲倦。在懵懂的婴幼儿时期让他们免受一些艰难困苦,结果却让他们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龄时遭遇成倍的痛苦,这样岂不是很傻?

过度放纵会激发人的欲望,从长远来看还会损伤身体。禁食与苦修则往往会以相反的方式产生同样的结果。身体越虚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体越强壮,就越能听从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欲望都会在虚弱的身体中找到栖身之所。虚弱的身体得到的满足越少,感受到的欲望就越多。

在经常锻炼、受得住劳累和经常干活的那些人当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长寿的例子。这会成为我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让孩子适当遭受痛苦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不仅不会努力防止爱弥儿伤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从来都没有让自己受过伤,如果他长大了却不知道痛苦为何物,我还会因此担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须学习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体验一些微小的痛苦,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体太过舒适了,精神就会堕落。对苦难一无所知的人,将不会感受到人性的亲切、仁慈的温情,也不会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体力的强壮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只有他的体力超过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才会形成推测的能力,能够把这份多余的体力用作别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养你学生的智力,那就先培养智力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让他变得强壮和健康,这样才能让他变得聪明又通情达理。让他干活,让他做事,让他跑,让他叫,让他总是忙个不停,把他造就成一个体力充沛的人,然后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证孩子的活动量,不让他体力过剩:要让他感受到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有同样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体力的时候,为他补充缺乏的体力,以让他刚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体力补充到让他专横跋扈。

三、性格培养——顺从却不娇惯

顺从却又不娇惯:只要孩子发现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们的意愿从没有受到阻抗,那他们既不会变得叛逆,也不会愤怒,而且他们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一个人必须始终注意,顺从孩子与不阻挠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赖感的来源,后来却产生了要当“小皇帝”和支配别人的概念。但是这种概念更多地是我们的服务,而不是他们的需求唤醒的。

所有的邪恶都源自软弱。孩子之所以顽劣,只是因为他很弱小,如果让他变得强大起来,他就会变好。孩子在活动中受的约束越少,他们哭得就越少,人们对孩子的眼泪就不会感到那么厌烦,也就不会费那么大的劲让他们保持安静。

如何避免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哭闹的习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一秒钟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动,而且不要通过抚慰他的办法让他高兴。你的爱抚不会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会记住要赢得你的疼爱应该怎么做。一旦他发现了如何随意引起你的关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毁了。

要纠正或防止这个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置之不理。没人喜欢做无用功和白费力气,就连婴孩也不喜欢。他们在开始尝试的时候非常顽固,但是如果你坚定不移的态度超过他们的顽固程度,那他们就会放弃。(原则问题绝不退让)

四、幸福能力的培养——从知道最悲惨的处境开始

你知道让你的孩子变得非常悲惨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

让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因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会让他觉得生活安逸,他的欲望会随之日益增长,早晚有一天你将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会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加让他受伤。

让孩子真正快乐的方法:缩减欲望,让能力和意念平衡:我们不能扩展现实的世界,那就让我们缩小想象的世界,因为单单是它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导致所有的痛苦,让我们感到真的不开心。

真正的快乐在于缩减超过我们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让能力和意念进入完美的平衡状态。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运用,人的心灵才能保持平和,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损害孩子的意志,他们不会随心所欲、任性多变地想要任何东西。他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因为他们的体质本身要日益增强所需要的。我们应当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须别人代替他做的事情。

爱弥儿读书笔记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xx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据了解某校假期计划组织部分学生补习,征求家长的意见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就写具了”假期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参加补习“的明智之举。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常德的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书笔记3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

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4

在《爱弥儿》中,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体埃现为以下几个 观点。 一、儿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观点卢梭是—位性善论者。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2于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坷;了。,’在他看来,。人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A心的。”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会使人丧失其天性,由善变忠的,基于这个观点,卢枝提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人“返回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JL童避力: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发展,培养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张,耍在社会之外,远离人类文R6,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自然的环饱中,向他们进更至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儿童萌发那与生俱来的善性,开使具躁于完善。

二、儿童的发展有一定顺序阶段的观点 广梭认为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是有顺序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墅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个阶段,空壬同的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适应与遵循儿童发展予自然顺序。幼儿期(出生到两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体育。儿童期(三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卢梭认为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观念,没有真正的思维和判断,只有感觉印象,所以这个时期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卢核认为这是人类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卢棱认为这是情欲的发动期,道德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实物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观点 卢棱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凭借,在知识教育上极为注重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他认为: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物。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曲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他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用实际的实物!用实际的事物啤 在强调教学直观性的同时,卢梭还很重视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在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时应给儿童提供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感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模、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听。在选择学习的内容时,卢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提出:”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因而卢梭反对死读书,提倡在现实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规律,通过活动和实践来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反对体罚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观点封建社会对儿童做错的事或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惩罚的方法来 恐吓、威胁儿童。卢校对这种惩罚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违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 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则,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有他们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需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例如当儿童打破他房间的宙子时,我们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即或他伤风也不要怕,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使他从行为自身产生的惩罚中得到教训。最后,当他不接受教训,继续去打破窗子时,我们就干脆把他关在一间没有宙子的黑房间里,直到他在这里感到心烦,并能记取这个教训后才向他订约,以保证不再打破亩子为条件,恢复他的自由。卢梭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对儿童的惩罚,而是他的过失的“自然后果”。

卢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现在,卢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这个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与卢检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爱弥儿读书笔记5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儿读书笔记6

打开《爱弥儿》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卢梭这样的启蒙思想家会写一本育儿书,还是分年龄段来写的(0-2岁,2-12岁,12-15岁,15-20岁,以及20岁之后的爱情与婚姻),乍一看目录颇有点实用育儿手册的感觉。书读下来才发现,卢梭写这样一部教育论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就阐述了野蛮人在自然状态中生来自由平等,是人类踏入文明之后产生了种种欲望,才造成了人类之间的不平等的观点。这是卢梭倡导自然教育的起源,是《爱弥儿》的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由独立的个体(自然人)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公民),从而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能够合而为一。然而,他似乎对现实中好的社会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在第二章中他写道:「因为我们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即到底是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公民?由于这两个目的是相对的,所以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教育形式也是相对的:一种是公共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对于公共教育,卢梭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国家抚养和教育。而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养一个人。

卢梭设想自己是一个想象中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爱弥儿一直到成人,藉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贯穿全书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从孩子的天性,减少人为干预。因为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会灌输种种不好的观念才让人变坏了。举例来说,在0-2岁的那章,卢梭写道:「伴随着啼哭声,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过整个婴儿期。为了让他们止住哭声,我们打他们、骂他们或者哄他们。不是他们逗我们开心,就是我们逗他们开心;不是他们顺从我们,就是我们顺从他们;不是他们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们。在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中,丝毫没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种观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们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开始命令人了;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顺从人了;他们还没有是非观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开始接受惩罚了。」若是遵从自然法则,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婴儿的啼哭不一定要理会,「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卢梭认为12岁以下的儿童适用感官教育,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驳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在他看来,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因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另外,卢梭认为寓言不适合给孩子读,因为他们无法领会隐含的寓意,对孩子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他也不主张让孩子去背诵那些或悲或喜的台词,或者去学习一些辩论的技巧,因为「他们不可能将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讲述得绘声绘色,更不可能将那些都没经历过的情感演绎得真挚动人。」

12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理性了。导师只需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颗种子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一个任我们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机会长成他自己。另外,卢梭强调了两遍「让他们去实践」,认为知识不应从书本中而来。从地图和地球仪上学地理,不如带他到野外去实地勘测。他给爱弥儿读的唯一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爱弥儿15-20岁的时候,卢梭开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让他看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唤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人性。卢梭认为,自爱是人类唯一的天性。首先是爱自己,然后是爱自己周围的人。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推至对全人类的爱,是人类正义的本源。卢梭开始让他走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研究社会习俗。这是在他已具备理性的前提下发生的,因为这时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能够批判地看待社会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对女孩的教育。卢梭不认为男女平等,这一方面是受时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状态下男女的差异。当爱弥儿陷入与苏菲的热恋中时,卢梭教导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带他离开了苏菲,开始为期两年的游历。在游历中,爱弥儿开始研究政府和社会制度。卢梭相信,爱弥儿在对那么多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考察之后,是不会盲目地去信任它们的,它们根本就不值得拥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发自人的内心——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从这里也能看到卢梭对政治的悲观,他并不希望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有志于改变社会现状的人,而是教给他如何在败坏的社会中遵从自然法则,不受别人的偏见左右,过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爱弥儿读书笔记7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读书笔记8

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中国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中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

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习,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习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小学生班级内的现象:很多孩子不比学习,比谁的书包是名牌,比谁用的杯子最高级,比谁家有效汽车接送……班级内部的关系有的也不够和谐、平等、互助: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博爱、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市场批发一些圆珠笔、小饰品,让孩子在闹市中心区义卖,换来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们,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着、支持。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锻炼他们的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爱弥儿读书笔记9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10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

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11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想:我们的老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过去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鸭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就不择手段地去做,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大涨,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是谁之过?是教师的过错、教育的过错。那应该怎么办呢?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爱弥儿读书笔记12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分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

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但是,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的中国孩子?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落地时便考虑其教育问题,这是没错的。但是许多家长是盲目的,你家孩子会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学舞蹈,还要学弹琴。我家孩子的成绩一定要好,于是,小小的年纪便背上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其实跟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有关,你家孩子这样好,我家孩子必须比你还好。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态,布置磨灭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还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卢梭对此提出,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各种能力以前,最初几年的教育应

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个人认为,这样太过于极端,而且要想这样也不太现实。所以,这阶段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授人渔不如受人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人数最好不超过40,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18岁是博爱的年龄,20岁是爱的年龄,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的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卢梭的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很重男轻女,什么“一个女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顺,因为她生来就要服从不太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和恶习的男人。因此,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忍受不公正对待,毫无怨言地忍耐她们丈夫的错误行为。”虽然男女有别,教育也应该有别。但也应该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阅读到后面越觉得有趣,觉得卢梭如果作为女人,一定会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将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再者,觉得卢梭的爱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学校缺少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或是是对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特别现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师应积极引导其对爱情,对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对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爱对方,也无法处理恋爱中的小摩擦。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有我们教育的责任。所以,希望学校老师及家长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尽管有些地方会比较片面,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像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番风顺的,但是我会努力学习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讲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爱弥儿读书笔记13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14

这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本书观点:每件东西在离开造物主之手时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会退化。在现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自出生之后就放任自流,恐怕会变得不成样子。卢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对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评判。

提醒父母为孩子的心灵构筑一道围墙,以保证孩子不受各种谬误和偏见的冲击。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a.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终会不幸地死掉;

b.教育赋予了我们成长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三位老师):

1.自然的教育:我们器官和才能的内在成长(完全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2.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成长(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们从周围环境中所得的阅历和经验(只有一部分我们能尽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养:以上三种教育有共同的出发点,并朝着同样的结果努力,才能直达目标,善始善终。

教育的目标:自然的目标

自然的概念:习惯是人们后天形成的,与天性一致的习惯就是我们本书中“自然”的概念。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这三种教育完美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掌控的两种教育必须追随我们控制之外的那种教育的引领。

天性的定义:人天生具有感知力,从出生就受到周围事物各种各样的影响,人具有接受或躲避这些事物的倾向。随着不断成长,这种倾向会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们的习惯和观念会影响这种倾向。本书中把受到影响之前的(或者说未受影响的)这种倾向称为我们内心的天性。

读书感悟

在对人性的探讨方面,卢梭的观点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灵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当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孩子最起码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教养,而不是由老师从头教起。

为了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为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围绕此来进行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15

读卢梭的《爱弥儿》,我是纯粹从教育的视角,并从放下对这位天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及民主政论家的一些成见(如他所深信不疑的地心说、上帝论等)后开始的。即便如此,对于他对中国的偏见我还是不可接受,如果卢梭能活到今天,也许他会有所改善。西方国家对中国长久的偏见和诋毁实在是根深蒂固(新冠疫情防控再次表现且尤甚),那怕是这样一位智慧的思想家也完全不例外,实在令人遗憾。

《爱弥尔》一书卢梭表面论述的是资产阶级的教育,但其核心我认为更是要阐发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观点,也正因为如此,他触痛了当权派,才受到通缉和驱逐。作为一本借论述教育为手法的著作,其教育思想与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引以思考及借鉴。卢梭的教育思想来自于其一直来形成的自然哲学观点,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里就抒发过对人类自然状态平等、自由、不失本性的崇尚,所以他才虚构了“爱弥儿”这个人物,对其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把这种服从自然的教育法则,毫无保留的、原原本本地施行到了爱弥儿的身上。

在卢梭看来,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按年龄特征对儿童进行阶段性目标教育,要主张儿童进行劳动、自由、平等、博爱教育,要培养他们学会谋生的手段等,这一些对于现代教育其意义依然非凡。其所倡导的教育手段是要让受教育者亲历生活和实践,通过感官在生活和实践中去感受和获得知识。他所主张的教育方法是实物和直观教学法,抵制的是抽象的读书法。卢梭在自然教育思想的施行过程中,片面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知识,而忽视从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得到教育,这与他自然神论的唯心主义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事物如果走了极端,其偏面性也就凸显无疑,所以我们有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加以甄别。

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2岁以前的婴儿时期;第二阶段是2-12岁;第三阶段是12-15岁;第四阶段是15-20岁;第五阶段20岁以后。在这五个阶段中,他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成长规律中的重要身心特征,同时也紧紧把握了人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性规律。第一阶段主要强调体育教育,促使自然发展;第二阶段主要强调感官教育,促使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第三阶段是在感官教育的经验下,施行智育教育;第四阶段着重进行德育教育,为进入社会打下必要基础;第五阶段主要是进行爱情教育,既体现人成长本身生理与心理需要,同时也体现社会性的必需性。

卢梭按年龄特征分阶段施行教育的思想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特别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年,我们学校成立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小组,强调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充分研究并施以针对有效的教育,引导全体教师做专业,走专业化道路,这个理念与卢梭的教育思想不无联系。当然以现在教育眼光来审视卢梭的教育思想,他把体育、智育、德育等以孤立阶段的形态来进行隔离化的实施,违背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连续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不科学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透过作者的偏见和我们自已的偏见去看出教育的真相,这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顺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对其自然成长发展规律必要认知后的精准施策。在教育探索和实践的路上,我们不能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要像旅行家似地沿途观赏。对于教育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要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

下载(《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

    《爱弥儿》读书笔记 后楼童心园----- 朱清华 一个人一生的教育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教育,第一是自然的教育,第二是人的教育,第三是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就是我们的器官和才能......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阅读版本:【法】卢梭 著彭正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号10092310138姓名 陈琴 在该书的出版说明有这样一句话,不禁让我停下阅读,反思自己。“正确的教育是我......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在该书的出版说明有这样一句话,不禁让我停下阅读,反思自己。“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读书笔记之《爱弥儿》“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

    爱弥儿 读书笔记 电子版

    课程名称:外国教育名家思想《爱弥尔》读书笔记 书籍简介: 《爱弥尔》(Émile: ou De l'éducation),副标题为《论教育》,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此书写于17......

    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33篇)

    篇1:爱弥儿读书笔记心得:吴明海老师上《外国教育史》时谈到卢梭的教育思想时也谈到这一点,原来是出自这里。想来挺有道理的,不要哪孩子想要的东西给他们,而要把他抱过去,让他自己......

    爱弥儿读书笔记(推荐5篇)

    《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或论教育》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