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必然性和偶然性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必然性和偶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定要搞清楚,吃透,这样面对各种形式的考察方式才能够顺利解题。下面,小编重点分享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及方法论: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易考分析题)原理: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
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2)方法论:
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
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和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规律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2)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真理观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还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谬误。(2)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3)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因此,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实践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3)三种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造;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客观性原理(1)原理: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2)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有条件的。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既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和
偶然的联系,又要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和必然的联系。②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①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1)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1)原理: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方法论: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形而上学静止的眼光看问题。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发展的总趋势和途径)(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即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
①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即事物发展的状态)(1)原理:
①两者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不
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②两者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方法论:
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④应反对的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如激变论、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等;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如庸俗进化论,在机遇面前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
(三)矛盾观 1.矛盾的观点
(1)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它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用矛盾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
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③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从矛盾的两方面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即两点论,防止片面性。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一刀切”和“一风吹”,反对用一种方法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③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
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
①要抓主要矛盾,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
①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方法论:
①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7.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
①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8.辩证否定观(1)原理:
①含义:辩证的否定式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②特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方法论:
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③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9.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原理: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方法论: 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②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无论正确与否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可能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两者的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方法论:
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从社会存在出发;
②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普遍规律(1)原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一。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普遍规律。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的原理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的原理(1)原理: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方法论: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6.人的价值
(1)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2)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
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7.价值观
(1)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误之分。)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⑤我们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作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叫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社会历史性特征: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阶级性特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主体性特征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3)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有何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是什么?
①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看它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是根本的衡量尺度)
(5)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9.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1)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2)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3)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4)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5)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10.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
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A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B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C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1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人的价值另一个方面在于自己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社会对自我的尊重满足。(2)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3)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又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在内容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科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现统~起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长期分离的局面,以及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占居统治地位的情况,把唯物主义发展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②在对象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一切旧哲学都没有正确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哲学家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的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对象问题。它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揭示世界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哲学只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门概括具体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③在哲学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上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旧哲学,一般都是剥削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一、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3、批判功能。
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
第四篇: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个人中心 我的主页 好友
消息 站内消息 :无新消息提醒互动请求 :无新消息提醒系统通知 :1条新
vickie_i|装扮 |设置|退出爱你不是浑闲事
孤独的重量~~~~~~~~~~~~~~~~~~~~~~~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我是我,我又不是我......~~~~~~~~~~~~~~~只要“在”,便有资格“在手”。~~~~~~~~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开心 足矣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2007年09月22日 星期六 14:14 【原文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199404
摘要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都有论述,但完整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确立主要见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论述比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一些过程,并获取一些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必然性;偶然性;唯物辩证法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则与之相反,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两者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其次表现在两者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两者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复杂而非单一的,往往是内部和外部、主要的和次要的等多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而偶然性则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原因。因此,前者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后者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对于这对范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都作了论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写作于1839年初至1841年3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节写作于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偶然性和必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结论上有相同点是由于他们都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基础。结论上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两者写作时间跨度达40余年,各自的自然科学发展背景差异巨大。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近代自然科学还没有形成,他只能以逻辑、思辨甚至猜测臆想来论述这对范畴,加之他当时属于唯心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因此,在他的论文中带有唯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势所难免。而恩格斯论述这对范畴时,近代自然科学已经形成,特别是有了三大新发现,即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者成为他论点的直接论据。他曾说过,达尔文在其划时代的著作中,是从最广泛的存在着的偶然性基础出发的。所谓划时代的著作是指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另外,恩格斯当时已能读到1866年出版的《植物杂交试验》一书,该书作者孟德尔从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这样,恩格斯阐述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有了重要而又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就不难给出正确的结论。
诚然,马克思主义形成后,在偶然性与必然性及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比较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这对范畴论述的根本目的,并非要找出其观点的差异,更不是要找出两者的对立,而是要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过程的一些轨迹,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详细分析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阐发了自己在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上的辩证观。
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1)]在认识论上,他是一个怀疑论者,他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是从无中产生的,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东西会化为乌有;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是坚固而不可毁坏的;一切物质的变化都仅仅是各个部分的集合或分离,没有偶然发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而且是由原因必然地产生出来的,“这必然性就是命运、法律、天意和世界的创造者。”[(2)]在原子论中这必然性就是原子的直线下落和原子间的抗击和旋涡。
伊壁鸠鲁在认识论上是一个独断论者,认为只有感性知觉才是真理的准绳。他继承了德谟克里特的自然观,但作了某些改变,其中最主要的是声言:“我们不要设想原子有各种各样的大小”[(3)]。断言原子不是垂直地而是稍许偏离直线而降落,提出所谓的“原子偏斜”理论,因此造成了与德谟克里特学说的差别。他所说的偏斜运动就是偶然性的表现,他说:“有些人所认为是万物之统治者的那个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勿宁是,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视我们的任意为转移。”[(4)]
从此可见,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在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在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从中我们可归纳出他的以下观点:
(一)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偶然性没有原因。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皆有原因,万物形成的根源是必然原因所使然,人们虚构出偶然性这个“假象”,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须知理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反对偶然的”,“偶然性--这个理性最凶恶的敌人”[(5)]。马克思批评了德谟克里特否定偶然性存在的决定论或预定论,赞同伊壁鸠鲁反对绝对必然性的观点,认为必然性决非现实世界的唯一存在形式与生成形式,肯定偶然性也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与生成形式。在原子领域中表现为偏斜运动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它超出决定论,因而认定这种具有偏斜的规定性的原因“显然是毫无意义的。”[(6)]他认为原子偏斜运动证明了偶然性的存在,并打破了自然界的因果锁链,使人们在生活中挣脱了命定论的束缚,获得意志的自由。他同时赞同伊壁鸠鲁“偶然性只是一种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的观点[(7)],指出科学应该承认偶然性并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排除了将偶然性视为科学的敌人的错误观点。
(二)偶然性是万物形成的根源,是世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源泉。按照亚里斯多德的传统希腊哲学观点,天体是永恒、不朽、永远按同一方式进行运行的。而伊壁鸠鲁直接与此观点相对立,他反对天体系统的永恒规律和理性,认为“天体就是成为现实的原子。”[(8)]正是由于原子有偏斜运动,而导致“在原子之间就产生了复合、结合和凝聚,而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东西。”[(9)]马克思说:“卢克莱修说得很对,如果原子不偏斜,就不会有原子的反击,也就不会有原子的遇合,并且将永远不会有世界创造出来。”[(10)]偏斜运动是根本的,它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11)]。偶然性是自然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源泉。伊壁鸠鲁认为偏斜运动(偶然性)根源于原子自身的本质矛盾之中,是自发的自然运动,这亦为马克思所认同。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伊壁鸠鲁的哲学总的说来是肤浅的。马克思更深入地思考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原理,并娴熟地运用辩证法加以阐释,得出更明确的结论。他考察了从原子的偏斜运动所直接产生出来的结论,指出“这种偏离所包含的,即原子对于他物一切关系的否定,必须予以实现,必须肯定地加以设定。”[(12)]提出原子“只是由于与直线下落运动的倾斜才互相遇合。这与单纯地物质的分裂毫不相干”[(13)]。在此,马克思所谓的原子是指抽象物质,即它既是其本身又是其对立物。“因此在原子的排斥里,表现在按直线下落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运动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14)]对于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这两个矛盾环节,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客观化了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虽说相互矛盾,但却都包含在原子的概念之中。[(15)]这说明原子的直线运动之中包含了偏斜运动,即必然性之中包含了偶然性。反之亦然。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
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节中,恩格斯批判了当时形而上学的两种观点,其一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当作永远互相排斥的两个规定,即将二者看成是根本对立和互不相容的特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肯定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并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纯粹的偶然和纯粹的必然。恩格斯对此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后指出,如果承认有纯粹的偶然性事件,其发生规律就不可能为人们所知,必然导致荒唐地归因于上帝。其二是机械决定论,就是要从根本上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的法则所决定的。持此观点的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以必然性排斥偶然性,认为所谓偶然性是由于人们还不知道事物发生的原因,一旦知道了原因就不是偶然的了。对此,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就作过分析与批判。他认为,每一件事物虽然都有原因,但有原因有根据并不就等于都是必然的,只要根据在别物之中即在外部的就是偶然的。恩格斯进一步发挥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批判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指出不恰当地抬高必然性,实际上等于“把必然性降低为仅仅是偶然性的产物。”[(16)]就必然导致一切皆是偶然发生的错误结论,因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已无任何规律可言,这就难免陷入宿命论的巢臼。
恩格斯在批判上述两种错误观点的同时,还充分论述了这些观点对于科学发展的极大危害性。同样,我们也可以容易地从他的论述中归纳出他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如下观点: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恩格斯批判第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并不是要否定必然性或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而是在于反对将两者孤立起来。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将导致过于强调必然性,最终又会将其降低为偶然性。形而上学的第二种观点,企图以完全否认偶然性来解决偶然性的问题,终将导致一切都是上帝安排,一切都会必然地发生的荒唐结论。可见这两种形而上学观点都是不足取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在承认必然性的同时承认偶然性的存在。虽然两者的关系具有对立的一面,但不可能是永远排斥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总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存在。恩格斯在文中引出了黑格尔《逻辑学》中一个前所未闻的命题:“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它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17)]这就是说,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相互包含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不是纯粹必然的,也不是纯粹偶然的,两者总是相互联系而存在,必然性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恩格斯指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辩证思维,通过积累大量看来是偶然性的材料,发现并证明了生物进化这一必然性的结论。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生物变异之初是某一物种非本质的不稳定的性状,其中有些变异由于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巩固和发展,最终使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异成为新物种,这样偶然的变异成为新物种的必然性,亦即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了。在新物种形成以后,已经消失了的原有的一些性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重新出现,如某些返祖现象,这则是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的证明。
三、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认识
(一)辩证思维来源是相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前者通过批判德谟克里特的机械决定论,发挥了伊壁鸠鲁的观点,并直接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思维,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加以论述。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马克思只能对之进行思辨性论证而无法以科学事实来证明。恩格斯除了批判机械决定论外,还批判了将偶然性和必然性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这个命题的合理内核,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辩证法更正过来,并以物种的生物进化事实对本论题作了正确的唯物主义的阐述。
(二)在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看法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性,并从对立中找出其相互联系和依存性。马克思论述了原子的直线运动(必然性)之中有斜线运动(偶然性),并且不因为肯定了偏斜运动而否定直线运动。恩格斯则直接论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联系和任何一方不可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必然性中包含有偶然性,偶然性中亦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必须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三)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转化的问题。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没有明确提出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他所说的原子并不等同于现代科学的原子概念,而只是对构成物质的某种“原初物”的猜测和臆想,但可以近似地视为现代科学的分子或原子等微粒。由于受伊壁鸠鲁“原子无大小”等观点的影响,也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充分认识到原子结构、大小、性质和运动的复杂性及多样性,而把原子结合简单地视为直线运动的原子与偏斜运动的原子撞击的结果。从现代结构化学、原子物理学等的原子结构和分子运动论看来,原子之间由于具有复杂而不相同的性质,会产生相互吸引与排斥等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现代分子运动论已十分清楚地表明,原子、分子每时每刻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伊壁鸠鲁所猜测假设的偏斜运动,马克思不能指明原子直线运动发生偏斜的必然性,没有看到偶然性是可以由必然性转化而来的,也没有论及偏斜运动(偶然性)可以转化为直线运动(必然性)。恩格斯则以达尔文进化论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相互转化作了有力的论证。
(四)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地位、作用问题,两者的观点是不相同的。马克思把偏斜运动的偶然性抬高到“表述了原子真实灵魂”,是根本性的、是根源于原子自身的本质矛盾之中的地位,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从而是错误的。如果沿着这种观点走下去即成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莫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中一切革新和所有创造的源泉”,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但又是盲目的纯粹偶然性”。科学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物进化中偶然性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始终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不管看来多么偶然,实质上总受内在的必然规律所约束和支配。恩格斯摆正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他将豌豆荚中的豆粒数、狗尾巴的长度视为细枝末节,视为偶然性并反对把科学研究重点放在这些问题上,提倡必须探讨必然性即规律,而客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主要原因所决定的,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的地位,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偶然性则是由事物外部的和次要的原因所决定的,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亦是马克思主义以后的马克思所具有的,他曾说:“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18)]。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后马克思的观点。人们通过书信等证据将该著作视为恩格斯和马克思所共同创作是有道理的。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自然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观点的正确性已为现代大量的科学事实所证明。
四、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仅仅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而凭空创造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批判地继承前人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伟大哲学家的优秀成果。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与古典哲学完全对立的。
第二,任何科学真理的获得都不是直行速取而后可以永终的,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必须经历坎坷、艰辛甚至是漫长的探索道路。马克思最初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信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直至1845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转为共产主义者,才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中解放出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其辩证自然观从唯心主义转为唯物主义的过程就是证明。另外,由于任何科学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亦如此,所以它就有形成、发展和成熟甚至消亡的过程。当然,我们所说的消亡并非都是简单的毁灭,其中应该有对旧事物的扬弃,应该有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以新的、更先进的事物取代旧的、相对落后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思想不可能一产生即成熟,就一成不变,因而我们不能以为马克思主义已达到登峰造极、不可超越的地步。否则,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不仅无必要而且亦无可能。在今天,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三,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革命实践与科学研究。在我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断章取义,寻出个别词句为其错误主张作辩解的情况,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致使党的事业遭受惨重损失,这些教训是我们必须吸取的。在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应提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为指导,以促进科学的向前发展。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有着闪光的辩证法思想,但从总的方面说来,其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例如,他在说明思维和存在、哲学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要通过实践来实现时,说:“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19)]他把实践看成是一种理论活动,一种批判活动,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此外,他还过分强调了偶然性的作用,将其置于不恰当的地位,颠倒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真实关系,这也是错误的。
当前,西方形形式式的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和思潮,大多数是玩弄以早期马克思反对晚期马克思,以马克思反对恩格斯,或以恩格斯反对马克思等伎俩,妄图割裂、肢解、动摇并最终达到清除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手法不外乎不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和联系,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熟、完整、正确的思想熟视无睹,别有用心地从不同时期的马恩原著中摘出某些词句或观点,以证明并阐发自己的错误论点。所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反击西方某些哲学流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强有力的武器。
上一篇>>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下一篇>> 没有什麽不能放手的
类别:未解之谜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 贴吧 | 浏览(2828)| 评论(0)网友评论发表评论
姓 名: vickie_i *姓名最长为50字节
内 容:
同时将此文章分享给好友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四位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看不清?
取消回复
相关文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恩格斯是十九世纪末的司马南——...爱因斯坦直斥恩格斯的《自然辩...爱因斯坦直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恩格斯是十九世纪末的司马南——...关于两个哲学范畴以及关于恩格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vickie_i,有人想和你测试 有一名网友向你发出邀请~ 他想测一测你们的缘分
接受邀请 不再出现此类提示
查看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