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5篇

时间:2019-05-14 15:1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

第一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看他的书,他会告诉你,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通过和熊培云的对话你会发现一个新的社会,一个另外的事实的真相——无疑一个美丽新世界是让人憧憬和向往的,而如何到达这一美丽新世界?书中给了答案。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书中的观点不是在说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结论,作者通过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潜移默化终起春风化雨之功,有人评价熊培云“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熊培云如同一个温和的绅士。温和是自由主义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独立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像诗人一样激愤,小说家一样尖锐,也不苛求艺术家的完美。温和的绅士有一种脱俗的优雅睿智的幽默,君子无忧的心境;温和的绅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看法,内在对自己有明智的权衡,不去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没有卫道士的虚伪热血青年的芒从,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优雅的人。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强权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庄子以“坐忘”期达自由之境,黑格尔以神性赋予“自由思想”,尼采说“上帝死了”;然而,无论是绝对真理的理性精神自由论者还是“非理性”的代言人无一例外的走入了悲观的宿命论——人生而不自由。他们忽视了我们脚下的大地:一只鸟拍打翅膀飞向自由王国之前,一定要有力的蹬离脚下的大地。这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即便“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社会契约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挣脱枷锁,要挣脱枷锁,就从“脚下的大地”开始。正如熊培云所观察到的: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奴役”即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所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我将不再接受一个奴隶的地位,不再服从与我的良心相违的命令。”(莫罕达斯·甘地《论非暴力》)熊培云说“„„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

书中提到“身份让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狱的屋顶”

熊培云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如同熊培云在后记所说“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当中。的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有许多自由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社会,消极地面对问题的理由。作者熊培云告诉我们: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的选择。许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书中引述了一个前苏联笑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Q: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 A:没有。Q:为什么?

A: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学会了逮捕自己。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认清现实之余,却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让人看到希望。他说,如果我们放开视界,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其实已经在进步了。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读过《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洒落我的内心,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这首诗,我们是否可以期盼:“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得以自由的房子!

第二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飞到天上去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爱自由,爱生活,有一种鸟是关不住,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这句话是编辑对《自由在高处》的推荐语,也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构建了社会,社会囚禁了我们。这种囚禁带来的伤害不会使人损失一分一毫的钱财,但却损害了我们与生俱来最宝贵的财富,思想。

大时代环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它甚至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心态。当今新闻媒体我们所接触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一定是最符合国情的。这种国情不是严肃的、值得深思的,而是一种俨然如同笑料一般的热门。

国情,或者应该说浮夸作势的热门潮流左右了我们的思想与心态,即使身处自然,即使坐拥财富权势,人却依然活在枷锁之中。

思想的枷锁是无形的。

“试想,在平常寂静的午后,当你翻开书页,怎会在某篇小说中读到‘躲猫猫’、‘被自杀’、‘牵尸谈价’、‘临时性强奸’、‘恨爹不成刚’等诡异的章节,狰狞的诗意?”

这是作者在本书一开头的自序中提到的一段话。

每天打开一些不那么严肃的新闻网站,甚至某些常用的浏览器,自动自发都有一些类似的“热点”、“时事”跳出来,而这些新闻的标题无不能产生一些另类的“眼前一亮”的效果。

这些标题确实博人眼球,尽管点开来的内容或许与标题毫无关系,但仍然能够让人一次一次的上当。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最好的新闻一定是最接近关注老百姓本身的,我相信这句话,我想在杭州看“阿六头说新闻”的人一定比看“环球军事”的人多。而现在的新闻或许也不需要贴近老百姓生活了,只要起一个夸张恶俗的标题就足够了。

这些不火吗?不,这些内容非常火爆,每一条消息下面都堆满了各种各样起哄的评论,似乎是为了响应这种低俗的新闻内容,评论里也充满了低劣甚至说得上是下流的话。

然而我想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所赠予我们的,一种别样的礼物。

作者熊培云一直主张自由、宽容、温暖,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开阔的社会,在这个宏大的时代数据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一句不知在何处看到的话,尽管我能想起来的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我觉得这是对所有站在更高处看这个世界的人最好的评价。

“人对做自己终将会消失,只有对他人和国家做的才能永恒。”

人一旦具有了思想,那么就没有停下来斗争的时刻,这种斗争是与别人的,也是与自己的。因此尽管我写的是《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我本该赞美一切,但我却不想过分推崇作者所有的话。

我想或许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很多内容都是糟糕的,甚至是虚假的、片面的,也因这些造就了我们心态中一些不好的东西,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自由?

言论上的,思想上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有点差强人意。

因此我也要感谢我能够生在这个能够说出一部分自己的话的世界,所幸它还没有霸道到不允许提出异议。

自由在高处是因为心在高处,站在一个更高的、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或许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然而我想,难道更高处就没有屏障了吗?

作者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如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天,就应该做些什么。

这种“作为”不是惊天动地的,因为古往今来能够惊天动地的人也只有寥寥,然而当这种博大的心怀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便甘愿投身到巨大的洪流中去,成为无数默默无闻的开创者的一部分。

自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思想上的自由永远不会被禁锢,即使身受无数酷刑。人可以委曲求全,却绝不会因为委曲求全而失去向往自由的心。

把心放在开阔的地方,那么伸手便可摘下星辰。

整装与生俱来的翅膀,飞到更高更远的天上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吧!

第三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

看他的书,他会告诉你,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通过和熊培云的对话你会发现一个新的社会,一个另外的事实的真相——无疑一个美丽新世界是让人憧憬和向往的,而如何到达这一美丽新世界?书中给了答案。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书中的观点不是在说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结论,作者通过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潜移默化终起春风化雨之功,有人评价熊培云“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熊培云如同一个温和的绅士。温和是自由主义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独立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像诗人一样激愤,小说家一样尖锐,也不苛求艺术家的完美。温和的绅士有一种脱俗的优雅睿智的幽默,君子无忧的心境;温和的绅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看法,内在对自己有明智的权衡,不去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没有卫道士的虚伪热血青年的芒从,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优雅的人。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强权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

《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面对,打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满满的收获。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3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4

《自由在高处》是我颇为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熊培云对之前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两本书其实都对“自由”一词有颇多笔墨,只是前者多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本书则是通过个体的角度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勿宁死”,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还是颇为喜欢这句话的,不过作者却似乎更加乐观,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对未来中国充满信心,以及对个体力量的肯定,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这种感觉我在阅读中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书封底的话我很喜欢,“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他的文字总是那么透彻、激励人心。

透彻,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纵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观点不乏新锐、客观,理性全面的分析,让作者所讲的每个故事栩栩如生,读完之后便觉得豁然开朗,真有一点小小的兴奋。

其实,熊培云的文字还不止如此,无论是《重新发现社会》,还是现在这本《自由在高处》,探讨的都与严肃敏感的甚至有一点黑暗的政治问题有关,可是,他的文字却温暖又宽容,这无形中影响着我,虽然周遭的现状并不完美,但是却要乐观,不要总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动,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

学会独立思考,这是我的人生,我要让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处,而是掌控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

看完这本书,感慨真的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第六种自由”,我在心里对自由的模糊概念慢慢的清楚起来,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并且我一直在想,怎样我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政治体制下,我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吗?

熊先生的文笔犀利中不乏幽默感,通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我们想到很多。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左右摇摆,学会了选择,就学会了自由。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考是很可悲的。如果禁锢了一个人的思想,那么,就算他的身体再自由,也是假的自由。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总是“被……”。被选择、被就业、被失业,被……我们的自由在某一方面就被莫名的被占有了。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被选择”,给孩子选择学校、选择朋友、选择伴侣。

这些建立在他们是长辈、他们有钱、有经验的基础上,好听一点是避免孩子走弯路,但是实际上呢,孩子失去了自己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总是在没管好自己的同时,侵犯别人的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都非常渴望的,但是想要得到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国家没有绝对的自由,也不可能给一个自然人绝对的自由。虽然说在生活中,自由往往是遥不可及的,但是,不是抱怨任何人,因为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有正确的观点,就大胆的行动冲出那些所谓的禁锢,去看看外面自由的世界。

前面也说道,一个人身体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以及自己意愿下的选择才是自由的体现。乔布斯说:“你需寻得所爱。”找到自己的爱好之后,并为之奋斗,我想这就是自由的真谛了吧,纵然一开始,我们会面对很多的挫折和挑战,自由不是那么的轻易就能得到。但是坚持下去,坚持自己的所爱,总有一片天是属于你的,供你自由飞翔。我们才刚刚开始,面对未来,我们要学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6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7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欢一个演讲,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灵共振的关键词。相信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力量,它潜伏在意识深处,如果被唤起,必然蓬勃向上,绽放出超越现实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自由的高处。

问题是,自由在哪里?

人,生来不自由。年幼时,有父母的限制,老师的管制。成年后,有家庭的约束,工作中的各项规定,法律和道德约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你是人?”的确,人本就是一种动物而已,从本质上看,和地上的蚂蚁是一样的。当我们一脚踩过一窝蚂蚁时,正如地震倾覆我们的房屋,有些人幸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残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从出生就如那工蚁一般,慢慢长大,出去找寻食物,盖房子,饲养幼蚁,死去。自由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去东面找面包屑,还是去西面找面包屑的问题?!

工蚁的世界无法懂,人的世界更难懂。

熊培云说,真正的自由源自内心的渴望,是不断的独立思考开出的花朵。可以具体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对梦想的追寻。所以个体对自由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能捍卫自己自由的,永远只有自己。

歌德说,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里?似乎很难找到答案,找寻一下属于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许那就是自由的灯塔。

第四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清平小学

赵伟

利用寒假的闲暇时光品读一下自己心仪的好书,确是件十分惬意的大好事。学校也特意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些精品书目,通观浏览一番简介,选出了《自由在高处》,原因有二,一是文字容量适中,相比其他大多数大部头的著作,这本压力偏小更便于精读品味思想之精灵;二是所述关于何为“自由”,如何“自由”的话题于己破感兴趣。于是,一段读书的享受之旅开始了。

本书作者熊培云,用清醒、宽容、理性的文字,阐释了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人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书不仅告诉读者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的具体方法。

该书大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主要是写行为的自由。

追求自己无害于他人的行动和审美自由,但不去干涉他人上述的自由,平等地对待身边的家人、子女、学生、同事甚至上级、长辈。

第二部分:自由与自救,主要讨论的是思想自由。

社会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如果我们都能不放下自由的理想和自救的勇气,这个社会必将向着光明一天天前进。

第三部分:演讲与独白,是作者更深刻的思考和情怀。

主题在于阐释个人的努力与群体的民主相结合才能产生社会改良的强大合力。“大环境能够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是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完美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应对我们的周围的环境,我们只是抱怨,还是能够从小处起扎扎实实做点事情?就像在爆表的雾霾天,你也能够在家里空气过滤器的帮忙下享受清洁的空气。我们都能够选取建立自己的过滤器或者穹顶,当这一个个穹顶相连,阳光下会没有雾霾。

看完这部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字字玑珠的话语一向在激荡着我的内心。

很欣赏其中的某些精彩段落,比如“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那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那才可能是自由的。自由在高处,只有俯瞰,才能知道方向,只有引领,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又如“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这句话用在社会改造和个体成长也是如此吧,是的,它们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照顾更多人的利益呢?从这个角度讲,“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有一份“曲线培育”心态,不宜操之过急,避免拔苗助长。

再如“社会终究是在进步。退一步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即你选择。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深有感触作者思想之深刻。的确,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鲜活的生活滋润着思想,思想又指引着行动向更合适的方向,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再比如一到情人节、圣诞节,看大街上节日气氛浓厚,有些人却对这保持剑拔弩张的姿态,曾有十位博士联署抵制圣诞节。这不过又是卫道者们借传统的名义给人们选择生活的自由加手铐脚镣,文明是公共精神产品,不该有东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叠加而不是消减,至少选择过什么节,是我自己的自由。

书中还有谈到被过度的信息包围。环顾身边所有人,无一不是活在各种信息里,家里、路上、车上,都是低头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机信息中,走在路上,没有问候的笑容,更难听到一句简单的问候。记得周国平在《妞妞》中说到自己在国外的生活,他住在学校附近,早上傍晚总会带孩子散步,那时的妞妞特别爱笑,因为他们在路上总是会有很多停下来看看这个可爱的中国女孩,跟她打招呼,赠以笑脸。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权,追求不被信息包围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许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们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选择自己世界的自由。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被监视,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会比想象中自由,冲破看得见的枷锁,自救,个体自救才会让集体被救。

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当和我的同龄人熊培云先生隔空交流,读完了他五年前的著作《自由在高处》时是一种深深的震撼,他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又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他的文章不是匕首,不是刀剑,更像是春风、春雨,在默默地滋养和灌溉。由于这些年的读书和讨论,我也越来越理解他的观点,我们的民族需要改良而不是革命。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他发现了,是他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但我也在疑惑,我以前的使命和目标,好像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了。

该书大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主要是写行为的自由。

“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就应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而身体自由同�ㄐ卸杂珊蜕竺雷杂伞!蔽颐窃谧非笞晕业淖杂赏笔紫纫貌蝗ジ缮嫠说南嘤ψ杂伞�

这一部分的二十几篇文章,主要是透过对当年一些热点事件的思考与讨论,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就应有追求完美生活的自由,每个成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生活方式和财产支配有绝对的自由,而不需要别人横加干涉。大学里亲昵的情侣不需要校园“礼貌纠察”来端正姿势;有人要过圣诞节不需要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幌子来“搜捕圣诞老人”;女大学生前卫大胆的毕业照也不会亵渎她所获得的知识和教育。个人的生活,只要没有主观和故意地干涉了别人的生活,他都有自由支配的权利,个人的财产能够捐献,能够消费,也能够用于安葬他的爱犬。我们可能是正因有连坐、灭九族甚至灭十族的惨痛历史,各种上纲上线的干涉层出不穷,我自己在生活中也不乏被干涉或者干涉别人自由的例子。年少时厌恶别人的干涉,年岁稍长,就开始重蹈覆辙,做自己以前厌恶的事情,我在一向崇尚自由的爱人影响下,在寻求不断地修正自己,熊培云的书也给我更多的思考和点拨。追求自己无害于他人的行动和审美自由,但不去干涉他人上述的自由,平等地对待身边的家人、子女、学生、同事甚至上级、长辈。

第二部分:自由与自救,主要讨论的是思想自由。

最令人意外的是第一篇文章提出的设问“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不知道各位应对这个问题会怎样回答,“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孕育仇恨和敌意”“关押被视为死人的人的地方”„„。而本书的作者给出的回答是“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也能够说“集中营是用来摧毁的”、“用来挖地道的”。读过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好处》或者看过2014年热映的电影《归来》(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都会清楚的知道,在集中营中选取活下去或者逃离比放下生命困难得多,在纳粹的集中营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全部都是有极强思想意志的人。“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正因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台词)。即使在如集中营一样的极端困难状态下,关得住人的躯体,但关不住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灵魂,只要有寻求自由的思想,发奋自救的行动,总有一天集中营的高墙会像柏林墙一样坍塌。

“当一个人被一个时代、社会,或被周遭的人抛弃时,他(她)仍然就应具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人生而多艰,当我们被社会抛弃时,务必坚守不被自己第二次抛弃的底线,那是我们所有力量与期望的源泉。”“而中国之真正崛起,也因此决定于个人自救力量的崛起——应对困难与挫折,人人意气风发、生龙活虎,既无懈于自我奋斗,同时又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的不幸与遭际。”社会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如果我们都能不放下自由的理想和自救的勇气,这个社会必将向着光明一天天前进。

思想的自由同样表此刻拒绝奴役上。胡适说过“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作者提到“社会总是试图透过建立起一系列的规则,让各心怀鬼胎的人们心甘情愿地服从它。”有时透过限制自由,让你逐渐习惯被控制和奴役(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有些是透过一些小利的相许,让你欲罢不能,变相控制你。这些都需要人有清晰的、生来自由的信念,知道光明的方向,并笃定向着光明前进,思想上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诱惑,不被限制。正因我们有几千年的被限制,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纲常中的传统,这些限制可能已经固化成我们精神基因的一部分,并代代相传,因此突破障碍,获取自由可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我们从孩子抓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改良和解放。

思想的自由更要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两德统一后审判当年射杀翻越柏林墙者的东德卫兵时审判长说了以下的话“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的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环境和个人成长等等原因,往往我们无法拥有“说不”的用心自由,但我们能够有“不说”“不做”或者“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消极自由,守得住良心,不仅仅是救别人,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自救,就如中国老话所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应对不公和仇恨,我们也有选取的自由,甘地说过“以眼还眼,只能使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瞎子”。熊培云说“仇恨让我们不自由,让我们看不到生活的完美颜色。而如果你愿意站在生命的高处,终将收复本该属于你的自由。”放下仇恨,解脱的也是自己,这能让我们更自由的生活和思考。

第三部分:演讲与独白,是作者更深刻的思考和情怀。

1。个体的用心行动:

从这部分,对作者的理想和情怀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不止一次提到“你多一份悲观,环境就多一分悲观,你默许自己一分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他一向在用心地思考,用心地做事。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每一天都在改造这因,自然也会收获那果。而今之日我们所不乐见的种种恶果,多不在你我罪错,而在于上几代人甚至更远已经种下的恶因。即使在有生之年看不到一个能够期许的完美社会,但今日能种下善因,我们即已修得善果。

“大环境能够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是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完美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应对我们的周围的环境,我们只是抱怨,还是能够从小处起扎扎实实做点事情?就像在爆表的雾霾天,你也能够在家里空气过滤器的帮忙下享受清洁的空气。我们都能够选取建立自己的过滤器或者穹顶,当这一个个穹顶相连,阳光下会没有雾霾。这一年来,我看到周围原来越多的行动起来拯救公民思想和行为的人,从年初轰动一时的柴静,到致力于改良和启蒙的熊培云、罗振宇、资中筠„„

2。建立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群体民主

自由比民主还更重要,由一群平等的奴隶选出一个奴隶主的政治,那不是民主政治。

“改良不一样于暴力革命,改良是建立在尚可忍受的痛苦之上,至少是朝着一个可期的好的方向走。当然,改良最重要的是务必坚守已经取得的成绩,步步为营。改良不会完美,但是我们期望它每一天都进步。改良是走向开放社会,同时建立各种联系,使社会从星状体走向网络体。”多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透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已经认定改良而不是革命才是此刻这个时代最有利的变革方式,我们务必承认,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目前的星状体或者层级结构还没有被打破,我们的思考常常被别人代替,“独立思考是艰难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是它真正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在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上,远没有虚拟的网络中那么自由、平等。互联网的发展其实给予我们很好的借鉴,平等自由的一个个节点网络式的联结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是任何一个实体帝国都无法抗衡的。“从个体而言,人唯有自由,才可能激发潜能、有所创造;从群体而言,唯有走向合作与和解,人类才可能真正拥有一个完美的未来。”以前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螺丝钉”是被动的,是静态的,并不能和周围产生信息和能量交换的,而此刻我们都是一个芯片,是灵活的,是能够主动参与分享和贡献能量的,网络上每一个点都焕发了生命和活力,再

彼此协作和呼应,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场。

留一道思考题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请注意只是挪动其中一个数字,只能挪动一次,而且不是数字对调。如果您对我上述的文字有所明白或者感悟,我坚信您会很快想出答案。(在页面下端的写留言处参与讨论,我也会告诉您答案。)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自己尝尝,我写的读后感实在是挂一漏万,大多数书中的精彩都无法在一篇短文内展现给大家,这部书包括熊培云的其他著作,都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们好好读一读,也十分欢迎大家同我一齐讨论。这个社会需要良知,需要理想,也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宣扬、去改变。。。

第五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读《自由在高出》有感

读完《自由在高处》会让你感到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一个另外的事实的真相——无疑一个美丽新世界是让人憧憬和向往的,而如何到达这一美丽新世界?书中给了答案。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书中的观点不是在说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结论,作者通过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潜移默化终起春风化雨之功。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强权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庄子以“坐忘”期达自由之境,黑格尔以神性赋予“自由思想”,尼采说“上帝死了”;然而,无论是绝对真理的理性精神自由论者还是“非理性”的代言人无一例外的走入了悲观的宿命论——人生而不自由。他们忽视了我们脚下的大地:一只鸟拍打翅膀飞向自由王国之前,一定要有力的蹬离脚下的大地。这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即便“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社会契约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挣脱枷锁,要挣脱枷锁,就从“脚下的大地”开始。正如熊培云所观察到的: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奴役”即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所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我将不再接受一个奴隶的地位,不再服从与我的良心相违的命令。”(莫罕达斯·甘地《论非暴力》)熊培云说“„„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

书中提到“身份让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狱的屋顶”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认清现实之余,却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让人看到希望。他说,如果我们放开视界,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其实已经在进步了。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

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体育场店团支部2012年8月6日

下载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几点起床。这是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没有谁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心脏 有感于《自由在高处》 我的心事流连于你的眼眶,你不怀好意的收起眼帘,惨无人寰地覆灭我的世界。但我却以泪滴的形式掠走你眼底唯一的温存。亲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高三一班秦心叶自由在高处,这是一种怎样的说法?关于自由,前人之述各不相同,直到如今我也没有得到一种确切的答案。带着对这个书名的疑问,我打开这本书。我希......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由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000(合集)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000 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自由在高......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累积之功,每个人尽一份力——不是为国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尽一份力,我们的社会就会向善发展,“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欢一个演讲,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灵共振的关键词。相信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力量,它潜伏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