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新闻》观后感
法律是神圣的,不可撤销的。他是公义之火,光战士,善良的老人,或严谨的智者。随着法律的保护,我们的社会得以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做一个知识,了解法律,使用人。然而,在社区层,不法分子是常见的。
我认为:社区喜欢做这种坏事,他们偷窃或枪杀或欺骗或烧伤或杀死,有些甚至忘记可耻的虎门烟雾事件,干药物贩运等的历史。这些人将受到法律制裁。
第二篇:近代新闻法制
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1.1911年以前,为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确立时期
《大清报律》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新闻法
2.1912-1928年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波折时期
3.1928-1949年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成长时期
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里,制定和颁行了《出版法》等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或有关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实行严厉的新闻事业的登记审核制度和稿件事前检查制度,逐步建立起一个以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为新闻统制制度。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律制度,是不脱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集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法制之大成的新闻法律制度
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3个特点:
1.对民众的言论出版自由权,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
2.所有新闻法规对新闻出版事业只有限制取缔,而没有保护奖励
3.在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上,表面法治,实际人治
4.在新闻法制建设中,人民群众从未停止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国民党统治时期法制建设的新特点:
1.新闻事业的“法治”,建筑在“党治”的基础上
2.有为新闻统制服务的理论体系
①党内宣传要统一
②提出“党化新闻界”的理论
3.非常法的特殊作用
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新闻法律法规比以前历代统治者不仅更多、更完备,而且在普通法律法规之外,又制定了许多非常法律法规,典型地表现了国民党统治的封建专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特性
《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
第三篇:新闻观后感
新闻观后感(集合15篇)
新闻观后感1
今天,李老师布置我们观看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
我观看了这个节目后之后,深受启发。生命短暂,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学生死于溺水。只因他们贪玩,常到河、湖、水库等有水地带游玩。一些因为发生意外,跌入水中……他们都因溺水而亡。
作为小学生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让我们深刻了解防溺水的知识,并提醒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会游泳的要有家长陪同,不许私自下水。
2、利用暑假的时间,要到专业的游泳班学会游泳技能。
3、如果没有安全措施,不能去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因为在不熟悉的水域中,你不知道水的深浅,很容易导致生命危险。
同学们,我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自己为祖国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生命,预防溺水。
新闻观后感2
今天,我收看了湖南卫视播出的《新闻大求真》。
《新闻大求真》是由“村长”李锐主持的。这个栏目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安全知识与应急措施以及专家对应急措施的示范与讲解。还有,通过讲述一个孩子——贝贝几天内的“倒霉奇遇记”使我们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隐藏的危险,以及对这些危险的急救措施。
看完这个长达半个小时的安全知识讲解的栏目,我竟无言以对,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安全知识,例如:在街道上不能翻越护栏;不能闯红灯;要走斑马线;冰冻着的鸡翅不能直接抛进油锅炸;在楼上不能将身子探出向下望否则很容易摔下楼去;不要将东西含入口中,否则很容易咽下去,堵塞呼吸管道,窒息而死……
从这个栏目中我学到了我以前都不知道的知识,真是收获颇丰啊!
新闻观后感3
今天,我看了《新闻大求真》的短片,讲的是关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为主题的节目。
故事讲述小明和几位同学一起去水库边玩耍,同学们知道小明是校游泳队的,希望小明能展现一下游泳的技能,小明也很自豪地同意了同学们的要求。正值是秋天,天气比较冷,小明没有活动身体,一下子就下水去游泳了。结果没游多久,他的脚被水草绕住了,还好他沉着冷静,能浮下水中解开水草,同时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游上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中小学生,不但要懂得如何去防溺水事故的发生,而且要撑握实别险情、紧急避险和遇险逃生的能力,在发生溺水事件的时候,要知道自救和救护。
新闻观后感4
今天,我观看湖南卫视播放的《新闻大求真》节目,视频讲述的是怎样防火、防溺水、交通安全……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这期节目主要是交通安全,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时应该要靠右行,不能左右摇摆。骑自行车时要在人行道上行驶,不能与机动车并排同行,更要与机动车保持距离。跟同学结伴同行时,不能边骑车边吃东西,不能在马路上追逐打闹,更不能比赛骑自行车。因为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万一汽车来了,躲闪也来不及了,就会造成车毁人亡,酿成悲剧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时刻要记住:遵守交通规则,多观察不乱跑。多一份了解交通规则,多一份安全的保证。
新闻观后感5
——看《新闻大求真》有感
“如今社会都在关注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随着这句话引开了今天新闻大求真物别节目的开始。
首先,通过和一诺哥哥的游戏,让我知道了遇到灾害或紧急事故时,应该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地去面对。当人群挤压时,应该先保护好头和胸,要双手抱着千万不能蹲下去寄鞋带。
而在我们学校就发生过一件踩踏事件!记得在一次大课间时,许多班级都到器材室借用器材,你挤我拥。有些孩子大声地哭了起来;有些孩子拼命往里挤;还有些孩子被挤到了地上,被踩到了。最终,沈老师到外面来维持秩序,这场“战争”才得已平息,可让许多低年级的同学受到了伤害。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不能乱吞食物品,也不能在没有家长的监护下玩水和油等,更不能在阳台或者高处玩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看完了《新闻大求真》特别节目,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事情的严重性,也让我更加警惕了。
新闻观后感6
吃好晚饭,我打开电视机,电视里正在放新闻联播,我顿时乏味无比,我刚要换台,有一则新闻吸引了我。
新闻内容:在地铁站附近有2位年轻男子,他们头上戴着灰色头盔,手里拿着木棍,看到有一个在人在地铁旁走,这两位年轻男子过去就打。过了几天,又有一个人去那里,结果又被打了一顿,事后,有人就报警了,警察赶到后,两名男子被带到了警局。看到这里,我就想对这两位男子说:“现在是法治社会,不能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改过还来得及。”
后面一则也吸引了我,是讲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差点被水冲走,千钧一发时一个年轻男子救了他。他对年轻男子感激不尽。这是个见义勇为的故事,我很受启发,如我遇到这种事的话,我也一定会奋不顾身地帮助他人!
我真觉得新闻联播比动画片好看的多,因为,新闻是真实的,动画片是虚构的,你们说呢?
新闻观后感7
今天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老师发了一张通知,上面写了18:00——18:30分收看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栏目。
到了18:30我看完《新闻大求真》知道了:我们在上学过红绿灯时,十字路口时一定要走斑马线,看到绿灯还有几秒或者黄灯的情况下是不能冲过去的。我们不能把口哨.铁丝......那些硬的东西吃进嘴里,不然要动手术的,我们还不能把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或是冰还没有完全融化的东西放进油锅里炒或者烤,不然里面的油会溅到脸上,脸上烫伤以至破相,还会引起火灾。我们还不 能从高处往低处跳,否则容易扭伤自己,重者危及生命。
希望大家能像我一样,不做这些我们中小学生不该做的事情,以免发生其它事故。让我们做个健健康康的好孩子。
新闻观后感8
今天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看完《新闻大求真》感受颇深,安全多么重要的字眼,时时刻刻挂在我们嘴边的两个字。
从饮食,交通,溺水,心理障碍,暴力,坠楼,踩踏这些突发情况都会引起孩子们的恐慌,从而造成对孩子们不可低估的伤害。所以在平时里首先要有安全意识,把这意识牢记在心,时刻防范,是确保安全的第一步。当然有了安全意识并不是万事大吉,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自救方法和急救方法,这次的新闻大求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踩踏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方法,交通规则牢记在心防止意外的发生,还有异物卡住时我们该如何去做如何自我保护……
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能远离危险,才能做到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
新闻观后感9
今天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晚饭后,我认真地收看了《新闻大求真》的节目。
《新闻大求真》是一档用科学的试验来证明传言真假的节目。今天的节目用一些小实验和一些小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很多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例如:交通安全、吞食异物、高空坠落等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压力测试的实验。五名一起向前冲的小朋友,产生的推力竟然可以把能推动五吨重的货车的一诺叔叔推倒。这告诉我们,人群拥挤时,相互推挤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在保护气球的实验中,专家教我们学习在人多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方法:双手交叉抱在胸前,保护胸腔不被挤压,双腿微微前倾,这样不易摔倒。
看完这个节目,我心想:我们不仅要好好地学习,快乐地玩耍,也一定要学习安全知识、自救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来迎接美好的未来。
新闻观后感10
20xx年1月16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在微博上发起光盘行动,倡导人们节约粮食,坚持吃光“盘中餐”,此举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近日,只要你听我的话,我罩着你,吃香的喝辣的。
可惜当两个大哥级的人物在一起,关系就极其微妙了,你什么时间见过两个顶级美女是好朋友的?不勾心斗角才怪。
后来的新闻越看越乏味,记得本届政府曾经有过要求,在新闻中少报道领导人的活动。
可惜我看到的是变本加厉、满打满算的报道,三十分钟的新闻,常委的活动鱼贯而出,一个不拉。
最后一条,不知算不算算是国际新闻,国家副总理出席国外某重要会议做重要讲话。
据说美国的新闻就基本上美国国内事务,很少报道国外的事件,这充分反映了了美国人一贯的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我们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怎么也开始关门孤芳自赏了呢?
新闻观后感11
昨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晚上18:oo看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节目,还要写一篇观后感!
下午放学,我一到家,就守在了电视机前,等待着节目的到来。开始了,我就专心致志地看了起来。
这里讲了我们溺水时自救的方法,还有很多原因而导致儿童溺水!原来,水中有许许多多柔软的水草,在人游过时很有可能被水草缠住,加上又有很多漂浮的树枝、树叶等。非常容易溺水。接着,电视里还放了小明的故事,教了我们如何自救与救别人。当发现自己被水草缠住时,不需要紧张,要先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解开水草,只要身体里还有气,就一定可以游上来。当我们发现别人溺水时,要利用身边的物品,例如:竹竿、塑料袋、衣服、绳子……把人救上来。
18:oo的节目结束了,通过这次节目,我明白了:不能常去野外、郊边等地区游泳!
新闻观后感12
今天是20xx年3月28日,是第二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天18:00—18:30,我准时收看了《新闻大求真》,这个节目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但学习了安全防火知识,明白了电器使用不当会引发火灾。我还学会了火场逃生技能。
(一)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应该使用6到8层的湿毛巾或棉质衣服捂住口鼻,才能防止烟雾中的颗粒物吸入体内,防止在撤离时发生窒息。也可以用湿巾、湿口罩。
(二)地铁发生火灾时,应该按紧急按钮,通知乘务人员,然后在乘务人员的指导下,有序地从地铁的两端撤离。
(三)森林发生火灾时,应该尽快跑到开阔地。应该及时向大人报告,拨打12119森林火警电话。
(四)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应该用湿毛巾堵住门缝,通过窗户、阳台等向外呼救,等待救援。
新闻观后感13
今天我看了“新闻大求真”电视节目,里面主要讲了消防方面的知识。先讲了地铁着火时怎样从地铁上逃生,首先应该从地铁的侧门逃生,不能从后门逃生,因为后门没有站台,而且很高很危险!又讲了怎么从丛林中逃生,着火时应该往开阔的地方逃,不能往丛林深处、着火区域、和浅沟内逃离。而且不能在丛林里吸烟、烧纸、放鞭炮、吃烤肉,遗留未灭的煤火等,这样会导致丛林起火。还讲了怎么从高楼内逃生,不能把开着的吹风机放在床上等很多事情的原因。同时明白了逃生时应该如何等待支援,要用毛巾把门缝堵上,以免火烧进来。
新闻观后感14
我今天观看了20xx年新闻大求真溺水专题教育视频。
主要内容是:一 预防溺水,要做到“六不”。既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不私自下水游泳。二 我们还需要掌握心肺复苏技巧。游泳注意事项。不慎落水,怎么自救等相关视频。
通过学习我增长了很多防溺水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把我学到的防溺水相关知识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新闻观后感15
“安全第一”我们要铭记在心中!
现在,经常发生踩踏的事件,小学生也不例外。在学校上下楼梯时,人多拥挤,千万不要推别人,避免摔倒。如果不小心摔倒了,就要用节目上说的方法做,一定要保护头部和胸部。还有,不要随便乱吃东西。千万不要把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放到嘴里,因为,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把这个东西吞下去。另外,要远离热水和热油,以免烫到自己。
看完了新闻大求真后,我由衷的感叹:“生活中处处都有危险,我们要时时刻刻都注意安全,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珍惜!”新闻大求真观后感300字新闻大求真观后感400字新闻大求真观后感
第四篇:新闻观后感
新闻观后感15篇
新闻观后感1
昨天傍晚的时候,我观看了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看完之后是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安全自救的方法。毕竟天灾不由人,我们要防患于未然。
当发生地震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上课那我们应该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的`蹲到课桌下,等到地震一停,在老师的指挥下秩序的撤离。
在发生火灾时,我们要学会自救,而自救得方法就是在火灾时要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而且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状况的不断提升,几乎家家都有了私家车。而交通事故也是越来越多。在道路上行走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走人行横道,如果没有人行横道,要靠路边走。
2、做做到红灯停,绿灯行。
3、不在汽车临近时候车辆前后横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逐猛跑、嬉戏、打闹、看书。
4、夜间步行要穿戴浅颜色的衣帽何在有路灯的地方横过马路。
司机应该注意不要酒后驾车,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人让车、车让人、车让车,这样才会更安全。
通过看了这次以安全为主题的《新闻大求真》后,使我认识到以后不管是遇到地震或火灾时,都不用慌慌张张的。有了自救逃生的犯法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了。再过马路时只要遵守交通规则那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少。
新闻观后感2
每当我们看见电视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神情悠然自得,语速不紧不慢,那落落大方来2碗牛肉面的举止言谈,显得那么自信而又自然。心中不禁羡慕起那些电视主持人,在电视荧屏上熠熠生辉。可是,身为一名平凡的小学生,想坐上主播台为大家播报新闻,简直难于登天。有什么办法可以过把主播瘾呢?干脆自娱自乐,办一届“新闻联播”,感觉不知会如何呢?
今天,魏老师刚刚引出话题,讲述了电视节目的特性,又解读了主持人这个与众不同的职业,我在心中就打起小算盘,还没等老师宣布活动的谜底,我们便先人一步,猜出了谜底—————新闻联播。
对!就是“新闻联播”。可此“新闻联播”非彼“新闻联播”。是老师安排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大PK”。
活动要求每人播报一条新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语言组织能力,善于描述,更要有新闻素材,不然,怎么都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在准备时,我胸有成竹,最近新闻这么多,还怕没得说吗?可老师让我安排好其他队员的新闻素材,这可急得我百爪挠心,两个一年级的队员,语言组织力不强,而且没什么素材。我却束手无策,只好让他们自行解决,等待暴风雨的.来临……。
比赛开始了,物博源率先上场与一位队员开始播报。女队员声音洪亮,可是说起来磕磕绊绊,中途还经常“卡带”。最后只好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战斗。
吴博源沉着应战,不急不慌,从容地播报了一条新闻,解密了春晚刘谦的魔术,可是与上一位有同样的问题。语言不规范,而且到了最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飞快地“逃离”了主播台。
新闻观后感3
今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无意间看见一个节目叫新闻大求真,心想:新闻还会有假的?便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了起来。刚看是不大一会,我明白了原来今天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啊!
安全,众所周知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如此复杂的问题。在曾经发生的践踏事故中,虽然事故原因不一样,但是如果人们能拥有更多的安全意识,掌握一些自救本领,就能在紧急情况中有效减少伤亡。
在发生的践踏事件中,5个小朋友的冲撞力就有627公斤,这也正是再践踏事件中人群密集,迅速冲撞为什么会造成很大伤害的原因,人越多,践踏带来的将是5个小朋友的千万倍,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可爱,最需要呵护的。但是每天总能听到一些不太好的消息,总会有一些孩子因为意外的情况而受到伤害。在造成青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案例当中,溺水、交通事故和猝死是排列前三位的。在涉及到儿童的交通事故当中,每五起事故就会有一起造成死亡!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同学们在上放学的.路上不注意走斑马线,不注意看红绿灯,总是追逐打闹,甚至在马路上玩耍。往往看似简单的小事情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可怕的恶果。
很多的孩子特别愿意把一些东西往嘴里放,例如硬币,笔盖,哨子等,这些东西特别容易卡住气管和食道,而吞进去容易拿出去难,要经过手术等复杂的技术才能将异物取出。
中小学生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是未来的建设者,更是父母们的依靠,如果成为马路的牺牲者,随之倒下的,还有父母家人,如果他们倒下了,一个家庭如何继续持续!如何避免,关键在于自己,如果思想观念到位,安全骑车深入心中,和依法深入此惨烈之事!因此,让我们永远牢记:
安全,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
新闻观后感4
昨天,看了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之后觉得在酷热的夏季,游泳是所有青少年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在没有大人的监护下,游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之神”的笼罩,而一步步地踏进“死亡之神”的陷阱20xx年新闻大求真观后感20xx年新闻大求真观后感。如果你和同伴去附近的水塘游泳,你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拥有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要冷静,叫伙伴用周围的木棍把他捞上来。
我觉得学生一般溺水都是这样的原因:
1、学生在水边玩耍下水摸鱼,捡落水中的物品。
2、在水中逞能打闹或游泳时抽筋而不能泳泳,掉入水中,慢慢挣扎着死去。
3、雨天掉入深水坑,而因为不能出来死亡4、在过桥时,走路不慎掉落江中,而死去。
我的身边就有一个例子。20xx年8月9日下午3时左右,3名小孩其中一个13岁,一个9岁,一个8岁在瑞安市塘下镇场桥办事处陈岙村水库边玩耍,其中一名9岁小孩不慎跌落水库,直至晚上8时,才被打捞上岸
陈岙村这个水库很深,据附近村民说这个水库是以前用人工挖出来的.,最深的地方达6——8米,而且这个水库管理存在严重漏洞,水库边上没有任何设施阻挡,小孩子在附近玩水的时候很容易跌落到水库里20xx年新闻大求真观后感读后感。
所以,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溺水身亡,就应该让更多人懂得溺水的预防工作。
1、在无家长或老师的帯领下,不要私自下水游泳;
2、不要去不知水情偏僻的地方游泳。
3、游泳时不要嬉戏玩闹逞强好胜。请大家多注意。
新闻观后感5
看了《新闻大求真》,我受益匪浅!
车,我们都不陌生,可是加车油时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却不是异常注意。这一期的《新闻大求真》讲的就是加车油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常我们在加车油时车阀跳了的情景下,加油的师傅总是对我们说:再加一点吧,凑个整数。我们总是说:好吧!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把车油加满会有危险!这期节目的`实验将为我们证明把车油加满异常危险。
在这次实验中,方博士以身涉险亲自操控实验汽车。在烈日炎炎汽油加满的情景下,在实验汽车围着实验场地,兜兜转转25分钟以后油箱开始膨胀,油从油箱里面溢出滴在地面上。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危险!
然而方博士的终极实验才刚刚开始。牵引车拉着实验车辆从燃烧的木炭上过去,牵引车安全经过木炭,而到了实验车辆,车辆一从木炭上过去,油一滴到木炭上,整个车子都燃烧起来。方博士急忙逃生,才躲过一劫。
等大火烧尽,整个车子只能勉强看出框架,而里面的假人模特则是烧的什么都不留。此刻我们最终明白在夏日油箱加满的危险了!所以大家必须要留一个心眼,防止这类事情发生!
看完这期节目我觉得:危险无处不在,我们必须要处处留意身边的小细节,这样才不会造成重大危险的发生。广大群众都不会注意在夏日的时候不要把油箱加满。可能你们会问为什么不能把油箱加满,因为油箱在设计的时候留了一个通风口,油箱装的太满,在烈日的作用下,油开始膨胀,油溢过通风口,油便会滴到路面上,这样事故便很容易发生!所以广大群众都应当留意自我的油箱是否装满,防止事故发生!
新闻观后感6
因为今天是世界安全教育日,《新闻大求真》节目演的全是有关安全的一些事情。
首先,主持人通过一个小游戏和我们讲了的严重,一个大力士用双手撑住一块玻璃板,五个小朋友上去推,第一次,他们是一个一个上去推的.,玻璃纹丝不动;第二次,他们一起推,奇迹发生了,因为冲击力很大,所以,大力士支撑不住了。记力器显示,五个小朋友,竟然有着五百多公斤的力。之后主持人又向我们讲了引发的各种原因:人在走动的时候突然被异物绊倒;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蹲下系鞋带;还有一条是因为突然逆行,由于推进力大,被推倒,以上几种情形都可能引发。
专家又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事例;有一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叫鲁贝贝,一是:鲁贝贝闯红灯,不小心被车撞了;二是:鲁贝贝要做绿灯侠,用口哨指挥人们绿灯走、红灯停,可是却不小心误吞口哨;三是:鲁贝贝来到外公家,外公要给鲁贝贝做炸鸡翅,外公去拿佐料的时候,鲁贝贝自己拿了一个冷冻后的鸡翅,扔进了油锅,溅起的油烫伤了他;四是:外公家是一座两层别墅,鲁贝贝从二层往下看的时候,不小心从高空坠落。
最后,主持人说,平均每天会有二千二百七十多个孩子离开人世,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危险无处不在,我们一定要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新闻观后感7
今天,6:00我看了湖南卫视的新闻打求真,里面交给了许多再危机情况下的知识。
电视一开始,我就看到了新闻大求真一开始我听到了一串急促的报警声,之后同学们一群群的从教室里蜂拥而来跑向操场。这时一个人一不小心被绊倒了,让人胆战心惊,幸亏有人在保护。这时二号楼梯也发生了意外,三号紧接着差点被踩踏。
这时同学们都安全来到操场,这时一个大力士推着一个重50吨的汽车来到操场,主持人选择了5名同学来挑战大力士,我想一定不会成功。这时5名同学一个一个的'挑战都未能成功,嘿嘿,我就知道不会成功这是他们一起发力冲向大力士,居然推动了大力士,他们的力量高达627千克,这是要踩在人身上那还得了啊。
主持人推荐说用这样的姿势能保护我们的胸腔。这时有4个大姐姐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来比试一下。主持人又将4个大姐姐分成两组,并且一人发一个气球代表胸腔,在前面放一块玻璃,将气球压在上面,后面有几个同学推,最后红队的大姐姐胜了。
我们来到另一个环境,我在这里知道了全国中小学生死亡率最高的是溺水,安全事故,猝死。
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鲁贝贝的奇遇记。在上学的路上,鲁贝贝和同学追逐,过马路时不看红路灯直接闯过去,这时一辆奔驰的汽车开过来把鲁贝贝撞伤了,撞鲁贝贝的居然是他爸爸。我看鲁贝贝伤好了之后十分遵守交通规则,还要管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突然鲁贝贝北口哨卡住了,幸好及时送往医院。我看鲁贝贝应该改名“鲁背背”了。“鲁背背”的奇遇还不止这些呢。去外公家被婆婆烫伤......
这次的节目让我学到了这么多知识,我真开心。
新闻观后感8
这一天,我观看了湖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大求真》。节目主要向我们说了几点安全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踩踏的事件。
关于踩踏的事件,同学们应该很清楚吧。在电视里,求真记者向我们演绎了是怎样发生这个事件。有的同学正在下楼梯时可鞋带松了,只好来系,可没想到的是,后面来的人,却走了过来,把那位同学撞下去了。我看得都心慌。后来专家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在踩踏时安全逃脱——我们应该
用手保护住我们的头部和胸部,因为这是我们致使的关点,然后,边上去。
再是上、放学的`路上。
里边的鲁贝贝同学在过马路时为追他的同学而不看红绿灯、乱窜,因此,被车子撞伤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小心,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啊!
在家里时,一定不要向楼梯下看,以免碎跤,不要把冰冻的食物立即放在油锅里。专家告诉我们不要把东西放在嘴里,如果吞进去,卡在喉咙里就要把4个手指抓紧放在肚脐上面,另一只手握紧在肚脐上,然后向上压。
通过这个节目,我有了一个感想: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发生危险,将不堪设想。这让我的安全意识加强了。我想到了一句话:孩子一时的欢乐,父母一生的痛苦。孩子因为一发生意外,最后最痛苦的还是自己的父母。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注意安全。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
新闻观后感9
今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无意间看见一个节目叫新闻大求真,心想:新闻还会有假的?便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了起来.刚看是不大一会,我明白了原来今天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啊!
安全,众所周知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如此复杂的问题.在曾经发生的践踏事故中,虽然事故原因不一样,但是如果人们能拥有更多的安全意识,掌握一些自救本领,就能在紧急情况中有效减少伤亡.
在发生的践踏事件中,5个小朋友的冲撞力就有627公斤,这也正是再践踏事件中人群密集,迅速冲撞为什么会造成很大伤害的原因,人越多,践踏带来的`将是5个小朋友的千万倍,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可爱,最需要呵护的.但是每天总能听到一些不太好的消息,总会有一些孩子因为意外的情况而受到伤害.在造成青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案例当中,溺水、交通事故和猝死是排列前三位的.在涉及到儿童的交通事故当中,每五起事故就会有一起造成死亡!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同学们在上放学的路上不注意走斑马线,不注意看红绿灯,总是追逐打闹,甚至在马路上玩耍.往往看似简单的小事情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可怕的恶果.
很多的孩子特别愿意把一些东西往嘴里放,例如硬币,笔盖,哨子等,这些东西特别容易卡住气管和食道,而吞进去容易拿出去难,要经过手术等复杂的技术才能将异物取出.
中小学生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是未来的建设者,更是父母们的依靠,如果成为马路的牺牲者,随之倒下的,还有父母家人,如果他们倒下了,一个家庭如何继续持续!如何避免,关键在于自己,如果思想观念到位,安全骑车深入心中,和依法深入此惨烈之事!因此,让我们永远牢记:
安全,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
新闻观后感10
今天是第21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扎实开展相关活动。尤其是今晚(18:00-18:30)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将播出安全教育日专题节目,利用升旗仪式,QQ群等方式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进行观看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目前,观后感还未出,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部分关于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将播出安全教育日专题节目观后感,希望对你写今天的观后感有帮助,稍后我们会奉上更多的优秀观后感,还尽请期待你的关注。
今天是第21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晚上18:00,湖南卫视将播出教育部和本台《新闻大求真》栏目制作的安全教育日特别节目,用科学实验来演示踩踏**的危险。长沙岳麓区实验小学各班请注意各班请注意现在有紧急情况发生请同学们在操场集
晚上,我几乎都和妈妈坐在沙发上看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节目。这个节目主要是针对网络传言进行求证,以科学的实验来证明传言的真伪。今天看的《新闻大求真》是一对夫妻同时患上了肺炎,住进了医院。经过医生的询问,才知道是他们的空调一天24小时开着,空调过滤器上的灰尘,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了细菌,被他们吸进了肺里,时间长了,他们就患上了肺炎。两位实验员走访了街上的群众,大部分都没有清洗过空调过滤器。然后又请了专业清理师傅给他们讲解危害性。看完这个节目,我让妈妈把我家的空调打开看看,哇塞!好脏。我决定要和妈妈一起清洗过滤器。节目中说至少一个月就要清洗一次,到时候我会提醒妈妈。看完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从健康做起。
新闻观后感11
一个人可以轻易丢弃许多东西,但他不能丢弃自己的生命。的确,生命是如此重要,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丢失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幼小的未成年人?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我观看了湖南卫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新闻大求真》节目,更加深刻了解到未成年人的意外死亡阐述的`血与泪的事实。
你可能不知道,每年全世界大约590万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亡,每年全中国有20万未成年人消失在地球上,大约等于200个学校的学生;你可能不知道,20xx年全国发生火灾34万起,由于儿童玩火造成的火灾占1.44%,火灾造成的死亡人员中,未成年人占了12%……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组数字啊!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惨痛的代价?是什么带走了这些如花儿一般的生命?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安全自救本领,以及不够重视身边那些微小的安全隐患吧。放在楼梯口的一小块海绵,一根咬在嘴里的笔头,一次向窗外好奇地探头……这些都有可能酿成惨剧,更何况是红灯时越出斑马线的那一步,在床上随意按下的打火机,在插头旁边匆匆放下的水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杜绝这样的安全隐患!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让我们行动起来,阻止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每一个像我这样的未成年人,我们都要努力学习安全知识,认真参加每一次防灾演练,让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在阳光下幸福成长吧!
新闻观后感12
《新教育之梦》中写到理想的体育,让我在这本书中似乎找到了一些灵感,其实在拿到这本书后就有点后悔,看了看里面的大概内容,觉得不是自己能够喜欢的类型,感觉书中的理论对于自己来说好像有些比较难以读懂。
今晚再次翻开书的第三张,看到了“体育”,突然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一口气将这一章完整的读完。虽然自己在体育方面没有太多的特长和天分,对于的.奥运会我也是从开幕式看到了闭幕式,而看到运动健儿们在比赛期间所获得的奖项而流泪时,自己也似乎和他们有同样的感觉,也曾经为他们激动过。
“体育是力量的角逐,两军对垒,谁能逐鹿问鼎,让人惊心动魄;体育是智慧的较量,用兵布阵,谁有锦囊妙计,使人捉摸不定;体育是美丽的展示,刚柔兼具,谁更高一筹,给人赏心悦目。”这是“理想的体育”的开头语。从教这几年来,我还从未知体育有如此美丽的魅力。而体育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能够带来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更应该让他们学会永不言败,坦然的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行各业正朝着满足人的个性化方向发展,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个性化的趋势正在增强。作为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体育,也应当把体能的发展和训练与个性的培养和完善统一在一起,应使体育成为个人享有的一种权利,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个体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和方式。
所以,现在体育课需重视,事实上也确实重视了。每天一运动一小时也成了一句流行语,一周三节的体育课的体育课也和我们英语课齐头并进了。
新闻观后感13
今天,老师叫我们回家后收看,《新闻大求真》这个电视节目,因为昨天是世界安全教育日。平时没有看过这个节目,便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了起来。
首先,主持人通过一个小游戏给我们讲述了踩踏的事件是多么严重。一个大力士用双手撑住一块玻璃板,五个同学用力去推,第一次,他们一个一个地推,玻璃竟然纹丝不动。第二次,他们群起而攻之,奇迹发生了,他们把大力士推倒了,真是太厉害了!记力器上显示,五个同学竟然有六百多公斤的力。之后,主持人又向我们讲了引发踩踏的事故的`各种原因。
节目中那一个个惊人的故事,一串串惊人的数据,使我触目惊心。作为一名小学生,每天学习生活在几千人的校园里,如果没有安全意识,该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同学曾经做过的一件傻事。
那是一个闲来无事的中午,我们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玩耍的玩耍。突然,不知是谁在窗外,声嘶力竭地喊:“鬼来了!鬼来了!”同学们本来就觉得无聊,听了这怪叫声,虽然明明知道是有人恶作剧,可还是忍不住想出去探个究竟,大家一窝蜂地朝教室外涌。瞬间,教室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大家你推我挤,我也差点被挤倒在地。幸好老师及时赶到,才解除了危机。当时我们并不觉得有危险,可是今天看了节目后,我想想都觉得后怕:如果当时老师没有及时赶到并制止,楼上的同学也蜂拥下楼,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新闻观后感14
今天,我看了《新闻大求真》。里面有一位漂亮的姐姐,她是主持人,还有一位叔叔,他叫一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溺水的原因和游泳的危害。还有防溺水的'武器吧。别忘了还有溺水的自救方法哦!
一诺,体重180斤,身高1米80。今天一诺去了发生溺水事故多次的地方。第一次,一诺起身跳进了水里,那水太冷了,第一次失败,一诺上岸说:“这水太冷了,会导致全身抽筋。”第二次,一诺做了热身运动,再次跳入湖泊中,但过了没几秒,一诺又跑上了岸,第二次的总结跟第一次一样。最后一次,一诺决定用防水摄影机来探路,结果发现,水底有许多斜坡,斜坡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土地,似乎随时踩上去,都会沉下去。
一诺又来到了不库边,第一次,纵身一跳,跳进了水库里,但没过几分钟,一诺又跑了上来,一诺总结到“水库是分为三格层的,第一层是温水层,水温是5度,第二屋是中水层,水温是4度。第三层是冷水层,水温是3度
一 诺来到了两名小朋友发明救人武器的地方,发现了那个武器的确可以救人
我看完了想到,如果我也能发明出一个救命武器的话就好了。其实我心里已经想好应该怎样做了 ,找到许多绳子,再找一个遥控的大船和一个游泳圈。
先将遥控大船,船尾用麻绳紧紧捆住,再把绳子的另一头捆住吹过气的游泳圈。最后用遥控器把遥控大船控制来,控制去。
这样简单的方法就做好了,不知道能不能获得国家公认呢!你们想做吗?想做的话就多多给我送鲜花来哦!
新闻观后感15
每天七点前,我就早早坐好,表情肃穆地等待片头曲响起。当新闻联播那正经庄严的两位播音员出现在屏幕上,我的心就兴奋得嘣嘣直跳。到了主要内容介绍完,正式播出节目了,我更加激动得不能自已——只有看自己最心爱的节目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啊!新闻联播画面优美,不但清晰,而且是彩色;新闻联播信息量大,我们一生都见不到的副总理以上级别领导,里面都天天有;新闻联播编排合理,鼓劲的消息多,看了之后我腰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浑身都是干劲;新闻联播舆论导向正确,从没有因犯政治错误而停播;新闻联播播出准时,每天都是19点整开始,我还可以拿它对表……这样好的节目,叫我怎能不喜欢!
看新闻联播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天不看我吃不香,两天不看我睡不着,三天不看我就没法活。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活动,结束时已19点了,可我还在路上,想到可能看不到新闻联播了,我心如刀绞,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还有一次,19点整我在商场大厅笔直地站立在电视机前,抱着小堂弟如饥似渴地看新闻联播,可嘈杂声太大,非常影响我收看的效果和心情,于是我就唆使小堂弟就地大小便,终于周围的人都走了,我虽然身上也糊上了他的屎尿,但我心里很高兴,因为这样电视机旁就只有我一个了,心爱的'新闻联播就属于我了。
我认为象我一样喜欢新闻联播的人多极了,暂时不喜欢它的极少数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也会慢慢喜欢起来的;毕竟,人是不断进步的。
第五篇:法制新闻案例(精选)
法制新闻
第一节、概论
法制新闻正日益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和受众关注的热点,这其中有着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多层面的原因,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中的各种现象。我们试图从法制新闻的基本问题出发,对法制新闻进行从内涵到功能的全方位阐释。
法制新闻的内涵
“法制”一词在“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基本治国方略的今天,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新闻业界,我们常常对新闻按内容进行分类,“一般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按照我国新闻业界的惯例,法制新闻是与政法新闻、文教卫新闻等类别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目前,关于法制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我们总结了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国内较早的关于法制新闻的教材《法制新闻概述》的定义:“法制新闻可以说是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民主与法制生活的事实的报道,她是新闻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法制日报》主任编辑李矗编著的《法制新闻报道概说》的定义为:“法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法制新闻的定义为:“法制新闻是关于法律制度的建立(立法)、执行(司法)、监督等的新闻。在国际新闻界中,这种报道内容分为:‘法院新闻’‘警察新闻’‘犯罪新闻’等。在中国当代新闻业界,法制新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有时涉及有关党纪政纪、反腐倡廉的新闻报道。”
对于以上定义的优缺点,我们不做过多评判分析。我们认为,不管如何定义法制新闻,这个定义一定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法制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具有“新闻”的一切特征和内涵,这是“法制新闻”与“法制文学”“法制故事”相区别的前提。其二,法制新闻是具有法制意义的信息,必须涉及法律、法制层面的问题,这使得法制新闻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新闻。其三,法制新闻必须是从法制角度进行采编的新闻,在报道同一件事情时,这是法制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区别的重要特征。我们认为,法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为受众所关注的法制、法律方面的事实的信息。
法制新闻的功能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公民法制意识、观念的增强,经济民事领域的纠纷逐年增多;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总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而转型期的法律问题往往比较突出。拉斯韦尔是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较为全面分析的学者。他于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将传播的功能概括为三大功能,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我们认为,法制新闻的功能在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可以分解成如下几方面:
其一,信息传播功能。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法制新闻一方面能及时反映国家法律制度层面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能反映民众的法律需求与面相,同时也是与公共决策有关的信息发布者、反馈者和质疑者。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互动能够使人们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了解到外部世界的法律事件。
其二,舆论监督功能。法制新闻对于社会中很多事件的监督性报道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并不断促进法制程度的提高。比如,河南青年王帅2009年在天涯论坛发帖反映其家乡镇政府以低价强制征收农民土地的事情,结果,远在上海工作的他遭致三门峡警方的跨省追捕。此事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全国多家都市报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最终,警方承认公安机关没有完全按照法律办事,王帅也被无罪释放。
其三,宣传教育功能。法制新闻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新闻无可比拟的。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普法教育,而法制新闻报道在普法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法制进程的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法制新闻的繁荣,都市报法制新闻也促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推进,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四,预警功能。法制新闻通过对典型案件和现象的报道,能够向受众发出某方面的警告,正确引导受众行为,尽可能减少不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能提醒受众提高防范意识和技能,避免或减少损失。
法制新闻的特性
法制新闻具有法制属性
法制新闻他具有法制属性,法制新闻的法制属性就是分析与解剖法制新闻事实,服务于法制建设的动态过程。法制新闻是以各种法制法律制度规范作为报道的基本规则和依据,理应通过法律的视角来洞察现象,了解真相,应用法律的分析来把握事实,认识现实,通过法律的规制来传达信息,报道事实。这就要求,法制新闻记者一方面具有“新闻眼”,另方面也要有“法眼”。所谓新闻眼,要有一定新闻报道方面的素质,所谓法眼,就是要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现代法制观念,通晓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相关的司法程序。并且二者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高效完整地报道法制事件,也只有这两眼的结合,才能凸现新闻事实包含的新闻价值和法制价值。
法制新闻与其他新闻的区别
—般新闻写作的规律要求:真、新、短、活、深。法制新闻无疑也要遵守这些规律,但他有自己独特的规律,那就是法制新闻报道必须遵循司法程序。法制新闻作为新闻,他有新闻的特征: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他除掉与其他新闻的共性以外,还有自己的个性。
法制新闻的自己的特征就是。①合法性。法制新闻是宣传法制普及法率知识,因此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要合法。@严肃性。法律是十分严肃的,法制新闻是报道法制活动的,因此它必须秉承法律的严肃性。不但法制新闻报道活动中要遵循司法程序,不能超越司法程序,并且在使用法律术语时要严肃准确规范。③公正性。法律是公正无私的,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对于目下社会风气,作为法制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公正平等面前,捍卫法律公正性的威严,不能因为权势,失去公正性。④民主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个法制社会,因此,我们的法制是民主法律化、制度化。而,法制和民主是分不开的,不可能是离开民讲法制,也不可能离开法制讲民主。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制新闻工作者既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又有浓厚的民主意识,把民主性很好体现在法制新闻中,通过法制宣传来增强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法制新闻的价值取向
法制新闻的自己的特征决定了法制新闻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法制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法制内涵中。从法的运行过程看,法制的内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环节,法制最终目的是建立和维护统治秩序,因此,对法制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凡是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新闻信息,就会有一定的法制新闻价值。
法制新闻价值的特点决定了它多关注的是与“法律制度”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法律现象和法制问题,这就要求法制新闻工作者在法律活动的范畴里发现新闻价值。这也就要求法制新闻工作者在法律活动的范畴内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摈弃传媒的世俗化,内容的异质化,功能边缘化,管理无序化等法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法制新闻传媒和法制新闻工作者应该正确面对价值判断和价值呈现的双重约束,树立法制理念,回归法制本位,要真正认识到法制层面的报道是首要的,对于一些公众关注的案件报道上,不仅仅只关注案件本体事实,只偏重于原生态,更要注重法治精神的张扬,司法公正的展示和法制力量的显现,突出案件深层次的教育震撼力,从而达到“说法”、“普法”的根本目的。法制新闻舆论监督功能和作用显著
与其他新闻舆论监督比较,法制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几个显著特点:①功能强大,作用大。当代是法制国家,法制新闻舆论监督也就是依法监督,因此法制新闻舆论监督比其他伦理规劝和道德说教的舆论监督功能更强,作用更强,作用更大,权威更好。@它的及时性。法制新闻舆论监督讲求时效,传播迅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最近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新近发生的重大案件、事件等法制信息及时传达到受众中。比如,今年国庆节10月1日刚实施的《物权法》,各大媒体就此法问世,邀请各大院校法律工作者诠释该法。使受众通过通俗的传媒语言了解并认识此法,从而使受众及时知道此法出台自己该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③法制预警功能。法制新闻报道不但要对某种可能触犯法律尊严或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向社会各界进行预警,还要透过现象去查找事件的本质,以来达到引导受众思考时间背后的相关法律问题。
总之,法制新闻作为一个时代产物,那么就应有时代赋予的任务。只有把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社会法制观念和法治水平,保证公平与正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阐释新闻事件背后的观念、意识和情感,展示法律文明进步的趋势,法制新闻报道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也只有这样法制新闻才能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揮舆论轻骑兵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法制新闻报道写作方法
法制新闻写作的着力点
法制新闻是运用大量背景材料来分析法制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或影响,揭示法制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新闻报道类型,是一种背景性新闻。因此,就法制新闻报道来说,它应从这两个着力点入手。一是从报道重点看,法制新闻以报道“为什么”(WHY)这一新闻要素为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重点是解释法制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一般纯新闻以报道“何人”“何地”“何事”为重点,主要任务是讲清发生了什么事,纯法制新闻是对法制动态与法制事件的粗线条的勾勒,满足于对于法制事件的客观的介绍。二是法制新闻的视角应定位于法理性,而不是法律专业性。所谓法制新闻报道的法理性就在于法理、法条与案例的完美结合。一般法制新闻报道往往以法律专业术语的准确与严谨为依托,忽略了法条、法律规范背后的常识、常理与常情,而这些正是法律的根基。因此法制新闻不是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法律事件,而是从法理的层次来普及法律精神与法律的公平正义理念。因此从法理的层面来作解释性报道可以逃脱“法条主义”的机械与僵化,也可以从可读性的角度把新闻报道做得更加贴进生活与贴进民众。三是解释性新闻要“用事实说话”,通过提供背景性事实材料对法治新闻事件生成的原因及社会影响进行说明和解释。解释性新闻既然进行解释,就必然蕴涵有记者的观点和看法。但这种观点和看法不是以记者直接发表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记者提供的背景性事实材料和引用相关人士对此事件的评述来加以表现的。因此法制新闻杜绝夹叙夹议的解释方式,而是以事实解释事实,以资料填充厚度。
法制新闻的写作要领或原则
法制新闻的原因性、法理性与事实性特征决定了写作解释性法治新闻时存在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或原则。
一是法制新闻的写作需要占有大量事实与材料,并且有序精巧的安排好材料在事件中的位置,切忌材料的堆积与混乱。正如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林兹特诺姆所说,“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映性的’事实,这样就能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加明白易懂。”法制新闻这种报道形式主要在于其解释性,而解释主体又不能自身解释议论,那么对事件的关注就必须从事件所在的环境搜索资料,从当事人与相关人处尽量获得双方的观点与态度,必要时还需要从数据、历史、地理、立法目的等角度完整的呈现出事件的过程。
二是写作时关注事件背后的新闻,即法制新闻事件出现是事态发展的一个冲突呈现的激烈状态与表象,而事件来龙去脉以及社会影响才是事件真正获得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关注事件背后的新闻才能发掘解释性的功效与魅力。而这背后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法制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法制新闻事件对各方面的影响、法制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法制新闻事件的含义及本质这些方面,所以这对于法制记者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采访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大,但无疑这些方面信息的获取将使得法制新闻的写作更富有质感与分量。
三是借助权威专业人士的口吻。很多法制新闻报道,往往通过借用专家学者之口将条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新闻核心点或争议点解释出来,将这一核心点或争议点与关系社会民生的利害关系予以阐释,同时将这一新闻要素涉及到的法律能不能在现实中得以有效实施以及将会带来哪些困难进行剖析。新闻报道者通过学者之口,用举例子、国外先例等将一些难以体察的法律问题或事件直观的表现出来,还通过地域差异、风俗习惯以及现实情况等方面来解释这些法律规定能否真正发挥法律的效用且达到立法的目的,从而将报道由一个点向全局散发,引申到立法的原则问题,即注重原则性与特殊性的结合,考虑不同地域的实际状况。通过专家分析为公众与司法理论、实务界设置一个议程,引导受众不只知道什么,还隐约地制造适当的兴奋点与争议点供各界讨论,进而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就逐步培养起来了。而不是仅仅将法制新闻做成一则纯消息。
法制新闻解释性写作常见问题
法制新闻报道要求报道者量力而行,需要具备“解释”的条件。在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法律素养低下。有一些新闻记者捕风捉影,甚至把一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作为法制新闻进行报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一些非议和麻烦。消息的真假、报道的客观应是新闻记者应有的素养,基本的法律常识则是法制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是在法制新闻报道中会出现“媒体审判”的倾向,“妄下结论”是我们经常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发现这样的结束语:如“某人必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事实上这样的结论必须要通过法院的终审判决来实现,而不是由新闻报道人来判断,更不能下倾向性的判断。毕竟审判是司法机关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解释性报道中法制新闻所提倡鲜明的倾向性,并不意味着法制新闻工作者可以任意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来描述事实,作者更不能离开事实去胡乱发表评论,任意批评。
三是法制新闻的时效性问题。解释性新闻应在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顾及时效性。因为新闻事件在客观上往往不会给予报道者十分充裕的时间去深入挖掘、精雕细刻。在不十分充裕的时间范围内,要完成解释性的深度报道而又不损伤其新鲜性与时效性,常常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对一个即时的法制新闻,保持足够的敏感,并利用知识储备迅速判断出是否需要作出解释以及如何作出解释是一个法制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
总之,法制新闻作为一种日渐独立的专业报道类型,因其事件性、冲突性、贴近性等特点日益受到受众的关注和青睐。随着法治化的进程日渐加速以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逐步提升,社会对于法制新闻的需求将不仅仅满足于新闻性信息,而是试图去理解法制新闻或法制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将可能对社会造成的或深或浅的意义。这就导致了法制新闻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但过于专业化又会使得受众因专业局限而产生理解困难。因此,解释性方式的运用无疑是一种容法理与常识的有效路径,法制新闻报道会增添法制新闻自身内在功能性资源的开发与挖掘,增添法制新闻自身的可读性。
法制新闻的基本结构及写作技巧
作为新闻报道在法制领域的反映,法制新闻稿件最为常见的体裁形式主要有法制消息、法制通讯、法制特写和法制评论四种。其结构均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干和结尾四部分。
(一)标题
标题,也称题目,是用来揭示或评价文章内容的文字,是文章内容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标题一般分为主题(正题)和副题(辅题)。主题是标题最主要的部分,集中阐述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副题对主题进行引出衬托或补充说明。新闻的标题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点明文意,二是吸引受众。美国学者指出,“在今天繁忙的社会中,报纸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标题的浏览者。”1990年波音特媒介研究所和盖洛普“跟踪所”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读者读过56%的标题,相比之下,调查对象只读过25%稿件正文。可见,标题在以文字为传播媒介的报刊中是多么重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神来之笔。做标题,一定要抓住文章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文字一定要准确、生动、简洁。一篇文章,如果标题做好了,就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标题才算是“好标题”呢?就法制新闻稿件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六条:
1、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闪烁着法治精神 标题应与作品的法制内容和谐统一,具有一种严肃性和凝重感,能体现出法律的尊严和法治的精神。
例如:
主题:房山判决首例单位行贿案
这个标题严肃、凝练,直奔主题,突现了法制的尊严,明快而准确地传递了与案件相关的几个信息:案件判决的地点(房山);案件审判状态(已经判决);案件的性质(单位行贿);案件的意义(首例)。特别是“判决”和“首例”这两个词,在这里以一种明确无疑的语气,对“单位行贿案”进行了“宣判”,充分显示法制对此类犯罪案件严惩不贷的精神。
2、新鲜夺目,引人人胜,令人一见倾心。
标题的内容和文字,都要力求做到“三新两鲜”,即新鲜、新奇、新颖和鲜明、鲜亮,能一下子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例如:
两行题:衢州开通反腐网站 “伊妹儿”揪出五贪官
这两行题,借用新生事物,特别是用网友们所喜欢的新名词“伊妹儿”为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新鲜活泼,很有创意。
3、形象生动,如睹其人,如见其物,“如见佳宾”
标题要尽量运用比喻、拟人、状物等手法,力求生动、形象,能在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 主题:“黄金”枷锁最沉重
副题:薛玉泉受贿犯罪案启示录 “受贿犯罪案”,是以贪“财”为特征的。财又与“钱”相连;而“黄金”则通指金钱财物。该例主题以“‘黄金’枷锁”借喻受贿犯罪,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非常贴切。“最沉重”三个字既“传神”,又“传情”,刻画了犯罪分子为金钱所累而受到法律惩罚的万般无奈和悲哀。
4、提纲挈领,突现新闻要素“何地”、“何事”与“何人” 此处的“提纲挈领”,不是指抽象化和概念化,而是指要将新闻最基本的要素,起码是其中的三四个要素,诸如“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提炼到标题中来,让它们一破题就立即闪亮登场;而不要漫无边际,把一些无关重要的内容做成标题。
例如:
肩题:行贿成克杰财产说不清
主题:原北海公安局副局长周贻胜受审
这条标题,以正题标明受审人的姓名、原单位和职务,以肩题点明受审理原因,把几个新闻要件交代得一清二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5、晓畅易懂,一呼百应,珠玑闪烁,回味无穷
标题的语言既要做到晓畅易懂,琅琅上口,可以在广大受众中一呼百应,又要注意凝炼和富有文采,耐人寻味。
例如: 主题:“黑吃黑”引发“案中案”
副题:震惊京都的“卫益行”特大经济犯罪案黑幕揭秘
这组标题充分运用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熟语”为题,但同时又赋予它们法律的含义,以“黑吃黑”和“案中案”喻指案情的复杂性,晓畅通达,耐人寻味。
6、正副主宾,互相呼应,相辅相成,合力扛鼎
标题的正题、副题,要主次分明,搭配得当,更要互相呼应,形成合力,以完成标题肩负的重任。
例如:
主题:首都“王海”走上法庭讨说法
副题:北京首例消费者索赔纠纷案即将开庭
这是一组多行题,主题标明诉讼主体和诉讼要求,开门见山,令人心明眼亮;副题预示庭审即将开始,结果如何自有分晓——两题各自独立,又互相呼应,使该组标题具有很大的容量和冲击力。(二)导语
导语,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吸引和指导受众接受新闻的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信息。导语位于文章的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唤起读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点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即所谓的“力片言以居要”。美国《底特律新闻》社论家杰克·海墩说:“导语——能否吸引人往下看的关键”,“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向下看了。”可以说,导语担负着揭示稿件主题和吸引读者的重要任务,在文章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导语呢?《新闻与写作》杂志曾进行过综合分析,笔者读后受益非浅,现拿来以飨大家。
1、巧设悬念
“人们大都因为将遗失物及时送归原主赢得赞誉,但一名出租汽车司机却因没有这样做而受到表彰。今天,他荣获了三等功证书和奖金。”
这则导语读后是不会把报纸放下的,因为兴趣促使读者把缘由弄清。看完之后,“包袱”自然解开,原来是出租车司机拾得装有巨款提箱后,没有及时寻找失主,而是送到公安机关,结果帮助破获了一起重大受贿案。这种戏剧性的悬念在导语中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对提高或强化新闻本身的价值会很有帮助。
2、发挥联想
导语写作中要善于发挥联想,将稿件的事物同读者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作者的经验和读者的经验产生呼应,这是作者和读者实现心理上接近的有效办法。
“‘千军万马’,‘马’的概念需要来一个更新了。今天的人民解放军,伴随着集团军的出现,汽车、坦克、直升机已成为主要机动力量,铁马代替了军马。”
“千军万马”,历来用以描绘军队的这个成语如今用在人民解放军身上不那么贴切了,“千军”犹可,“万马”那个“马”字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马”了,“马”的概念需要来一个更新了。这样一联系,导语的内涵就陡然丰富起来,引发读者对古与今的联想。
3、增强导语权威性
要使新闻稿件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应在导语中交代消息来源。
“新华社沈阳电沈阳市人民政府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告,连续亏损10年、负债额超过全部财产三分之二的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并收缴其营业执照。”
这条导语的第一句话就交代了新闻来源:“沈阳市人民政府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告”,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
4、抓住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新闻事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可以看到不同价值,写出不同的导语。如1989年7月,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拳王泰森仅用85秒的时间,击败挑战者,赢得1300万美元巨额奖金的新闻。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5、抓住读者最关心的 “最近钢铁价格上涨,用来制造30加仑热水器的钢材将涨价21美分——这个消息,是阿姆科钢铁公司透露的。这家公司是继内地钢铁公司之后第二家宣布其产品涨价的企业。”
钢铁价格上涨并不像粮食、副食品涨价那样,会对家庭的支出产生特别明显的影响,但是,记者是从钢铁涨价与人们的利益关系这个角度下笔,这样就收到了使读者像关注粮食、副食品涨价一样,关注这条消息的效果。
6、选用特写镜头 “今天上午9点钟,一列满载矿石的火车从官渡货场驶进了官渡车站。数百名山区农民和铁路职工齐声欢呼:成功了,成功了,农民自己修的铁路通车了。” 这篇文章的导语,有两个“特写镜头”,其一是:“一列满载矿石的火车从官渡货场驶进了官渡车站”,“驶进”两字把火车写得活动起来了。这个镜头的特点是,见“物”(火车),见“动”(驶进)。另一个是:“数百名山区农民和铁路职工齐声欢呼:成功了,成功了,农民自己修的铁路通车了。“齐声欢呼””四字把场面写得活跃起来。这一镜头的特点是,见“人”(几百名山区农民和铁路职工),见“声”(“成功了,成功了,农民自己修的铁路通车了”)。
7、巧设比喻
“一位来中国寻求合作伙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专家形象地比喻中国对外商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只是“嫁妆”,而外商要选择的则是理想的“嫁娘”。“嫁妆”再好也代替不了“嫁娘”。这位专家在实地考察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后即高兴地表示:他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嫁娘”——二汽具备与外商合作的优势和他所要选择的各种条件。”
这条导语捕捉到中国寻求合作伙伴的一位外国专家形象的比喻,以“嫁妆”、“嫁娘’设喻,通俗精练,恰如其分,趣味盎然。如果不用这样比喻语,导语就很可能是呆板乏味,很难引起读者兴趣的。
(三)主干 主干,是文章的躯干部分,紧接于导语之后,其内容比导语更充实、更详尽,用于解释、展开、说明、深化导语,补充、提供新的事实及新闻背景材料。写好文章的主干,笔者认为应该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1、会选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写文章,立意一定要高,有深度。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从大量的经验、事例、体会、做法中选择出可以公开的稿件,关键就是要善于发现事件、经验、体会中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以来自于一系列的经验体会,也可以来自某一二条经验与体会,这要靠我们深入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找好入点,继而才能有的放矢,有感而发。
2、会用材。选出材料,就好像我们洗好了菜准备了佐料,下一步是要准备去配菜、做菜、炒菜。配合好各种有稿件价值的材料,搭配好例子与观点之间的桥梁,选择好事例与事例之间、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过渡,把已备好的材料,分轻重缓急,安排好用处,这样我们就算构思好了,搭好了架子,就可以动笔写作了。新闻稿件选材,要会从点上找素材,找准了这个点,进行挖掘,新闻稿件就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有了自己的特色。口子开得小,写作容易深、容易透,文章也容易出彩。
3、会跟形势。写作新闻稿件,要善于了解当前形势,了解大局,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宣传的重点。作为法院系统的写作人员,就要了解法院的动态,法院的中心工作,法院党组的声音。这也像股市一样,潮涨潮落完全与政治局势,与大政方略,与当前经济的投入多少,与资金流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写文章与炒股有很多相似之处,你不了解大政方针,不了解当前重点宣传什么,不了解有关媒体的宣传侧重点,那还谈什么写作,既使写出来了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尾
结尾,是消息的最末尾的部分,由此结束全文。结尾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补充式。拾零遗补缺,对事实作适当的补充。比正文背景更为次要的材料,便可置于结尾。
2、评点式。适当评点,回应全文。
3、缺省式。即干脆不再添加任何文字,顺其自然,悄然收笔。在法制新闻稿件中,结尾最好是点化主题,道出文章所传递的事实或案件对于人们的生活的意义和启示。第二节、案例
案例一
为“死囚”申冤的“两姐妹”
两起冤案,两个姐姐。一个叫吴华英,另一个叫念建兰。她们都来自福建,身上背负着相同的使命——为“死囚”弟弟维权。为了让弟弟无罪回家,吴华英用了12年,念建兰用了8年
念斌姐弟(右)与吴昌龙姐弟(左)。
两人家乡相距不过70公里,相似的经历让两家人成为患难朋友(图 / 郭现中)
8月22日,无罪释放回家一年有余的吴昌龙进行第二次手术——甲状腺钙化。他的姐姐吴华英说,在里面呆了12年,他的身体完全坏了,像机器一样,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得一块一块地换掉。
推出手术台,麻药还未完全退去,迷糊中,眼睛半开半睁的吴昌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建兰那边怎么样了?念斌出来了没有?”
几分钟后,念斌的姐姐念建兰在她的微博上宣布了念斌出狱的消息:“感谢大家,难以言表。我自己担子卸下了,浑身酸痛。念斌今天在临时寄居(我们真是有家无法回)处洗完澡说,这是六年多来,第一次可以自己穿上衣服,现在他也是感到浑身酸痛。”
吴华英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写道:“回家的路很长,但我们走得太慢。自你被抛入司法怪圈,就注定命运不堪。在回家的路上,满怀希望,走过春夏秋冬,走过失望,走过绝望。如今,幸运的你,走到了家的门口,你才意识到,再也找不到从前的笑容,找不到自己。”
3天后,她们4人相聚在朋友游精佑家。吴昌龙和念斌第一次相聚,两个有着同样经历的人紧紧地抱在一起,谁也没说话。
“好像买六合彩一样,大家都在买,而我们中了,只是我们比较幸运一点,那些没有中的人,还要继续买。”吴华英说。
审判
“原本以为可以苦尽甘来,但没想社会上还有这么多人在污蔑我,怎么可以这样对一个人,我不奢求你同情,只求不泼污水就好了。”念斌说,这个案件,对于两家都是一个悲剧,“我8年的青春没了,他们家两个孩子没了”
念斌怎么也不会想到,法院宣判他无罪之后,另一场社会对他的“审判”才刚刚开始。本院认为,二被害人系中毒死亡,但原判认定致死原因为氟乙酸盐鼠药中毒依据不足,认定的投毒方式依据不确实,毒物来源依据不充分,与上诉人的有罪供述不能相互印证,相关证据矛盾和疑点无法合理解释、排除,全案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不能得出系上诉人念斌作案的唯一结论。因此,原判认定上诉人念斌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原公诉机关指控上诉人念斌所犯罪名不能成立。原审判决上诉人念斌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丁云虾、俞甲的经济损失无事实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三)项、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判决如下:上诉人念斌无罪,上诉人念斌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8月22日,在经过4次死刑判决之后,念斌终于迎来了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他的终审判决。这一天,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在宣布念斌无罪的同时,受害者家属丁云虾等人在省高院门口挂起了横幅。上书“抗议凶手律师张燕生黑白颠倒、谴责媒体和凶手律师联合造假、严惩杀死两个孩子的杀人犯念斌”等内容。
福建省高院宣判念斌无罪之时,丁云虾的家人也开始了对省高院的主观意志的审判。念斌无罪后,丁云虾一家就搬到了福建省高院的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接待室里住着。丁云虾的公公俞兆发说,刚开始是睡在办公桌上,后来,省高院的人给了他们两个折叠床。“省高院把凶手放了,我们就要找他们给一个说法,不给一个满意的说法,我们就不搬走了。”
因为没有抓到真凶,不仅仅是家属,社会上仍然有相当部分公众认为念斌就是真凶,只是因为警察的愚蠢和律师、媒体的狡猾使其逃脱了法律制裁。
随后,在网络上,有人说念斌案是美国辛普森案的中国版。辛普森于1947年生于美国旧金山市的黑人贫困家庭,曾获得全美大学橄榄球联赛的最高荣誉奖海斯曼奖,进入职业联赛后,被誉为橄榄球职业比赛史上最佳跑锋。百度资料显示,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辛普森在用刀杀前妻及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失效,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本案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疑罪从无的最大案件。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来自福建平潭当地司法系统的一位工作人员。他的文章写道:“22日早上九点半,在家复习司法考试的同事把福建高院对念斌的判决截图发了给我,她说,‘感觉不爱了!’‘感觉遭到了亵渎’。但凡和我一样,在平潭工作过的人对该案判决都多少持保留态度。”
“判决之外,念斌究竟有没有投毒,大概只有天知地知和真凶的良知知。而在微博上则是掀起了阵阵的狂欢,似乎这是人权的胜利,正义的胜利。但我可以说,绝大多数网民甚至媒体人不知道什么叫‘疑罪从无’。”
平潭,正是念斌案的事发地点。2010年以前,它是中国东海上的一座孤岛。这一年,平潭的第一座接连福州的桥——海峡大桥正式开通。此前,进入这个孤岛的交通工具是轮渡。目前,它的第二座大桥正在修建。在这里,普遍人们信仰基督教。对于平潭警方的错误,这篇文章还进行了辩解。“念斌案的无罪判决的基础是证据不足、证据存疑,归根结底是因为公安机关在前期侦查过程中,侦查措施不到位,侦查技术不到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当年平潭的落后有关。”
这样的观点,让念斌非常愤怒。“原本以为可以苦尽甘来,但没想社会上还有这么多人在污蔑我,怎么可以这样对一个人,我不奢求你同情,只求不泼污水就好了。”念斌说,这个案件,对于两家都是一个悲剧,“我8年的青春没了,他们家两个孩子没了。”
愤怒的不仅仅是念斌,还有他的辩护律师张燕生和斯伟江。他们没有想到,在法庭上帮念斌辩护完之后,还需在社会上为他再次申辩。
8月27日,本准备从此案隐身的斯伟江和张燕生发表了第二封公开声明。第一封公开声明是为了感谢法院、专家、记者、网友,并希望念斌案成为平反冤案的标本,推动国家法治进步。
第二封公开声明的开头,他们引用了法国陪审团的誓言:不凭怨恨或恶意,也不凭敬畏或温情,凭着您的良心和出自内心的想法,以正直、自由的人所应有的公允和坚定来判决。
“今天,念斌和你我一样清白,理论上,本案真凶不出现,周围谁都可能是真凶,但今天,从法律上看,念斌和任何一个无辜的人一样,都站在同一起点,警方和检方所有指控的证据,都被否定了,念斌和我们是站在同一条线前,如同案发前的小杂货铺主。如果念斌还是嫌疑人,那么你我都是,只要你身边发生一个杀人案,在真凶未明之前,谁都是嫌疑人,在没有证据时,你愿意被这样推断吗?我们似乎忘记了法律是无罪推定。只有初步证据,才能把一个人拘留,只有对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才能逮捕,只有证据确实充分,才能对一个人进行起诉,也只有排除所有合理怀疑,才能定一个人罪,如果我们否定了这些,等于是推倒了整个现代文明为基础的刑事司法大厦。”
张燕生说,当她看完平潭司法系统工作人员的文章后,她觉得法律人不等于懂法,法律人依法办事还远未实现。但她觉得这样的讨论或许是一件好事,“可以趁此开启对法律人普法的时代。”
“过去普法都是让老百姓遵纪守法,现在,让执法人员遵纪守法也要提上日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张燕生说。
在第二封公开声明中,张燕生和斯伟江解释了念斌和辛普森的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美国辛普森案的逻辑来套念斌案。有人说,辛普森案,也是疑罪从无,可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辛普森就是嫌疑犯,但念斌案和辛普森案是完全不可比拟的。辛普森案,他原本就有殴打妻子的前科,而且离婚后有骚扰她的情况,案发现场出现他的血迹,另外,辛普森还公然逃跑,出演了警察追捕的电视直播。后来,陪审团怀疑有种族歧视的警察涉嫌构陷辛普森,以及现场发现的手套过小等,导致合理怀疑,陪审团判决罪名不成立。而念斌案,是在另有怀疑对象的情况下,公安通过刑讯逼供和制造假证,罗织了所谓念斌投毒的故事。但最终,整个故事的每一个情节,包括毒药种类、毒药来源、投毒工具、投毒过程等,全部被戳穿和否定。”
斯伟江说,愿念斌和他团圆后的妻子孩子,不再戴着嫌疑人的帽子,清清白白,度过平静的余生。
念斌(图 / 本刊记者大食)
逼供
平潭警方封了念斌的食杂店,并在门口当众宣布投毒案靠破,凶手就是念斌。宣布不到半个小时,丁俞两个家族召集近百人对念斌和他哥哥,以及父母同住的房子进行了打砸。“断断续续砸了10来天,房间里能烧的东西都烧了。我多次报警,都没人来管。还说我弟弟把人杀了,他们砸也是应该的”
一切的审判始于2006年7月27日,事发于一个投毒致死案。
当天晚上10点多,福建平潭县澳前村,村口白天繁忙的码头已然安静。从村口经过,唯可听到海浪冲击堤坝的声音。丁云虾家里的声响,划破了村庄的宁静。她10岁的儿子俞攀和8岁的女儿俞悦相继出现腹疼、头疼、呕吐和抽搐等症状。当孩子刚出现这些症状时,丁云虾以为孩子是吹多了海风着凉了,还用了农村的偏方为孩子治疗,直到送往平潭医院后,方才知道是食物中毒。
2003年,丁云虾的丈夫俞泉(化名)在一次海运中遇难。此后,丁云虾便独自带着3个孩子生活。事发大概一年前,丁云虾借了两万多块钱,租下了同村人陈炎娇靠着镇上临街的一个铺面,开了一间食杂店。在丁云虾之前几个月,同村人念斌已经租下陈炎娇隔壁的另一间铺面,同样也是食杂店。丁家和念家是村里的两大姓氏。当天中午,丁云虾的公公俞兆发在海里放网,特意从14筐鱼饲料里捡了大概一公斤鱿鱼。“从放下去,到收起来,总共才3个小时,鱿鱼特别新鲜,我捡了一捧。”
俞兆发说,捡时鱿鱼还是活的,动起来,背上反光,像一朵花一样。他挂念儿媳妇一个人生活不容易,便想着把捡起的鱿鱼给她送去。快到店里时,俞兆发看见了当时只有6岁的小孙子俞涵,就把鱿鱼给了他,“用塑料袋装着,他高高兴兴地提回家去了。”
租住陈炎娇的房子一段时间后,丁云虾才知道陈炎娇的丈夫也死于海难。因此,两个有相同经历的女人在生活上给予对方更多的照顾。两家便经常在一起做饭,吃饭。
俞涵见妈妈丁云虾在睡午觉,便把鱿鱼交给了陈炎娇。她把鱿鱼洗干净,用铁锅炒熟后,乘在饭碗里放了起来。丁云虾醒来时已是下午5点钟左右,她用铝壶里的水煮了稀饭,陈炎娇的女儿念福珠帮忙把饭里的鱿鱼切成片,配着青椒一块炒了。
吃饭时,丁云虾不在。陈炎娇和女儿念福珠带着丁云虾的3个孩子一起吃。当天早上和中午,因为俞攀调皮,丁云虾生气了,便没让他吃饭。所以,晚饭时,他吃了特别多的鱿鱼。俞悦从小爱吃鱿鱼,也吃了不少。因为不喜欢,俞涵吃得很少。陈炎娇夹了几片,念福珠从炒时就开始吃。等到丁云虾回来吃饭时,鱿鱼已经吃光了,她只得喝了一碗稀饭。
这个下午,念斌则一直呆在店里。“上午是我老婆在看店,下午就我来,每天两个人轮流。”念斌说。
当晚,陈炎娇和念福珠也相继出现中毒症状。12时许,一看孩子快不行了,丁云虾才想到赶紧把孩子送平潭县医院。经抢救无效,两个孩子分别在次日凌晨2点和5点去世。念斌说,当时见到孩子中毒,他还帮忙叫了车送医院。后半夜见丁一家人都没回来,他还帮着把丁云虾家的水果摊收拾好。此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警方日后会把他列为此次投毒案的主谋。
俞兆发说,在事发前两个多月,他劝过丁云虾,让她把店关掉,因为他发现“念斌对她们的态度很不好”。念斌则否认了这样的说法。
丁云虾答应俞兆发,等把店里的货卖完了,就不再进货了。“如果我儿子活着,她是怎么也不会开这个店的。”俞兆发说。却没想,店未及关门,两个孩子突遭横祸。如今,这两个店铺已经有新的租户,并把中间的隔断墙打通,并成一间,开了一家手机超市。
平潭警方经过侦查,确定是人为投入氟乙酸盐鼠药所致。8月7日,平潭警方当着念斌4岁孩子的面,把他从家中带走。当晚,对念斌进行了测谎。“就因为我说不出来当时总理的名字,就认为我有嫌疑。”念斌说。
测谎之后,念斌被平潭刑侦大队民警翁其峰和另外两名民警带到了刑警队。“翁其峰就把我双手铐着,吊起来,然后用书本垫在我的肋骨两侧,用锤子敲打,刚开始我还能忍受,后来,他又用竹板顶我的肋骨,实在受不了了,全身只有嘴巴才是受自己控制的,我就咬舌自尽。”
此时,在福清的吴昌龙已熬过了153天的刑讯逼供,并在看守所里度过了5年。在一份《一个“死囚”的泣控》材料里,吴昌龙这样写道:“他们每天把我铐在窗户上,不让我睡觉,我困得没办法睁开眼了,他们就打我耳光用脚踢我,„„被他们踢后,我嘴里的肉和牙齿经过猛烈的撞击后,口腔里的肉裂了很大一个血口,他们见血从我的嘴角流出来后,就朝我大声吼着说,不准你把血吐出来,无奈,我强忍着口腔的巨痛,把一大口血艰难地吞了下去。„„我无法承受巨痛下,不得不乱编说炸药是我拿的。”
2001年6月24日,福建省福清市纪委办公楼发生爆炸。福建省公安厅挂牌督办,要求“全力侦破,挽回影响”。3天后的晚上,吴昌龙在路上被人用枪顶着头带到了刑警队。之后,警方对他进行了长达153天的刑讯逼供。最终,他不得不“承认是自己和他人所为”。
念斌咬舌后,翁其峰不敢再对他刑讯逼供。“他就威胁我说,如果我不承认,他还要把我妻子抓起来。”念斌说,当时就觉得认了,儿子念武(化名)才不至于成为孤儿。次日,在翁其峰的说教下,念斌“交代了作案经过”。投毒动机是,2006年7月26日,一名顾客来买香烟,却让丁云虾喊到了店里,抢了念斌的生意,因此他怀恨在心,想教训一下丁家,“让她肚子疼,拉拉稀”,便于次日凌晨将鼠药投入邻居家的铝壶中。
念斌无罪回家后,这盘预审录像带被俞家拿来在镇上的马路边上不停播放。但在录像里,看不到翁其峰教念斌如何说作案经过。事后,张燕生调查得知,这一个小时的录像被剪掉了。经查阅8月8日的审讯录像,在第10分50秒处出现了明显的中断。后来,出庭接受质询的4名警察当庭承认该录像中断一个多小时,而这段时间恰恰是念斌从不承认投毒到承认投毒的关键之处。
对于审讯录像中断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涉案四名警察当庭作证:警察高毅称自己“出去了”,负责录像的警察陈秋星称自己“关闭录像后去睡觉”,负责记录的警察丁元华称自己“与翁其峰共同坐在审讯台前审讯念斌,翁其峰是否刑讯逼供你们去问他”,而翁其峰则称8月8日那天自己“在家睡觉”。
和吴昌龙案一样,事发后,念斌案也成了省厅督办的重点案件。8月10日,平潭警方封了念斌的食杂店,并在门口当众宣布投毒案告破,凶手就是念斌。警方的一席话,激怒了丁俞两家。宣布不到半个小时,丁俞两个家族召集近百人对念斌和他哥哥以及父母同住的房子进行了打砸。“断断续续砸了十来天,房间里能烧的东西都烧了。我多次报警,都没人来管。还说我弟弟把人杀了,他们砸也是应该的。”念斌的哥哥念孝松说。
念建兰见此,只得带着当时已躺在病床上的父母、侄子匆匆逃到福州躲避。从此以后,她们再也没有回此居住过。半年后,念斌的父亲过世,母亲(在念斌无罪回家前半年过世)也因此疯了。“经常大半夜跑出去找儿子,没办法,我们就只能把她锁在房间里。”念孝松说,“父亲死前说,这事要是念斌干的千刀万剐也不冤,如果不是他干的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救。”
念斌回家后,本准备到平潭老家父母坟前拜拜。“我要告诉我的父母,把我无罪的判决书烧给他们,让父母知道,我是清白的。”
村干部给念建兰打电话,希望她低调一些,尽量照顾一下丁俞两家的感受。“那我们家的感受,谁来照顾。”念建兰几乎在电话里吼道。但最终,她还是决定先不回老家。她们只能继续借宿在福州的亲戚家里。“他们只是把我的铁链解掉了,这不是真正的自由。”念斌说。
案子“破”后,警方开始大张旗鼓地论功行赏。
2001年12月5日,吴昌龙一案还没有移送到检察院,福清市公安局政治处已经着手给核心办案人员请功,向上呈送了一份专案组主审、福清市公安局刑警大队重案中队中队长吴承奋的二等功请功报告。这份报告总结,“吴承奋等人冒着酷暑,克服疲劳,做了大量的细致的思想工作,一遍不行二遍,二遍不行三遍,如此下去。嫌疑人们这才不得不低下头,全面把犯罪事实讲了出来,是我局成功查破重特大恶性案件的又一典范。”
同样,在警方宣布念斌是凶手的当晚,平潭电视台把“热烈庆祝念斌投毒案告破”滚动播放了三天。随后,福建当地的纸媒也纷纷跟进报道,再次“热烈庆祝念斌案告破”。2006年8月23日,平潭县委、县政府召开表彰大会,对侦破投毒杀人案等3起特大刑事案件的有功人员通报表彰,并给予5.6万元的资金奖励。主办此案的平潭县公安局侦查员翁其峰,因此提拔为县刑侦大队的中队长。
2006年9月21日,福建《东南快报》用了一整版的篇幅来报道检测出念斌案关键证据氟乙酸盐的专家李航麒的先进事迹,标题称他为“毒物克星”,文章中描述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李航麒当时是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理化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东南快报》的这篇文章写道,“李航麒利用对氟乙酸盐的初步研究成果,展开检验,当晚9时许,他在两死者的呕吐物、尿液、血液中检出了氟乙酸盐成分。„„他一件件地检测排除可疑物,当拿起一口被清洗得干干净净的炒菜铁锅检测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令他兴奋的结果会这么快出现,因为锅被洗过,即使有氟乙酸盐,其溶水那么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然而灵敏的测毒仪器却发出提示:锅里沾有氟乙酸盐。李航麒高兴得跳了起来。也因此,警方把犯罪嫌疑人锁定在了念斌身上。”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时,最终推翻了这份理化报告。判决书上写道:从碗、塑料盆和铁盆中检出氟乙酸盐鼠药成分的检验结论可靠性存疑,配制鼠药工具的理化检验报告不足以采信。
吴昌龙、念斌前后含冤入狱后,他们各自的姐姐吴华英和念建兰决定为弟弟讨回清白。日后,吴华英和念建兰在维权的路上,互相成了对方的精神支柱。“感觉我们两个是第57个民族的,没有距离感。”吴华英说。
平潭澳前镇,念斌的家仍然是8年前被受害者家属砸烂的模样(图 / 本刊记者大食)
抗争
吴华英从来不奢望明天会怎么样,只求今天努力就好。她在网上见到太多人因为上访而失踪的新闻,便给自己买了一份意外保险。她觉得,如果有一天她也突然消失了,这笔保险赔偿可以让家里人继续一段时间的生活
这本是两场不该有的审判,如两案的辩护律师所说,因为连立案的基础都没有。
2001年11月14日,案子初始的辩护律师马义良会见了吴昌龙。当时已是入冬,但马义良见到吴昌龙时,他还穿着短袖,整个人的脸色发青。马义良让坐在对面的吴昌龙讲话,吴昌龙一开口就哭了,说不出话来。专案组的吴承奋和另一个警察一左一右站在吴昌龙的两边。吴昌龙给马义良展示他的伤痕,吴承奋马上制止,并警告他不能再说话。紧接着,关掉了马义良的录音笔。从此,马义良就知道,这个案子肯定有问题。
刚开始接触这个案子时,马义良很乐观。“案子的证据就摆在那里,根本没有完整的证据链,有罪无罪很清楚,所以最开始我们都估计没有那么严重,觉得案子很快就能了结,人很快就能放出来。”吴华英也有这样的乐观。
同样,念建兰对弟弟很快能放出来也保持了乐观。她相信弟弟不会干出这样的事情。在她的印象中,虽然念斌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五年级,但从来没有与乡亲发生过任何矛盾冲突。
维权之初,同样有着“青天”情结的吴华英和念建兰选择了相同的路径,她们期望在上访的路上遇到一个领导,给个批示,案子就可以查清楚。“古装电视剧里都这样演的,遇见领导就解决了。”吴华英说,她们想把电视剧里的情节复制到现实生活中。
如果不出意外,事发当年底,吴昌龙会如期结婚。离婚后的姐姐吴华英带着女儿则会顺利到达日本和她的妹妹相聚。当时,吴华英留着一头短碎的头发。她的左边眉头上有一颗黑痣,老一辈人称这是“眉里藏珠”,非富即贵之相。
吴昌龙不见的第二天,吴华英以为他失踪了,到福清市警方报案,并在当地的电视台播放寻人启事。尽管此时的吴昌龙被关在福清市刑警大队,但当地警方没有告诉她。
153天后,吴华英才有了弟弟的确切消息——被刑拘。乐观的吴华英在家里等着吴昌龙无罪回家。可案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法制的轨道。
《南方周末》报道,吴承奋的请功报告最终没有得到批复。尽管福州市检察院2002年初曾两次退卷,列出了此案里的五大疑点,要求福清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但案件的进程还是不可阻挡。在此之前,对于是否要批捕吴昌龙老板陈科云(福建爆炸案被冤枉的主犯)的前妻谢清有不同意见。2001年11月27日,福清市政法委召开案件协调会,时任福清市政法委书记陈振英——即负责侦破此案的总指挥参加。会议认为,该案重大,建议检察院批捕。会一开完,谢清即遭批捕。
其后,基层办案人员为了逃避责任,把此份会议记录偷偷地放进了卷宗。后来加入辩护的林洪楠律师在阅卷时发现了,并复制了一份带出。他也因此遭到了停止律师资格执业一年的惩罚。
吴华英说,知道这些详细的案情后,她的心里有团火,一直在烧着自己,却无处发泄,“没有讲道理的地方。”
她开始抱着材料去福清市委,她一间一间地敲开办公室的门,终于见到了书记。除了一句“会公正处理”的回复,再无下文。她想,既然如此,那就往上告。
但她终究等来了一个糟糕的结果。
2002年6月,福州市检察院的第二次退回补充侦查还在福清,时任福州市政法委负责人便下令福州市检察院马上将此案交福州市中院审理。2002年7月25日,福州市检察院还是向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公诉,但该案的证据目录和证人名单都未随卷,因此导致此案根本无法审理。
2002年11月28日,福清市中院第一次开庭审理了福清爆炸案。两年后,该案一审宣判,吴昌龙和陈科云被判处死缓。但奇怪的是,吴昌龙“供出”的电雷管提供者王小刚却被无罪释放。
判决下来后的一段时间,吴华英从来不奢望明天会怎么样,只求今天努力就好。她在网上见到太多人因为上访而失踪的新闻,便给自己买了一份意外保险。她觉得,如果有一天她也突然消失了,这笔保险赔偿可以让家里人继续一段时间的生活。
在上访的过程中,吴华英重新认识了社会。她开始调整自己的抗争方式。“刚开始有一点乐观,现实的碰撞,让自己的外壳一点一点厚实,然后,承受力就越来越强,最后就被折磨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了。”吴华英说。
念斌和念建兰(图 / 本刊记者大食)
造假
“我们只能在狼烟四起的破棚子里面,消耗自己本该安宁的生命,耐着性子去寻找证据,证明自己和亲人的清白,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要去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亲人是清白的吗?”
随着去政府部门上访的门槛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难,她们想获得媒体关注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此,她们需要不断地制造新的形式来吸引媒体的关注,还得保证不去触碰政治底线。比如,对政治底线的触犯是念建兰最忌讳的。她总觉得,不能像吴华英一样被关进去。“如果我被关进去了,我出来就只能去拿弟弟的骨灰了。”
一开始,和吴华英一样,念建兰也选择了去当地的政府部门和北京递材料,希望领导批示。后来她发现,上访根本没用,只会让她更愤怒,更无助。“每次上访都是哭着回来的,他妈的,没有人把我当人看。”念建兰说。
有一段时间,朋友劝念建兰把她精神失常的母亲,以及小侄子推出来,博社会和媒体的同情,让更多人来关注此事。但好强的自尊心,让她无法迈出这一步。“我们要笑,要有尊严地笑,不能哭,哭多了,别人就讨厌了,当别人都不把自己当人看的时候,自己就更得争气活得像个人。”念建兰说。
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寄给政府和媒体的材料都是念建兰自己用手写的。后来,她连在这些材料上签名的勇气都没有了。“开始寄材料是为了让人看,后来寄材料完全是为了自我安慰。”
有一次去北京上访,念建兰怕被人跟踪,就拿了个公文包去一信访部门门口踩点。在那里,她看到一个老人穿着一件上衣,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冤”字。站岗的武警就在旁边,无动于衷。她觉得好可怕,便打消了再上访的念头。那时,她特别无助,就一个人跑到教堂里面坐一会儿,不出声,泪流满面。
念建兰开始想着用证据的方式去一步一步拆穿警方的谎言。她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去买鼠药,然后像李航麒那样去做实验,看洗过的锅到底能不能检测出氟乙酸盐。“她买鼠药,踏破了物构所的门槛,找人鉴定,有位大姐,刚开始还收费,后来不忍心再收费了。”游精佑说,“她不是理科生,但谈起氟乙酸盐,谈起质谱图,离子轰击,一气呵成,这些知识,作为正儿八经的理工科生,我要很吃力才能消化。”
念斌被抓后,念建兰在澳前村的亲戚听房东陈炎娇说不可能,因为她当天中午就用了水壶的水,并证明晚上煮饭是用另外一个红桶里的水。念建兰给了姑姑一支录音笔,让姑姑去找陈炎娇问问具体情况。陈炎娇把此前说的跟她姑姑复述了一遍。姑姑回家后,却发现录音笔没开。当她和姑姑再去的时候,陈炎娇警惕起来,并发现了她们的录音笔。陈炎娇告诉念建兰,警方已找过她做笔录,还让她不要乱说话。
念建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辩护律师张燕生。张燕生在案卷中发现,当时所有人的笔录都在,就唯独没有陈炎娇的笔录。后来,在念斌第三次被判死刑之后的第二次二审时,张燕生多次向法院申请,最终才由福建高院陈丰法官从翁其峰手中调取出来。由于这3份陈述不符合侦查机关设定的念斌“从水壶里投毒”的情节,被翁其峰隐匿。
对于为何怀疑念斌,翁其峰曾多次出具《情况说明》(平潭县公安局加盖公章),称从念斌食杂店的门上提取的“门把儿”检出毒物之后才将侦查目标转向念斌,“门把”检验分析意见是为其侦查(念斌)提供方向。侦查机关在其制作的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记载,提取门把的时间是2006年7月28日,后来,他们又把时间改为2006年7月31日。
法庭审理中发现,侦查机关向检验机构委托检验的时间有非常明显的涂改痕迹,即从“2006年8月8日”改为“7月31日”。在当庭质询时,负责委托检验的侦查员翁其峰当场否认自己委托检验,称自己只是在委托书上“签了一个名字”,委托书上的涂改痕迹是我们“支队长让改的”。对于自己过去多次亲笔出具的《情况说明》,翁其峰又当庭否认了门把是为侦查提供方向,改口称“是在念斌招供之后才看到的”。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然通过了念斌的死刑,并送最高法复核。不久,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张燕生谈起了念斌案,哭了。“作为一个法律人,明知道公安机关的证据漏洞百出,可法院居然可以视而不见。”张燕生说。
后来,她们发现了办案人员更多的造假。张燕生说,警方侦查人员说8月8日下午就把高压锅和水壶提取走了,而且水壶和高压锅是同时提取的,他们还特意说8月8日下午还开展了一次现场勘查。在现场勘查后拿走了水壶和高压锅。但是在8月9日夜间12点多到8月10日凌晨两个高压锅都还在现场,这时候水壶已经不见了,这些证据都有力地证明了几位侦查人员都没有说出案件的真相,他们在说假话。
“我们只能在狼烟四起的破棚子里面,消耗自己本该安宁的生命,耐着性子去寻找证据,证明自己和亲人的清白,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要去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亲人是清白的吗?”游精佑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更令她们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发现,原来当初平潭警方有合理的怀疑对象,并在这个怀疑对象家里搜出了毒鼠强,更巧合的是,此人曾在事发当天下午4时许出现在案发现场。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这条线索警方并未深入调查,就把侦查对象转向了念斌。庭审时,斯伟江问警方人员有没有就毒鼠强做过检测,警方人员承认有,但却拿不出一张检测的证据。吴昌龙案也同样有一条可查的线索。案发两年后,与该案有关的一位人员多次接到陌生男子的电话,称吴昌龙等是冤枉的,真凶另有其人,并提供了真凶的名字,还提供了与爆炸物有关的物证。
律师林洪楠陪同这位人员前往福建省公安厅报案,但对方以该案已告破为由,拒绝立案。不久,该人员移民阿根廷,不到一个月,即被不明身份的人枪杀于街头。
这种造假虽然被揭示,但结果只能由他们。后来,游精佑说,实在不行,我们去大街小巷,展示愤怒吧,像一块石头一样,坚定地展示。
念建兰说,她最绝望的是,申冤的人在路上渐渐老去,而蒙冤的亲人还在牢里。于是,念建兰和吴华英开始展示自己的愤怒。
她们展示愤怒的策略不一样。吴华英把矛头指向了主管案件的领导,但在基层维稳人员面前又试图说服。“他们也是一个饭碗,不容易,尽量让他们感知我的苦难,最后形成一个互相理解的结果。但对于领导,我绝对不会放过,就是要不停地揭露,让领导缩手。”吴华英说。
经过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以后,念建兰的选择跟吴华英刚好相反。在领导面前,多数时候,她会展示自己弱势的一面,但在基层人员面前,她会展示自己非常强悍的一面。因为她知道,基层人员对案子形成不了影响。
吴华英还开始上网,她要制造更多的轰动,才能让媒体关注此案。2009年,她和游精佑及另外一位网友一起帮助一位访友制作了一段涉及一起有争议命案的视频传到网上。不久,他们被福州警方以涉嫌诽谤罪刑拘,各判有期徒刑一年,媒体称之为“三网民案”。
此事之后,念建兰上网知道了吴华英。念建兰在绝望时,会去看吴华英在网上写下的心路历程。上访过程中,吴华英不管到哪,都会在自己的博客上记录一笔。“他们可以随便就把我们小人物的命运抹掉,但我至少要证明,我来过。”吴华英说。
吴华英出狱后,这两个被体制孤立的女人终于在福州鼓山有了第一次见面。她们俩在一起时,可以互相消解彼此的绝望。这次会面,她们刚好碰上了游精佑,他对念建兰的第一印像是,“像男人那样锋利,又像姐姐那样坚定。”
此时,游精佑才想起,其实他多年前在福建《海峡都市报》上看过关于念斌案的报道。“知道这些案件都曾在这个报纸上成功告破过。”
认识游精佑后,念建兰不仅在事实上反击,对于官方的宣传也开始解构。当初,官方在宣传此案时,都用念斌投毒案作标题,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主观认知。刚开始,念建兰也没有意识到这点,也跟着官方的意识形态走,最后,游精佑提醒了她。“我就告诉她,在媒体颠覆官方宣传的认知。”
此后,念建兰再向人提起此案时,称之为福建念斌案,再后来,成了现在的念斌案,“就把警方主观宣传的东西去掉了。”
吴昌龙(图 / 郭现中)
合力
在几次庭审时,斯伟江和张燕生都遭到了受害者家属的攻击。“对家属的同情是可以的,但司法体制没有把握好一个度,没有控制住,让她们闹,这一点,我对法院是有意见的。都只是警告一下,或者劝离,但没一会儿又让她们回来,然后,她们又继续骂。公安在背后的纵容,导致了他们觉得在哪都可以闹”
由于两案在案发之初就成了省公安厅的督办案件,一方面有人要把案子办成铁案。另一方面,质疑的力量也在跟这种“要办铁案”的力量抗衡。
2006年6月1日,吴昌龙案在福州中院重新开庭。辩护律师林洪楠当庭提出的一份鉴定显示,爆炸案显示至少需要600克左右的炸药,远多于吴昌龙供述的150克,证明此案有重大疑点。这份鉴定由福州中院委托福建省工程爆破协会于2003年做出,在原审一审期间就已出示。
《南方周末》报道,开庭不久后,福建省工程爆破协会秘书长陈榕明被福州警方以涉嫌伪证罪刑拘,羁押于福州市第一看守所长达37天。另一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也有同样的遭遇。福清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分管爆破物品的民警侯小凯,因参与了专家鉴定时的事务性接洽,也被警方以监视居住的名义关押近50天。倒霉的不仅专家和警察,福州中院刑庭法官王青也被检察院传唤。他是此案原审一审的承办法官。这份鉴定,正是他委托福建省工程爆破协会做的。
案子到福建省高院以后,吴昌龙代理律师林洪楠找到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时任主审法官赵家玲,希望法院按照新修改的刑诉法,把吴昌龙及另外一名当事人放出来。赵家玲认为,虽然刑诉法修改,但还没有生效,等到2013年1月1日再说。
此法生效后,林洪楠再次找到赵家玲,她显得有些生气,责问林洪楠,到底是他在主审办案,还是林洪楠在主审办案。
但此案最终连福建省高院都没有通过。在福建省高院的层面,自始至终对此案都未有过有罪判决。“要是没有福建省高院对底线的坚持,这案子早就不是这样了。”林洪楠律师说。
2013年5月3日,吴昌龙案迎来终审判决——无罪释放。
这种健康的力量在念斌案中也多有体现。念斌一审被判死刑后,福建省高院二审,当时的审判长是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池力。念建兰打电话给她,希望给自己5分钟说话的机会。最后,池力告诉念建兰,她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让大家在庭上说话。果然,案件发回重审。
但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在第二次二审时,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竟然通过了福州中院二审作出的死刑判决,并送最高法复核。此后,最高法法官到福州第一次约见了念斌。最终,死刑复核没有通过。
直到半年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才把死刑复核没有通过的消息告诉念建兰。“他们太残忍了,把这个消息瞒了半年,他们完全不懂小人物的感受,我们是上一秒希望,转身下一少就是绝望了。”念建兰说。
就算在最高法死刑复核没有通过、发回重审的情况下,福州中院依然判处了念斌死刑。案子又回到了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熊焰是念斌案的终审审判长,斯伟江接手此案后,福建司法系统的一位人员告诉他,“熊焰是福建司法系统里最好的法官。”
斯伟江觉得,此案能得平反,法院顶住的压力肯定不小。“她们也要承担风险的,得承受来自公安,还有受害家属方面的压力。但他们私下里非常谨慎,生怕说的话被律师放到网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几次庭审时,斯伟江和张燕生都遭到了受害者家属的攻击。“对家属的同情是可以的,但司法体制没有把握好一个度,没有控制住,让他们闹,这一点,我对法院是有意见的。都只是警告一下,或者劝离,但没一会儿又让他们回来,然后,她们又继续骂。公安在背后的纵容,导致了他们觉得在哪都可以闹。”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斯伟江还特别表扬了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新岚。她是省级高院院长里为数不多的法学背景出身的院长之一。其于2008年1月25日当选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斯伟江说,福建高院审理本案的合议庭成员以及背后的福建高院决策人,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律师能明显感觉到体制内外的压力,有人想要把冤案办成铁案,如果没有法院顶住压力,坚守法律,念斌仍可能被冤杀。“这也离不开最高法院周强院长,以及国家推动平反冤案、公正司法的大氛围,无论如何,我们相信,平反冤案、宣告无罪,是一个合力,众多的良知和坚持汇成一个正义的判决。”
在谈到翁其峰时,斯伟江这样写道:“我在06年的审讯录像中,看到翁其峰是满头黑发的,但今年在法庭上询问他时,70后的他已经是白发满头。虽然他在庭上毫无悔改之意,但我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况且,人有千算,天有一算。”
9月1日,最高法机关报——《人民法院》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谈到了清除司法潜规则的问题。“司法潜规则是对司法公正原则的背叛,是对程序正义的践踏。司法潜规则往往是影响司法公正的不可小觑的负能量,也是酿成冤假错案的重要诱因。要防范出现下一个念斌案,就必须坚决革除司法潜规则,把其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挤占其生存空间,让其无处遁形。唯有深化司法改革,彻底清除司法潜规则,实现彻底的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兑现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关于依法独立审判的庄严承诺,法院才能不受公安、检察院的影响,真正做到疑罪从无。”
如今,吴华英和念建兰都想回归正常生活的轨道。他们也期望政府能尽快启动对制造冤案的执法人员的追责。在跟本刊记者的聊天中,她们都拿出了年轻时的照片,无比怀念曾经的青春,感叹“时间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尽管她们的弟弟都已获得自由,但吴华英和念建兰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监控。比如,华侨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吴情树想在下学期请吴华英和念建兰一起去给学生讲讲她们对正义的执着和坚守。当吴华英把联系方式留给吴情树后不久,她收到了吴情树的私信,“当地国保和公安打电话给我们书记,让我不要请了,无奈,他们担心什么呢?”
吴华英回了“呵呵”两字。念斌无罪释放后,网络上广泛流传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的一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在遭受司法冤屈的被害人面前,对于司法机关无论进行何种责难都应该。为了避免冤案,对于司法机关无论提出何种要求都不为过。冤案的制造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都应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尽管难以实现,我仍然要说:
司法的最高境界是无冤。【完】
历年来社会影响巨大的冤案
滕兴善
1987年,因“杀人碎尸”,滕兴善被列为犯罪嫌疑人,1988年12月被判处死刑。1993年,案件“被害人”石小荣返回贵州老家。2006年,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滕兴善故意杀人案做出再审判决,宣告滕兴善无罪。
佘祥林
1994年佘祥林因涉嫌杀害妻子被批捕,1998年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佘祥林领取七十余万元国家赔偿。
聂树斌
1994年,19岁的聂树斌被当成石家庄奸杀案凶手枪毙。2005年,王书金被抓并交代4起奸杀案,其中包括当年石家庄案。聂树斌案在真凶落网后仍没有被平反。
李化伟
1989年12月4日,李化伟因“故意杀人”(杀害妻子)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0年,杀害其妻子的真凶落网,2002年6月25日,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李化伟无罪。
杜培武
1999年,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民警杜培武因“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杨天勇特大抢劫杀人团伙案于2000年11月告破后,杜培武又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改判无罪,当庭释放。
李久明 2002年,河北二级警督李久明因一起入室杀人案受到牵连,后被捕入狱。2003年6月,唐山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非法持有枪支罪对李久明提起公诉。一年后,李久明被无罪释放。
张氏叔侄
2003年5月杭州发生一起“强奸致死案”,嫌疑人二审分别被判死缓和15年徒刑,服刑已近10载。2013年3月26日,浙江高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
赵作海
2010,河南商丘村民赵作海,惨遭刑讯逼供,被判死缓,坐牢11年。“受害者”突然返村,方无罪释放,得国家赔偿65万元。
作者:本刊记者徐丽宪发自福建 / 编辑白伟志《南方人物周刊》
案例二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3月17日:在广州街头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 3月18日:被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 3月18日: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3月20日:救治站宣布事主不治
4月18日:尸检结果表明,事主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孙志刚,男,今年27岁,刚从大学毕业两年。
2003年3月17日晚10点,他像往常一样出门去上网。在其后的3天中,他经历了此前不曾去过的3个地方:广州黄村街派出所、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这3天,在这3个地方,孙志刚究竟遭遇了什么,他现在已经不能告诉我们了。3月20日,孙志刚死于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广州市脑科医院的江村住院部)。
他的尸体现在尚未火化,仍然保存在殡仪馆内。孙志刚死了
先被带至派出所,后被送往收容站,再被送往收容人员救治站,之后不治 孙志刚来广州才20多天。2001年,他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之后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20多天前,他应聘来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
因为刚来广州,孙志刚还没办理暂住证,当晚他出门时,也没随身携带身份证。
当晚11点左右,与他同住的成先生(化名)接到了一个手机打来的电话,孙志刚在电话中说,他因为没有暂住证而被带到了黄村街派出所。
在一份《城市收容“三无”人员询问登记表》中,孙志刚是这样填写的:“我在东圃黄村街上逛街,被治安人员盘问后发现没有办理暂住证,后被带到黄村街派出所。” 孙志刚在电话中让成先生“带着身份证和钱”去保释他,于是,成先生和另一个同事立刻赶往黄村街派出所,到达时已接近晚12点。
出于某种现在不为人所知的原因,成先生被警方告知“孙志刚有身份证也不能保释”。在那里,成先生亲眼看到许多人被陆续保了出来,但他先后找了两名警察希望保人,但那两名警察在看到正在被讯问的孙志刚后,都说“这个人不行”,但并没解释原因。
成先生说,其中一个警察还让他去看有关条例,说他们有权力收容谁。成先生很纳闷,于是打电话给广州本地的朋友,他的朋友告诉他,之所以警方不愿保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孙志刚“犯了事”,二是“顶了嘴”。
成先生回忆说,他后来在派出所的一个办公窗口看到了孙志刚,于是偷偷跟过去问他“怎么被抓的,有没有不合作”,孙回答说“没干什么,才出来就被抓了”。成先生说,“他(孙志刚)承认跟警察顶过嘴,但他认为自己说的话不是很严重”。
警察随后让孙志刚写材料,成先生和孙志刚从此再没见过面。
第二天,孙的另一个朋友接到孙从收容站里打出的电话,据他回忆,孙在电话中“有些结巴,说话速度很快,感觉他非常恐惧”。于是,他通知孙志刚所在公司的老板去收容站保人。之后,孙的一个同事去了一次,但被告知保人手续不全,在开好各种证明以后,公司老板亲自赶到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但收容站那时要下班了,要保人得等到第二天。
3月19日,孙志刚的朋友打电话询问收容站,这才知道孙志刚已经被送到医院(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去了。在护理记录上,医院接收的时间是18日晚11点30分。
成先生说,当时他们想去医院见孙志刚,又被医生告知不能见,而且必须是孙志刚亲属才能前来保人。
20日中午,当孙的朋友再次打电话询问时,得到的回答让他们至今难以相信:孙志刚死了,死因是心脏病。
护理记录表明,入院时,孙志刚“失眠、心慌、尿频、恶心呕吐,意识清醒,表现安静”,之后住院的时间,孙志刚几乎一直“睡眠”:直到3月20日早上10点,护士查房时发现孙志刚“病情迅速变化,面色苍白、不语不动,呼吸微弱,血压已经测不到”。医生在10点15分采取注射肾上腺素等治疗手段,10分钟后,宣布停止一切治疗。孙志刚走完了他27年的人生路。
医院让孙志刚的朋友去殡仪馆等着。孙的朋友赶到殡仪馆后又过了两个小时,尸体运到。护理记录上,孙的死亡时间是2003年3月20日10点25分。孙志刚是被打死的
尸检结果表明:孙志刚死前几天内曾遭毒打并最终导致死亡
医院在护理记录中认为,孙是猝死,死因是脑血管意外,心脏病突发。在向法医提出尸检委托时,院方的说法仍是“猝死、脑血管意外”。据3月18日的值班医生介绍,孙志刚入院时曾说自己有心脏病史,据此推断孙志刚死于心脏病。但是,这个说法遭到了孙志刚家属和同学的反驳,孙志刚父亲表示,从来不知道儿子有心脏病。
同样,法医尸检的结果也推翻了院方的诊断。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4月18日出具的检验鉴定书中,明确指出:“综合分析,孙志刚符合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虽然孙的身体表面上看不出致命伤痕,但是在切开腰背部以后,法医发现,孙志刚的皮下组织出现了厚达3·5厘米的出血,其范围更是大到60×50厘米。孙志刚生前是一个身高一米七
四、肩宽背阔的小伙子,这么大的出血范围,意味着他整个背部差不多全都是出血区了。
“翻开肌肉,到处都是一砣一砣的血块”4月3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解剖孙志刚尸体,孙志刚的两个叔叔孙兵武和孙海松在现场目睹了解剖过程。“惨不忍睹!”孙兵武说,“尸体上没穿衣服,所以伤很明显。”
孙兵武说,他看到孙志刚双肩各有两个直径约1·5厘米的圆形黑印,每个膝盖上,也有五六个这样的黑印,这些黑印就像是“滴到白墙上的黑油漆那样明显”。孙兵武说,他当时听到一名参加尸体解剖的人说“这肯定是火烫的”。
孙兵武说,他看到在孙志刚的左肋部,有一团拳头大小的红肿,背部的伤甚至把负责尸检的医生“吓了一跳”,“从肩到臀部,全是暗红色,还有很多条长条状伤痕。”医生从背部切下第一刀,随着手术刀划动,一条黑线显现出来,切下第二刀的时候,显现出一砣砣的黑血块。
法医的检查还证明,死者的其他内脏器官没有出现问题,“未见致死性病理改变”。法医的尸检结果表明:孙志刚死亡的原因,就是背部大面积的内伤。
鉴定书上的“分析说明”还指出,孙的身体表面有多处挫擦伤,背部可以明显看到条形皮下出血,除了腰背部的大面积出血以外,肋间肌肉也可以看到大面积出血。
“从软组织大面积损伤到死亡,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72小时内。”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名外科医生介绍:“软组织损伤导致细胞坏死出血,由于出血发生在体内,所以眼睛看不见,情况严重会导致广泛性血管内融血,这一症状也被称作DIC。DIC是治疗的转折点,一旦发生,患者一般会迅速死亡,极难救治。所以类似的治疗,早期都以止血、抗休克为主,目的是阻止病情进入DIC阶段,没有发生DIC,患者生还希望极大。”
3月18日晚上11点30分,孙志刚被收容站工作人员送到医院(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当天值班医生在体检病历“外科情况”一栏里的记录只有一个字:“无”,“精神检查”一栏里的记录是“未见明显异常,情感适切”,初步印象判断孙志刚患有焦虑症或心脏病。
对于孙志刚背部大面积暗红色肿胀,双肩和双膝上可疑的黑点以及肋部明显的红肿,病历上没有任何记录。在采访中,当晚的值班医生承认,由于当晚天黑,没有发现孙志刚的外伤,第二天,“由于患者穿着衣服,也没有主动说有外伤”,还是没有发现孙志刚严重的外伤。
“(护理记录中)所谓的睡眠很可能其实是休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由于内脏出血,血压下降,患者会出现创伤性休克,这是发生DIC症状的前兆之一,应该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但是护理记录上,还只是注明“(患者)本班睡眠”。
按法医的说法,孙志刚体内的大出血,是被钝物打击的结果,而且不止一次。“一次打击解释不了这么大面积的出血”,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法医在看完尸检结果以后说。
从尸检结果看,孙志刚死前几天内被人殴打并最终导致死亡已是不争的事实。
更值得注意的是,孙身体表面的伤痕并不多,而皮下组织却有大面积软组织创伤,法医告诉记者,一般情况,在冬季穿着很厚的衣服的情况下,如果被打,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而3月17日至3月20日的有关气象资料表明,广州市温度在16℃—28℃之间,这样的天气,孙当然不可能“穿得像冬天一样”。
那3天,孙志刚在黄村街派出所、收容站和医院度过的最后生涯,看来远不像各种表格和记录中写得那么平静。
孙志刚该被收容吗?
有工作单位,有正常居所,有身份证,只缺一张暂住证
接到死者家属提供的材料以后,记者走访了孙志刚临死前3天呆过的那3个地方。黄村街派出所拒绝接受采访,称必须要有分局秘书科的批准。记者赶到天河分局,在分局门外与秘书科的同志通了电话,秘书科表示,必须要有市公安局宣传处新闻科的批准。记者随后与新闻科的同志取得了联系,被告知必须先传真采访提纲。记者随后传了采访提纲给对方,但截至发稿时为止,尚没有得到答复。
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的一位副站长同样表示,没有上级机关的批准,他无法接受采访。记者随后来到广州市民政局事务处,该处处长谢志棠接待了记者。
谢志棠说,他知道孙志刚死亡一事。“收容站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人员,打人是会被开除的,而且收容站有监控录像”,谢志棠说,孙为什么被打他不清楚,但绝对不会是在收容站里被打的。在发现孙志刚不适以后,他们就立刻把孙送进了医院。
“我有百分之九十九点八的把握可以保证,收容站里是不会打人的”,谢志棠说。谢志棠还说,孙被送到收容站的时间并不长。
与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一样,收治孙志刚的广州市脑科医院的医教科负责人也表示,孙的外伤绝对不是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这名负责人介绍,医院内安装有录像监控装置,有专人负责监控,一旦发现打架斗殴,会立即制止。记者要求查看录像记录,该负责人表示,将等待公安部门调查,在调查结果没出来前,他们不会提供录像资料给记者。
孙志刚是被谁打死的?
民政局认为收容站不可能打人,救治站否认孙的外伤发生在住院期间,黄村街派出所拒绝接受采访
在离开收容站前往医院时,孙志刚曾填写了一张《离站征询意见表》,他写的是:满意!感谢!感谢!
现在已经无从知晓孙志刚当时的心情,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连写两个“感谢”,是在感谢自己被收容吗?
记者在翻阅有关管理条例并征询专业人员以后,才发现,孙志刚似乎并不属于应该被收容的对象。
在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2月23日通过并已于同年4月1日实施的《广东省收容遣送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在本省城市中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的收容遣送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黄村街派出所的一位侦察员在填写审查人意见时写道:“根据《广东省收容遣送管理规定》第九条第6款的规定,建议收容遣送。”
这一款是这样规定的: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应当予以收容:
„„
(六)无合法证件且无正常居所、无正当生活来源而流落街头的; 《规定》中还明确规定:“有合法证件、正常居所、正当生活来源,但未随身携带证件的,经本人说明情况并查证属实,收容部门不得收容”。
孙志刚有工作单位,不能说是“无正当生活来源”;住在朋友家中,不能说是“无正常居所”;有身份证,也不能说是“无合法证件”。
在派出所的询问笔录中,很清楚记录着孙本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在黄村街派出所填写的表格中,就变成了“无固定住所,无生活来源,无有效证件”。
孙志刚本人缺的,仅仅是一个暂住证。但是记者在任何一条法规中,都没查到“缺了暂住证就要收容”的规定。记者为此电话采访广州省人大法工委办公室,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仅缺暂住证,是不能收容的。
能够按广州市关于“三无”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的,仅仅是不按规定申领流动人员临时登记证,或者流动人员临时登记证过期后“未就业仍在本市暂住的”人员。
但不知为什么,在黄村街派出所的询问笔录中,在“你现在有无固定住所在何处”和“你现在广州的生活来源靠什么,有何证明”这两个问题下面,也都注明是“无”。
成先生已经向记者证实孙志刚确实是住在他处的,此外,记者也看到了服装公司开出的书面证明,证明孙是在“2003年2月24日到我公司上班,任平面设计师一职,任职期间表现良好,为人正直,确是我„„服装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
为何在有孙志刚签名的笔录中,他却变成了无“生活来源”呢?这现在也是个未解之谜,民政局的谢处长对此也感到很困惑,“他一个大学生,智商不会低,怎么会说自己没有工作呢?”
于是,按照询问笔录上的情况,孙志刚变成了“三无”人员,派出所负责人签名“同意收容遣送”,市(区)公安机关也同意收容审查,于是,孙志刚被收容了,最后,他死了。
孙志刚的意外死亡令他的家人好友、同学老师都不胜悲伤,在他们眼中:孙志刚是一个很好的人,很有才华,有些偏激,有些固执。孙的弟弟说,“他社会经验不多,就是学习和干工作,比较喜欢讲大道理。”
孙志刚的同班同学李小玲说,搞艺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孙志刚很有自己的想法,不过遇事爱争,曾经与她因为一点小事辩论过很久。
孙志刚死亡后,他的父亲和弟弟从湖北黄冈穷困的家乡赶来,翻出了孙生前遗物让记者看,里面有很多获奖证书。“他是我们家乡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不过,现在孙的家人有点后悔供孙志刚读大学了,“如果没有读过书,不认死理,也许他也就不会死„„”
陈峰王雷《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5日
案例三
天堂里不需要暂住证
孙志刚的身体躺在殡仪馆里已经一个月了,母亲却还不知道儿子已经离开人世。昨天,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见报以后,我们采访了孙的父亲和他的弟弟和舅舅,采访中得知,孙志刚的母亲身体很弱,为了怕她伤心过度,家人到现在还没有敢告诉他死讯。
记者还得知,在事发的黄村一带,有人大量购买南方都市报,怀疑是恶意收购。广州市市委书记林树森看到报纸后,大为震怒,天河区检察院已经主动打电话给死者家属,了解有关情况。市公安局只表示他们在调查此事,但是不愿意透露调查进展情况,同时认为记者的报道使“他们很被动”。
公安监察方面表示他们尚无调查结果出来,有结果时会按相关程续汇报。
民政局在见报当天下午开会,并向市委汇报,报告中主要是三条:一,公安方面呈递有关孙志刚被收容的手续是合法的,从手续上看,孙志刚应被收容;二,根据录相,孙志刚在收容所没有被打;三,当收容所发现孙志刚不适以后,就立刻把他送往了医院。对关键性的问题——孙志刚进收容所以前身上有没有伤,民政局方面承认被收容者是要体检的,但是又称医务条件简陋,加上孙穿着衣服,自己也没有声明被打,所以收容时没有发现孙身体不适。
医院方面没有接受采访。与死者家属的对话
记者:你们是怎么知道孙志刚死讯的?
孙父:是孙志刚的同学,3月20号,一个在武汉的女同学,她打电话到我们家,对我说你是孙叔叔吗,孙志刚在广州出了点事。我问出什么事?她不想给我说,问孙志刚有没有弟弟妹妹的。后来我说你给我说吧,我不怕。她就说孙志刚怎么被派出所抓去了,又送到收容站了,现在在医院,死了。
孙弟:我在武汉上班,成先生打电话给我,问我和孙志刚是什么关系,然后告诉我孙志刚死了,我就不相信,后来我爸又打电话给我,说我哥出事了。
孙父:我们晚上没有车了,就打车赶到武汉。从黄冈到武汉,晚上上火车到广东。我在火车上就哭个不停,有公安看见我,就问我怎么回事,给我说不会的,如果真是你儿子死了,公安会打电话通知你的,怎么会同学打电话?
孙弟:快12点我们到了广州,成先生和他的几个同学接着我们后就打的到殡仪馆去认尸,把情况说了一下,我们就边哭边到殡仪馆去了。
记者:之后呢,商量没商量之后怎么呢? 孙弟:我们当时都太伤心了,稀里糊涂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尸体一认,人都傻了。当时来了五六个人,没有地方睡,就在成先生家里打个地铺。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的说在家里请律师,有的说在这里请律师,我们问了律师,不敢接。后来我们就去派出所,检察院,去了分局,整天到处跑。
孙父:这里跑那里跑,推来推去的,搞不清楚怎么办。孙弟:后来写了材料,这里送那里送的。记者:你们找谁写的材料? 孙弟:一个老乡,我们在外面吃饭,他问我们是黄冈的,我们说是,他说他也是湖北的,就说他是律师事务所,聊聊了情况,后来他问问主任,说不敢接,让我们给钱写写材料,我们说没钱了,只有三百,他说三百就三百吧,帮我们写了材料。
记者:当时为什么想起去公安局检察院了?
孙弟:我们想了解到底是怎么死的,到底是不是脑溢血,当时我们不知道法律,不知道怎么好,乡下人不懂法律,只写了一张纸。当时还没想到尸体解剖。
记者:这些部门给你们回答了吗? 孙弟:有的就说不知道,有的就让我们去找这里找那里。有的叫我们找法院,找检察院。市检察院说他们管不了,只对公不对私。后来去了法院,法院说材料不收的,要诉状才行。
孙舅:我们还去了广州市人大信访,把写的情况递进去,一个同志看了就说不属于他们管,我们想把材料丢两份进去,都退给我们了。我们就问归谁管,他就把我们指到了民政局,我们到了民政局,民政局一个人下来接待,收了份材料,又说人是死在医院里,让我们去找卫生局,我们又到了卫生局,卫生局没要材料,又把我们指到了什么医学会,让我们上哪里去调查医院的情况。医学会的两个同志就告诉我们说要先做法医鉴定。就这样每天在外面跑了,到处撞壁,尤其是天河分局,去了好多次,他们根本就不怎么理我们。
记者:这么多部门都找了,都没有给明确答复,你们的感触怎样?
孙舅:没办法,人生地不熟,只好回去让家里人在家乡请律师,问了四五个律师,都说这是跟政府打官司,都不敢接,找了五个,都不敢接。后来找到了一个律师,他说必须要先有尸体解剖才行。
记者:你们有没有灰心?
孙弟:我们找了这么多部门,心灰意冷的,想这边是个开发区,死个人是不是很正常?我们没有后台,没有门路,后来孙的同学给我们捎了钱过来,还经常来看我们。当时真的没有信心,想人就这样冤死了?
记者;法医鉴定花了多少钱? 孙弟:4000块钱。
记者:这钱从哪里来的?
孙舅:同学出的,亲戚凑的。来之后已经用了一二万了,都是同学亲戚借的。孙弟:因为我哥哥上学,也都是借的,还该了几万块钱债,刚毕业,也没有多少钱回去。他以前读书都是我在外面打工寄钱给他,我父亲是做木匠的,我妈在家里种地,没有钱。
记者:你在外地做厨师,是吧?
孙弟:我十四五岁就到外面做事,上到初二就不上了,因为他成绩比较可以,家里没条件(供两个人),就培养他,让我没读书了。
记:为了让哥哥读书,你放弃了学业? 弟:我在初二的时候就辍学了,哥哥成绩比我好,我到外面打工。跟人家学厨师,开始每月有50元的工资,后来每月有150元,这个时候我每月寄给家里50到100元不等,那时哥哥上高中。
记:你们家每年有多少收入?
父:家里有三亩田,前两年志刚的母亲种地,这几年她总留鼻血,一留就止不住,现在不能再下田了。我做木匠。但是年纪大了,揽不到什么活,只能做小工,打下手,每年能挣两、三千。
弟:我去年到武汉干厨师,每月有1000多工资,之前在黄岗干,每月最多有500多。记:孙志刚上大学的时候,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弟:当时全家都很骄傲,我还带了两个同事回家,摆了9桌酒席,村里的支书都来了,其他乡亲也都来了。哥哥是我们村解放以后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还放了两场电影。家里人都特别高兴。
记:他的学费是不是让你们特别头疼?
弟:开学的时候要交5000多元学费,亲戚来吃酒席的时候送了4000多元礼金,爸爸又找朋友借了2000元,总算凑够了钱。我和爸爸哥哥三个人一起去武汉给他报名,爸爸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哥哥,只带了回家的路费。
父:我狠不得把兜里的每一分钱都留给他。以后开学,家里实在没钱,就向信用社贷款,开始只有三万多,因为还不上,利息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欠了到5万多。
记:家里欠了这么多钱,是不是压力很大?
父:志刚每次回家都劝我不要急,说过几年他就会慢慢还清,去年回家还说以后要盖大房子,买小车让我坐,我听了心里特别高兴。他在出事前几天的3月14号还从广州给家里打电话,说他找到了工作,等一发工资就往家里寄钱。
记:你们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弟: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讨回公道,查清过程,惩罚打他的凶手,哥哥不能冤死。还有就是要对方赔偿经济损失。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不愿透露姓名法官:
按照收容管理规定,这个大学生肯定不属于收容对象,假如派出所干警执法能严肃点,听取这个大学生的辩解,跟随其回去验证身份,或者让其亲友把身份证交来,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个事件透显出公安执法随便、任意性大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就存在公安人员执法主观臆断的现象,不听当事人辩解,“我是老大”的思想根深蒂固。
派出所的收容行为肯定是违法的,这个大学生的家属可以对管辖该派出所的公安机关提起行政诉讼,不管大学生是被谁打死的,又或者是病死的,公安机关均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应该进行赔偿,至于赔偿多少,只是责任大小认定问题。
广东省检察院一不愿透露姓名检察官: 发生这样的事情已经涉嫌刑事犯罪,应该由出事地方的检察院的法纪部门管,因为他可能涉及公安人员违法犯罪。法纪部门是专门侦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乱纪犯罪行为的。
假如这个案件由公安机关直接侦查的话,一来可能“老子管儿子”力度不够,二来受害人家属可能不服。建议这个大学生的家属要加紧到检察机关报案,一定要保留尸体作证据。
这个案件可能存在几种犯罪行为,一是公安人员侦查取证时采取暴力等手段违法取证,二是公安人员管理过程中殴打折磨被监管人,三是同仓的被监管人殴打折磨受害人。如果查实是前两者,公安人员分别构成刑讯逼供罪、虐待被监管人罪,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则施害者构成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罪,但公安机关存在管理失责,亦应追究其行政违法责任。
从“收容”变“救助”,湖北青年孙志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自由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因为没有携带证件而被活活打死。在媒体和学界关注下,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旧制度开始松动,但是暴露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公民自由迁徙权、违宪审查机制等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孙志刚墓志铭》的文字是这样的: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湖北黄冈; 二零零一年:武汉科技学院染美本科毕业;
二零零三年二月:就职于广州某公司任美术平面设计师; 同年三月十七日:因无暂住证被非法收容; 同年三月二十日:死亡,终年二十七岁;
同年四月十八日:经法医鉴定其系遭毒打致死;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同年四至六月:孙志刚的悲剧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通过互联网及报刊杂志各媒体,民众呼吁严惩凶手、要求违宪审查;
同年六月五日:广州当地法院开庭审理孙志刚案; 同年六月二十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公布; 同年八月一日:一九八二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墓志铭》最下方还有两行字:
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孙志刚。
在孙志刚的墓碑上,还有着这样两段话:
“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主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人之死,有轻于鸿毛者,亦有重于泰山者,志刚君生前亦有大志,不想竟以生命之代价,换取恶法之终结,其死虽难言为舍身取义,然于国于民于法,均可比重于泰山。”
采写:本报记者陈峰王雷 摄影:本报记者景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