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5:3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

第一篇:【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

【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

列好作文提纲

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这些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

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呢?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同学们看一看,下面就是一则比较优秀、实用的作文提纲: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

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周丽同学热心照顾我。(重点段)

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详)

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三,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制定作文提纲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文章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这就提示同学们: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平时要这样,考试或参加作文竞赛更要这样。要重视从五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练习不打草稿、依照作文提纲直接成文。【思考练习】

(1)制定作文提纲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制定作文提纲要注意哪些问题?

(2)以《我为红领巾增光彩》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作文提纲。

学会使作文情节曲折

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

有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观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趣盎然。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曲折,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动人心弦、摄人心魄。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帐,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小作者在安排情节上有什么特点,能否从中悟出一些使作文情节曲折的方法:

我真没想到

“通知家长,今天下午来学校开家长会。”老师郑重地说。“家长会”,多么讨厌的字眼儿。唉,今天又有“好受”的了,爸爸又该打骂我了。我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乱槽槽的。

到了家,我用很小的声音告诉了爸爸。爸爸瞟了我一眼,“让你妈去!”“妈妈下午五点才下班,还是您去吧。”爸爸没有言语。

下午,爸爸去了,我在家等着吧,肯定没有好结果。我清楚,每次家长会,老师无非是表扬先进,揭差生的“老底儿”;每次爸爸、妈妈开会回来,对我不是打骂就是“给脸色”。看来今天也不会例外。

将近五点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呀!受苦的时刻到了,等着打骂吧,我做好了思想准备。爸爸推开门,表情阴沉,没有说话,顺手又把门关上了。此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爸爸面对我站了一会,表情又一点点缓和下来。我觉得有一线希望,就试探着问:“爸,老师说什么呀?”“你甭问了,反正爸爸不会打你的。”我好奇怪:今天爸爸怎么变了?这时爸爸又问我:“今晚想吃什么?爸给你做。”“我想吃的多着呢,您随便做吧!”从此后,爸爸再没有打骂过我。

我真想问问爸爸:您怎么不打我啦?可我始终不敢。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天老师到底说了些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小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在安排情节上,作者采取了欲扬先抑、欲喜先悲之法。行文时,作者先通过自己的心理描写,步步铺陈,尤其是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地描写,以渲染情节气氛。如文章中,随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愈来愈沉重;当爸爸从学校回来、进屋又顺手把门关上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我”的紧张程度也达到了高潮。而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真是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这样,文章便自然地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

为使文章情节曲折有秩,除采取欲扬先抑方法之外,同学们还可以在安排材料的顺序上动一番脑筋。如:变常用的“先因后果”的顺序为“先果后因”;变常用的“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为“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的关键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头一步一步地记叙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开头就引起人的注意或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带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或“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读下去;这样,既加深了读者对结局的印象,突出了中心事件,也有效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把常用的记叙顺序练习熟了,才可以学习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要根据文章中心和表达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新的记叙顺序,或是为了突出结局、关键部分的效果,或是为了让读者带着追问原由的念头看下去,总之,不能单纯追求“曲折”;要注意由“结果”转入“起因”,由“倒叙”转入“顺叙”的衔接、过渡。【思考练习】

(1)情节曲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作文时,怎样才能做到“情节曲折”?

(2)以《原来如此》或《一场虚惊》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先列提纲,情节要曲折。

学会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思考练习】

(1)什么叫悬念?怎样设置悬念?要注意什么?

(2)以《神秘的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正确使用悬念手法。

学会巧设伏笔

伏笔,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致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没有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怎样设置伏笔呢?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呤”埋下了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设置伏笔。如《夜莺之歌》一文,开头写小夜莺“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这就为下文小夜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正因为他的衣服是绿色的,跟树叶差不多,所以钻进树林就不易被发现,便于隐蔽。

③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写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之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就告诉我们:五壮士将面临后有追敌,前是悬崖的绝境,暗示故事结局将是五壮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穷人》一文,开篇讲渔夫的妻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时,写道:“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划着十字。”这段心理描写,既讲了桑娜一家家境穷困,又讲了她对丈夫十分疼爱。这就为她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时,所产生的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设置伏笔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伏笔要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埋设事情发展过程的“诱因”、“条件”,或暗示事件结局、为人物安排后路,等等,总之不能节外生枝。【思考练习】

(1)什么是“伏笔”,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巧妙地设置伏笔?

(2)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使用设置伏笔的方法。

学会使用对比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这就叫做对比或对照。对比,原本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是针对语句而言的。但人们完全可以将这一语言的修辞方法扩展为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对比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而且便于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文章的思想倾向。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对比”的特点及作用:

大家都夸她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到利华商场买东西,顺便路过菜市场买点芹菜。我正挑选着,就听有人说:“同志,你交税了吗?我回头一瞧,原来是一位做税务工作的阿姨。她脸上带着笑意,正和一个卖蘑菇的小贩说话。只见那个小贩嘴里叼着烟,不时地吐着烟圈,好像税务员跟别人说话似的。那位税务员又耐心地说了声:“同志,请你交税。”这回,那个小贩可烦了:“交什么税,我早交过了。”说着,他坐在板凳上,翘起二郎腿。税务员阿姨还是那么耐心:“你说早交了,帐单上怎么没有,要不要去税务所核实一下?”

小贩一听这话,不再悠闲地吸烟了。他往左右看了看,然后从蘑菇堆里挑出两袋鲜蘑菇,直往税务员手里塞,嘻皮笑脸地说:“小意思,小意思!请笑纳。”税务员阿姨没有接,反而严肃地对小贩说:“我是收税的,不是收礼的。”小贩蔫了,乖乖地交了税。

税务员阿姨走后,人们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税务员真负责。”还有的说:“所有的税务员要都像这个税务员就好了。”

我买了菜,来到利华商场门前。门前围着许多人,原来一个卖菜的小贩又在和那位阿姨纠缠。咦!不对劲,卖菜的小贩怎么管她叫姐姐?哦!原来卖菜的小贩是她的亲戚。“大姐,就放我一回吧?”卖菜的央求着。“不行,”税务员阿姨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你若不交,我先替你交了。”说罢她从上衣兜里掏出钱放在钱夹里。”这一举动还真灵,他连忙说:“还是我自己交吧。”“就这一回,下不为例。”税务员阿姨对卖菜的兄弟认真地说。

税务员阿姨收了钱,随后向其它小摊走去。围观的人不住地点头,啧啧称赞,我也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短文中,作者将税务员阿姨收“生人”的税与收“兄弟”的税这两件事进行横向对比,于是,便鲜明、有力地表现出那位税务员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品格。怎样使用对比呢?对比的使用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如写《我的家乡》一文,作者将高大敞亮的校舍与校舍旁边低矮潮湿的村部进行对照,这样就把家乡人民重视教育、“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思想品格,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写《我的好伙伴》一文,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好伙样”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起来了。

(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如写《我家的变化》一文,作者将自家前些年生活的窘境与今日的家庭现代化进行对比,生动地反映出改革开放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好处、实惠。又如写《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写在王老师当班主任前,“我”的学习成绩很差,险些留级。接着写王老师当了班主任后,“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逐渐提高了学习成绩,并感觉到了读书的乐趣。这样通过自身前后纵向对比,既说明了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有力地表现出对新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己却舍不得随意添置一件新衣服(横向对比);从前“算着”花钱时妈妈是这样,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仍是这样(纵向对比)。又如写《介绍我自己》一文,作者写自己从前整天吵着妈妈要新衣服,却不重视学习成绩(横向对比);现在自己懂事了,看重的是品学兼优,穿的只要整洁就行(纵向对比)。使用对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①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②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真、失理,为表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如写家乡、家庭或某人发生的变化,不能不切实际地把几年前的情况写得一塌糊涂。【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比?怎样使用对比?需要注意什么?

(2)以《一次难忘的活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练习将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结合起来运用。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第二篇:作文如何设置悬念和伏笔

学会设置悬念

学会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念,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

“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嘀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

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 10天造好 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 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

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 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

作文如何设置悬念和伏笔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悬念?怎样设置悬念?要注意什么?

2、以《神秘的》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正确使用悬念手法。

学会巧设伏笔

伏笔,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做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没有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

怎样设置伏笔呢?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

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

“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埋下了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设置伏笔。如《夜莺之歌》一文,开头写小夜莺“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这就为下文小夜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正因为他的衣服是绿色的,跟树叶差不多,所以钻进树林就不易被发现,便于隐蔽。

③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写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之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就告诉我们:五壮士将面临后有追敌,前是悬崖的绝境,暗示故事结局将是五壮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穷人》一文,开篇讲渔夫的妻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时,写道:

“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划着十字。”

这段心理描写,既讲了桑娜一家家境穷困,又讲了她对丈夫十分疼爱。这就为她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时,所产生的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设置伏笔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伏笔要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埋设事情发展过程的“诱因”、“条件”,或暗示事件结局、为人物安排后路,等等,总之不能节外生枝。

【思考练习】

1、什么是“伏笔”,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巧妙地设置伏笔?

2、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使用设置伏笔的方法。

第三篇:【作文指导初步】学会联想和想象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联想和想象

学会联想

作文中,在写自己看到、听到的事物的同时,往往还要写一些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想。

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而想起不在眼前的其它相关的事物。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都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从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事物。例如:

推开玻璃窗,看到空中条条雨线,联想到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看到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联想到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看到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联想到像断了线的珠子;⋯⋯这些都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相似的事物。

看到眼前的小金鱼,回想起与赠给自己小金鱼的伙伴的友谊;看到眼前漫天飞舞的大雪,联想到来年的田野——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动,一派丰收景象;⋯⋯这些都是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去或未来的事物。看到门前小泥路婉蜒曲折、崎岖不平,联想到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不可能事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要从小锻炼自己,以非凡的毅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看到路旁那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联想到扎根边疆、只讲奉献的祖国建设者;⋯⋯这些都是由看到的事物联想到人或人的思想品格。

作文时,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离不开联想。如:要形象地描绘某些景物、细节,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要完整地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他的心理活动作某些合理的推测;要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记叙内容的同时,加上恰当的联想:不但有利于把事物或人物写得充实、具体,避免干干巴巴、空洞无物,而且可以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深刻,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点和联想的作用:

卢沟桥的石狮子

十月的微风像妈妈抚摸着我的脸,清柔,凉爽。我们趁着这大好时光,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清乾隆皇帝曾在这里亲笔写下“卢沟晓月”。而最有名的要算桥栏柱上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石狮子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只大石狮子,它安祥地坐在那里,旁边还刻有两只小石狮子,它们是在保护大狮子,就像我们保护我们祖国妈妈一样。一只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甜甜地睡着,真是母子情深。这时,我想起我小时候,也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吃着妈妈蜜一般的奶。继续向前走,有一只石狮子蹲在那里抬头仰望天空,爪子还托着脸蛋,仿佛在思考什么,多么神秘呀!我要是能为它解开这个迷,让它和别和石狮子一样活泼可爱,温柔可亲,那就好了,我真不相让它成天苦恼下去。再向前走,我看见一只小石狮子骑在母亲的背上,小爪子还扒住妈妈的嘴角;妈妈很生气,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小石狮子真淘气!

看,那只石狮子生气了吧!它露出了锋利的牙齿,紧紧地把拳头握住,好像很愤怒。那边的一只石狮子正在玩绣球,它那可爱的样子,使你立刻转变了情绪。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石狮子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短文中,作者看到小石狮在保护大石狮,便联想到我们保护祖国妈妈;看到小石狮依偎在母狮怀里,便联想到“我”小时候甜甜地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些“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才把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描绘得那么形象、传神。也正因如此,文章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在记叙中展开联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想必须有根据。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联想,借人借物进行联想。不能凭空联想。

(2)联想要合情合理。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到的事物、人物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有相似点;联想要符合客观实际,让人看了可信,读了觉得有道理。不能瞎想,胡思乱想。

(3)联想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果单是为了联想,即使联想得再合乎情理,再形象、生动,也是无益的。【思考练习】

(1)什么叫联想?在记叙事物或人物时加上恰当的联想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在记叙中展开联想需要注意什么?

(2)以《一次难忘的游览(或参观)活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要求恰当运用联想的方法。

学会想象

想象,就是“设想”,就是继续沿着同一种事物设想下去,设想出不在眼前的新事物的具体形象。例如: 看到王老师一家居住的小屋拥挤不堪,便想象到他们终有一天搬进了一厅四室的房子,全家人欢乐无比;看到眼前鲜美的大草莓,便想象到它们恰似一个个漂亮、害羞的小姑娘,头上戴着绿色的太阳帽;看着眼前满池挨挨挤挤的荷花,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随着一阵微风吹来,翩翩起舞。

写作文时,如果只会记实,不会想象,笔下的事物、人物就会显得死死板板。在写“眼前所见”的同时,如果能够写出“脑中所想”——融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哪怕是廖廖数语,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文章就会丰富多彩,中心思想就会鲜明深刻。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小文,体会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

夏天的夜空晚上,我摇着扇子,坐在楼下乘凉。我手托下巴,眼望深蓝深蓝的夜空。天上的星星像无数只小眼睛一闪一闪的,又像一块华丽绸缎上绣着无数颗美丽的宝石。弯弯的月亮一会儿钻进云层,一会儿露出笑脸。啊!这美丽而神秘的夜空多么令人向往呀。突然我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飞了起来。不知不觉的,我穿上了宇航衣,头戴宇航帽,越飞越高。看到了,看到了那闪烁的星星。对了,我先去探望一下地球的邻居——月亮,再去探望嫦娥姐姐。嫦娥姐姐对我说:“刚开始我很寂寞,可后来那些美丽的小星星和我交了朋友,我们在一起聊天说笑,我就不觉得寂寞了。”她还告诉我,许多外星人也来到了这里,它们都很友好。我谢过嫦娥,离开了月球,来到了火星。是它!是它!我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的火星人。我参观了它的房间,和它一起做游戏⋯⋯我们玩了好长时间呢!一阵风吹过,把我从梦幻中惊醒。天空还是深蓝深蓝的,深奥莫测。

“啊!今天的幻想,明天一定会实现的。”我一边说,一边握紧了小拳头。我看着天空,弯弯的月亮,美丽的星星,还有那嫦娥姐姐正在向我招手!

这是一篇生动活泼的短文。作者楼下乘凉,遥望蓝天:看到繁星,联想到它们像无数只闪动的眼睛,像华丽绸缎上绣着的无数颗美丽的宝石;看到弯弯的月亮,联想到它像顽皮的孩子,时而隐去身形,时而露出笑脸。接着,作者超越时、空限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自己飞入太空,探望月亮,拜访嫦娥,登上火星,与火星人一起做游戏⋯⋯想象丰富、奇特,妙趣横生,表现了作者热爱科学、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思想情感。把想象融入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生活实际为依据进行想象。不能凭空想入非非。因为想象来源于生活,想象离不开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

(2)想象要有创造性、独立性和新颖性。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想象出“唯我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内容。要敢于想象前人从没有想象到的内容;要勇于从新的角度去想象,“出人意料”。跟着别人后面学舌,没有新鲜感。

(3)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要勇于“出人意料”,但这决不是说可以乱想、瞎想。想象要从客观现实中引出,想象的内容要与现实有紧密的联系。“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最值得夸赞。

(4)要围绕中心展开想象。不是任何想象都可以写进文章。作文时,要围绕中心去想象,才会产生好的效果。脱离中心的漫无边际的想象,与文章无补。合理、丰富的想象源于生活,又与人的情感、知识、兴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平时勤于观察思考,博览群书,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丰富的情感、广泛的兴趣,是做到以上各条想象要求的基础。【思考练习】

(1)什么叫想象?在写“眼前所见”的同时,融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还应注意什么?

(2)以《____遐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要求融入合情合理的想象。

第四篇:【作文指导初步】学会象征、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象征、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会象征

象征,就是用易于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或活动,来说理或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从而使文章达到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境界。

如《三人行》一文,讲的是身负重伤、饥饿劳累的指导员王吉文,往返轮换背负腿部受伤、不能行走的通讯员小周和重伤员黄元庆,在茫茫的草地上艰难行走,最后昏倒在草地里;当王吉文醒来时,发现小周和黄元庆正用油布拉着自己在草地上匍匐前进。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充分表现了三个红军战士患难与共、相互帮助的崇高革命精神。而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一点。作者是这样收束全文的: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这段话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得十分优美、壮丽,既含蓄地点出了红军战士们此时此刻的心理以及事情的结果,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象征着革命的前程无限广阔、美好,表明红军战士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象征着红军战士就像大雁一样团结互助,共同前进,是一定能够走出茫茫草地的,一定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表明红军战士们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由此可以看出:行文中正确运用象征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优美、含蓄——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给读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寻味的余地。这样,就使文章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登西樵山

今年暑假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金色的太阳普照着大地,正是登山的好天气,所以妈妈的朋友约我们到西樵山旅行。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不久,我们来到一座山脚下,妈妈的朋友说:“这就是西樵山。”“啊!多高啊!”我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我满怀喜悦之情,与哥哥一起向山顶攀登。起初,我还蹦蹦跳跳的,轻松自如。可是过了一会儿,我两腿就发酸了,越走越慢,渐渐落在哥哥后面。又过了一会儿,我索性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用拳头向小腿上使劲地捶着,心想:“多累啊!能爬到山顶吗?”接着,我气喘咻咻地对赶过来陪我的哥哥说:“哥哥,我的腿实在不听使唤了,你上去吧,我在这里等妈妈。”哥哥听了,亲切地对我说:“天下无难事。我们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前进吧!”我听了哥哥的话,休息片刻后又继续向上攀登,终于胜利地登上了西樵山。在山顶上,哥哥对我说:“你说这西樵山高吗?”我擦了擦额上的汗珠,立即回答:“当然高呀!”哥哥又说:“对。但尽管西樵山很高,却不是高不可攀的,你说对吗?”我默默地点点头,认真地思索着哥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站在山顶上,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深情地观赏着锦绣河山,由衷地感受到:“只有登上了顶峰,才能饱览无限的风光。” 这篇短文,比较突出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全文以“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登上西樵山,看到了只有登上顶峰才能饱览到的无限风光这一具体活动,象征、说明无论做什么事,虽会遇到困难,但并不是难以克服,只要肯坚持做下去便能成功的道理。这样,既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性,又达到了说理的目的。

使用象征手法需要注意的是:要表达的深意,虽然没明说,但要让读者能够借助所描述的内容心领神会,不能让人费解或产生歧义。这是使用象征手法最基本的要求。【思考练习】

(1)什么叫象征手法?作文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需要注意什么?

(2)以《记一件感人至深的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练习正确使用象征方法。

学会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本文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本文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物喻人?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需要注意什么?

(2)写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要求自己拟定题目,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五篇:《我学会》作文指导设计

《我学会了……》习作指导设计

增城市荔江小学邓谨玲

习作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的《习作》。习作要求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字眼审题。

2.能把学本领的过程具体写下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初步学习点评习作的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交流、表达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说一次学习的经历,能清楚、具体地写一篇以“我学会了„„”为话题的习作。

教学难点

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学本领的照片。

2.设计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内容,安排习作顺序,尝试写作。

一、激趣导入,拓宽思路

1.师:你们喜欢三胖、二福、小柱子吗?为什么?

2.师:我发现同学们在课余的时间也学会了不少的本领,你能说说吗?(先指名说说,指导用“我学会了”的句式。)出示课件:“我学会了„„”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大声地、自豪地告诉大家,好吗?

3.师:看我们三(2)班同学有多棒,有小厨师、小画家、小钢琴家等等。

请同学们欣赏照片(大屏幕出示同学们“我学会的本领”的照片)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过渡:你们学会的本领可真多,太令老师羡慕了。这些本领你是怎么学会的?

大家一起来分分享、交流好吗?现在,我们先看看本次习作的要求。

1.读题目,明要求(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

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齐读

(2)读了习作要求,你知道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把哪部分写具体?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我学会了过程具体真情实感

大屏幕出示:

①写清楚“我学会了什么”;

②把“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

③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要真实。

2.引导学生选材

(1)师:今天,你最想与大家分享学会了什么本领?

(2)请学生把选好的内容写在黑板上(选代表性的内容)。

师: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本领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样写下来。

三、安排顺序,指导布局

1.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写。师:同学们认为本次习作应该写些什么内容?(指

名学生说,写同一样本领的同学可能补充。)

2.教师归纳。学本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且,无论你学习

哪样本领,都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能学会的,它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写学习本领的文章,常见的写作顺序有:

学习的时间、地点、原因——谁教你的——你怎么想怎么做——学习过程中

遇到了什么困难(趣事)——怎样解决——学成后你怎么想

也可以先说学会本领的感受,再说学的过程。

四、小组交流,师生点评

1.学生根据写作顺序,小组说说自己学会的本领。

2.采访学生,师生点评。重点指导学生说具体过程,即时表扬或指正。

(先让学生说片段,再让有能力的学生说全篇)

3.总结写法:(出示课件)

题目:

(补充题目,点明你学会的本领是什么)

开头 :

学习的时间、地点、原因(看到别人会自己羡慕或是有兴趣或其它)

中间 :

由不会→学会

(自己做法、想法、遇到困难(趣事)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写具体)可以分几段写

结尾:

结果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生写作,师巡视,发现习作效果:写得好的与存在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学习点评习作的方法;体验交流、表达的快乐;修改习作。

(学生继续写作10分钟)。

六、指导点评,修改习作

1.明确评议要求。

在同学读的过程中,你要认真倾听,他读完后,你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

疑问,对他的表达提出意见或建议。方法: 听一听→夸一夸→问一问→评一评

2.学生互评。

3.教师点评。点评不同层次的学生。

七、畅谈收获,总结写法

八、修改习作,分享成果

回到家把习作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评一评。

板书:过程具体(不会→会了)

我学会了{

真情实感

下载【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