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的薄见

时间:2019-05-14 15:5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的薄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的薄见》。

第一篇: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的薄见

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的薄见

在本科即将结束时,就听老师总结过,研究生的优势在于理论功底深厚,思维具有穿透力,那时候就开始对研究生的能力充满了无限的仰慕之情啊!现在细细品来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可是现在的我们,到底离这样要求还差多远?要怎么样去努力才能到这样的境界?

结合我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感受,浅谈下自己对研究生路上的理论学习问题,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指正,谢谢支持。

我们是搞应用方面的,在实验室里经常会看见很多的研究生忙忙乎乎的,我把这理解为“他们的充实”,对,确实是“充实”,很多师兄师姐从进入实验室的那天起,用他们的话说:“就没有停歇过”,当他们在热情逐渐减弱的情况下,紧密的实验日程对他们来说慢慢都变成了煎熬,更为要紧的是,很多自己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合理的分析,那就更谈不上解释说明了。等真正要逼迫自己写文章时,Conclusion就变成了最大的问题。有合理的数据,可是该怎么说啊?简单说几句连自己感觉都没有深度,说复杂了自己也迷糊,找个水平高点的牛人一瞧,到处都是问题,被斥责为连这些基本的理论都搞不清楚。最后发现:自己的分析根本都支持不了实验结果。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我现在需要点理论支持,也可能是需要更多的理论基础,站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去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去提升文章那该多好啊!

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关于理论知识大家都知道,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就算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一些,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及长期的积淀,是不会达到熟练应用的。所以,有不少人索性就不写文章了,反正研究生毕业对论文要求不严格,先毕业再说,还想着等以后再培养这个方面的能力吧。最终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其实到头来还是不会去分析。

我想这可能是现在很多研究生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我个人分析原因有二:

1、主观原因:大家的潜意识里面对于理论学习的不重视,特别是在上研究生基础课程都敷衍了不少,或者是深入自学读书的时间不多,造成了自己理论基础的薄弱,也许在那个时候大家还真的不是非常清楚读这些枯燥的理论东西到底将来有什么用处。其实我觉得这个才是关键问题。

2、客观原因:现在很多实验室的项目都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工作很紧张,学生只负责实验操作、数据收集,而数据分析都交给了实验室的老师去做,看似分工合理、和谐,其实在平时我们已经白白丢失掉这些锻炼自我理论应用实践的机会。

现在再想想就会明白,其实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思维是不会具有穿透力。我想这也是很多虫虫说的,同样的数据交给不同的两个人,发出来的文章水平和档次差别都会很大。以前我知道的一个做压电陶瓷的师兄,他们一次的实验数据非常好,而且重现性也相当好,他们花大力气发了A.P.L(IF: 3.762),自己感觉也相当牛了。过了两个月他们导师告诉他们,Ohio的一个博士也进行了这样实验过程,得到非常好的数据,然后发表了Science上,他们听了当时就晕了,然后看人家的文章,感觉真的不服不行,人家的理论分析相当到位,承前启后,非常出色。反思自己还是理论深度不够,思考不深入啊。

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大家也都很有体会。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给自己打好“建高层”的地基,去重新规划时间投入到理论学习中去,边学习边思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重点看看好文章的Conclusion中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果结合,怎么样去分析和总结,可能刚开始感觉很难,功夫就下在平时,坚持就是胜利,真正地在学习这个过程中去提升自己,夯实自己、升华自己。

对于真正潜心进入科研之路的朋友们,我们的努力都还是建立在厚实的理论基础上,时刻关注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去谈创新,去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家访路上扶贫见真情

家访路上扶贫见真情

XXX是我们彰教小学一名教师,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参加工作以来,教学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上进,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热爱班主任工作,关心、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并充分利用思品课、队日活动及校会、班会、晨会等各种例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

他每星期进行二至三次学生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仔细分析,再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因人而异制定计划,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五年级班的一个学生,一到上课时就睡觉,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成绩老是上不去。基于这种情况,他通过找班上的同学了解,原来,那个学生家父母平时经常玩到深夜,平时只有年迈的奶奶负责照顾他吃饭,父母根本无法顾及孩子学习,早上一早起来又要赶着去上班,一周下来和孩子见面的时间都很少,根本谈不上和孩子谈心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当他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找个合适机会登门拜访了学生的父母,因为心中有数,家访的效果较好,学生父母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马上改掉熬夜的习惯,重新找一份既可以做到事又可以照顾到孩子学习的工作。这样家长有了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该女生很快变得活泼向上,朝气蓬勃,学习成绩也提高得很快。

在差生转化工作中,他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找准教育后进生的切入点。如他班有一个叫陶灵的女生,由于基础差,基本上不识字,不能够读完整一篇课文,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根本不动手,但对跳绳却极其感兴趣,在校运会比赛中,他特意找了该同学谈话,希望他能够认真参加这次比赛,鼓励她对平时加强练习,提前做准备,最终她在跳绳比赛中获得第四名。他便抓住这各机会,和该同学分析学习中存在问题,找到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和该同学一起制定好学习计划,现在的该同学,在学习上虽谈不上有飞跃性变化,但至少学习比以前更主动了,每次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了,虽然质量上还不算完美,有时不懂的问题也会请教老师和同学了。

在“留守孩”管理方面,他摸清学生底细,定期对“留守孩”进行课外辅导。这学期第八周六年级班主任XXX反映其班上陶皖云同学开学以来没有纪律观念,经常上课不进教室,老师至少在上课期间找了有10次,而且个人卫生极差,老师多次教育和家长沟通都不见成效。他知道这是之后,马上找到了陶皖云同学,和他谈心交流,了解其家庭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在家在校表现等等,很快和孩子熟悉了并交上了朋友。之后,每天都会抽空去找陶皖云,了解他一天在学校做了什么,玩的开不开心,老师表扬了没,在家做了些什么,那件事做得做好等等,在交流中对他提出要求,第一就是做到铃声一响按时进入教室,争取每天都做到,第二就是每天把脸洗干净,下次见到都要让老师看到脸上干净,做个大家都喜欢的学生。他每天坚持找陶皖云同学一次,发现优点及时表扬鼓励。一周下来,陶皖云同学竟然没有迟到一次,也没有逃学一次,更想不到的是陶皖云同学现在每天都会主动找到他,汇报自己每天在校情况。在他的教育与鼓励下,陶皖云同学连续六周没有迟到一次,没有逃学一次,而且上课也开始爱举手回答问题了。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他在德育工作中,方法得当,效果明显,教育了一大批学生,他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楷模,是值得赞扬的。几十年来,他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模范履行职责,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初中历史学案编制过程的几点薄见

初中历史学案编制过程的几点薄见

在课时计划中,初中历史课通常一周仅有两课时,基本上被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且以第四节居多,有时学校搞活动还可能被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探究,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与增减教材内容来编制学案。要编制高质量的学案,离不开一些先进的理念指导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技巧。笔者将结合自身学案编制过程的经历,谈谈单元学案编制工作所要贯穿的一些理念。

1.基础性理念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既要呈现基础的、主要的和具体的史事,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发展基本进程。如“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学案编制时应选取的核心的、基础性的史实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学生通过查资料或阅读教科书来加深理解。

2.综合性理念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适合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水平,删繁就简,突出重点,降低难度,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学案问题的设置可综合运用多种题型来检查,如“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学案编制可采用填空题、思考题、网络结构题、列表题、小品表演题等多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题型,这有助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针对性理念

学案的编写应考虑普通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注意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进入历史情境,由浅入深地感受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设计应做到线索清晰、重点充实、呈现方式尽量多样化,以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应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使用过于抽象的概念,并且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表述方式。

4.时代性理念

通过学习“近代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学生不仅仅可以增加历史常识,而且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现在发生的事,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振兴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有了理念的指导,还需要一些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来践行和检验理念的对错与优劣,同时在学案编制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加以改进。具体的保障措施如下:

1.制度设计保障

如果没有制度的有力保障,学案的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制定学案编制工作的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和评价措施。

作者所在学校从2008年下半学期开始实施学案教学方案,要求各个学科组上课都要编制学案,当时由教学处和教研处共同负责,后在检查中发现教师学案编制得很少,有的就是买现成的活页资料当学案,要不就是简单罗列书上的知识点,原创的几乎没有,从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和资源的浪费。2010学年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整改,特别对学案的编制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如学案内容的选择、学案的结构安排、不同学科的编制方法、学案的提交与存档、学案内容的评价等,这为学案的有效编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2.程序安排保障

程序对于效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历史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与教学程序安排是否恰当有关。程序化可以使教师学案编制过程的方向性、目的性、针对性更强。如在收集材料方面,首先要阅读并理解课标,结合学生的特点研习教材;其次要结合本市的中考要求参考各地与本课或本单元相关的中考题;最后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把所选的材料呈现在学案上。如果在学案编制实践中缺少或没有程序化意识,编出的学案就会杂乱无章,不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这样十分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人员协作保障

学案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教师,学案的质量也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一般的初中教学实行的是由教学处主管下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制,具体到每个年级主要由备课组长具体负责,由主备人拟订草稿后经教研组或备课组讨论后定稿,通过电子平台再将电子稿发送到教学处汇总。

整个学科组的教师在年龄、学历、精力、敬业精神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其编制学案的水平也存在差异,那么如何保障整个组内成员都能各尽其职呢?作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定要熟悉组内每位教师专业上的特长,在安排课时学案编制时,尽量做到针对性强些。如男同志较理性,比较适合理论性较强的课学案编制;女同志较感性,较适合文化、艺术、科技类课时的学案;年轻同志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较适合编制活动课学案,加之他们的计算机熟练程度高,非常胜任学案的编辑和排版;老同志要为学案的编制把握好结构和方式。同时,组内同志要明确学案是为教研组、为备课组、为自己更是为学生而编制的。

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主讲人制度、二次(周三与周五)备课制度和三次审查制度。在周三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主讲人要把准备好的学案初稿提交到备课组或教研组供大家讨论。集体备课时,由主讲人先说明自己的学案设计的思路,并按照学案结构的顺序,对学案各个部分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然后组内每位教师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逐部分、逐环节共同讨论,学案编制的主讲人负责记录,并结合大家的讨论记录修改、完善学案初稿。在周五的第二次备课组活动时,备课组长把主备人修订稿发给各位组员认真做一遍,再提出修改建议,经过第二次审定后的学案由备课组长交教研组长审批。主备人把经过教研组长审批的学案稿送交年级管委会,年级管委会分管教学的主任审定后印刷。印刷后的学案还要及时上交教学处存档,至此一份高质量的学案才算编制完成。

(责任编辑庞丹丹)

第四篇:5月13日 教育科研理论学习主讲人

5月13日教育科研理论学习主讲人:钟潮庆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什么要进行发展性学生评价形式:解疑式网络学习

地点:各年级办公室

内容: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特点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三)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过程。

(四)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五)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

(六)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评价理念

(一)整体性。

(二)多元化。

(三)过程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价值所在(一)引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

(二)强化学生的实践与探究学习。

(三)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

第五篇: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

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

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张琴

“科研教学、课题研究”这些名词说实话我刚毕业时根本不熟悉也不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8个大字才是我对我们这个职业最初的认识,从进入师范学习至毕业到学校工作,这几个字就像行为准则一样烙在我心里,我一直认为我的职业准则就是“教书-育人-再教书-再育人”。刚上班的那几年,教育局、教师进修校、所在学校不像现在对老师的再培养那样尽心,“科研教学、课题研究”这些话题更是陌生,新老师在教学上基本上都是自己摸索着做,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模仿自己崇拜的对象,模仿她上课的模式、模仿她的说话语气……,我也是这样。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一段时间我知道了我所崇拜的一位老师她们学校有了一种新的上课方式,仔细一打探,这种教学方式我非常喜欢,采用那样的教学模式效果也比较好,于是我开始似懂非懂的模仿起来,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教学模式是当时的高县教育局推出的目标教学法,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教学科研并感受到教学科研所带来的好处了吧。现在的我在教学第一线已经整整23年,在教学科研这条路上也一直跌跌撞撞的走着,从参加校本研修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到各级课题的主研或参与研究,我对教学科研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被我的学生、家长及社会所淘汰。今天感谢郭老师让我坐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这些年在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中的一些体会,说不上什么经验,更多的是感慨,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谢谢。在这里,我以课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为例来谈谈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的融合。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是我参与主研的一个市级课题,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深入人心。但是,怎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美地做到将“激发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与数学内容本身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2.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是:许多教师片面地追求“兴趣”,而忽视了引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学习和研究。有的教师甚至教则必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教师则教必“数学游戏”;有的教师则教必“小组合作”……使得一堂“热闹”的数学课下来,学生却并没有吸收到足够的数学“营养”。越来越多的课堂过于看重“形式”的求新、求趣,却忽视数学双基的落实,最终很难实现孩子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目前关于兴趣与数学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怎样使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激发兴趣的特征即趣味的研究还几乎找不到,没有任何可模仿的成功例子,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这些的背景,我们学校提出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研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之间的联结点,为数学和其他学科创设友谊桥,能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切实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以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位的学习数学。2.给数学和生活架桥,真实的体验数学的实用和美。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并不断实验怎样的教学语言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轻松的感觉出: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公式、无聊的数量关系,它也是有血有肉有生命,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的!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践新课程理念。同时,为验证《数学课程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我认为:

课题研究可以更新老师的教学理念。由于课题研究注重了研究学生,又特别关注细节,这加深了自己对教学的感悟与体验,使自己的经验得以丰富,课堂教训得到修正,教学的理念也不断更新与优化。比如原来备课多是站在教师立场上去设计与策划,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课变得花枝招展,而现在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载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洁有力,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原来听课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表现,现在知道要将教学活动与教学情境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即“怎么教”是服务于“教什么”的等等。

案例:

教材内容:《确定位置》 A教学:

幻灯出示教学插图:

师:请看这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了教室里面坐着很多同学在上课 师:那找找小红,说说她在什么位置呢? 生:第三排 生:在第2组

师:找得很准确,我们在确定位置时候也把排叫做“行”,把组叫做“列”,下面说说小红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2列第3行 B教学: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被我叫到的同学请快速起立,让大家看清楚后再坐下。考考谁的反应快。

生:聚精会神地做好准备

师:第一排起立

生:第一排迅速起立

师:第三排起立

生:迅速起立

师:请第组起立

生:迅速起立

师:请第一排第三组的同学起立

第一排站起来了三个,第三组站起来了2个同学

孩子没发出了笑声

师:大家看看起立的同学到底谁是对的,说说理由

生:只有**同学是对的,因为他在既第一排又再第三组

师:大家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他们都是对的,因为老师说了一排,那第一排的都该起立,说了地三组,第三组的都该起立,那些没有起立的才是错得

生:不对,不对,老师同时说了两个条件,就是要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久只有**同学才应该起立。

师:大家还有意见吗?

生:没有了

师:那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方法叫不该站起来的同学坐下吗?

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对比两则教学,学生的参入热情完全不同的:A教学中,学生反应平淡。学习的内容是完全“文本”化的,是“书上的生活”,他们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听老师提问然后观察和回答。B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强烈,兴趣高昂参与度高。学习的内容就是自己的现实生活,研究的对象就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同学的座位。主要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同样的教材内容,其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原因在于A教学仅仅就文本教文本,没有将文本内容就行再创造,看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实质上却与孩子显得疏远。而B教学通过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将书上的场景活化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由此展开活动,真切地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课题研究可以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自从参加课题研究之后,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及研究的深入,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比如,我在原来的授课中,对于诸如“复习旧课、评价激励、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归纳总结”等环节并不重视,也就常常给忽略掉。但现在学校教研组针对“五步教学法模式”进行研究,这些环节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我把复习与预习相结合,先检查后评价激励,通过创设情景及例题解析促使学生参与课堂等等。归纳总结习惯的养成则经历了“由课上到课后”的过程,这些做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再随意、随便,得以规范,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每进行一个步骤都需要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的反思、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发现解决课题的方法。通过回顾、诊断自己的行为,或肯定、强化,或否定、修正。“反思”由被迫到自觉再到成为习惯。通过反思修正了自己研究的方向与策略,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的行为。

案例一:

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对教材内容做了拓展和延伸,创设了“参观动物园”的数学学习活动:

老师将到动物园去拍摄的片段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同学们情趣高昂,看得是津津有味。一会是看老虎怎样吃东西,一会是看猴子怎样顽皮,一会又看动物园的马戏表演……整堂课就在学生的七嘴八舌的热闹与喧嚣中结束。表面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课堂也相当活跃,但是再游戏中进行的数学的计算练习却相当有限,整节课就完成了15+4= 26+8= 11+2= 2+17= 这四道计算题。毕竟这是一节数学课,数学的体验和训练才是主题,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显得偏离重心,舍本求末了!

案例二:

《认识体积》在教学该内容时,一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改变并开展教学活动:

上课开始,多媒体放映一个动画片——“乌鸦喝水” 师:同学们,观看了动画片“乌鸦喝水”,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乌鸦喝到水了。

生2:乌鸦不衔石子就喝不到水。生3:瓶里的水总量没有变化。师:乌鸦为什么能在水的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喝到水?是什么起了作用? 生1:因为乌鸦放了许多石子道瓶里去。生2:乌鸦将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就上升了。

生3:石子入水中,把水的位置占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生4:石子越多,水面上升越高。

生5:是石子起了作用。石子放入水中,石子比水重一些,下沉后把水的位置占了,所以水面上升了。

师:你很棒,还发现了石子下沉的原因。生1:(抢着回答)因为比水轻的物体沉不下去,就无法让水位上升。生2:(赶紧说)即使比水轻,虽然不能排水,但要空气啊!生3:每块石子都有大小,要占位置,就把水挤上来了。生4:乌鸦是个天才的数学家 ……

案例一中,教师补充的教学内容很生动,也引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孩子们的兴趣仅停留在玩耍的层面上。虽然兴趣高昂,但并不是对数学本身的兴趣,而是仅仅出于对动物的好奇,对动物活动的关注,所以数学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这里教学的趣味是娱乐趣味而非数学的趣味。案例二,同样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同样是播放影片,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孩子的分析和思考直指数学知识——“体积的认识”。这样的创编使得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孩子对事件的兴趣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这里的趣味是数学的趣味。孩子们的分析和思考都直击对数学本质的分析和研究,在这样的趣味性学习活动下,孩子才能真正获得数学学习的发展和提高。教学反思:我们挖掘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指数学的趣味性而非娱乐的趣味性。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素材要具有趣味特征;素材要能最直接地呈现数学知识;③素材组织要以“数学问题”为中心组织;④素材运用中,教师要实施“目标导向”,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其承载的“数学知识”部分的关注。

课题研究可以使老师敢于、乐于尝试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人性的光辉。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拓宽思路,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帮他们理解,教他们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学困生参与课堂的信心,创造了全员参与的条件,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途径一:向前补充,教材内容没有充分铺垫的部分

案例一: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出现的问题:按照课本教学内容的呈现完成教学后,学生仍然很难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的联系与区别。

解决措施:补充教材,在教学例一以前安排可以沟通正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内容,并组织教学,为教学例题做准备

具体操作:设计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

一、折纸探秘

材料准备:长7cm,宽5cm纸片一张 步骤:

一、动手操作

1.将长方形纸片沿宽将长折短1厘米后观察剩下的纸片还是长方形吗? 2.在刚才被折掉的位置再折去1厘米,看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3.再次重复上面的动作,观察我们看到的还是长方形吗? 4.再次重复? 5.再次重复,思考我们这样折下去还能找到正方形吗?为什么?

二、总结与分析:

1.通过上述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2.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联?

三、得出结论:

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当长方形四条边(相邻边)相等时就成了正方形。3.正方形一定是长方形,长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4.正方是从长方形里独立出来的概念,通常情况下我们说长方形时没有

包含正方形。

活动二.模型寻源

准备材料:可以拉动的长方形教具与学具,铅笔,图画纸、橡皮擦 活动步骤:

一、动手操作:

1.将长方形模型放在图画纸上,在纸上沿着内框画出内框长方形 2.轻轻拉动长方形模型,并在拉动后的模型放在纸上沿内框边沿画出拉动后的图形的样子。

3.继续轻轻拉动,重复第二个活动过程。

4.继续随意拉动几次,分别画出每一次拉动后内框图形的样子。

二、观察比较

1.观察所有画出来的图形哪一个是自己认识的,与其它图比有何不同之处?

2.其实这些图形都是一家人,你知道为什么吗?说说他们的共同点。3.所有的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总结一下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

三、结论:

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形。

2.当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为直角时它就成了长方形。

3.长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长方形。

4.长方形是从平行四边形里独立出来的概念,通常情况下我们说平行四边形时没有包含长方形。

通过这两个补充内容的教学后,孩子们对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判断与选择的时候就很少出错了。这个案例是非常成功的,它也为我们找到一条挖掘和补充教学内容,使之具有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向前拓展——找到教材编排制知识前后衔接的空缺区域或者学生学习新知时候已有知识准备不充分的部分,设计趣味性教学内容,这是学生需要的部分,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又对我们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途径二:向后补充,教材内容可以延展探索的区域的内容

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教学

出现的问题:

1.内容浅显,学生探究的空间不大,因而趣味性欠缺。

2.内容缺失,只让学生找正放的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的底和高,而没有找另一组对边的底和高,后面的教材也没有这方面的后续内容。3.在做判断题“平行四边形只有一条高”和“同一个平行四边形里所有的高都相等”时很多同学经常出错。

4.学生在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找到不同情况下对应的底和高。

解决措施:教学完例题后,向后延伸,补充探索活动。具体操作:

1.找一找另一组对边之间有高吗?如果有找出来,画一画。2.这组对边之间可以画多少条高,他们的长度相等吗? 3.比较一下两组对边之间的长短是否相同。

4.在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出长度不同的高吗?怎样画试试看。

通过这个这个补充练习,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究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使得活动的趣味性大大增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该教学内容的充实,使得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高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和深刻,为以后学习面积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这也让我们看到“向后拓展”充实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途径三:横向补充,教材内容中可以生发延展的区域的内容

案例: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的教学

在完成“圆”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后,教师以此为生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补充: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这部分内容是教材中没有的,但又是深深植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是以完成对圆的特点、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内容:包括数学文化的传播(认识我国古代对圆的一些研究成功的认识),数学思想的渗透(切割法的尝试),数学现象的研究(研究自然界的圆)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补充,使得学生对圆的认识更加丰满,同时也让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体会到祖国古代文明的灿烂)、探索性(研究“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生活化。这样就使得教学内容有了强烈的趣味性,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步构建起适合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课堂趣味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建立一种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学校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根据四个实际,即1.面向教材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面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学生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千差万别,要因材施教,因宜施教,因需施练。3.面向教师实际。根据自己性格特点、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4.面向学校实际。学校经济实力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根据学校的硬件软件所提供的条件、人文环境,确定教学手段。结合三个特点,即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的多元目标特点,探讨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形成了以个体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 “五步一评教学法”模式:

衔接迁移(或情境引入)——尝试探索——展示反馈——导疑启思——演练拓展

3.深入解读课标,研究教材,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好玩的数学》一共6册,每一册都能体现出该年级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我当时负责了一个年级校本教材的编写,从选择教学内容到每一课时图片的安插,我都会不自觉的跟着趣味性课题这个目标来。

机灵的小白鼠(五上“因数和倍数”后使用)

大花猫是捕鼠能手,每天要抓到不少老鼠。但它在吃老鼠以前,先要叫老鼠列队报数。第一批吃掉报单数的;剩下的老鼠重新报数。第二批,花猫仍吃掉报单数的;第三批也是如此……最后剩下的一只老鼠可以被保留,与第二天抓来的老鼠一起重新排队报数。

后来,发生了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大花猫发现,一连好几天,最后被留下的总是一只机灵的小白鼠。大花猫就问小白鼠:“你想了什么办法,能每天都留下呢?”小白鼠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每天排队前我都先数一数你抓到了多少只老鼠,然后,我站在一个相应的位置,就可以留下来了。”大花猫听了小白鼠的详细回答,很感叹地说:“没想到,害人的老鼠里

居然也有你这样聪明的小白鼠呀!”小白鼠行了一个礼,恭敬地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不瞒您说,我并不是害人的老鼠,我是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溜出来玩的,您放我回去,好吗?”大花猫高兴地放它回去,临别的时候,大花猫还感谢小白鼠给它上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呢!你知道吗,小白鼠每天应站在什么位置才能不被花猫吃掉。(为了方便,我们假设第一天共有十只老鼠排队,第二天是二十只,拿出你的算术游戏子来试着排排看吧。)

分清奇偶数(五上“因数和倍数”教学后使用)

你请一个同学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两手各握一张,不给你看见。你再请他将右手中的数乘 2,左手中的数乘 3,把乘积相加的结果告诉你。如果是奇数,你即可猜出同学左手握的是奇数。若是偶数,你即可猜出同学左手握的是偶数。这样猜肯定是正确的,你能说出为什么呢?

4.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让数学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案例:二年级《较大数的估计》 要估计一碗黄豆大约多少粒?老师引导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探究估计方法,先让学生明确了合作要求,步骤,然后分工合作,给予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老师巡视、个别指导,经过各小组的讨论、操作,学生们创造性的想出了较多的估计方法:①先数一把有50粒,有8把,估计一碗有400粒;②有先数1杯大约有80粒, 有5杯, 大约400粒;③先数1勺大约有60粒, 有7勺, 大约420粒……

师路心语:由于在合作时,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而且相互协助,最后探索出估计一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的方法,所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有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合作的能力。可以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听到他们自信的回答。学习数学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伙伴合作。教学中,教师创设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情景,可以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留有广泛的空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通过学习、探讨、交流,学会发现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5.成就一批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撰写经验型论文和科研论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进行课题研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得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我们一线教师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搞教学也不能脱离教学搞课题研究,因此怎样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效的结合起来,我以我自己的感受给大家提几点建议,这些建议不一定对你适用,所以仅供参考。

策略1:唤醒生活感悟,增强教学趣味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也不论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科研课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乐学、好学。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唤醒,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完全是出自与生活的需求和解决自己切身问题的需求。这样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解决自己切身需求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自然具有了趣味性,其学习的主动自然能被充分调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精神亢奋的状态,是愿学的,乐学得,好学的。

案例:《平均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师: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我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教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教师现场拍球29个。师:“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 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1: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生:“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生: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

策略2:联系实际需要,学生主动参与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自己用头脑来想,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在刚才的教学案例中,学生是在开展自己的“比赛性游戏活动”中,为了追求比赛规则的公平性而自觉努力地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始终贯穿了孩子为了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的需求,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下。这显示主动的学习状态是一种以知识“需要”为前提而激发出来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比被动的接受更具趣味。

策略3:巧设疑问,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案例:周长与面积

师:给你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你可以围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生:还有三角形 生:(抢着回答)还有梯形,平行四边形 生:(激动)可以围成我们任意一个学过的图形 生:(补充)我们没有学过的其他的图形也可以围出来啊

师:那么在用这个绳子围出的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大呢?怎样证明? 学生做了各种猜测,并非常认真地去操作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反应积极,其一是问题的基础性,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基础,对于学得好的东西,孩子总免不了要争先恐后地展示下;其二是,问题具有开放性,有探究的空间,孩子可以自己动手探究,有他们发挥的空间。

策略4:抓住生成,合理拓展

案例: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了3的倍数特征之后,教师安排这样的拓展练习

比一比、赛一赛,谁能最先判断出下列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1.96933

(1860个3)(2008个6)

2.333……3 7 666……6 4.17265593(师先出示第一题)

生:这个数是3的倍数,因为96933的数字之和是33,33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字是3的倍数。

师:还有别的判断方法吗?

生:我不计算也能判断出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因为这个数由9、6、3这3个三个数字组成,而9、6、3这3个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我判断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师:不计算就能判断出来,你太有才了!

(这个孩子满意的笑着坐下,其他孩子投来羡慕的目光)(教师出示第二题)

师:这么大的数字怎么判断呢?(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生: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我先把1860个3去掉,再把2008个6去掉,只看剩下的7,7不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也不是3的倍数。

师:这么大的数都能被你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判断出来,真是太有创意了,让我们为她得精彩发言鼓掌!

(全班同学都做好了迎接下一个挑战的准备,兴趣大增)(出示第三题)

(看到这道题时,同学们思考得非常仔细)

生: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我先把9、6、3去掉,因为7与2的和是9也去掉,同样1和5的和是6,有可以去掉1和1个5,最后只剩下一个5,5不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也不是3的倍数。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而且这里兴趣已经不是物质的兴趣(对于学习形式的兴趣)而是精神上的兴趣(对于获得知识,赢得成功的兴趣,对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兴趣),最终他们的收获已经远远的超越了课本,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的。但从教材来看,没有安排这些内容,也没有要求学生达到这样高的目标,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拓展进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学得带劲,学得上瘾。

策略5:评价促学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案例一:没想对不代表你不会想,许多人都是从想错了开始,最后变成想对了!

(没回答对的孩子露出了轻松的表情,全班的同学表示认可)案例二:今天拉登被击毙了,你能击毙眼下这道恐怖的数学题吗?(孩子们哄堂大笑,然后认真做题)

案例三:你简直太有才了,我不得不佩服你!(孩子无比欣喜,全班爆发掌声)

案例四:一个孩子说出了很有创意的想法

老师故作惊讶:天啊,真么好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快告诉我们吧!(孩子自信满满地自我展示)案例五:师:数学难吗? 生:不难

师:不,是你们太聪明了(孩子们笑了)

案例五:数学课中,几个孩子埋头在下面搞小动作 师:有几个同学在寻宝,开展挖地板的伟大工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师:小心地板挖穿掉到***班去了自动降级哦!(全班再次大笑)师:孩子们课堂上真正的宝藏是什么? 生:知识

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关注课堂,认真上课,不要让宝藏从眼前溜走。

作为小学生,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主要途径是来源于学习活动。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需要相关联的,所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满足每个孩子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情趣的一个重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开展教科研的实践,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每一棵树都想开花”一样,每一位老师都有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愿望。教学、思考、科研是一条辛苦但有充满着诗意的小路,我愿意在这条通往梦想的小路上继续跋涉,去领略教科研道路上更加美丽的风景。

下载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的薄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的薄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