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影响深远的月中桂树传说是如何产生的[大全]
(图)影响深远的月中桂树传说是如何产生的?
影响深远的月中桂树传说
是如何产生的?
2012-09-26 11:15 新民晚报(转自环球网)
月中嫦娥和桂兔蟾蜍
唐寅画嫦娥
吴友如画嫦娥
刘凌沧画嫦娥
张大千画嫦娥
文/尹荣方
月亮中有桂树、有仙人的传说,见于汉晋间的载籍。《太平御览》卷957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又传吴刚伐桂之说,称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用斧砍树,树创之处,马上又愈合,所以那棵桂树,永远也砍不断。传说砍树的吴刚是西河人,因学仙犯错误,被罚砍树。唐以后,月中有树以及吴刚伐桂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毛泽东《蝶恋花》词也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句。影响深远的月中桂树以及吴刚伐桂的传说是如何产生的?值得探讨。
月桂与月中桂
月中有桂的传说,有人用“阴影说”来解释,大体是说上古时人们望月亮,发现里面有阴影(实为月中环形山脉造成),于是根据阴影的形状,推测那是某种动物(如兔、蟾蜍)、植物(桂树、阎浮树),这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的直观性思维特征。我以为,阴影说并不能解决月中桂(包括月中兔、蟾)的来源问题,月中阴影,斑斑驳驳,硬要比附,说它像一般的树,勉强可以,然我们的先民众口一词地认为月中所生者是桂树,而不是其他什么树?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月中桂传说,当源于桂树中的一个品种———月桂(又称真桂)的本身特性。桂的品种甚多,常见的银桂、金桂、丹桂大体一年开一次花,开在中秋前后,香气较烈。另有一种四季桂,却一年能开几次花,花亦以秋间一次为最繁,而现在相对较为少见的的月桂,则有一个与月相应的特点,即月月开花的特点。黄岳渊、黄德邻合著之《花经》说月桂“月月开花,以十月为盛,花香较次”。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说桂“有秋花、春花、四季花、逐月花者”。这种逐月开花的桂,古人即名之曰月桂。明代诗人李东阳《月桂》诗:“一月一花开,花开应时节”,歌咏的就是月桂逐月开花的特点。月中有桂传说的产生当与月桂的这种特点有关。语言学派的神话、传说理论认为,构成神话、传说性质的常常是与一些与语言学有关的特性,如语言学中的一词多义、多词同义、隐语等。这一派神话、传说理论虽然有不少缺点,但甚至其反对者也不否认从语源入手可以构成神话、传说研究的一部分。我以为,月中有桂的传说,就是因为语言中“一词多义”引起的。我们的先人根据月桂每月开花的特征赋予它“月桂”之名,而在我们的语言中,“月桂”一词,既可单指这种植物,又可指月中之桂之意,因此“月桂”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产生月中有桂神话、传说的因素。像许多传说的产生一样,月中桂传说的产生,也是语言作怪的结果。
据载,前人把这种每月开花的月桂、以及四季开花的桂,称为“真桂”,以与秋季开一次花的一般桂区别。《广群芳谱》卷四十引《闽部疏》:“延平多桂,亦能多瘴。福南四郡桂皆四季花,而反盛于冬。凡桂四季者有子。唐诗所云:'桂子月中落’,此真桂也。江南桂八九月盛开,无子,此木樨也。”早期同月亮发生关联的当是这种真桂而不是八九月开花的那种桂。这种真桂出现在月中,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真桂中的一种———月桂,因其逐月开花的特点而被附会到月宫。
真桂,又称“天竺桂”,或以为浙江一带最多,王象晋《群芳谱》云;“天竺桂,即今闽粤浙中山桂,台州天竺最多,生子如蓬实,或二或三,离离下垂,天柱僧称为月桂,其花时常不绝。”真桂生于南方,东南一带尤多。月中桂的传说,当产生于南方特别是东南一带。《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古书中常称桂为“南方奇木”,因此,月中有桂传说首载《淮南子》一书,绝非偶然,它很可能是淮南王刘安到南方后听到这个传说而加以记载的。
瑰
道家方士与月中仙人
月中桂传说,令人困惑的尚有桂与月中仙人并举的问题。晋代虞喜《安天论》云:“俗传月中仙人桂树。”到唐则有吴刚伐桂故事的出现。虞喜说的“仙人桂树”,此“仙人”似不是指窃药赴月的嫦娥,也不是指伐桂的吴刚。嫦娥在神话中是“月精”,她与月中另一对象蟾蜍的关系较密切(《淮南子》称她进入月后化为蟾蜍),而与桂似没什么因缘,嫦娥奔月渊源有自,这里不谈。至于与桂有关联的月中之仙(包括吴刚)我以为是道家方士杜撰的结果。先秦诸家儒、墨、法等少谈神仙,月中仙人观念的形成与上述诸家无关。秦汉至魏晋间,由于统治阶级求长生的需要,道家方士“成仙”、“长生”观念弥漫世间,道家之徒或架炉炼丹,或到自然界中,尤其是深山老林之中,去寻找“长生”之药,如“灵芝”、“菖蒲”、“菊花”、“茯苓”等,在方士们的眼中,都是可以使人轻身延年、长生不老的灵药。有意思的是,“桂”在一些道家方士(甚至一些古代医药家)的观念中,与“灵芝”等“仙药”一样,也是具有特别效能的灵药,古代流传着很多服桂成仙的故事。桂与“仙人”的这一层关系,现代学者似很少论及,然而我们透过桂与仙人的这种因缘,似乎可以大致把握到月中仙桂并举传说产生的真正原因。如《列仙传》说仙人“桂父”,因为常服桂叶,颜色如春。郭璞《抱朴子·内篇》说赵它子服桂二十年,脚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干宝《搜神记》说彭祖,是殷代大夫,寿七百岁(或说寿八百岁),经常吃的是“桂芝”。
用现代科学眼光看,说食桂能使人“成仙”、“得道”、“寿七百岁”、“日行五百里”云云,是根本不可能之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斥为“方士谬言”。但在这些方士的谬言中,却也透露出了这样的古时信息:即桂在古代服食求仙的过程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古代一些方士术者的眼中,桂是仙药灵丹。
应当指出,桂之能够成为方士术者的仙药,也不是偶然的,这与桂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有关。首先,桂树常生长山中,道家术士的修炼地点亦常在山间,容易接触;其次,桂树本身具有药用特性,《说文》木部说:“桂,江南木,百药之长。”从前的药书,大体列桂为上品药。《本草纲目》引《本经》说桂的药用价值:“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百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其花则具“生津、避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润发”等功用。
桂在古代医家眼中,是上品佳药,桂的药用特性给服用者带来了却病保健、延年益寿的结果,这与古代服食家追求的目标部分相同。因此,它之被服食家、方士们选中为服食灵药,并最终被赋予神异功能,乃是十分自然的。然而,桂树之与仙人有缘,原本不仅在月亮之中,它在人世间本来就是如此的。桂树之与仙人结缘,其根源关乎桂树本身的特性,这个事实无可怀疑。
月中有桂的传说,起先并未涉及仙人。《淮南子》就只记载“月中有桂树”。因此月中仙人是较后时期出现的。月中仙人桂树并举始见于晋人记载,并不偶然。东汉魏晋时期,服食求仙风气甚盛,桂开始由医家及民间的上药被方士们提升为仙药,为服食者所推重,同时一些服桂成仙的故事也被创造出来。在这一时期,桂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成仙、仙人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在月中也势必不能继续单独存在了,于是,这些人就按照人间桂与仙人常纠结一起的事实(其实是他们的愿望和想象),给天上月亮里的桂树旁也安了一个仙人。人们总是按照人间的现实来安排天上的一切,于是月中仙人桂树的传说就产生了,其产生的时代不可能早于东汉,因为服桂成仙的大量故事最早出现于东汉。
月中仙人桂树的模糊传说后来故事化为吴刚伐桂,从时间上看,唐以前的载籍中从未提到月中有什么吴刚。吴刚伐桂故事,最早见于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段说此故事他得自“异书”,此异书,可能为道家术士所著。道家术士所创之神仙故事,往往都含有某种现实寓意,如有名的“烂柯山”故事,施蛰存先生解释说:“它的主题是教人以寂静养生,看人家下棋,最是心无旁骛,持静守默,这正是李耳以来道家所主张的养生延年方法,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讲的也无非是这些道理,不过那是道家的理论,一般不会去读,读了也不容易接受,编成烂柯山的故事,就是用形象思维来宣扬这个理论。”(见施蛰存《神仙故事》一文)
吴刚伐桂作为道家术士所创的神仙故事,可能也有某种寓言,换句话说,它是道家术士为了宣扬某种理论而创作的。在这个故事中,吴刚“学仙有过”四字很值得玩味。吴刚原本是西河人,因为在学仙过程中犯了过失,故被“谪令伐树”,似尚未修炼成真正的天仙,他的在月伐桂是被迫的,他的常斫桂树,而树创随合,明明白白说的是他将永远砍不断此树,他也永远不能成为遨游天上的自由自在的神仙了。故事目的在于告诫学道者严守学道规则,不得有失,否则,他就会像吴刚那样永受其苦,再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仙人。
娑罗树与月中桂
宋代以后,在月中有桂、吴刚伐桂等传说流传日广、深入人心的同时,又冒出了一个新的说法:月中桂是娑罗树。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六:“世俗多指言月中桂为娑罗树,不知所起。”欧阳修《定力院七叶木》诗:“伊洛多佳木,娑罗旧得名,常于佛家见,宜在月中生。”
娑罗树为龙脑香科常绿乔木,又作沙罗、莎罗,产于印度。娑罗树与佛教关系密切。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河边娑罗树下涅槃。其树四方各生二株,称“娑罗林”或“娑罗双树”。又说文殊菩萨曾在福城以东的娑罗林中说法,指点善材童子南行参问“善知识”。又说昔有雷音宿王华智佛授记妙庄严王,“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佛。”(见《华严经·妙庄严王本事品》)《南史·扶南国传》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扶南国(今柬埔寨)“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娑罗树叶”。
娑罗树是佛家圣树,它何时被指言为月中桂树?我认为是宋时。史籍称言月中娑罗树的全为宋及宋以后的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有关娑罗的异事:“巴陵有寺,僧房床忽生一木,随伐随长。外国僧见曰:此娑罗也。”段成式博识广闻,好记奇事,他如听到过彼时月中桂为娑罗之说,肯定会笔之于书的,可见他那时并无这样的说法。
袁珂先生曾引唐天宝初年安西道《进娑罗枝状》“布叶垂阴,邻月中之丹桂;连枝接影,对天上之白榆”之语,说“疑即(洪迈)'世俗指言’之由”。我以为,这里的“月中丹桂”、“天上白榆”都是骈体文所常用的形容说法,是此文作者对皇家园囿所植丹桂、榆树的赞美。“邻”、“对”云云,指的是希望所献之娑罗得以与“桂”、“榆”并植皇家园囿之中,此句不是说娑罗原本亦是月中树,故得与丹桂为邻;是天上树,故得与榆树相对。因此,洪迈“世俗指言”恐非指安西道之状文,唐人尚无指言月中桂为娑罗树的。洪迈是南宋人,比他早生一百多年的欧阳修即已歌咏过月中娑罗,其后歌咏月中娑罗的,代不乏人。则洪迈之“世俗指言”,所指的就是早于和在他那个时代普遍流行的这种说法罢了。
必须指出,娑罗原产印度,中土甚为少见。中国诗人以为娑罗而加以歌咏者,实际非娑罗树而是七叶树。中土之人,是把七叶树当作娑罗树的,《江宁府志》:“今高座诸寺有娑罗树,干直而多叶,叶必七数,一曰七叶树……花色白,结实如粟。”又《海昌丛载》谓海宁安国寺“有娑罗二株……皮干黝黑坚致,枝叶茂密,叶多七片。”其描写者正是企业数的特征。七叶树是我国的庭院树,属于七叶树科的落叶乔木,与娑罗树完全不同。七叶树种子脱涩后可食,前人用之入药,称“娑罗子”。七叶树之被指称娑罗,大约因此而来。
娑罗树何以会被搬到月中,成为月中神树的呢?这可能与佛教徒的作为有关。我国历史上,道教与佛教的斗争从来不断,月中仙人传说的存在,自然对道教发展有利,于是有心的佛教徒就出来混淆视听,以月中桂树为佛家圣树———娑罗树,目的在于取消道教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扩大佛家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七叶树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南方则较为少见。以月中桂为娑罗树的传说也主要在北方地区流传,这里似乎也反映了指月中桂为娑罗树的佛徒的苦心积虑。我们知道,起源于南方的月中桂树、仙人传说在南方早已深入人心,佛家信徒要另设月树当然难以措手。而在北方地区,宋代之时,虽说月中有桂说早已流传,但因北方少桂,北方人对此月中桂的摸样自然不甚了了,而长期流传的月中桂的美丽传说容易使北方人产生躬亲领略的心理;同时,由于佛学的深入人心,佛徒的指称也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这就给佛家信徒的作假创造了条件。我想,指七叶树为娑罗树原本也是佛徒,目的在于使他们假造的月中娑罗说易于被人们接受。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