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读后感
人文学院本科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题 目: 《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
——浙江文学三十八年》读后感
课程名称: 浙江历史与文化 教学班号: 0447 序 号:27 专 业: 人文教育 班 级 111班 学生姓名: 陈迪美 学 号:11120133 指导教师: 姚建根 职 称:副研究员
完成时间: 2013 年 12 月 10 日 成 绩:
《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读后感
摘要:民国时期,浙江文学大放异彩,几乎占了整个民国文学的半壁江山,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浙江人民骨子里的叛逆与悲情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鲁迅深邃厚重,塑造了以阿Q、祥林嫂为代表的心酸命运的悲情;郁达夫嫉恶如仇,塑造了青年有心无力、报国无门以及对命运茫然的悲情;而阿垅和穆旦历尽乱世之殇,笔下是沉重慷慨又激昂的悲情。这些悲情,都将我们引向反抗封建、反抗命运之路。而戴望舒一首《雨巷》,引得人向往又迷惘,徐志摩之浪漫,最终也敌不过一场空欢畅。历史竟是悲情如斯!
关键词:浙江文学;叛逆;悲情;爱国情怀
可以跨越而过的是千山万水,跨越不过的是一段段历史的悲情。可还记得那些曾经耀眼夺目的星光,而今早已陨落,剩下的只是后人对他们的怀望;可还记得那些曾经踟蹰而行的迷惘?而今却只能遐想,然后打开历史扉页,于其上评点一句乱世成殇。
浙江文学的三十八年,身处的是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因为叛逆,所以斗志昂扬;因为悲情,所以刻骨铭心。或许,也正是因为叛逆悲情,所以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闪耀出漫天璀璨的群星。
刘鹤先生的《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顾名思义又毋庸置疑,这本书上记录着浙江人在民国时期妙笔生花的轨迹,书写着一个个文学星座的黯淡与崛起。正如严家炎先生所说:“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乡土小说和散文诗的开山鼻祖;周作人是‘人的文学’的倡导者,现代美文的开路人;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角,又是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领袖和开拓者;郁达夫则是另一个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健将,小说方面的主要代表,自叙小说的创立者;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新格律诗的倡导者;丰子恺则是散文方面一派的代表。”[1]:这本书主要记载的便是这些文学巨匠在促进民国文学繁荣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也不止这些,首先,作者匠心独运,充分肯定了翻译文学和报刊新闻学的价值与地位,同时肯定了浙江人在这两方面都为民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作者开风气之先,一改现代文学史不研究电影文学的做法,在“新散文论·新戏剧论”中专设章节,将电影文学与话剧文学并列进行研究,弥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对电影文学研究的缺失与不足。
然而,无论是在叙写新闻还是小说,无论是在赏析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在点评电影还是戏曲,作者都要透过对这些作品点点滴滴的介绍,来传达一个思想主题,那就是浙江人的反抗意识与叛逆精神,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导论的第二节当中,作者专门点出了叛逆文化精神对浙江新文学的影响。“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的叛逆、《故事新编》的反讽,以及从《阿Q正传》、《故乡》、《祝福》当中的阿Q、闰土、祥林嫂身上,看到反传统与悲情;从郁达夫的《沉沦》,我们可以看到叛逆与抗争;从矛盾的《子夜》骨子里的否定与抗争;从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看到侵略者铁蹄下的悲情;从阿垅的《南京》看到被侵略者屠杀的悲情。”[2]民国文学三十八年,同时也是悲情文化的三十八年,是反抗文化的三十八年,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统治者的争权夺利,腐败不堪,充满叛逆色彩的浙东人与充满开放精神的浙西人以各自不同的笔风,一同书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爱国长歌。
如果说叛逆与悲情精神对浙江新文学有重要影响的话,那么这种叛逆与悲情精神的代表便要首推鲁迅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慢慢地走进鲁迅,了解鲁迅,从学校的走廊和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着的他的名言警句,到课本中他的一篇篇小说,一首首仿古诗,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再从《少年闰土》到《社戏》再到《祝福》,每一篇文章的结尾,都给人留下无限的怅惘,每每回想,眼睛就不由自主的湿润了。鲁迅的一生,是叛逆的一生,同样如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样,过的也是悲情的一生。他加入了光复会,在接受刺杀任务时,却担心家中的老母,遂远避仙台;在仙台学医期间,也不得不受尽同学们的轻视,同时还要观看杀中国人的电影,听着一群日本狂热的少年的高呼。他呐喊,他彷徨,辛亥革命成功时他由衷的欢呼,继而又倍加失望,好不容易北伐给了他强心一剂,可蒋介石和汪精卫的相继叛变又给了他莫大的打击。鲁迅的伟大,一方面在于他深邃厚重的文章,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的浓浓爱国情怀,在于他的叛逆,在于他始终清醒的看着时局,永远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
与鲁迅相比之下,郁达夫则显得更加年少轻狂,愤世嫉俗,少了些许的冷静沉着。他是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左联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沉沦》在五四时期一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沉沦》真实地反映了民国初年开始觉醒而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的青年的共同心态,表现了个性解放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封建“性道德”的大胆反叛。此后他写作的《南迁》、《怀乡病者》、《茫茫夜》、《秋柳》也大多反映的是青年有心无力的苦闷境况。与小说相比,他的新闻作品则不同,慷慨陈词,义愤填膺,充满在他整个新闻文学当中。在《政治与军事》当中他热烈赞扬前线抗日战士的英雄气概,在1939年发表的《第二期抗战的成果》一文中,他预言世界大战一旦爆发,必将加速日本的灭亡。在现实生活中,他在左联批评徐志摩的时候他站起来维护,在与周作人、张资平等友情深厚的情况下,痛斥他们附逆汪伪的行为,都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真挚的爱国情怀。除了鲁迅与郁达夫,充分体现这种叛逆悲情与爱国情怀的还有阿垅和穆旦。作为一名深通军事学且有实战经验的军人,参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阿垅,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惨烈,同时也更能体会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与难以名状的悲痛。他后来写出了《南京血祭》,铸就了一部英雄的史诗,率先向世界揭发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野兽行径。而穆旦则是投笔从戎,亲身经历了滇缅大撤退中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见证了那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下埋葬的四万多士兵的忠骨英魂。他深受打击,在沉痛之余写下了一首甚至可以与屈原《国殇》相媲美的不朽诗作,即《森林之魅——祭野人山死难的士兵》,又称作《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阿垅和穆旦,两个悲剧性的人物,注定了悲剧性的结局。《南京血祭》里的英雄已经倒下,《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里人的尸骸也已经在地上腐朽,而他们俩则要迈上人生的最后一程。他们俩都倒在了政治的漩涡里,没有反抗的余地,也没有再爬起,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一如穆旦诗中所诵的葬歌:“你的身体还在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3]。”
历史是悲剧的,人生亦是悲剧的。世上可有如花果山一般美好而又无忧无虑的洞天福地?世上可有畅通无阻的道路,无须自己亲去披荆斩棘?且看那一卓越的新诗的风生水起,也看看那小说散文的巅峰时期,没有苦难,没有矛盾,没有彷徨,是不能够创造出不朽的篇章,唯有去叛逆,去挣扎,才能演奏出一首震撼人心的狂想。
还想去读一读《雨巷》,也希望能“逢着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还保留着《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的遐想,“不去那冷漠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4]”。然而,这些浪漫,可不都是虚幻?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而那雪花的飞扬,亦不过是“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5]”。
然而,苦难是创作的源泉。经过苦难,才能够创作出触动心灵的作品;历尽苦难,才能够写下涅槃般甜到心头的温情。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在那样一个悲情的年代里,当自身的苦难与国家的苦难相碰撞,创作下来的作品往往更能够不朽,所以安史之乱前后有李白、杜甫撑起了一个半个大唐的文学时代;退避一隅苟且偷安的南宋激发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所以崛起了李清照、辛弃疾等光芒万丈的大词人;以至于近代特别是民国战乱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大家,可以说,他们的光芒盖过了现在任何一位作家。
最后,我还是想回到《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这本书上来。这是一本文学理论性的著述,或者说是一本介绍性的书籍,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将其只当做理论性介绍性的书来看,未免太枯燥了些。但凡理论性的书都显得十分的艰涩难懂,其拗口的文字和绕来绕去的逻辑性思维以及单调的专业术语,往往令很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信手拈来,可能是因为文学史更容易书写,更容易出彩的缘故吧,这本书的文字整体来说还是写的十分的生动,点评的也是恰到好处,没有替那些高大辉煌的人物们饰伪,也没有肆无忌惮的恭维,有的只是一颗平常之心,以公正的眼光看待过往的历史人物,确实是值得一看。参考文献
[1]刘鹤.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2]刘鹤.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3.[3]穆旦.穆旦诗选[M]//刘鹤.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86.[4]徐志摩.志摩的诗[M]//刘鹤.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75.[5]徐志摩.卞昆冈[M]//刘鹤.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77-278.
第二篇:《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在历阅四本《文学少女》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茨威格的这本书——似乎给了我当头一棒,《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文学少女》,这书名,与书中的每个故事不相称著,又无可改换。在这看似文艺而清新的书名下,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放大的内心纠结与扭曲。那似乎攫住人呼吸的、狂风暴雨似的剧情,让人惊诧、震撼和恐惧。《文学少女》就像春天。惊雷乍起,万态毕现,又总是笼罩著细细密密的雨丝中,稠密而寂寞,晦暗而忧伤。然而,在晦暗得几乎生了霉气的帷幕下,却萌动著一股嫩绿的气息,就如静静开放的木兰花的幽香,慢慢地渗入雨中,丝丝缕缕,点染了整个春天的幻梦。
这木兰下站著一个亭亭的少女,长长的辫子,垂在如细柳的身姿后。樱色的嘴唇,咀嚼著书中的人生百态、沧海桑田。
如果说,浩如烟海的书中所描绘的故事们是天上的群星,那天野远子确乎是一个宇宙。面对渴望死亡的小丑、渴求真爱的幽灵、沉陷过往的愚人和悲怆恸哭的巡礼者,她总是那麼平静地、悲哀的、又充满热情地伸出手。信手拈来故事,如采撷星辰,她微笑著,铺就了一片星空的宁静。
但是,这宁静不是总能救赎人的心,美妙的话语,并不指引天堂的路途。人们在听了故事,心领神会之后,总归要回到残酷的现实。於是,他们依旧困顿著、挣扎著,或者心怀希望,或者心丧沉沦……人生曲折,并非一二故事可以照亮,那份答案,依旧是自己终身的追寻。正如《渴求真爱的幽灵》的结尾所述:“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什麼模样。但是,有时受伤、有时哭泣叫喊、有时也能得到治愈,人们就是活在这麼一个不确定的故事之中。”所以,“我们就这样闹著、笑著、气著、吐槽著,然后又笑著——继续走在夏天的这场雨中。”
合上书页,我始终不能了解远子的那份冲动,对於每个陷入泥潭的人,无虚无惶地付出仁慈的爱。而茨威格笔下的C太太,在她二十四小时的际遇中所展现的心态,又为我的疑惑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在乌烟瘴气的赌馆,在瓢泼的大雨,无数次,她尽可以毅然离去。他,於她不过是陌生之人,无论如何沦落下尘,身离去,读后感《《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正如心叶一次次地坦言,不允许介入“他人”的世界。然而,她却还是以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单纯的冲动、向他伸出了手,“可是后来,我还是被带走了,我一定得跟随著他:一点也不是出於自愿,我的脚步开始移动了。这一切完全是不自觉地发生的,并不是我自己在行动,而是行动来到我的身上,我对谁也不加理睬,对自己也毫无感觉,径直向著通往门外的过道跑去。”
这正如乍见孺子落井时而恐惧和惊慌、不由自主的伸出援手。而此刻C太太面临的,大概是比孺子落井更难抉择的境地。
救赎的喜悦,醉心的意乱情迷,圣母般的情感迸发,一个女人的渴望。正如茨威格笔下的C太太所说,这份热情,如沉浸在深眠中的、婉顺柔从的东方美人,有一瞬间觉醒,就点燃了如火如焚的热情。
然而,C太太的现实不是童话,甚至不是《文学少女》式的,带著悲哀与平静落幕:
“如今隔了二十五年,我只要回想起那一霎,回想起自己受了他的淩辱低下头来站在千百个陌生人面前的情景,就会立刻遍体冰凉。我同时还又体验到,我们平日夸夸其谈称之为心灵、精神或情感的那点什麼,我们称之为痛苦的那点什麼,是多麼软弱、浅陋而琐屑的东西啊,所有这些即使大量涌现,也无法使一个受苦的肉体完全毁灭,一个人在这样的时刻里也还是血脉不停一息犹存的,不至於象一棵大树那样,受了雷击立刻拔根倒地终结生命。我当时的痛苦仅仅只是那麼一下,仅仅只在那一霎,刺入我的骨髓,使我呼吸闭塞全身沉重,倒向那张长椅,领会到一阵与世长辞的愉快感觉。可是,我刚刚说过,一切痛苦毕竟是懦弱的表现,在坚强有力的生活感召下自会悄悄隐退,我们肉体里面留存著的生活感召似乎远比我们精神里面所有的求死之意更为强烈。”
这是久历平静的人才可拥有的火山喷发式的热情,也是拥有同样热情的人才能理解的冲动。於是,我无力地在这个故事的面前,挫败得体无完肤。
《文学少女》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野村美月和茨威格,天野远子和C太太。我明白,她们终归是不同的,C太太凭藉自己狂乱的本能和冲动去救赎、去爱、去绝望,去完成一个献身的巡礼。远子则是“空”,是以晶莹的故事和无暇的心去包容、去体谅,甚至去感同身受。她们投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情,她们拥有的是迥然相异的视角。
一言蔽之,C太太所拥有的热情和冲动,更像是被远子咀嚼、并用生命去热爱的故事。
远子,那故事,是个怎样的滋味呢?
然而,我从这两个没有交集的女子身上看到的、那伸出援手的热情、那不可抑制的好奇和冲动,又何其相似啊?这热情,戴著令我不可理解的傲慢,横陈在我的眼前,攫住我的呼吸,重击我的心,引著我陷入深沉的思考,又似乎在微笑著等待……
这确乎是一段,我所不能理解的热情啊!
第三篇:《西游记》读后感:孙行者,一个文学形象成就一部作品
《西游记》读后感:孙行者,一个文学形象成就一部作品
原创: 王子鸣
诗云: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映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双耳过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
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中,那一个个幽默的文字间,流淌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儿童故事,也不仅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折射出吴先生思想的光芒,永为后人所传诵。
《西游记》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金蝉子陈玄奘唐三藏,一心向善又有些迂腐,胆小而又固执;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行者,本领高强又性情急躁,桀骜不驯又好于卖弄;好吃懒做的天篷元帅猪悟能八戒,坚毅不拔的卷帘大将沙悟净和尚,踏踏实实的白龙马……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当中,孙悟空行者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孙行者本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仙石中孕育成的石猴,他求知欲强,拜菩提祖师为师。真是个领悟性极高的悟空!他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但他好于卖弄,最终离开祖师。他放荡不羁,大闹天空,最终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大唐的圣僧唐三藏救下了两界山下的他,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他便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艰程。
我欣赏孙悟空,欣赏他勇于降妖除魔,嫉恶如仇的精神。他是非分明,对于妖怪,从不手下留情。即使困难百阻,也绝不畏惧。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透美猴王》正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一点。唐僧是非不辨,屡次要念《紧箍儿咒》,他却屡次“不听”师父劝,最终降伏了白骨精。若是遇到身外事,行者也是乐于助人。一路上,各村各家出现妖魔,即使师父没有落入妖魔手中,他也会除恶务尽,使天下太平。显然,他的本领不得不令我们啧啧赞叹。其实,《取经诗话》中的孙悟空本领仍然有限,而吴承恩的笔下,前七回就让孙行者做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表演,畅快淋漓的“大闹天宫”,可见吴承恩先生对他也是喜爱的。
我欣赏孙悟空,欣赏他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气质。取经途中,唐僧总是走着走着便害怕有妖怪,让徒弟们“仔细仔细”,然而“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孙大圣就从不害怕此类。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开篇,唐僧就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这么的,莲花洞之灾怎不会降临?“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这段体现了孙悟空“心无挂碍”的品质,是令人敬佩的。
我欣赏孙悟空,欣赏他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语言不仅是为了人发笑,更可化尴尬为自然,化困境为顺境。孙行者就是这样机智的大圣。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透美猴王》中,白骨精第二次戏唐玄奘,唐僧便是信了八戒的话,欲逐行者。怎知行者曰:“若不要我,把那个《松箍儿咒》念一念……”明知唐僧不晓得什么《松箍儿咒》,却提起它,唐僧也就能留他一次,行者也能把尸魔杀死了。《西游记》中他幽默的语言数不胜数,这却也是吴承恩先生的一个写作风格,谁不喜欢呢?
孙行者象征着心,没有此心,取经就无法成功。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他固有缺点,但其瑕无法掩饰他璀璨的优点。故我欣赏这样的孙行者。
反复翻开《西游记》,我对孙行者感触颇深。有诗为证,诗曰:
“斗战胜佛孙行者,神通广大齐天圣。
魑魅魍魉从未畏,智勇双全持铁棍。
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
妙语连珠《西游记》,信定不移圣成真。”
2017年10月月度优秀作品,已入围大赛复赛评选名单。
泰州市姜堰励才外国语学校初一(22)班 王子鸣
指导老师: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