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暑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暑假期间我对村民自治问题展开社会调查,我对农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如果选举委员会资格审定时,认为虽有被选举权但不符合推选条件的人被海推为候选人后,他可否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就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需求与可能。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2)效益与成本。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3)周密与简便。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实行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决策上的本质体现;加强民主决策,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重大课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xx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所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高,决策一般会民主,反之,民主决策就会走形;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党的xx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第二篇:2014年暑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暑假期间我对村民自治问题展开社会调查,我对农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如果选举委员会资格审定时,认为虽有被选举权但不符合推选条件的人被海推为候选人后,他可否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就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实行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决策上的本质体现;加强民主决策,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重大课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xx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第三篇: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8.4—2010.8.14 调查主题:徐州市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现状 调查执行:环球网校徐州分公司
调查说明:本次调查以访问目标群体,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 调查人员: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从实际取得的效果看,大学的效果稍好,中小学的效果较差,不仅没有降低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使他们的学习负担有日益加重之势,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那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暑假期间,利用到环球网校徐州分公司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我参加了环球网校徐州分公司组织的一次调查徐州市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活动,下面我将从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的表现与危害,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的的主要原因,以及个人总结的降低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几点建议等几个方面来汇报这次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成果。
一、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主要表现与危害
1、大多数中小学生清晨6点左右就起床,下午6、7点才到家,深夜11点多才睡觉,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打疲劳战,在重点学校的初中与高中毕业生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在长身体的中小学生的基本睡眠、体育锻炼,自然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此,再好的成绩也没有意义,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是很难对社会与国家有什么大的贡献的,一个由多数身心不太健康的人组成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
2、不仅学校学习任务重(大多数学校不仅星期一至五每天要上七节课,而且每周六还要补习六七节课),而且校外学习任务更重,由于学校排名,特别是升学的巨大压力,迫使家长诱导或强迫自己的儿女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外辅导班,这样,多数学生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每天学习10小时以上。如此没完没了的学习与辅导,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在我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对学习非常有兴趣的不超过5%,95%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这种情绪在相互感染,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校内外的教师,形成恶性循环。
3、作业多,考试多。中学生有作业的课程至少在8门以上,一般一天内有三到四门课程,每门课程每天有10道以上的题目要做,每两周要小考一次,每月要大考一次。教师的授道、传业、解惑之职,被异化为学生无休止的作业和考试,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二、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主要原因
1、对大学的不当宣传和在招收分数上的不当控制。新闻媒体过度报道了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重点院校考生的事迹,仿佛不考上名校、重点院校,就是失败,就不可以成才;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招生采用最低分数线排名和向不录取高分考生的高校问责,导致了高校对高分考生的过份偏爱和高考招生分数线的相互攀比。
2、把中小学分为重点和非重点的不当管理。实际中,一个中学、小学能否成为重点,最关键的因素虽然表面上不是升学率、升入名牌学校的人数,但实际上还是。
3、“考分至尊”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衡量一个学校、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优劣的基本观念,在多数教师与学校看来,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练习与考试。
4、五花八门的教辅读物,使作者、出版商、学校、教师形成牢固的经济利益体,共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降低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几点建议
1、取消对高校分数线的排名和宣传,只规定本科与专科的最低分数线,不在本科中区分“重点”与“一般”,对未被录取的高分考生,招收单位应该向教育管理部门和考生本人及家长而不必向社会说明原因。
2、改变中小学的管理模式,用“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管理模式替代现有的各级“重点学校”管理模式,彻底地将“分数至尊”转为“素质为重”的教育理念。
3、进一步强化对素质教育课题的研究与推广,把中小学教育转到“提高学习兴趣,熟悉基本知识,反对死记硬背,奠定解决问题基础”的轨道上来。
4、严格控制出版社对中小学生教学辅导读物的出版和发行,严厉查处相互勾结、压迫学生的出版发行行为。
5、多办和办好职业(技工)教育。
最后我认为,其实学习并不只是在教科书和考试上,生活本身的方方面面都是学习。怎样生活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学校教孩子的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存的能力。一个人应怎样在世界上生存,如何生活得更加美好,如何在自己幸福的同时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能做出的贡献,懂得如何自爱和关爱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学校应该从小向孩子灌输这些道理,并将知识与这些道理融入到一起。这些内容是该教,尤其是当今的社会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失败.但反过来老师有时也是无能为力.社会环境影响,家长娇惯,尤其是考评时的按分排队,使老师只能是多上课,多留作业,有时还要加班.真希望这种状况早日结束,素质教育能够真正普及。
第四篇: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滁州市科技支农调查报告
在暑假期间,我围绕着学校的暑期调查要求,利用闲暇时间,对我市滁州市科技局以及其相关部门的各官方网站进行了关注与调查,并结合滁州市三农工作的政策指导与落实,完成了滁州市近年来科技支农的相关措施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调查。
随着十二五工作的展开,在此期间国家对农村生活与农村基本建设与生产等给予了持续的鼓励与帮扶,使得农村建设的展开进一步卓尔有效的向前,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在党的领导下,也都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革命队伍当中来,逐步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等的进一步重视。滁州市科技局率先本着其基本职责,按照国家对农村的发展路线,对滁州市各级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支农工作,同时在其影响之下,其他相关部门及机构,也都肩负起了一定的职责。这一系列的科技支农工作,确实给农民带来了福利,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之一。
首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往年中,滁州市科技局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技支农工作而做的工作。
早在2009年8月20日,滁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世福率天长市、全椒县、定远县分管农业的科技局、推广中心的负责人来凤阳县学习考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项目实施情况。县政协副主席朱彬及市县科技、县农业等部门负责人陪同考察。
考察组一行首先实地参观了该县桂集镇大王村和园艺村的超高产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建设,并在政府三楼会议室听取了该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执行情况介绍。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该县承担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沿淮地区(凤台)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实施单位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到户、技术指导到田、技术培训到人”的运行机制,采取“以良种为基础、集成配套技术为核心、增产增效为目的”的项目实施重点,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加强督促与检查,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报道,增强技术应用成效与辐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获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示范县一等奖;2007年和2008年被省科技厅评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课题组,并有4位课题实施人员被评为先进个人。
考察组一行对该县实施的这项阳光工程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县在实施这项阳光工程时特点明显,按照“一田三区”项目建设实施良好,统防统治管理措施到位,农业科技人员完成项目工程尽职尽责,值得学习。他们希望今后双方加强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把国家的这项阳光工程做实做好。
2010年6月3日,滁州市科技局何陆金局长、王世福副局长、张宏斌副局长及市农技推广中心石继权研究员、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凌武海站长等专家一行送科技下乡到凤阳县小溪河镇大庙余村,凤阳县科技局局长刘显祥,小溪河镇大庙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市科技局选派干部吴流水全程陪同。
在大庙余村,市科技局现场给广大农民朋友发送了由本市各类专家汇编的《滁州市农业科技推广要点—星火计划系列丛书之九》,还发放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单页。专家们为当地农民传授了水稻、小麦、鱼、虾等种植、养殖业技术,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为农民答疑解惑,深入民心,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市科技局何陆金局长、张宏斌副局长还专程陪同了志诚禽类养殖加工集团的负责人对大庙余村的禽类养殖业进行调研,以帮助当地农民发展养殖业,为当地农民拓展致富新路。
以上两次滁州市科技局领导的下乡考察,这不仅为以后科技支农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也为积极影响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参与到科技支农工作当中来带来了积极影响。
下面是我围绕着滁州市科技支农展开的调查内容。
2011年11月17日,秋播秋种如火如荼之际,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院、生命科学院8位专家组建支农专家团,赴对口帮扶单位凤阳县刘府镇开展科技赶集活动,受到当地干群的欢迎。
此次活动通过专家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形式,现场为农民群众宣传最新科技动态和相关领域实用技术,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林牧业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摆摊设点式的“科技赶集”活动,让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广大农民饱尝了一顿实实在在的“科技大餐”。专家团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络绎不绝的人群不停光顾摊点,致富心切的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期盼,溢于言表,他们一边免费索取相关科技知识的资料书籍,一边向技术人员询问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疑问,一些农民更是留下了我校相关专家的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开展深层次咨询。
据统计,10月15日的“科技赶集”活动共计发放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书籍及相关动植物疾病防治材料近千份,接受咨询100余人次。很多农民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这样的活动搞得好,真正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排了扰、解了难。
2012年4月末几天滁州市召开农业科技专家研讨会。滁州市科技局组织市直种植、林业、水产、畜牧等农业科技专家围绕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凝练申报2012年农业科技项目进行专题研讨。会上,市科技局分管领导介绍了全市农业科技项目申报和实施情况。各位专家就全市现代农业试范区建设、“美国薄壳山核桃”项目引进、“定远猪”及滁菊深加工等项目凝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全市申报2012年农业科技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24日上午,由天长市科技局牵头,会同天长市科协、市农委、市林业局、市计生委、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单位深入万寿镇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天长市第22届科技节 “送科技下乡”活动。天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在宣传最新农业实用技术、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等知识和开展义诊的同时,突出宣传、讲解农业科学技术、防震减灾知识等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活动共发放科普资料30多种1万余份,科普图书、宣传画册2000余册,为400余群众免费进行了各项体检和诊疗,免费发放各种药具600多盒,接受群众咨询达1000多人次。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普遍称赞。
根据省统计局统一部署,为了解省财政支持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发进展和项目绩效情况,2012年8月6日上午,滁州市科技局黄晓颖副局长、市统计局副局长王发明一行来到天利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了解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装叉车用柴油机”研发进展情况。天利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维利向黄局长一行介绍了重装叉车用柴油机研发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研发目标、途径,并陪同参观了产品样机。黄晓颖一行对天利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抢占市场,做强企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要求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正确归集研发费用,严格按项目合同要求使用好项目经费,并及时上报项目进展信息。
全椒县政府副县长张林、县科技局局长刘小平和县统计局监察室主任李大芬等陪同。
2012年8月22日下午,市科技局分管领导王世福,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到健颐源蜂业有限公司,调研“安徽省蜂业产业化科技示范专家大院”,专家大院首席专家,滁州学院副教授孙艳辉陪同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专家大院建设情况,听取健颐源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专家大院发展现状和规划等情况。
王世福指出,健颐源蜂业有限公司要按照“五个一”标准把专家大院建设好;要加强科技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提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创新和服务能力,积极进行“滁菊蜜”等新产品开发;要加强蜂业基础建设,依靠蜂业合作社,带动广大蜂农致富,真正发挥专家大院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当地经济建设作贡献。
近日,南谯区科技局领导班子成员及知识产权局、农业科技股组成帮扶组,主动深入南谯区现代农业园及及山东中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谯大江现代农业项目部进行对接。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方面予以扶持,严格按照“五个一”标准进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为周边农户及小农企业进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对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提供了各项有利的合理化建议。
作为南谯区现代农业园的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大江农业现代部总体规划650亩,将于9月份开建,于年内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投向滁州消费市场,2013年底全部建成。
通过调查,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对三农的关注,对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力度的加大。这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信心,为发展壮大我市的农业产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让我思考很多,然而如何进一步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与普及度?各举措综合如下:
一是重视科技兴农机工作。建立健全农机系统重视科技的工作机制,进行农机科技推广、教育培训及质量管理工作,争取在科技兴行业工作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是制定实时政策,紧跟科技的最新动态,并认真贯策落实,依托政策,认真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添置农机,提高耕地作业质量。为农业的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首先是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发展目标规划;其次是制定出台科技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加强政策解读,开展宣传辅导,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上门辅导等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意义、标准、税收优惠等进行宣讲;再次是建立组织,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局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工作推进时间表和措施,建立工作例会汇报制度;最后是加强跟踪服务,开展梯度培育。建立高企认定的储备企业名录库,根据企业申请条件的成熟程度,组织申报一批、培育发展一批、选择储备一批。
三是科技办充分发挥基层科技服务职能。在市科协的带领下到各村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切实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
1、一是走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市科协定期要不定期走村入户走访调研,与科技带头人、种养殖大户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养殖、销售情况,宣传国家、自治区有关鼓励和推动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
2、二是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与挑战的积极性。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3、三是协助解决种养殖大户在生产发展中的实际困难。要与他们保持紧密联系,深入其中,解决关键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延长与拓宽产业链,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用科技说话,让科技深入人心,用科技来为农业保驾护航。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报告,切身体会告诉我,只有科技才能帮农、富农,才能让农业之路宽敞下去。
第五篇: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通过重重关卡,我有幸成为了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实践服务团的队员,到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通儒中学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中,我学会了许多东西,这些将是我今后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7月31日清晨,我们22名队员告别了仲园,登上前往清远的汽
车。汽车一行驶进清远的区域,道路两边就出现重峦叠嶂的高山,烟雾弥漫。望着山间的一座座小屋,我的心不由得为之一振“两个星期的时间,我能够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些什么呢?”……
中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接着大家都忙于清理宿舍,适应环境。通儒中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特别是这里的空气,总散发出泥土的气息。虽然我也是生活在农村的,但初次清远,但我总感到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内心也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当晚,队长组织召开了这次阳山行的“动员大会”,再次明确了我们这次来的目的,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确立不懈奋斗的人生信念。
这两个星期的点点滴滴,在不断的工作和学习中,我的工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我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这些刚刚到来的青年志愿者对于学生们来说,可能既是陌生又是好奇的……所以和学生们尽快熟悉是我刚开始工作的关键。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自我介绍的时候,内心既激动又紧张,但当我看到台下学生们那渴望的眼神时,我的心反而更加镇定起来,“他们需要我,我更应该好好表现自己”我暗暗为自己打气,经过一番精彩的演讲之后,班会课在我们两个助班积极带动下以热烈的气氛结束了。
经过班会课和夜修课的磨合,我和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要带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计算机知识,第一节计算机课也显得尤为重要。除认真备好课之外,我事先对班里同学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做了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上尽量活跃气氛,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激励学生们敢于去思考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我要求自己上课要尽量能够风趣生动,引用一些有关电脑知识的有趣的事例,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对于自己在学校中的定位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学生与老师的双重身份,我们这次来到学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辅助性的教学活动,主体仍然是这里的老师,他们在学历方面有可能比我们略低一点,但他们毕竟在教育战线上拼杀了好些年,在教学方面或多或少会有比我们更好的一些经验。在他们的面前,我们仍然是学生,他们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应该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做到不耻下问。在学生面前,我们应该是为人师表,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有可能就是“纯洁与光辉”的形象,是他们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为人处事,行为举止,都应该以一名人民教师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
在这次社会实践的两个星期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可能这些事在某些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而言,留下很多的思考与感慨。
第一件事是分班**。就在我们义教的第五天,学校为方便以后的教学,对整个初三级的同学来了一次大分班。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多数人都犹如“晴天霹雳”,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们一心想着昔日的好友即将分道扬镳,不能在一起学习(不过事实上也只是分到其它班而已),好多人都闷闷不乐。在学生们的这个年龄段,确实是多愁善感的季节,他们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欢欣鼓舞,或是伤感流泪……分班的当天,场面在外人看来好像颇为“壮观”,许多同学都哭成一团,特别是女生。我站在学生中间,看到这种场面,内心也颇感无奈。和原来的学生分离之后,我还要去新的班级,去认识新的同学,我的使命仍在继续履行……来到新的班集体,我感到前所没有过的压力,一切就是都要从头开始,同学们从不同的班级中分到了一起,彼此之间都很陌生;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先入为主,对他们原来的义教老师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我而言,多少会有一些抵触的心理。我跟另一个助理班主任商量后,精心策划了第一节班会课:在一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中,我们的班会展开了序幕,对白:“在经历了“分班”这场暴风雨后,同学们在风雨之后走在了一起,大家应该都知道,暴风雨后,在阳光的普照之下,会出现我们美丽的七色彩虹,而这七种颜色的彩虹,就犹如我们大家一样,来自不同的班级,现在有缘走在了一起,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够组成那美丽的彩虹……“朋友间短暂的分离是难免的,无须有太多的感叹与遗憾,毕竟在一个人成长道路上,会认识更多更多的朋友;另一方面,大家也仍然在同一所学校中读书,见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通过了这节班会,我感觉到同学们在思想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大家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良好的班风逐步形成。
积极引导学生在这花季雨季里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