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教育
一年级家长学校发言稿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二、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给孩子以教育和帮助。
三、那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与指导。
3.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随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不随意记忆始终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 欺骗”。对此,家长要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家长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5.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6.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都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能够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比较单纯的。
7.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如下:感知觉充分发展,注意力有限,记忆力逐步提高,想象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高,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这一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性的最好时机。其三,具有开放性。与同学、老师、亲子的关系融洽,这有利于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其四,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四、了解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家长们又如何有效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呢?
(一)首先家长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些家长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三天两头和孩子谈话,怎么孩子对自己总是敬而远之,永远像个陌生人?可见,真正有效的沟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必须是心与心的沟通。
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关键要优化亲子关系。家长要主动地把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制的、紧张的亲子关系,变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亲子关系。这种优化过程我建议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观念:一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的人。二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不要逼着孩子去考100分,而要让孩子有高尚的人格,度过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幸福快乐的一生。
2.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应能力:善于了解和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由于年龄小,常常会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看法。能做到理解孩子,就是一个能注意孩子年龄特点善于沟通的好家长。其次,还要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沟通的方法。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更多地要带领他、教导他,而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就要更多地与他商量,再大一些,家长则应该学会向孩子请教,主动地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最后,还要理解孩子是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
2.建立运行机制:有的家长自己高兴了,就整天和孩子泡在一起;工作忙了,情绪不好,就很长时间不理孩子,这种冷热病,最不利于和孩子建立巩固的联系。因此建议,每到星期六,家长先和孩子一起把一周的功课都复习一遍,洗干净全家的衣服,打扫好屋子。然后静静地坐下来,互相交换意见。
3.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父母无意识情绪的流露也会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所以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和不满情绪,更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差而争吵,甚至离异;而应当用自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4.还应保持家校联系 使各种教育达到达到整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四、帮组孩子学会学习。
每位家长又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习也是孩子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呢?
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1.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因此,父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和垂范。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
2.因此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1)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2)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殊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3)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希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总之,家长要有意识的为孩子创设一个提供支持性的、能够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家庭环境。
五、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增进自信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家长还必须注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情绪、心情、注意力等。1.首先,理解孩子的心情
中、高年级的学生尽管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但仍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动性;外界的评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波动。因此,家长若一看见孩子情绪低落就呵斥、责骂、不仅不利于调整孩子的低落情绪,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是先容忍,待搞清楚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不妨换位思考一下。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仅仅在满足了吃、穿、用时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应同时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心情。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并指导孩子做些简单的事情或家务劳动等等。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就易形成积极的情绪,增强自信心,相反,一味地让孩子自我封闭,容易使他们精神状态不佳,孩子极易形成消极的心态。
3.情绪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那么,如何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呢增进自信呢?
(1)对孩子有良好的期望。(2)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给孩子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4)学会赞赏孩子。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只有将眼光放长远,才能胸怀万物,才能容的下人生的喜、怒、哀、乐。面对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面对逆境不会悲观失望。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找原因,加强引导,不能过多的压制,当孩子小有成功时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从而有利于增进自信。
六、总结。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孩子成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父母应该端正教育理念,常学习,多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找到合理的并适合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希望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培育下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近一段时间在我校周围就发生了几件令人震惊的事件:
第一件事发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临沅小学。刘某,一个13岁的学生,因觉学校伙食太差,愿意为同学们作出牺牲而吊死在自家房中。第二件事发生在天津市河东区某小学。该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小男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班主任发现后,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其家长叫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介绍,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学习。在交谈时,孩子跑出了学校,在学校一公里左右的顺驰桥(距地面10米高)上跳下,当场死亡。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别人在一起说笑,他怀疑在讥讽他,议论他。可又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挑别人的毛病,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平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社会,产生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颇具攻击性,一旦受到外界的激发,便会爆发出来,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又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可又有的则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考前焦虑不安、苦恼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等;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又有的则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任他们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大学生。只因打牌时被疑作弊,而将同宿舍其余同一专业毕业班四名大学生杀害。其15岁时曾因父母吵架而想杀了父亲。在与奶奶看电视争台后,在笔记本上还写“恨!恨!恨!”。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这也表明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对学生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象组织活动、典型事例分析、经验交流、谈心、心理问卷测试、观察实验、心理暗示、表扬鼓励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某某,我住在某处,我是某校一年级某班学生,我喜欢干什么),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性格培养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及益智游戏等等。使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演出,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上述一些必要的游戏、活动外,增加了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谈心、交流。比如,在学生答卷时发现焦虑的不良心理,为了让学生掌握调节、缓解焦虑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答卷情况,介绍一些好的方法,象“意识调节法”、“注意转移法”等等,也可以组织这方面较好的学生介绍经验;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组织学生介绍经验之外,还可以整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技巧及学习习惯等,通过学生阅读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了缓解学生的考前紧张,可设计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再请一些学生介绍经验,最后教师总结一些基本应考策略;为了增加学生人际交流经验,可以设计“接受建议”的自查问卷,通过自查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接受合理性建议的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正反事例,使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合理方法。以上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材料分析、谈心等等,都是建立在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恰好弥补了低年级游戏活动的缺点。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班级管理论文
上清中心学校
冯木新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荣誉送给老师,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它既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也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维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自尊火花,真实地发挥教师的职责性能,帮助他们学会自尊,使他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逐步做到自强、自爱、自律,教师正确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核心。
一、赏识学生 扬长避短 增强凝聚力
教师所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心灵思想的人,他们也是具有个性特点的,在日常工作中,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对学生赋予期待,让每个学生体验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尊重,关心,爱护等情感,使他们团结在教师周围,统一的集体中,长此以往,这种凝聚力逐步形成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需要,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
二、心理暗示 语言富于变化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工作中,教师熟练掌握不同年龄的孩子特有的心理反应,善于运用应变的语言艺术,暗示学生,小心翼翼地维护学生稚嫩的自尊心。学生都是好奇的,易出错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大多数教师会失望,采取责问、训斥的方法强制学生“必须这样,那样就错”,尤其碰到调皮的学生违反纪律时,更是大动肝火,怒斥一通,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不再犯错,可能会改正缺点,但是小学生并不成熟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条件反射式的排斥心理使他们干脆对任何事任何人保持冷漠。冷漠是带着面具的愤怒,常常是经验和学习的结果”因此讲究语言表达艺术,必须是教师熟练运用的技术手段。小心的运用语言变化,换一种口气,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场合,将学生幼小的心灵之花在教师的尊重中得到呵护,扶助孩子们以正面学习,形成自尊心。
三、教师的教育艺术要注意积累,不断提高运用水平。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勤于思考,勤于分析,及时扑捉教育新理念,新信息,对问题做出正确的抉择。教师的教育艺术,尤其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更为重要,时刻应具有精心操作的技术意识,技术手段和技术标准。讲出充满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语言,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小心谨慎地对待小学生童稚的心灵,教师的长期的耐心,崇高的爱心。为他们走上健康的心理素质之路而捧出“尊重的火花”点亮学生人格之殿堂。
讲究艺术、维护自尊,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的一环,如何进行培养,就在课堂上下切夫。
四、日常教学过程是建立完善人格的主要阵地。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三维目标的完成,在此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树立学生人格,无不是在每一节课上完成的。二十一世纪教育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我们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三维目标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其意义也是深远的——旨在建立完善的人格。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识、情感、个性、行为全方位发展与提高,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价值观,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谈几点体会: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的关系,转变观念,调正位置,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即:学生的严师、朋友、组织者、伙伴(参与者)、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创设良好的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机会,在生活中体验、激发促成学生情感、行为的转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主动参与,在交流研讨中参与学习过程和提高分辨能力,转换角色、培养学生主动采纳于的兴趣,在求变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合作中使学生知道同伴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人格。
3、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参与的空间,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人、事进行不同方位的观察,拓展学生获得理解和认识的渠道,拓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延伸参与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持之以恒,紧抓细节,形成习惯,在教与学的习惯中教师“以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以文明滋养文明,以和谐繁衍和谐。将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教师职业的终极目标,擦亮学生的每一点火花,点亮学生人格之殿堂。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小学班级管理之点滴
光华门小学
马艳艳
在小学班主任这方百花争妍的教育领地,我辛勤耕耘、播种,付出了不少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丰盈的果实。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充满信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体会表述如下:
一、成立班委会,培养班干部
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班干部的配合,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最直接而全面管理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在每学期开校初,我都要组织学生选举班干部,班干部的产生途径有许多,我曾尝试过各种班干部产生的办法,如演讲竞选法、班主任指定法、民主推举法、班长轮流制、值日班长等,但到目前为止,我认为适合我们本地农村小学班集体的班干部产生的途径还是民主推举法,因为学生对和他们朝夕相处多年的同学很是了解,他们推举出来的班干部肯定是他们最信赖的、最有本事的,同时,通过其它方式产生的班干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可能流于形式,而对班级管理起不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近两年来,我一直采用民主推举法来产生班干部。
班委会成立后,我要培养班干部,以便他们更好的帮我管理班级。首先,我要大力表扬班干部的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其次,我会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对班内存在的问题能够放心大胆地指出并给于纠正,同时我还要严格要求班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然后,我要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团结一致,让他们带动整个班集体的发展,形成班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最后,我会制定一个班干部职责,让班干部按照职责去管理班集体,做到班干部管理有章可循。
虽然在每学期的开校初我都忙于指导班干部,但在培养好班干部后,我会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变得很轻松,因为,我拥有几个得力的小助手。
二、制定班级目标,进行常规训练
有目标才有动力。每学期初,我都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班级奋斗的目标。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我知道,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我在制定目标时,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发展能力,将近期目标与学期目标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的信心。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会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保证整个班级“活泼有序,严谨务实 ”的良好班风班貌。
三、树立榜样,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
每个班内总有一部分做事认真,学习优异的学生。我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这些做事认真和学习优异的学生,将他们树立成其他学生的榜样,要求其他学生在做事和学习中学习他们,有了这些身边的“参照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就有了一种有形的行动准则和学习动力,使班级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上力。同时,我利用班会和语文课堂,经常向同学们介绍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励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争取后来居上。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在班内,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会想尽办法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在班内掀起一种激烈、持久、友好、互助的竞争活动,争取使所有学生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比如,我在班内设立了“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每周都要在班会上评选这些“星”,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班级是否进步,是否存在问题,就要看是否与学校的管理一致。因此,我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很注重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为了能使自己的班级管理更出色,我经常会激发本班学生与外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奖情况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与外班的竞争意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四、调动积极性,唤起自信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习质量的好坏是评价一个班集体的重要依据。如何使自己的班级学习成绩能出类拔萃或有所进步呢?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注重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态度变被迫、被动为自觉、主动。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你有这方面的能力,相信你能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会接纳曾经做过错事的孩子,容忍孩子的一切过错,并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能
改变”,用自己的诚心去唤起学生的信任;我还会及时鼓励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主动与学生谈心,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加倍努力。
我班有一位同学以前经常不交作业、逃学,还时常离家出走,给老师的印象极差。经我调查发现,该生因父母离异,由父亲照管,而父亲脾气暴躁,只要孩子不听话就拳打脚踢,久而久之,该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我经常找他谈心,利用他爱好画画的特点,请他帮我画一些教学上用的画,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于是变怯学为好学,并且在各方面转变很大,再无逃学、不完成作业现象发生,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使学生对校园生活、对班集体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有兴趣才能做好、做出色。因此,我努力发现学生的特长,使得每个同学的个性特长、专长得以充分发挥,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为班集体争荣誉。
五、树荣辱,知礼仪,促德育
荣辱与礼仪是德育的最基本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国现行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养成知荣辱、知礼仪、树新风的习惯。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品德课和班会课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文明的礼仪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正确发展。
时代要求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知道,荣辱观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久之事,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荣辱观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荣辱观意识呢?通过近两年的尝试,我认为单凭思想品德课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班会课和少先队活动课来完成,比如,我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多次进行一些“知荣辱、树新风、促成长”的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学生们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表达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愿望和行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知荣明耻、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而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最需要的恰恰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教养、礼仪的培养。首先,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在学校文明礼仪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有意识地将文明礼仪内容结合到相关的思品课程教学中,通过我的情感教学,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先导作用。促使学生自发自愿地形成文明礼仪,以便指导日常行为。其次,我校在礼仪养成教育中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教学楼大厅悬挂整容镜,在楼道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并狠抓教室环境布置。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紧紧抓住舆论宣传,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周三的小雏鹰广播等大力弘扬文明礼仪精神风貌,我利用校园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积极的舆论宣传,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第三、我会组织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进行礼仪教育。在上学年,我设计了“文明礼仪教育月”活动,并提出了“从点点滴滴做起,争当文明小天使”的口号,每周制定了一个主题:第一周“文明用语大家说”,第二周“文明行为大家做”,第三周“室内环境大家美”,第四周“文明天使大家争”。并有制定了礼仪教育规范。其中包括学校礼仪:主要包括升降国旗礼仪;进校离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师生交往礼仪;集会礼仪。家庭礼仪:包括孝敬长辈礼仪;兄弟姐妹相处礼仪。社会交往礼仪:包括交通礼仪;公共场合礼仪;打接电话礼仪;待人接客礼仪等。自我形象礼仪:包括仪态礼仪;语言礼仪等。还制订了学生在校一日文明行为常规。通过一段时间,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深入人心,校园里随处都能听到礼貌用语,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
六、将爱心融入班级管理
一个好班主任首先要热爱孩子,要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工作中,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偏心。在与学生亲密的交往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独特可爱的闪光点,我抓住每一次机会,向他们奉献自己的爱心。当今社会,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独生子女的性格表现、行为习惯令人担忧,同学之间为小事而争吵,吃了亏决不罢休,非占到便宜不可。于是,我利用班会课,向他们灌输宽厚待人,热情助人的思想。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向他们讲述中外伟人名人的故事,帮助他们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班队活动课上,让他们把平时发生的互不相让的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大家评论是非,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在我们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学习差,品德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视,其实他们更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和帮助。因为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老师父母的指责,同学们的奚落。我刚毕业的那一年,因为年轻气盛,缺乏管理经验,每当那些学习差的学生犯了错误,或者作业不按时完成,我总会狠狠地把他们斥责一顿,但效果并不见好。后来,有一名学习较差的学生在上课回答对了一个问题后,我不经意地对他说了一句表扬的话,这个学生显得特别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纪律、劳动方面,这个学生都表现得相当积极,更加勤奋学习了,更加遵守纪律了,也更加卖力劳动了。从此,我受到了一个启发,那就是善待差生,用自己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和信心。以后,对待差生,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加强对他们学业上的辅导,经常抽空,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直到他们弄懂为止,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注重从情感入手,从生活和学习上
多关心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用自己的爱心转化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教,在成长方面往往会出现偏差。他们有的在校不思进取、学习成绩低下,有的不务正业、打架斗殴,有的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有的自由散漫、花钱大方,所有这些,若不及时纠正、引导,必将会使这些孩子走入歧途。我在每学期开校初,先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情况,例如家中是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还是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孩子现在与谁在一起生活,孩子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委托谁在照看孩子,孩子父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等等都要详细地弄清楚,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教育和及时处理在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长期观察,利用闲暇时间对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法制、道德品质等教育,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在教育他们时,我处处充满了对他们的关爱,我觉得应该用一份爱心去关心每一位留守儿童,让他们不觉得寂寞、无助。我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就是他们的亲人,要鼓励孩子有事要及时对老师说,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以填补孩子的亲情饥渴,使孩子感到自己就是他最可信赖的人。
总之,我觉得班主任要充满关爱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从关爱与理解出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每一位学生,不能抱着与学生斗的心理,要有个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班主任不能过分自尊,要适时放下架子,要以平等心对待学生,要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交朋友,要能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我们敢说,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爱心,如一缕春风,吹进孩子们心灵,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们心田。在爱的教育管理下,一个个学习标兵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一张张纯真笑脸如雨后山花般烂漫开放。
今天,我写完这篇文章时,我的感受是:班级管理若作于细,则难事必成于易。我从小事做起,于悄无声息处悄悄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的心中都有丝丝的感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将追求着,探索着。
第三篇: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刘丹丹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和谐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1、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1)厌学。小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2)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受到轻微的刺激时,情绪就会产生较大的波动。(3)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对学习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和消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待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怀有戒备心理,在和同学的日常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
(4)不良行为。一些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同学时,不但不向他人学习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会有打架斗殴现象。2.当代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2)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3)学校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三、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教师的劳动成果中也凝聚着学生的目标、理想、信念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另外,与学生对话,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在现阶段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我们知道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不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给孩子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孩子间合作学习的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才能培养出阳光、健康、充满昂扬向上精神的人才——先成人,再成才。
参考文献:
[1]张明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2]叶一舵、严由伟主编;《心理健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冯忠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西横县六景镇八联小学
陆秋林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1.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
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
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说谎,我们们怎么不可以呢?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某某,我住在某处,我是某校一年级某班学生,我喜欢干什么),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性格培养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及益智游戏等等。使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演出,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上述一些必要的游戏、活动外,增加了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谈心、交流。比如,在学生答卷时发现焦虑的不良心理,为了让学生掌握调节、缓解焦虑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答卷情况,介绍一些好的方法,象意识调节法、注意转移法等等,也可以组织这方面较好的学生介绍经验;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组织学生介绍经验之外,还可以整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技巧及学习习惯等,通过学生阅读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了缓解学生的考前紧张,可设计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再请一些学生介绍经验,最后教师总结一些基本应考策略;为了增加学生人际交流经验,可以设计接受建议的自查问卷,通过自查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接受合理性建议的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正反事例,使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合理方法。以上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材料分析、谈心等等,都是建立在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恰好弥补了低年级游戏活动的缺点。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总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传授方法,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
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改善学生不合群的几点思考
合群的学生往往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封闭自己,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理世界;同时,合群的学生往往是善解人意的、热情友好的。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人接受的社会适应性特点。但是,生活中也确实常有些学生不好交往;有些学生过于自卑,缺乏积极从事交往和活动的勇气,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内向,离群索居。这不仅有碍于学生成人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而且还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也有碍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性格孤僻的孩子基本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较孤僻,不合群。常常喜欢独自呆在家里一个人玩;出去玩时要求家长陪伴;班上开展集体活动时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得远远的;平时大人问他们话时,他们总是低头不出声。
性格孤僻的孩子,会因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向父母、老师及同学关闭心灵之窗。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而任其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呢?
一、争取家长的配合。
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过分的溺爱造就了一个“自我中心”的孩子。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丝毫不追究孩子的错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家长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使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更好地感受家庭的温暖,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父母要积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不要用伤害的语言或消极的语言来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每天抽时间与孩子游戏、散步、交谈、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心中得到爱的满足,建立安全感。
二、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创造条件让孩子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特别是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伴多交往。比如: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合玩或常带孩子走亲戚、访朋友;也可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中来和孩子一起玩。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与人交谈的机会,让他(她)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让孩子常常有与人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取得情感的认同。学校可为学生组织同伴辅导组,让他们互相夸夸别人。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人际互助的乐趣。
三、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
使孩子懂得,孤僻、不合群会影响自身的进步。一个好孩子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特别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会自觉运用积极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去克服困难,去学习他人的优点。
四、老师要多关心、体贴。
父母可将孩子孤僻的情况告诉老师,可以请老师平时多注意自己的孩子,多关心他(她),多与他(她)交谈,多让他(她)参加集体活动,多给他(她)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她)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五、发挥同伴的作用。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与爱之中生长的。孟子说得好:“爱人者恒爱之”。你假如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它马上就会被无数友情的手握住的。帮助孩子选定一个活泼、开朗,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好朋友,让孩子在自己好朋友的影响下,积极地改变其性格的特点
六、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孩子孤僻、不合群,有时是由于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缺少合作意识造成的。因此,要帮助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学会听取小朋友的意见,分清是非。如:家长可以经常询问孩子是否玩的开心,了解他们做游戏的情况,肯定孩子的正确方法,提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小伙伴做错了什么,要学会谅解别人。
七、要多多鼓励孩子的进步
平时可以经常向孩子介绍一些同学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孩子向同龄伙伴学习;也可以介绍孩子多看一些英雄模范小时侯的故事,增强孩子走向社会、与人合作的意识。一旦当孩子由此表现出某种进步,即使是点点滴滴的微小进步,就要充分肯定,使孩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再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采取的教育形式多样,如心理活动课、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等。
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八、学会关心别人
假如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了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了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除了关心别人以外,有了困难你要学会向别人求助,因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你的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这不仅使你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于你的诚挚的致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这就沟通了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这类孩子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以前可能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被遗弃的人,缺乏爱与重视等等,我们每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教师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学生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不断优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整体心理环境。今后一定要多注意他们,让他们随时随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增强自信心,远离孤独、改善不合群,使之感觉到融入集体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