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联考申论真题(完美排版)附:半月谈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关键词

时间:2019-05-14 15:1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18联考申论真题(完美排版)附:半月谈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关键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18联考申论真题(完美排版)附:半月谈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关键词》。

第一篇:918联考申论真题(完美排版)附:半月谈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关键词

2010年9月18日全国联考申论真题

给定资料: 1.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生产基地,承担着保证国家能源供应,保证矿工安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任。在长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多、小、散、乱的格局。从煤炭整体开采水平上看,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70%以上,其中15万吨以下煤矿占到了60%。

具体来看,在资源回收率方面,中小煤矿平均只有15%。据测算,这意味着开采一吨煤要浪费6吨的资源,每年破坏资源20亿吨,每年因为煤炭开采造成环境总的损失大约有300亿元。在矿难方面,过去平均每年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有13起,其中乡镇煤矿占到70%,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相当于国有重点大矿的17倍。因为开采秩序混乱,很容易滋生腐败。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前些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吨左右是逃脱了监管的"黑煤",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碍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使山西省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沉重的资源环境与生命代价。

2008年9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煤炭企业全面整合重组。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底,全省目前的2598座煤矿将压缩到1500座内,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90万吨,这也意味着将压减现有煤矿60%以上的规模。

2.朔州市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有关方面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大胆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被人们赞誉为“朔州途径”。

拥有先进开采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优势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此次山西煤炭资源大整合的主力军,但实力雄厚的发营企业也不示弱。某焦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贾老板说:“原来我公司21个小矿加起来才有120万吨的产能,现在整合了5个煤矿,产能达到620万吨!”某煤业集团是率先拿到证照的民营企业之一。该集团董事长阎老板告诉记者,资源整合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发展机遇。在朔州,既有像平朔这样的国有大矿,也有像金海洋能源集团这样的大型股份制企业,还有个人承包或者买断的煤矿。朔州坚决打破所有制界限,因地制宜,因矿制宜,顺利完成了资源整合。整合后国有煤矿36座,产能4460万吨/年,分别占全市的53.7%和51%;民营煤矿31座,产能4320万吨/年,分别占到全市的46.3%和49%。全市形成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和地方民营骨干企业各占半壁河山的煤炭格局。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负责同志说,我们不以所有制论英雄,更谈不上搞所有制和地区歧格局。整合重组只是手段,目的是提高煤炭业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朔州以煤电立市,借助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改造,在煤炭生产领域重点抓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回采率。市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关闭了产能在9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通过一系列综合节能措施,全市煤矿回采率由改造前的30%提高到75%以上,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该市要求所有煤矿实行“挖1吨煤种一棵树”的“以煤补林”、“以黑补绿”政策,切实保证矿区生态的绿化和修复。近年来,植树造林一直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2个百分点。按北方每公顷森林每天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计算,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1130万吨,多释放氧气820万吨,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3.目前,大部分在山西投资煤矿的温州老板已经悄然离开山西,仅留下小部分投资者还在苦苦等待当地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相关补偿。黄某是一位在山西省宁武县拥有3座小煤矿的温州投资者,他的三座小煤矿的年核定产量都是15万吨,全部属于要被并购的小煤矿。

此次参与宁武县“收编”小煤矿的国有企业主要是汾西煤矿集团,县政府和汾西集团希望与他就并购问题进行面对面谈判,早日结束并购工作。可黄某一直称自己在外地,没有时间。当地资产评估公司对各家小煤矿的资产评估结果显示,年产15万吨的煤矿资产基本上在4800万元左右。黄某说:“我这三个矿都是花大价钱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原来的矿主从别人手里买来时花了1亿元,1.8亿转给了我。按照这两年的利润情况,每年我都可以获得将近一个亿的收入,再挖3年,我就可以再获利4.5亿。按照以往的惯例,即使我将矿转让出去,也会加价50%左右出手。现在我却只能拿到1.44亿的补偿款,太亏了!”

针对一些煤老板关于政府过低评估其煤矿资产和补偿的质疑,有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煤老板们没有核减应缴纳的煤炭资源价款的差额,还把对未来利润预期的收益要求和煤老板之间层层转包的私下交易成本也计算进去。我国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有权力调整资源配置格局,并获得资源增值收益:采矿权人获得的采矿权是一种益物权,采矿权人对资源没有处分权。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负责同志说,对于煤炭资源领域长期存在的违法违规经营、非法交易、“地下”协议和不正当利益,法律和政策都不予保护,当然也得不到相应补偿。

对于煤老板们的合法利益,省政府有关文件明确规定:被兼并的煤矿,凡是在2006年2月28日之后缴纳资源价款的,直接转让采矿权,兼并重组企业要退还剩余资源量的价款,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在2006年2月28日之前缴纳资源价款的,在退还企业剩余资源价款的同时,按照原价款的100%给予经济补偿。

4.山西省主要负责同志表示,2008年以来,山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煤炭资源重组,整合后全省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煤矿企业的比例为2:3:5。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山西搞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是顶着很大压力的。当时社会上普遍担心山西煤炭资源重组后,难以保证全国煤炭供应,会出现“拉郎配”、“国进民退”等问题,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目前,全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5%,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6%。2009年全省煤炭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一是煤炭产量逐月逐季增长。一季度月均3667万吨,二季度月均4966万吨,三季度月均5810万吨,四季度月均6000万吨以上,全年完成近6.2亿吨;二是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对财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三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式趋稳趋好。煤矿事故起数下降40%,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28,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

5.煤炭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和实现产业集中高效生产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开采和强大的企业竞争力。世界几个主要产煤国家市场集中度都比较高。澳大利亚排名前5位煤炭公司的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1%,南非前4位煤炭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2%,美国煤炭产量10亿多吨,排名前4的煤炭企业占了70%左右。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数据,我国最大的10家煤炭生产企业2007年产量总和约占当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的25.6%;美国1家大型私营煤炭公司和煤炭年产量就在2亿吨以上,经占美国煤炭总产量的18%左右;俄罗斯1家大型煤炭企业年产煤2.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5%,由此可见,煤炭资源整合对解决我国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和无序竞争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6.专家A认为,无论是从资源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还是从产业政策、现实需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看,煤炭资源整合都是符合发展潮流和发展大局的,他说:“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其实并不复杂,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发展。”

专家B说,我们很多人都是长期研究煤炭产业发展的,现在实施的这个政策,与我们多年来奔走呼号的目标不谋而合,煤炭资源重组,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实现了煤炭产业素质、核心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巨大飞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举措。

专家C认为,从资源综合利用角度而言,单纯强调单位矿井规模并不科学,对于这种政府主导的资源整合,除了在法律层面需要商榷外,更要在操作中按照经济办事,建立起双方认可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特别是在补偿方面要做到充分、合理、及时。

专家D说,我经过你政府许可,你也给我发了采矿证,各方面的证照都齐全,却被列入到关的范围,那么这就跟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发生了矛盾,而且政府部门是层层有指标,有任务推进的,政府过多,过度干预经济,我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7、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山西经济的支柱,煤炭产业应当追求规模、效益和绿色。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煤炭资源整合重组以来,许多企业把资金投向了阳光产业,特别是投到了新农村建设上。这不仅为企业赢得了更光明的未来,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山西企业和企业家的形象。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式农居落成了;一群农民在县城出手就是30多万,一口气买走20多套高档沙发和20多台大尺寸液晶电视;打光棍多年的张二喜终于领回了媳妇。”郜则掌村村民们把幸福的源泉归根于搬迁。当地某煤炭集团公司决定对郜则掌村实施整体搬迁时,全村569口人不是不愿意,是不敢想。很快,郜则掌村人搬进了新房,新砌的河道比原先漂亮而且实用,两公里长的水泥路由南向北穿村而过,60多个太阳能热水器组成的阵势让过路人感慨不已。曾经念书难、行路难、看病就医难、接受信息难、青年娶妻难“五难村”有了幸福的日子,就连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们说,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也像老百姓搬家一样,环境换了,条件变了,“也要变出新生活呀!” 8、2010年1月2日晚23时19分,郑煤集团整合后的三元东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发事故,造成9人遇难,7人被困井下。三元东煤矿位于河南登封市白坪乡境内,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这起事故是河南省不到5个月时间内发生的第五起重大煤矿事故,也是2010年第一起省属煤炭企业发生的重大煤矿事故。

2009年5月16日,同煤集团麻家梁矿井发生了死亡11人的重大安全事故。按照规定,该矿应该停产整顿,不得施工建设,但近日在同煤集团麻家梁1200万吨矿井建设施工点,记者看到的却是异常热闹的建设场面,传送带上大量煤炭正从井下运往煤场。

有关部门抽查发现,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煤企重组的深入,过去以中小个体煤矿为主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煤矿主体,已经转为以国有重点煤矿为主,其比例占到了75%以上。如何对国有大煤矿进行有效监察,已成为各级安全监察部门的当务之急。

9.2010年1月5日,国家能源局某负责人在“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符合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重大举措,不但要在山西推广,更要在全国范围推进。

河南省煤炭资源整合方案提出,计划新建矿井规模不得低于45万吨/年;大力支持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生产规模100万吨/年以上的骨干煤炭企业在不影响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前提下,可作为兼并重组主体,兼并重组相邻中小煤矿。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整合也已经展开。内蒙古提出,凡是新建的煤炭资源开发项目,单井的煤炭生产能力不得低于每年120万吨。新建的露天煤矿开发项目,每年开采能力不得低于300万吨。

山东省国资委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力争打造10家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目前,山东省属煤炭企业共有7家,合计产能7500万吨。

10.这是发生在山西某市一桩令人费解的事。一家被视为拥有巨额市场价值的煤炭企业“东梁煤矿”,以“1万元”的价格被私人竞买者买下。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该企业挂牌出售的前一个半月,转让结果的文件已经出笼,且文件所述内容与最终的转让情况几乎完全一致。据悉,该市某区经贸局将“东梁煤矿”的产权以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徐某个人。区政府对“1万元”的价格作了如下的解释:经评估,“东梁煤矿”总资产约3210万元,总负债约3209万元。净资产约1万元。对于这一转让价格,当地不少人认为“简直低得离谱”。区煤炭工业局某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根据当时煤炭市场价格,1万元确实太低了。”他表示,在煤矿权属、企业性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进行改制转让“确有不妥”。

那么“东梁煤矿”到底值多少钱呢?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相关专业评估人士。他们认为,煤矿价值主要取决于煤炭储量。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东梁煤矿”的煤炭储量有两个大相径庭的版本:来自山西省煤炭资源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部门1988年的数份文件显示,“东梁煤矿”年生产能力21万吨,煤储量为1511万吨,而“东梁煤矿”2007年底作出的改制方案中称,煤矿年生产能力21万吨,储量229万吨。一些业内人士质疑,在煤矿开采的20年里,即便是每年按照21万吨足额生产,也就开采了420万吨,在煤矿转让时煤炭的剩余储量起码也还要有1000万吨,为何在改制方案中只剩下了229万吨储量?按照专业评估人士的算法,如果以储量1000万吨估算,按照当时煤炭保守利润每吨50元计,1000万吨大约价值5亿元,剩余60%的回采率,价值约3亿元,再加上“东梁煤矿”以“国有”身份上交1500万元的资源价款必须纳入转让价格,因此“东梁煤矿”的保守价值应为3.15亿元。

法律届人士和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煤矿转让主要包括实物资产与无形资产两部分。实物资产主要是指地上地下的建筑、设备等,无形资产主要是指采矿权。事实上,在煤矿的财产结构中,采矿权是重中之重,通常占总转让价格的百分之八九十。因此煤矿的转让实际上主要是采矿权的转让。就“东梁煤矿”而言,如果此次转让包括了采矿权,那转让价格就严重背离了煤矿价值,涉嫌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流失;而如果没有涉及采矿权的转让,那么,这次交易就违反了国家有关政策,属无效交易。

11、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某负责同志日前在公开场合透露了煤矿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框架,他表示,“十二五”期间将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到2015年,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产量要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

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布局结构,空间布局将进一步转向西部;二是产业机构,继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重点是发展煤电;三是组织结构,继续向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方向发展;四是技术结构,大力发展机械化开采。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主要争议。(15分)要求:简洁,准确,200字以内。

二、“给定资料7”提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请结合资料内容,谈谈这一观点得出的主要依据。(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

三、结合“给定资料10东梁煤矿被低价转让”这一事例,指出煤炭资源整合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25分)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

四、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逻辑严谨,表达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勇气,针对当前党的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勾勒出一幅具有可操作性的党建路线图。

关键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决定》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特别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有关专家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一种严峻、真切、现实的考验。既然是考验,就有一个能不能合格、及格的问题,也就有一个对外部环境是否知己知彼的问题。为此,《决定》首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并将其具体化。

《决定》特别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全会要求全体党员和干部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更为意味深长的是,全会把善不善于学习,作为执政党能不能够保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专家特别强调要注意“决定性因素”这5个字。

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决定》作出了详细部署,强调要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

同时,《决定》首次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任务,要求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关键词:推进党内民主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说,四中全会重申了十六大报告的提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同时,也着重指出,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

《决定》提出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强调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说,这显示出党内民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基层为重点实行渐进式改革。

许耀桐说,党内民主要强调民主集中制,首先强调党员的主体地位,保证和落实党员的权利。党员的权利包括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建议权、批评权、监督权、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控告权、申诉权、辩护权、检举或揭发权、罢免权、保留意见权等等。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对党的各级干部的批评权、选举权、罢免权。这“三权”至为重要。党内生活正常不正常,与这“三权”的实际情况执行得怎么样,实行得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决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如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关键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靖北说,《决定》首次提出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强调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要求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以及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决定》首次提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切实解决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这一提法不仅新颖,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

关键词:“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决定》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鲜明要求。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决定》作出了明确而又令人振奋的部署,指出要“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强调“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其中“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表述让人们对人事制度改革充满了期待。《决定》特别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党建专家说,我们党曾经提出过“才德兼备”“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等,但在党的全会文件强调“德才兼备”的同时,鲜明地强调“以德为先”,这不仅是第一次,而且表明党在新形势下对干部的新要求。

对于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决定》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

关键词: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腐败问题,历来为我党高度重视。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决定》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明确突出了“改革”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地位。《决定》提出要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要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同时进一步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任职行为。

《决定》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颇有新意。

关键词: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党的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决定》指出,当前党内一些不良风气,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党建专家说,《决定》连续用了三个“严重”,措辞之严厉非同寻常,可见问题之多之广之深之久,再不引起极大警觉,后果不堪设想。

《决定》指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评判之风”。

第二篇: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勇气,针对当前党的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勾勒出一幅具有可操作性的党建路线图。

关键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决定》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特别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有关专家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一种严峻、真切、现实的考验。既然是考验,就有一个能不能合格、及格的问题,也就有一个对外部环境是否知己知彼的问题。为此,《决定》首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并将其具体化。

《决定》特别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全会要求全体党员和干部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更为意味深长的是,全会把善不善于学习,作为执政党能不能够保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专家特别强调要注意“决定性因素”这5个字。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决定》作出了详细部署,强调要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

同时,《决定》首次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任务,要求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关键词:推进党内民主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说,四中全会重申了十六大报告的提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同时,也着重指出,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

《决定》提出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强调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说,这显示出党内民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基层为重点实行渐进式改革。

许耀桐说,党内民主要强调民主集中制,首先强调党员的主体地位,保证和落实党员的权利。党员的权利包括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建议权、批评权、监督权、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控告权、申诉权、辩护权、检举或揭发权、罢免权、保留意见权等等。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对党的各级干部的批评权、选举权、罢免权。这“三权”至为重要。党内生活正常不正常,与这“三权”的实际情况执行得怎么样,实行得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决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如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关键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靖北说,《决定》首次提出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强调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要求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以及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决定》首次提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切实解决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这一提法不仅新颖,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

关键词:“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决定》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鲜明要求。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决定》作出了明确而又令人振奋的部署,指出要“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强调“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其中“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表述让人们对人事制度改革充满了期待。《决定》特别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党建专家说,我们党曾经提出过“才德兼备”“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等,但在党的全会文件强调“德才兼备”的同时,鲜明地强调“以德为先”,这不仅是第一次,而且表明党在新形势下对干部的新要求。

对于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决定》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

关键词: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腐败问题,历来为我党高度重视。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决定》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明确突出了“改革”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地位。《决定》提出要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要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同时进一步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任职行为。

《决定》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颇有新意。

关键词: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党的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决定》指出,当前党内一些不良风气,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党建专家说,《决定》连续用了三个“严重”,措辞之严厉非同寻常,可见问题之多之广之深之久,再不引起极大警觉,后果不堪设想。

《决定》指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评判之风”。(记者 孙爱东 编辑:何晏)

第三篇: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重点解读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重点解读

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局长 江金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指导原则、总体要求、重要举措。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

一、党执政60年来的六条基本经验

《决定》系统总结了60年来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进行系统总结,这是第一次,是四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系统总结和运用好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六条基本经验的丰富内涵

《决定》概括的六条基本经验,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

1、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我们党是靠马克思主义建党、兴党、立党的。确立思想建党原则、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是由我们的国情、党情决定的。我们党成立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主要在农村环境下建设党,党内农民、小资产阶级出生的成分占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条件下,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就确立了思想建党原则。在全国执政后,我们党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根据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针对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党员队伍实际,坚持经常性的党员教育、干部培训与阶段性的基础教育相结合,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先进性的奥秘所在。

这条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全党同志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历来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党的建设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是我们在长期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的一条基本原则。实践证明,能否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建设能否健康发展;是否围绕正确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决定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决定党的建设成效,同样关系党的前途命运。

这条经验启示我们:党不仅要科学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自身建设来保证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工作,确保全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实质上也就是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我们要站在全面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完成党的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来谋划党建工作,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成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3、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先后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两个重大命题,指出这两者都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这是经过长期的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得到的科学认识。我们党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党的建设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这条经验启示我们: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就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就要求我们始终把握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个根本;就要求我们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先进性建设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执政能力建设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4、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现在,我们党处于长期执政地位,面对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环境,能否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自觉维护和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党同志必须经受的重大考验。

这条经验启示我们:党的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和动员全党同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要求全党同志必须不断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时,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好的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检验党的建设成效,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只要我们始终心里装着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就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能永远立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不败之地。

5、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在60年执政党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研究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坚持在探索中不断解决新问题,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曾经鲜明地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创造性地初步回答了党如何领导、如何执政、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政党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新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推动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得到加强。可以说,改革创新是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主旋律,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为党的建设注入新活力,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这条经验启示我们:现在,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并在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并在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层出不穷,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当前,党的建设存在不少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全党同志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着力改进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不断以新的举措、新的经验、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效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从而更好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更好的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是我们党从长期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得到的重要认识和结论。因为执政,我们党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时要艰难的多。现在,我们党已执政60年,从受到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到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机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使我们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难度也增加了,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繁重。面对长期执政带来的考验,面对党员队伍出现的新变化,如果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党的基层组织起不到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员发挥不出先锋模范作用,发展下去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绝非危言耸听,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殷鉴未远!这条经验启示我们:坚持党要管党,要求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共识,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坚持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这要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的各方面中,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从严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摒弃那种对错误思想不批评、对错误行为不纠正的“好人主义”,切实改变执纪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完善各种监督形式和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的监督就要进行到哪里。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二)六条基本经验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

《决定》强调指出,我们党在60年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长期坚持这些重要指导原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体现。

这些基本经验既反映了党的建设的一般规律,更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特点。比如:“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体现了思想理论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建设的规律。“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执政党建设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的规律。“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体现了执政党建设必须把提高执政能力同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性有机结合起来的规律,等等。从更深层次上讲,正如《决定》所指出的,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经过艰辛探索得来的,而遵循和把握规律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这些体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本经验。

2、凝结了我们党的成功与失误。

在6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们党背离了党的八大确立的政治路线和执政党建设的一些原则,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对敌斗争的先锋队。这就混淆了夺取政权的党同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和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出现偏差,使党的建设走入歧途。

我们党始终把保持和发展党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但我们党曾一度力图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以保持和发展党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性,“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与这种思路有关。

《决定》关于“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和在“坚持改革创新”中的“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经验,正包含了我们党对这些失误与挫折的深刻思考。事实上,《决定》总结概括的基本经验,每一条都包含着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也映照着其他一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来之不易,十分珍贵,必须倍加珍惜。

3、解决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运用这些基本经验。世界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我们党的执政实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前进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就要运用好六条基本经验。比如:要运用“坚持改革创新”这一基本经验,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改善自己,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当前腐败现象仍然呈现易发多发特点,一些领域的腐败案件触目惊心,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党心民心。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理解这个总体要求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四个着眼于”的目的

“四个着眼于”,全面系统的概括了党的建设目的,进一步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是党的建设要始终服务于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服务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是要始终把握党的建设主线不动摇。

3、“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要求党的建设能够不断地激发全党同志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

4、“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党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力量之源。

(二)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时,要着眼全局,统筹考虑党的五项建设,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既突出重点、又从整体上加以推进,以总体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三)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决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

(四)努力实现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决定》强调“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是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确立的党的建设总目标.这个总目标,鲜明而集中的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重大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新时期以来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只有牢牢把握实现这个总目标,才能使我们党具有更加坚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五)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思路来推进当前党的建设

四中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六个方面突出问题,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思路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六项重点工作,并有针对性地作出新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同志切实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决定》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在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三.贯彻落实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举措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思路,在部署当前党的建设的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时,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举措。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四中全会《决定》鲜明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具体部署。

1、明确提出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2、明确提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提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新要求,强调形成有利于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中央委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4、提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强调把理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划清四个重大是非界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5、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举措,强调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提出加强对全党学习的指导和服务,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 强调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等等。

(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在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明确了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比如:

1、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方面,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提出新要求,提出要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

2、在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方面,提出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

3、在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方面,提出改善党代表大会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选人提名方式;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

4、在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方面,提出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对重大问题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5、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方面,提出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各项督察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等等。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决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此,《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1、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强调选拔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道德的评价标准;就如何衡量干部的德、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作出规定,增强了可操作性;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2、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出了一些新举措,提出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增强考察准确性;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

3、在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方面提出一些新要求,强调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工作等方面能力;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对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

4、在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方面提出一些新举措,提出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的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切实解决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

5、进一步健全了干部管理机制,提出完善干部交流制度,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行干部职级与待遇挂钩;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

(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并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新举措:

1、完善了基层党组织设置原则,强调要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础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

2、明确了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活动方式,如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工有制经济、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利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强调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调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

3、提出了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新举措,如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4、提出了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总的标准和要求,提出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规定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

5、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新措施,提出要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等等。

(五)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决定》指出:“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针对当前作风建设的实际,突出强调“四个大兴”,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

1、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方面,提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和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强调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2、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方面,提出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强调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大力整治文风文气,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对作风浮夸、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3、在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方面,提出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预算超标准办公用房,严禁为领导干部违反规定购买、建造住房和配置用车;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的,必须严肃处理;对党员干部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批评、制止。

4、在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方面,提出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你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揭露和纠正缺点错误,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

(六)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决定》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为此,《决定》提出了一些重大举措,例如:

1、在加强廉政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强调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提出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和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依纪依法查处和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完善党员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进一步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任职行为;按照节俭、高效、廉洁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

2、在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方面,强调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加强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金融、司法等领域专项治理;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行为。

3、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提出以加强领带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

4、在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方面,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保证公正司法;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和内控机制建设,有效防止和严厉惩处利用证券市场和资本运作等手段进行腐败活动;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

四.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是什么呢?《决定》虽然没有具体论述,但全文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含必须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党在60年执政党建设实践中的科学化探索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认真探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追求党的建设科学化。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在不同阶段都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作出过论述、提出过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科学执政”的方针。四中全会《决定》总结概括的六条基本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2、党的建设存在的不够科学化问题

第一,一些党员干部不好学习、不勤学习、不善学习、学用脱节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一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没有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不少人不信马列,信歪理邪说、信封建鬼神。

第二,不能有效防止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仍然不高;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选拔出来的干部,不少是高分低能,选人用人成本高。

第三,没有能够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在一些领域腐败现象花样翻新、愈演愈烈。

发生类似这样抓的很紧而效果不佳的事情,原因在哪里?不是没有抓,不是抓的不禁,而是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一些制度的设计不科学。

第四,村党支部出现“七个党员八颗牙”的现象: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包括其中的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不少村留下的是老弱病残,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第五,总体上出现党员“既多又少”的状况。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员“大众化”,而不少地方和单位生产第一线党员骨干力量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建设面临的类似新情况、难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破解。

第六,如何提高党建工作的网络化水平。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党员大量从网络获取信息,一些负面信息常常将各级党组织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的效果冲击甚至抵销了,因此,如何提高党建工作的网络化水平,确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标志和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也就是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88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包括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党的建设始终坚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正确方向前进。

面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仍然必须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理论成果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我们破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难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根本方法。我们必须在实践创新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为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使执政党建设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方法好比过河的船和桥。增强方法的科学性,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实效。

1、党在增强党建工作方法科学性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长期以来,我们在党的建设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思想建党原则、“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加强干部学习培训、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等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

2、提高党的建设方法科学性的重要措施

社会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的变化,迫切需要对党的建设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在这方面,《决定》已经提出了一些新举措。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并就调整基层党组织方式提出原则和方法。

《决定》在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方面强调:“党的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还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职能。

《决定》同时就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作出部署。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等方面,《决定》提出了大量创新举措。

《决定》提出要办好党建网站,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等等,目的就是要运用网络技术来开展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

(四)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建设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但制度的党科学化水平不高。而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努力增强制度和制度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要在系统的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建设。对已建立的好制度,要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对中央已经确定包括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的制度,或者实践急需而条件基本具备的制度,要抓紧制定;对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实践急需而条件暂时不具备的,要抓紧研究、创造条件。同时,对实践证明不完善的制度要抓紧完善,对实践证明不科学、无效果的重点要及时废止。

2、要在健全制度体系上下功夫。

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在一定制度环境、制度体系中发挥作用。现实中,一些制度从个体角度看是科学的,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制度环节,它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从制度体系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比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票数,“既重票数又不惟票数”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和规定,但是这给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票数符合领导意图时就“重票数”,票数不符合领导意图时就“不惟票数”,只要是主要领导的“意中人”,无论其民意基础如何都能提拔,反之亦然,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基础作用和对主要领导的制约作用根本体现不出来。这当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推导,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实。因此,制度建设要注重整体推进,加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在制定制度、规定时,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违反规定又该怎么办,堵塞制度漏洞,减少执行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间。

《决定》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针对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建立一系列制度或提出建立制度要求,在推进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迈出新步伐。

(五)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什么叫科学化?简单的说就是符合客观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说到底是要更加自觉的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都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为前提的。

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完成。当前,我们要在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精神过程中,自觉坚持和运用《决定》总结总结概括的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四篇: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解读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解读

——参加区管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指导纲领,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了使我区领导干部更好地理解贯彻《决定》精神,今天上午,区委组织部邀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靖北同志为全区区管领导干部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

刘院长结合《决定》精神,运用大量的鲜活事例,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性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等八个方面深入浅出、具体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辅导,赢得与会同志一致好评。

辅导报告结束后,区委组织部长蒋戈木同志对本次培训活动作了总结。蒋部长说,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政治学习的主题,区委举办此次培训班的目的是想通过理论辅导的方式,帮助大家进一步深化对《决定》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使区管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全力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的各项工作。蒋部长总结了此次培训的四个特点:一是时机选择比较合理;二是规格比较高;三是内容比较丰富;四是学习效果比较明显。蒋部长希望与会领导同志回去后抓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学习活动,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决定》精神的热潮。蒋部长还对下阶段学习活动提出了三点意见和要求:一是要精心组织,把学习贯彻《决定》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二是要深化学习,在全面准确理解把握《决定》精神实质上很下功夫;三是联系实际,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抓好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下午,我又赶去南京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演练”专题学习。

第五篇: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五个闪光的关键词

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五个闪光的关键词

编者的话: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见本报10月26日第一、二、三版)。这个《决定》,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为帮助海内外读者深刻理解《决定》精神,我们从《决定》中选取了5个关键词,用专家的文章加以解读。敬请关注。

关键词一

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纲领。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决定》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党根据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来的奋斗任务和目标。

《决定》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各项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宏观方面的要求。要把宏观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各个部门应密切配合,根据现实国情和各地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全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这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形成文化的自觉。

关键词二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

为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体制

从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近5年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不同。文化体制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 年的丰富经验,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同时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应该有更高的起点,不必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对于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经历长时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

从改革的路径选择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了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具有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点,应该说是符合国情的做法。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继续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事业文化单位依法运行”的改革目标,推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如何使文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关键词三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

文化不再单纯搭台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它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

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这对矛盾中,供给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造成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既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结构矛盾,总量和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供给不足状况。

我国文化产业尽管刚刚起步,但受到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既要保护好,也要引导好。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战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和贸易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对外贸易,对于提升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文化对外贸易应当尊重文化贸易规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的规模较小,国内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在一定时期内,文化贸易的重点仍然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但从现在就应当积极谋划,在海外进行文化传播渠道布点,通过控股、参股以及并购等多种方式经营影院、剧场、书店甚至电台电视台,一方面为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文化对外贸易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

提升软实力 赢得话语权

软实力这一概念说起来好像很新鲜,实际上其内涵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不新奇,以往我们说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德治国等等,其实都是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理念确确实实对于我们先进文化建设能够发挥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理念本身都是在增强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想真正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就应当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去做。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战略部署,同样也适用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总体来看,我们的传统确实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充满着很多的智慧,有些东西非常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比如说我们老祖宗讲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对于传统当中毕竟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我们应该好好挖掘、梳理,丰富今天的文化。

关键词五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理论家仲呈祥——

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决定》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这是学习全会《决定》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满自信。

《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传统文化要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价值取向这个顺势去丰富、深化和发展它。要防止那种逆向地去解构、颠覆、拆卸它。否则,就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不自信。同时,包括我们很多优秀作品,满腔热忱地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唱颂歌、写赞歌,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其实我们有大量优秀作品,都是讴歌了一种时代的主旋律,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我们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幸福、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开创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黏合剂,也是强大的思想能源和精神动力。而那些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和文学艺术规律的东西,是不符合文化建设规律的,是不利于我们贯彻执行好六中全会精神的。

六中全会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广大文化工作者,我们应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地大发展、大繁荣。

下载918联考申论真题(完美排版)附:半月谈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关键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918联考申论真题(完美排版)附:半月谈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关键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