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申纪烈士碑文
石申记烈士碑文
革命烈士石申纪1905年出生在黄冈石家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营长、团长等职。1938年受新四军委派转入地下党工作,以鄂东地区新四军第五大队筹款总负责人,建立廻龙地下联络站,搜集情报,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1944年元月10日掩护新四军领导张体学,祁少川等同志脱险,不幸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被敌人用铁丝穿两肩锁骨,吊在陶家祠堂里,点燃成捆的香,绑在脖子上熏鼻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宁死不当叛徒,用生命保住了党的机密,使新四军主要领导幸免于难。1944年元月20日(阴历一九四三年腊月二十五日),在程德岗英勇就义,年仅39岁。195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二篇: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碑文
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碑文
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起点,埋葬蒋家王朝的开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的支持,一方面以和平谈判为幌子,一方面却调兵谴将妄图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力争和平,同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场关于中国命运前途的较量中,以武汉外围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战略枢纽。为巩固这一地区,中共中央令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河南(嵩岳)军区部队和冀鲁豫军区水东部队从豫西、豫中分路南下,于1945年10月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组成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中原军区部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今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就地待命,而国民党军却秘密调集三十余万军队,构筑六千余座碉堡,将中原军区部队围困在宣化店附近,方圆不足一百公里的狭小地带,进行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中原军区部队竭尽全力为争取和平而斗争,一面与国民党军进行谈判,一面依靠群众,生产自救,共度难关。三月,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到宣化店慰问中原将士,极大的鼓舞了中原军民的斗志。五月,周恩来谐美蒋代表赴宣化店视察调处,迫使国民党签定《汉口协议》,推迟了全国内战爆发的时间。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议,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统帅三十余万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由此挑起全面内
战。中原军区五万将士在李先念、郑位三等率领下,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预先批准的战役计划,奋起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其他部队在东、西、东线配合行动,全体指战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奋战,斩关夺隘,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墙堵,于7月底八月初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突围战役后,中原军区部队除一部进入八兄弟解放区外,主力又遵照中央指示,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了豫、陕、鄂西北两个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与全国解放区正面战场相呼应的中原敌后战场,最后汇入刘、邓大军战略进攻中原的行列。
第三篇:化县五烈士碑文
化县五烈士碑文
茂名地方审判厅长、电白县县长董凌欧
化县革命史中,立功最伟,殉国最烈者,有五烈士焉。李烈士中柱、彭烈士瑞海、赵烈士仲栋、黄烈士施初、杨烈士德西是也。初,李、彭、赵、黄四烈士,学于县高小校,杨烈士商于县城下圩,皆志切革命,常日革命以主义为本,武力为先,李、赵二烈士乃投广东新军一标,分人步炮两队,运动起义,附者日众。彭、杨、黄三烈士,则留县密图。及倪公映典发难,李、赵二烈士率同志攻广州大东门,赵烈士殉焉,丛葬庚戌烈士墓,时民国纪元前二年,阳历二月十日也。李烈士仅 以身免,回县与彭、黄、杨三烈士谋再起,屡蹶弗稍懈。迨化县光复军成,李烈士官督队,彭烈士长参议,黄烈士长军需,杨烈士任队官,杀清管带官吴泽先,都总龚胜,虏清知州田荣曜、满人花里雅孙,逐清高州道彭言孝,全县光复。时民国纪元前一年,阳历十一月十四日也,光复后,废虐民之公局,除苛细之杂捐,救可宥之俘虏。县民欢腾,省令嘉奖。时有清军余孽,窜伏僻隅,土匪豪劣,更相构乱,李、杨二烈士剿之,师次官桥鸭母桥堡,中贼计,与所部李文初、吴德光、刘胜才、周日升、吕振兴、梁德标、陈承初、柯善庆、陈有善、苏祥初等俱殉难,时民国纪元前一年,阳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也。既而彭烈士以北伐事晋省,被清孽暗杀于小北门外淘金坑洋人坟边,时民国元年二月二十五日也。省府令葬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侧,树碑日化县彭烈士瑞海之墓,以表忠烈,后迁葬烈士岗,每公祭循理皆与焉,未几,袁氏窃国,黄烈士走东洋,留日本大学,及帝制兴,复往来广州湾谋讨之,败奔香港被禁,幸孙总理力救获释,舟往汕头,图复起事,未成而身殉,尸首无存,时民国二年七月十二日也。夫五烈士之殉国,其时其事,虽各不同,而杀身成仁则一,故中央明令李中柱等五烈士,均属为国捐躯,除准优恤外,应定期纪念云。诸同志佥日:五烈士者,其志大,其功高,而其殉难则至惨,苟不建亭勒碑以表彰垂远,何以作瞻仰纪念之式凭哉,爰募捐鸩工,阅月亭成,乃为铭日:
惟吾化县,五烈为雄;捐躯殉国,勋劳懋丰。庚戌起义,赵烈建功;化县光复,四烈勋隆。清孽未靖,李杨戕躬;北伐将竟,彭烈遭凶。袁奸窃国,禹甸汹汹;黄烈声讨,义士从风:韩江遘难,气贯长虹。中央优恤,五烈褒崇;勒碑纪念,建亭昭忠。瞻仰是式,永垂无穷。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第四篇:抗战兰州空战烈士纪念碑碑文
抗战兰州空战烈士纪念碑碑文
溯自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以来,我空军健儿无役不从,抗战予黄河、长江、珠江、怒江各流域及沿海地带。以萌芽之军,当十倍之敌,格斗七年,愈战愈强。至今,与盟国并肩作战,获得广泛之制空权,取得空军主动地位。其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事,前仆后继,不可胜数。此皆由于委员长精神教育之宏伟,与乎空军将校237抗战时期兰州空战阵亡苏军事迹史料抗战纪实对于革命主义之信仰而可告慰国父在天之灵者也。
甘肃在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间,为俄机运入孔道,亦为空军部队训练中心。在此境与倭寇空战百余次,阵亡及殉难诸烈士,共有六十三员名。其最著者,若二十七年三月,在东岗镇口机张君泽、李仲武等三十余烈士;二十八年十二月在兰州等处外员郭尔皆耶夫等七烈士;三十年三月在哈密接新机葛文德等十余烈士;三十一年十一月在兰州天山号机郑长庚等九烈士。或因杀敌阵亡,或缘飞行失事,或为教匪狙击,或被倭机轰炸,是皆空军之积[精]英,国家之瑰宝。追念功勋,痛悼良殷!
诸烈士忠骸,原厝皋兰中嘴山麓。荒烟哀草,肠断梦惊,殊不足召(昭)彰先烈而慰忠魂。前任李司令瑞彬,于三十一年在兰州东门外二十里东岗镇古城坪之阳,购何、李二姓土地十八市亩,筑为烈士墓。此地西望祁连,东负六盘,北临黄河,南依皋兰,河水弥弥,坪山嶙嶙。遥见雁滩之水中,白波掩映,飞雁翔集。诚佳景也。嗣因李司令他调,诸烈士之枢致隶迁移。
三十三年甲中之秋,机承乏四路司令。呈准经费三十六万元,并利用兵工及官佐劳动服务,将中嘴山麓各枢,全部迁葬。采本地积口,掘圹五英尺,用石灰、黄土、石子合土,包裹棺椁。坟之上部,以土环装壁,火砖覆顶。如此实其蕴裹,计期保存百年。墓外长城旧址,茸而新立,树以名木蔽黄河水色。墓后三山,均筑围墙,栽桃李,禁牧樵,以修其光表。中建祭坛,前立大门,内设守墓,外辟车场,另修大道,以壮其瞻仰。既月而工成,见山泼黛,而水浮蓝焉。
若夫华夏云变,日焕月明,冰涌雪飞,鸽起雁落,四时之景不同,风雨晦明之间,俯仰幻化,各居其妙。堪称牛眠吉地,允宜烈士佳城。呜呼!逝者勋绩,青史昭扬。来竞志事,后死之责,懿欤晋墓,一劳永逸,封山刊石,铭贞忠烈。
空军第四路司令副司令参谋长暨全体官兵
罗机、徐焕升、赵廷珍敬立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谷旦
兰州空战纪念碑后面的碑文是:
一九三七年
七七事变
至一九四一年九月
侵华日军为切断苏联援华通道
摧毁中国空军训练基地
打击我后方抗日之士气
先后出动飞机六佰七拾架
空袭兰州三十六次
投弹两千七佰三十八枚
造成两佰一十五人死亡
一百九十一人重伤
损毁房屋两万一千六百六十九间
金城一片硝烟
龙钟之子
痛苦成行
倭寇之罪
罄竹难书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英勇的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联手并肩
在兰州上空与日寇血战
气薄日月
精变虹霓
摧坚拉枯
势不可挡
其最著着
为一九三九年二月二十日和二十三日
两天共击落敌机十八架
倭寇折戟沉沙
其余仓皇逃窜
是役也
乃中国八年抗日空战中
歼敌机最多之战役
消息传遍中华大地
举国欢胜
抗日士气大涨
兰州空战
中苏两国空军勇士誓死参战
前仆后继
血染长空
用生命捍卫正义
尊严和自由
阵亡和殉难烈士共五十五名
中国空军计四十五名
他们的名字是
张君泽
李仲武 郑长庚
张文衡
苏名烈
祁文等
苏联空军十名
他们的名字是
罗曼诺夫
郭尔皆耶夫
波拉技诺夫
伊萨耶夫
雅士
司切帕诺夫
马特等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英名
向他们致敬吧
他们是抗日英雄
诸烈士忠骸
原安置于皋兰中嘴山麓
1942年迁移至东岗镇古城坪烈士墓地
时移事易
沧桑巨变
今墓地不存
英烈忠骨
已与皋兰黄河化为一体矣
今得兰州市人民政府鼎力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择白塔山之阳
原防空高射炮之阵地
捐资筑亭立碑
上修雨亭
南建石阶
西筑大道
以壮其观瞻
此地与五泉村对峙
脚下黄河奔涌
东望六盘陇坂高坡
西眺則千里祁连苍茫
北有腾格里万顷瀚海
南控大夏白龙巨江
旭日东临
同迎若华之色
夕阳斜影
俱成灿烂之晖
金城繁华
应山云与高亭
鸣籁徐响
引和风于空谷
先烈忠魂
可以安息矣
是为记
马学思撰文
国家开发银行
兰州市人民政府
敬立
二00七年十月一日
木桐革命烈士纪念碑记
木桐乡旧名同德镇,毗两省而临三县,山河避远,民风淳朴,历代政治统治相对薄弱,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乃革命游击战争理想之后方。一九三五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留其所部陈先瑞之七十四师在此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地方政权,扩大革命武装,使我乡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区。一九四六年七月,我中原人民解放军北路突围部队千里北上,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司令员黄林所部河南军区旋抵木桐沟,改建为第四军分区,成立四分区党委、地委并行署。以此为中心开展跳跃式大回旋作战,六战连捷,受到军委主席毛泽东电令嘉奖。同年八月,在此成立中共卢灵洛县委、县民主政府并县人民武装指挥部,下辖木桐、潘河、横涧、秦池、犁牛河、灵口六区。同年十二月,为充分发挥卢灵洛地区在豫鄂陕根据地中战略作用,四分区党委在此成立卢灵洛中心县委、县政府,下辖卢蒿、卢灵、卢洛、卢洛灵四县,木桐区属卢灵县,使我乡一度成为豫陕边区革命政治中心。
一九四七年二月,豫鄂陕边区主力部队北渡黄河,卢灵洛中心县委领导地方武装并党政人员继续坚持斗争,四分区侦察参谋熊松柏等人一度成立卢灵洛工委。形势急剧恶化,敌人大肆反扑,疯狂屠杀我革命战士和进步群众,木桐区区长涂建光等十五名革命志士先后壮烈牺牲,区游击队大队长秦作亭奉党委指示向敌诈降,先后护送三十余名革命同志安全转移,因此倾家荡产并蒙冤三十余载。至同年九月,陈赓兵团挺进豫西,卢氏首获解放,后经年余艰苦卓绝“拉锯”斗争,木桐人民与卢氏山川一道,终于迎来人民解放伟大时代。我木桐沟作为革命老区,自红军播下革命火种,中原突围部队再创伟业,于革命战争年代阶级斗争极为惨烈之时,人民群众深明大义,敌忾同仇,踊跃支前参战,掩护人民军队,军民深情血浓于水。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赤帜映红百里山乡,碧血摧开胜利红花。数十年风雨飘落,浩气丹心长存天地,战地黄花犹有余香。倘无先烈当年拚杀搏战,怎有今日人民幸福安康!抚今忆昔,无限追思。我全乡干部群众谨自发捐款,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于兹,以慰英灵于地下,永远发扬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共同创造木桐地区美好未来!
李啸东应邀撰文
常好廉书丹
刘占明镌刻
公元二零零三年夏五月一日
各地纪念碑碑文一览
此博文包含图片(2012-04-02 18:35:56)转载▼
标签: 清明 纪念碑 碑文 gb2312 分类: 资料数据 清明时节慰英魂——各地纪念碑碑文一览
时值清明,笔者怀着崇敬之心,搜集了各地纪念碑碑文20余篇,转帖于此,以祭奠那些在逝去的年代,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先烈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难的同胞,重温其历史功绩,告慰其在天英灵。
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注:1949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此碑,1958年4月落成。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
二、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碑文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企图并吞中国,进而称霸世界。自清末开始,日本不断侵略中国,并在甲午战争打败清廷,攫取台湾。民国二十年日本又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此后,在华北、华中等地发动事变,国民政府为避免冲突扩大,采取妥协政策。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台方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领导下发表宣言:“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绝不求战。……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此一宣言确定了对日抗战之立场,并凝聚全民共识。
八年抗战期间,台方坚决抵抗日军侵略,在美、英、苏等同盟国协同下,终于获得胜利。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月二十五日国民政府代表同盟国中国战区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受降典礼。翌年八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命令,明订十月二十五日为“台湾光复节”。
抗战期间,中日双方共有二十多次大型会战、一千余次重要战役。台方牺牲的陆军有三百二十多万人;海军舰艇损失殆尽;空军损失飞机二千四百余架,有数千位飞行员殉国。抗战期间,台湾人民不但积极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亦曾赴大陆参与抗战,组织台湾义勇队,打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整体估计,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投降,中国有二千万人以上死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计。
战后,中华民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之一,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抗战表现出中华民族坚苦卓绝、抵御外侮的伟大精神。谨以此碑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同胞,永志怀念。
“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碑文委员会谨立
“中华民国”一百年十月二十日
(注:此碑1999年10月25日落成。马英九上任后,邀请“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等历史学家成立碑文撰写小组,经深入研议后正式立下碑文。)
三、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
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四、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碑文
“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一九三八年春,日军坂垣师团自胶济线南下直逼临沂,矶谷师团沿台枣支线挺进,欲速取台儿庄以图徐州,贯通津浦。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以汤恩伯部在峄北附敌之背。日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疯狂进攻。我国将士同仇敌忾,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刘震东司令在莒县壮烈殉国,王铭璋师长血洒滕县。在台儿庄,日军一度占领城寨四分之三,孙连仲所部寸土必争,死力支撑,使我军完成对敌合围。四月六日,孙汤各部发起攻击,将敌一举击溃。是役,历经月余,歼敌万余,击落日机两架,缴获战车五十余辆,大炮三十多门,枪枝万余。创八年抗战之伟绩,扬中华民族之雄风。五十五年过去,爱国将士冲锋的呼喊犹在耳畔,惊愧夺魄的场面似在眼前。先烈精神不朽。萦怀于斯,勒石永志。”
(注:此碑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碑名,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撰写碑文。成文时间1993年4月8日)
五、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鄂豫边区,虎踞中原,峥嵘岁月,群雄奋起。为推翻帝主义、官僚资本义主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堂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数十年。
建党初期,董必武、陈潭秋等为边区培训了大批革命骨干,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北伐战争时期,边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大革命失败后,边区相继爆发著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其他多处起义。学井岗山办法,建立人民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实行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同志领导下,在这里英勇奋战,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广大群众先后协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又坚持了五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李先念等同志先后在河南竹沟南下,会合豫南、鄂中、鄂东抗日武装,坚持执行党中央和中原局指示,高举抗日统一战线旗帜,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使鄂豫边区迅速成为中原抗日的战略基地。1941年春,新四军五师成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下,五师健儿战胜了敌顽夹击和包围封锁的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反“磨擦”斗争的节节胜利,先后歼灭了大量日伪,开辟了以大悟山为中心的纵横千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初,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部队主力转移至宣化店地区,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三十余万人于鄂豫边区,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各解放区的反内战斗争。面对敌人的步步进逼,中原军民同仇敌忾,奋力自卫。三月,党中央派董必武前来慰问。五月上旬,周恩来代表中共邀美、蒋代表到宣化店视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对突围作了战略部署。六月下旬,国民党悍然发动进攻。中原人民子弟兵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部署突破重围,取得了战略坚持和战略转移的胜利,拉开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序幕。此后边区军民坚持了艰苦的游击战争牵制敌人,紧密配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的战略反攻,全力支援了南下作战的解放大军,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巨大功勋。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国内外敌人对鄂豫边区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兽蹄所至,尸横遍野,庐舍成墟,惨绝人寰。但是,不论敌人何等凶残,斗争多么艰险,边区军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始终一往无前,浴血奋战。千千万万烈士为了人民利益,有的冲锋陷阵,牺牲于枪林弹雨之中;有的坚贞不屈,就义于敌人屠刀之下。慷慨悲歌,动天地,泣鬼神。仅以大悟为例,从1927年徐海东领导建立农民自卫军起,到新中国诞生,武装斗争从未间断,牺牲约六万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碧血点点染江河。我们抚今追昔,当永远铭记革命前辈之丰功伟绩,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向着共产主义目标继续奋进!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湖北省委员会
湖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
六、福建籍湘江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碑文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十二月初,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进抵广西境内的湘江地域,遭到国民党三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鏖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开辟了胜利通道。在湘江战役中,参加长征的以龙岩、三明为主的近三万名福建籍红军将士,有上万人血染湘江。特别是担任全军总后卫的、基本上由福建籍儿女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近六千将士,被国民党军队合围在湘江东岸全州、灌阳交界的都庞岭山区,坚持到弹尽粮绝,最后除少数突围外,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经查,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福建籍烈士英名仅有一千一百一十四位,其余英烈均为无名英雄。青山埋忠骨,湘江颂英灵。或许他们的名字已无从知晓,但他们的英魂常在、精神永存!为慰藉先烈英灵,家乡人民特在此设立无名烈士碑,以志纪念。山川共存,日月同辉,英烈不朽,千古永垂!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办
福建省民政厅·老区办
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
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三月立
七、新圩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碑文
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退出赣,闽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经湖南道县由永安关,雷口关进入灌阳。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湘江天然屏障,集中了30万兵力,妄图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灌阳,全州,兴安等地区。
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为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中央军委炮兵营,红五师第十四,十五团及红六师第十八团先后爱命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阻击国民党两个师及一个独立团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四天三夜,完成了阻击任务,因形式紧迫,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红军设立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救护所里的一百多位伤病员捆绑后,残忍地丢进酒海井这个深不可测的地下河里,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教育后人,特立此碑。
安息吧,英勇的烈士们!
中共灌阳县委
灌阳县人民政府立
公元2003年12月
八、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
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日军为消灭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对沂蒙山区实施了“铁壁合围”、“反复合击”的疯狂大扫荡。日寇铁蹄所至,人民罹难,生灵涂炭。十二月七日凌晨,日伪军六千余人从平邑、费县等地分多路向山东分局党校及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驻地郑城镇快速进犯,情况万分危急。为掩护党校学员及部队主力转移,三团以两个半连(一连、四连、五连一个排及特务连部分人员)的兵力誓死扼守苏家崮,以劣势装备阻击二十七倍于已的凶残敌人,血战九个小时,击退敌十四次冲锋,毙伤敌四百余人,直至弹尽援绝。战斗至下午三时,敌冲上山崮,所余三十余名英烈尽毁枪枝,以山石砸敌,抱敌寇投崖,与敌同归于尽。参战官兵除七八人突国外,自团主任陈晓峰同志以下两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是役,三团虽伤亡很大,但掩护了党校全体学员安全转移,并予敌重大伤亡,震慑了敌胆,激励了抗战士气,在我党我军抗日武装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青山巍巍埋忠骨,正气浩然贯长虹。当年血战苏家崮的先烈们虽已长眠,但他们的崇高精神却永远励我们前行,催我们奋进。为继承先烈遗志、传承抗战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舟山警备区(原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七三二三三部队(原三团)深入开展学习光荣传统、履行使命任务教育,组织党员交纳特殊党费,并派人员赴山东平邑县郑城镇会同地方政府修缮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告慰先烈在天之灵。
抗战先烈丰碑长存!
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舟山警备区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政府
公元二00九年八月一日
九、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碑文
“路西②襟江带淮,左津浦而右淮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卢沟桥事变以来,国民政府虽则高喊精诚团结,实则包藏祸心,消极抗战,致使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日军铁蹄所至,玉石俱焚,奸淫掳掠,杀戮同胞,中华民族浩劫空前。兵资之后,盗贼蜂起,田园荒芜,哀鸿遍野,庐舍为墟。我新四军第二师奉命杖节③东征,奋发忠勇,百战百胜,屡挫敌焰。旌旗所指,倭寇披靡,拯百姓于水火之中,登斯民于衽席之上④。师行所至,虽不惊,军民一致,敌忾同仇,皖东大地赖以光复。广大人民无不以手加额,弹冠相庆。我根据地政简刑轻,颂声载道,人民乐业,百废俱兴。国民党对我民主政府之诸多建树,未予丝毫赞许,且亦视若仇雠。为其媚日求和,无视民族大义,忘煮豆燃萁⑤之讥,行亲痛仇快之实,则悍然高插反共之帜,对我根据地兵戎频加。我二师江淮健儿,为保卫路西人民,为尽忠国家民族,为保卫抗战成果,不顾腹背受敌,赴汤蹈火,效命疆场,义无反顾,洒热血,抛头颅,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在与侯奴喋血战斗中,我二师将士以身殉国者数以千计,其中共产党员七百九十余人。为旌表烈士殊,地方绅老耆宿群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并立碑以志,使忠魂有托,以慰英灵。值兹胜利曙光在望,河山光复指日可待,谨撰碑文,以表彰英烈奇勋于万一,使后死者瞻之弥高,其不务抗日专事磨擦者亦当幡然憬悟乎。是为记。”
罗炳辉、谭震林
1944年7月19日
(注: ①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1944年7月始建于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1946年6月被国民党军炸毁,1964年重建并扩大为藉塘烈士陵园。②路西:指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津浦
路西地区,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淮南铁路以东。所以称“襟江带淮,左
津浦而右淮、南”。③杖节:节,指符节,古代将帅或使者手持的标志。杖节,意为举着旗
帜。④登斯民于衽席之上:援席,指床席。此句意为让人民安居乐业。⑤煮豆燃其:用豆
茎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自相残害。《世说新语》记载,魏文帝曹丕令弟曹植七步之内作
诗一首,做不出就要杀头。曹植立即作诗说:“煮豆持作羹,漉葱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十、驼峰飞行纪念碑碑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驼峰飞行是战争期间中美军民的一大壮举。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缅甸,切断了中国抗日后方的主要通道。其时,中国作为打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全民英勇抗战已经四年有余。
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中美两国共同开辟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空中运输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至中国云南昆明,全长八百余公里,飞越当时视为空中禁区的喜玛拉雅山南段,海拔五千公尺上下,群峰耸立,似骆驼峰背,飞机穿行其间,驼峰飞行由此得名。
驼峰飞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最长的大规模空中运输,也是世界航空史上仅见的在极其艰险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战时空运,从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中美两国在驼峰飞行中动用了近千架飞机数万名航空和地勤人员,往来运送战略物资七十余万吨,人员三万余名,其中有赴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两个师。另有千余架作战飞机经此线投入中国战场。驼峰飞行为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为纪念这一航空史上的壮举和中美人民反法西斯并肩战斗的情谊,缅怀先烈,表彰生者,铭记世界和平来之不易,经北京航空联谊会、昆明航空联谊会倡议,得到各地航空联谊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及海内外航空界并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赞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支持下建立此碑,启迪后人,永志不忘。
北京航空联谊会 撰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五日
昆明
十一、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碑文
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起点,埋葬蒋家王朝的开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的支持,一方面以和平谈判为幌子,一方面却调兵谴将妄图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力争和平,同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场关于中国命运前途的较量中,以武汉外围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战略枢纽。为巩固这一地区,中共中央令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河南(嵩岳)军区部队和冀鲁豫军区水东部队从豫西、豫中分路南下,于1945年10月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组成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
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中原军区部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今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就地待命,而国民党军却秘密调集三十余万军队,构筑六千余座碉堡,将中原军区部队围困在宣化店附近,方圆不足一百公里的狭小地带,进行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中原军区部队竭尽全力为争取和平而斗争,一面与国民党军进行谈判,一面依靠群众,生产自救,共度难关。三月,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到宣化店慰问中原将士,极大的鼓舞了中原军民的斗志。五月,周恩来谐美蒋代表赴宣化店视察调处,迫使国民党签定《汉口协议》,推迟了全国内战爆发的时间。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议,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统帅三十余万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由此挑起全面内战。中原军区五万将士在李先念、郑位三等率领下,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预先批准的战役计划,奋起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其他部队在东、西、东线配合行动,全体指战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奋战,斩关夺隘,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墙堵,于7月底八月初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突围战役后,中原军区部队除一部进入八兄弟解放区外,主力又遵照中央指示,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了豫、陕、鄂西北两个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与全国解放区正面战场相呼应的中原敌后战场,最后汇入刘、邓大军战略进攻中原的行列。
(注:此碑坐落于湖北省大悟县,1998年4月落成,江泽民题写碑名)
十二、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部队,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和东北人民的支援下,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于一九四八年秋把东北境内蒋军主力分别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我军为了全部歼灭敌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发动了大规模的辽沈战役,向敌军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战役开始,我军首先解放兴城、义县,截断了敌军向华北的退路,继而又切断了锦州同锦西葫芦岛的联系,完全把锦州敌军包围起来。自十月九日起,我军在塔山地区又阻击了从海上调来增援的敌军九个师,我军以少胜多,奋战七昼夜,使敌军不得前进一步。十四日,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于十五日十八时胜利结束战斗,全歼守敌十余万人,解放了北宁路上的战略要点———锦州,从而扼住了东北蒋军向关内联系的咽喉。在我军这一胜利声震撼下,长春守敌一部起义,其余投降。这时,沈阳地区敌军主力从沈阳进到彰武一带,企图重占锦州,打开南逃通路。我大军迅速由锦北上,以雷霆万钧之势,对该敌展开大规模分割包围,决战于黑山、大虎山地区,经两昼夜的激战,全部歼灭敌军,我军乘胜向沈阳、营口进军,十一月二日沈阳、营口相继解放。至此,历时五十二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蒋军精锐四十七万余人,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辽沈战役是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为解放华北和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这一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们,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人民解放事业,用鲜血换来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将永远在人民心里。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在中国人民历史上放射光辉。
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日
(注:碑文由锦州广播电台李楠执笔
十三、塔山阻击战烈士纪念碑碑文
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的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这个伟大战役的第一阶段,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奉命在塔山一线阻击由锦西、葫芦岛北上增援之敌,保证我军迅速地攻克锦州。
自十月十日起,敌人为了挽救危局,人民公敌蒋介石亲自出马督战,以十一个师的兵力,在其海空军的配合下,向我军塔山堡、铁路桥头和白台山三个主要阵地全线展开了疯狂的进犯。我阵地守军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由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在长达八千米无险可守的阵地上,与敌人短兵相接,日夜鏖战,阵地失而复得,工事毁而再修,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反复冲击,使敌人遭到了重大杀伤,狼狈溃逃,我军坚守六昼夜,阵地屹立未动,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是毛主席伟大军事思想的胜利。这一胜利,保证了兄弟部队全歼锦州守敌十万余人,从而斩断敌人关内外联系的咽喉,使东北守敌从此陷入无法逃脱全军覆灭的命运,为解放东北全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塔山阻击战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创立了伟大功勋。烈士们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人民革命事业胜利前进。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将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永远放射光辉。
塔山阻击战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锦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五日立
十四、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
这里长眠着为解放锦州而献身的革命烈士。
半个世纪前的锦州攻坚战,是震惊中外的辽沈大决战中关键一役。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面对固守待援的国民党十万重兵,奋其智勇,前仆后继,冲越孤岗重峦,高城深堑;喋血明碉暗堡,列巷层楼,激战三十一小时,一举攻克锦州,时在公元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五日。战略要地锦州的解放,加速了东北全境解放的进程,进而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
时届五十周年,改革开放,物阜民康。抚今追昔,长怀先烈。中共锦州市委深切关注,市人大作出决议,市政府精心筹划,社会各界踊跃捐资,选址于倚山面海、遥对新城、苍翠环抱的当年鏖战之地,建此陵园,集中安葬烈士忠骨,以慰英灵。
荆山雄峙,凌水长流。锦州人民永远铭记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立碑永祀,垂范千秋。
锦州市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
(注:碑文由锦州教师进修学院丁锦辉执笔)
十五、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塔文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发动的。国民党反革命军队南线主力猥集徐、海、蚌地区,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屏障反动统治巢穴南京,疯狂挣扎,挽救其垂死命运。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六十余万人,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首歼海州西撤敌军劲旅于碾庄圩,继歼豫南来援重兵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逃敌军主力于永城地区。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面前,敌军四个半师先后起义。这次战役,人民解放军浴血苦战六十五昼夜,共歼灭敌军五个兵团、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计五十五万五千余人。至此,蒋匪南线精锐部队被歼净尽,江、淮、河、汉广大地区遂告解放。这一战役,连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传达战略决战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军事思想的光辉体现,是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结果。战役中,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敢于打大仗、打硬仗、不怕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毒气、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逐村逐屋激战,一沟一堡争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表现了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被解放的蒋军士兵,立即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罪行,调转枪口,杀敌立功。华东、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二百万民兵、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海战役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烈士们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中奋勇前进!
英雄们的伟大业绩与日月争辉!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注:此碑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碑文由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商同原参战的第二、三野战军部队及《解放军报》社等单位共同起草并研究修改完成)
十六、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碑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三大军区的地方武装,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於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进行了震撼中外的伟大的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这个战役的第二阶段。
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迅速将敌军黄百韬兵团包围歼灭于碾庄地区。猬集徐州之敌军主力陷于孤立,敌军黄维兵团由豫南急速东援。我中原野战军,先以一部兵力,对敌黄维兵团节节抗击,阻其前进,掩护主力集中并布成袋形阵地,继而全线出去,突将敌军包围,压缩在双堆集一带狭小地区;又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作战,展开猛烈进攻。这次作战,以运动战开始,以阵地战终结。从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下,鏖战二十三昼夜,除一一○师起义外,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一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计十一万四千余人。生俘该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
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思想的光辉体现。我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不怕苦、不怕死;冒严寒、闯火海;连续作战奋不顾身,表现出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中原、华东、华北各军区的地方武装和百万民兵、民工,艰苦奋斗,全力支援,对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双堆集歼灭战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英雄们的伟大业迹昭日月!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凛千秋!
(注:此碑坐落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1981年10月落成,)
十七、渡江胜利纪念碑碑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此碑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1979年4月落成,邓小平题写碑名,背面镌刻毛泽东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十八、抗美援朝纪念塔塔文
公元一九五O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爆发全面内战。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美国还置我国政府严正警告于不顾,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出动军用飞机侵我领空,轰炸扫射我边境城乡,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刚诞生的新中国,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略决策。
同年十月十九日,彭德怀受命率领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旗帜,开赴朝鲜战场,与英雄的朝鲜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
全国各族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力支援前方将士,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坚决支持中朝人民的正义斗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负众望,不畏强暴,克服种种困难,以劣势装备,同以美国为首的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联合国军”展开浴血奋战。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与朝鲜军民一起,将侵略军从鸭绿江边驱回三八线附近,迫使其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共歼敌一百零九万余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为世人敬仰,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为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民族牺牲,志愿军将士作战伤亡和失踪共三十六万余人,为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
为铭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千秋功业,慰藉先烈英灵,激励后人奋进,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修建抗美援朝纪念塔。邓小平同志题写塔名。
为抗美援朝战争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万古流芳!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注:此碑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
十九、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碑文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革命先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英勇斗争,壮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篇章。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江苏省人民政府敬立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七年十月
二十、修建淮河木桥落成后及牺牲烈士纪念碑
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十六日,国民党匪军刘汝明部逃出蚌埠时将淮桥炸毁,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向南进军。本部奉命自五月一日起施工修建便桥,甫经两月,全部工程告竣。施工中端赖我指战员、技术人员发扬了高度革命英雄主义,创造了不少英雄事迹。便桥筑成,实乃万千人血汗之结晶,尤以王吉珍、刘建国、李鸿顺、周福贵、周建武、任武志六位烈士,在工程中为党、为人民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潜水小队长王吉珍同志执行挽救七号沉箱事故时,在一日中曾连续潜水六次。虽经上级、同志们劝阻或声言代替工作,但吉珍同志仍以共产党员卓越的坚强责任心,抱定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继续潜入十二米深的湍流中执行任务,不幸于末次潜水时发生事故而光荣牺牲。其他烈士可歌可泣之事例更不胜枚举。诸烈士大仁大勇的无产阶级的崇高品质,对人民事业视死如归的精神,召唤我们奋勇前进。悼念烈士,我们誓为新中国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修复与新筑万千公里铁路而奋斗!当此桥梁竣工之际,特树此碑永志不忘并示悼念!
烈士们英名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三支队政治部 司令部
中华民国叁拾捌年柒月一日建
(注:此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
二十一、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生忘死,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唐山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
二十二、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碑文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958年,在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决策和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30 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牧工、家属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统帅和指挥下,在全国和青海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下,在这块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成功地进行了16 次核试验,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壮了国威、壮了军威。这一壮丽事业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多少人为之贡献了青春年华,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二二一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万名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带着核事业的优良传统和草原人的创业精神,告别核基地,奔赴新岗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建立了历史功勋的人们,功载千秋!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二二一厂建立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
(注:此碑坐落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
二十三、五九事故殉难矿工纪念碑碑文
公元一九六○年五月九日十三时四十五分,老白洞矿发生煤尘爆炸事故。是时,井底惊雷撼地,井口火光冲天,巷道坍塌,通风阻断,百万吨矿井毁于一旦,684名矿工殁于毒气烈焰,数百个家庭祸从天降,父母妻子痛失亲人。玉龙挥泪,七峰披素,三晋恸怆,全国震惊。其惨烈之状,盖为世界煤矿史之罕见。然塞外云中不失为华夏之灵地,大同矿工无愧于国之栋梁,虽遭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地层深处,幸存者临危不惧,奋力抗争,“虎口”脱险;百里矿山,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矿难。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解民倒悬,恩重如山;数十个救护队星夜兼程,首抵现场,舍生忘死,排险救人,劳苦功高;千余名解放军,数百名医护人员,宵
旰辛劳,救死扶伤,情深似海;四面八方,输财济物,救急救难,谱成一章生死与共,风雨同舟之壮曲悲歌。
四十五载,斗转星移,几度春秋。时光流驶,冲不淡追思与怀念;世事变迁,忘不掉教训与痛楚。同煤集团以史为鉴,与时俱进,尽人事而遂民愿,建馆立碑,以示对死难亡灵之垂念,历史教训之记取。甲申隆冬,破土奠基,天地顿哀,大雪纷飞。百里煤海之众,四方贤达之士,慷慨解囊,争相捐资,约二百余万元,其拳拳之心,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今日之大同煤矿,雄踞华北,辐射全球,志存高远,前途辉煌。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视安全为天,惜生命之宝贵,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爰立此碑,以告慰矿难亡灵,旌表献身英烈,警示煤矿员工,教育后代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2005年9月15日
(注:此碑由毛生渊撰文)
附一:俄罗斯卫国战争无名烈士纪念碑碑文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注:此碑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1967年落成。)
附二: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碑文
我们的国家以他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注:此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附三:美国华盛顿纪念碑碑文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镕镕乎三代之遗志。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其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注:此碑落款为: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镑
耶稣教信辈立石
咸丰三年六月七日,由福建巡抚徐继畲撰文)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碑文
巍巍海坨山,雄伟险峻,林密谷深。荡荡潮白河,源远流长,物产丰饶。乃当年平北军民,坚持八年抗战,赖以依托之地。平北抗日根据地,以赤城、延庆为中心,北至沽源、宝昌,南达昌平、顺义,西临张家口,东近承德市。境内崇山峻岭,横跨长城内外,地处满洲、蒙疆、华北伪行政区结合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敌我必争之地。
一九三八年夏,八路军第四纵队东征冀东,在平北播下抗日火种。一九四零年春,根据我党“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之战略部署,我平北游击大队,挺进军第十团,开进平北。抗日政权,党群工作,亦随之建立。平西、平北、冀东连成一体,将敌伪统治下之北平、承德、张家口,皆置于我打击、威胁之下。
平北抗日斗争,异常残酷,尤以一九四二年最为艰难。日寇实行杀光、烧光、抢光之“三光政策”,“强化治安”、“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在庞家堡,日寇屡次制造血案,屠杀我矿工两万七千余人。平北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付出重大牺牲。仅龙关、赤城两县,每六人即有一人为国捐躯。优秀指挥员、十团团长白乙化,光荣殉国。中共昌延县委书记徐智甫,丰滦密县长沈爽,身陷重围,壮烈牺牲。连长谢瑞,沙场浴血。当代佘太君邓玉芬,毁家抒难,献出丈夫、爱子七人。民兵英雄何金海,大摆地雷阵,威破敌胆。凡此气壮山河之英雄业绩,不胜枚举。抚今追昔,慷慨悲歌,无愧于中华民族之魂。
驱走严寒冬雪,迎来春暖花开。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平北军民奉命攻克张家口、宣化、新保安塞上重镇,配合苏蒙联军,光复张北、多伦、察哈尔盟等沦陷国土,切断平绥铁路,为解放华北,进军东北,作出贡献。
际此建国四十周年,原平北各县政府及原领导诸老共议,于海坨山下,龙庆峡前,树立抗日烈士之碑,以缅怀先烈激励来者。
海坨山精神永在,潮白河万古长流。
****年七月 苗培时撰
刘炳森书 靖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作者:白银党史 来源: 上传时间:2014/8/25 9:39:42 点击量:1086
靖远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革命斗争历史辉煌。1932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焦维炽同志在驻靖敌部发动武装起义,5月,在水泉堡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遂遭敌多次剿袭,游击队浴血奋战,痛奸敌匪,转战靖、海、会、榆、景五县,坚持斗争四月有余。1933年3月,王儒林、李慕愚同志领导的西北抗日义勇军在园子岔起义,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震惊南京政府,指令甘、宁、青三省联军疯狂围剿,义勇军同装备优良、数倍于己之敌顽强战斗,血染红砂岘。这两次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甘肃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起义,它虽因敌众我寡相继失败,但影响颇大。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靖远,传播革命真理,发动群众,建立农会,我县民众鼎力支援红军,一批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虎豹口强渡黄河,打拉池、吴家川击溃敌军。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定邦、万良才等百余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中,不少革命志士英勇杀敌,奋战疆场,囹圄不屈,视死如归,张东皎、乔映淮、武治安、魏煜、黄鼎等数百名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的壮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章。他们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为缅怀英烈,彪炳后世,发扬传统,谨立此碑以志纪念。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靖远县人民政府
平川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七月一日立
(魏其江 撰文)
夏县烈士纪念碑碑文日期:2016-10-7 [ 正常
大字体 ]
“五四”以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举从未稍息,加之国贼横行,内部阋墙,炎黄大命,岌岌可危。国难当头,匹夫奋起!向与整个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夏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是一片爱国赤诚,藏于寸心,凛然民族正气,充溢天地!
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年间,他们紧随老一辈共产党人之后,空前勇敢地投入到推翻三座大山,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在长期血与火交织的残酷岁月中,依据党的决定,为把夏县建成晋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河东地区革命的中心,全县无数仁人志士,处乱不惊,临暴不惧,或怒集于笔,砭斫权奸逆行;或笑赴囹圄,不怕坐穿牢底;或深入民众,组织统一战线;或驰骋疆场,浴血奋战杀敌……终以一千二百余血肉之躯筑起浩然中条长城,为挫灭蒋阎篡国的阴谋和外敌侵华的凶焰,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京晋时报上可看到夏县志士讨伐卖国贼的檄文;“五卅”运动中能听见夏县“沪案后援会”的呐喊;“平民”、“河东”、“中山中学”、的花园里,爱国星火愈燃愈旺;“中条山暴动”、“侯马团”成立的斗争中,救亡的枪声愈响愈烈。夏、康(杰)支队虎踞中条稷王,如二柱擎天,惊碎了伪敌的魂魄;康(俊仁)、十、五、九、汾南、县(稷麓)支队龙盘东南西北,似五山镇地,吓破了奸寇的肝胆。在光明与黑暗最后的决战中,条西、闻夏战役显示了夏县精英灵活机动、勇敢善战的不凡壮举;在大西北和大西南解放的历史上,闪耀着夏县人民无私支援、慷慨奉献的动人事迹……
虽星转斗移,往事已昨,但夏县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至今犹巍峨在望,令世人敬佩!为永久缅怀革命英雄的光辉业绩,千秋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不断激励后人重温过去,珍惜现在,开创未来,特?谥刑跣惴濉鄣姆峁ξ凹
中共夏县委员会
夏 县 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十月一日立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全文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部队,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和东北人民的支援下,经过三年艰苦
喜嗔⒋讼南馗锩
胛
骞泊嫱
奂湍畋冢
O南馗锩
来共恍啵? 卓绝的斗争,最后于一九四八年秋把东北境内蒋军主力分别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我军为了全部歼灭敌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发动了大规模的辽沈战役,向敌军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战役开始,我军首先解放兴城、义县,截断了敌军向华北的退路,继而又切断了锦州同锦西葫芦岛的联系,完全把锦州敌军包围起来。自十月九日起,我军在塔山地区又阻击了从海上调来增援的敌军九个师,我军以少胜多,奋战七昼夜,使敌军不得前进一步。十四日,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于十五日十八时胜利结束战斗,全歼守敌十余万人,解放了北宁路上的战略要点———锦州,从而扼住了东北蒋军向关内联系的咽喉。在我军这一胜利声震撼下,长春守敌一部起义,其余投降。这时,沈阳地区敌军主力从沈阳进到彰武一带,企图重占锦州,打开南逃通路。我大军迅速由锦北上,以雷霆万钧之势,对该敌展开大规模分割包围,决战于黑山、大虎山地区,经两昼夜的激战,全部歼灭敌军,我军乘胜向沈阳、营口进军,十一月二日沈阳、营口相继解放。至此,历时五十二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蒋军精锐四十七万余人,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辽沈战役是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为解放华北和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这一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们,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人民解放事业,用鲜血换来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将永远在人民心里。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在中国人民历史上放射光辉。
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碑文(1944年7月19日)2009-10-20 16:30:13 作者:罗炳辉、谭震林 浏览次数:271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提交
路西②襟江带淮,左津浦而右淮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卢沟桥事变以来,国民政府虽则高喊精诚团结,实则包藏祸心,消极抗战,致使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日军铁蹄所至,玉石俱焚,奸淫掳掠,杀戮同胞,中华民族浩劫空前。兵资之后,盗贼蜂起,田园荒芜,哀鸿遍野,庐舍为墟。我新四军第二师奉命杖节③东征,奋发忠勇,百战百胜,屡挫敌焰。旌旗所指,倭寇披靡,拯百姓于水火之中,登斯民于衽席之上④。师行所至,虽 不惊,军民一致,敌忾同仇,皖东大地赖以光复。广大人民无不以手加额,弹冠相庆。我根据地政简刑轻,颂声载道,人民乐业,百废俱兴。国民党对我民主政府之诸多建树,未予丝毫赞许,且亦视若仇雠。为其媚日求和,无视民族大义,忘煮豆燃萁⑤之讥,行亲痛仇快之实,则悍然高插反共之帜,对我根据地兵戎频加。我二师江淮健儿,为保卫路西人民,为尽忠国家民族,为保卫抗战成果,不顾腹背受敌,赴汤蹈火,效命疆场,义无反顾,洒热血,抛头颅,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在与侯奴喋血战斗中,我二师将士以身殉国者数以千计,其中共产党员七百九十余人。为旌表烈士殊,地方绅老耆宿群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并立碑以志,使忠魂有托,以慰英灵。值兹胜利曙光在望,河山光复指日可待,谨撰碑文,以表彰英烈奇勋于万一,使后死者瞻之弥高,其不务抗日专事磨擦者亦当幡然憬悟乎。是为记。
注释: ①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1944年7月始建于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1946年6月被国民党军炸毁,1964年重建并扩大为藉塘烈士陵园。②路西:指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津浦路西地区,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淮南铁路以东。所以称“襟江带淮,左津浦而右淮南”。③杖节:节,指符节,古代将帅或使者手持的标志。杖节,意为举着旗帜。④登斯民于衽席之上:援席,指床席。此句意为让人民安居乐业。⑤煮豆燃其:用豆茎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自相残害。《世说新语》记载,魏文帝曹丕令弟曹植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做不出就要杀头。曹植立即作诗说:“煮豆持作羹,漉葱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摘自《新四军英烈志》
追悼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通讯处遇害烈士启事(1939年8月12日)2009-10-20 16:33:31 作者: 浏览次数:417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提交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系原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于一九三七年九月改编而成,一九三八年一月奉命开赴江南前线。改编之初,在湖南平江嘉义设有通讯处。团部开拔后,因部队有特殊历史,部队之家属及伤残员兵,须有人为之安置,挪借地方的伙食,须有人负责偿还,遂将原有之通讯处改为留守通讯处,办理安置部队家属、伤残员兵、筹还借款等事。此类事务较为繁杂,新四军军部特留上校参议涂正坤、中校团副罗榨铭、少校秘书曾金声等主持该处事务,与地方政府人民交接,一年又九个月,彼此都甚相安,曾动员已愈伤病兵赴前线者七十余人,劝抚部队家属安居守法,陆续归还借款有差。此皆彰彰在人耳目者也。不幸六月十二日下午三时,突有二十七集团军杨总司令森所部特务营余连长②,竞率队向新四军嘉义留守通讯处抄袭,当即
第五篇:申纪兰个人事迹
附件:
申纪兰同志个人简介
一、简介
申纪兰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 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1951年协助李顺达创办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经三十年努力,使西沟村成为山西省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的典型。1953年参加丹麦哥本哈根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国际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申纪兰还代表中国妇女参加了1953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访问过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前波兰首都华沙和前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等社会主义国家,还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中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二、光环下的平静
申纪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仍健在并活跃于政坛的最老资格的农业劳动模范,又是至今唯一从一届连任至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不愧为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人。
申纪兰的家坐落在太行山脉的西沟村。这里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申纪兰带着‚娘子军‛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光秃秃的荒山终于披上了绿装。
1950年,申纪兰联络了十多个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组,后来,她又与著名劳模李顺达携手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选为副社长,从此,申纪兰的事迹逐渐传遍了全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大潮,申纪兰带头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
1953年是申纪兰风光的一年。这一年年初,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4月,申纪兰还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5月19日,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她与时为全国妇联执委的雷洁琼教授结为知己,并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姐妹情。在1997年3月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看见申纪兰后,热情握手说:‚纪兰妹妹,你还记得咱俩在哥本哈根换鞋穿的事吗?‛朱总理称赞她不谋私利,走进申纪兰的家,人们都会在那满墙挂着的照片前流连片刻,这些照片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历史,群众所熟悉的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在其间,与这辉煌的经 2
历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这位老劳模的家实在太简陋了,屋内装饰既少又旧,甚至还不如普通农家。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毫无思想准备的她,总觉得这不合适,不愿去。她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的经验,让自己当省妇联主任不如让别人当更合适。‛她如实地向组织上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决定。她上任后却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还在西沟村参加劳动……不久,在她的再三要求下,最终还是辞去了这个正厅级职务。
1983年,组织上把申纪兰列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候选人,她还是一再申明自己不合适,说:‚我识字不多,当好代表就行了。‛最后她当选了。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全部推辞了。她说:‚我的户口在西沟,级别在农村,能走能动,要那些用处不大。‛如今,她已是连续四届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了。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出差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好几百元,但她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也‚赔‛进去了不少。有人说,你这是办公事,该报销就报了吧。她执意不肯,说:‚国家每月给我150元的补贴,这就都有了。‛
1954年,申纪兰以一个农民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年她25岁。在这次会议上,她感到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因为他是大救星。为了表达这一神圣的愿望,每天晚上她都要认真练习画圈圈,她决心一定要在毛泽东的名字下,把圈画得大大的,圆
圆的。申纪兰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十一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淡泊名利,心里装着国家、装着群众、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农民女儿的朴素本色的缘故。
三、感动中国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给当地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一届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心,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老劳模慷慨解囊,把自己积攒的1万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
2009年9月14日,她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81岁的人大代表申纪兰,是中国唯一一位连任55年的人大代表,她自豪的说:自己55年来从来没投过反对票。(之后受采访时回应:不拥护就不投票)
四、人物特写
1、特殊的西沟村
鉴于太行山特殊的沟壑地貌,这个拥有6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庄,自然生产小组曾散布于各个山沟,经过若干次合并,主村沙地栈逐渐发展成乡镇的中心。
与其说是村庄,不如说这里更像一个观光地。山坡下是花坛绿地的村中公园,山坡上依山势搭建了纳凉亭和座椅,还有大幅的山体壁画和一面白色的九龙壁。比乡政府还要醒目的建筑,是‚西沟展览馆‛。这个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2000年重修扩建过一次,从‚劳动起家‛的牌匾下,沿石阶直上约3层楼的距离,才能到达展厅大门。门口的半身塑像
是李顺达,两层展厅中,大幅照片和文字,记叙了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为荣的西沟历史。
这里的山绿得格外不同。石头垒起来的育苗坑,每个都像花瓣状,密布山体,树苗就在这些人工挖筑的土坑里,一点点伸展出枝干和叶子。那些已经染绿的山头,都是漫长时光的见证。西沟人管这叫‚鱼鳞坑‛,这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林业部专家郝景盛带来的植树方法,将镰刀挖坑直播改成刨鱼鳞坑栽种,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下,居然成功了。种树绝对是西沟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数十年下来,把荒山荒滩治理成1万多亩的苍翠,西沟村赢得了最直观的荣耀。
西沟村的符号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图上唯一被标识出来的行政村。严格说,西沟村的名声从1943年李顺达的互助组开始。这是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响应了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这个由河南林县逃荒人家落脚地发展起来的小村庄,由此抓住了时代的脉络。到了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出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书,倡议书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当时全国各地有1938个互助组和1681名劳模迎战,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热潮‛。
从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的申纪兰18岁,那是1947年。她刚好赶上了这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她和李顺达,都成为与西沟村紧密相连的另一种符号。就像西沟村人自己总结的那样,‚先是李顺达的时代,然后是申纪兰的时代‛。1983年李顺达逝世后,申纪兰就成了西沟村的‚唯一‛。
2、劳动者的荣耀
申纪兰崭露头角,是在李顺达的互助组发展成西沟农业合作社的时候。1951年12月,她说服了公婆,动员全家带头入社。合作社成立大会上,她当选为副社长,社长是李顺达。那时的西沟村,妇女的自我觉醒意识并没有普遍萌芽,传统习俗还是‚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申纪兰的任务,就是动员村里妇女和她一样,下田劳动。
申纪兰不习惯谈论她的家庭,总不自觉地回避生活故事部分,尤其是面对陌生人。但真要说起来,她口中那桩‚半自由半包办‛的婚姻,其实是人生全新的开始。她童年生活坎坷,父亲宋进水在她出生后不久去世,1934年母亲武全香带着5岁的她改嫁到平顺山南底村。继父申恒泰是一名乡村郎中,她改了名字,随继父姓申,终于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申纪兰的丈夫张海亮是军人,1951年从朝鲜战场归来,又被选派到南京炮兵学院学习。这个一直被遮蔽在申纪兰背后的男人,舍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留在长治,后来任长治市城建局局长。他和他的家人,从一开始就给了申纪兰最大的空间,从不干涉她的选择。
1952年4月,李顺达作为劳模代表到苏联,开始为期6个月的参观学习。申纪兰也展开了她的全村总动员,连裹了小脚的马顺召都被她动员起来。如今87岁的马顺召老人,颤巍巍地挪着小脚搬着椅子坐到墙边,回忆里最激动的部分,就是当年荒山植树和修大坝的场景。当时合作社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工,女人只记5分。申纪兰带领妇女和男人们开展劳动竞赛,证明女人干活绝对不输给男人。她由此几次向社里提出要求,‚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该记一样的工分‛。论争后,西沟合作社重新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记工办法。当年秋天,长治地区召开互助合作工作会
议,申纪兰成为妇女代表。《人民日报》记者蓝邨敏感地报道了申纪兰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写成通讯《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发表在1953年1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申纪兰的名字,也就从偏僻的小山沟,传到了全国各地。一个多月后,1953年3月,她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参加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从西沟骑骡子到平顺,然后换卡车到太原,再换火车去北京。‛虽然社里替她刻意打扮了一番,但站在一堆代表中,她的‚蓝色掩襟布衫‛、‚宽腰大裆裤‛和‚绑腿‛还是格外扎眼。时任山西省妇联主任黎颖觉得,申纪兰要代表山西农民形象,就拿了一身自己‚最宽大的外套‛给申纪兰换上。
这次会议结束,申纪兰又当选为第二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从北京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次大会主题是争取妇女和男人享受平等待遇,争取一个和平的世界,保卫妇女、孩子和家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在国际亮相。如同一项政治任务,每人的衣着饰物都由国家配备,还要进行专门的外交礼仪训练,包括衣食住行、坐立行走等各种细节。最让申纪兰发愁的是化妆,好在代表团里的人很快意识到这个朴实姑娘的难处,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热情地主动揽下了帮她化妆的任务。
西沟展览馆里,保留了几张当年申纪兰出席世妇会的照片,那个一袭旗袍的短发姑娘,细眉弯弯,嘴唇红润,端庄典雅里透着几分羞涩,不输给任何一个大明星。当时的代表团团长李德全还开玩笑似的夸过,‚没想到西沟村来的小姑娘竟然长得这么漂亮‛。只是完成这项‚政治任务‛,回到西沟村第二天,申纪兰就把旗袍这些行头塞进了柜子里,此后再也没有穿过,也找不着了。
如今80岁的申纪兰,往事记忆很少停留在关于衣食住行的琐碎细节上,要通过当年的照片,再三追问,才会一星半点流露出两句当年情景。她的回忆里始终清晰和激动的部分,只有一种场景——受到领导人接见——那个年代至高的荣誉和骄傲。
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申纪兰在后来的50多年里,不仅先后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也受到了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那些合影,在申纪兰的家里满满当当地挂了两面墙。这些照片,取代了普通的全家福,成为申纪兰最温暖的财富。
3、人民代表的记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10人的名单里,山西代表团26人,只有4个女代表:劳模申纪兰、歌唱家郭兰英、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和基层干部李辉。申纪兰还记得,穿着裙子、烫了头发的郭兰英‚最漂亮‛。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想参加一次会议,见见毛主席就行了,其他就不想了‛。当她知道代表的任务是要选国家主席,心思更笃定,‚一定要把毛主席选上‛。在选票上毛泽东的名字下面画上一个圈,成了申纪兰和许多人心中最神圣的使命。
申纪兰的青春,和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牢牢绑在一起。她的记忆,也更深刻地停留在那些时刻。她记忆深刻的是,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盛行时期,她和7个女社长到北京开群英会,周总理请她到家里座谈了3小时。‚他问我,你炼铁了没有?我说炼了,我是连长,我说还炼出来了,扇那个土风箱。‛‚总理说,哎呀不怎么样吧?我说周总理怎么知道这个?他说,机器炼还出废铁呢,你山上那个能炼好?我说也只能说是炼出来了。总理什么都知道。‛
还有1975年,第四届人大会上,周总理带病做最后一次报告。很多人都跟她一样,掉着眼泪听总理报告。‚瞧见他瘦成那个样子在那儿做报告,他坐下了,大家还鼓掌,一直鼓掌,这就是大家心里头的领导人呀。总理多好呀,我们流着眼泪,见了总理那一次,再也见不上了。‛
1978年之后,新的精神和决策,老人理解起来并不太容易,比如‚包产到户‛。西沟村的光荣来自合作社、来自集体。虽然起初内心充满疑惑,但申纪兰还是和年轻时一样,坚信党的方向,‚自己不能理解,那是自己的水平觉悟低‛。如果再追问,老人会慷慨激昂地把手扬起来说,‚就是党和毛主席,领导四万万人民翻身做主人,党不会错‛。那种发自内心的坚定不移,就像西沟接待中心党支部书记郭雪岗所形容的:‚她对党的感情,是掏心掏肺的真。‛正因为如此,连续11届的全国人代会上,申纪兰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
从1978年的第五届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固定下来,5年一届,人大代表要承担的职责,也不再是画个圆圈那么简单,他们要拿出自己的议案或者建议。对1978年已经50岁的申纪兰来说,此后的30年,并不容易。这个从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劳模,由此开始认字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她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她还花了40天时间,每天早起,一字一句抄写完党的‚十七大报告‛。当年那个会为报告发言急得团团转的小媳妇,就这样,一点点成长为不用稿纸都能连续讲上几小时党课的模范党员。这些都让她身边的人感慨,‚虽说没念过书,理论水平高着呢‛。
老人也感慨,现在的全国人大会议‚变化太大了‛。如果一定要她列举一些具体细节,她想了想说,‚以前是举手
表决,现在是按键,电子计票,先进多了‛。还有,‚现在的代表都有文化,水平都很高‛。
4、农民本色的取舍
不管拿过什么荣誉,只要回到西沟村,换上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锄头一扛,申纪兰就回归了自己的本色。在她身边工作了近20年的郭雪岗觉得,这是申纪兰‚最了不起的品质和智慧‛。
早在1973年3月,申纪兰就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到了妇联,她发现,除了在公文上画圈签字,偶尔参加会议,自己这个主任基本上无事可做。她闲不住,只能每天早早起来打扫卫生,帮别人灌开水,或者留在食堂帮师傅们洗碗。
与她熟识的新华社记者冯东书出了个主意,这主任继续当,但只在开会的时候来,开完会就回村劳动,冯东书始终觉得,‚劳动才是申纪兰的长处‛。冯东书承认自己出的是一个‚歪点子‛,但‚让申纪兰当妇联主任本身就是个歪点子,以歪对歪,就不失为一个好点子‛。申纪兰跟人商量之后,也认准了自己的位臵,她说:‚我是太阳底下晒的人,不是坐办公室的人。‛
她真的用上了冯东书的办法,以后只到妇联来‚坐会‛,坐下开完会,就回到西沟村继续劳动。从1973到1983年,申纪兰就这样当了10年妇联主任,坚持着自己的‚四不‛——不定级别、不转户口、不要工资、不坐专车。她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名言,‚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劳动‛。
扎根在西沟村里的申纪兰,这些年里遇到过许多找上门来的人,包括全国各地喊冤的上访者。申纪兰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当地的人大代表?‛‚他们说,我们找不到呀,那些代表都是领导,我们找到也见不上。就你最好找,到了西
沟,一下就找到了。‛申纪兰说:‚他们大部分人都是遇上不好解决的难事,通过看报纸,看电视,知道我参加了全国、省里的人代会,和中央的、省里的领导在一起,想着找农民代表能说上话。‛她也因此对人大代表的身份多了新的理解,‚人大代表,是一条反映问题的渠道‛。
申纪兰坚持自己的原则,她相信党的组织程序,也告诉上访者们,‚相信党,走上访程序‛。她会收下那些材料,但绝对不同意以任何方式在材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真冤枉还是告冤状,我不是法官,不能随便判断‛。可她愿意发挥渠道的作用,在开各级人代会的时候,把收到的材料,转交相应的部门。但她又恪守程序,并不会给相关部门施加任何压力。这些材料,有解决了的,也有没解决的,称赞和指责,申纪兰都遇到过。
申纪兰自己也分析过这些年转出去的材料,‚党还是好党,但因为治党不严,那些风气不好的人混了进来,办了坏事,造成了冤案‛。那些冤案里传递出来的贪污腐败现象,让她更坚信,‚作为一个党员,首先就要管好自己‛,‚管住自己的嘴,不吃请、不请吃、不乱说‛。她的严于律己,其实也成为内心深处对家庭、对子女们的愧疚,她说:‚瞧人家当娘的,再看看我,小平(长子)媳妇生孩子,我只伺候了人家三四天‛;‚我每天去长治,但半年多了,我没见过小娥(次女)‛;‚李珍(长女)在邯郸,我去过好几次,虽然见了人,但是在宾馆,也没有去她家一趟‛……
只有跟很贴心的人在一起,老人才会偶尔说起这些,说的时候噙着泪水。其实这3个子女都是领养的,她没有生育过。她疼爱3个孩子,但从来不会主动用自己的身份替他们铺平道路,相反,她还希望尽一切可能撇清这种影响。她的
子女,如今一个是河北某军医院的医生,一个是长治市粮食局局长,一个在长治市交通局,‚他们都是靠自己‛。对于孙子张璞,老人也是一样的标准。张璞大学毕业后在平顺县宣传部工作,每逢有关于申纪兰的重要采访,小伙子就要亲自陪同记者过来,他早就习惯了奶奶的公事公办。‚忙完了你就走吧。‛不管是在西沟还是在长治,申纪兰都绝对不会拉着孙子一同吃饭,‚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可跟申纪兰吃饭,实在没什么便宜可以占,她在西沟村的一日三餐,都是在政府食堂,早晨吃粥和馒头,中午和晚上都是手擀面。一碗面,一碗面汤,跟大家一样。
5、闲不住的劳模
1983年申纪兰从妇联主任卸任的时候,已经54岁了,她想要闲下来,没人会反对。可那一年李顺达逝世,西沟村的包产到户也正式开始。从合作社身份里转换出来的申纪兰觉得,为村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1984年冬天,她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从河南到江苏,再到上海郊区。河南刘庄支部书记史来贺的话让她大开眼界:‚老申,光靠种地富不了,赶快上工业吧,西沟石头多也是资源。‛这一路下来,申纪兰听得最多的就是‚无工不富‛。
申纪兰和西沟村新的创业史也就此开始。他们尝试过很多项目,1989年兴办了铁合金厂,生产硅铁。现任西沟村村主任王根考在厂里当过3年会计,他记得,‚刚开始运转很好,市场好,第一年纯利润120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效益就不太好了‛。申纪兰要亲自出去跑销路,她的面子和影响,有时候还是管用的。长治钢铁厂先是买产品,后来干脆承包了这个村办企业一两年。1996年,上一任的村主任周
建红重新把厂子接了回来,转产生产电石。厂子规模扩大了两次,可是这个村办企业的现状还是令人有些忧虑,从去年8月开始,电石厂就停产了,原材料成本上涨和金融危机都是原因。
村里还有一个饮料厂,这是王根考1994年从日本接受果树管理培训后,回来接手的项目,村里出土地,某煤矿老板出资100万元。申纪兰最见不得建设肆意占用农地,因为没有地,农民就没有了根本。按她的要求,厂子建在以前的粮食仓库上,7亩地。饮料厂1997年开始投产,生产核桃露、酸枣汁等绿色饮料。同样是申纪兰的面子,北京市食品研究所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培训和技术支持,还派了研究员下来实地指导。虽然这饮料用‚纪兰‛做商标,但没钱大做广告,销路并不理想。因为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2004年,他们的产品全线撤出长治、晋城和太原的超市。当初设计的年产4000吨生产线,如今也就生产600~700吨的产品,‚多了卖不掉‛。
西沟村的地理条件太严苛,人均耕地如今只剩下一两分,最多的也不过五六分。年轻人早就外出打工去了。作为厂长,王根考觉得,办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给村里走不出去的那部分人解决就业问题。其实不管是电石厂、饮料厂,还是太原的‚今绣西沟‛酒楼,都是如此。目前这些产业的利润,只够维持自身运转,并不能充实村里和乡里的账户,直接让村民受益。
只是,只要申纪兰还在这里,西沟村的一切,无形中就都有了主心骨。申纪兰的时间,也因此被各种‚不确定‛占据着。我到达西沟村的第一天没能见到申纪兰,因为长治市人大刚好开例会,身为副主任的申纪兰需要出席。她已经连
任过好几届副主任,和以前一样,还是‚坐会‛。除了长治市人大的定期例会,还有太多不确定,‚省里、市里有什么事情,需要申主任出席的,一个电话来了,她就得随时走‛。但申纪兰几十年来的习惯,‚只要晚上赶回西沟,就一定要回来‛。
果然,第二天清早6点,电话就打了过来,‚申主任可以接受采访了‛。郭雪岗接待来访者已经太多次了,‚尤其是每年的‘五一’和‘七一’‛。除了记者,更多是省内外的机关团队,他们不仅要参观展览馆,还希望请申纪兰讲课,最后再拍照留念。郭雪岗实在有些心疼老人,‚你想想,几十个人轮着要跟她拍照,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就那样不停地站着‛,郭雪岗感叹,‚多累啊!‛
子女们拗不过她,只好每周末从长治回来看她一次。这也成了孙子张璞少年记忆里的特别时光,‚一大家子人,开着一辆借的小公汽过来‛。有时候即便一家人来了,申纪兰也只有1小时跟家人一起吃一顿饭。比起同龄老人,申纪兰虽然算得上还有一副好身板,可随着年事渐高,村里也越来越不放心。6年前,申纪兰74岁的时候,乡政府给她配了新的广本车和专职司机石永斌。石永斌的时间表,也从6年前开始,和申纪兰的不确定绑在了一起,吃住都在西沟乡政府,每周只有一个晚上能抽空回趟平顺县城的家。
6、道德模范
‚恪尽职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向你们致敬!‛
——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对申纪兰的致敬辞
五、家庭生活
申纪兰儿子张江平说,母亲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谁家有了困难,母亲就到谁家去帮助解决;谁家两口子生气吵架,母亲就到那家去调解;谁家在外遇到了难题,母亲就出面疏通。一年四季,母亲在村里总是忙忙碌碌。村民们想外出搞劳务,母亲便出去揽活计;村民们为党参积压发愁,母亲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村民们需要化肥、种子、农药,母亲就去采购,只要是村里人找她办事,她总是尽力而为。
申纪兰在村里除了为集体操心外,还要种地做饭、伺候公公婆婆。
为了照顾好婆婆,申纪兰和婆婆睡在一个炕上。婆婆近80岁时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10年连床也下不了,全靠她一个人伺候,梳头、洗脸、穿衣、喂饭,甚至端屎、倒尿,她都毫无怨言。早上她给婆婆冲两个鸡蛋,自己却就着咸菜,喝着玉米面糊糊。九十多岁的婆婆,七十多岁的媳妇,这温馨与辛劳,就是这位著名劳模的家庭生活。申纪兰一直伺候到老人93岁去世。
不论是对家人,对乡亲,还是对亲戚朋友,申纪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别看她是个大名人,但谁也看不出她‚名‛在哪里,因为她和普通农民一样,踏实而勤恳地生活着。端上一碗饭进东家、出西家,和街坊邻居聊天儿,谁家婚丧嫁娶、满月生日,都能找见她的身影。闲下来,最喜欢的是打扑克,只是打着打着,她不知何时就会打盹儿,手中的牌散落地下。
申纪兰的歌唱得特别好听,一曲《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总是引得满场叫好,据说这是在全国人代会期间,歌
唱家郭兰英教给她的,所以唱起来特别有郭兰英的味道。其实,唱歌、编歌都是申纪兰的长项。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领导姐妹们劳动中,她就编了好多歌:‚西沟妇女呀真是行,赛过宋朝的穆桂英,事事不离场场到,每次战斗是英雄……‛(1952年)‚走一山又一岭,小花背上去播种。‛(《植树歌》)‚红彤彤的太阳,蓝盈盈的水,照耀着我们来修田,不分女来不分男,三百亩河滩要修完。‛(《修地歌》)
六、金钱观念
家庭生活条件好了,但申纪兰多年养成的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却从未改变。她至今还住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农业学大寨‛时建起的排房里。有好多次,张江平向母亲提出翻修房子,村委会也觉得她住的房子太落后了,与她商量多次想重新建一处,但都被申纪兰借故推托了。就是家里的摆设也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新式家具和高档电器:正墙根是一张旧桌子,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床上铺的床单方方正正补了好几块补丁。惟一让儿女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迎面墙上挂满了她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的合影,地下连个沙发也没摆,只有两条长长的木板凳。可这板凳却先后被朱镕基、胡锦涛坐过。有人问张江平:‚你母亲是正厅级干部,是不是和现在的某些官员一样有钱?‛这话让张江平哭笑不得,他回答说:‚是的,母亲不算穷。2001年6月,她受全国保护母亲河委员会表彰,李瑞环同志颁发给她奖金两万元,但她回村就捐给村里打了眼机井,让全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7月1日,她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 16
秀共产党员,当时的长治市委书记代表中组部发给她奖金5000元,她又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交给了村集体。‛
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为村办企业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几千元,但她从未在村集体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赔‛进去不少。
三十多年来,她不要厅级干部的工资,原来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补贴,这两年才拿到300元补贴。
对于金钱,申纪兰的看法是:金钱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用来为集体、为乡亲办事,金钱如命根一般;放在自己手中,则为过眼云烟。所以,乡亲们找她借钱,只要有,她便会慷慨解囊。能还她,就收下;还不起,她也从不要。邻居张根则大爷无儿无女患病住院,申纪兰不仅贴了住院费,张根则去世后,申纪兰又主持 在西沟教育基地里展给他操办了丧事。
七、记录片
《申纪兰》记录了全国劳模、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一届人大代表申纪兰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带领西沟群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西沟的动人故事。于2010年2月28日晚在山西卫视播出,每晚两集。
亲历者和见证人出的申纪兰第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历程。干净利落的短发,整洁的白衬衣,一双黑布鞋。从外表看,这是一位普通的山西农村妇女;满手老茧,脸上布满皱纹;待人亲切自然,又似是邻家老奶奶一般。就是她,申纪兰,80年的岁月,书写了极不平凡的人生。第一至十一
届全国人大代表、首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现在的身份是:山西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西沟村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
1952年春,23岁的申纪兰带头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合作社劳动,和男村民开展劳动竞赛。提出了妇女应该和男人一样享有工作权利和报酬。她的建议被采纳,还写进了劳动法。
1953年,作为新中国妇女的代表人物,申纪兰到丹麦哥本哈根出席了世界妇女大会。那一年,申纪兰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从此之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握过她那双粗糙的手。
几十年里,申纪兰和西沟村人一起,肩挑、背扛、砸石头,在石头山上造林25000亩,在干石河滩上筑坝7座、造地900亩,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也创造了‚西沟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带领西沟村干部群众先后建成了铁合金厂、焦化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