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这一课,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及本人教学实践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
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这一课,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及本人教学实践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
(1)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奉献的红烛。面对这些赞美和敬仰,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无疑是自豪的,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新世纪大潮,我又是困惑的。因为,时代在变,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变,尤其面对我这个新老师的我不禁也在问自己:今天,该怎样做教师?“以人为镜”,方能扬长避短。我不仅要做一名有“积极感、目标感、学历感、约束感和专业感”的教师,我们还要用“教育的智慧,让真爱绽放出灿烂的花朵”。通过学习,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若要给孩子一杯水,我首先不是要有一桶水,而是要有长流水,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一生不懈地追求。
首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师德,哪怕再高的学历和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在政治上要有清醒和坚定的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思想、言行、着装就像一本立体教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修养真正达到为人师表的地步,那学生就会“不令而行”。比如,我上课从不迟到、从不提前下课、从不把手机等联系工具带进课堂。老师在学校里面为了恋爱自己自杀这样能为人师表吗?我觉得,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去要求学生。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够直接、深刻、持久地影响学生。
其次,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和一套良好的教学方法。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我意识到,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在我当民办教师两年的时间里面这点我深有感触,记的是在一堂英语课上有几个学生问我几个单词,我看了傻眼了,我根本没见过它们,害的我在三尺讲台上面不知道该如何做?因此,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另外,一套好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我每周去听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向他们学习教学方法、吸取新的知识。我现在比刚进学校的时候讲课就好许多了,刚进学校的时候我讲的课很乱,讲完了我自己觉的讲了些什么都说不上,更不要说什么难点重点突出了,所以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自己不断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三,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好,感情不深,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挑剔的眼光来看教师。这样,教师的学问再深、再博学,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我在李寨寄宿制实验学校里面才体会到的,我教的是五年级的英语,在我的班里面有个学差生,作业从开学到现在基本没做完过,由于我的年轻气高把他狠狠的批评了几次,到后来他是越来越不如以前了,经过我和他好几次的谈心和平时对他的关心他竟然在期终考试的时候从班里的倒数学生成了顺数第六名,做为一个老师有这样的学生就很满足了。因此,爱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记得还有一次,我在担任自然课的时候,一名同学的思想认识偏颇。课后,我找她谈了话,指出了她考虑问题的局限性与极端的误区,当时,我觉得自己只是尽了一名教师的责任,而没有想到,在学生心里,却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更加尽心地爱他们。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到,这种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在是多么的重要。第四:是要做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教师。当一名合格教师是非常辛苦的事,当一名优秀教师会更辛苦。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教育事业不久的自己来说,面临着正确定位的问题,把教育的事当做学校的事来做,是得过且过;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是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的真谛。在经济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一个人,不是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就,身边有人中奖500万元,你会羡慕,但内心不会产生敬重。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做一名有为的人,要奋斗,要拼搏。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作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可见,一个有为的人必将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教育责任心的教师,首先是对自己负责,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自己负责,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负责,而对学生负责,就是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尽快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本领的教师。教育事业事关民族兴衰,一个教师还要具有国家责任感,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为民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总之,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更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第五:是要做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有所追求的教师。当前,我们的工作是繁重的,业余时间很少,然而业余时间如何安排、怎样度过?有可能就是我们之间产生差别之所在。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勤于学习的读书人,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你就能为自己的教师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业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养成读书充电的好习惯。有所追求的教师不仅要读书,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我认为我们刚工作不久的教师应是最富有创新资源的群体,自己精力充沛、富有活力、知识更新快、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只要我们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反思和提升,就一定会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第六:是要做一个自我约束、表里如
一、脚踏实地的教师。在以前的老教师里面有个别的老师认为自己的资格老,例如上班迟到一会儿、下班早走一会儿,没什么,孰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头来一塌糊涂。犯错误是正常的,更是可以原谅的,但绝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要真诚坦荡,表里如一。这个在社会上各个行业都是能吃的开的,不可缺少的。做事情更不能急功近利,走歪门邪道,尽管社会上有走后门找人办事的,但是大多数还是靠自己的努力来的,所以要靠积极进取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育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往往都是些琐碎的小事,但就是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如一次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就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工作态度。所以我要做一个自我约束,表里如一,脚踏实地的老师。
相信我会在农村的小学里面会依然继续在农村的家里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学习充实自己,时刻把我的事做到最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时间是从来不会为任何人停留的”。今天,我在思考如何做好一名教师,那么,明天我们又该怎样做呢?不过我想,只有今天做好了教师,才会有明天更好的教师!
(2)在你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内容? 教学方式应实行哪些转变?
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到“会学”,而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为学生终身学习积淀一定的基础和方法。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能够让学生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能让学生动脑解决的,尽量让学生动脑解决;凡是能让学生归纳的,尽量让学生归纳;凡是能让学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讨论。在教学中努力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力求做到即讲求质量,又注重机会均等,让学生共同发展,摒弃一讲到底,一切从教师主观出发的做法。
也就都是说应该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灌输知识。课堂上应该转变观念,大胆放手,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气氛。
(3)成功的课应是什么样的,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经常实现 ?
不管怎么说,要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肯定离不开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可是,老师究竟要怎样讲解教学内容,才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呢?对老师来说,要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个性化解读,要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前因后果式的联系或者还原,从而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老师们更关注的是前者,一提到课堂教学,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来重新解读教学内容,尤其是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重新讲解或者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甚至用学生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似乎这样的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在目前的公开课中,课堂教学形式越发的多样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也份外热烈,但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少了一点什么,可能就是缺少对教学内容在内容上的深化吧。
要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形式上的解读和重组,可以让学生暂时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但不管老师用多少种方式来重新解读和重组教学内容,学生都只能把教学内容理解到教材的层次,很难把教学内容理解到更深的层次,很难把教学内容应用到更自如的程度。当老师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不管都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朗读这首诗,也不管老师把这首诗的内容讲解得多么的到位,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都跳不出这首诗的内容;但如果老师能够把徐志摩写这首诗的个人背景和时代背景讲清楚,还会把与徐志摩同时代的诗人和他们的诗作都拿出来比较比较,这种方式不但会加深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还会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同时代的诗人和诗作的特征。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比让学生背诵《再别康桥》,然后逐字逐句地订正更高效哈。
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限定在一节一节的课堂之中,很自然这样的课堂就只能对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进行形式上的讲解与重组,然后通过对学生练习给予对与错的评点,来达到讲授知识和传授知识的目的。可是,要真正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是要把当前学习的教学内容还原到产生他的过程之中去,通过对这个知识点前因后果的探索和追问,来让这些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也由此和此前的知识点和此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所以,高效课堂并不是对单一知识点的高效掌握和高效学习,而是能够系统性和全面性地掌握某个单元知识或者某个知识群。举个例子,当我们教学生匀速运动时,并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掌握这个知识点;当我们在教学生加速运动时,也不一定学生就非得掌握这个知识点,因为在后面的知识中还会出现匀加速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三个知识点分开来学习,自然是事倍功半的结果;当我们把这三个知识点放在一起来学习时,自然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把三个知识点分开来学习,那怕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高效的,但就整个知识群的掌握来说,就显得过于低效了;把三个知识点作为一个集群来学习,虽然学生可能对匀速运动学不好,也可能对加速运动学不好,这都不重要,因为在匀加速运动中,我们还有机会重新讲解和使用这两个运动,还有触类旁通的可能性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并不是高效的,但却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整个集群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还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差别搞清楚了。
第二篇: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后的思考与分析
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后的思考与分析
在网络学习培训中,我学习了很多师德方面的知识,也在修炼自己的师德。这次的学习中,我对《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尤为感兴趣,也觉得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太重要了。下面,我就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这变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良好的师德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课堂教学中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
作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任,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更应该时时刻刻的体现一颗爱心,只有在课内外对孩子充满爱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表尊严和教学水平。一个班里肯定有好的学生,也有差的学生,作为老师,应该,既要关心优生,还要偏爱差生。在课堂上,我为了做到两者都得到老师的爱,差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会多一点,容易的问题也让他们来回答,难的问题就让优生来回答。还有,读书的时候让一些优生教教差生,给予帮助,帮助别人的同学给予表扬,被帮助的孩子有进步也给予表扬,对于孩子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用智慧启迪孩子的智慧
教师是一个睿智的人。教师之所以能够为人师表,首先是因为她心智聪慧,有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的基本智力保障。睿智的人是有知识的人,是注重充实并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的人。一个睿智的教师,时刻需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课堂教学,是教给孩子的知识的主阵地,教师要在上课前备学案,备学生,课堂上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跟孩子们互动好,引导孩子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拓展知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三、课堂教学中用激情点燃孩子的激情。
所谓“激情”在于老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逻辑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注重自己讲课的语言,低年级的肢体语言尤其重要。平时多练习,多学习。
四、课堂教学中用宽容换取孩子的改变。
我觉得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犯不着总是那样的疾恶如仇、穷追猛打,不把他批驳得体无完肤就誓不罢休。其实,学生有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毛主席不是说过吗?一个人一辈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认真上课而导致回答问题错了,又或者走神了、打瞌睡、胆子小不敢回答问题等等,我面对学生的小错误时,都不会用打骂的行为来处理,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法来鼓励孩子,让孩子把坏习惯改正。严格而不严厉,宽容而不纵容,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来把握教育艺术的“度”。
第三篇: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商水县新世纪学校邓 振 红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除结合讲读课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目前,无论统编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编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 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 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如省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勤”》(作者林家箴)列举了大量事实: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课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补拙的事实
和道理。这不但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有关“勤”与成就、智慧及补 拙的事实材料。
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其次,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荷花淀》、《百合花》、《药》、《苦练》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鲁光的《苦练》(浙江省编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两段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袁伟民从筐子里抓起一只球,突然向她扔了过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几步,稳稳地将球垫了起来。不等 她站稳,“砰”的一声,又一个球从教练手里飞到她的左边。她斜身飞一般地迎了过去,球垫起来了,人却摔 倒在地上,她就势一个滚翻,又从地上站了起来。
她的加练任务是救十五个球。如果失误一个,就算负一个球。她玩命似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渐 渐地,她的双眼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奔跑着,飞扑着,滚翻着。当救起第九个球时,她倒 在地上起不来了。
这里连续的动作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以及用来修饰动词的状语。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思考》、《栽树》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效率也高。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会 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讲读教学中,对作品中的局部写作特色加以理解,并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能否利用一些优秀作品全方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呢?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譬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从艺术性上看,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接着紧紧地联系唐庄宗盛衰转化过程的实际,进行扬抑结合的对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又通过严
密的推理,逐层深化论点,最后又使观点升华:“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篇文章,对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特别是写作读后感文章,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作用。作者在论证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理足气壮,而且通篇结构甚为严谨。所以,《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和吴调侯评点这篇文章说:“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清代文学家沈德潜则评论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伶官传序》不仅在论证的内容上抑扬顿挫,而且在文字的语势上也是抑扬顿挫的。文章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具有章节变化之美。明代文学家茅坤以“此等文章,千年绝调”来赞誉《伶官传序》,这是深得其中真谛的。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常常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出其文的奇妙和高超,启发学生从文章的结构、立意、语言、论证方法等多方面地向《伶官传序》学习。后来,学生在写作时,既有模仿,又有创新,学生们普遍感到对写作读后感的指导和启迪极大,受益匪浅,甚至觉得终生管用。对于优秀的中外名著,如果我们能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的作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教活了,学生也学活了,语文教 学的质量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 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再次,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又如,根据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往往思路拓展不开的实际,我在讲解《说“勤”》
时,特别详细地分析文章主体部分论“勤”,指出作者在论说这部分内容时,从“勤是美德”、“ 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应改为“勤能补拙”为好)进行论说,在论说中,作者多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以此说明作者思路开阔,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学生们认为这样的讲评学有榜样,生动、具体、实际,确能解决问 题,教学效果明显。
此外,在讲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认为,在讲读教学中结合课文讲评作文,自己学有榜样,改有目标,能不断提高学习课文和练习作文的积极性。
由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块内容组成了语文教学,一般的老师对讲读教学感到比较顺当,或者说比较得心应手,而对作文教学常常难以下手,离开学生的写作实际谈课文的写作特色可以说是轻车熟路,随心所欲,而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感到困难重重。据我的观察和研究,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缺乏写作的实际经验。我总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好课文的同时,还必须能写一手文章,更高一点要求说,应该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技艺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会写教学论文,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当写一些随笔、杂感,也可以写点诗歌、小说或文学评论等,尤其是要经常地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因为,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真正获得写作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懂得文章学,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也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如果教师自己不写作,不体会作品的技巧,不体会写作的甘苦,不仅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是空洞的,甚至连指导学生写作也 可能是空洞的说教。
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讲读教学重在“读”,作文教学重在“写”,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就是努力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想使写作知识起作用,就得在多写多练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想使典范作品起作用,也得在多写多练中完成由借鉴“转化”为创新的工作。昔人所谓“文入妙来无过熟”、“读十篇不如作一篇”、“多 作自好”等,都是经验之谈。
第四篇: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 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 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 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 作文。根据这些情况,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除结合讲读课进 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目前,无论统编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编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 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 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 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 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 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 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 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 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 以灵活运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 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 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 获得的资料,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 技巧。又如省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勤”》(作者林家箴)列举了大量事实: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 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汇 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课文中的大量 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 补拙的事实和道理。这不但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有关“勤”与成就、智慧及补 拙的事实材料。
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其次,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 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 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 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荷花淀》、《百合花》、《药》、《苦练》等课文中 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 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 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鲁光的《苦练》(浙江省编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两段关于人 物的细节描写:
袁伟民从筐子里抓起一只球,突然向她扔了过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几步,稳稳地将球垫了起来。不等 她站稳,“砰”的一声,又一个球从教练手里飞到她的左边。她斜身飞一般地迎了过去,球垫起来了,人却摔 倒在地上,她就势一个滚翻,又从地上站了起来。
她的加练任务是救十五个球。如果失误一个,就算负一个球。她玩命似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渐 渐地,她的双眼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奔跑着,飞扑着,滚翻着。当救起第九个球时,她倒 在地上起不来了。
这里连续的动作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以及用来修饰动词的状语。学生 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 节的单项训练,如写《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思考》、《栽树》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 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 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 效率也高。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 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会 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讲读教学中,对作品中的局部写作特色加以理解,并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能否利用一些优秀作品全方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呢?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譬如欧阳修的《伶官传 序》,从艺术性上看,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接着紧紧地联系唐庄宗盛衰转化过程的实际,进行扬抑结合 的对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又通过严密的推理,逐层深化论点,最后又使观点升华:“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 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 溺,岂独伶人也哉!”这篇文章,对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特别是写作读后感文章,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作用。作者在论证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理足气壮,而且通篇结构甚为严谨。所以,《古文观止》的编者吴 楚材和吴调侯评点这篇文章说:“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 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清代文学家沈德潜则评论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 第一篇文字。”《伶官传序》不仅在论证的内容上抑扬顿挫,而且在文字的语势上也是抑扬顿挫的。文章时而 高昂,时而低沉,具有章节变化之美。明代文学家茅坤以“此等文章,千年绝调”来赞誉《伶官传序》,这是 深得其中真谛的。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常常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出其文的奇妙和高超,启发学生从文章的 结构、立意、语言、论证方法等多方面地向《伶官传序》学习。后来,学生在写作时,既有模仿,又有创新,学生们普遍感到对写作读后感的指导和启迪极大,受益匪浅,甚至觉得终生管用。对于优秀的中外名著,如果 我们能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的作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教活了,学生也学活了,语文教 学的质量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 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 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 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 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 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 语 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 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 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 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 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 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 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又如,根据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往往思路拓展不开的实际,我在讲解《 说“勤”》时,特别详细地分析文章主体部分论“勤”,指出作者在论说这部分内容时,从“勤是美德”、“ 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应改为“勤能补拙”为好)进行论说,在论说中,作者多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以 此说明作者思路开阔,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学生们认为这样的讲评学有榜样,生动、具体、实际,确能解决问 题,教学效果明显。
此外,在讲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认为,在讲读教学中 结合课文讲评作文,自己学有榜样,改有目标,能不断提高学习课文和练习作文的积极性。
由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块内容组成了语文教学,一般的老师对讲读教学感到比较顺当,或者说比较得 心应手,而对作文教学常常难以下手,离开学生的写作实际谈课文的写作特色可以说是轻车熟路,随心所欲,而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感到困难重重。据我的观察和研究,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缺乏写 作的实际经验。我总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好课文的同时,还必须能写一手文章,更高一点要求说,应该能写一 手好文章,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技艺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会写教学论文,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当写一些随笔、杂感,也可以写点诗歌、小说或文学评论等,尤其是要经常地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因为,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真正获得写作的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才能真正懂得文章学,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也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如果教师自己 不写作,不体会作品的技巧,不体会写作的甘苦,不仅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是空洞的,甚至连指导学生写作也 可能是空洞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