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大全]

时间:2019-05-14 15:4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大全]》。

第一篇: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大全]

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摘要】“棋虽小道,品德最尊”,下棋是一项高雅的艺术和竞技运动,既可以休闲娱乐、锻炼思维,又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我校把“三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提出“以棋辅学 启智正德”理念。众所周知,下棋的人要讲究“棋德”、“棋品”,在棋艺进步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所以我校在“三棋教育促进小学生快乐成长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棋文化 文明礼仪 育人

微课 榜样 【正文】

下棋可以涵养性情、砥砺品格。在古代,人们总是把琴棋书画相提并论,认为下棋具有修身养性的良好功效。修身养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孟教育的核心是修身、齐家、平天下。下棋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虽然胜负分明,着法激烈,但要求对弈者举止文明、态度谦和、讲究棋品道德,厌恶粗卑行为。《棋经》说:“胜不言,败不语。振谦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下棋能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学棋的学生变得更懂事、更有礼貌、更尊重别人。那么如何在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

一、营造棋文化育人环境,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育人的根本,她能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能达到一种无声教育的效应。让棋文化特色弥漫在校园,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造就人。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发展人文环境,建设三棋专用室、棋文化展墙、画廊,橱窗,设立名人警句标语牌,在校园绿化中建设石棋盘、石棋子,利用广播站,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源远流长的棋文化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示学校特色创建活动,使整个校园成为了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句句富有哲理的棋语,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棋局小故事,在激发学生学习棋艺兴趣的同时,更让让孩子们学会思考,明礼仪,让孩子们去了解三棋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使我们的学生感悟“棋”道,起到以棋正德、以棋启智、以棋冶情的功效。

二、寓教于棋文化活动中,促进文明礼仪的养成。

文明礼仪的形成单靠环境的渗透还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大力开展以棋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同学们小品、相声、朗诵、歌唱的表演,无不宣扬了棋道对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培养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棋前,先静坐;轻落子,勿有声;对弈前,先行礼;对局毕,还原处,坐端正,落子雅;有涵养,懂宽容……”声音响彻了整个校园。刚开始习棋的时候,我们要求每个小棋手都要背诵棋道三字经,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单单是来学习下棋的技巧,更重要从棋中找到做人的真谛,明白事理、懂文明礼仪。在不断的习棋中,我们还开展棋道三字经的班级表演,让同学们在习棋中懂礼仪,更促进了同学们文明礼仪的养成。结合校情挖掘资源,我们还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棋类活动,如班级三棋联赛,亲子对弈,棋星挑战赛、对抗赛、小名师讲棋、实战论坛,棋文化小报评比、学生棋具制作、三棋绘画、写下棋日记、写下棋感言、棋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欣赏,潜移默化的促进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的提升,更大力度的诠释棋文化。

三、对弈成败,习礼明智。

人生如棋,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调和。如何看待成败,也是体现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我校每学期都举行一次校际三棋比赛,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的比赛,让孩子有机会与不同水平的棋手对弈。孩子们在比赛中,互相尊重、谦虚礼让。比赛,培养了学生们在逆境时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激烈搏杀时冷静沉着应战,棋势相持不下时坚持必胜的信念,棋局优势在望时不骄不躁有始有终。让孩子们知道输赢乃平常事,让他们输了棋也坦然面对,不要出口骂人,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比赛不仅使参赛棋手棋艺得到长进,而且领悟到许多人生的真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通过家长的反映,习棋使自己的孩子变得更懂事、更有礼貌、更尊重别人了,习棋使孩子的悟性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进步更快。据教师反映和学校统计,凡是参加三棋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参加下棋的孩子们也一致表示,下棋让自己作风端正了,人品、棋品、学品也得到了提升。

四、巧用微课,互学互助。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新时代,我们跟随着大潮流,开展了微课授棋的活动。我们学校希望爱好学棋的孩子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到关于棋文化的知识,特别让他们懂得棋文化随时随地地影响着我们身边的人,让习棋者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习棋者应该是懂文明、知礼仪。

我们大量收集资料,精心准备了简单而已有效的视频,例如丹朱学围棋的视频,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喜欢。我们让孩子们能够在有效的时间观看视频,晓之于理。当然,我们可以随时地调配视频的快慢,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接收新的知识。在进行微课的活动中,还让同学们互不打扰,坐姿端

正、安静的观看,课后让他们进行交流、互相指教,无形中又进行了文明礼仪教育。

五、树榜样,学典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想尽办法让孩子通过多方面渠道学习棋礼仪、棋知识。我们通过宣传三棋名人事迹、故事、典故等,让孩子们了解棋名人为国争光、刻苦拼搏的事迹。以棋德教育,养成学生对学习、文明礼仪,一丝不苟的态度。开展“棋艺”之星的评选活动,让班主任在班里进行评选、然后学校审核,进行表彰的活动,让棋艺好、棋品高的学生事迹展示在学校长廊,让同学们学有榜样。如:六年(2)班的郭思雨同学,2014年顺德区三棋网点赛围棋的第一名获得者,她不但棋下得好,学习成绩也非常好,她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为了鼓励小棋手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及时进行榜样示范教育,让她的事迹影响、感染和带动其他学生热爱下棋、学习她的品质。

通过对棋文化和文明礼仪的实践研究,我们创设了良好的以棋文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棋类活动,将学习三棋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棋道虽小,品德最尊”的人生哲理,在追求棋道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生活,完善人格,促进了文明礼仪的养成,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开展棋文化的启蒙教育》李玉芳 2.《围棋与中国文化》何云波

第二篇:在文化熏陶下成长(汪成洋)

“助青春奋斗之志,成宜化精英之才”青年论坛演讲稿

在文化熏陶下成长

设备动力部:汪成洋

尊敬的瞿总、袁总、各位领导及兄弟姐妹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在文化熏陶下成长!

我叫汪成洋,来自设备动力部。2009年3月来到兴化公司,在公司培训的时候,我认识了宜化文化。对当时的培训,我有几点感受:一是整个培训方式很独特、气氛很好。每次培训之前都有专门的老师组织拉歌,活跃现场气氛,等大家精神最佳的时候,培训开始了。给我们培训的每位老师都讲得很好,讲得很精彩,我们听得很过瘾、也很认真。通过培训,我认识了宜化文化。二是宜化文化是实事求是的文化。当时培训老师给我们培训的内容,都是结合实际案例来讲的,很实用,少有废话。我记得当时安环部陈连红部长给我们讲安全文化的时候,讲到如何正确配戴防毒面具?陈部长就把防毒面具带来给大家现场讲解,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讲完以后,还邀请几位新工上去体验,感受配戴的正确方法。三是宜化文化不仅激励人、鼓舞人,也会批评人、淘汰人。我们那一批新工一百多人,人数很多,培训老师跟我们讲,培训以后要考试,成绩排最后8名要被淘汰。当时,我嘴上没说,心里想,是真的吗?后来事实证明,是真的。

公司培训结束以后,我分到合成氨事业部维修班。维修班是上常白班,每天要参加事业部的早调会,这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宜化文化。早调会上,部门要进行文化宣贯,我就认真的听、认真的记。因为宣贯文化的人是结合“文化向效益转变,激情向能力转变”来讲的,讲到很多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对我的启发很大。通过在合成氨事业部文化的熏陶,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宜化文化。宜化文化不仅教我为人处事的方法,还教会我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方法总比问题多”,不能气馁,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通过自己努力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想到“五六七”十八般武艺中的一条:请求上级支援!因为自己对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知识的积累,2010年3月,在维修班群团换界选举中,我竞聘上了群团小组长,后来又竞聘上了公司级群团干部。当上群团干部以后,我开始用心、用脑、用情践行宜化文化,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自己得到了锻炼,也得到了成长。同事们都发现我改变了,变得跟以前是两个似的,可以说,是宜化文化改变了我,主要

是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从一个较内向、矜持的人变得开朗了、乐观了、积极向上了;因为我搞群团工作,是宜化文化的先行者、实践者,要跟很多人打交道,慢慢的就改变了我的性格。二是我的工作态度变了。以前我对工作持无所谓、得过且过的态度,领导安排给我的事情,我做好就行了。自从学了宜化文化以后,我会努力地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三是我体会到了群团工作的价值,更加热爱此项工作了!去年8.22事故以后,公司进行了大修,当时宏丰公司派来支援的人在干活的时候,不是很激情,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就问他们,他们说同来支援的有一个生病了,还在寝室。知道这件事以后,我们马上请示了谭部,在陈书记的带领下,买上水果去看望这位同志。了解到这位生病的同志患了轻微的感冒。我们给他买了感冒药,叫他好好休息。第二天这位同志就康复上班了,投入到检修之中。这件事让我觉得群团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虽然不直接给公司创造经济效益,但间接给公司创造了财富。因为当时这位感冒的同志康复以后,积极投入到检修当中,保证了检修进度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了按时开车。四是建立了团队优秀个人才优秀的意识。未接触宜化文化之前,“团队”这个词在我心里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很好的认识。学了宜化文化之后,我转变了看法:个人做得再好,如果团队被批评,也好不到那里去。

通过近两年对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我结合宜化文化总结了适合我自身发展的五大工作态度,现在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一是融入的态度。在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要与团队融入在一起,才能把工作干好。我7月份到设备动力部,我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因为我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还随时在考虑,我能为部门做点什么,我能帮助部门成员做些什么?比如说,我发现动力部仓库很脏很乱,我不用别人安排,自觉抽时间把里面整理干净。打扫会议室卫生,如果当天值日的人有事,我会主动去替他把卫生打扫了。通过主动工作,积极思考,很快融入到了团队当中。二是感恩的态度。宜化文化是感恩的文化,拥有感恩的心,会让自己心态变得平和。老百姓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何常又不是老百姓呢?凡是帮助我的人,我都心存感激。还记得董事长赠予我们的礼物“七施”吗?:有人问佛:为什么我从政上不去,经商还赔钱?佛: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那人:我什么都没有,如何给予别人?佛:一个人即使什么都没有,也可以给予人七样东西。和颜悦色地待人处事;多说鼓励赞美和安慰他人的话;对人

诚恳,充满爱心;用善美的眼光看待别人;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谦让职务和座位;心胸宽阔,善于容人。有这七种布施,你将不会困苦,永远快乐!三是百分百积极的态度。每一件事情,如果有条件,都要积极参与。参加这次青年论坛,我是持这种态度的。四是全力以赴的态度。做每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因为你做的事情别人都看在眼里,你努力去做和不努力去做结果不一样。我想每一个领导都喜欢他下面的员工,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让他省心、放心、不操心。五是学习的态度。常言道:活动老,学到老。今天的知识和能力,让我们有口饭吃,但不代表你明天就有饭吃。因为社会发展很快,宜化发展得也很快,如果我们不学习,如果我们不努力,机遇将不会青睐你,你的工资不会增加,你的收入不会变化,可能还会减少。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成为宜化有用之人。董事长说,宜化提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如果你具备这个素质,我想,下一个提拨的人可能就是你!

在文化熏陶下成长,激情奋进,在青春的舞台上,我们不停息,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人生的美好,与宜 化共发展,同进步!

谢谢大家!

第三篇:文化熏陶 教育感化

文化熏陶 教育感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一个民族的魂。戒毒场所的文化是日夜奋战在教育矫治一线的司法警察的魂,是接受教育积极改造的戒毒人员的魂。充分发挥所区文化的教育矫治功能,能有效促进民警执法价值追求与劳教、戒毒人员改造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实现文化育人。

场所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包括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戒毒人员的改造质量,这种提高不是外力的加强,而是内在的自觉,是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高尚的精神塑造,优秀的榜样鼓舞,多元的文化构建实现的。

所区文化的本质功能就体现为教育矫治功能。一方面,所区文化与常规管教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所区文化是对常规管教工作的重要补充,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戒毒工作落实 “首要标准”的目标、对戒毒人员进行“修复”与 “再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所区文化提倡什么、崇尚什么、主张什么,戒毒人员的注意力就会转向什么,并发生相应改变。在所区文化无形氛围的感染下,戒毒人员在参与所区文化建设、共享所区文化成果的过程中,会再造精神、品质、性格和行为习惯,从而具备回归社会、立身处世的基础和条件。

那么如何让高墙内的戒毒人员消除恐惧、孤独、厌恶、自卑心理,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人格和价 值取向?焦作市太行戒毒所通过开展所区文化建设,用文化的雨露去滋润戒毒人员干涸的心田,使其学会用文明和智慧洗刷灵魂的污垢,自觉戒毒、积极戒毒。同时所内还积极开展创建现代化文明场所活动,所内的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所设施配套完整,功能完善。场所还购买了一批篮球、羽毛球、运动器材以及60套太极服和太极扇等文体活动用品,在春节、元旦、“五一”和中秋、国庆节期间组织戒毒人员开展篮球、羽毛球、拔河和打太极扇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场所内图书室、阅览室、教室等文化场所设施完备。所内还专门拔出专项资金为戒毒人员订阅各类报刊、杂志,现所内图书室、阅览室存书近3万册,是戒毒人员学习文化,汲取文明和智慧的精神食粮。所内有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电化教育系统、亲情电话平台等设施的完善,满足了戒毒人员了解社会、沟通亲情的需要。利用所内小报《启迪报》、墙报、黑板板等文化载体,激发戒毒人员创作热情和自我改造的积极性。所内操场绿草如茵,花圃花开相映成趣,楼层、娱乐室、操场摆放各种盆花卉,美化了改造环境。文化走廊两旁和各学员宿舍分别悬挂着“行善”、“真善美”、“明礼”、“诚信”、“进取”等警示语,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如果说场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是基础,那么文化的熏陶教育方式则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一年来,场所以主题教育为载体,探索所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充分发挥所区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能。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专题思想教育活动,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了劳教、戒毒人员审美意识和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开展《经典国学文化》专题思想教育及感恩尽孝教育活动,教育戒毒人员学会感恩尽孝,重塑道德观念;开展“红色文化进所区”专题思想教育活动,组织戒毒人员学习红色书籍《历史的选择》,观看《唐山大地震》等 “红色影片”,传唱 “红色歌曲”“励志歌曲”等活动,使戒毒人员学会缅怀尊重革命先烈,端正改造态度,做到自警、自省、自励、自强,激发爱国热情,重塑美好人生。

焦作市太行戒毒所的教育改造工作正是通过所区文化建设这个平台,进一步发挥教育改造的多重功能,从而达到用一种思想点燃另一种思想的效果。这种教育涵盖到对戒毒人员进行思想、文化、技术、管理、劳动和出入所教育等六大方面的内容。一线警察落实戒毒人员个别教育承包责任制;同时所内还聘用有教学经验的警察为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对戒毒人员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并联合市职业培训中心、市交通技术学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教学培训机构进行办学,对戒毒人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利用戒毒人员家属、社会团体、成功人士对他们人员进行社会帮教;联系用人单位到所内召开期满释放人员就业推介会,做好安置帮教衔接工作。从而构建起“大教育”的网络,切实做到用一种积极的思想去点燃另一种 消极的思想,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事实证明,久熏幽兰人自香。在民警的教育管理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引领下,据统计,仅戒毒人员而言就出现了 “十多十少”的变化:正确认识戒毒重要性的多了,不服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少了;安心场所戒毒的多了,违反戒毒制度的少了;对吸毒违法性、危害性认识深的多了,认为吸毒不违法、与他人无关的少了;感恩党和政府关怀的多了,对国家和社会不满的少了;认为毒能戒的多了,戒毒信心不足的少了;言行文明的多了,言行粗鲁的少了;自觉康复锻炼的多了,行为懒散的少了;主动学文化、学技能的多了,抱着混日子想法的少了;向家人汇报戒毒生活的多了,索要钱物的少了;乐意接受帮教的多了,抵触帮教的少了。

正所谓,人能改变环境,也能被环境影响,古有孟母三迁,为的就是避免孩子受到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能让一个人往正面、阳光的方向发展。同样,一个原本负面、阴暗的人在长期接受美的环境与教育后,也会向正途迈进。正如同王尔德曾说过的:“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焦作市太行戒毒所 陈碧红)

第四篇:论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

论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

文酷网 作者:文酷网 时间:2009-07-30

摘 要: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日渐淡漠,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

前不久,爆发了一场由韩国引起的“端午之争”**,引起了我国各界人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更重要的是节日是一个民族真实的活态文化,是族群认同、沟通、交流、凝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族群共同娱乐、游戏、人性和谐的重要方式。甚至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象征[1]。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而当前西方文化正仰仗其强大的经济势力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并趁我国人民对西方生活的向往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取向,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使不少青少年追逐新潮,迷恋过洋节,盲目追随西方习俗,如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感觉春节没有圣诞节重要,月饼没有“麦当劳”、“肯德基”好吃,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洋节日,由此便产生许多早恋、热恋等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极不相符的行为举止,有的青少年甚至利用西方所谓的愚人节把老师作为捉弄的对象,目无尊长,造成心灵的反差。现代时尚对民俗的冲击,以及青少年教育中对弘扬民间文化传统的忽视,表明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

节日文化的品质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活力与生命品质。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补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这些活态的无形遗产看成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生命源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特别注重家庭团圆,讲究全民同乐,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这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这种文化内涵,并不只靠圣贤的提倡和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节日的礼俗来传承。因而,传统节日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1·传统节日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民族节日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一个民族最隆重、最热烈、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文化象征,一个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都有着民族心理与文化形态的背景。例如,在我国春节的礼庆活动中,掸尘的习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爱清洁的良好习惯,吃年夜饭的习俗体现着家庭和睦的精神,舞狮子的文娱活动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雄壮;清明节的禁火寒食和扫墓体现着尊老敬祖的精神;重阳节的登高、吃重阳花糕等含有敬老、祝贺长寿之意等等[2]。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其

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祖先的智慧,都有着纪念特定人物的意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如相传春节是为了纪念商朝一制定太阳历的青年万年,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爱国忠臣介子推,重阳节的赏菊又是由晋代的陶渊明而起,端午节则为了纪念战国时的爱国诗人屈原等等。通过节日的习俗,通过全民的过节活动,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在促使全民族团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2·传统节日文化是未成年人成才的精神动力

节日文化中蕴涵着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而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强,则中国强。”从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来看,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凝聚着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这一成长阶段,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他们既能接受正确的教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最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使道德人格受到腐蚀和扭曲,犹如“一张白纸”,既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也可染上污点而受到糟蹋。这就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2年寒假前夕,北京、山东、黑龙江、湖北、重庆等地的一些中小学,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过“中国年”,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4]。许多学生感言,在抄写春联的过程中,从一副副精美的春联中读出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都表示为生活在这样的祖国而骄傲、自豪。可见,通过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精神能够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的成长成才来说,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显得紧迫而又必要。

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适应了该民族民情、民俗和习惯得以传承下来的,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要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因为文化也是一种竞争力和生产力。然而,在当今时代,人们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节日的文化氛围都日渐淡漠。除了老年人相对比较热爱自己的本土节日,相当一部分人过节只求热热闹闹,玩好吃好,奢靡浪费;对“洋节”趋之若鹜;只问经济,不问其它,把节日看成单纯的赚钱机会等,因此,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整个社会形成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洋节对于我国而言,是没有根的,代替不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传统节日有着更丰富的内涵,而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还远远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还可以深入挖掘与升华。在节日文化的内容设计上,应该少一些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人造节日”,发展经济同样可以借力于我们的传统节庆,如端午节时可以借助屈原的故事弘扬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时可以利用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和赏月的活动调节人们的身心、增进亲情,春节时可以利用拜年的形式增进友邻和睦相处,重阳节时可以利用登高等活动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总之,与节日相关的神话、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诗词、食物、玩具、服饰和歌舞,都可以纳入其中,形成节日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由此营造一个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传统节庆活动中还可以创新形式,如创立一个社区性的公众聚会,发挥其融合社会各阶层的功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民俗生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对于稳定和调节城市生活来说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更希望通过外在的激烈活动表现自我,这样的需求无疑是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一个发展方向。此外,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有效措施,如重要传统节日应有相应的假

期,将其列入国家法定假日,适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2·宣传教育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许多青少年之所以喜欢过洋节,是由于洋节比较新颖、娱乐味浓,迎合了青少年好奇新鲜的心理特征,如圣诞老人是“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像圣诞老人这样类似的诸多圣诞故事,让孩子们多了一份童话般的梦想与期待,满足了他们对纯真童话世界的渴望。这对于我们在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上是值得借鉴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校是德育的主渠道,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在春节期间开展“抄写春联”等实践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学校,整个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展览馆等馆所以及公园、影剧院等应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包装,使之富于情节,增强传统节日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进而形成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的合力。此外,在青少年当中,除了电视,互联网已成为第二大媒体,对此,电视文艺及网络如何用健康的、有益的艺术形式对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引导,也可以成为传统佳节晚会及各种庆典活动的主题。

3·摒弃落后的风俗习惯,将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对民间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尊重是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具人性的支持。然而,传统节日毕竟都是产生于物质生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如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至初三不许倒垃圾,怕倒掉财气,禁动刀剪针线,忌讳摔坏东西等;又如清明的扫墓等也带有一定程度的迷信成分,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如果传统节日文化的“粽叶”里老包着一成不变的旧核,就很难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因此,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自发的调节流变,摒弃一些不良的落后的风俗习惯,而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同时,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节日文化,如民间的剪纸、年画、傩戏、戏剧、皮影、民间社火,以及重要的文化方式,如除夕团圆守岁、闹元宵等等,作为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保护,需要自觉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世界更加细化而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为人类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他们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独特性、自信心的一种世界化注册与宣示,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强对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的“接受”教育,增强民族意识,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

第五篇: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

一、引言

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行了“森林浴”。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行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基础 1 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基础

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发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所需几乎全部来源于土地。砍伐森林,开荒种田“,向荒山要粮、向土地要粮”,世世代代中国人都是这么干的,于是,凡能开垦的荒地几乎都变成了耕地。而没有土地或失去土地成了人生最大的悲哀,往往被说成是“身无立锥之地,死无葬身之地”。无论哪个家庭,在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手里一旦有了多余的钱,首先想到的是购买土地。土地成了首先要置办的家产和主要财产。在这种重土地观念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重国土的观念。认为中国这片土地最好,既是一片种庄稼的沃土,又位居世界的中央。于是国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被历代中国人看成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反对分割国土、保卫国家的统一成为世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五四运动就曾喊出了“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的口号。在中国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要是有谁出卖了国家的领土,就会被世世代代中国人唾骂为卖国贼。即使是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不仅是最大的国家利益,而且是海内外每个炎黄子孙都期盼已久的民族大事。所以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和大陆的统一进程牵动了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的心,成了全球华人共同关心的大事。亲情伦理:乡土情结的心理基础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主要通过个人的 良心、素质和公众舆论来实现,而不是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去完成,所以中国人的法制观念很淡薄,而伦理意识却极浓厚。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的《周礼》、《仪礼》、《礼记》虽然讲的都是各种人际交往的礼节,但也是伦理观念的外在化、具体化。在家庭伦理中,中国人很讲究大家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虽然在西方人看来太不自由,缺少个人空间,但在中国的传统伦理中却是一件很重要也很光荣的事情。所以《十三经》中还有一部很重要的《孝经》,强调“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宗法伦理观念,把孝提到“天经地义”、“百行之首”的高度。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中国人,不仅把家庭生活看作天伦之乐,也把家庭生活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离开家庭,就会想念家庭,常想回家看看,一来享一享天伦之乐,二来也尽一点责任和义务。

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仁”是爱人,是情,不仅是亲情,也包括友情、乡情,是博爱;“礼”是尊卑有序,上下有节,是伦理。亲情和伦理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潜藏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下意识地支配着每个中国人的言行。

与农业社会相联系,古老的中国所奉行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农业人生必须十分重视“家”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任何个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个人必须仰赖家庭的共同财产生活,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性和责任感,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在后天的共同劳作、共同生活以及共同的利害关系下,先天的血缘亲情关系得以强化,使“家”在人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

血缘关系是亲情产生的自然动因,对亲情的心理依赖和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因远离家乡的现实而显现出来。因为“亲情”,使“家园”这一概念变得具体而有意义,所以“思乡”情感的核心情感就是思亲。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肌体和心灵深处,使人们一旦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居住的群体,思乡和回归便会成为内心深处最初和最强烈的冲动。重视亲情的意识渗入到人们的无意识之中,使血缘的因素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文化遗传的基因,一代代遗传下来,给中华民族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并且成为构成中华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血缘宗法:乡土情结的社会基础 土地信仰:乡土情结的精神基础

中国人对土地的信仰,不亚于日本人的森林思想,成为中国乡土情结的精神基础。

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如那些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华人,无论侨居它国多少代,即使有人连一句汉语也不会讲,但是对自己祖先曾经留有足迹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仍是那样的浓重。如果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上,他们都是热泪盈眶,离开时不少人还要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回家,称之为“乡井土”,表示永远不离祖**亲的土地!就连“文革”时从城里到农村插队仅几年、最多十几年的知识青年,虽在插队的土地上饱尝苦难,但多年后返乡看望当地的乡亲时,不少人临走也同样要带上一包当地的泥土以作纪念。这种浓烈的土地情怀使得中国人独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入土为安”等等思想。一个人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到了两鬓斑白之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到曾经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若是死后也能葬入那片土地,才真正感到可以瞑目安息了,否则将成为人生最大的憾事。因此,许多人不惜辛劳和钱财,想方设法把去世的父母的灵柩或遗骨运回老家安葬。

三、乡土情结的优势辨析

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文明是在土地情结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是人类文明的最理想的阶段,虽胜过游牧文明,但远远落后于工业文明。那么,中国人浓厚的土地情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呢? 从进步性角度来说,第一由于世世代代中国人土地情结的强烈,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不断地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因而使得中国的农业文明和中国文化很早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第二是使得中国文化具有统一和不易割断的历史连续性。这是因为中国人深厚的土地情结造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特别的牢固,虽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异文化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的时期(如元、清等),但坚实的农业经济基础和先进的农业文明保证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最后是征服者在先进的农业文化氛围中或被征服或被同化。而中国文化却从未被外来文化割断过或取代过,相反,中国文化却变得更丰富更成熟。

第三是中国人的土地情结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相差很大,地上地下蕴藏的自然资源千差万别,再加上古代交通的阻隔,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大同”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的“小异”。这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中国文化就像中国的民族一样,不仅是56个民族,56支花,而就广大汉族居住区来说,常见于报端的就有海派文 化、京味儿文化、齐鲁文化、潮汕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黄土地及黑土地文化等等不下几十种。这些五彩缤纷的地域文化使得中国文化这支鲜艳的花朵更加绚丽多姿,永远开不败!第四,由强烈的亲土地、重国土的观念派生出来的爱乡、爱国情怀,使得中华民族虽饱经战乱和外来文化武力征服,但是没有被打垮和被分裂,相反却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到今天不仅有56个民族,而且国土面积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不像欧洲那样,一小块土地就是一个国家,和中国面积差不多大的欧洲竟然分成了几十个小国家。

再从强烈的土地情结的局限性看,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使得中国的农业文明和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特别长,同时也使得商品经济在中国几千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也比西方晚了许多年。这是因为在强烈的土地情结的作用下,农耕经济开始得早结束得晚,自 给自足的农耕自然经济体制既显得优越,又固步自封、保守和不开放。于是对农业以外的其经济活动采取鄙薄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主动接触和吸收少。比如在与周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接触中,文化的输出大大高于吸收;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中 亚、阿拉伯商人和欧洲游客远远多于中原人。其次是全社会都把主要力量投入到扩大耕地的面积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上,而对劳动技术的提高和劳动工具的革新注意不够。所以不仅生产方式、劳动技术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一直变化不大,就连农民每天使用的劳动工具仍旧是一些世代相传的、改进不大的、极简单的锄头、镐头、犁等等,而且直到世界工业文明开始了多少年的今天,这些劳动工具仍被各地农村广泛地使用着,而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大机器和先进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则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强烈的土地情结是造成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再次,强烈的土地情结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扩大农业生产,大量地砍伐森林,开荒种田,致使连年洪水泛滥,泥石流倾泻,河床淤积,河流改道,水土流失,土地严重地沙化碱化,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据中国科学院做出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说,中国国土面积的60%是山地或丘陵;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年遭受土壤侵蚀和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而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315倍;平均每人每年搬动土石方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14倍。与土地有关的农林牧矿等大类行业的发展成本均高于世界平均数。另外,在强烈的地域观念基础上产生的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是建立在家庭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每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有人称其为家庭自然经济单位。每到农忙季节,少不了家族、亲戚和邻里、乡里的相互帮助,于是产生了亲情和乡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裙带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虽五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裙带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且还在到处泛滥。这是因为它有深厚的土壤和根基,可谓根深蒂固。一百年前来华的西方人写的书里,就曾多次对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进行了激烈地批评。如美国人古德诺说“:这个泱泱大国的子民们在观念上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河南人,一个安徽人或一个湖北人,而不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中华帝国的一分子,他在考虑问题时很难摆脱地域观念,大多数中国人的视野往往只局限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一小片空间,很难看得更远。”[5](P87)还有人说,中国上边制定的政策很好,可是往往到了下边执行时就变了样。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制订对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保护地方的、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是着眼于全国、全民族的利益。我觉得,要想彻底消灭裙带关系和地方保护 主义,大概只有等到中国的农业文明完全被先进的工业文明所代替的时候。那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不再依赖土地或他人,而是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像现在工业文明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裙带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比我们就减弱了许多,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很小了。

中国文化的乡土特征同其他特征一样,其优其劣的品格紧密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这种乡土情结经过提升,可以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养团结共进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含有消极的成分甚至可以造成个人与国家民族的疏离感和山头主义、小团体意识等等。由于中国人乡土观念太重,往往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安土重迁,甚至老死不离乡。中国人对离乡背井,感到是人生一大苦事,由此养成国人的保守性格二是地方观念强烈,往往由地方会馆、同乡会等萌生集团意识,甚至为彼此利益构怨械斗。三是由于地方观念强烈,遂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这些帮派势力在旧中国带有黑社会性质,在今天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四是把“老乡”、“乡亲”“同乡”引为同志,“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 人”,统治阶级的当权者喜欢用家乡的人当幕僚侍卫,相互举荐、褒扬,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小圈子,裙带之风因而盛行。五是凡圈子内的人则能够互助、合作、相互依赖,对圈子外的人则产生疏离感、不信任感,进而不相往来,封闭性由此产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我们同样应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参考文献:

舒志武、袁炎林.中国人的乡土情结[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0-155 董晓萍.论纪念家庭[J].北京:文史知识,2000,(4)李实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10):63-64 陈久健.从思乡主题话语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44-48 苏桂宁.宗法伦理精神与中国诗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2-06.〔日〕梅原猛.森林思想[M].卞立强,李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下载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棋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警营文化熏陶下的工作快乐及幸福生活(推荐5篇)

    警营文化熏陶下的工作快乐及幸福生活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齐心协力建世界城市,就需要我们建设一套一流班子;带出一支一流队伍;干出一流消防业绩。消防工作任重而道远。消防......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在父母的熏陶下

    敬爱的党组织:在我童年的时候,常哼唱着一些歌颂党的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虽然不很懂歌曲的内涵,但是可能是优美的旋律吸引着我,大学生......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在父母的熏陶下[范文大全]

    敬爱的党组织:在我童年的时候,常哼唱着一些歌颂党的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虽然不很懂歌曲的内涵,但是可能是优美的旋律吸引着我。随着......

    国旗下文明礼仪教育讲话稿[五篇模版]

    文明、行为二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文明通过行为表现,行为是文明的外化。文明礼仪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品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旗下文明礼仪教育讲话稿,希望对......

    文明礼仪教育--国旗下发言[五篇]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地大物博、......

    文明礼仪在校园国旗下发言稿

    篇一: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

    在幼儿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模版]

    《在幼儿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发展的研究》 课题第一阶段性小结 2011.7 .8 总课题组 瓜州县渊泉第一幼儿园是一所“ 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悠久的历史、丰厚的......

    下寨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总结

    下寨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总结二0一三年三月下寨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总结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文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