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合作、倾听、自主”为中心的课堂———基于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5:5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以“合作、倾听、自主”为中心的课堂———基于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以“合作、倾听、自主”为中心的课堂———基于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思考》。

第一篇:构建以“合作、倾听、自主”为中心的课堂———基于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思考

构建以“合作、倾听、自主”为中心的课堂———基于佐藤学《静

悄悄的革命》一书的思考

◇姚春杰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概括了日本学校学习至今存在着三大弊端:一是“把学习当‘坐’学来组织的”,认为学习只需要脑神经细胞的活动,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就可完成。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把学习与物、与人、与工具等媒介分离开来。二是一直把学习看作是仅由个体单独完成的行为。没有认识到,“学习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才能实现的,它必须要通过社会性的、合作的共同体的活动来进行”的。三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是在表现学习、与同伴共享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活动。学校只重现“获得”这一方面,即学得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一直轻视“表现”“共享”“反思”等方面。

为此,他提出要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千方百计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他以为,“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互交流、探究、启发展开的教学形态,佐藤学把这个教学形态称之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就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

他还把这种学习具体地分为三种形态:一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二是有小组活动的学习;三是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这是一种“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这是一种以“个体———合作———个体”的学习流程。

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时下不少教师僵化地曲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甚多。

请看一个教学片断:(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四位同学)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学生的发言被某个优生取代了,且代表的是个人的立场)

以上这个教学片断集中反映了目前合作学习中的几个误区: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模糊,围绕目标的任务不明确。为什么要开展合作学习,小组需要共同完成什么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做什么事情不甚

明确,课堂上出现教师一声令下,几个小脑袋唧唧喳喳一阵就是合作学习了。只有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清楚,任务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二是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个体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从“个体出发”。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合作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就是在个体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共同切磋,把文本的内涵揭示得更加丰富、完整,更能体现文本的内在价值。而且,只有小组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才可能避免“搭车”或者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人活动的现象,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素养的提升。三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起到组织、参与、咨询、指导的作用。合作学习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但绝不是放任自流。如果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一味地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只能流于形式,成为自由化的学习。四是合作学习后,没有“再返回到个体”,草草收场,没有反刍、反馈,没有再给学生充裕的空间和时间消化、吸收、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和困惑。尤其是“再返回到个体”这一点,在当前的合作学习方式中基本缺失,也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是在表现学习、与同伴分享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活动”。只有在“合作”之后,回到本体,把“获得”并“巩固”知识技能的学习转变为“表现”的“共有”的学习,“表现”所学到的东西,通过和同伴“共有”后回到自我,学生才能反思性地领会合作的成果,通过“表现”和“共有”进行反思性的思考。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应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

平时上课,教师关注的是有多少人举手了,有没有学生回答对了问题,而较少关注学生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并对同伴的发言进行思考整理。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运用语言不外乎听、说、读、写,其中“听”是运用语言工具来获取信息,是言语的输入,是信息的解码过程,只有在“听”的基础上,有输入,有解码,才有“说和写”的输出。佐藤学认为,在课堂的师生相互交往时,“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在大多数情况,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现在的学生很喜欢表现自己,也喜欢评价别人。对此,课堂上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赞成他的观点吗?”“他的意见你同意吗?”“请你评一评他读得怎样?”等等,为了找出同伴的“蛛丝马迹”,他们会静下心来倾听。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要想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用“慎重、礼貌的姿态”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说到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左藤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教师倾听、接纳和欣赏学生的发言,就好像“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

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但是,多数教师却拘泥于自己的教学预设,也怕影响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也就没能准确地“接住”学生投过来的球。学生的“投球(发言)”悄无声息,没有回应势必造成“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这同时也造成一些学生为了迎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揣摩教师意图,就像佐藤学所说的,“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美国心理学家涅克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情感信号称为“看不见的课程”,它微妙地潜入教学过程,并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听清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能倾听学生发言背后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从而产生“情感的共振”。而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但要能听出“奇音”,分辨出见解的独特新颖,并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捕捉他们的闪光之处,赏识、放大、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凝神倾听。同时,又要能听出“杂音”,即“不协调的声音”。

“人与人的交往绝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教室里,不可能只有和谐的声音,在学生交往中,除了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还有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而往往“异向交往”的话语常常被教师所忽视。“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如果学生想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得不到同学们、教师的肯定,而且还遭到同学的嘲笑,那以后谁还敢越雷池半步去创新呢?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善于倾听这种“杂音”,努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极力为学生着想,才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佐藤学强调,教师要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教师自己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课堂中的倾听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现象,更是追求平等、关爱生命、敞亮视界、寻找意义的重要方式。

“悬在半空中的主体”佐藤学在本书中提出一个“主体性神话”的问题。

近年来,日本的课程改革也方兴未艾,提倡重视学生的“需要、希望、态度”的“新学力观”。倡导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教学理想。为此,佐藤学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认为这是一个“主体性神话”,这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生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反观我们的教学,与佐藤学所例举的是何等相似啊!自从课改实施以来,特别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这种“悬在半空中的主体”的现象频频出现。每节课,一出现课题,教师首先发问:“读了这课题,你想(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不外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新八股”。一到朗读,教师就提问“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一到合作交流,教师就要求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作业练习,也放宽到:你愿意写哪几个词,就写哪几个词。学生就拣简单好写的词语来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

等课文的课后练习中,第一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对于这种要求,教参中也一再强调,老师不要硬性规定背诵的内容,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喜欢哪一段就背诵哪一段。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有的教师为了不违背新课程的精神,按课后练习要求让学生背诵,没想到有绝大部分的学生背诵了开头和结尾两段,因为这两段文字最少。后来,教师又规定必须从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选一段背诵,多数学生又选择了描写秋天的一段背诵,因为相比于其他段落,这一段也是文字最少的,真让人啼笑皆非。

表面上看,这些做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佐藤学严肃地指出: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把学习这件事完全听任学生自己来做,依赖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这种做法极端地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谈起新课改,许多人总要指责以前教师干涉太多,学生没有了自由。现在把太多的自由还给了学生,“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我总觉得,让小学生自选段落背诵、自由摘抄词语,超出了他们的自控和能力范围,反而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一些美文让孩子全文背诵还是有必要的,一些关键的、重点的词语如数抄写是必须的。这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又能汲取文章的精华,对写作也有很大帮助,何乐而不为呢?殊不知,小学生自觉性差,在学习上还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指导。

我们不要认为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全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为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案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虽然这四个要素中,“学生”是第一要素,但其他三个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盲目提倡了自主学习的做法,佐藤学一针见血地提出:这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只存在“自学自习”,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他还追根溯源精辟剖析了产生这一原因的根由,是因为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朝鲜、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因为错误地片面理解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把“主体性”绝对化的同时,其教育的状况,又是世界各国中大一流教学形势最顽固的。

如何打破这个“主体性神话”,解决“悬在半空中的主体”,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理论探索★理念新探究★63

第二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快乐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快乐课堂

新学期工作会议上,我校校长高级顾问陈克充副院长就我校现状、发展定位及未来规划做了详细地分析。陈院长指出,我校作为一所建校十七年的重点职校,在全体北江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创造了自己的德育管理品牌,但在未来的校园建设中我们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符合自身教学特色和富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上还明确了本学期我校要以学习践行国学经典《弟子规》和生本教育作为开展德育和教学工作的两个抓手,扎扎实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力争让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回顾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校许多老教师都感觉自己形成了比较简练精确或是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能比较好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严格执行预定教学方案。但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快乐,少有学生的创造性发现,少有学生的“突破常规”,少有意料之外的亮点。同时老师难以发现学生在什么地方遇到困难,无法有效地把握全班学生在该次课堂上是否已经解决所有疑问。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学生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工具和老套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我们的新要求。90后的中职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展现自我,传统的课堂显然让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正当我们还在摸索生本教学法的理论并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展该方法而一筹莫展时,韶关市教育局职成科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送教上门培训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隆重开班,此次培训的重点就是拓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掌握最前沿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

短短一周的培训中,英国专家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他们所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在理念上受到了冲击与启发,更大的收获是系统的学习了这种新教学法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技巧。学员们从培训中理解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理念,就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倡学生的动手思考团队合作能力。也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九大原则:让我们认识到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使用活动、资料来激励、帮助、挑战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核心就业技能;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帮助;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为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开展生本教学法提供了灵感与指南。

培训结束后,我校教务处即刻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进行学习成果分享会与公开示范课活动,全体老师都变成了勤学好问的学生,记笔记、提问题、分组讨论等,积极的融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前,陈寨光副校长就如何在我校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一转变思想。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改革,首先必须是传统思想的彻底转变,是传统模式的彻底打破,即“先死而后生”。从某个角度来说,转变肯定是痛苦的,所以教师要下定决心,铲除思想上根深蒂固的窒碍教育发展的顽疾,从灵魂深处对改革目的、方向、前景达成最大的认可度,只要思想彻底转变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2、二加强学习。一1是用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理念武装教师思想,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让教师真正相信学生,才能彻底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学生,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二2是加强对洋思课堂模式的再学习,深刻剖析其中“精髓”,结合本地校情、学情、考情,打造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三3是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养,请进来,送出去,“练好内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3、三以研促改。一1是抓实集体备课活动,群策群力打造模式课教案,让大家都有本可依;二2是抓实教学反思活动,建立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讨机制,将改革推进中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小课题,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逐一破解难题;三3是武装一批骨干,树立一批模式课典范,以先进带后进,继而整体推进。

4、四强化执行力。一项改革的成功,必须有相配套的激励执行机制做保证。学校要建立一套监测——反馈——评价——落实——奖惩的激励执行机制,改以往“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这个机制需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学生层面要有对其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的评价规范,并建立层层监督评价机制,日记载、周总结、月考核,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其适应没有人“拽着”、“抱着”走的课堂模式;教师层面围绕改革的推行要求从备、教、批、辅、考、研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并将活动的改革要求和教学质量的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学校管理人员包学科包落实,实行日巡查、周反馈、月评比,奖励改革进程中的先行者、优秀者。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引入与开展给我校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务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系列教研活动,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公开课评比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教案设计评比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论文征选与评比活动,正是通过这一项项的活动,使我校教师都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坚持不懈地效果是显著的,教师们惊喜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始通过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查阅专业适应手册;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解;公开场合能大方、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质疑、态度;更学会了与人共处、学会与人合作,主动学习成了许多学生的习惯„„课堂又活了,学生们开始积极发言、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进行碰撞、智慧之火熊熊燃烧、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与拓展。

一个学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引入与实施证明了生本教育不仅是课堂形式上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构建快乐的北江课堂。

第三篇: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参加“三晋之秋”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吴培芳

11月2日至4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八人前往龙城太原参加了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2013“三晋之秋”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怀揣欣喜与忐忑,我在此次教研活动中寻觅到许多令我终生受之不尽的教学宝藏,也让我这名农村一线教师与当前全国教育改革的前沿践行者们有了更为直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周卫东、唐彩斌、柏继明以及山西省特级教师张敏、张晓刚的展示课及专题报告,专家们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让我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恍然发现,看似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原本可以如此地高度生活化与艺术化,名师们让单调的课堂迸发处活跃的思维之光,而我对新课改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洞知。作为一名一年级数学老师,现将最令我刻骨铭心的两节课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第一节课是山西省优秀教师张敏老师的《11---20各数的认识》,去年九月份张敏老师就给我们培训过新课标和一年级新教材,在那次培训课上他就曾讲到一个小学一年级如何构建“十进制”的片段,这次我有幸听到了她的整节授课。这节课是以发奖品为导线引入,从让学生先行取六支铅笔到取十支铅笔,教学衔接自然流畅,十支铅笔的两种取法:一种是一支一支的取,取十支,即10个一,另一种是一下取1捆,即一个十,对比这两种取法,都是正确的,在这样的两种取法里面就渗透着一个数学知识“十进制”,并且老师带着学生用皮筋把10个一根捆成了1捆,边动手边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的11、12等数老师都是一边让学生用小棒摆,一边说自己的摆法,整节课都以学生动手感知,动脑思考为主,学生收获的不仅只是教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另一节课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小统计》:柏老师被誉为“平民专家”,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做完手术不久,腿都不能长时间站立,依旧不辞辛劳地来给我们传经送宝,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传导授业解惑者的执著与坚忍。她的这节课从学生喜欢吃的蔬菜入手,让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蔬菜自发的形成了统计图,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且又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能从统计图中直观的看出那种蔬菜的微量元素最多,结合动画片,让学生明白不偏食身体才能强壮。从生活入手,打破教材,在活动中构建分类过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从具体到抽象,应用数学知识渗透健康教育,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

通过为期三天的学习,我打破了一些陈旧的认知与思维定势,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一、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教材进而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解决好教学任务。对教材的理解就要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才能把课讲好。教师也只有对教材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摆脱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我触动最深的是牛献礼老师,他无论是上课的技巧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做得比较成功。他的堂课构思非常好,一开始就用幽默的语言与学生谈话,这不仅吸引了学生,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疑问的问题,他能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他们非常重视这一点,在教学新知时,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新知的,并且互动形式多样,注重主体参与。他们教学新知时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的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去观察、探索凑十法,并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述。

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很珍惜,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格外认真,对于学到的知识我将认真消化、活学活用,从而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教学中来,我将借这次活动的东风,把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与在座各位一道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扬帆前行,携手努力让砂河四小这片教育的沃野变得百花齐放、争妍斗艳。

第四篇:构建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初中物理生命化课堂

构建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初中物理生命化课堂、转变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极为重要。过去人们习惯于“讲—学—练”的教学思路,而自主学习则要大力强化“学—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思路,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要以问题情景、自由讨论和课堂操作作为教学的主线,要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2、探究物理“自主学习”的路子

①引导探究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其基本过程为:创设情境、引出假设猜想、归纳总结、迁移拓展、设计实验方案、引导探究。

②问题讨论式。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综合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出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此模式较适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如:远距离输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等。其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归纳小结联系、引导、扩展组织讨论。

③自学指导式。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思考、讨论、实验释疑,达到透彻理解。通过“主体”与“主导”、“主体”与“主体”的多向交往,发展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此模式较适用于介绍新概念、新理论的教学内容。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原子核式结构等。其基本过程为: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交互讨论、运用提高、归纳总结、提问质疑。

④网络整理式。按单元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用图、表等主要方式揭示物理现象或本质特征,突出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其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梳理能力和辨析能力,优化其认知结构,获得系统提高,发展其创造力。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几乎每一单元知识均可作这样的整理,而且形成知识结构呈多样化,各有特点。其基本过程为:导入主题、同组交流、运用深化、典型展评、自主梳理。

3、初步成果

一、生命化课堂

1.定义

生命化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策略。

1.如何整体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如何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生命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如何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1.如何创设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初中物理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2.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评价。

3.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以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如何分析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知识结构、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驾驭课堂的策略。

1.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目标、具体要求,如何检查。

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全体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

3.如何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和活动: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活动本身,动手动脑,活而不乱。

4.如何组织讨论交流: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清晰),学会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

(四)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策略

1.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

2.如何尊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

3.如何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

(五)教学评价的策略。

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

2.制定小组评价方案

3.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4.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四、课堂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开放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开放学习内容,学习的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延伸于教材之外;开放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方法。

2.自主性原则:自主性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主动性。因此,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形成能力。

3.探究性原则:学生要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4.和谐性原则: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解除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观念和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

5.合作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与媒体合作等,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接受声、光、实物等多种刺激,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

6.生成性原则: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五、课堂教学的模式

本课题拟采用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为“1/3模式”,即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3个模块,1/3的时间小组合作探究,1/3的时间合作交流讨论,1/3的时间巩固、提高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活动过程:

(1)学生以归纳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目的,浏览学习内容。

(2)讨论确定本节课学习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

(3)教师提出学习的目标、具体要求、学习时间。

(4)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活动要求

(1)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包括步骤(1)和(4),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2)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目标、要求要有可操作性,要是可以检查的,不能过于笼统。

(3)掌控好时间:要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同时要照顾好学习能力很强和较差的学生。

(4)灵活安排学习的方式:一是灵活安排学习任务提出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要由学生提出,特殊情况下,可由教师提出;二是灵活安排学习的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2)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开放发散的。

(3)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4)本环节不要求学生一定获得圆满的结果

(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各小组在全班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帮助。

(3)教师解答疑难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完成知识结构的形成。

2.活动要求

(1)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本环节小组内讨论交流的过程可以省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讨论阶段。

(2)小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交流的内容不能重复,只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

(3)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4)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异质分组、分工明确、成果共享。

(5)要控制好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能很好的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6)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7)教师要具有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把知识结构化的能力。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组织者。

(2)本环节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聚合型思维活动为主。

(3)本环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提高

1.活动过程

(1)学生自学,巩固自学和交流讨论所得。

(2)教师出示应用性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

2.活动要求

(1)学生要加强记忆和理解。

(2)教师要设计好应用性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合。

3.本环节的特点

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达到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的程度。了解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四)评价与反馈

1.活动过程

(1)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2)评价贯穿于课堂每个环节当中。上述三个环节完成后,通过提问、小测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实行定量评价。

(4)既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有对小组的评价。

(5)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提出改进的要求和措施。

2.活动要求

(1)以激励为主。

(2)评价要兼顾针对性和全面性,反馈要及时。

3.本环节的特点

(1)通过评价,促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即对自身的能力及学习对象具备较准确、深入的判断和了解。

六、课堂教学的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要求

1.认真摸清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等特点,合理的确定小组长、组员。

2.严格执行评价方案,并改进完善。

3.注意总结和反思,写教学实录、反思、随笔。

4.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实验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1.服从学科子课题组和学校课题组的领导,积极参加课题实验,认真完成实验任务。

2.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解放思想,努力进取,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实现学生良好的发展,并逐步提高自身职业生命的质量。

4.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切实开展集体备课,经常听课、评课,积极参与论坛的交流研讨活动。

5.经常写教学反思、随笔、论文,典型课例要写出课堂教学实录,通过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授课第一板块是自学反馈。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此我们在上新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本节课的导学提纲,内容包括知识性的、探究性的两大类。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一般能够独立解决,包括课本给出的知识点、概念等。对于探究性的问题(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提出),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后,组内交流合作,通过讨论基本达成共识,为科学探究的进一步进行打下基础。其中在本板块中,简单的知识点、概念学生先自己记忆,然后组内互查,之后组间抽查。这一过程中,需要生与生合作,组与组的合作,达到基本掌握。

新授课的第二个板块是重点突破。对于课本中没有明确结论的,易错、易漏、易混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不同形式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交流,通过讨论解决。对于探究性的问题,在第一板块,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猜测(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假设),如果是演示性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交流之后,观察老师的实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如果是学生实验除上述共同内容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分工合作,共同记录实验现象(个人可能观察不全或忙不过来)、记录实验数据。

新授课的第三个板块是巩固拓展。这一板块中教师通过印发练习题或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学生先自主做题,而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争辩解决不了的,到黑板老师预先写下的题号后标明组号,教师可以根据各组提出的问题作重点讲解,乃至举一反三。这样通过合作交流,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容量,避免重复性劳动,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板演的习题有问题的,组内同学可以合作补充,不同组的同学也可到黑板予以补充或订正。

新授课的第四个板块是检测达标。这一板块的任务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掌握的情况,如果有时间我们也采用合作批改的方法。老师用多媒体或者在黑板出示练习答案。组内同学两两对批或组间交换批改。学生的合作批改,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当然,教师为了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查,按照上、中、下抽查一部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了保证上述四个板块中合作的实效性,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即:即时评价、星级评价、检测性评价。星级评价、检测性评价作为学期末教师对学习小组同学的评价依据,最终计入综合考核中。第一个板块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各组的合作情况,对于合作比较好的组,给予口头表扬并评价加星;组间抽查时,根据被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组长给予星级评价。为了防止组长抽查不到位,教师可再进行个别抽查。第二板块中,我们采用抢答的方法,抢到问题的小组,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一起作为小组的成绩进行评价。这样大大增加了小组内同学的合作积极性。第三板块的评价跟一二板块相似。第四板块,我们采用合作批改,相互打分,组长根据老师给出的标准评价打分,直接计入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最后学期末计入综合考核。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保证上述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改进了集体备课方式。集体备课由条块分割式的个人准备过渡到目前的全员集体式的个人准备。备课前由备课组长定进度、定任务(即每位教师分别有重点备课的章节),先是所有教师通教材、通课标、通教辅进行独立备课,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问题和习题,形成个人草案,之后在备课组进行交流,备课组集体听主讲人的的备课思路,经过备课组讨论,查漏补缺,完善后形成导学提纲,个人再加工形成教案。如此集体备课既能充分调动每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利用备课组集体优势,最后形成的讲课稿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色的实用教案。

第五篇:以学情为中心开展有效教学的探索——基于《在沙漠中心》教学案例的思考

以学情为中心开展有效教学的探索 —基于《在沙漠中心》教学案例的思考

王国昌

(宁海县越溪中学,浙江宁海315605)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多元化,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教师很难确立课堂的教学目标,或者说,目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制定缺少明确的标准。

一、现状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要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往往是“三要求”:新课标要求、单元导向、课文重点。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的教学,一般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会列出以下几点:

1.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而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而对人生。也有教师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得更细更具体,如: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或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还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是,一般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对《在沙漠中心》教学的重难点做出目标预设。

虽然新课标、教材编写者对教材的教学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建议,但每个教师都这样千篇一律地制定,有效吗?更何况,全国各地存在着地域差异,同个地方同个学校同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二、有效探索

笔者认为,合理的课堂目标的制定,除了考虑课标与教材的内容、地位外,更应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预设了教学目标后,教师更应该换个角度“反证”一下,为什么这些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只有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才会有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只有相对集中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学有所得。

(一)编制课堂学习单,摸索学情

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立足于“学情”,以课堂学习单为依托,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从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出发来设定学习目标。

以《在沙漠中心》所在单元探索为主题,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以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探险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会关注这一领域的神秘和惊险刺激的情节,忽视心理活动的体味与思想内涵的挖掘。一些教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也喜欢把文体定位为小说,文本所体现的生命意义,由探索带来的生命价值的思考就会显得肤浅而又表而化。

为此,笔者设计了《在沙漠中心》课堂学习单,如下: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叙述的

2.学习用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 【学习过程】

一、资料链接(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二、字词积累(略)

三、读课文,填空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四、思考

1.找一找“我”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做了叨体些事情?

2.找一找“我”又想了些什么?找出句子,分析其中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3.“我”的心理变化,其实它就是一个痛苦一绝望一一的过程。

4.你觉得“我”会发生这种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5.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战胜困难、走出沙漠和对待生命态度的句子。你能读出作者身上具备的哪些品质?

五、各抒己见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惊叹生命的顽强,惊叹生命的伟大。是什么支持着“我”,是什么鼓励着“我”?是信念。人类有了信念,就会变得顽强和伟大;人类有了信念,就能冲破一切;人类有了信念,你的生活必定变得充实。你会为了信念计划每一天;人类的高贵就是因为有了信念。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而对人生中的不幸?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学习疑问」 [课外自测」 [学习反思」

在教学前两天发下课堂学习单,先让学生以2}4人为一组,同步通读课文一遍,圈出不会念的不懂意思的“拦路虎”,写下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困惑,然后同组内成员一起设法解决,再把主要问题或组内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课堂学习单“学习疑问”处,独立完成学习单上的其他项目。

然后教师收阅课堂学习单,发现学生在“字词积累”、事件概括以及“思考”中的第1题完成情况尚好,而“思考”中的第2题答案不一,有点散乱,第4题几乎都空着。在“学习疑问”处问题呈现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课文中写到飞机失事,有人活下来,但导读部分为什么说“飞机坠毁”呢?

2.课文第2节与第10节中写到“我”在风中“团团转”,为什么呢?

3.课文第1节中写到:“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第4节中又写到:“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句中的“不只是”“别的原因”怎么理解?

4.而对死亡,感到恐惧,这很正常。但作者为什么能在死亡之前从痛苦绝望中冷静下来呢?

(二)立足学情,设定课堂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确定以下课堂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默读抓要点,理清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体味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与作用。(重点)

2.学习主人公在绝境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难点)

(三)围绕问题,展开课堂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文的导读部分导入:"20世纪初,飞机还不是一个常见的交通工具。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让你去坐飞机,会出现怎样的担忧尹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很活跃,马上说开了„„ 因为技术落后,因为通讯不发达,飞机随时都有可能“坠毁”。所以,“最初从事航天事业的人们用生命探索,开辟出一条条新航线”。在此,教师顺便解决学生的“坠毁”一问,再结合学习单略提作者及

写作背景。

接着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筛选信息,画出表现“我们”在沙漠中艰难处境的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概括出“我们”在沙漠中的遭遇。着重分析课文的第2节,围绕学生“团团转”一问,联系文中“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和“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这两个比喻句,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理解。

对于学习单上思考题第1题的回答,大多数学生侧重于客观概括,如把“困难”概括为“干渴”“寒冷”等,把“我们”对付“缺水”的应对措施概括为“我”喝乙醚、吃酒精、收集露水等。基于此,我们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我 们”所碰到的困难,不仅仅是客观上的“缺水、寒冷”,还有“别的原因”。那“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自然过渡到学生预习中提到的第3个问题。“我”的血液循环不畅,“我”觉得寒气逼人,并不仅仅是因为缺水,因为夜晚的寒冷,更大的原因是“我”觉得“我的大限到了”的恐惧和绝望。

而对死亡,感到恐惧,这符合一般人的心理。但“作者为什么能在死亡之前从痛苦绝望中冷静下来呢”?学生茫然。教师追问“:他在临死前到底想到了什么尹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但仍茫然。教师再追问:“那他在临死前想到了哪些人?”在学生明确答案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这三类人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分别抱何种态度尹通过问题的设计,化文中对生命价值抽象的描述为具体;借助再三的追问,化大问题为小问题,深入浅出,一步步引导学生探寻作者“不喜欢危险(指斗牛士这样纯粹的无意义的危险活动),爱生命”的人生态度,探寻他对探险的认识,对人生的追求。

最后,学生畅谈从作者身上得到的启示,如: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等。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继续完善自己的课堂学习单,包括“学后反思”。

实践证明,此教法的尝试比传统教学的效果更理想。传统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新课标、单元导向、课文重点的要求,加上教师的主观臆测,预设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笼统化,凸显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会影响它的达成效果。它仅相当于我们编制课堂学习单时设定的学习目标,仅仅是根据课标与教材的要求,学生自学时要抓住的重点而已。事实上,地域差异、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应该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方法。利用课堂学习单,根据学情,通过二次备课而设定的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符合因材施教的原理,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启示

(一)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需要为基础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着重考虑学生怎样才能学得好。“学生需要学什么”,主要关乎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则主要关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只有明白学生阅读最想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教师才能明确可以指导什么。学生基础、能力不同,教学内容、具体的课堂指导也该有所不同。教师课前备课的目的,教师课堂指导的重点,教师课后反思的要点,都应围绕学生、围绕学情、围绕学生学的活动而展开。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无不向我们显示: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学的活动”。新课程其实就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更丰富些、多样些,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这样的课堂,正是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

(二)学生的需要是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标准

教师教的根本目的无非是帮助学生学,所以,在“教”与“学”两方而中,应该突出学生“学的活动”。而“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得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来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然后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想教什么”是不能等同于“学生实际需要学什么”的,教师“教”得好也并不能代替学生“学”得好。优秀的教师应该能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这两方而区分开来,然后又能关注这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在这次《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中呈现的是“学习目标”,而非“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口,聚焦于学生易错和难懂的,制定的课堂学习目标相对集中。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总之,学生错得多的,就是课堂的学习重点;学生搞不明白的,就是课堂的学习难点。学生的需要才是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的标准。

下载构建以“合作、倾听、自主”为中心的课堂———基于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以“合作、倾听、自主”为中心的课堂———基于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